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

合集下载

总结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总结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总结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综合的哲学观念,涵盖了人类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

这一思想体系在中国古代的文化、社会和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天代表自然界的宇宙和规律,人代表人类社会和个体。

这种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类的行为必须与自然界的规律相一致,才能保持和谐。

在这种观念下,人们将自然界看作是自己的家园,注重与自然界相融合、相互促进的生活方式。

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人们学会了适应自然环境,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除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还强调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体的幸福和发展必须建立在和谐的社会关系之上。

在这种观念下,人们注重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和共存,强调个体责任和义务。

个体必须为社会的利益和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并与社会众人共同追求和平与繁荣。

此外,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还关注了人与自身的关系。

人们相信,人类身体和灵魂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外部行为相互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态度会影响自己的心境和情绪。

因此,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强调培养健康的身心状态,注重修养和内省,以达到身心的和谐。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政治和社会系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努力维护天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们通过制定公正的法律和政策,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同时,他们也注重自身修养和廉洁,以身作则,为国家和社会树立良好榜样。

总之,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的哲学观念,涵盖了人类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

它在中国古代的文化、社会和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这一思想强调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存,与社会共同进步,并通过修养自身,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今天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和谐发展,追求内外的平衡。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阐述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阐述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阐述中国古代有一种著名的思想,叫做“天人合一”。

这种思想源自中国古代很多哲学家的思考。

他们认为,万物有其精神的可见形式,而太极、天、地、万物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因此,天人合一的思想种启发了一种无穷的和谐、肯定运动的观念,就是,把天地、帝王与臣民、阴与阳、礼义礼仪等元素统一起来,让社会更加和谐和有序。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学说的主流思想。

孔子对这一思想的理解是,天地有形,人体有形,而往复运动,可被证明,人体受天地掌控,人体之间亦形成一个天地相连的系统。

他强调“仁”的概念,希望人们能崇尚“仁”,把人与人相互结合,希望将天地事物形成一体。

另一位非常有名的儒家思想家老子,太极认为宇宙中最高的力量是太极,它至尊至善,无恨无怨。

他认为:“天下万物生于太极,太极回归于太极”。

因此,天地万物都来源于太极,而太极又回归于太极。

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墨家的思想也同样被认为是天人合一的理念。

比如墨子认为,“天地人三者不可离矣”,即天地万物都连在一起,因此,人们也不能跟天地分开。

同时,他强调“礼”的概念,即帝王与臣民要相互尊重,才能够确立社会的和谐秩序。

从上面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家们的思想观念。

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被广泛地接受,并被视为最重要的核心思想。

它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影响了整个古代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从古至今,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被推崇。

在当今,它也仍然被广泛地引用并认可,成为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至今仍焚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主,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运动等方面,都存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显示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力。

总之,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源于古代哲学家们的探索与思考,即天地万物皆有精神的可见形式,并被认为是最高的力量,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精神。

什么是天人合一?古代的“天人合一”分成两部分

什么是天人合一?古代的“天人合一”分成两部分

什么是天人合一?古代的“天人合一”分成两部分在说到中国传统文化时,往往会提到一个概念:“天人合一”。

这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思想,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那么到底什么是天人合一呢?居士我认为,“天人合一”思想可以分析为两个部分:人副天数与天人相感。

一、人副天数所谓人副天数,指的是:人是天地间最灵秀的生物,与天、地并称三才,所以人无论精神还是肉体,都是天的副本,天有怎样的规律,人也有怎样的规律。

西汉时代的大儒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一书,其中便有一篇叫做《人副天数》。

董仲舒认为,天是人的曾祖父,所以人的特性处处对应着天的特征:为人者,天也,人之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

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天之副在乎人。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人的头圆脚方;天有日月,人有双目;天有星辰,人有头发;一年有三百六十天,人有三百六十个骨节;一年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脏……不仅人的身体符合天的规律,人的行事准则也要符合天的规律,否则就逆了天时。

比如,秋天一片萧索,很多小虫子在秋天死去,树叶在秋天枯萎脱落,果实、庄稼在秋天成熟收获。

所以古人认为秋天属于五行中的金,对应着刑杀,因此处决犯人也要在秋天,这就是电视剧里常说的“秋后问斩”。

而春天万物萌发,是属于生命的季节,万万不能处决人犯。

二、天人相感不仅人的肉体与精神符合天的规律,而且人的所作所为,特别是皇帝的所作所为,也会引起天的反应,这叫做天人相感,或者说天人感应。

古人认为,皇帝是最重要的那个人,是天子,上承天命,下育百姓。

所以天子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天的感应。

比如,天子干得好,上天就会降下种种祥瑞,比如嘉禾、白鹿、灵芝等等,对皇帝进行嘉许;如果天子胡作非为,倒行逆施,上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比如地震、大火、大水等等,对皇帝进行谴告。

什么叫“天人合一”(含资料)

什么叫“天人合一”(含资料)

什么叫“天人合一”(含资料)“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整体观和和谐观。

它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着共同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

人要遵循自然的变化,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的完善和社会的和平。

那么,“天人合一”具体包含哪些方面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深入理解:-天人相应:这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层面,它以“气”为本,认为天地万物是物质的统一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自然相协调,相互影响。

《周易》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

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黄帝内经》说:“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

这些都说明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尊重,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视。

-天人感应:这是“天人合一”的道德哲学层面,它以人之心性为基础,“天人合一”是人格魅力和审美的最高境界。

《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知者,仁也;圣者,知也;神者,圣也。

神而明之谓圣;圣而知之谓知;知而仁之谓仁;仁而可亲之谓人”。

《庄子·逍遥游》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者,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则不知其所终矣。

故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此乃小年与小寿之所困也。

夫马氏之骥一越而飞鸟不及也;然而却马而驰鹿,则不能若之矣。

夫物固有所能有所不能也。

此乃大年与大寿之所困也。

故曰:莫若以明”。

这些都表达了中国古代对道德修养和心灵境界的追求和理想。

-天人合德:这是“天人合一”的政治哲学层面,它主要以儒家的“仁道”原则为依据,目的是为统治和社会秩序提供理论支撑。

“天”在这里既指自然界的规律和秩序,又指上帝或神明的意志和法度。

“人”在这里既指个体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又指社会的制度和伦理。

“合德”就是要使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与天的规律和秩序相一致,使社会的制度和伦理与上帝或神明的意志和法度相符合。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名词解释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名词解释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名词解释董仲舒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本文将以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为主题,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其含义和如何应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这样的论述,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天人合一”的精髓。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天人合一”的基本含义。

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的根本,并且人与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他认为人应当追求与天相合的理想人格,即天人合一。

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不仅是人类个体的修炼目标,也是社会和谐的根本所在。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实现天人合一被视为一种道德觉醒的境界。

为了更好地理解“天人合一”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个人修养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首先,个人修养方面,董仲舒认为人应该注重心性修养,修身养性。

他认为人类个体应当追求内心的平衡与和谐,以达到与天合一的境界。

这种修养包括修炼道德品质、培养敬畏天地和谐之心等。

只有通过内在修养,个体才能与外在的天地精神相一致,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另一方面,在社会关系方面,董仲舒认为实现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个体内心的修养,更是社会伦理关系的建立。

他认为人类作为社会个体应当注重与他人的关系,谋求和谐与共享。

在家庭中,人们应该遵循和谐相处的原则,尊重长幼有序,保持家庭和睦。

在社会中,人们应尊重他人的权益,遵循适应社会规则的行为准则。

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和谐互动,人们才能真正实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而在实际生活中,天人合一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在个人成长和发展方面,追求天人合一可以帮助人们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找到内心的平衡和方向。

这样的追求可以引导个人在困难和矛盾面前保持坚定的信念,解决自身问题。

其次,在社会和谐和发展方面,实现天人合一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通过追求天人合一,人们能够更加注重公共利益和社会奉献,促进社会的共同进步。

然而,实现天人合一并非易事,需要个体和社会共同努力。

在个体方面,人们需要一直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反思和修养。

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如何体现的

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如何体现的

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如何体现的?
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这个概念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首先,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提出了各自的天人合一理论。

儒家认为,天人合一的核心是“仁”,即人类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关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则强调“道法自然”,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其次,天人合一的思想也体现在中国古代的艺术和审美追求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书法、诗歌等艺术形式都注重对自然美的描绘和追求。

艺术家们通过观察自然、感受自然,将自然之美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此外,天人合一的思想还体现在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中。

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比如古代的园林设计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园林中的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相互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宁静的氛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最后,天人合一的思想还体现在中国古代的道德伦理中。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认为人类应该具备道德之心,关爱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

这种道德伦理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总之,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它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艺术和审美追求,更是一种道德伦理。

这种思想体
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精神基本内涵。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精神基本内涵。

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是一种重要的思想观念,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观念,它源自于古代中国人对天地万物和人类自身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它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和谐统一。

首先,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被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对自然进行破坏或者盲目剥夺资源。

这种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平衡。

其次,天人合一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帮助、相互关爱,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整体。

这种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伦理观念,强调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己的和谐统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人应该追求自我完善和内心的和谐。

这种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个体伦理观念,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自我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精神基本内涵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及人与自己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名词解释

天人合一名词解释

天人合一名词解释天人合一,是一个哲学概念,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它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家孔子和孟子,后来逐渐发展为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

天人合一的含义是指天地和人类的关系紧密相连,是宇宙一体的整体。

它强调人类与大自然的相互关系,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界保持和谐,并遵循自然的规律生活。

天表示宇宙,包括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人表示人类,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个体。

天人合一的观念通常体现在儒家思想的道德和伦理方面。

它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只有在这种和谐关系中,个体才能发挥其最大潜力,实现自身的完善和提升。

同时,天人合一也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不应过度干预和破坏自然界,以免扰乱宇宙的平衡。

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被视为人类追求道德境界的理想目标。

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通过遵循天人合一的原则,个体可以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并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天人合一也产生了对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

天人合一的思想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体制和社会伦理。

值得注意的是,天人合一并不等同于人与自然的真正融合,而是人类通过遵循自然的规律,建立和保持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

人类作为宇宙的一部分,应该尊重自然,符合宇宙的运行规律。

在现代社会,天人合一的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恶化,天人合一的理念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遵循天人合一的原则,可以提醒人们尊重和保护自然,避免对环境造成进一步的破坏。

综上所述,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政治和社会秩序。

它也具有现代意义,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
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

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

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儒家的天人观:
一.理解:
自然的天,认为“天”是物质性的,是自然存在的,是万物的总名,是无意识、无意志、无目的的。

3. 义理之天,认为“天”是“义理”,是抽象的法则或精神实体。

二.儒家的天人观:
1.天人相通:在天人关系上,孟子思想最大的特点是以人来界定天。

他说: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天,养其性,所以事
天也。

”尽力扩展人性所具有的善端,了解人性本善的道理,便可直接与
天相通。

在孟子看来,“性”乃“天之所与我者”,因此“性”与“天”
实为同质。

通过人心的作用来表现与“天”同质的“性”,故“知其性则
知天矣”。

“天”是宇宙间的最高存在,人是由“天”发展而来的道德主
体,人的道德心性受制于“天”,天性与人性是完全相通的。

2.天人相类:董仲舒论证了人与天的同质同构性,提出人副天数说。

他将
“天”与“人之间的形体容貌作了一番奇特的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两者
在形体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唯人独能偶天地。

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
数也。

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

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

体有空窍
理脉,山谷之象也。

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

观人之体一,何高物
之甚,而类于天也”。

异同比较:无论是“天人相通”还是“天人相类”,他们论述的主要都是社会政治、伦理问题。

至于如何实现“天人合一”,他们倡导的并不是唯物的
方法,而是唯心的方式。

此外,儒家中有认为“天”是自然现象的一派观点,基本观点是“天人
相分”。

其代表人物荀子曾说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
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他明确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把
人和天严格区分开来,进一步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出了“制天命而
用之”的思想。

三.在建筑上的体现:
1.像天地法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既然天人同构,相通相类,统治者在进行都城规划时,自然想到运用“象天法地”的办法来表现其统治的合法性和必然性。

其特点是通过对天文形象,特别是星象的具象模仿或抽象隐喻说明城市、建筑与天的同源同构关系。

早期以象天法地意匠建造的都城是春秋时期伍子胥建的吴大都和范蠡建的越小城。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受吴王阖闾之命建阖阊大城(今苏州城前身),“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围四十七里。

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象地八聪。

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

不开东面者,欲以绝越明也。

立阎门者,以象天门,通闾阖风也。

立蛇门者,以象地户也。


2.观象制器、人副天数与礼制建筑
这种“观象制器”的传统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中的“人副天数”观点相结合,在古代单体建筑特别是礼制建筑中得到体现。

如明堂这种集祭祀、听政和施教功能于一体的礼制建筑,虽然其正确式样一直是个谜,但无论从有盖而无四方到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北京国子监辟雍式样,它的设计一直贯彻着“法天”思想,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单体建筑上的最好体现。

道家的天人观:
一.理解:至于道家的理论,则都把“天”理解为自然的天。

在老庄的体系中,所谓自然之天,既包括各种自然现象,又包括自然现象及事物客观存在的、不受外力制约的、天然的本性或状态。

道家的“天人合一”观点始于老子,成于庄子。

老子强调“天地不仁”,认为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

这是否认天有意志,否定天神的至上地位,赋予天以客观自然属性。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他提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无为生于道又复归于道,在大道之下建立天人合一。

合一的基础是人对道的认同,人对自我的觉悟。

老子的思想崇尚自然,强调要致虚守静,追求返朴归真的天人合一意境。

道家在这种“天人合一”的追求中,重点放在人的主体境界的层面上,它的自然主义倾向并没有导出人对自然的探索精神,而是顺着相反的方向,要求人无条件地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在身心各方面向自然作认同。

这就是说,道家非常关心和重视如何在现实世界安顿个体生命的问题,它的途径和方法是通过排除天人的对立,泯灭各种人为的冲动,使个体精神向超越方面发展。

如果说儒家在自然价值观上,赋予自然以道德价值,那么道家则是赋予所谓的“朝彻”、“见独”、“心斋”、“坐忘”等。

通过这些方法所达到的自然境界,是通过自然透过心灵的精神表现。

二.道家天人观在古建筑中的体现
道家的天人观崇尚自然,舍人道而从天道,弃官避世以参天地法则、观造化之无穷,追求返朴归真和人与天地自然的精神冥合。

但这种天人观认为只有脱离社会和不受外界影响才能进入与自然合一的境界,并没有考虑到政权及社会秩序的影响,因此很难象儒家的天人观那样通过统治者的意志得到实现,更多的时候只是表现为一种理想、一种虚境。

在古建筑中的体现也不如儒家的天人观深刻和广泛,主要集中体现在古典园林之中,所谓“儒在钟鼎,道在山林”。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在古典园林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出世避俗、返朴归真的造园观。

在士大夫的圈子里,他们多不以高官厚禄或荣华富贵为荣,亦有不少人是仕途坎坷对当朝者不满而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他们避尘世,脱世俗,邀游名山大川以寄情于山水,更有甚者则藏身于山林,选择超然的态度过起隐士的生活。

一方面躲避当朝者的污秽,怕玷污了自己的清高,另一方面却又力求保全自己,把生活安排得舒舒服服,以无所事事为乐,或赏花、品茗、弹琴、赋诗,或倘佯于山水园林之间。

2.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观
力求人的创造与这个有情的自然相交流和融合,从而把人的感情渗透到自然景物之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天人无隔的境界。

天人的合一导致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合一。

正如“观山中花”,当观花时,花树一时明白起来,当不观花时,
“俱归于寂”。

“观”是知觉,但这不是平视的即纯粹认识意义上的观,而是通过知觉得到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3.师法自然、因借自然的设计观
道家的天人观,以及“道法自然”观点反映到造园手法上,体现为“师法自然”和“因借自然”。

自然风景是古典园林创作的源泉和摹本。

早期汉武帝在宫内建太液池,池中堆蓬莱、方丈、壶梁、瀛洲诸山,这便是出自道家思想。

而这种摹仿自然山水、“师法自然”的手法亦为后世的园林布局所长期使用。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园林的意境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而是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于是除了“师法自然”外,还有更深层次的一种手法——“因借自然”,即借纳多种景观要素入园。

而这多种景观要素,既包括山林湖海、亭台塔楼等实景,又包括自然界的日光月华、春来秋往、风潇雨霏、云烟雾霭等虚景,体现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的精神冥合。

综述: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的主体性,轻视“天”的客观性,尚实用、乐观进取、重现实、入世、讲理性,主张情理结合应以理节情。

其思想是社会政治性和伦理性的,在古建筑中主要体现在古都规划和礼制建筑上。

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天人关系上侧重“天”(自然),轻视人,主张人要顺从“天”(自然),尚虚天、重幻想、出世、尚自然、讲任性,更追求与“天”(自然)混为一体的超凡意境,具有生态性的含义,在古建筑中主要体现在古典园林方面。

天人合一的观点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1)作为中央,地方以至乡村的最重要的建筑活动,是创造与天及与从属
于天的下一个等级的若干神灵对话的场所,这便是从远古的祭坛,到
后来也已失考的明堂,直到明清两代的坛庙建筑以及地方社坛神祠的
功能.它们构成了中国建筑体系的神圣核心和最具象征意义的部分.
(2)州郡依其在国中的位置寻求天上的星宿为其对应物,名曰星野.此外,
城市,尤其是都城以及宫殿,陵寝的布局和规划设计与命名都力图体
现天人合一的追求和窥天通天,与天同构的目标.
(3)通过进一步的关于自然环境的具体认知以及其他更低层次的事物中
的序的把握,把天人合一观念逐级转化为建筑中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