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语文:第10课《孤独之旅》导学案(含两套中考试卷)

第10课《孤独之旅》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特点2、理解文章主题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走近作者: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
后留校任教。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
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
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1、给加横线字注音嬉()闹觅()食驱()除雍( ) 旧茬()儿戳()破撩()逗凹()地掺()杂胆怯( ) 撅( ) 给()予()2、释词⑴厚实:⑵嬉闹:⑶撩逗:⑷茫然:⑸乖巧:3、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4、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5、怎样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
(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二、探究展示1、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2、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3、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4、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5、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6、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三、练习反馈父亲的信胡智慧①父亲来信了,内容非常简单:“慧: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你妈非常担心。
人教版九年上册第3单元第10课《孤独之旅》导学案(教师版)

孤独之旅【走进作者】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
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
【难点解+析】1.“孤独之旅”的含义是什么?【剖析】①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
离开同学和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
②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
”感到一种恐惧。
这种恐惧表现在两个方面:a.对自然环境的恐惧;b.对前途的恐惧。
2.文中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也花了相当的笔墨来写他父亲和鸭子,你能体会出其中的用意吗?【剖析】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
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迷茫和恐惧,何况小小的少年杜小康?作为低等动物的鸭,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觉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主旨解说】本文记叙了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而失学不得已随父亲背井离乡去远方放鸭的事情,表现了杜小康在饱受精神寂寞、恶劣自然环境折磨的过程中,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坚强的心路历程。
概括一下主题就是:不经磨难不成人,不受打击永天真。
【写作鉴赏】①出色的环境渲染。
②细腻的心理刻画。
③逼真的细节描写。
④平实的语言风格。
【结构图解】孤独之旅茫然恐惧→害怕胆怯→孤独恐慌→不再恐慌→坚强文章【文本链接】关于“挫折”和“磨难”的名人名言芬【基础知识训练】1、给加点字注音嬉.(xí)闹觅.(mí)食驱.(qū)除雍.(yōng )旧茬.(chá)儿戳.(chuō)破撩.(liáo)逗凹.(āo)地掺.(chān)杂胆怯.( qiè )撅.(juē )给.(jǐ)予.(yǔ)2、文学知识填空。
⑪文选自《草房子》,作者曹文轩-。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孤独之旅》导学案 新人教版

9.孤独之旅备考重点:文学常识;字音字形:嬉闹、给予、胆怯、仓皇;成语: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学习目标:1、体验成长的感受。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学习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重点:1、体验成长的感受。
2、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学习难点: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知识梳理1、走进作者二、字词积累1、重点字(拼音)嬉闹(xī) 掺杂(chān) 给予(jǐ) 撩逗(liáo) 凹地(āo) 胆怯( qiè)仓皇(cāng)逃窜(cuàn) 戳(chuō)破2、多音字撩(liāo)撩起嚼(jiáo)嚼东西扎(zhā)扎针(1iáo)撩逗(jué)咀嚼(zhá)挣扎(jiào)倒嚼(zā)扎辫子3、形近字缕:(lǚ)一缕炊烟掺:(chān)掺杂镂:(lòu)镂空渗:(shèn)渗透楼:(lóu)楼房惨:(cǎn)悲惨褛:(lǚ)褴褛稠:(chóu)稠密缎:(duàn)锦缎惆:(chóu)惆怅锻:(duàn)锻炼记忆方法“缕”“镂”“楼”“褛”四个字结构相同,读音不同、部首不同,分别是“纟”“钅”“木”“礻”;“掺”“渗”“惨”三个字结构相同,读音不同、部首不同,分别是“扌”“氵”“忄”;“稠”“惆”二个字结构相同、读音相同、部首不同,分别是“禾”“忄”“缎”“锻”二个字结构相同、读音相同、部首不同,分别是“纟”“钅”4、重点词①厚实:丰富、富裕。
②嬉闹:嬉笑打闹。
③撩逗:挑逗、招惹。
④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②失意的样子。
⑤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⑥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⑦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5、词语辨析茫然渺茫迷茫辨析三个词都含“茫”字,“茫”是模糊不清,对事理全无所知或遥远,面积大,看不清边沿的意思,但三个词表达的意思不同。
孤独之旅导学案导学案

孤独之旅导学案导学案《孤独之旅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故事情节,把握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历程。
2、赏析文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
3、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感悟成长的真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梳理故事情节,分析杜小康的心理变化。
(2)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成长的烘托作用。
2、难点(1)深入理解“孤独之旅”的丰富内涵。
(2)从杜小康的成长中获得人生启示。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 年 1 月出生于江苏盐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
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
代表作有《草房子》《青铜葵花》《细米》等。
2、写作背景《孤独之旅》节选自长篇小说《草房子》。
这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
文章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秃鹤、杜小康、细马、纸月等几个孩子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嬉闹()(2)掺杂()(3)给予()(4)撩逗()(5)胆怯()(6)撅断()(7)觅食()(8)空旷()(9)炊烟()(10)戳破()2、解释下列词语。
(1)置之不理:(2)一落千丈:(3)歇斯底里:3、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五、课堂探究1、梳理故事情节(1)故事的开端:(2)故事的发展:(3)故事的高潮:(4)故事的结局:2、分析杜小康的心理变化(1)出发时:(2)到达芦苇荡后:(3)暴风雨后:3、文中的环境描写有很多,找出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4、如何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六、拓展延伸1、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类似杜小康的经历?请分享一下。
2、阅读《草房子》中的其他章节,进一步了解杜小康这个人物形象。
七、课堂小结通过这篇小说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的历程,感受到了他从幼稚、软弱走向坚强、勇敢的变化。
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
孤独之旅导学案及答案

九(上)语文导教案编制:任明君审查:李中文使用时间2010 年 - 月- 日10 、《孤单之旅》【学习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剖析人物形象,掌握课文主题,弄清标题含义。
2、领会小说中环境描绘和细节描绘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线,丰富感情体验,建立奋进信念,培育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课要点】:品尝小说的细节描绘和环境描绘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课难点】:标题的含义。
【学法与使用说明】1、用红色笔勾勒出知识链接中的重要信息并记忆。
2、速读课文,圈画并利用工具书打扫文中字词阻碍。
3、小说中优秀的环境描绘,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
要经过频频朗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曹文轩,今世作家,小孩文学家。
1954 年生于江苏盐城乡村。
197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念书,后留校任教。
现为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协理事,北京大学教授。
著有多种学术著作,还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屋》《红瓦》等。
小说《草房屋》及改编的电影荣获多项国家、国际大奖。
2、认识作品及背景:《草房屋》是一部对于少年景长的长篇小说,全书共9章。
本课题目是编者加的,故事发生在 1962 年一个叫油麻地的乡村地域,小学六年级学生杜小康家本来家境富饶(因他祖上和父亲向来经营杂货铺),但他父亲因一次撞船事故而破产、患病。
杜小康只能辍学,帮父亲去治病。
父亲病好后,借款买来了 500 只苗鸭,要杜小康一道乘小船到三百里外的芦苇荡去放鸭,那边有活鱼虾,鸭子吃了长得快,还可以产出双黄蛋。
节选部分就从这里开始。
【自主学习】一、预习检测1、为以下加点的字注音一缕()狗吠()歇斯底里()撩逗()驱除(.....赐予()嗅()纯粹()撑着船()戳破(......以为还有哪些字的读音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下词语在课文什么地方请找出来并联合语境理解厚实:撩逗一泻千里:充耳不闻:歇斯底里:你以为还有哪些词语需要理解累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这是中国今世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说”,作者是。
《孤独之旅》教学案[含答案]
![《孤独之旅》教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150a032af90242a895e54f.png)
10 《孤独之旅》教案案班级:姓名:检查签名: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生字词,复述全文的主要内容。
2、朗读课文中环境描写的内容,充分交流对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
学习过程:环节一:情境导入。
(2分钟)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
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
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
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
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环节二:预习检查,识记生字词。
(5分钟)(组长检查评比,然后小组识记,完成好的小组加10分)(1)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2)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环节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试回答的正确率酌情加分,满分为10分)(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2)再读课文,列出故事情节提纲,并复述故事主要内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环节四:课文研讨(23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试回答的正确率酌情加分,满分为10分)(一)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1)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
a.自然景色的描写;b.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2)举例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1)P70.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2)P71.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3)P71有关鸭群的描写:(4)P7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5)P75有关风雨的描写:小结: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孤独之旅》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孤独之旅》导学案导学案:《孤独之旅》【导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
【导学过程】一、课文阅读:了解课文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10分钟)1.快速浏览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2.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故事发生在哪里?(2)登场人物有哪些?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3)梁警官和陆仔最后悲惨的结局是什么?(4)你认为故事的主要意义是什么?二、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15分钟)1.课文的整体结构如何?2.识别主要事件和情节。
3.选取一段描写,分析语言特点。
三、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
(15分钟)1.作者为什么选择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主题思想?2.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为什么?四、拓展阅读:以《孤独之旅》为题,以三段为一组,写出一篇感想短文。
(25分钟)1.第一段:简单概括课文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2.第二段:表达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的理解。
3.第三段:谈谈你对孤独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如何面对孤独。
【导学案解析】一、课文阅读:了解课文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10分钟)这一部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和故事梗概,为后续分析和理解课文的结构和主题思想打下基础。
二、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15分钟)通过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组织和表达方式,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技巧的分析能力。
三、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
(15分钟)这一部分可以培养学生对作者意图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作者选择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以及找出文章的主题思想,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四、拓展阅读:以《孤独之旅》为题,以三段为一组,写出一篇感想短文。
(25分钟)通过对课文的深入思考,并与个人生活和经历相结合,学生可以表达出自己对孤独的理解和在面对孤独时的想法和做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孤独之旅导学案6学生用

《孤独之旅》导学案一、 预习课文,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嬉( )闹 觅( )食 驱( )除 雍( ) 旧茬( )儿 戳( )破 撩( )逗 轩( ) 凹( )地 掺( )杂 胆怯( ) 撅( ) 给( )予( ) 2、 结合语境理解下列词语 厚实:嬉闹: 撩逗:茫然: 乖巧: 驱除:一落千丈:置之不理: 歇斯底里: 3、 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
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
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
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你认为还要补充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上文理清故事情节 开端( )自然段到( )自然段___发展( )自然段到()自然段_______高潮( )自然段到()自然段____结局( )自然段到()自然段_______5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6.作者给本文取题叫“孤独之旅”,那么这旅途指的是什么旅途呢?7.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请同学们按下面的提示从文中勾画出能表现杜小康心路历程的词或句子。
(强调:同学们边找边读,过读边找) 刚刚出发时:到达芦荡时: 芦荡安顿后:住段时间后: 雨后天晴时:8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9、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10、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1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二、新课导学3、明确这篇小说的三要素人物(主人公):______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环境:______二堂上练习4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师生共用导学稿(学案)
课题:《孤独之旅》课型:新授课上课时间:
主备人:付伟娜审核人:九年级备课组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清故事情节,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3、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4、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学习重点难点:
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二、学习导航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嬉()闹觅()食驱()除雍( ) 旧茬()儿
戳()破撩()逗轩( ) 凹()地掺()杂
胆怯( ) 撅( ) 给()予( )
你认为还有哪些字的读音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语境理解下列词语
厚实:嬉闹:撩逗:
茫然:乖巧:驱除:
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你认为还有哪些词语需要理解积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
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
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
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你认为还要补充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新知导学
(一)、速读课文,感知小说主要内容,梳理小说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故事情节:
开端:()自然段到()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自然段到()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潮:()自然段到()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局:()自然段到()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研读课文,揣摩语言,合作探究
1、小组内交流,分析鸭群、芦荡、风雨等环境描写的作用:
1)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
我的看法是:
2)分析杜小康的心理活动,(在文中画出体现“孤独“的词语或句子)说说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我认为“孤独之旅”的含义是
(三)、小结主题,感悟长大
1、结合杜小康的成长,学生感悟长大,用一句话小结读完本文的最深感悟。
2、读完课文后,如果让你对杜小康和杜雍和各说一句话,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对杜小康,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杜雍和,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布置作业:
假如你是杜小康,请给你的妈妈、同学或老师写一封信,述说你的孤独之境,或谈谈你的心里话。
五、学后反思
《孤独之旅》答案
二、学习导航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嬉闹(xī) 觅食(mì) 驱除(qū) 雍(yōng) 旧茬儿(chá) 戳破(chuō) 撩逗(liáo) 轩(xuan1) 凹地(āo) 掺杂(chān) 胆怯(qiò) 撅(juō) 给予(jǐyù) 2.、结合语境理解下列词语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②失意的样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②机灵。
驱除:赶走,除掉。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三、新知导学
(一)、人物:少年杜小康
环境:失学后孤独艰苦的环境
(鸭群芦苇荡暴风雨)
故事情节:杜小康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
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们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二)、1、小说中的描写鸭群、芦荡和暴风雨等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2、对完成杜小康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不可磨灭的衬托作用;对这两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3、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别母亲与伙伴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
前途迷茫与未知的孤独。
(三)(1)、孤独可以使人坚强。
(2)、人要勇于面对困难,才能战而胜之。
(3)、人要战胜大自然,关键是战胜自我。
2、对杜小康说的应以对他战胜孤独的祝贺为主要内容;对杜雍和说的应以对他东山再起的鼓励为主要内容。
例如:对杜小康,我想说:祝贺你战胜孤独,重新上学。
对杜雍和,我想说:发家致富,永不放弃,在不能不让孩子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