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前组织整块切除术治疗难治性耳前瘘管的临床效果评价
先天性耳前瘘管为什么不易根治

龙源期刊网 先天性耳前瘘管为什么不易根治作者:崔志汉来源:《家庭医学》2008年第06期耳前瘘管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畸形,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男女双方均可传给后代,单耳发病多于双耳。
因反复感染化脓,用药物保守治疗效果不好;即使采用手术方法,亦不易根治。
我在20年间遇到446例屡治屡犯的患者,分析如下。
药物保守治疗的198例中,男122例,女76例。
这部分病人因种种原因未能手术,每当瘘管发炎时用药物治疗获暂时痊愈,但多次反复。
可以肯定的说,先天性耳前瘘管一旦感染发炎,绝大多数患者必须用手术方法彻底切除瘘管组织,才能达到根治目的。
手术治疗的248例中,男142例,女106例,共292耳。
术后复发1次者178耳,2次者76耳,3次者38耳。
复发时间:术后8~14天76耳,15~30天96耳,31天~2个月56耳,2个月以上38耳,不详者26耳。
耳前瘘管既然手术,理应彻底治愈。
本组病例经1~3次手术未能根治。
其原因是:(1)切开排脓并未切除瘘管组织。
农村基层医疗单位及个体医师没有条件做瘘管切除术。
患者感染化脓后只是切开排脓,起到引流作用,临时治愈。
(2)切除瘘管组织不彻底。
瘘管切除术者要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和良好的手术技巧,否则手术不会成功。
特别是瘘管长(2~3厘米)、分支多(2~3支)、移位变异和反复感染形成较大瘢痕,更增加手术难度,不易彻底切除。
(3)年龄小,局麻下手术难度大。
学龄前儿童用局麻手术,病人不能很好配合,术者很难从容顺利进行;加上反复感染后解剖层次不清,结构紊乱,易出血,不易达到手术目的。
(4)组织张力大,缝线易撕脱。
瘘管反复感染化脓,局部形成较大瘢痕;手术切除过多组织,缝合时张力大,组织韧性差,血循环不良;加之术后反应,多在术后3~4天缝线脱落,伤口裂开,易感染化脓,反复不愈合。
(5)伤口包扎未加压。
耳前瘘管切除后伤口需加压包扎。
一般5天内不更换敷料。
如包扎加压不紧,创腔内渗出过多,易引起感染化脓,不能愈合。
感染期耳前瘘管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开皮肤 、 皮下组织 , 用小 直或弯剪 刀 , 用钝 、 锐方 法沿瘘 管周 围 组织分 离, 显露各分支直至盲端 , 如瘘 管与耳廓 软骨 紧密粘连 或瘘管穿过软骨者则切除此处 的部分耳软骨组织 , 并切 除感染
反复感染 , 脓 肿切 开引流往往持续 时间较 长 , 需 要多次局 部换
药, 给 患 者 造 成 极 大 痛 苦 。我 科 在 2 0 1 1年 1月 一2 0 1 3年 5月
采用不同的方 法对感染期耳前瘘管进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术治疗 , 取得了 良好 的疗效 。在炎性反应基 本控制后 , 一并切除瘘管和炎性反应组
全身麻醉 。在瘘管 口周 围行纵行梭形 切 口并将 切 口延续到原
脓肿切排 口, 用 蚊 式艾 丽 丝 钳 钳 夹 瘘 管 口周 围 皮 肤 并 上 提 , 切
开放式大视野手术 。各种组织容易分辨 , 彻底切 除瘘管及被波 及 的耳 廓软骨和感染 灶内的溃烂组织 、 脓肿 、 肉芽 和可疑 的疤 痕 等病变组织 , 直至周围正常组织 。术野 区用庆大霉素及碘伏 溶液 冲洗后减张美容缝合。 总之 , 以前感染期耳前 瘘管切 除是手 术时禁忌 证 , 随着科 技的发展 , 手术技术的提高及 显微镜 的临床应用及抗菌药物选 择应用 , 将感染 期不能手术 的耳前瘘管变成可 以手术 。感染期
织 是 治 愈 本 病 的 关 键 。 对 于 长 期 换 药 创 口仍 不 能 愈 合 的 耳 前 瘘管 , 一般瘘管分支多 , 感染严 重 , 局部病变较 为复 杂 , 病 变 组 织 与 正 常 组 织 之 间边 界 不 清 。 手 术 在 显 微 镜 下 进 行 , 视 野 清
手术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的临床及美学效果观察

手术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的临床及美学效果观察简洁君;李国义;李妮【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的临床及其美学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诊的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接诊的非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均实施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病灶情况确定(从瘘口到病灶周围实施长梭形切口:研究组38例,对照组33;瘘口和脓肿各做一切口:研究组12例,对照组7例),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随访1年复发率及患者对耳部美观满意率.结果两组切口全部愈合,组间愈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Ⅰ期愈合率与Ⅱ期愈合率组间差异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随访1年复发率为6.00%,对照组则为5.00%,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耳部美观总满意率均达到97.0%以上,组间比较统计学显差异(P>0.05).结论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患者可以立刻实施手术治疗,而无需等到感染治愈或者消退后再手术,疗效明显,患者满意率高,值得借鉴.【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年(卷),期】2016(026)010【总页数】3页(P1187-1189)【关键词】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手术;复发率;效果【作者】简洁君;李国义;李妮【作者单位】442000湖北十堰,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442000湖北十堰,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442000湖北十堰,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35先天性耳前瘘管属于临床常见先天性外耳疾病,是第一、二腮弓的耳廓原基在发育期间融合不全的遗迹,有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等遗传特征[1]。
先天性耳前瘘管主要可分为三类,即单纯型、感染型及分泌型。
通常无明显症状,经按压可见少许稀薄黏液或乳白色皮脂样物从瘘口溢出,或有局部瘙痒等[2]。
对于无感染或无症状的患者可不做任何处理,但有局部瘙痒或分泌物溢出者,则建议实施手术切除。
手术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临床观察论文

手术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的临床观察[摘要] 目的探讨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的处理。
方法要求术中彻底切除瘘管组织及肉芽病变组织,如有残留易造成复发,需要提高手术技巧。
结果合理的切开引流及脓腔冲洗,对迅速控制瘘管感染至关重要。
讨论及早彻底切除病灶是治疗耳前瘘管较佳治疗方法。
[关键词] 耳前瘘管;瘘管切除术;感染;治疗[中图分类号] r322.9+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057-01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常见的先天耳畸形。
为胚胎时期形成耳廓的第1、2鳃弓的6个小丘样结节融合不良或第1鳃沟封闭不全所致,因其瘘管开口小,平时无任何不适感觉,所以常常不引起患者及家长注意。
但若局部挤压和清洁卫生不够而发生细菌感染,则可引起局部红肿、疼痛。
严重者可形成脓肿,并伴发热等全身症状。
如若治疗不当,则可能导致反复感染,局部可形成长期不愈的脓肿及疤痕。
1 方法1.1 目前最多应用探针法,将注射器针头尖锐部分去除,残余部分可做探针使用。
局部麻醉后,将探针伸入瘘口中,先估计瘘管深度,试探探针活动度,了解瘘管有无分支,有无囊肿形成,对病例有一个大概了解后可行梭形切口,切口不必很长,必要时两端再沿长轴延长即可,切开皮肤后多用小剪刀进行分离,探针最好始终在瘘管内,分离时就可以避免瘘管破裂,沿探针一直分离到耳轮脚软骨部,瘘管根部往往和软骨相连,所以应切除和瘘管相连的一部分软骨,就可以将瘘管完整切除。
切除后最重要的工作是检查切除的瘘管,先用探针检查,观察瘘管是否完整,如果探针自瘘管底部仲去,瘘管根部缺失,并有锐利切缘,那么证明仍有瘘管残留,需要再仔细寻找。
1.2 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除了给予抗生素治疗外,若形成脓肿,则行脓肿切开引流。
切开前应向病人作好解释工作,以取得配合,然后将脓肿周围的毛发剃掉并清洗干净。
常规消毒脓肿周围皮肤,在脓腔壁下方纵行切开,做一小切口。
将小血管钳伸入切口稍作扩张,让脓液引流干净,用双氧水冲洗脓腔及瘘管,清除脓腔内存积物,最后用抗生素液(如庆大霉素)灌注冲洗,在切口处留置橡皮引流条3~5天,一般脓液很快引流干净,大部分患者伤口愈合很快。
手术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的疗效观察

手术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探讨手术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的疗效。
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8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耳前瘘管患者60例,在其术后6~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以观察疗效。
结果:60例患者在7~14d内术区愈合,随访未见复发病例。
结论:通过手术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效果良好,在其临床推广上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手术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re-operative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ear fistula patients. Methods: A hospital in June 2013 ~ 60 cases of fistula in patients with ear before August 2014 in our hospital surgical treatment , in which after 6 to 12 months follow-up observation , to observe the effect .Results : 60 patients in 7 ~ 14d within the surgical healing , follow-up no recurrence. Conclusion: Surgical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preauricular fistula , good results have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promotion. 【Keywords】surgery ; congenital ; preauricular fistula【中图分类号】R76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1-012-01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与家族遗传性有关。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手术治疗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手术治疗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的临床疗效。
方法:分别采用管周分离法治疗非感染期的先天性耳前瘘管;对感染期的病例采用整块切除法治疗。
结果:52例患者51例治愈,1例复发,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采用手术治疗感染期及非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瘘管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手术【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26-01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先天畸形,是第一、二鳃弓的耳廓原基在胚胎期融合不全形成的盲道,可为双侧性或单侧性,单侧多见,右侧较左侧多见,女性较男性多见。
因瘘管平时不引起不适,患者多不治疗;临床就诊患者多为发生感染,治疗上以手术治疗为主[1]。
但由于耳前瘘管可有分支,且多次感染患者局部瘢痕等形成,容易复发。
我科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共治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52例,治疗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52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33例;年龄4~28岁。
单侧者36例,双侧者16例。
20例有过一次感染史,27例有过两次或多次反复感染史;12例曾有过脓肿形成切开引流史;23例处于感染期,2例可见耳廓后沟局部有脓肿形成;1例耳廓背面上部形成局部肉芽组织。
将患者按是否感染分为a组(非感染组)29例,b组(感染组)23例。
其中感染的标准为:周围皮肤红肿隆起、波动感、有脓性分泌物形成、压痛明显;或局部有肉芽组织形成。
1.2 治疗方法。
(1)麻醉方法:儿童及感染组的采用全身麻醉,非感染组的成人采用局部麻醉。
术中使用亚甲蓝经瘘管口注入,最好使用钝性针头,避免刺破瘘管壁。
局部麻醉使用1%利多卡因5~10ml加1‰肾上腺素3~4滴做瘘管口附近的浸润麻醉。
(2)手术方法:a:无感染组沿瘘口及瘢痕做梭形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沿瘘管及瘢痕状组织向深层分离,b:感染组的采取术中使用电刀整块切除脓腔、肉芽组织及瘘管至到颞肌筋膜和腮腺鞘膜,如果瘘管与耳廓软骨相连,则需将与之连处的耳廓软骨膜切除部分,最后将整块分离组织完整切除。
耳前组织整块切除术治疗难治性耳前瘘管的临床治疗效果

• 临床研究 •135耳前组织整块切除术治疗难治性耳前瘘管的临床治疗效果白莉萍1 褚悦同1 张 阳1 谷琳琳1 高艺丹1 李奇洙2 付中良3(1 辽宁电力中心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6;2 辽宁省金秋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6;3 辽宁省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6)【摘要】目的 评价耳前组织整块切除术治疗难治性耳前瘘管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为难治性耳前瘘管治疗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86例难治性耳前瘘管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3)、观察组(n=43)。
对照组采取常规抗感染、消炎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耳前组织整块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难治性耳前瘘管患者治愈情况、并发症情况、复发情况。
结果 观察组难治性耳前瘘管患者临床治愈率高于对照组、病情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组间3项观察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抗感染、消炎常规治疗联合耳前组织整块切除术治疗难治性耳前瘘管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耳前组织整块切除术;难治性耳前瘘管;复发情况;并发症情况 中图分类号:R7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9)21-013 -02耳前瘘管属于先天性畸形,患者有局部刺痒表现,轻压挤小眼周围有少许微臭白色分泌物[1]。
瘘管开口多位于耳轮脚前,先天性耳前瘘管有单纯、感染、分泌型3型,多数患者症状表现不明显,无症状、感染情况下无需特殊处理,有搔痒、分泌物溢出情况下患者需要采取手术切除治疗。
难治性耳前瘘管——胎儿耳廓结构形态发育不完全导致的耳轮脚前闭合不全瘘管,溢出多种黏稠分泌物,局部感染情况明显,形成红肿、疼痛、流脓等炎症病灶。
针对耳前瘘管一般以抗感染、消炎等常规治疗为主,治愈率不高且并发症明显。
相关资料指出,手术治疗难治性耳前瘘管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2]。
基于此,本文就我院收治治疗的86例难治性耳前瘘管患者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常规治疗、耳前组织整块切除术整体治疗效果对比研究。
耳前瘘管的治疗体会

塞 ,而下移型则 为较轻 的冠状 动脉痉 挛或侧支循环 较发达 ,因此认 为
此型预后较好 。但 本组在多次 发作S 段下移 型心绞痛发生猝 死 ,提示 T
这种 改预后同样是很危 险的。
总之 ,本 文通过对一 组冠心病心 绞痛时伴有 心 电图S -改变 的患 TT
管的较佳 治疗 方 法。
【 关键 词】 耳前 瘘 管 ;感 染期 ;手 术 ;碘 伏 中图分 类号 :R6 .1 74 7 文 献标 识码 :B 文 章编 号 :1 7- 14 (0 0 2 0 5- 2 6 1 89 2 1 )0- 0 9 0
耳前 瘘管 是一 种临 床上 常见 的先 天性 耳 畸形 。一 般不 合并 其他 耳 部畸 形 ,可为一 侧性 或双侧 性 ,为胚 胎 时期形 成耳 廊的 第一 、二
芽组织 ,切 除部分纤 维结缔 组织 ,同时加 压包 扎有利于 手术 后愈合 , 消灭死腔 ,术 后瘢痕 形成 少 ,外观 影响不大 ,既往瘢痕缩小 。术 中使
检 查可见 耳 轮脚前先 天性瘘 口,其 周 围皮肤 红肿 、隆起、压 痛 ,
触之有波动感 ,反复发 作者有 局部瘢痕 ,诊断较易 。治疗方法 :先天
中国医药指 南 2 1 0 0年 1月第 8卷 第 2期
G ieo Chn ud f iaMe in ,a u r 0 0V 1 , . dc eJn ay2 1 , o. No2 i 8
临床研 究 I 5 9
及猝死有密切 关系。认为不仅 粥样硬化 的冠状 动脉可 以发生痉挛 ,原
有学 者认 为 ,s 段上 移 型心 绞痛几 乎均 见于 较粗 的冠状 动 脉闭 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前组织整块切除术治疗难治性耳前瘘管的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探究耳前组织整块切除术治疗难治性耳前瘘管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本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难治性耳前瘘管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依据随机抽样法作为分组原则,从中抽选出80例均分为对照组(抗感染+消炎治疗)、观察组(抗感染+耳前组织整块切除术),各40例。
对比2组难治性耳前瘘管患者总有效率、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难治性耳前瘘管患者实施治疗后,其临床上疗效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70.00%,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经统计学软件对比:P<0.05。
结论:耳前组织整块切除术在治疗难治性耳前瘘管患者中,临床疗效确切显著,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标签:耳前组织整块切除术;难治性耳前瘘管;临床疗效
难治性耳前瘘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胎儿时耳廓结构未发育成熟,致使耳轮脚前出现瘘管。
因为耳前瘘管存在内分泌腺,容易溢出分泌物,进而发生感染。
因此在临床上,治疗耳前瘘管患者主要是通过预防病菌感染,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病情[1]。
然而该治疗手段复发率较高,很多患者治疗后病情迁延反复,对其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
在本文当中,对本院2016年至2017年间收治的难治性耳前瘘管患者进行研究,探讨耳前组织整块切除术在难治性耳前瘘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详细内容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在我院治疗难治性耳前瘘管患者(共收集80例),所选时间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将80例难治性耳前瘘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这2组,40例为一组。
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而且自愿参与此次研究。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段分布在18岁到43岁,平均年龄(34.4±4.2)岁;
观察组——男、女性患者占比各为22例、18例;年龄范围上限值:45岁,下限值19岁,年龄平均值(34.5±4.1)岁。
对比2组难治性耳前瘘管患者的各项资料数据差别较小(P值大于0.05),由于其差异性不强,因此可以对比研究。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抗感染、消炎治疗:每天口服阿莫西林胶囊0.5-1.0g/次,每天三次;每次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片0.5-1.0g,每天三次。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耳前组织整块切除术治疗,具体方法为:①无脓肿、感染范围较小、皮肤瘢痕与瘘口较近的患者,从瘘口以及瘢痕周围作梭形
切口;而复发无瘘口患者,应在瘢痕以及周围组织作一切口[2]。
②切开皮下组织,使用电刀直至颞筋膜浅层。
在此平面分离组织(向耳轮脚方向)。
耳轮脚处切口使用眼科剪,其余部分切口使用电刀。
分离瘘管根部、耳輪软骨,切除耳轮软骨膜。
③使用拉钩拉开耳轮软骨,并朝后方分离至耳沟皮下。
根据患者的病变范围选择切除边界,将软组织全部切除后,切除颅耳沟方向的颞筋膜,只保留皮肤。
④对于耳前瘘管感染瘢痕较大的患者,或脓肿位置与瘘口较远的患者,沿着原瘘口进行双梭形切口,保留切口之间的正常皮肤。
分离方式同上述内容[3]。
⑤术后注意:手术前,应尽量保证患者感染得到改善或有效控制后进行;注意保护耳部动脉以及颞肌;切口保留的皮肤不能过薄或者过厚,影响手术效果。
1.3 观察指标观察2组难治性耳前瘘管患者的临床疗效、复发率。
临床疗效分为:治愈、显效、无效,总有效率=100%-无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用“%”的形式,表示2组难治性耳前瘘管患者的总有效率、复发率,并用卡方值检验,在用SPSS20.0软件核对后,当2组患者的各指标数据有差别时,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 2组难治性耳前瘘管患者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患者术后康复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观察组)>70.00%(对照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内容见表1。
2.2 两组难治性耳前瘘管患者治疗后1年内复发率对比观察组患者中并无患者出现复发,复发率为0.00%。
而对照组难治性耳前瘘管患者治疗后,共有4例患者发生复发,复发率为(10.00%),经统计学软件处理:卡方值=4.1205 P值=0.0401。
3 讨论
临床上针对难治性耳前瘘管患者的治疗原则是通过预防感染、控制炎症、消除病灶,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4]。
该治疗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长期的应用结果表明很多患者的病情反复发作,而且药物治疗会容易造成患者产生耐药性,导致病情久治不愈,给患者的日常生活、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
手术是当前治疗难治性耳前瘘管十分有效的方法,由于瘘管本身容易潜伏病菌,即使治愈后还是会再次发生感染,根除效果较差[5]。
而手术切除术则有效清除耳前瘘管病灶,在联合药物抗感染治疗下,能够显著降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耳前组织整块切除术完整的将患者的瘘管切除,根治瘘管病灶而且对患者的伤害性较小,根据患者的不同病症实施不同的切口,保证术后患者耳部正常形态,对耳前瘘管患者而言治疗作用较高。
总之,耳前组织整块切除术在治疗难治性耳前瘘管患者中,能够有效根除疾
病,减少患者的痛苦,避免病情再次复发,建议各层级医院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林萍.耳前组织整块切除术治疗难治性耳前瘘管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159-159.
[2]张迪,覃纲,赵冲.耳前组织整块切除术治疗难治性耳前瘘管[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4,12(2):304-306.
[3]滕斐,高鑫,冯芬娟.局部抗生素换药治疗耳前瘘管浓肿用药效果初步观察与评估[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7):65-65.
[4]钟润兰,王玉芬,何锦添.耳前瘘管感染期摘除术后红光理疗对切口愈合的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8):16-18.
[5]刘爱清,沈玉莲,李国红等.先天性耳前瘘管术后感染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7):1603-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