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孤独之旅》导学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孤独之旅》优质课导学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孤独之旅》优质课导学案_1

孤独之旅教学目标:1.运用学过的梳理情节的方法,从情节结构和心理角度梳理情节。

2.把握小说主题,体验感悟成长。

3.欣赏饱含诗意的环境描写之美并体会对人物的形象和心理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1.运用学过的梳理情节的方法,从情节结构和心理角度梳理情节。

2.欣赏小说饱含诗意的环境描写之美并体会对人物的形象和心理情感的作用教学难点:欣赏小说饱含诗意的环境描写之美并体会对人物的形象和心理情感的作用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英格兰伟大作家赫胥黎说:“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

”他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走进曹文轩先生的《孤独之旅》去探寻答案吧。

二、温故知新,学以致用。

1.师生一道共同回顾《我的叔叔于勒》中学到的从不同角度梳理情节的方法。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原因——结果(逻辑)期待——破灭(心理)悬念——结局(技巧)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梳理情节的角度。

三、梳理情节,寻找心路。

1.学生找到了从情节结构和心理两个角度梳理情节,教师展示表格,学生再读课文,根据提示分组梳理情节,寻找杜小康的心路历程。

2.师生一道完成表格,梳理情节。

四、探究心路,明确主题。

1.探究杜小康的心路历程的变化,分析杜小康性格的变化,通过性格的变化明确小说的主题。

2.明确了主题后回应导入的问题答案,用青年作家刘同的话:“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之后是成长。

”总结。

五、诗意描写,烘托心路。

1.虽然是写孤独和磨难,但作者却用诗意如水的语言把这种孤独和磨难写得很美。

曹文轩先生也说:“生成美的途径尽管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并最容易收到效果的途径就是描写风景。

”让学生再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例子来应证曹文轩先生的这句话并具体分析它的美,体会它对表现人物的形象,心理情感的作用。

2.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

3.学生展示成果,老师引导欣赏美,体会作用。

4.老师总结:描写景物充满诗意之美,烘托人物心路历程,映衬人物成长之美。

六、分享经历,感悟成长:杜小康遭遇家庭变故,历经暴风雨,但他在孤独与磨难中得到了成长。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导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导学案新人教版

《孤独之旅》导教课方案一、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小说的特色。

3、理解文章主题。

4、学会剖析人物形象。

(二)预习重点1、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志。

2、阅读课文,掌握小说的结构。

(三)达标练习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嬉()闹觅()食驱()除雍( )旧茬()儿戳()破撩()逗凹()地掺()杂胆怯( )撅()给()予()2、释词⑴富厚:⑵ 嬉闹:⑶ 撩逗:⑷茫然:⑸听话:3、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圆满的故事情节。

要修业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4、文中跟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认真的描述,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5、如何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

(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二、研究案6、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述很优异,请找出几处,并谈谈这样的环境描述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7、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8、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如何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9、请找出文中表现“孤独”的词句,并意会其表达见效。

10、文题“孤独之旅” ,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11、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妄图是什么?【精读精练】阅读短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那一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

一清早,天就阴森下来。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

杜小康甚至感觉风也是黑的。

周边中正午,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转动过来,过不一会,狂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立刻,暗无天日,忧如世纪已到了末日。

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②杜小康忘掉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

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

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急促逃跑着。

他牢牢地随从着它们。

他不断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

即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

他感觉脚钻心地伤心。

他顾不得去观察一下。

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回味少年时代16孤独之旅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回味少年时代16孤独之旅教案新人教版
在设计本节课时,应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并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成长的艰辛,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体包括:
1.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孤独之旅》中的主题思想及写作手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孤独之旅》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深入分析《孤独之旅》中的具体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通过讲述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之旅,表达对成长的艰辛和生命的可贵的思考。
六、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 《孤独之旅》的主题思想:通过分析文章内容,理解作者通过讲述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之旅,表达对成长的艰辛和生命的可贵的思考。
2. 文章的写作手法: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3.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通过阅读文章,培养学生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提出的观点和想法的深度及创新性,以及对《孤独之旅》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的理解。
3. 随堂测试:设计一份关于《孤独之旅》的主题思想、写作手法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测试,通过测试结果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4.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的质量,包括内容表达的准确性和创新性。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回味少年时代 16 孤独之旅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孤独之旅》公开课导学案_3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孤独之旅》公开课导学案_3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读文章,体会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孤独”。

2、感悟成长,培养同学们独自面对孤独的勇气。

教学重点:品读细节,体会主人公成长的“孤独”。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大家读过曹文轩先生的《草房子》吗?(读过)《草房子》塑造了很多鲜活的人物,我想问问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桑桑、纸月、细马、秃鹤、杜小康、秦大奶奶)的确,《草房子》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其可爱之处。

读过小说的同学可能知道,校长桑乔说,日后,有一个孩子会是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

大家猜猜他是谁?(杜小康)。

是杜小康。

为什么桑乔校长说杜小康...是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呢?(生回答)今天我们跟随曹文轩先生一起走进《孤独之旅》,一起来寻找答案。

(板书标题和作者)二、熟悉背景,了解“孤独”师:了解杜小康之前,我们先了解杜家。

小说是如何形容还没有经历孤独之旅的杜小康家的?生:杜小康家是油麻地最殷实的一家/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首富。

师:那么油麻地最殷实的杜家独子杜小康在经历孤独之旅前是怎样的?生:和孩子们玩游戏扮演神气的总司令/有一年四季的衣服(其他孩子没有)……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油麻地首富的独生子杜小康的表现。

(课件展示)(请男生读)杜小康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拥有了一条油汪汪...的皮带,而油麻地小学的学生到了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当裤带,所以,杜小康上厕所的时候总有一些孩子呆在边上痴痴地...看。

当别的孩子还不知道自行车为何物时,杜小康已经趾高气扬地.....骑自行车上学了。

此外,这优越感还来自他的学习,他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一个学生,而且还是班长。

——曹文轩《草房子》师:这一段可以看出杜小康怎样的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生:“油汪汪”可以看出杜小康家境殷实。

“痴痴地看”可以看出杜小康倍受孩子们崇拜。

“趾高气扬”可以看出杜小康很有优越感。

师:家境殷实的杜小康,倍受崇拜的杜小康,极具优越感的杜小康,又怎样会经历孤独之旅呢?或者说,杜小康为什么会遭遇孤独?生:杜家买了一船的货,结果一天早晨全部翻到河里。

16 孤独之旅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初三语文同步导学案(部编版五四学制)

16 孤独之旅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初三语文同步导学案(部编版五四学制)

16 孤独之旅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初三语文同步导学案(部编版五四学制)一、导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文本中物理环境、心理环境、人物情感的相互作用,理解人物的孤独感来源及愈合方法;•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掌握论点的确定、论据的选择和分析、论证的展开等技巧;•认识词语的派生和转义,能够辨析上下文中词语的意义;1.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课内学习内容分析文本中的情感表现和主题;•能够针对所学习的议论文,进行相关话题的讨论和写作练习;•能够在社交交流中自如地运用掌握的词汇;1.3 情感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进一步感悟到人类共同的情感需求,并且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寻找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去化解自己的孤独感;•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意识,提高他们应对社交问题的能力。

二、课前导学2.1 预习课外书籍在读本课文《孤独之旅》前,预习适合自己年龄段的关于孤独主题的课外书籍,并在预习中扎实自己的阅读技能。

比如: - 如果你是热爱动漫的少年少女,可以读《寂寞星期天》,悟出孤独感对于生命的影响和层面; - 如果你对哲学有兴趣,可以读《人生启示录》,探讨孤独、爱情、生命等话题; - 如果你喜欢动手制作,可以阅读中国美术馆出版的《孤独的记号》,领略一些现代艺术家的孤独艺术形式。

2.2 整理课前课文知识点通过查阅教材,结合导学案中列举的课文中的关键词穗,思考如下问题:•关于孤独主题,你能想到哪些具体的语境和体验?•你在阅读文本中,遇到哪些词语的意义较为模糊?•你能否归纳文本中的情感表现和主题?三、课堂导学3.1 课堂案例以《孤独之旅》为例,让学生阅读文本,分析如下问题:•主人公被人误会、孤独无助,从而引发自虐情绪的原因是什么?•文本中表达出主人公的孤独感的句子有哪些?能否指出孤独感出现的具体原因?•文本中人物的命运转变,能否说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呢?3.2 分组讨论结合所学词语,以该文本的主题为话题进行分组讨论,展开个性化的探究,例如:•本文中关于“自卑”的词语有哪些?这些词语既能说明自卑的原因,又能进一步推断出自卑可能带来的后果或影响。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孤独之旅》赛课导学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孤独之旅》赛课导学案_0

孤独之旅学习目标:1.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品味“孤独”,体验“成长”的感受。

一、新课导入教师谈话导入: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轩(xuān)嬉闹(xī)凹地(āo)雍(yōnɡ) 掺杂(chān) 胆怯(qiè)撅(juē) 给予(jǐyǔ) 觅食(mì)撩逗(liáo)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驱除:赶走,除掉。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②机灵。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人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3.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

1974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速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情节,明确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交流点拨】人物(主人公):杜小康;故事情节:一位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偏远的芦苇荡放鸭,经历了生活的艰辛,精神的磨练,最终在暴风雨之后“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二)深层探究1.环境描写的作用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交流点拨】(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孤独之旅》优质课导学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孤独之旅》优质课导学案_0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解“孤独”的含义。

2、学习本文的环境描写,并理解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3、在欣赏文章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教学难点:理解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1、引入:由“孤独”这个话题谈话,导入新课学习,板书课题及作者。

2、简介作者及其作品。

(二)问题呈现1、检查预习本文是一篇小说,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抽学生结合本文简单概谈。

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理出本文的故事情节。

开端交代背景,杜小康被迫辍学跟随父亲去放鸭发展杜小康跟随父亲在荒芜人烟的芦苇荡安了家高潮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结局鸭子们长大了。

杜小康也“长大”了。

3、杜小康的生活环境,都经历了哪些促使他成长的变化?他在孤独的旅程中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受孤独;时间一久──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暴风雨后──坚强。

4、请用一两句话简要说说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他是一个逐步成长的孩子。

他由幼稚、念家、害怕孤独到对家庭有强烈的责任感。

在暴风雨中追寻鸭子,一步步走向成熟。

(三)合作交流请大家再回头读一读课文,合作研讨课文,试研究看看环境描写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四人小组读课文并合作研讨。

(四)成果展示请几个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交流研讨成果,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明确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

鸭群的恐惧衬托主人公的恐慌。

它们的长大,是杜小康成长的写照。

芦苇荡烘托害怕胆怯心理,反衬恐慌内心,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风雨中搏斗,成长的环境,造就勇气和坚强的性格。

给了杜小康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五)巩固拓展1、小结2、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为小小男子汉。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遇到欢乐,也会遇到痛苦;会遇到成功,也会遇到失败;会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自己谈谈)。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孤独之旅》优质课导学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孤独之旅》优质课导学案_1

《孤独之旅》教案课题:《孤独之旅》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把握课文情节;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3、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细节描写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

教学步骤:一、情境导入、出示课题有一句歌词大家都熟悉——“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师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走近孤独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孤独—→坚强)三、品读课文,理解孤独请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孤独”的句子。

(学生跳读课文,品味语句。

)学生思考后交流。

例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

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

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注:此环节,结合不同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会“孤独”)(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迷茫、恐惧、害怕、胆怯等)四、探究质疑、感悟孤独1、学贵有疑,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纸,让他们在纸上写下两类问题:A、我有疑问,需要向其他同学请教的问题:B、我认为值得考考大家的问题:2、学生质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之旅
第一课时
【学习导言】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是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

一个少年因家庭变故而失学,不得不离开同伴,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到人迹罕至的芦苇荡里去放鸭,他过着怎样的生活?他又经受着怎样的痛苦和磨难?让我们在小说《孤独之旅》中体味少年承受孤独的心理历程,感悟孤独之旅的真正内涵。

课前尝试:读读课文、读读资料、查查写写、想想写写、评改订正
【读读课文】
我把课文读了()遍,读通了课文。

【读读资料】
1.曹文轩,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江苏盐城人,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2.本课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草房子》曾经获得“宋庆龄文学奖金奖”,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

它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和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本课题目是课本编者加的。

故事发生在1962年一个叫油麻地的农村地区,小学六年级学生杜小康原来家境富裕(因他祖上和父亲一直经营杂货铺),但他父亲因一次撞船事故而破产、生病。

杜小康只好辍学,帮父亲去治病。

父亲病好后,借钱买来了500只苗鸭,要杜小康一道乘船到三百里以外的芦荡去放鸭,那里有活鱼虾,鸭子吃了长得快,还能产出双黄蛋。

节选部分就从这里开始。

【查查写写】
读一读,查一查,写一写(每词写两遍),并给加点字注音。

觅.食()驱.除()嬉.闹()歇.斯底里()眺.望()
纯粹.()肥硕.()戳.破()
【想想写写】
1.本文的主人公是,我认为他是一个
的少年。

2.读完文章后,我从中有了深刻的感悟:
【评改订正】
自己检查、评改、订正。

(或同桌互相检查、评改)
课内对话:读读理理、想想写写
【读读理理】
默读——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我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2.这个故事让我学会了很多,我将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和同桌进行交流。

【想想写写】
跳读——感悟孤独
1.我能找出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中心理变化的细节,并在书上划出来。

来表示)
(可用文中关键词语
....
2.在杜小康的“孤独之旅”中,他的“孤独”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我的理解是:
3.结合小说内容,我尝试着理解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课后反审:完成作业、评改订正
完成作业本P31—32第1—5题。

10 孤独之旅
第二课时
【学习导言】
少年杜小康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适应了环境,战胜了孤独,逐渐变得成熟、坚强,从中领会了成长的真谛。

作者把主人公放置在一个空旷的芦苇荡里,又用很大的篇幅描写鸭群,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优美的自然环境描写,感受作者带给我们的意境美。

课前尝试:写写练练、摘摘抄抄、评改订正
【写写练练】
1.解释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跌落到了另一
①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
....
番境地。

一落千丈

....
②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
一个少年的心思。

..
撩.逗.:
③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歇斯底里
....
2.下列句子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B.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家里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孤独了。

C.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D.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

3.我最欣赏杜小康或父亲杜雍和的哪一种品质?举例简要说明。

【摘摘抄抄】
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准确、细致,我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摘录出来,和大家交流。

【评改订正】
自己检查、评改、订正。

(或同桌互相检查、评改)
课内对话:读读品品、想想写写
【读读品品】
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文中的自然环境包括三个方面:
●鸭群:
小说对鸭子的描写占了不少篇幅,鸭子的成长与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对此,我的发现是:
●芦苇荡:
1.我在文中划出描写芦苇荡景色的语句,并挑选其中一两句进行赏析。

2.想一想,作者描写芦苇荡对表现主人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呢?
●暴风雨:
暴风雨在杜小康的成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我把和小组成员讨论的结果写在下面横线上。

【想想写写】
这是一篇关于成长的小说。

学完课文后,我从不同角度有了或多或少的感悟或启示。

课后反审:完成作业、评改订正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