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格律简述

合集下载

古诗词常见韵律与格律解析

古诗词常见韵律与格律解析

古诗词常见韵律与格律解析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意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

而在古诗词中,韵律与格律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们决定了诗词的节奏和韵脚,给作品带来了一种美感。

本文将对古诗词常见的韵律与格律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之美。

一、韵律的定义与分类韵律是指诗词中的音节规律和节奏感。

它使得古诗词在朗读或吟诵时有一种韵味和乐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韵律按照音节的结构可以分为押韵和通假韵。

1. 押韵押韵是指诗词中重读音节重复的现象,也就是说句尾的音节在音韵上是相同或近似的。

比如在唐代杜甫的《登高》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中的“尽”和“流”就构成了押韵,给诗词增添了一种音乐感。

2. 通假韵通假韵是指诗词中字音相近的字构成的韵脚。

这种韵律虽然在音韵上没有完全的相似,但读起来却有一种和谐的韵味。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的“有”和“天”即构成了通假韵。

二、格律的定义与分类格律是指诗词中的句子形式和结构。

它使得古诗词在构思和表达上有一种规律和美感,让读者产生一种整齐和谐的视觉感受。

格律主要根据句子的字数、句式和平仄音节进行分类。

1. 字数格律字数格律是指古诗词中每句的字数有特定的规定。

比如五言绝句就是每句五个字,七言绝句则是每句七个字。

而在唐诗中最常见的就是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这种格律的限制使得诗人在表达时需要有节制,使作品达到简约而有力的效果。

2. 句式格律句式格律是指古诗词中句子的结构和排列方式有规定的格式。

比如古辞中常见的“对仗句”,就是指两个句子在意义上相对应而句式结构相对称。

这种格律的运用使得古诗词具有一种对称美和平衡感。

3. 平仄格律平仄格律是指古诗词的音节在音调上有一种平仄的要求。

平仄分为平声和仄声,平声指音调平缓的音节,仄声指音调高低变化的音节。

根据诗词的要求,需要平仄有序地交替出现,形成一种韵律感。

这种格律的运用使得古诗词有一种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唐诗宋词的韵律与格律

唐诗宋词的韵律与格律

唐诗宋词的韵律与格律唐诗和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格律而闻名于世。

韵律是指诗文中的音韵规律,而格律则是指诗文中的格式和结构。

两者相辅相成,使得唐诗宋词具有了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首先来谈谈唐诗的韵律。

唐诗以五言、七言为主,每句诗都有严格的音节和韵脚要求。

五言诗一般由五个音节构成,每个句子的韵脚都要保持一致。

而七言诗则由七个音节构成,同样也要求每句的韵脚保持一致。

这种严格的音节规定使得唐诗在音韵上达到了极致的和谐。

与此同时,唐诗的格律也是非常独特的。

唐诗通常采用对仗的形式,每句诗都有相互呼应的对仗句。

比如在《登鹳雀楼》中,王之涣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进行了呼应,使得整首诗在结构上更加完美。

此外,唐诗还注重运用平仄、押韵等技巧,使得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而宋词作为唐诗的继任者,也有其独特之处。

宋词在韵律上相比唐诗更加自由。

宋词的音节和韵脚没有像唐诗那样严格的规定。

词作者可以根据词的内容和情感来自由安排音节和韵脚的变化。

这就使得宋词在表达情感和抒发内心时更加灵活和自由。

在格律方面,宋词也有其独特之处。

宋词通常采用对偶的形式,每句词都有相互呼应的对仗句。

这种对偶结构使得宋词在表达感情时更加精炼而深入人心。

同时,宋词还注重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使得词歌更具有想象力和表现力。

总的来说,唐诗宋词的韵律和格律使得这些文学作品在音韵和结构上都非常精致。

唐诗以其严格的五言、七言韵律和对仗的格律成为了经典之作,而宋词则以其自由的韵律和优美的对偶格律而流传至今。

这些韵律和格律不仅增添了唐诗宋词的艺术魅力,更使得这些文学作品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通过学习和欣赏唐诗宋词的韵律和格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味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它们都是古代文人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去珍惜和传承。

总之,唐诗宋词的韵律与格律使得这些作品在音韵和结构上达到了极致的和谐。

唐诗(近体诗)的格律

唐诗(近体诗)的格律
唐詩(近體詩)的格律

分為” 「絕句」、「律詩」、「排律」
句式
絕句(四句)
律詩(八句)
五言
七言 五言 七言
共20字
共28字 共40字 共56字
排律(十句以 上)
押韻

句子的最後一字 偶數句句末必押韻 奇數句不可押韻 只有第一句可押,也可不押韻 押韻需ㄧ韻到底,中間不可換韻
詩體: 五 言 絕 句




詩名: 下 江 陵 作者: 李 白 詩文: ( 押 ㄢ 韻 )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 ㄏㄨㄢˊ。 , 。
詩體: 七 言 絕 句



詩名: 黃 鶴 樓 送 孟 浩 然 之 廣 陵 作者: 李 白 詩文: ( 押 ㄡ 韻 )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流。
, , , ,
東 蠟 夜 青
風 炬 吟 鳥
無 成 應 殷
力 灰 覺 勤
百 淚 月 為
花 始 光 探
殘 乾 寒 看
。 。 。 。
詩體: 七 言 律 詩


詩名: 黃 鶴 樓 作者: 崔 顥 詩文: ( 押 ㄡ 韻 ) 昔人已乘黃鶴去 黃鶴一去不復返 晴川歷歷漢陽樹 日暮鄉關何處是
, , , ,
詩體: 七 言 絕 句



詩名: 逢 入 京 使 作者: 岑 參 詩文: ( 押 ㄢ 韻 ) 故園東望路漫漫 雙袖龍鍾淚不乾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 。 , 。
對仗(對偶)

句式相同、詞性相對(如名詞對名詞) 律詩必對仗(8句) 第三、四句必對仗 第五、六句必對仗

唐诗宋词格律详细讲解(1)

唐诗宋词格律详细讲解(1)

唐诗宋词格律详细讲解五律格律平仄表及例注:⊙表示可平可仄五律仄起首句押韵⊙仄仄平平(韵),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珠。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平(韵),⊙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晚晴》商隐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送友人》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孤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七律格律平仄表及例注:⊙表示可平可仄七律仄起首句押韵⊙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咏怀古迹》杜甫诸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唐诗格律体系概说

唐诗格律体系概说

唐诗格律体系概说一般讲诗词格律知识的书籍往往只介绍近体诗,不介绍近体诗以外的诗歌格律,这是有原因的:一是近体诗在唐代十分发达,成了格律诗的主要体裁形式;二是近体诗与科举考试有关,应试者均需研习,这样近体诗以外诗律形式自古以来就不被重视了。

其实,古代的诗律的不是只此一种,而是有好多种。

现在,我们从诗律的角度分析了一部《全唐诗》,经过归纳整理,把唐诗的格律体系概述如下,以帮助读者了解唐代或整个古代诗律的全貌。

唐代诗律可分为三大类九小类:一,粘式律,律联之间相粘成诗,这即是近体诗的声律结构形式。

但是,近体诗主要是押平韵的,其次,也容许有仄韵诗;粘式转韵诗则一般不列入近体诗的范围。

1,1,粘式平韵律诗。

如:城上宴饮(白居易)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风月万家河两岸,笙歌一曲郡西楼。

诗听越客吟何苦,酒被吴娃劝不休。

从道人生都是梦,梦中欢笑亦胜愁。

这首诗的声律结构是aB/bA/aB/bA/式,也即是近体诗的格律。

可不必多举例的。

1.2.粘式仄韵律诗。

如:关山月(崔融)月生西海上,气逐边风壮。

万里度关山,苍茫非一状。

汉兵开郡国,胡马窥亭障。

夜夜闻悲笳,征人起南望。

这首诗的结构是ba/Ab/ba/Ab/式,是近体诗的仄韵五律。

仄韵七律则十分罕见,如韩偓:《意绪》,是ba/Ab/Ba/Ab式。

1.3.粘式转韵律诗。

如: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孟浩然)昔时风景登临地,今日衣冠送别筵。

醉坐自倾彭泽酒,思归长望白云天。

洞庭一叶惊秋草,濩落空嗟滞江岛。

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长安道。

这首诗的结构是aB/bA/ab/Ba式,前两联是平韵七绝,后两联是仄韵七绝,中间转了韵,而近体诗是不转韵的,所以,一般不承认其为近体诗。

但是,它的声律结构和近体诗是一致的,仅因转韵而把它归入古体诗的范围,也是不恰当的,应该承认它是一种格律诗,即粘式转韵七律。

一般认为在近体诗的发展上有重大贡献的宋之问,也写有这种七律,如《军中人日登高赠房明府》、《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元竞题笔慨然成咏》二诗,声律结构是ab/Ba/AB/bA式,由仄韵转为平韵。

近体诗(唐诗)的格律与压韵

近体诗(唐诗)的格律与压韵

近体诗(唐诗)的格律与压韵文:网络近体诗或今体诗,就是我们常说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近是相对的,我们跟着古人这么叫罢了。

据专家研究,近体诗发端于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到唐初成熟。

唐以前和唐以后不合近体格律的诗,一般被称为古体。

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五花八门,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

可以说古体基本不讲格律。

所以只谈近体诗。

基本格式基本格式还是必须遵守的。

如同馒头和水饺的区别,不遵守就不伦不类了。

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

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五言和七言格式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每句的字数不同。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

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

律诗共四联八句。

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

绝句的两联可对可不对。

绝句可以认为是从律诗转化而来的。

若两联都对仗,则是撷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若第一联对仗第二联不对仗,则是撷取律诗的颈联和尾联;若第一联不对仗第二联对仗,则是撷取律诗的首联和颈联,若第一联和第二联都不对仗,则是截取律诗的首联和尾联。

用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近体诗只押平声韵.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

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

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

近体诗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唐诗平仄规律

唐诗平仄规律

唐诗平仄规律唐诗平仄规律是:第一,平仄两两交替。

平仄知识我们这里不详解了,大家大概知道汉字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即可。

唐诗肯定是以当时的古韵为主,四声中“平”为平,“上去入”为仄,我们可以根据南宋末的平水韵大致分析。

这个我们用俗话“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来更容易解释。

格律诗平仄关系正格中的“二、四、六”位置上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

格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起句,我们排列出来,大家就可以看清楚: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七言的平仄基本格式的关键位置也是一样: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仄大多数近体格律诗的句子都是这种结构。

如果关键位置的平仄出现问题,比如五言“平、平”,七言“平、平、仄”之类的,统称为“失替”。

另外极少数的特殊情况就是变格和拗救。

第二,出对句平仄相对。

这个规则适用于绝句的上下句,律诗和排律中一联中的上下句。

还是看刚才的例子:白日依山尽,仄、平黄河入海流。

平、仄欲穷千里目,平、仄更上一层楼。

仄、平我们会发现,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平仄规律。

第一句是“仄、平”,则第二句为“平、仄”,第三句为“平、仄”,则第四句为“仄、平”,相互之间是平仄对应的。

我们称这为格律诗的平仄“相对”的规则,有了这个规则,我们在创作近体格律诗的时候写了第一句,自然就知道第二句要如何用相对应的平仄的字词来写了。

如果出现平仄不相对的情况,称之为“失对”。

第三,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平仄要相粘。

这个也简单,其实就是为了保证音调的承续性,如“黄河入海流”为“仄、平”,那么“欲穷千里目”的关键位置平仄要完全相同,所以也是“平、仄”。

如果出现平仄不同,我们称之为“失粘”。

“失替”、“失对”、“失粘”就是近体格律诗平仄的三大错误,出现了这三种情况,一般就会把诗作划入古风范畴。

唐诗、宋词、元曲三者韵律的对比分析

唐诗、宋词、元曲三者韵律的对比分析

唐诗、宋词和元曲韵律的对比分析一. 引言唐诗、宋词和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上的重要成就,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和审美特色。

其中,韵律是这三种文学形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对唐诗、宋词和元曲在韵律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二. 唐诗的韵律特点1.平仄:唐诗以平仄格律为基础,平指声调平缓,仄指声调变化;通过平仄的变化来形成押韵。

2.押韵方式:唐诗以多义押韵为主,即在同一字音下存在多个意义的字作为押韵字。

3.音节长度:唐诗中每个字都有固定的音节长度,这种恰当选择可以使整首诗节奏感强烈。

三. 宋词的韵律特点1.平仄: 宋词以平仄格律为基础,但相较于唐诗更加自由。

2.押韵方式:宋词倾向于叠韵,一个音节或者多个音节与前一句的某个音节押韵。

3.音调变化:宋词中的音调变化较为灵活,这使得整首词的韵律感更加生动。

四. 元曲的韵律特点1.平仄: 元曲以平仄格律为基础,但相比唐诗和宋词更加自由,不拘泥于传统规则。

2.押韵方式:元曲兼容并蓄,采用了许多不同押韵方式,包括押头、押尾等。

3.音乐性:元曲在表演形式上注重娱乐性和表现力,以歌唱、舞蹈等形式展示其独特的韵律美。

五. 唐诗、宋词和元曲韵律的异同点1.形式上的差异:唐诗是四言或五言绝句,宋词是七言或十一言绝句,元曲常见的形式有杂剧、散曲等。

2.平仄与自由度:从平仄格律角度看,唐诗最为规范,宋词稍有放松,元曲则相对自由度更高。

3.押韵方式:唐诗以多义押韵为主,宋词倾向于叠韵,而元曲兼容并蓄采用了多种押韵方式。

六. 结论唐诗、宋词和元曲在韵律特点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唐诗注重平仄格律和多义押韵,宋词更加注重音调变化和叠韵,而元曲则倾向于自由多样的押韵方式。

这些不同的特点使得这三种文学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不同时期所呈现的审美特色和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格律简述(1)唐诗的种类唐诗有两种,一类是古体诗,顾名思义是指唐代诗人继承唐代以前的诗体而写的诗;一类是今体诗,顾名思义是唐代诗人按照当时新兴的诗体而写的诗。

唐代的古体诗又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五言古诗,又称五古。

五言古诗字数不限,但每句五个字(一字称“一言”)。

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尽管每首都有几十句,但句句五字。

而孟郊的《游子吟》,一共只有六句,每句也都是五个字。

另一类是七言古诗,又称七古。

七言古诗字数也不限,但每句七个字。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全诗长一百二十句,但每句都是七个字。

而柳宗元的《渔翁》一共只有六句,每句也都是七个字。

古体诗中还有一种杂言诗,诗中三字句至九字句互为参杂。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四十五句,除了三字句、八字句以外,其他字数的诗句都有。

因为杂言诗更多的是七字句,一般把杂言诗归入七言古诗一类。

唐代的今体诗(近体诗)也分为两类。

一类是律诗。

律诗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五言律诗,也城五律。

五律的每句五个字,每首八句。

例王维的《山居秋暝》;一种是七言律诗,也称七律。

七律每句七个字,每首八句,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律诗中还有一种五言长律,或称五言排律。

五言排律每句五个字,但句数超过八句,一般十二句,有的更多。

例如韩愈的《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就是十二句。

近体诗另一类是绝句。

绝句也分为两种。

一种是五言绝句,又称五绝。

五绝每句五个字,每首四句。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一种是七言绝句,又称七绝。

七绝每句七个字,每首四句。

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绝句比律诗起源早,而且唐以前的绝句在用韵、平仄方面不太讲究,没有规定,因此后人把没有规定的绝句称为“古绝”,把有规定的绝句称为“律绝”,但古绝中也有不少用的是“律绝”中可以变通的句子,因此两者界限不是十分清楚,一般统称为绝句。

唐诗的种类如下表所示:五言古诗(五古)古体诗七言古诗(七古)杂言诗(可归七古)五言律诗(五律)律诗七言律诗(七律)今体诗(近体诗)五言长律(五言排律)绝句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2)唐诗的平仄平仄是古人对汉语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进一步归类。

平就是四声中的平声。

平声和柔圆润、尾音较长、起伏小。

仄就是四声中上、去、入三种声调的总称。

仄是侧、不平的意思。

仄声起伏大,音尾短,甚至没有。

律诗按照一定的规则安排平仄,使平声仄声互为调节,产生高低变化,充分表现了汉语声调的和谐性。

下面试以王维的五律《山居秋暝》和杜甫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介绍一下律诗安排平仄的三条主要规则: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从上面两首诗中可以看到:第一,句中相错。

即一句中的偶数字(称音步或节拍、节奏点)平仄要交错。

前平,则后仄;前仄,则后平。

第二,句间相对。

即单句与双句的偶数字平仄要对立。

单句平,则双句仄;单句仄,则双句平。

第三,联间相粘。

即上两句的双句与下面两句的单句中的偶数字平仄要相同。

上句平,则下句也平;上句仄,则下句也仄。

律绝可以看作是律诗的截取部分,因此同样必须遵守这些规则。

五律和七律各有四种平仄句型,以及各由这四种句型错综变化而成的四种格式都与这三条规则有关。

另外,律诗调平仄主要看偶数字,即五律看二、四字、七律看二、四、六字,即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不过律诗中还有些其他的平仄规则,如果影响到这些规则,那么“一三五”也要“论”的,“二四六”也无法“分明”了。

由于这些内容比较专业,也比较复杂,我们这里就不展开了。

读者如果有兴趣,可以从古汉语教材及一些介绍格律的书中进一步了解。

最后讲一讲普通话的四声与古代四声的联系与区别。

普通话的四声是由古代四声演变而来的。

普通话不管是阴平字,还是阳平字,大部分来自古代的平声字;普通话的上声字大部分也来自古代的上声字;普通话的去声字大部分来自古代的去声字,一部分来自古代的上声字(但无论是来自古代的去声字,还是来自古代全浊声母的上声字,也都属于仄声)。

仅从以上的情况来看,以普通话的四声来了解平仄格律是不会产生矛盾的。

问题是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字中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古代的入声字。

其中普通话中来自代入声字的上声、去声字,因为同属仄声,我们可以不去分辨,但普通话中来自古代入声字的阴平、阳平字就不得不加以识别了,否则将会影响我们对平仄格律的认识。

比如“当春乃发生”句中的“发”字,唐代是入声字,与“春”字平仄相错,但普通话读阴平,显然与平仄格律相抵触。

识别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用吴语或粤语等依然保留入声的一些发音特征的方言读读看,如果发音短促急收的一般就是入声;二是从一些古汉语书中的入声字表中去查找。

(3)唐诗的押韵押韵就是诗词中在句子的末了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富有音乐感。

押韵的那个字就叫韵脚。

近体诗在押韵上也有一定的规则:第一,押韵句必须是偶句。

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只押偶句,首句不押;而李商隐《夜雨寄北》则句首也入了韵。

第二,押韵的字必须是平声,不押韵句子的末尾的字必须是仄声。

所以看某一诗句是否是韵句,不仅要看末尾的字是否韵相同或相近,还要看是不是平声字。

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第一句“空山新雨后”,尽管末尾的“后”字与下面诗句的韵脚“秋“、“流”、“舟”、“留”韵腹、韵尾相同,但因为它是仄声字,所以就不是韵脚了。

第三,压韵的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可以换韵,除了首句押韵的字以外,临近的韵不可通押。

唐代古体诗的押韵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韵句并非一定是偶句,单句也可以押韵。

例如李白《将进酒》的最后几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裘”、“酒”、“愁”为韵脚,二、三、四句都押韵。

第二,韵脚可以押仄声韵,也可以平仄互押。

例如上诗中“裘”和“愁”为平声,而“酒”为仄声。

第三,不必一韵到底,中间可以换韵。

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用了九个韵,其中有两处是临韵合押的。

不过古体诗中也有一些作品在押韵方面追求格律诗的形式,有一定的规则,如杜甫的《垂老别》,全诗一共三十二句,偶句押韵,一韵到底。

唐诗的用韵有专门的韵书,韵部分得很细,但读者大多数是和普通话对应的。

(4)唐诗的对仗对仗,顾名思义就是两个诗句就像古代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

对仗是律诗必须遵守的一条规则。

五律或七律一共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

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乘“尾联”。

没联单句为“出句”,双句为“对句”。

按近体诗规定,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那么如何才算是对仗呢?如名词与名词相对,动词与动词相对,形容词与形容词相对,副词与副词相对,等等。

第一,指词性相对。

第二,指词组结构类型相对。

第三,指内容意义相对。

第四,指平仄相对。

如偏正结构与偏正结构相对,动宾结构与动宾结构相对,主谓结构与主谓结构相对等等。

对仗有工对与宽对之分。

所谓工对,就是对仗工整,严格遵守以上的规则;所谓宽对,自然是指对仗不太严格,没有完全按照以上的规则。

一般第二联要求可以宽些,第三联必须工整。

对仗偶尔也可以出现在第一联或第四联。

对仗还有流水对、借对等等。

如果能进一步了解,会对吟诵的语调设计大有裨益。

律诗中也有不遵循上述对仗规则的作品,因为被诗评家称为佳作,而冠以“变体诗”归入其中。

例如崔颢的《黄鹤楼》第二联两句后四字都不符合对仗格律,由于语言运用、写景抒情有特色,被人誉为“唐代七律第一首”。

前面我们讲过,绝句可以认为是五律和七律的截句。

因此可能截的是八句中的第一联和第二联,也可能截的是第三联和第四联,也可能截的是第四联和第一联。

因此对仗的情况应该视上面的四种可能而论了。

那么唐代的古体诗用不用对仗呢?对这一形式应该说在唐以前的古体诗中就早已存在了。

唐代的古体诗也用对仗,但与近体诗的对仗有所区别,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都可以看成是上下对仗的句子。

但这些对仗的句子,可以在诗中随意出现。

另外,律诗按规则对仗句中的词不能重复出现,古体诗中却没有这条限制。

中国的诗歌发展到唐朝,形成了一种新的诗体——律诗和绝句。

因为它对每首诗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故称为“格律诗”;因为它产生于唐朝而有别于前代的古诗,故又称为“今体诗”或“近体诗”。

绝句亦称“截句”、“断句”。

每首四句,以五言(每句五个字)、七言(每句七个字)为主,简称为五绝,七绝。

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朝初年。

每首八句,四韵或五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每首有十句以上的,则称为“排律”。

在近体诗中,单句称出句、双句称对句,相加称一联。

在律诗中,第一到第八句,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在律诗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对仗首先要求句形一致,此外要求词性相对。

另外根据对仗的严密与否又有“工对”和“宽对”的区别。

出句的平仄和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叫“对”;下联出句的平仄和上联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同的,叫“粘”。

所谓平仄,是指字的声调。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

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称之为“调平仄”。

这里所说的“四声”,与现代汉语中的“四声”是有区别的。

大致上说,古代的平声,大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阴平声和阳平声;上声和去声,大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上声和去声。

普通话没有入声,古代的入声字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中,如“六”归去声,“八”归阴平,“十”归阳平,“百”归上声。

入声字的特点是:音长短促,有塞音韵尾。

在部分方言中,还保留着入声,如广州话、长沙话、上海话。

假如我们用上海话读“一、七、八、不、黑、白、国、哭、独”等字,就能很好地体味到古代的入声字。

用(押)韵是作韵文时于句末或联末之称。

唐诗的用韵,依据隋朝末年陆法言所著的<<切韵>>。

“切韵”到了唐朝改为“唐韵”。

“唐韵”共有206韵,但唐朝规定,有些韵可通用,所以实际只有112韵。

到了宋朝,“唐韵”改为“广韵”,又有几个韵同用,实际只剩下108韵(作为宋代诗词押韵的标准)。

到了元末,把同用的韵都合并起来,另外又合并了几个,于是只剩下106韵,就是通常所说的“诗韵”。

一直沿用至今。

唐朝的格律诗,有一定的体式,下面是唐代格律诗常见的格式。

⑴五言绝句A 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诗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