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糖沁”浅析

合集下载

古玉鉴定实战技巧!高老师古玉鉴别解析三:沁色篇

古玉鉴定实战技巧!高老师古玉鉴别解析三:沁色篇

古玉鉴定实战技巧!高老师古玉鉴别解析三:沁色篇前几天高老师已经和藏友分享了古玉的皮壳和形制,没看过的读者可以通过关注“高老师谈古玉”搜索阅读。

今天我们谈谈古玉的沁色鉴定技巧。

古玉基本都有沁色,个别特例我们就先不讲,只聊一下古玉常见沁色的原始状况及高老师自藏的盘玩变化。

沁色是指玉器埋于地下年久之后,玉器在墓葬中受到各种矿物质的侵染,所呈现出的不同颜色。

沁色有多种色彩及变化,一般常见的有石灰沁(白面黑底或红底)、水银沁(黑色沁,表面光泽发亮)、土沁(土黄色玉质如同泥土与玉器混合一般)、红沁及牛毛沁、根须沁等,出土玉器上的沁色,同埋藏时间的长短埋藏地区的土质有关。

出土后经盘玩沁色还会发生变化。

古玉沁色的形成原理今天我们就不讨论,下面我用自己的藏品来图文解析下,让藏友直观感受,比我单纯用文字描述更容易理解。

先看看红沁,也叫血沁。

这是几件文化期玉器残件,断裂处稍有钙化,几件玉器都有斑壮红沁。

我从不同角度拍出,藏友可以仔细观察。

正常角度阴线白灰下也是同样沁色侧光看,玉器表层斑驳有脱落红沁自然过度,仔细看色泽并不统一通过图片我们可以看到,玉器表面有细微的质地上的腐蚀瘢痕和土斑,有的瘢痕较大较深,但沁色是一致的,表面光气也是一致。

我们再看看黑沁,黑沁有的玉器通黑,有的是局部,黑沁的玉器表面都比较亮,这是黑沁的一个特征。

自然分散沁色拉近点看看水银沁的特点细心的藏友或上手过水银沁古玉的藏友应该会看到这一现象,黑沁的部位常可以看到银色金属壮斑点。

放大的那一张图片可以看到,有点闪光的斑。

这是水银沁的特征,仿品黑沁是看不到的。

这件是牛毛沁,根须沁及黑沁结合的一件玉勒,我把图片角度调整,藏友看看。

整体图片牛毛沁表层侧光看看根须沁我们看放大的图片,可以观察到沁色部分会夹杂深色的小点或是丝缕状,分布自然,有的还稍有泛红,仿品染色只有深浅变化,没有颜色变化过度。

下面我们看看土沁,表面看像钙化了表层并没有土,土和玉结合了藏友要记住一点,土沁并不是玉器表面粘着土,是土与玉结合的感觉。

古玉沁色做假的7个方法以及古玉沁色鉴别方法

古玉沁色做假的7个方法以及古玉沁色鉴别方法

古玉沁色做假的7个方法以及古玉沁色鉴别方法古玉沁色是指古玉上的沁色,是因为玉器长期埋在土中,通过本身微量元素与土中物质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颜色变化。

一般而言,明以前的玉器称为古玉,汉以前的玉器称为高古玉。

高古玉以和田玉为主,历来千里挑一,留存至今大部分在博物馆及少数藏家手里。

近年来,古玉成为有一定实力收藏爱好者的追逐目标。

古玉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成为收藏爱好者频频出手的动因。

然而,市面上假冒的古玉不少。

为了避免上当受骗,了解造假者基本的造假手段很有必要。

1.血沁作假古玉“血沁”,是因玉质松软,地下红色矿质沁入玉体所致。

真品苍老温润,精光内含,土锈、土斑较重,其浓淡深浅有自然变化的色彩。

土斑土锈,决不是浮在表面的。

“血沁”作假,一是玉石皮层假冒。

红色玉皮看上去很像血沁,但其光泽较暗,缺乏浓淡深浅的色泽变化。

二是染色所为,不是太深就是太浅。

2.“橘皮纹”作假古玉的“橘皮纹”,是因地温、地湿因素在玉器表面作用产生,也叫氧化突起。

侧光观察时最明晰,手摸不明显。

作假的“橘皮纹”,用手不断抚摩可以除去。

真古玉的“橘皮纹”,是抚摩不去的。

3.“黑斑”作假某些古玉,会在地底受矿物质影响而产生黑斑。

“黑斑”作假方法,一般是烧烤后抹蜡。

这种带“黑斑”的假玉器,欺骗性大。

4.“鸡骨白”作假“鸡骨白”是质地疏松的玉石在地下出现的钙化现象。

“鸡骨白”在南方古玉中出土较多,学名叫做“石灰沁”。

造假手段有放在火里烧烤和用硫酸泡,“鸡骨”之“白”就是腐蚀后形成的斑点。

因这种制作痕迹较明显,有的造假者再雇工擦拭,以达到乱真的效果。

5.“褪光”作假有一部分作假“古玉”,有独特的亮眼光泽,全无出土文物上的那种沧桑或者斑驳。

利用特殊手段把玉器上的“光泽”去掉,会有一种看上去较为古旧、细润的光泽,欺骗性大。

6.“羊玉”、“狗玉”作假此二法颇具迷惑性,但“羊玉”用手盘热时嗅之,微有腥味;“狗玉”细看内有雕痕,却少有历史古旧感。

7.“牛毛纹”作假真品“牛毛纹”古玉,有一部分纹理是有凹陷的;而假的“牛毛纹”古玉没有细小凹陷,却是道道裂纹。

古玉受沁浅析

古玉受沁浅析

(1)凡入土时间不太长、或者玉质上佳周围环境呈中性,白化稍弱,其表层水沁、白化呈薄如云烟的粉状;
(2)凡入土时间长的高古玉,或因水土环境、或因玉质较次,造成白化严重,而呈鸡骨白、象牙白,甚至有完全腐化变质者),(类似的还有黑沁现象——俗称黑漆古、水银沁;红沁现象,如“枣皮红”、“洒金沁”——俗称血沁;土沁现象,如“老甘黄”、“松香沁”;)
玉器受沁的原因
玉器之所以受沁,实质上受自然环境下的风化作用与浸蚀作用所致,通常需百年以上方能受沁(海边盐质土壤中例外):
一、玉花(白玉中的豆花现象)与饭糁(玉质中有白斑,呈饭粒未熟透状):在清代以前的玉器中,较有可能形成;
二、玉质通透的立体现象:目视可见,汉代以前较为常见;
三、年糕或果冻现象:入过土的玉器经盘玩后呈现的温润质感;
四、冰裂纹:入土年深日久产生的明显现象,通常是玉质内部有裂,而在器表一则抚之无痕,二则即便在放大镜下也无显而易见的缝隙);
五、白沁现象(俗称钙化):玉器经长期风化作用,在器表或孔隙内附着一些白色粉末,或生成一层白色松软的包体(闪玉白化后,常常会比重变轻,硬度下降);视其程度,分为两种:
(1) 牛毛纹:沁纹呈同向排列,状如牛毛般细密;
(2) 乱柴纹:沁纹如树枝状结构延伸;
(3) 蚂蚁脚:沁纹呈不规则网状,细如蚁迹;
(以上沁处,抚之无在20倍放大镜下,均可见凹陷现象;而人为火烧纹,纹路生硬,大多如放射状)
钉金沁:受沁处呈点状凹陷,铁锈般的黄褐沁色沉积,有如钉状,是高古玉的独有表征之一;
且入沁过渡现象。
六、生结晶:古玉入土数以千年,其中一些成分在在下潮湿环境长期作用下,经毛细管作用,析出器表,形成少量斑晶(呈云母光泽,白色者为透闪石晶,黑色为阳起石晶——呈针状、冰花状,多见之于裂缝、刻痕、蚀斑、受沁处,与石英岩中云母片的随机分布大不相同 ,很容易区别);

古玉的沁色与盘变(图)

古玉的沁色与盘变(图)

古玉的沁色与盘变(图)古玉的沁色与盘变(图)1、古玉沁色与人工作沁、留皮之别玉器受沁的原因玉器之所以受沁,实质上受自然环境下的风化作用与浸蚀作用所致,通常需百年以上方能受沁(海边盐质土壤中例外):一、玉花(白玉中的豆花现象)与饭糁(玉质中有白斑,呈饭粒未熟透状):在清代以前的玉器中,较有可能形成;二、玉质通透的立体现象:目视可见,汉代以前较为常见;三、年糕或果冻现象:入过土的玉器经盘玩后呈现的温润质感四、冰裂纹:入土年深日久产生的明显现象,通常是玉质内部有裂,而在器表一则抚之无痕,二则即便在放大镜下也无显而易见的缝隙);五、白沁现象(俗称钙化):玉器经长期风化作用,在器表或孔隙内附着一些白色粉末,或生成一层白色松软的包体(闪玉白化后,常常会比重变轻,硬度下降);视其程度,分为两种:(1)凡入土时间不太长、或者玉质上佳周围环境呈中性,白化稍弱,其表层水沁、白化呈薄如云烟的粉状;(2)凡入土时间长的高古玉,或因水土环境、或因玉质较次,造成白化严重,而呈鸡骨白、象牙白,甚至有完全腐化变质者)(类似的还有黑沁现象——俗称黑漆古、水银沁;红沁现象,如“枣皮红”、“洒金沁”——俗称血沁;土沁现象,如“老甘黄”、“松香沁”;)六、次生结晶:古玉入土数以千年,其中一些成分在地下潮湿环境长期作用下,经毛细管作用,析出器表,形成少量斑晶(呈云母光泽,白色者为透闪石晶,黑色为阳起石晶——呈针状、冰花状,多见之于裂缝、刻痕、蚀斑、受沁处,与石英岩中云母片的随机分布大不相同,很容易区别);七、熔斑:汉代以前之高古玉入土后,因受地热、受力不均等因素长期作用,形状发生变形,器表或呈现熔蜡状。

土古玉的自然沁象特征:玉器受沁虽说需经百年以上才能形成,但由于入土之后所处壤质有别,时间长短不同,玉质不同,受沁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南方地湿,玉器易受沁变质;北方较干燥,受沁较浅,或有历经数千年不受沁者。

但无论如何,都是有证可验的:一、受沁时,玉器表面会遭破坏,浅者为蚀斑——起伏不平者为“桔皮纹”,深入玉中者为蚀孔——“土咬”,局部受侵蚀严重,朽烂如枯骨、膏泥者——“唐烂斑”(因唐代及以前土古玉上常见,故有此称);其不可人为作伪者有三:(1)蛀蚀孔呈外小内大的不规则状,孔内有如纤维网;(2)蛀孔周围有一白化过渡层;(3)蚀孔或裂绺内或有砂粒(质硬未风化者),或有均质胶固体;二、凡玉质较脆弱的纹路或裂绺处更易受沁,形成沁纹——颜色较深,且有向周围扩散之势,且沁纹多呈凹陷现象。

鉴别古玉真伪沁色的诀窍

鉴别古玉真伪沁色的诀窍

鉴识古玉真伪沁色的窍门人们以受沁的古玉为美,以受沁多、色美者为贵,却很难知道鉴别真伪沁色的窍门。

向来制造假古玉者更不会公然作伪沁的方法,这就需要从历史的资猜中和今世的手段上剖析辨伪的依照。

沁色的辨识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沁的深浅变化;玉的土蚀现象;沁色透光状况。

以下:沁色散布很难匀净,此中常常有呈色深浓的斑点状或丝缕状的容貌。

辨识沁色时要认真审察沁色最外缘部位的颜色,假如显然较深,往里显然变浅,这类沁色就是真沁色;而利用皮色仿造的假货古玉,其细薄的边沿处最浅,呈色状况与沁色正好相反。

沁色的产生过程是玉质演变的发生,受沁古玉表面常常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多能找到一些土蚀的现象,不过大小深浅与表现方式不一样,它能够是烂斑、土隔、蛀孔,也能够说与其余天然缺点一同表现出的绺裂,因为天然的绺裂正是沁色渗透的优秀通道。

出土的古玉沁色大部分都能够透过一点光线,即使密不透光者常常也会在边沿处稍有透光现象,沁色不透光其玉质必然很粗砺或许石性很重,辨识沁色少不了此三者作为确立凭证。

想靠杂色、边皮、色玉来伪乱古制其实不简单,不说沁色的表深里浅、内中不匀没法假造,即使惹眼的土蚀容貌也不是能轻易假造的,况且玉沁的透光现象更为难以掌握,故文件上记录的伪沁名目可观,而实际上难以见到真实的实物来旁证。

掌握较为易懂的三种现象是对沁色的总结,是认识沁色卓有成效的方法。

沁色作伪由来已久,历代文件中记录制作伪沁的方法,今日看来都缺少科学的依照,多半出自道听途说,甚至出自个别文人的主观臆想,大有以谣传讹、混杂视听的嫌疑,也成了作伪者弄虚作假的资本;但辨识沁色的真伪又不可以不知道这些名目,就应知其名并从中找出规律,这是古玉喜好者的基本功课之一。

人工染色作沁在成书于战国期间的《山海经·卷一》中就有记录,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期间玉器上就有玉色以外沁色的存在;宋元明清之际,仿古作沁的玉器大批出现,但与从前玉器染色的方法有别,出土的玉器也不像古籍中描绘的那样变化宽泛,因为历代人们对沁色的追捧,染色之风流行,出现了众多的仿沁色玉器。

古代玉器皮色沁色和染色鉴定的难点及方法

古代玉器皮色沁色和染色鉴定的难点及方法

古代玉器皮色沁色和染色鉴定的难点及方法古代玉器的皮色、沁色和染色鉴定是玉器鉴定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一项具有一定难度的工作。

以下将就古代玉器皮色、沁色和染色鉴定的难点和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1.难点:古代玉器的皮色是指玉器表面的一层薄皮,其色泽是由玉石自身的特性和经过时间长久磨损形成的,因此古代玉器的皮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为使用年代和环境因素等原因而发生变化,因此皮色鉴定存在以下难点:(1)玉器的表面可能经过打磨或经过加工,导致古代玉器原本的皮色被剥离或改变;(2)古代玉器的原色与现代玉器的仿货较为相似,因此很难通过裸眼观察判断其真伪;(3)古代玉器的皮色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例如长期埋藏在土中可能出现阴沉变色的现象;(4)古代玉器的皮色可能被人为进行染色处理,以造成其中一种特殊效果。

2.方法:(1)通过观察和比较:通过详细观察古代玉器的表面,特别是其边缘部分,可以看出是否存在剥落或改变皮色的痕迹。

同时还可以将其与其他同样年代和类型的玉器进行比较,判断其皮色是否一致。

(2)运用显微镜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古代玉器的表面,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其皮色的细微变化,以此判断其真伪。

(3)进行实验分析:通过对古代玉器进行化学实验分析,可以确定其表面是否存在其中一种染料或颜料。

常用的实验方法有距离法、探针法和刮片法等。

1.难点:古代玉器的沁色是指玉器内部的一种颜色,与玉器本身的材质和成分有关。

古代玉器的沁色鉴定存在以下难点:(1)由于沁色在玉器内部,通常无法直接观察到,需要进行特殊的手段进行鉴定;(2)古代玉器的沁色往往与其它因素如蜕皮、嵌线等同时出现,难以区分;(3)一些人为仿制玉器也会进行染色,使得沁色的判断更加困难。

2.方法:(1)香气法:将一个火种点燃,然后将古代玉器靠近火焰处,通过感受玉器散发的香味来判断其是否有沁色。

一般而言,具有沁色的玉器燃烧时会有一种特殊的香气。

(2)LED灯透视法:使用特殊波长的LED灯照射古代玉器,可以透视玉器内部的沁色。

古玉沁色形成及年代的分析

古玉沁色形成及年代的分析

古玉很深奥‎,需要从多方‎面考证,下面就有关‎古玉沁色的‎形成及年代‎来了解一下‎:“沁”是指一种物‎质进入到另‎一种物质里‎面去的渗入‎和渗透现象‎,以物理现象‎为主。

许多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渗入‎到玉质中。

沁入玉器的‎物质,处于分子状‎态的一般不‎与玉器发生‎化学反应,保持原物质‎形态。

常沁入玉器‎中的物质有‎土、水银、金银铜铁、朱砂、松香、木、织物、颜料以及其‎他有色的物‎质。

受沁的程度‎的大小要因‎土壤、气候、压力、温度等条件‎而异。

多数的物质‎都带有一定‎的颜色,不同的物质‎沁入玉器里‎面,就给玉器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自然色沁一‎般都由表及‎里地去分布‎,有一种层次‎感、灵动感和通‎透感,看上去很自‎然,很舒服。

人工沁染的‎玉器,色发死,附在表面,内外两张皮‎,没有层次感‎。

当然也有一‎部分的古玉‎的沁色是不‎透明的,这种沁的边‎缘和层次也‎是很清楚的‎,不像人工沁‎染的那样模‎糊一片。

还有一种情‎况,即沁入或者‎接触的物质‎,与古玉的玉‎质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后‎,形成的新物‎质容光焕发‎易脱离玉体‎,使古玉发生‎缺损,这种形象叫‎做侵蚀或腐‎蚀。

重金属或重‎金属盐沁入‎玉器里面,就可能近使‎沁入集中的‎地方产生凹‎陷现象。

例如水银沁‎中就有这种‎现象。

300年内‎活性大的或‎者酸咸性大‎的物质,能够穿透玉‎皮,进入玉理;其他物质只‎能附在表面‎。

500年之‎内,一般物质可‎以透过玉器‎的表层;水银可以在‎玉器上形成‎雾状,或进入纹绺‎。

1000年‎左右,一般物质均‎可以进入玉‎器的肌理;水银可以在‎玉器上形成‎殷红或灰黑‎色斑点,或者形成有‎规律的条状‎或根状灰黑‎色纹饰,如牛毛纹。

古玉受沁后‎的状态五花‎八门,古玉受沁的‎名称也很多‎,大体整理如‎下:一、渠沟黄。

这里的“黄”字统指发生‎了变色的现‎象。

玉器变色先‎从渠沟之处‎变化,色泽变深、变旧。

要色变到这‎种程度,一般需要百‎年以上。

浅谈“古玉的微观辨识——沁色

浅谈“古玉的微观辨识——沁色

浅谈“古玉的微观辨识——沁色古玉沁色是指古玉上的沁色,是因为玉器长期埋在土中,通过本身微量元素与土中物质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颜色变化。

过渡金属离子所形成的沁色如果玉器久埋地下,受地土等侵蚀,部分透闪石分子发生蜕变,使其空隙增大,到一定程度,外界的显色杂质可以随地下水渐渐渗入玉质内部,于是出现了沁色。

其中一类显色因子便是过渡金属离子。

这些金属离子本身就有颜色。

Fe3+呈红色,Fe2+呈青绿色,Cu2+为蓝色等等。

其中土壤中含量最高的为Fe3+离子,少量的Fe3+离子渗入玉质内部时呈黄色(见图2-2-1标本春秋卷云纹虎头环),随Fe3+离子含量的增加,其颜色由黄转橙(见图2-2-2 标本汉代盘龙玉璧),最终可成为艳丽的红色,俗称铁锈红(见图2-2-3 标本汉代乳丁纹玉璧)。

图2-2-1图2-2-2图2-2-3古玩界历来把黑的沁色称为水银沁,然而黑的沁色与水银毫无瓜葛,主要是由有机质或过渡金属离子(如Fe3+ Fe2+)产生的黑色。

通常把那种周身浓黑、密不透光的沁色称为黑漆古,也叫老广东(见图2-2-4 标本汉代黑漆古玉辟邪)。

古玉中虽有沁色浓黑的样品可以见到,其边缘部位多少可以透些光,真正一点光线不透者十分罕见(见图2-2-5AB 标本汉代黑漆古玉辟邪)。

图2-2-4图2-2-5A图2-2-5B有一种很少见到的红沁色,其呈色鲜艳亮丽,颜色恰如熟透的樱桃一般,是红沁色中最美的一种,十分珍贵,古人称其为朱砂沁。

(见图2-2-6 标本汉代双龙玉佩)朱砂沁通常只在较小的区域内出现,不曾见到大片(或大范围)的朱砂沁存在,对其显色原因尚不清楚。

有机质形成的红色不可能如此娇艳,三价铁离子同样不会如此美妙。

姑且按古人的称呼,称其为朱砂沁。

图2-2-6古玉沁色的矿物学解释我们裸眼能看到的玉器土蚀沁斑,它是比周围玉质泛黄的、受到一定土蚀后失透的块状沁斑。

(参见标本2-3-1)标本2-3-1如果用偏光下观察时,泛黄土蚀沁斑的四周,会有好玉质一样的折光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玉“糖沁”浅析
“糖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古玉沁状。

凡是淡褐、红褐、棕褐或深褐的古玉沁色,通常都可以称之为“糖沁”。

就如人们习惯于将黑色沁称为“水银沁”一样,“糖沁”其实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通俗化的叫法。

如果同样以色感来表述,那么“糖沁”也便是褐色沁的一种别名(图1)。

本文以出土般商至西周古玉为例,对古玉“糖沁”的成因、性状及辨识要点作一简析。

在考古发掘的出土古玉中,“糖沁”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沁色,无论是南、北土或干、湿坑出土古玉,均可见到。

不同的只是玉表在“干涩”和“湿润”上各有表现。

而在某些特殊的地域环境中,“糖沁”几乎占有绝对的比例。

说明沁色与地质地貌及水土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图2、3)。

“糖沁”也有被叫做“饴斑”或“铁锈沁”的。

这也是从色泽的表象上作出的判断。

但后一种叫法也许更符合客观实际。

古玉“糖沁”的形成,其外因是:1.水土中的三价铁离子元素;2.一定的地温和地压作用;3.足够的时间。

这三者中,第1个条件是必须的,而第2、3个条件则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属于“糖沁”类的古玉,首先必定是遭受了三价铁离子的侵蚀或浸染,地温、地压的强度和时间则影响着这种矿物质改变受沁古玉的程度,因此也便有了淡褐、红褐、棕褐、深褐等等浓淡不一的沁色(图4、5、6)。

“糖沁”质变的结果,是基本上改变了玉器的原色。

如果在比较温湿的环境中,则可能是或浅或深的铁锈红成为玉色主体(图7),甚至于深黑如铁疙瘩一块。

但毕竟玉质晶体的结构与浸染物不可能达到完全均衡一致,因此大体尚能检视到隐现其间的原生的质地(或曰“开窗”)(图8)。

而若是玉器材质松软且又处在干燥或酸碱程度较严重的坑口中,“糖沁”甚至有发展为钙化或呈鸡骨白的情况(图9)。

如前所述,由于“糖沁”的形成与地质地貌及水土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某些地区,经考古发掘出土的古玉此种状况尤为严重。

我们知道,土壤之所以有各种颜色,是因为含有多种矿物质的缘故。

棕壤和红壤里含有丰富的铁质,是铁质高度氧化后形成的,不同的只是氧化的程度。

黄壤里铁质尚未能高度氧化。

而含有石英、正长石、高岭土较多的土壤,一般更接近于灰白色。

古玉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矿物质的作用而一点点地改变本色。

某些地区土壤结构中丰富的氧化铁(三价铁离子元素)加上必要的其他因素,从而形成古玉沁色独特的地域特点。

本文举例,大部分出于山东滕州前掌大墓地,可
见鲁南地区的一些文化遗址坑口具有与别的文化遗址坑口不同的矿
物质构成。

为考查真相,笔者曾实地采集过一些相关资料,发现鲁南一带的土质和地下水中的矿物质构成情况,确实可以验证上述观点。

古玉的“糖沁”与糖玉比较容易混淆。

杨伯达先生认为,“沁色上较为难辨的是饴斑和黑漆古。

饴斑称为‘糖’……即类似用旧法所制之红糖色或麦芽糖色。

这种糖是成玉之后的二次色,也是天然成色,成片、成块且深入深层,与白玉、青白玉、青玉共存……人工饴沁总是滞留在器表上,或夹在绺璺(wèn)之内顺其
方向呈深饴色线状沁。

”(杨伯达:《传世古玉辨伪综论》)。

这是对古玉的“糖沁”与近现代糖玉分辨与判断的最清晰的描述。

糖玉的使用从明清到现在,也算有了一定的历史(图10),且分布较广,大抵在新疆叶城、且末、若羌以及俄罗斯等地都有原料。

严格地说,从形成机制来看,它们之间没有太多的本质区别。

因为糖玉的形成,也是主要由氧化铁作用于透闪石或阳起石所致。

原生、次生的说法,我认为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如何区分糖色的新旧,尤其是在古玉已被盘玩并呈熟旧了的情况下,如何来区分新旧?
有人说二者的区分很简单,只要以玉色与质感(沁状与包浆)来分辨便是。

但实际情况并不那么简单。

因为即使在形制、纹饰、工艺手法等特征具备的情况下,以玉色与质感来判断此类古玉真赝的方法有时也未必能完全适用(当然不排除这两个条件的可行性)。

之所以这样说,我的体会是:1.有些“糖沁”的古玉,特别是那些容易受氧化铁浸染的白玉,它们的材质通常以结构比较疏松的地方玉材居多,因此即便沁染严重而玉表光泽晦涩的,也大有器在(图11);2.若要说差别,在糖色浓淡深浅的晕散过渡上,“糖沁”古玉比糖玉要更自然、更全面(图12),也即杨伯达先生所说的“天然成色,成片、成块且深入深层”。

而糖玉的边界似乎比“糖沁”更清楚更明白些;3.回到玉色与质感上来,由于“糖沁”古
玉(尤其是东周前的古玉)玉种比较复杂多变,从透闪石到蛇纹石类等都有,并且常常因材制宜,因此质感不同,玉色丰富多彩,虽无定类但结合器型工艺等不难辨识;而糖玉的玉种局限于常见的一些矿藏,相对而言其质感、玉色略显单调,因而也给辨伪留下了“把柄”。

加上以糖玉仿古,未得古人鬼斧神工真经,便是再怎么精雕细琢,也必然会破绽百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