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近代以来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课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 史实, 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近代以来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动荡中近代生活发生变化 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鸦片战争后 辛亥革命后 新中国成 改革开放以 立后 来
物衣 质食 生 活住 社会 风俗 原因
一、动荡中近代生活发生变化 (一)鸦片战争后 (二) 辛亥革 命后
物 衣 列宁装、绿军装、碎花 流行时装五彩缤纷 质 衣裳(灰蓝色调) 生 食 统购统销,使用粮票 1987年 菜篮子工程 活 住 平房、拥挤、低矮、简单 1995年 安居工程 社会 风俗 原因
涤荡封建糟粕;制定《婚姻 休闲生活(节假日延长、休闲 法》 方式多样化)
人民当家作主;党和政府切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国家政 策,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实解决人民困难
探究2P110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历史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 展开,促进了中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 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 的束缚。
• (09上海文综)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 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国废除服饰分 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饰制度 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 • A.洋务运动 • B.辛亥革命 • C.五四运动 • D.抗日战争
物 衣 质 食 生 住 活 社会 风俗 原因
城市百姓穿洋布、洋装
城市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
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改革婚姻制度 ①西方文化侵略;②先进的中国人 主动吸收;③维新思潮的推动
一、动荡中近代生活发生变化 (一)鸦 片战争后 (二)辛亥革命后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⑴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⑵表现:①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⑵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筑变化⑴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⑵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⑴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⑵表现:①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②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更新⑴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⑵概况: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⑴邮政: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②1896年海关正式办理邮政,“大清邮政局”成立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⑵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⑶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⑴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⑵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⑷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⑴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⑵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PPT课件

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 内地亦渐行之。 ——徐珂《清稗类钞》
19世纪20年代的婚礼
19世纪50-70年代的婚礼
现 在 个 性 婚 纱 照
服装、饮食、建筑和风俗礼仪是一种记忆,也是 一种语言,它们的变化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 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
韩国
英国
不丹
阿曼
历史上,自诩为“天朝上国”的中国人穿着 中式服装,住在中式建筑里,行为举止温良恭俭 让,敬爱天地君亲师,庄重而热烈地过着中国节 日,生老嫁娶都履行祖宗礼仪……这些,曾经是 中国人的标识。而自100多年前开始“师夷长技” 以来,中国文化或妄自菲薄,或自暴自弃,属于 自己的文化衣杉渐被撕破,庄重从容的古老文明 渐行渐远。现在,除了黑头发黄皮肤,我们还有 什么外在的标识? ——《中国新闻周刊》
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因素
政治:政治局势、政府政策、意识形态……
经济:经济发展水平、商家的运作…
思想观念:自由、平等的观念;审美观念…
特点:
不平衡;中西合璧; 带有半殖民半封建色彩… …
1.中国近代女子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是 ( ) A.旗袍 B. 连衣裙 C. 上衣下裙 D. 长袍 2.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现 代民族服饰是( ) A 长袍马褂 B中山装 C列宁装 D西装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近代服饰 现代服饰
鸦片战争到新中国的成立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服饰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服饰
改革开放以后服饰
近代部分:
1.帝制印痕 畸形审美
满清官员服饰- 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 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 滥用的。服饰 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 四,腰带,五,坐褥。 这里把各品穿戴的顶戴,蟒 袍,补服列表如下: 一品,珊瑚,九蟒五爪,仙鹤、麒麟 ; 二品,起花珊瑚,九蟒五爪,锦鸡、雄狮 ; 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九蟒五爪,孔雀、悍豹 ; 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雪雁、猛虎 ; 七品,素金顶,五蟒四爪,紫鸳鸯、犀牛 ; 九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练雀、海马 ; 未入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黄鹂 。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粤 菜
鲁 菜
川 菜
西餐文化的流入
1、时间: 1840年鸦片战争后 2、影响: (1)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 (2)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动脑 筋
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有哪些?
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 环境、礼节要求
三、居室建筑的变化
四 合 院 平 面 图
四合院
北京西站
别墅
传统建筑(北方)
中西合璧
标志着中国铁路事业的诞生
公共汽车1924年出 现上海
电车(1906年,天津) 最早的电车为一节车厢, 车速很慢,乘客可随时 上下。
标志中国航空 意义:事业的开始。 民航事业开始的标志 思考题:及发展概况如何?
1909年9月,冯如终于完成了 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第 一架飞机,从而挤身于早期世界 航空之林。
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 神权;反对迷信;实施公历; 点头鞠躬;握手
女子获取教育权利
批判旧道德、旧礼教 思想观念:
选择题
1、民国时,北京某周姓女子,自幼游学欧美,
回国后未禀明父母/即在门前挂一招夫广告牌, 请问该女子大胆征婚求偶说明了( ) C ① 随着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反对以及西方观 念的传入,旧式婚姻风俗受到冲击 ② 该女子反对包办婚姻 ③ 主张婚姻自主 ④ 该女子不懂规矩,不守妇道 A ① B②③ C①②③ D④
从社会转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
从社会思潮:民国初年崇洋风气的产物。
虽说西装依然是男 人们时髦的服饰,但中 山装很快就开始与西装 平分天下。
三 省 吾 身
立法、 司法、 行政、 考试、 监督五 权分立
耻 廉
三民 主义
义
礼
以文治国
民国初年穿旗袍的妇女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

虽说西装依然是男人们 时髦的服饰,但中山装很快 就开始与西装平分天下。
三民 主义
五权分立
耻
义 礼
廉
旗 袍
上 衣 下 裙
民 国 上 袄 下 裙
宽松肥大、 保守、呆板、 等级森严
称身适体、短 袍窄袖、美观
50年代女性的又一时尚——布拉吉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 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
如今的菜篮子工程基地
三、房屋建筑
江南民居
北京四合院俯视图
草原蒙古包
陕北窑洞
上海弄堂
四合院 传统建筑(北方)
别墅
欧式建筑
天津大型安居工程——华苑小区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政策。近十多年来,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 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 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文革”时期的绿军装和军棉大衣
“文革”时期,在“红色革命”时代主旋律的多奇志,不爱 红装爱武装。
中国八大菜系
二、饮食方面
粤菜 金牌烧乳鸽
川菜 香辣炒蟹
鲁菜 迎宾花篮
苏菜 清炖蟹粉狮子球
中国其他菜系
闽菜
干烧鱼 湘菜 红煨鱼翅
徽菜
浙菜 西湖醋鱼
1980年5月17日中共中央为刘少奇举行国葬和追悼会。
树葬
天葬,是藏族人民的丧葬习俗,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水葬,是一种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的葬法 土葬,是各个民族都实行过的葬法,汉族历行 土葬。迄今在某些少数民族和我国北方地区和 落后的农村地区仍然实行 火葬,在商代,一些边远民族已经有火葬习俗。 后来,受佛教的影响,真正意义上的火葬慢慢盛行。
清 末 婚 礼 五 四 前 婚 礼
★当时结婚照不过是记录夫妻合影的影像, 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结婚照。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变迁特点: ①形式上
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 发展不平衡——沿海与内地, 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 城市和乡村差异明显 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清朝末年,北京城流行的竹枝词反映了当时的 社会生活景象。如: “分科大学指开堂,功课启蒙教育良”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 问题:依据材料,指出清末北京城市生活出现的 新现象给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生活:改变生活方式; •思想:促进思想解放; •教育:近代教育发展
唐胥铁路
京张铁路
航空
水运
移风易俗
天足
看报纸
看电影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1905年中国第一部自己拍摄的影片
1935年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项目
衣 食 住 行 习俗 通讯 传媒
1840——1911——1949
鸦片战争 辛亥革命
“竞上洋装” “异味争尝” 洋房 中西合璧建筑
1.变迁原因
铁路、公路 水运、航空
剪辫易服、废止裹足 鞠躬握手、文明婚礼
电报、电话 读报刊、看电影
变迁原因: 政治因素:政治运动的推动 政府政策的支持
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 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 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风 剪辫易服 俗 废止裹足 鞠躬握手 文明婚礼
4.1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B
8.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应恪守“三从四德”。但到 清末和民国初年,女子却享有六种权利: (一)入学之权利;(二)交友之权利;(三)营业之权利; (四)掌握财产之权利;(五)出入自由之权利;(六)婚姻自 由之权利。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D
A.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发展
B.辛亥革命的推动 D.中国近代经济的
A
①女子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②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深刻影响 ③封建礼教进一步受到冲击 ④女子与男子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男装: 1.表现 女装: 改良旗袍
2.变迁的趋势:等级森严
平等;
保守
适体、方便、美观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3.新中国建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穿衣 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质量、个性、时尚
二、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蔡元培的征婚启事: (一)女子须不缠足者; (二)须识字者; (三)男子不娶妾; (四)男死后,女可再嫁; (五)夫妇如不相和,可 离婚。
(
C)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3.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崇尚红色而忌讳白色,但是清 末民初以后“通都大邑之女子,无不穿一套缟素(白色) 衣裳矣。”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受( ) A.经济水平的影响 B.民族危亡的影响 C.民族工业的影响 D.西洋风尚的影响
新中国建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政 治生活紧密联系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二、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二)其他风俗: • 握手礼来源于原始社会。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以 狩猎为生,如果遇到素 不相识的人,为了表示 友好,就赶紧扔掉手里 的打猎工具,并且摊开 手掌让对方看看,示意 手里没有藏东西。后来, 这个动作被武士们学到 了,他们为了表示友谊, 不再互相争斗,就互相 摸一下对方的手掌,表 示手中没有武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袍马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时代缩影:从孙中山服装看男装变迁
清 朝
晚 清
民 国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满族女装
清 代 普 通 女 装
汉族 女装 上袄 下裙
民国初旗袍
看看想想:陈独秀变了服 饰外,还变了什么?
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 维新派,主 辫子成了民族压迫的标志。张“断发易
服”,改革 这一与时代 潮流不相容 的旧习俗。 辛亥革命前 后, “断发 易服”具有 了反清革命 的色彩。民 国时期,政 府颁布法令 剪辫易服。
思想
第二环节:理解历史本质
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是什么? 1.经济: 促进资经济发展,推动工业化
反映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
2.思想:
3.政治:
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
有利于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
有些成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
反封建、倡民主
发展不平衡,内地和农村仍落后贫穷
4.消极:
半封建化色彩,有利于列强的侵略
维新运动期间,国人创办了大量的报刊来宣传维新思想, 报纸成为 ( 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 )得武器。 ( 新文化运动后 ),随着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发展
普及
大众传媒之2.电影篇
时间 1896年 1905年 1913年 概况 ( 上海徐园 )“又一村”放映西洋 戏 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了谭鑫培京 剧短片《定军山》 ( ) 《难夫难妻》,以潮州的买卖婚姻 习俗为题材 《歌女红牡丹》 ( ),旨在揭露旧礼 教对妇女精神的毒害 评价 电影中国最早 放映 中国人第一次 尝试自摄影片 中国第一部 故事影片 ( ) 中国第一部 (有声片)
1931年
.近代报刊、电影的作用? 传播时事、娱乐生活、普及科学、开阔视野
第二环节:理解历史本质
思考:引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明对中国的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外因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习俗造成猛烈冲击。
材料二、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1910年, 中国政府改革的推动 政治 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辫的法令。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断发有何色彩?
新时期的 时尚发型
根据课本概括 2.近代“断发”的原因?
政府法令:
清政府:自由剪发的法令 民国政府:《剪辫通令》
结辫陋习革除
“三寸金莲”始于 五代南唐(公元 937-975年)。当 时五代李后主喜爱 小脚一双, 音乐和美色,他令 寞娘用帛缠足,使 眼泪一缸。 脚纤小弯曲如新月 状及弓形,并在六 尺高的金制莲花台 上跳舞,飘然如仙 子凌波,故称“三 寸金莲”。以后从 宫内到民间皆仿行。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中国政、经、思变化
社会生活变迁
传统农业社会
近代工业社会
加快中国近代化进程
材料三、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双重刺激下中国的民主工商业产生并 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 经济 曲折的发展,中国沿海及大城市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材料四、受西方民主、平等、自由观念的影响, 伴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影响 主革命大业的进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 时代特征。
西方礼仪冲击;民主共和精神影响
(2)日常见面礼变化原因:
(1)清末的传统婚礼
(2)婚礼变化原因: 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的推动
民初的新式婚礼
大众传媒之1.报刊篇
阶段 出现 具体表现
兴起
1815年,英国传教士出版了第一份以中国人为发行对象 的中文期刊,之后,外国传教士又陆续创办了一系列中 文报纸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民众开始产生新闻观念 )。 1872年(《申报》 )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 报纸。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形体修饰——“断发易服” 休闲娱乐——报刊电影 礼仪习俗——移风易俗 课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 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重点),探 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重难点)。
第一环节:感知历史现象
清朝官服:身份地位的象征
西 方 文 明 晚 清 男 装
长 袍 马 褂
西 装 革 履
电影演员 阮玲玉
( 1) 民主 平等 思想 影响 (2) 鲜明政治色彩 维新 人士 北京培华女子中学的女 不缠足的开路先锋 学生(右一为林徽因 ,左 推动 为她的表姐们 —— ) 康有为的女儿
作揖
社 ( 交 ) 礼 仪 传 统
跪拜
1 .
请安
三拜九叩
清末中外官员 握手致意
希特勒与溥仪 握手致意
1816年嘉庆召 见英国驻印度 总督阿美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