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怀疑与学问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怀疑与学问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怀疑与学问教案新人教版

个帅哥帅哥的 ffff18思疑与学问一个人从事学习,老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

可是,从实质状况看,并不是全部的修业者最后的见效都能同样,有的人见效好,成就大,有的人却见效差,成就小。

不论是历史上仍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类状况。

这是什么缘由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见效更好,成就更大呢?研究这个问题,汲取有利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必需。

《思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看法,将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好多启示。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品析论证语言特色。

4.掌握文章要旨,认识“思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先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国现代有一位有名的史学家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且念书时不盲以古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特别喜爱考据。

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边画着很多儿童,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

他知道文王有 100 个儿子,认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据一下文王的儿子。

他从常有的书中只获得武王、周公等几个人。

他很奇异,为何这样一个名人,他的儿子竟这样难以考据。

此后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的,不过一种谀颂之词,并不是实事。

这就是做学问。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发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擅长发问,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学问水平。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谈论文——《思疑与学问》。

二、自学指导( 一 ) ——预习与沟通1.累积生字词(1)请给下边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 (y í)比如(pì)步骤(zhòu)...懒散 (du ò)塾师(shú)大儒(rú)...阻滞 (zh ì)虚妄(wàng)..(2)解说下边的词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籍。

【重点推荐】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新人教版

【重点推荐】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新人教版

怀疑与学问教学目的一、深入领会并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层层深入论证的写法,学习用分论点来论证中心论点,并适当注意过渡句。

二、理解课文中论述的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立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道理。

在深入改革开放抓紧科学技术发展的紧迫日子里,尤其要强调谦虚与怀疑。

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是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用分论点来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根据这一重点,围绕课文“预习提示”,引导学生运用前两课所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培养自读能力。

二、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文章不长,可作先自读再研读的安排,读前给予指导,要求学生在书上画出要点,并做笔记练习。

教学时效: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初读指导与要求。

1.导人阅读,激发兴趣。

怀疑与学问究竟有什么关系?两者间的关系可密切呢。

我们曾学过《哥白尼》、《祖冲之》,试想想哥白尼如果迷信书本,没有勇气怀疑并敢于批判不符合实际的却又历来被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天动学说,他能够创立在科学史上引起空前革命并对人类思想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的地动学说吗?祖冲之如果“虚推古人”,不敢怀疑和推翻前人的陈腐学说和错误结论,他能在圆周率、大明历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而成为伟大的数学家吗?怀疑精神不可少让我们来研读一下著名历史学家顾颌刚的《怀疑与学问》,就会明白治学为什么要有怀疑精神,什么是我们要提倡的怀疑精神,这对于培养开拓创造精神很有益处。

关于作者顾颌(jié)刚的介绍,《教参》有简介(略)。

本文是顾先生根据自己的丰富的治学经验与切身体会而写的,精辟透彻,令人信服。

2.运用提问,指导复习上两篇课文学过的有关论证知识,要求学生自读本文时学习运用。

3.在文中画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然后在笔记上列表写出,搞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分论点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并指导作文练习一。

4.为在阅读时扫除字词障碍,提出以下词语语学生注意,供教学时备用。

其中有的是完成练习三所必需的。

(1)观察(文中是实地观察的意思);(2)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怀疑与学问》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怀疑与学问》教案 新人教版

18 怀疑与学问1.读懂课文,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3.发扬大胆质疑的精神,并锻炼创造性能力。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怀疑与学问请同学们思考,“怀疑”与“学问”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把握文本观点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2.小组合作讨论。

(1)对“怀疑与学问”这一命题,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呢?明确: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明确:文章开头引用两句我国古代学者的名言,通过这两句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3)“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是文章的核心论点,围绕这一核心论点,作者又提出了两个分论点,请找出本文的两个分论点。

明确: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这两个分论点是如何提出的?明确:第6段开头,作者用一个由递进复句组成的过渡句巧妙提出了这两个分论点。

【教学提示】“怀疑”不仅是做“学问”的基础,也是“学习”的重要基础,引导学生自觉思考二者关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把握。

作者的“观点”即文章的中心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的提出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要符合客观实际、科学真理,态度要鲜明。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议论文的特点作者提出了论点,就要去论证论点,论证论点所用的材料就是论据。

所举的例子或概括的事实,就是事实论据,所引用的名言、格言、俗语、警句等就是道理论据。

用事实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举例论证,用道理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道理论证。

1.试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第4段举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和《礼记·月令》所记载的“腐草为萤”的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是有必要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怀疑与学问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怀疑与学问教案新人教版
2.道理论证:
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
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第6自然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为了证明论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
(1)事实论据:
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②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③听说“腐草为萤”
④戴震善问的例子
(2)道理论据: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做学问的人首先要善于提出疑问。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存在可疑之处却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这还不能算是学过了;治学就一定要善于提出疑问。
学习
难点
体会本文语言的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
学法
指导
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环节一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发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流俗:一般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环节二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推荐】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怀疑与学问》教案 新人教版

【推荐】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怀疑与学问》教案 新人教版

18 怀疑与学问1.读懂课文,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3.发扬大胆质疑的精神,并锻炼创造性能力。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怀疑与学问请同学们思考,“怀疑”与“学问”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把握文本观点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2.小组合作讨论。

(1)对“怀疑与学问”这一命题,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呢?明确: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明确:文章开头引用两句我国古代学者的名言,通过这两句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3)“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是文章的核心论点,围绕这一核心论点,作者又提出了两个分论点,请找出本文的两个分论点。

明确: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这两个分论点是如何提出的?明确:第6段开头,作者用一个由递进复句组成的过渡句巧妙提出了这两个分论点。

【教学提示】“怀疑”不仅是做“学问”的基础,也是“学习”的重要基础,引导学生自觉思考二者关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把握。

作者的“观点”即文章的中心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的提出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要符合客观实际、科学真理,态度要鲜明。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议论文的特点作者提出了论点,就要去论证论点,论证论点所用的材料就是论据。

所举的例子或概括的事实,就是事实论据,所引用的名言、格言、俗语、警句等就是道理论据。

用事实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举例论证,用道理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道理论证。

1.试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第4段举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和《礼记·月令》所记载的“腐草为萤”的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是有必要的。

2019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019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18 怀疑与学问【教材分析】《怀疑与学问》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作者是顾颉刚,体裁为议论文,文章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增强创造的自觉意识,激发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怀疑求真的求知态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文章语言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精辟,耐人品味。

学习这篇议论文要通过“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关键词语,理清段落层次”等方法来进行。

【教学目标】1.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学习课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3.学习课文通过事例和讲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

【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3)我知道的议论文文体知识。

2.边读边悟(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任意运用其中的两个词语说一句话。

虚妄:墨守:不攻自破:辨伪去妄:(2)阅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中的问题,试编写阅读提纲。

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蜜蜂靠什么发出嗡嗡声?哦,很多同学知道。

可是在过去,很权威的看法都认为蜜蜂靠翅膀振动发声。

然而,12岁的农家小女孩聂利却对这一传统说法提出了疑问。

2002年春天,聂利和妹妹聂纯到一个养蜂场去玩,一群群归巢的蜜蜂在巢口嗡嗡地叫个不停,这个在平常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现象却引起了聂利的注意。

她想:蜜蜂在飞行时不断高速扇动翅膀,使空气振动,产生嗡嗡的声音。

可是,它们停在蜂箱上时翅膀并没有振动,为什么还会嗡嗡叫个不停呢?会不会是它另有发音器官呢?聂利从图书室借来《十万个为什么》,书中也明确指出蜜蜂没有发音器官。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聂利决心把这事弄个明白。

在实验中,她观察到的现象是:不论粘住蜜蜂的翅膀,还是剪去蜜蜂的翅膀,它都会嗡嗡地叫起来。

聂利通过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蜜蜂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12岁的小姑娘大胆质疑、反复试验而推倒了各科普资料中的权威观点。

同学们,合理的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 怀疑与学问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 怀疑与学问教案 新人教版

怀疑与学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譬如、腐草为萤、虚妄”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

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

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

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

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

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

这就是做学问。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程颐.(yí)譬.如(pì)腐草为萤.(yíng)虚妄.(wàng)盲.从(máng)停滞.(zhì)é)便装(biàn)ē) 便宜(pián)shé)(2)词语释义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怀疑与学问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怀疑与学问教案新人教版

18 怀疑与学问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

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我国当代史学家。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通信研究员和院士。

(2)背景链接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

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

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

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

2.生难字词(1)字音顾颉.刚(jié)程颐.(yí)腐草为萤.(yíng)师塾.(shú)停滞.(zhì)(2)词义【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启迪】开导;启发。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墨守】战国时墨子善于守城,后来用“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辨伪去妄】辨别虚伪的,清除去掉不合理的。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明确: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怀疑与学问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最终的收效都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更好,成果更大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必要。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将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启示。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品析论证语言特点。

4.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国现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且读书时不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特别喜欢考证。

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

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

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

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他的儿子竟如此难以考证。

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的,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

这就是做学问。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积累生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yí) 譬.如(pì) 步骤.(zhòu)懒惰.(duò) 塾.师(shú) 大儒.(rú)停滞.(zhì) 虚妄.(wàng)(2)解释下面的词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2.作者链接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

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

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交流点拨】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引用古代学者的名言。

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3.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交流点拨】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

4.作者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分了哪几个层次?【交流点拨】第一层(3-4):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第二层(5):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敢于怀疑。

(二)深层探究1.第③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密相连。

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2)使文章论说更加深入。

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3)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奠定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第④段和第⑤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④段还写第⑤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交流点拨】第④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⑤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

写了第④段,又写第⑤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密。

第④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⑤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3.作者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的?【交流点拨】第①句提出论点,第②③句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第④⑤句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第⑥-⑩句举例论证论点。

第B11-B13句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作结:“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四、板书设计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3-5):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5):论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五、拓展延伸搜集有关“治学”的名人名言。

【交流】1.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张载) 2.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张载) 3.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董仲舒)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5.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不进。

(陈宏谋) 6.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

(朱熹) 7.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

(陈献章) 8.读书易,思索难,两者缺一,便都全无用处。

(富兰克林) 9.学问就是要你认真地去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

一言以蔽之,学问就是辨别之术。

(赫塞)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总体了解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论证思路,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本课的论证方法和语言。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一)探究论证方法1.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说说其作用。

【交流点拨】第4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第6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很有说服力。

2.找出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并说说其作用。

【交流点拨】第5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第6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论证了“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找出文中的对比论证。

【交流点拨】(1)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2)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3)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4)第6段“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探究语言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交流点拨】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理服人,无可置疑。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作了准确而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

“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了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

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三、拓展延伸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交流】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口头论述观点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