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导学案

合集下载

孤独之旅导学案导学案

孤独之旅导学案导学案

孤独之旅导学案导学案《孤独之旅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故事情节,把握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历程。

2、赏析文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

3、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感悟成长的真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梳理故事情节,分析杜小康的心理变化。

(2)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成长的烘托作用。

2、难点(1)深入理解“孤独之旅”的丰富内涵。

(2)从杜小康的成长中获得人生启示。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 年 1 月出生于江苏盐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

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

代表作有《草房子》《青铜葵花》《细米》等。

2、写作背景《孤独之旅》节选自长篇小说《草房子》。

这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

文章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秃鹤、杜小康、细马、纸月等几个孩子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嬉闹()(2)掺杂()(3)给予()(4)撩逗()(5)胆怯()(6)撅断()(7)觅食()(8)空旷()(9)炊烟()(10)戳破()2、解释下列词语。

(1)置之不理:(2)一落千丈:(3)歇斯底里:3、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五、课堂探究1、梳理故事情节(1)故事的开端:(2)故事的发展:(3)故事的高潮:(4)故事的结局:2、分析杜小康的心理变化(1)出发时:(2)到达芦苇荡后:(3)暴风雨后:3、文中的环境描写有很多,找出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4、如何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六、拓展延伸1、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类似杜小康的经历?请分享一下。

2、阅读《草房子》中的其他章节,进一步了解杜小康这个人物形象。

七、课堂小结通过这篇小说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的历程,感受到了他从幼稚、软弱走向坚强、勇敢的变化。

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

孤独之旅导学案

孤独之旅导学案

《孤独之旅》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一、导入:有人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有人说孤独是一朵鲜花,让生命更灿烂,因为它除去了浮躁、怯懦,造就的是坚强。

可是,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路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独生活吧!二、出示学习目标: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生朗读。

三、检测预习:1、本文的生字词。

2、小说的知识点和文学常识。

四、梳理感知:1、小说的主人公是:,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五、细读文本,走进人物:1、在杜小康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他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和词语,并在旁边标注产生这种心理的时期。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和小组成员合作解决。

发言时力求表达清晰:从段句,我品味出杜小康在(时期),他。

2、作者想通过杜小康在艰难、孤独环境中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六、精读文本,赏析环境:1、小说写了杜小康因故失学,被迫与父亲离家前往芦苇荡放鸭的成长历程。

杜小康的成长离不开与他朝夕相处的鸭群,绿色如潮的芦苇荡,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自己喜欢的环境描写的片段,配上合适的音乐有感情朗读,并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或好处。

友情提示:发言形式力求表达清晰:“我选的音乐,读得是页段,这部分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环境描写的作用:1)提供人物成长的背景,2)烘托人物心情,3)展示人物性格,4)渲染气氛,5)推动情节发展。

事例一: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社戏》赏析: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烘托了“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

孤独之旅导学案

孤独之旅导学案

《孤独之旅》曹文轩主备人:一、学习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一、自主学习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觅()食旧茬()儿胆怯( ) 给()予( ) 2、结合语境理解下列词语厚实:置之不理:歇斯底里:3、学生浏览课文,完成下表时间人物心态及表现刚离家时父亲儿子安新家后父亲儿子暴雨将歇时父亲儿子第二年八月父亲儿子二、合作探究1)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我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杜小康的心理活动,(在文中画出体现“孤独“的词语或句子)说说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我认为“孤独之旅”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3)学生分四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第一小组读“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情:__________第二小组读“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情:___________第三小组读“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情_____________第四小组读“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情:________4)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很多,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请找出你最欣赏的一处仔细体会。

我最欣赏的一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体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堂检测阅读课文“杜小康忘记了父亲”到“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部分,完成下边的练习。

《孤独之旅》精品导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孤独之旅》精品导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导学案的引导,让学生自 主学习、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 新精神。
及时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 时调整导学案的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
导学案的评价标准与方式
目标达成度:评价导学案是否能够帮助 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内容质量:评价导学案的内容是否准确、 全面、易懂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 展的需要
丰富学校课程文化 的需要
导学案的目标与定位
01
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 赅的阐述观点单击此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孤独之旅》这 篇文章 导学案背景与目标
导学案背景与目标
导学案的未来展望
导学案的反思与改进
导学案的反思与总结
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
导学案的效果与影响
导学案的优点与不足
导学案的改进方向与措施
导学案的改进方向与措施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调整导学案 难度和内容
增加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参与度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 合作精神
及时收集学生反馈,不断改进和 完善导学案
添加副标题
《孤独之旅》精品导学案一 等奖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3 导学案内容与结构
02 导学案背景与目标 04 导学案的实施与评

05 导学案的反思与改 进
06 导学案的推广与应 用
07 结语与致谢
添加章节标题
导学案背景与目标
导学案的编写背景
语文课程改革的需 要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 能力的需要
单击添加项标题
学习过程:安排学习步骤,指导自主学习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孤独之旅》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孤独之旅》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孤独之旅》导学案导学案:《孤独之旅》【导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

【导学过程】一、课文阅读:了解课文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10分钟)1.快速浏览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2.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故事发生在哪里?(2)登场人物有哪些?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3)梁警官和陆仔最后悲惨的结局是什么?(4)你认为故事的主要意义是什么?二、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15分钟)1.课文的整体结构如何?2.识别主要事件和情节。

3.选取一段描写,分析语言特点。

三、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

(15分钟)1.作者为什么选择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主题思想?2.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为什么?四、拓展阅读:以《孤独之旅》为题,以三段为一组,写出一篇感想短文。

(25分钟)1.第一段:简单概括课文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2.第二段:表达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的理解。

3.第三段:谈谈你对孤独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如何面对孤独。

【导学案解析】一、课文阅读:了解课文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10分钟)这一部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和故事梗概,为后续分析和理解课文的结构和主题思想打下基础。

二、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15分钟)通过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组织和表达方式,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技巧的分析能力。

三、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

(15分钟)这一部分可以培养学生对作者意图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作者选择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以及找出文章的主题思想,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四、拓展阅读:以《孤独之旅》为题,以三段为一组,写出一篇感想短文。

(25分钟)通过对课文的深入思考,并与个人生活和经历相结合,学生可以表达出自己对孤独的理解和在面对孤独时的想法和做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年新编)第17课《孤独之旅》(导学案)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年新编)第17课《孤独之旅》(导学案)

17《孤独之旅》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主题,感悟“成长”的含义。

2.体会小说细腻地景物和细节描写。

3.欣赏小说诗意的语言。

【重点难点】1.感悟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学习过程】一、阅读导航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二、初读课文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查阅工具书和“预习素材”,完成下列练习。

1.《孤独之旅》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江苏盐城人,中国儿童文学作家。

2.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1)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 )(2)杜小康终于有了倦意,躺到船舱里的席子上。

( )(3)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

( )(4)他甚至向儿子保证:“我要让你读书,无忧无虑地读书……”( )3.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 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

厚实:_________________(2). 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

歇斯底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他对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

置之不理:4.整体把握课文,填写以下内容。

开端——失学——无助发展——离开油麻地——①(心理)到达芦荡——害怕、胆怯(心理)高潮——安顿之后——②(心理)②雨夜找鸭——长大、坚强(心理)结局——鸭子下蛋——③(心理)5.体会下列景物描写的作用。

(1)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

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

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成水流。

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

(2)鸭们十分乖巧。

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成了无家的漂泊者了。

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条唯一能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

孤独之旅导学案

孤独之旅导学案

《孤独之旅》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梳理主人公的成长经历。

2、品味语言,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把握课文主题。

3.体会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难点: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学法指导
1.自查工具书,识记字词
2.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运用双色笔,圈点勾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和人物心态变化的词句。

一.预习导学
(一)粗读课文,扫清拦路虎。

1、在课文中找到这些字词用“—”标明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杜雍.和( ) 撩.()逗胆怯.( ) 抠.()歇.斯底里()戳.()断旧茬.()儿
戳.破()觅.食()嬉.闹()驱.除()(二)走进作者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

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

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

二、研读课文
认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杜小康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离开家的?
2.阅读课文2—27节,找出直接表明他心理状态的词语。

3.朗读28——31节,你能从哪些字词句中读出杜小康的孤独来的?
4、研读文章暴风雨来临的片段(36—49节)说说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
5、找出这一部分(36—49节)中的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它们对人物刻画和情节的推动起何作用?
三、讨论探究
5、结合全文,说说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研讨与练习一)。

九年级孤独之旅导学案

九年级孤独之旅导学案

九年级孤独之旅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分析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

2、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体会小说主题。

3、品味小说细腻的环境描写,学习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分析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中的成长变化。

(2)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和主题的作用。

2、难点深入体会“孤独之旅”的深刻内涵。

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诵读品味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有时甚至会感到孤独。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感受一个少年在孤独中的成长历程。

(二)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 年 1 月出生于江苏盐城。

1974 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

中国当代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草房子》《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等。

他的作品以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主题著称。

(三)知识链接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作用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社会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人际关系等的描写,作用是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展现世态风情。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亲去放鸭,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

2、梳理小说情节。

开端:杜小康因家道中落不得不辍学,跟随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和父亲在芦苇荡中安了家,开始了放鸭生活。

高潮:杜小康在暴风雨中寻找走散的鸭子,变得坚强勇敢。

结局:杜小康鸭子下蛋,父子俩收获了希望,杜小康也在孤独中长大了。

(五)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后:害怕、胆怯安顿之后:孤独、想家暴风雨后:坚强、勇敢、成熟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人?例如:“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孤独之旅曹文轩一、课前预习部分(一)音形义一落千____ ___望(tiào) _____之不理 ____食(mì) ____闹(xī)___形(shàn) ____ ___(chún cuì)空____(kuàng) ____烟(chuī)狗吠.() ____ ____(liáo dòu) ____ ____(lú dàng)掺.杂()恐____(huāng)胆____(qiè) ____刀(lián)给.予()________荡荡(hào hào)肥____(shuò)歇.____ ____里()轰________(lōng lōng) ____ ____逃窜(cāng huáng)戳.破()____巧(guāi) ____ ____(péng sōng) ____ ____(chuí liàn)____ ____(chóu mì)话____(chá)细___入微(zhì)【眺望】______________ 【歇斯底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作者介绍《孤独之旅》节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当代作家。

(三)整体感知1.小说《孤独之旅》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明线,以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为暗线展开情节的。

2.理清文章结构开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孤独之旅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说三要素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查找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结合画面理解他的心路历程,填写下面的表格。

二、课堂练习部分(55分)1.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3分)2.你觉得文中杜小康感受到哪些方面的“孤独”?(4分)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

(2分)4.小说第一段有何作用?(1分)5.第2段中“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一句有何作用?(2分)6.第3段中“他对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赶向前方”,杜雍和为什么这样做?(2分)7.如何理解第6段“前行是纯粹的”?(3分)8.第10段中“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

它们开始觅食。

觅食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一句在小说中有何作用?(1分)9.第13段中“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一句中,体会“第一”“唯一”两词的作用。

(2分)10.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15段的理解。

(3分)鸭们十分乖巧。

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

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惟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

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

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

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插回翅膀里。

11.第36段中“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

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连用四个“黑”有何作用?(3分)12.课文详写了孤独之旅中的那场暴风雨,这场风雨对“杜小康”有什么影响?(2分)13. 与之前的茫然、恐惧相比,暴风雨中杜小康的表现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3分)14.第46段“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

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这里杜小康为什么哭了?(3分)15.分析第47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2分)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

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16.这篇小说围绕“孤独与成长”这一主题的环境描写可概括为几个方面?分析它们与人物和主题的关系。

(6分)17.概括归纳本文的主旨。

(3分)三、写作练习(10分)联系小说《孤独之旅》中的主人公,谈谈什么是长大?120~150字。

四、课后练习(一)基础部分(25分)1. 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3分)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

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

他不停地用手拔着眼前的芦苇。

既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

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

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第旧茬儿chuō破了他的脚。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逃窜.() chuō破( )(2)找出语段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______改为_______ ______改为_______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正确且句中没有错別字的一项是( )(2分)A.他望着父亲,眼中露.(lù)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B.芦苇从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liǔ)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

C.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fēng)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串。

D.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绸密.(mì),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孤独之旅》告诉我们:人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下锤炼,毅力需要在寂寞中磨炼,经历了考验才能成人。

B.杜小康在暴风雨之夜经受了身心两方面的磨炼,终于变得坚强,他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

C.本文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心理。

D.本文主要反映了农村孩子因贫困辍学的社会问题,讲述了杜小康因辍学随父亲到偏远地方放鸭的故事。

4.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A.他相信自己有那个资格:他有力气,年纪正轻,所差的是他还没有跑过,不敢一上手就拉漂亮的车。

B.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C.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一一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D.教材向学生推荐了一些自主阅读的书籍,如《基地》、《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创业史》等。

5.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一拿到语文试卷,小明忍不住笑了,拿起笔开始答题,信心满满,手不释卷....。

B.运动会上,拉拉队员们歇斯底里....,情绪高昂,为运动员呐喊助威。

C.时光的淬炼、岁月的磨砺让他处理起事情来优柔寡断....,毫不迟疑。

D.我们应做“文明有礼二十四条”的践行者,不能让它在我们手中成为一纸空...文.。

6.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词名句。

(4分)古代文人墨客常借“禽鸟”这一意象来传情达意。

李商隐在《无题》中,用青鸟传情表达对爱人的牵挂:“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用雁儿送信抒发对家乡的思念: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在《秋词》中,用鹤儿冲天展现对生活的乐观: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诗句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倡导的理想人格不相符的一项是( )(2分)A.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B.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 下面句子中属于条件复句的一项是( )(2分)A.假如只是埋头苦读,不动脑筋想一想,那就得不到真正的学问。

B.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C.平凡的工作只要和远大的理想结合起来,便会产生极大的乐趣。

D.你即使再怎么哀求,也难以打动那些铁石心肠的人。

9.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2分)A.为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潘建伟团队居功至伟。

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B.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C.近年来,因在马路上行走时使用手机而引发安全的事故屡屡曝光,“手机依赖”到底是不良习惯?还是危险的“炸弹”?这让人们不得不开始质疑。

D.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

解析:标点符号用法的辨析,B项,句内构成排比,“红得像火”和“白得像雪”后用分号;C项,关联词“是…还是……”是选择关系复句,只在后一个分句后用问号,故“习惯”后的问号应改为逗号,D项,“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后应该用句号。

10.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你水远不知道別人口中的你会有多少个版本,当你面对那些不切实际的闲话时,你所能做的就是置之不理,完全没必要去解释澄清。

B.《欢乐颂》里樊胜美的故事之所以会让人们津津乐道,原因在于它代表了这种以多个子女之间的经济互助为保障的传统家庭模式。

C.凶手的慘无人道引发了舆论场的一片义愤,同时,颇似韩国电影《杀人回忆》一般的作案手法也发酵成了猎奇性的谈资。

D.海豚音王子维塔斯在哈尔滨会展中心举行了演唱会,他的歌声歇斯底里,令人震撼,回味无穷。

11.与下面的句子衔接最连贯的一项是( )(2分)每个人的成长其实都有压力和痛苦,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他们可以在动漫中找到某个平衡点,获得释然的感觉。

②因此,青少年还能从动漫创设的虚拟世界中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个性张扬”,得到自我意识的强化。

③对青少年来说,观看动漫就是一种有效缓解压力的方法。

④现在,大多数动漫作品将主人公设定在与普通人群相近的状态,并让主人公通过不懈的努力而获得成功。

A.③①④②B.④②①③C.③②④①D.①②④③(二)综合性学习(16分)12.综合性学习。

(12分)(1)班级开展“微笑面对生活”的主题活动,请围绕“微笑面对生活”,结合语境,补全下面的主题标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