库哈斯综述
库哈斯综述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的建筑理论及作品专业:2011级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姓名:杨勇涛学号:1101214345一、前言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当代西方社会文化日益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各种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层出不穷。
一元的文化结构早已经被打破,新的权威远没有建立,并且可能永远也再无法建立。
但是在谈及当代建筑领域里的大师或者建筑理论新的发展时,库哈斯是我们不可能回避的一个话题。
与其他的普利茨克奖获得者不同,库哈斯不仅因他的作品来影响世界建筑界,也因他的思想持续地给整个行业带来震撼。
但是,对于库哈斯的评价从来不是一边倒的叫好,他特立独行,毁誉参半。
有人赞扬他的建筑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对城市的关注、重拾了对社会的责任、规避了对形式的无节制追求。
有人则谴责他对形式无节制的新现代主义式回避、近乎卡通似地还原图解、廉价甚至是丑陋的结构。
但是众说纷纭之下,到底怎样的描述最接近那个最真实最本质的库哈斯?到底如何研究,才能真正地理解库哈斯的建筑和他理论?借着文献阅读的课程要求,笔者选取了库哈斯作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对象。
通过阅读库哈斯的相关著作、研读他的部分作品以及第三方的研究成果,笔者对于库哈斯获得了一定的了解。
但无论是提纲挈领地概述库哈斯的建筑理论还是深入重点地解读库哈斯的建筑作品,相信都无法呈现一个完整的、完全正确的库哈斯。
本文仅就自己的研读做一个成果的报告,尽己之力来描述库哈斯理论及其作品。
二、主题1、雷姆•库哈斯的生辰年表1944年11月17日,出生于荷兰的鹿特丹市。
1952年,8岁时随左翼的父亲迁居于独立后的原荷兰殖民地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
1956年,12岁时返回荷兰,定居于阿姆斯特丹。
1963年,高中毕业,选择的第一份工作是担任《海牙邮报》的记者,开始了5年的记者生涯。
1968年,24岁是库哈斯事业的转折点,他放弃了记者和剧作家的工作,前往伦敦的建筑协会学院开始学习建筑。
1972年,28岁的库哈斯从AA毕业,远赴美国的康奈尔大学进行研究。
库哈斯

主要作品简介
• 伊利诺理工学院学生活动中心
库哈斯将跨越伊利诺理工学院学生活 动中心的捷运围上一个椭圆形的隧道, 这样的处理手法着实打破了一般建筑 体验的范畴。 伊利诺理工学院学生活动中心是一座 9300平方公尺的单层建筑,使用机能 包括:会议中心、娱乐中心等。库哈 斯以「路径」的概念打造学生活动中 心,在他眼里学生活动中心是学生来 回校园间的一个歇脚处。在那儿可以 坐下来读书、躲雨等。库哈斯以连续 的缓坡相互交错穿越来突显学生活动 中心的「路径」功能,而把部分功能 的地板下沉。此外,室内还有许多大 型的平面设计,如密斯——创办人头 像,以及放大的符号人等构成的墙面, 更增添了活动中心的特殊性与趣味性。
主要作品简介
• 波尔多住宅
库哈斯在这个设计中面对的是 一个劫后余生、依靠轮椅的业主和 一座可以俯瞰全城的基地小山。他 设计了三个相互叠加的房子最底下 一层为穴状,用于家庭中最为私密 的生活。最上层的房子被分为一个 夫妇用的房子和一个子女用的房子。 最重要的房子被夹在两层之间,是 一个玻璃的架空层,被用作起居室。 一个长3.5米、宽3米的电梯在3层 房子之间穿梭;电梯的移动或悬空, 空间发生着变化。紧邻电梯,有一 片贯穿建筑的整墙----成为男主人 的真正个人天地。 这座建筑反映了超现实主义对 库哈斯的影响,也反映了库哈斯在 探索用建筑反映下意识的尝试。
雷姆·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 )
及其作品分析
目录
• 人物简介 • 主要作品简介 • 经典作品分析
雷姆·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 )
• 1944年生于鹿特丹,早年有过记者和电影剧本撰稿人的经历。1968年 -1972年在伦敦的建筑协会学院(AA School)学习建筑。他曾经在 1975年跟随德国现代主义大师翁格尔斯工作过,参与他的德国科隆的 沃尔拉夫——理查兹博物馆的竞赛设计工作。从翁氏那里,库哈斯学 到了将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最终发展成为自己的建筑 设计体系。创作早期受到荷兰风格派的影响,爱用施德罗住宅一样的 穿插方式。他与艾利娅·曾格荷里斯、扎哈·哈迪德创立了大都会建 筑事务所(OMA),其宗旨不但在定义理论上建筑与当代文化背景的新 型态关系,并实际加以执行。OMA在国际上取得很大的影响之后,库 哈斯返回荷兰鹿特丹设立总部。目前他是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的首 席设计师、哈佛大学教授。 • 主要文学作品及成就: 1972年,库哈斯在美国停留,当时他正对纽约市感到着迷,他开始分析 都会文化在建筑上的冲击,进而出版了追溯曼哈顿都市沿革之著作 《癫狂的纽约》(Delirious New York)。 1996年,出版《S,M,L,XL》,收录了有关于OMA至今的作品。 2000年,获得全球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兹克奖。
库哈斯

这堂课来谈谈瑞姆·库哈斯,我们将从他的生平开始,因为他的生平经历攸关他的建筑至深。
无庸置疑的,他的童年及青少年时期对他的事业影响极大。
库哈斯于1944年于於鹿特丹,他在十岁以前,一直住在亚洲的荷兰殖民地,直到青少年时回到荷兰,开始研读新闻采访,并对电影产生兴趣。
他写过几部剧本,发现若要叙述整个二十世纪后半的世界,在表达和呈现上,新的技术是必要的。
那种向来在静态架构下展现建筑的方式不再是合理的,建筑师有责任去探索新的管道,而电影可能是最符合当下时代及文化氛围的媒材。
库哈斯对电影的兴趣不只是随性任意的,他将电影及其手法,视为可以直接运用于建筑专业的工具。
在他从事建筑工作前曾受过文学和电影的训练,并进而激发他对都市的热忱,或许,是由于城市带给他的惊奇,促使他在60年代未来到伦敦的[建筑联盟]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念书。
[建筑联盟]在当时完全受[建筑电讯] (Archigram)影响,[建筑电讯]对建筑抱持着行动与技术两者至先的观点,并且刻意忽略形式。
库哈斯随后从伦敦去美国,在康乃尔大学教书,这所学校当时以奥斯维德·马西亚斯·安格斯(Oswald Mathias Ungers)及柯林·罗(Colin Rowe),两位个性极端相反的学者为首。
安格斯与罗两人的竞争,亦使得康乃尔建筑学院成为70年代最具活力且吸引人的建筑交流中心之一。
库哈斯很快成为安格斯的信徒,并投入于解析都市形式(urban form)中。
恐怕也是罗始终强调历史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才使库哈斯靠向了安格斯。
当年在康乃尔大学的人,或许可以告诉我们确切发生的情形。
安格斯在当时被视为沿袭了现代主义,他完成了几个对60年代来说十分重要的作品。
1968年学潮爆发,促使库哈斯移居美国。
他到康乃尔教授都市设计理论课程,与趋势派(Tendenza)建筑的原则相距不远,他运用类型的概念,但没有抛弃他最早期作品中出现的现代主义的训练。
经典建筑分析-波尔多住宅(库哈斯)教学资料

库哈斯的建筑理论
建筑创作的理论
对建筑概念的反思 a.人的活动方式——来自社会的影响 b.建筑创作方式的变革
新奇的荷兰式的形式 建筑手法上 素作,常( 对 墙为常面墙墙楼为面常面早后梯楼进为进期来)梯行倾行——,)装斜装——创,饰一饰荷超造创。定兰现出造在角风实有。大度出格主时体或有派义髦折时块爱,,的髦的现用对用感的处状体穿体染感理的块,插块力染上。的的的的力,组墙组常空的常合面合用间空用很,玻玻间,感璃璃在兴并幕幕室趣积墙内墙。极喜,利用并用超且建在现筑实竖的主直必义方然的向元画上
years this family was thinking about building a new home, planning how it could be and wondering who the architect would be.
Suddenly, [the husband had a car accident and almost lost his life].
库哈斯的建筑创作首先是现代主义的,然后以此为基础加入 了造型上与社会意义中的若干内涵。并以此作为其建筑创作的显著特征 。从深层次讲,库哈斯受到超现实主义艺术很深的影响,希望通过建筑 来传达下意识,传达人类的各种思想动机。建筑具有某些解构主义的特 征,同时也具有通俗文化的色彩。因为来自理性主义非常强烈而有极具 创造力的荷兰,他的设计企图是解构、超现实的道路.
恋的风景。
2020/7/10
Overview
項目設計概況
10
区位圖
视野分析
住宅位于法国波尔多市中心以東5公里的Floirac地区一座平缓的山坡上, 上下三层,建筑面积约500m²。
11
雷姆·库哈斯及其主要作品介绍

波多尔住宅
整个建建筑是用平面横向延展来完成的,这种层层叠加,以及第三层混 凝土体块悬挑的手法,是整个建筑以一种温和的态度影响山地。这个建 筑是三个相互叠加的房子(盒子)。最底下一层为穴状,用于家庭中最 为私密的生活。最上层的房子被分为一个夫妇用的房子和一个子女用的 房子。最重要的房子被夹在两层之间,是一个玻璃的架空层,被用作起 居室紧邻电梯,有一片贯穿建筑的整墙----成为男主人的真正个人天地。
一 层 平 面
• 一层的立面由玻璃和磨砂玻 璃构成,造成半虚半实的感
觉,通过玻璃,居住者可以 获得比较开敞的视野。
二层平面:
三层平面:
建筑体量分析
内部空间流线分析
开窗原则:
1 三层相当于一个混凝 土建的盒子,由于考虑 到卧室的私密性,库哈 斯没有采用一般的开窗 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一 系列图形孔洞。根据不 同的房间功能,孔洞的 方位和高度也就不同。
• 旗帜鲜明地维护现代主义精神以及具有无限创造 激情不断引起许多青年学生或建筑师莫名的崇拜。
中央电视台大楼
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
瑞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S ARCHITECYURE
位于北京商务中 心区。内含央视 总部大楼、电视 文化中心、服务 楼、庆典广场。
瑞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S ARCHITECYURE
四维分解法通过将一个盒子分解开来从而赋予每个面以流动延展的动感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
雷姆·库哈斯经典作品选赏
——————第五小组
内容:
• 人物简介 • 建筑风格
《2024年莱姆·库哈斯的建筑创作理念研究》范文

《莱姆·库哈斯的建筑创作理念研究》篇一一、引言莱姆·库哈斯,作为当代建筑界的重要人物,以其独特的建筑创作理念和设计作品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特点,更在建筑与城市、环境、社会等多方面关系中展现出深刻的思考。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莱姆·库哈斯的建筑创作理念,分析其设计思想的形成背景、特点及影响。
二、莱姆·库哈斯建筑创作理念的形成背景1. 时代背景莱姆·库哈斯的建筑创作理念形成于21世纪初的全球化时代,此时全球经济、文化、科技的融合与发展为建筑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库哈斯强调建筑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2. 教育经历库哈斯的建筑教育背景对其创作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在欧洲的著名建筑学院接受了系统的建筑教育,这使他对欧洲的建筑传统和现代主义建筑有了深刻的理解。
同时,他在美国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也使他对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建筑特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三、莱姆·库哈斯建筑创作理念的特点1. 注重场所感和地域性库哈斯的建筑设计注重场所感和地域性,强调与当地环境的融合。
他通过运用地域性的建筑材料、色彩和形式,使建筑与周围环境形成和谐的共生关系。
同时,他也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当地的气候、文化和社会特点,使建筑成为反映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建筑。
2. 强调建筑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库哈斯认为,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要求建筑也应具有相应的特点。
他的设计作品中常常呈现出复杂的空间关系和多元的功能布局,以适应不同需求和变化。
同时,他也在设计中运用了多种建筑材料和构造方式,使建筑在形式上呈现出丰富的变化。
3. 关注社会问题和城市发展库哈斯的建筑设计不仅关注建筑本身,更关注社会问题和城市发展。
他通过建筑设计来回应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如城市规划、交通组织、公共空间等。
他的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公共性和社会性,旨在为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库哈斯

不得不进行革命的必要性、对城市发展速度的思考、资本财富在城市进程中作用的再认识、建筑师的收入与建筑作品及建设速度之间的关系----包罗万象、不一而足。
(图二)几乎我们一般接触到的新事物,都库哈斯被纳入了对建筑学的反思之中。
这种反思构成了库哈斯理论的基础,所指者何并不唯一,分析视角时常变化,难免有极大的眩目感和跳跃性。
建筑属于城市从微观上讲,他要求建筑应对每种社会新问题做出回应,以保持一种先进性。
从宏观来讲,他的结论就是建筑学的“末世论”,他在普利茨奖授奖仪式上发表讲话中说道:“我们仍沉浸在沙浆的死海中。
如果我们不能将我们自身从“永恒”中解放出来,转而思考更急迫,更当下的新问题,建筑学不会持续到2050年。
”这种末世论不是灭亡论,而是指传统建筑学理论的解体与消亡。
比如,库哈斯的普通城市(Generic City)的思想。
他认为今天城市变化的真正力量在于资本流动,而非职业设计。
城市是晚期资本主义文明产生的无尽重复的结构模块,设计只能以此现实为前提思考并成形。
在这个意义上,库哈斯颠覆了传统"场所"的概念。
3现代化问未来要空间库哈斯对网络生活的理解:“……在数十年,也许近百年来,我们建筑学遭遇了到了极其强大的竞争……我们在真实世界难以想象的社区正在虚拟空间中蓬勃发展。
我们试图在大地上维持的区域和界限正在以无从察觉的方式合并、转型、进入一个更直接、更迷人和更灵活的领域--电子领域。
”从现今的建筑学潮流上看,在建筑界普遍对现代建筑进行了反思,全球的思想界普遍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反思以后,渐渐的温和化了。
库哈斯是身处在这个潮流之外,他的方法是让现代化更加现代化。
面对资本聚集成的摩天楼,文脉是多么的无力;面对新事物的时髦和方便,人性本身也在不断变化。
正如高尔基的一句名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库哈斯没有回头寻找古典的寄托,没有从人性中寻找建筑的最终归宿;他义无反顾的投入到对时代前端的筹划之中----至少他是这样认为。
雷姆库哈斯生平简介

他还获得了许 多其他国家和 地区的荣誉和 奖项:包括荷 兰、德国和法 国等
BRILLIANT JOURNEY ABOUT NATURE
-
感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XXXX
XXXXX
国家美术馆:新馆 (2008-2013)- 德国汉堡
知名作品
这座新馆被认为是一座具有 历史意义的设计作品
它不仅增加了美术馆的展览 面积,还通过一个开放式的 中庭连接了老馆和新馆,实 现了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5
荣誉与奖项
荣誉与奖项
雷姆·库哈斯因其卓越 的建筑设计而获得了许 多荣誉和奖项。其中包
括
目录
-
01 早年生活 02 教育经历 03 职业生涯 04 知名作品 05 荣誉与奖项
雷姆·库哈斯 生平简介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是一位 享誉全球的建筑师 和城市规划师。下 面是他生平的简介
1
早年生活
雷姆·库哈斯于1944年 出生于荷兰鹿特丹
早年生活
他的父亲是一位建筑师, 母亲是一位记者
荣誉与奖项
1998年:他获 得了普利兹克 奖(Pritzker Prize),被誉 为"当代最重要 的建筑师之一"
2000年:他成 为美国建筑学 会荣誉会员
2003年:他获 得了英国建筑 界最高荣誉 奖——皇家金 奖(Royal Gold Medal)
2010年:他被 英国女王伊丽 莎白二世封为 爵士
市更新项目做出了贡献
4
知名作品
知名作品
波尔多住宅
(1994-1998)- 法国波尔多市
这是一座由23座联 排房屋组成的住宅 区。库哈斯运用了 他所提倡的"广角 城市"概念,将建 筑物错综复杂地交 织在一起,形成一 种新的城市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的建筑理论及作品专业:2011级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姓名:杨勇涛学号:1101214345一、前言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当代西方社会文化日益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各种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层出不穷。
一元的文化结构早已经被打破,新的权威远没有建立,并且可能永远也再无法建立。
但是在谈及当代建筑领域里的大师或者建筑理论新的发展时,库哈斯是我们不可能回避的一个话题。
与其他的普利茨克奖获得者不同,库哈斯不仅因他的作品来影响世界建筑界,也因他的思想持续地给整个行业带来震撼。
但是,对于库哈斯的评价从来不是一边倒的叫好,他特立独行,毁誉参半。
有人赞扬他的建筑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对城市的关注、重拾了对社会的责任、规避了对形式的无节制追求。
有人则谴责他对形式无节制的新现代主义式回避、近乎卡通似地还原图解、廉价甚至是丑陋的结构。
但是众说纷纭之下,到底怎样的描述最接近那个最真实最本质的库哈斯?到底如何研究,才能真正地理解库哈斯的建筑和他理论?借着文献阅读的课程要求,笔者选取了库哈斯作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对象。
通过阅读库哈斯的相关著作、研读他的部分作品以及第三方的研究成果,笔者对于库哈斯获得了一定的了解。
但无论是提纲挈领地概述库哈斯的建筑理论还是深入重点地解读库哈斯的建筑作品,相信都无法呈现一个完整的、完全正确的库哈斯。
本文仅就自己的研读做一个成果的报告,尽己之力来描述库哈斯理论及其作品。
二、主题1、雷姆•库哈斯的生辰年表1944年11月17日,出生于荷兰的鹿特丹市。
1952年,8岁时随左翼的父亲迁居于独立后的原荷兰殖民地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
1956年,12岁时返回荷兰,定居于阿姆斯特丹。
1963年,高中毕业,选择的第一份工作是担任《海牙邮报》的记者,开始了5年的记者生涯。
1968年,24岁是库哈斯事业的转折点,他放弃了记者和剧作家的工作,前往伦敦的建筑协会学院开始学习建筑。
1972年,28岁的库哈斯从AA毕业,远赴美国的康奈尔大学进行研究。
1975年,到美国纽约城市与建筑学院作访问学者和客座教授。
1978年,出版《癫狂的纽约——曼哈顿的回溯性宣言》,一鸣惊人。
1988年6月,参加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主办的以解构主义为主题的展览,成为新时代建筑探索的先锋人物。
20世纪90年代起,受任哈佛设计学院教授,工作也逐步转向建筑理论和虚拟建筑,并组建了AMO。
2000年,获得建筑界的最高荣誉普利茨克奖。
2007年,获选美国《时代》杂志2008年度100位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2、雷姆•库哈斯的建筑理论2000年,库哈斯获得年度普利茨克奖,当时的评奖委员会对库哈斯作出这样的评价:“因他20余年来致力于实现自己的目标——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定义建筑和文化之间的新型关系范式,因他对建筑环境的贡献和他的思想,授予库哈斯普利茨克建筑奖。
”理论与实践并行不悖,相辅相成是库哈斯建筑成就的主要特色。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他的个人职业生涯都是理论先行,经常在建筑远未建成的时候,他的思想便已经在理论界被广泛研究。
从根本上说,库哈斯的成就更多的在于他的理论,他的建筑只是他理论研究的产物和实验的对象。
1978年,库哈斯出版了他在纽约期间的研究成果《癫狂的纽约——曼哈顿的回溯性宣言(Delirious New York,aretroactive manifesto for Manhattan)》。
该书深度探讨了都市文化对建筑带来的作用,并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多变的都市文化与建筑间象征性的互动关系。
这本书中关于都市与建筑关系的一些观点,成为了贯穿库哈斯建筑作品的思想主线。
20世纪90年代,库哈斯开始担任哈佛设计学院教授,工作也逐步转向建筑理论和虚拟建筑。
1995年,库哈斯出版了他的另一部著作《小,中,大,特大(S,M,L,XL)》。
同样,这部书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中国,借着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的关注度,他的关于“大”的理论在国内建筑界受到广泛地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认同。
但是,成就只是属于过去,库哈斯的理论思考从来没有停息:2001年,出版《变异(Mutations)》;2002年出版《哈佛设计学院购物指南(The Harvard Design School Guide to Shopping)》和《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分别对购物和零售业在城市中的作用、中国珠三角5座城市的建筑及城市状况进行了研究;2003年出版《内容(Content)》;2007年出版哈佛大学城市研究项目成果《拉各斯:它如何运作(Lagos:How It Works)》和AMO对海湾地区的研究成果《阿尔玛那克(Al Manakh)》。
从库哈斯历年来的出版物,我们可以看到库哈斯许许多多的创见。
其中犹以《癫狂的纽约——曼哈顿的回溯性宣言(Delirious New York,aretroactive manifesto for Manhattan)》中的“拥塞文化”理论,《小,中,大,特大(S,M,L,XL)》中的“大”的理论以及“广普城市”理论最具影响力和认同度。
下文就对分别对这三个理论进行简要论述。
•“拥塞文化”理论在《癫狂的纽约》里,库哈斯用“拥塞”来概括曼哈顿的本质,认为“拥塞”的存在产生了大都市效应,并直接影响了城市形态和城市中的建筑。
“拥塞”不仅是建筑的问题,更是大都市的生活方式和一种文化,即“拥塞文化”。
高层高密度的城市形态是“拥塞文化”最直接的物质表现,但物质意义上的高密度并不是全部,更是建筑“内容”的高密度状态。
库哈斯评价内容丰富的摩天楼是“社会压缩器”,是“产生和强化人类交往理想形式的机器”。
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大”的建筑便是应对这种状态的最好容器。
•“大”理论由于城市用地对综合利用率的追求,以及资本的力量等因素决定了建筑必须做“大”,要有巨大的体量来容纳多样复合的功能和各种要素。
“拥塞”导致了功能复合、内容多样的“大”建筑应运而生。
遍布世界的巨型商业建筑和各类建筑综合体等已成为城市繁华的象征,“大”已成为城市建筑的普遍表征。
“拥塞”成为“大”的诱因,而“大”既是“拥塞文化”的典型特征,也可以是解决问题的途径。
库哈斯为“大”的魅力深深着迷,并提出了自己关于“大”的5条定律。
①超出了一定的临界体量,一个建筑物便成了一个大建筑。
这种体量不再能够由一个单独的建筑体态、甚或任何建筑体态组合所控制。
②电梯和其他相关的发明宣布了建筑的“经典曲目”的失效。
构成、尺度、比例、细部的问题如今已不再具有实际意义。
建筑的“艺术”在“大”中已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③在“大”中,从核心到表皮距离的增长已到了立面再也无法揭示内部事件的临界点。
建筑的内部与外部变成了相互分离的两个独立部分:一个应付着内容和图解需求的不确定性,而另一个为城市提供一种表面上的稳定性。
④仅仅通过大小尺度,这类建筑进入了一个不属于道德范畴的领域,超越了好或者坏。
它们的影响独立于它们的品质而存在。
⑤与所有这些要素(尺度、建筑构成、传统、透明度、伦理)的决裂暗示了最终和最根本的决裂:“大”不再是城市组织的一部分。
它潜台词是:文脉,见鬼去吧。
“大”在库哈斯的建筑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为他和OMA的建筑创作提供了理论的支持,进而生成了库哈斯建筑作品的独特美学及解决方式。
•“广普城市”理论在《小, 中, 大, 特大(S , M , L , XL)》一书中, 库哈斯提出了“广普城市”这个重要的概念。
在探讨这个概念的《广普城市》一文中, 首先遇到的是什么是大都会的“个性”价值? 库哈斯对大都会“个性”既可识别性的“必要性”作了探讨。
他认为, 可识别性来自物质环境, 来自历史, 来自文脉, 来自现实, 然而大都会制造的膨胀消费使这些因素被稀释淡化; “个性”需要集中, 但“一旦影响的范围扩大了, 中心的权威和力量就日渐淡薄”。
库哈斯认为“个性”的趋向淡化甚至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个性”的消失导致了大量没有中心、没有历史、没有特色的“广普城市”的出现。
进而, 库哈斯怀疑“个性”是否阻碍了城市的这种发展趋势。
他说: “可识别性像是一个灯塔,要想改变它的定位和发出的信号, 就必须付出使航线不稳定的代价。
”库哈斯不认为“广普城市”是一个肮脏的词汇。
相反, 他主张建筑师正视缺乏历史、缺乏文脉、缺乏“个性”的“广普城市”大量的出现, 要服从现代城市的现状, 进而参与到城市的未来。
他说:“建筑学对此无能为力, 文化也同样。
我们所有人都抱怨我们面临无差异、无特色的环境。
我们说, 我们要创造美、可识别性、质量和秩序。
但也许,事实上我们拥有的城市就是我们所最渴望的。
也许,没有任何个性本身就提供了最好的生活环境。
”对于这个理论,笔者持保留意见:对于现实全盘接受,让库哈斯总能直面问题的本质,进而找到一个自明的体系来解决从政治到技术层面的所有问题。
但是全球化带来的全球面貌的同一化已经带来了诸多的问题。
对于问题全盘接收,而不思考解决与改善的办法,是否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姿态?他的这种对个性、历史、文脉的抹杀无疑于16世纪荷兰殖民主义者对亚非拉的统治。
文化无用论毕竟将造成人类发展中精神支柱和情感寄托的缺失,文化上的缺失将使再大的建筑也变成空洞的躯壳。
库哈斯在得出多元化和不确定性的结论后,希望用“大”来消解一切,这样的理论应该说已经停滞不前了。
3、雷姆•库哈斯的建筑作品•总体评述库哈斯的建筑形式多变,没有固定的手法和套路,给世界的建筑师留下了永远难以模仿的感叹。
但是与多变实体相悖的是,他的建筑有着稳定的内核,有着贯穿他几乎所有作品始终的理念和方法论的基础。
注重建筑与城市,建筑与文化,建筑与生活的联系,勇于应对建筑所面临的所有问题是库哈斯建筑创作的理念基础。
对于建筑本质、当代文化与城市建筑的联系、城市与建筑的关系、历史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等方面深入思考影响到了他的每一个建筑理念的形成和每一次建筑创作的构思。
如果我们试图真正地解读库哈斯的建筑,那么我们就必须将所有的关联方面都有所企及。
库哈斯的建筑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一定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中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思想给予形式是库哈斯建筑作品最为重要的特征。
使人震撼、难以模仿而又多变的形式不是库哈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而是建筑解答的终点。
每当我们赞叹于库哈斯建筑的形式之惊世骇俗,并且理所当然地推测库哈斯陷入了形式主义的窠臼,仅仅为了抓住世人的眼球?但是库哈斯从来不是,在他的作品里,形式从来就不重要。
重要的是思想,形式只是表达他思想的载体。
库哈斯的美学独树一帜。
在他的建筑里,传统的构图理论已经完全失效。
我们看不到比例,看不到对比,看不到主从、韵律等影响建筑发展数千年的经典理论。
库哈斯在对当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等方面的非同寻常的见解在哲学的高度上改变了他的美学取向,让他在貌似纷繁实则统一的建筑世界里显得如此卓尔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