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沁色鉴别
古玉鉴定实战技巧!高老师古玉鉴别解析三:沁色篇

古玉鉴定实战技巧!高老师古玉鉴别解析三:沁色篇前几天高老师已经和藏友分享了古玉的皮壳和形制,没看过的读者可以通过关注“高老师谈古玉”搜索阅读。
今天我们谈谈古玉的沁色鉴定技巧。
古玉基本都有沁色,个别特例我们就先不讲,只聊一下古玉常见沁色的原始状况及高老师自藏的盘玩变化。
沁色是指玉器埋于地下年久之后,玉器在墓葬中受到各种矿物质的侵染,所呈现出的不同颜色。
沁色有多种色彩及变化,一般常见的有石灰沁(白面黑底或红底)、水银沁(黑色沁,表面光泽发亮)、土沁(土黄色玉质如同泥土与玉器混合一般)、红沁及牛毛沁、根须沁等,出土玉器上的沁色,同埋藏时间的长短埋藏地区的土质有关。
出土后经盘玩沁色还会发生变化。
古玉沁色的形成原理今天我们就不讨论,下面我用自己的藏品来图文解析下,让藏友直观感受,比我单纯用文字描述更容易理解。
先看看红沁,也叫血沁。
这是几件文化期玉器残件,断裂处稍有钙化,几件玉器都有斑壮红沁。
我从不同角度拍出,藏友可以仔细观察。
正常角度阴线白灰下也是同样沁色侧光看,玉器表层斑驳有脱落红沁自然过度,仔细看色泽并不统一通过图片我们可以看到,玉器表面有细微的质地上的腐蚀瘢痕和土斑,有的瘢痕较大较深,但沁色是一致的,表面光气也是一致。
我们再看看黑沁,黑沁有的玉器通黑,有的是局部,黑沁的玉器表面都比较亮,这是黑沁的一个特征。
自然分散沁色拉近点看看水银沁的特点细心的藏友或上手过水银沁古玉的藏友应该会看到这一现象,黑沁的部位常可以看到银色金属壮斑点。
放大的那一张图片可以看到,有点闪光的斑。
这是水银沁的特征,仿品黑沁是看不到的。
这件是牛毛沁,根须沁及黑沁结合的一件玉勒,我把图片角度调整,藏友看看。
整体图片牛毛沁表层侧光看看根须沁我们看放大的图片,可以观察到沁色部分会夹杂深色的小点或是丝缕状,分布自然,有的还稍有泛红,仿品染色只有深浅变化,没有颜色变化过度。
下面我们看看土沁,表面看像钙化了表层并没有土,土和玉结合了藏友要记住一点,土沁并不是玉器表面粘着土,是土与玉结合的感觉。
古玉沁色做假的7个方法以及古玉沁色鉴别方法

古玉沁色做假的7个方法以及古玉沁色鉴别方法古玉沁色是指古玉上的沁色,是因为玉器长期埋在土中,通过本身微量元素与土中物质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颜色变化。
一般而言,明以前的玉器称为古玉,汉以前的玉器称为高古玉。
高古玉以和田玉为主,历来千里挑一,留存至今大部分在博物馆及少数藏家手里。
近年来,古玉成为有一定实力收藏爱好者的追逐目标。
古玉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成为收藏爱好者频频出手的动因。
然而,市面上假冒的古玉不少。
为了避免上当受骗,了解造假者基本的造假手段很有必要。
1.血沁作假古玉“血沁”,是因玉质松软,地下红色矿质沁入玉体所致。
真品苍老温润,精光内含,土锈、土斑较重,其浓淡深浅有自然变化的色彩。
土斑土锈,决不是浮在表面的。
“血沁”作假,一是玉石皮层假冒。
红色玉皮看上去很像血沁,但其光泽较暗,缺乏浓淡深浅的色泽变化。
二是染色所为,不是太深就是太浅。
2.“橘皮纹”作假古玉的“橘皮纹”,是因地温、地湿因素在玉器表面作用产生,也叫氧化突起。
侧光观察时最明晰,手摸不明显。
作假的“橘皮纹”,用手不断抚摩可以除去。
真古玉的“橘皮纹”,是抚摩不去的。
3.“黑斑”作假某些古玉,会在地底受矿物质影响而产生黑斑。
“黑斑”作假方法,一般是烧烤后抹蜡。
这种带“黑斑”的假玉器,欺骗性大。
4.“鸡骨白”作假“鸡骨白”是质地疏松的玉石在地下出现的钙化现象。
“鸡骨白”在南方古玉中出土较多,学名叫做“石灰沁”。
造假手段有放在火里烧烤和用硫酸泡,“鸡骨”之“白”就是腐蚀后形成的斑点。
因这种制作痕迹较明显,有的造假者再雇工擦拭,以达到乱真的效果。
5.“褪光”作假有一部分作假“古玉”,有独特的亮眼光泽,全无出土文物上的那种沧桑或者斑驳。
利用特殊手段把玉器上的“光泽”去掉,会有一种看上去较为古旧、细润的光泽,欺骗性大。
6.“羊玉”、“狗玉”作假此二法颇具迷惑性,但“羊玉”用手盘热时嗅之,微有腥味;“狗玉”细看内有雕痕,却少有历史古旧感。
7.“牛毛纹”作假真品“牛毛纹”古玉,有一部分纹理是有凹陷的;而假的“牛毛纹”古玉没有细小凹陷,却是道道裂纹。
出土古玉沁色鉴定知识

出土古玉沁色鉴定知识
晶(呈云母光泽,白色者为透闪石晶,黑色为阳起石晶——呈针状、冰花状,多见之于裂缝、刻痕、蚀斑、受沁处,与石英岩中云母片的随机分布大不相同,很容易区别);七、熔斑:汉代以前之高古玉入土后,因受地热、受力不均等因素长期作用,形状发生变形,器表或呈现熔蜡状。
2、土古玉的自然沁象特征:
玉器受沁虽说需经百年以上才能形成,但由于入土之后所处壤质有别,时间长短不同,玉质不同,受沁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南方地湿,玉器易受沁变质;北方较干燥,受沁较浅,或有历经数千年不受沁者。
但无论如何,都是有证可验的:一、受沁时,玉器表面会遭破坏,浅者为蚀斑——起伏不平者为“桔皮纹”,深入玉中者为蚀孔——“土咬”,局部受侵蚀严重,朽烂如枯骨、膏泥者——“唐烂斑”(因唐代及以前土古玉上常见,故有此称);其不可人为作伪者有三:(1)蛀蚀孔呈外小内大的不规则状,孔内有如纤维网;(2)蛀孔周围有一白化过渡层;
(3)蚀孔或裂绺内或有砂粒(质硬未风化者),或有均质胶固体;。
玉得五色沁,胜过十万金!古玉的沁色识别~

玉得五色沁,胜过十万金!古玉的沁色识别~华豫之门线上鉴宝古玉的沁色有一定的规律,古书分为土沁(黄色沁)、水沁(白色沁)、血沁(红色沁)、铜沁(绿色沁)和水银沁(黑色沁)等许多种。
而古玉沁色后不仅颜色有了改变,其身价也得到了提高。
一般以血沁为贵,铜沁次之,土沁和水银沁再次。
如能得五色沁,则最为贵重,古人有“玉得五色沁,胜过十万金”的说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古玉的沁色”。
色质的印记新石器色质是玉的自然属性。
一块古玉,无论是“传世古”还是“出土古”,经过岁月的抚摸和水土的侵蚀,必然会留下种种色质的印记,从而为鉴别古玉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
这里所谓的“色质”,色即沁色,质指玉质,而沁色通常会成为一块古玉的重要鉴定标准。
十三彩玉器的鉴别需要注意玉的旧色、本色、墨色、染色和玉器风化后产生的玉皮色。
由于埋藏地域的土中所含物质不同,埋藏时间长短不同,所以使得玉器上的沁色也不尽相同,从而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颜色。
清代的陈原心在《玉纪》中,对玉器的沁色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诸色受沁之源难以深考,总名之曰十三彩”。
一般来说,我国的北方土壤多呈碱性,玉器沁色多为黄色土沁,南方土壤湿润呈酸性,玉器上的沁色则多为白色水沁。
入土古玉沁色的形成玉的旧色中最受鉴玉者重视的是玉器在土中埋藏时受到的土中所含其他元素的影响,会产生颜色变化,古文献中称其为沁色,其中较为常见的有铁锈色、铜绿色、暗黄色、黑色、白色。
人们常称其为铁锈沁、铜沁、土沁、水银沁、水沁。
这些色变中除了白色可使玉质硬度产生很大的变化而不太受欢迎外,其他带有色变的玉器,往往市场价格高于不带色变的玉器。
玉具有善于吸收其他物质的特性。
古玉器被埋入土中之后,一方面会将近邻的物质吸入自己体内,同时,其体内原有的物质也会起酸化作用。
特别是地中水银,会沁入玉质,同时相邻之松香、石灰及其他各种有色物质也皆随之浸淫到里面,所以凡出土古玉,都会沾染上某种颜色,这便是所谓的“沁色”。
鉴别古玉真伪沁色的诀窍

鉴识古玉真伪沁色的窍门人们以受沁的古玉为美,以受沁多、色美者为贵,却很难知道鉴别真伪沁色的窍门。
向来制造假古玉者更不会公然作伪沁的方法,这就需要从历史的资猜中和今世的手段上剖析辨伪的依照。
沁色的辨识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沁的深浅变化;玉的土蚀现象;沁色透光状况。
以下:沁色散布很难匀净,此中常常有呈色深浓的斑点状或丝缕状的容貌。
辨识沁色时要认真审察沁色最外缘部位的颜色,假如显然较深,往里显然变浅,这类沁色就是真沁色;而利用皮色仿造的假货古玉,其细薄的边沿处最浅,呈色状况与沁色正好相反。
沁色的产生过程是玉质演变的发生,受沁古玉表面常常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多能找到一些土蚀的现象,不过大小深浅与表现方式不一样,它能够是烂斑、土隔、蛀孔,也能够说与其余天然缺点一同表现出的绺裂,因为天然的绺裂正是沁色渗透的优秀通道。
出土的古玉沁色大部分都能够透过一点光线,即使密不透光者常常也会在边沿处稍有透光现象,沁色不透光其玉质必然很粗砺或许石性很重,辨识沁色少不了此三者作为确立凭证。
想靠杂色、边皮、色玉来伪乱古制其实不简单,不说沁色的表深里浅、内中不匀没法假造,即使惹眼的土蚀容貌也不是能轻易假造的,况且玉沁的透光现象更为难以掌握,故文件上记录的伪沁名目可观,而实际上难以见到真实的实物来旁证。
掌握较为易懂的三种现象是对沁色的总结,是认识沁色卓有成效的方法。
沁色作伪由来已久,历代文件中记录制作伪沁的方法,今日看来都缺少科学的依照,多半出自道听途说,甚至出自个别文人的主观臆想,大有以谣传讹、混杂视听的嫌疑,也成了作伪者弄虚作假的资本;但辨识沁色的真伪又不可以不知道这些名目,就应知其名并从中找出规律,这是古玉喜好者的基本功课之一。
人工染色作沁在成书于战国期间的《山海经·卷一》中就有记录,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期间玉器上就有玉色以外沁色的存在;宋元明清之际,仿古作沁的玉器大批出现,但与从前玉器染色的方法有别,出土的玉器也不像古籍中描绘的那样变化宽泛,因为历代人们对沁色的追捧,染色之风流行,出现了众多的仿沁色玉器。
浅谈“古玉的微观辨识——沁色

浅谈“古玉的微观辨识——沁色古玉沁色是指古玉上的沁色,是因为玉器长期埋在土中,通过本身微量元素与土中物质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颜色变化。
过渡金属离子所形成的沁色如果玉器久埋地下,受地土等侵蚀,部分透闪石分子发生蜕变,使其空隙增大,到一定程度,外界的显色杂质可以随地下水渐渐渗入玉质内部,于是出现了沁色。
其中一类显色因子便是过渡金属离子。
这些金属离子本身就有颜色。
Fe3+呈红色,Fe2+呈青绿色,Cu2+为蓝色等等。
其中土壤中含量最高的为Fe3+离子,少量的Fe3+离子渗入玉质内部时呈黄色(见图2-2-1标本春秋卷云纹虎头环),随Fe3+离子含量的增加,其颜色由黄转橙(见图2-2-2 标本汉代盘龙玉璧),最终可成为艳丽的红色,俗称铁锈红(见图2-2-3 标本汉代乳丁纹玉璧)。
图2-2-1图2-2-2图2-2-3古玩界历来把黑的沁色称为水银沁,然而黑的沁色与水银毫无瓜葛,主要是由有机质或过渡金属离子(如Fe3+ Fe2+)产生的黑色。
通常把那种周身浓黑、密不透光的沁色称为黑漆古,也叫老广东(见图2-2-4 标本汉代黑漆古玉辟邪)。
古玉中虽有沁色浓黑的样品可以见到,其边缘部位多少可以透些光,真正一点光线不透者十分罕见(见图2-2-5AB 标本汉代黑漆古玉辟邪)。
图2-2-4图2-2-5A图2-2-5B有一种很少见到的红沁色,其呈色鲜艳亮丽,颜色恰如熟透的樱桃一般,是红沁色中最美的一种,十分珍贵,古人称其为朱砂沁。
(见图2-2-6 标本汉代双龙玉佩)朱砂沁通常只在较小的区域内出现,不曾见到大片(或大范围)的朱砂沁存在,对其显色原因尚不清楚。
有机质形成的红色不可能如此娇艳,三价铁离子同样不会如此美妙。
姑且按古人的称呼,称其为朱砂沁。
图2-2-6古玉沁色的矿物学解释我们裸眼能看到的玉器土蚀沁斑,它是比周围玉质泛黄的、受到一定土蚀后失透的块状沁斑。
(参见标本2-3-1)标本2-3-1如果用偏光下观察时,泛黄土蚀沁斑的四周,会有好玉质一样的折光现象。
玩古玉:最基础把分辨沁色

玩古玉:最基础把分辨沁色玩收藏我帮忙您有疑我解惑想出售我推介收藏事找我们欢迎关注加入收藏界最受欢迎的交易平台絮状沁絮状沁,与水草沁样子很接近,有专家认为水草沁是由絮状沁发展而来。
絮状沁的纹路相比水草沁的要细小柔和一些,也要浅一些。
钉子沁这种沁纹,就像钉子一样从和田玉的表面呈九十度角钉入,就像是一颗颗的钉子紧密的钉入在和田玉表面。
如按颜色可分为:黄沁黄沁料的颜色成因,是后期三价铁离子侵染或者透闪石中的二价铁离子,在地表附近氧化形成三价铁离子所致。
如果您也喜欢收藏,喜欢小编文章,不妨添加专家助理微信:ysjb66 在线与您互动古玩收藏常识。
这是一块和田玉的黄沁籽料,皮部表面有几层不同的颜色,每层的过度颜色都有着自然的过度色,颜色从外表到内部呈现出由深色到浅色的过度。
最外面的颜色呈现出棕色的点状分布,这是黄沁籽料真皮最明显的特点。
这一张则是黄沁料局部放大照,图中皮色的最外面一层是像用喷桶喷出的比较密实的棕色斑点。
大多数的天然皮色籽料都有这种棕色的斑点,在数量的多少上有所差异。
红沁和田玉中的红玉难得一见,而红沁料相对容易见到。
红沁是铁离子沁,铁离子分为三氧化二铁(红色),四氧化三铁(黑色)。
一般红沁伴随的是黑色和红色,而黑色经过把玩后颜色也会变浅。
沁色≠皮色皮色和沁色成因基本相同,只是程度不同,所以很多玩家容易混淆。
皮色在表面,往往带有多种颜色。
而沁色往往是单一颜色,少量有两种颜色。
沁色会深入至玉的深部,在纵向呈深浅的过渡。
皮色和沁色都有整体和局部之分,不少和田玉的沁色外面还往往有其他颜色的皮色。
此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妙利用了玉质的独特沁色,表现了菌盖的颜色变化。
(文/本刊作整理)。
古玉沁色鉴别古玉沁色鉴别方法

古玉沁色鉴别古玉沁色鉴别方法古玉沁色鉴别古玉沁色鉴别方法来源:邝智雯时间:2014-12-11 我要评论古玉沁色鉴别人们以受沁的古玉为美,以受沁多、色美者为贵,却很难知道鉴别真伪沁色的诀窍。
历来制造假古玉者更不会公开作伪沁的方法,这就需要从历史的资料中和当代的手段上分析辨伪的依据。
古玉沁色鉴别古玉沁色鉴别,人们以受沁的古玉为美,以受沁多、色美者为贵,却很难知道鉴别真伪沁色的诀窍。
历来制造假古玉者更不会公开作伪沁的方法,这就需要从历史的资料中和当代的手段上分析辨伪的依据。
沁色的辨认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1) 沁的深浅变化;玉的土蚀现象;沁色透光情况。
如下:沁色分布很难匀净,其中往往有呈色深浓的斑点状或丝缕状的形貌。
辨认沁色时要仔细审视沁色最外缘部位的颜色,如果明显较深,往里明显变浅,这种沁色就是真沁色;而利用皮色仿制的赝品古玉,其细薄的边缘处最浅,呈色情况与沁色正好相反。
(2)沁色的产生过程是玉质蜕变的发生,受沁古玉表面往往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多能找到一些土蚀的现象,只是大小深浅与表现方式不同。
它可以是烂斑、土隔、蛀孔,也可以说与其他天然缺陷一起表现出的绺裂,因为天然的绺裂正是沁色渗入的良好通道。
出土的古玉沁色大多数都可以透过一点光线,即便密不透光者往往也会在边缘处稍有透光现象,沁色不透光其玉质必定很粗劣或者石性很重,辨认沁色少不了此三者作为确定证据。
(3)想靠杂色、边皮、色玉来伪乱古制并不容易,不说沁色的表深里浅、内中不匀无法伪造,即使显眼的土蚀形貌也不是能轻易伪造的,何况玉沁的透光现象更加难以把握。
故文献上记载的伪沁名目可观,而实际上难以见到真正的实物来佐证。
掌握较为易懂的三种现象是对沁色的总结,是认识沁色行之有效的方法。
沁色作伪由来已久,历代文献中记载制作伪沁的方法,今天看来都缺乏科学的依据,大都出自道听途说,甚至出自个别文人的主观臆想古玉沁色鉴别方法古玉沁色鉴别方法,在中国玉器制作工艺史上,每个时期都有特点鲜明的艺术风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每个时期既有成熟的艺术,又有不成熟或成长中的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曼光谱古玉沁色与做旧仿古的鉴别2012-01-20 11:14:58| 分类:历史艺术 |字号订阅古玉沁色与做旧仿古的鉴别一直是玉器爱好者、收藏家、鉴赏家关注的焦点。
然而又一直处于感性的经验观察和鉴别的困扰中,很少有人深入玉材料的结构、成分去分析和鉴别,本文主要分析“沁色”的形成机理与鉴别特征。
一泱泱近万年的中国玉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影响了每一个华夏子孙。
伟大的科技史专家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经赞叹道“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
3000多年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的灵感。
”①正因为玉器在中国文明史上的特殊地位与作用,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崇拜和追逐古玉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以赢利为目的的做旧仿古玉器始于宋代,清代著名学者陈性在他的《玉纪》中记载:“宋宣和、政和间,玉贾赝造将新玉凿成器皿,以烛光草汁淹之,其色深透,红似鸡血色,时人渭之得古法,鉴赏家偶失于辩,或因之获重价焉。
”②元、明、清及近代、现代大量的玉器收藏家、鉴赏家、研究家在其专著中都有很多很深入的关于玉器做旧仿古的论述。
特别晚清、民国以来,由于西洋、东洋列强数次入侵中华神州,大肆抢掠我中华文物宝藏,中国的玉器在海外身价暴涨,于是更促进新一轮空前疯狂的玉器做旧仿古浪潮。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新一轮古玉收藏热潮长时期持续,伴之而来的玉器做旧仿古热潮也长时期持续。
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无不仿制,并且逐渐形成了地域特色较为鲜明的古玉仿制中心:如辽宁的锦州、鞍山以仿红山文化玉器为主;江苏扬州、苏州和上海以仿良渚文化、商、周、汉、明、清玉器为主;陕西西安以仿齐家文化、夏、商、周、两汉、唐代玉器为主;河南南阳、安徽蚌埠则无所不仿。
上千年的玉器做旧仿古历史,加之现代物理、化学等各种手段的运用,给现今玉器的收藏与鉴别带来了越来越烦难的问题,玉器收藏者、爱好者、鉴定研究者们面临的挑战与考验越来越严峻。
因而,认真研究总结玉器的做旧仿古方法,提高鉴别鉴赏能力,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规范玉器市场的发展、提高鉴别队伍的业务素质等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二所谓做旧,就是用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将新玉器或旧玉器材料处理成古旧玉器的外貌,让人感觉成出土或传世玉器,以牟取暴利。
玉器做旧的重要问题是仿“沁色”,沁色是指玉器上的次生色泽,它因古玉长久埋藏在地下,受温度、湿度、酸碱度及周围其他物质的影响而缓慢发生的一种蚀变现象。
玉器做旧就是通过用各种物理、化学手段,人工模拟玉器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各种“沁色”,以达到“象古玉”的效果。
宋代以来,特别明清以来仿沁色的手法有老提油、新提油、火烧玉、羊玉、狗玉、风玉、梅玉、滷提、叩锈等等,其产生的沁色则称为:土沁、血沁、水银沁、朱砂沁、黑漆古、鸡骨白等等。
清代陈性《玉纪》、刘心谣《玉纪补》、民国时期李凤公《玉纪正误》、《玉雅》、刘大同《古玉辩》、蔡可权《辩玉小识》、赵汝珍《古玩指南》等等著作,都对做旧仿古的沁色方法作过研究和介绍。
现代做旧仿古的手法早已摈弃了上述古人的方法。
现代做旧者一般都是综合性地运用各种物理化学的手段来竭力模拟各代玉器的形貌,不少已到达乱真程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出土的大量各代玉器的辉煌成果,不但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提供了极为重要而丰富的物证,同时也为仿古做旧者提供了参照物。
有些仿古做旧者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充分分析研究各代古玉的颜色、形制、纹饰、工艺、材料等等特征,从而运用诸如:氢氟酸、硝酸腐蚀法;泥土水高温高压蒸煮法;中药水煮法;茶叶水煮法;烟叶水煮法;染色脱玻化制膜法;三氧化二铁调油高压注入法;三氧化二铁调树脂胶高压注入法等等等等,方法千姿百态,手段日趋高明,随着收藏群体鉴别能力的提高,仿古做旧者的手段变化频率也在加快,技术难度也在提高。
然而,无论再高明的手段,仿的终究是仿的,只要掌握玉器的材料特性,工艺特性,结构构造特性,成矿和搬运规律,掌握沁色的成因特征,对仿古做旧的鉴别鉴定并非太难。
三我们知道,几千年来的玉器用材以和田玉、岫玉占绝大多数。
春秋战国以后和田玉占了绝对多数;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齐家文化、凌家滩文化、龙山文化和夏代、商代玉器中有不少岫玉制品。
现代做旧仿古的玉器用料也基本上选用和田玉、岫玉即透闪石玉、蛇纹石玉材料。
透闪石和蛇纹石的物理、化学、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地质学特征早已被广大爱玉者所了解。
笔者所要特别强调的是,透闪石和蛇纹石的晶体结构特征,即它们都是含水矿物,阳离子Ca2+、Fe 、Mg2+都是活性离子,在土壤中玉器埋藏的酸碱强度不同,容易造成Ca2+、Fe 、Mg2+离子和(OH)1-离子的流失,由表及里,程度不同,因而导致玉器的结构疏松,土壤中的Fe3+渗透进入,形成各种颜色的次生色——沁色,而且在表面往往形成膜状~~胶状的碳酸钙、褐铁矿、高岭石、叶腊石等次生矿物。
玉料颜色的丰富,取决于玉料本身含色素离子Fe2+、Fe3+、Mn2+等的丰富,颜色分原生色和次生色。
原生色取决于玉料本身所含色素离子的丰度和价态以及种类;次生色主要有:(1)、山料中“糖皮”的形成,主要是矿体的裂隙经岩浆残余水的渗透淋滤等作用,一方面岩浆残余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Fe2O3,一方面在水的作用下,玉料本身的FeO转化为Fe2O3,形成厚度不同的褐铁矿膜,而呈现不同颜色的“糖皮”,其特征是厚度较大、颜色如红糖,丰厚饱满,表面积较大,与内部玉肉呈过渡颜色。
(2)、子料中“色皮儿”的各种“秋梨皮”、“枣红皮”等的成因,台北故宫玉器老前辈那志良先生在他的经典著作《玉器通释》(下册)中描述为:“玉子本色本是白的,大水时玉子随流涌出,水落之后,暴露滩间,经风吹日晒,水荡砂磨,玉面生出一层淡赤色的膜来。
这种膜,玩玉的人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秋梨皮”。
③《中国和田玉》中论述“皮色”的形成时认为:“是由于和田玉中的氧化亚铁在氧化条件下转变为三氧化二铁所致,所以它是次生的”。
④其特征是厚度很薄,形态各异,颜色鲜艳,色皮与玉肉呈过渡关系。
玉的“皮色”特征,玉皮是玉矿石经风化分解,经冰川运动、洪水冲刷、搬运、滚圆、磨蚀,搬运至河床中下游后,棱角已圆润,裂纹少,绺裂少,浸色较浅且鲜艳、自然。
玉的“皮色”分为色皮、糖皮、石皮三类。
色皮、糖皮前段已述,石皮一般都是指山料的外表包裹着的一些围岩,玉料与围岩之间呈过渡关系。
石皮的成分多为透闪石化大理岩、蛇纹石化大理岩、蛇纹石化透闪岩等等,其结构有明显差别。
乾隆以前的历朝历代玉器留皮的现象很少,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凡璞藏玉,其外皮曰玉皮,取为砚托之类,其价无几。
璞中之玉,有纵横尺余无瑕玷者,古帝王取以为玺,所谓连城之璧,也不易得。
”乾隆、嘉庆以后“把玩玉专尚玉皮”,晚清、民国后玩皮色之风日炙,皮色之价值大增。
特别现今市场作伪的皮色子料大行其道,作伪方法有烤皮色、磨皮色、染皮色、滚皮色等等。
无论作伪的皮色还是作伪的沁色,与天然皮色的特征比较是明显的,用肉眼鉴别或辅以放大镜、显微镜并不难区别。
关于古玉受沁的现象,著名学者闻广先生有较系统的研究。
闻先生将受沁现象分为三种:(1)、基本没有外来成份加入的最常见受沁;(2)、有外来成份加入的受沁;(3)、非通常条件下生成的鸡骨白与******白。
对所谓“钙化”、“白沁、”“鸡骨白”、“******白”现象的分析,闻先生的结论是:“矿物的成份并无改变,没有钙的增加,所以不能称作‘钙化’变白的原因主要是堆集密度降低与显微结构变松,由此导致了其中透明度的丧失及退色变白,其原理和同为水(H2O)的固态的冰与雪的差异相似,即冰是因为致密,故而透明且因含有一些杂质而带有一定色调,雪则疏松而呈不透明,且虽含杂质而是白色的。
”笔者除了赞同闻先生的观点外,认为需要补充的是:所谓“钙化”、“白沁”、“鸡骨白”、“******白”现象的产生原因主要是透闪石晶体中的结构水(OH)-1,蛇纹石晶体中的结构水(OH)-1和结晶水(H2O),以及阳离子Ca2+、Mg2+的部分流失,导致堆集密度降低、显微结构变松。
有时在玉器表面形成膜状的CaO、SiO2(玻璃光)、褐铁矿、叶腊石、蛭石、高岭石等,初上手时,具有以一定程度的滑腻感。
新石器时代至夏代商代出土玉器,大多数玉器都属于晶体粒度较粗,结构较疏松,透明度较低的用料,而且多处于中国东部地区,尤其良诸文化玉器、凌家滩文化玉器在环太湖、巢湖地区。
古人绝大多数都沿水而居,因此,在湿润、碱性的土壤中,年代久远,多数受沁程度深且烈,有的甚至腐朽难辨玉色,正如近代学者陈性所述:“凡玉在土中五百年,体松;受沁千年,质似石膏;二千年形如朽骨,三千年烂为石灰;六千年不出世,则烂为泥矣”。
⑥陈性夸张的口吻描述出土玉器的受沁程度因时间而如“石膏”、“朽骨”、“石灰”、“烂为泥”。
其实,并非所有出土玉器都会受沁,一些结构十分致密、没有裂隙、打磨抛光质量好又埋在干燥土壤中的玉器,就几乎不受沁。
只是在玉器表面沉淀了一层浅白、浅黄色的“钙华”或壳状、膜状粘土,用手或干布稍作擦拭,便可露出玉肉原色,光泽温润、细腻。
四仿古沁色的本质特征是人工染色。
清代以来,人工染色的仿旧玉器颜色有:红色、黄色、褐色、烟色、饴(糖)色、灰色、水锈色、黑色等。
人工染色的最显著特征为:在裂隙、石性、瑕疵、绺裂处有颜料的不均匀堆积,颜色均匀鲜艳、外深内浅,没有渐进过渡迹象,浮于表面,光泽暗淡。
用作仿古作伪的玉料,大多选用质次价廉的透闪石、蛇纹石,或蛇纹石化透闪石岩、大理石化透闪石岩等;产状多为“山流水”;结构多为叶片状变晶交织结构、纤维状斑杂状结构、粒状叶片状交织结构等等。
矿物纯度、矿物颗粒细度都比通常的真正的古玉要差很多。
常见的人工染色玉器的鉴别特征:1、“桔皮状”效应:雕刻、抛光后的产品,放入酸性液体中浸泡若干时间,使之表面腐蚀,产生“白灰皮”——“鸡骨白”。
由于透闪石的纤维状变晶交织结构,其断口呈参差状,经细磨、抛光后,应是表面光洁、圆润、平整。
但经酸腐蚀处理后,由于表面颗粒不均匀,溶解速度不一,因而形成凹凸不均的“桔皮状”,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很容易看见,而且表面颗粒边界模糊,雕刻线的。
特别在有些颗粒较粗的部位,由雕刻引起的崩裂,断面已没有了光泽,棱线也不挺拔、锋利。
2、“斑癣”:雕刻、抛光好的产品,涂上氢氧化钠,包裹上石灰(氧化钙)等碱性物质,再放入锯末或其他介质中焖烧若干时间,使玉件在还原条件下表面失水疏松,从而产生“白灰皮”——“鸡骨白”。
这种玉件,由于受热不均匀,导致腐蚀程度不均匀,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很容易看见“癣状、斑状”色差明显的“鸡骨白”,雕刻轨迹随着受腐蚀程度的不同而显得时明时暗,受腐蚀程度越强的部位,颜色越浅,质地越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