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史总结
传播学史框架梳理

思想日渐成熟,技术学派开始萌芽
电视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传播研究的第二个高潮,经验学派转
更改变了对大众传媒的认识,发展 向适度效果理论,批判学派各个流派
中国家开始寻求话语权和媒介理 纷纷出现,技术学派的观点由麦克卢
论
汉达到顶峰
全球传播博弈时代,发展中国家希 经验学派效果研究逐渐完善,出现部
望摆脱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与发达 分强效果论。文化研究学派和政治经
一战使各个国家开始意识到宣 传的力量,国家宣传成为传播研 究主流,推动魔弹论 希特勒上台,推动了人们对媒介 的恐惧,也推动一批优秀的传播 学者来到美国
对战争宣传的需求使美国对传 播研究高度重视,客观上催化了 传播研究的发展
战后美国与欧洲处于两个极端, 美国国力达到顶峰繁荣保守,欧 陆怀疑(批判)
美国扩张达到顶点后陷入越战 泥潭,民权运动的产生使得社会 开始反思,欧陆左派思想达到高 潮 经过 60 年代左派冲击后,70 年 代经济危机冲击着西方社会的 繁荣神话,改革呼声越来越大
高潮
跨国垄断媒介集团掌握了全球传 对网络社会的研究与构想成为经验和
播流动,向全球输出文化产品和消 技术学派的关注热点,批判学派逐渐
费主义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互联网 放弃阶级概念,关注身份认同、种族
的出现彻底改写了传播学的历史 和性别平等、社会运动等议题
互联网后是移动互联网,以及下一 互联网颠覆传统媒介的同时,也动辄
国和英国出现,大众传媒成为新兴 思潮,将社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产业,并逐渐在世纪末垄断化
考察,引发一系列社会思想出现。美
国的报业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
出现电影和早期广播媒介,体外化 欧洲社会学思潮进入美国(芝加哥学
音像设备对人类造成极大冲击,客 派),同时新闻舆论研究、宣传研究开
传播学史——罗杰斯 读书报告

作者:【美】E·M·罗杰斯译者:殷晓蓉出版项:上海译文出版社字数:516,000内容简介:作者罗杰斯,是新墨西哥大学传播学与新闻学系教授和系主任。
在这部著作里,他从传播学的欧洲起源――达尔文、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著作开始讲起,到20世纪60年代它作为美国大学最重要的新的研究领域的出现,追溯了构成人类传播学的整整一个世纪的事件。
读后心得:史不可不读。
“任何渉入一条新的河流的人都想知道这里的水来自何方,它为什么这样流淌。
”这是著者埃弗里特·M·罗杰斯在其作品《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的引言中所说,我认为对极了。
在此之前,我曾经试着读过一些关于传播和传播理论的书籍,阅读过程中很想追本溯源,也正因此,读史成为必然。
在本书的出版序言中,读到一段很值得铭记的话:“凡著述,有经验性、实用性而无理论性、前瞻性,失之过浅;有理论性、前瞻性,而无经验性、实用性,失之过虚。
理论性、前瞻性如树之根、树之干;经验性、实用性如树之枝、树之叶。
两者互为依存,缺一不可。
”罗杰斯的《传播学史》可以说是将这两方面结合、交融得恰到好处,私下觉得用这个标准来警策自己的写作,也不失为一条中肯的教训。
对于像我这样初涉传播学殿堂的人来说,《传播学史》可以作为一本很好的入门读物。
罗杰斯通过传记式的编写,在人的基础上理解传播学史。
以传播学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为线索,勾勒出一幅传播学的家族谱系图。
整本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史实性强,人物生平纪事详尽,作者文笔兼顾通俗与专业。
我想这也是这部洋洋洒洒数十万言的专著读起来让人比较轻松的原因所在。
在这部著作中,罗杰斯循着传播学发展的现实轨道和思想脉络,追溯了构成人类传播学的整整一个世纪的事件。
从传播学的欧洲起源――达尔文、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著作――到20世纪60年代,开创了一种将理论、历史和个人传记结合起来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详尽而又准确地论述了传播学这门新兴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中传考研笔记整理第一章传播学史

第一章传播学史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地点2.传播学诞生的主要背景3.传播学的思想来源(学科、人物)4.传播研究早期重要人物及其贡献5.当代传播研究的主要发展名词解释:麦克卢汉00’ 11’施拉姆01’ 03’拉闸斯菲尔德05’法兰克福学派04’ 99’专拉斯韦尔00’专简答题:传播学在美国产生的原因04’传播学引入我国的经历02’专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宣传研究11’卢因对传播学理论的贡献12’论述题: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分类以及对传播学的认识和看法99’对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看法00’定性、定量研究法的含义及评价02’比较分析传播学中的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00’专一、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1、为什么要考察传播学产生前的传播活动?传播学是传播研究进入到成熟阶段,能够利用自己的学术范畴、研究方法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科学研究的结果。
我们考察传播学产生之前的传播活动将对我们认识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及其学术传统将大有裨益。
2、早期传播研究的成果最早的传播研究成果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和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如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和我国的《论语》等,其中不乏精辟的论断。
3、早期研究的不足虽然早期的传播研究提出了不少值得后人珍视的观点,但是它们都不可能实现从传播研究向传播学的转化。
这种转化实际上是一种飞跃,即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学术范畴的完整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成果的系统性的形成与确立。
(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传播学孕育于20世纪10年代至20年代,诞生于40年代至50年代。
它是在美国诞生的。
1、基础任何一门学科的兴起与形成,必然要尤其社会基础、社会需要以及学科基础和需要。
传播学的兴起也是如此。
(1)首先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的年代。
工业化大生产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和范围大大延伸。
国内市场开始初步走向国际市场,走向跨国经营,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2)19世纪已经形成的报业,加上新兴的电影、广播、电视等新媒介,逐步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一个独立的产业--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传播学史》笔记整理

读《传播学史》心得在读书的过程中,自己会与某个思想有了偶然相遇的缘分,令人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传播学史》受到推崇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吧。
《传播学史》从传播学在欧洲的起源讲起,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最后由集大成者施拉姆建立传播学领域。
基本上按照时间的线性线索介绍了奠定传播学领域的重大人物的研究活动、理论确立的过程以及部分创造性的实验。
其中对于具体的、总结性的理论阐述很少,对于具体的实验计划和实施步骤解释很少。
这也是本书的魅力。
《传播学史》提供了一条研究传播学领域的比较清晰的脉络,对传播学的整个发展历程都作了介绍,而且对重要的历史事件作了尽可能详尽的历史还原。
它是开放的,它将整个历史铺展开,清晰的显现在读者面前,引导读者自己去深入研究感兴趣的部分,进而完整的、系统的形成自己的理论观点。
我因此受益良多,书中有很多章节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尤其是认识到了传播学研究的多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令人兴奋。
这次读书心得,先把给了我很大启发的奠基者的主要理论贡献和一些具体实验进行总结,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以便灵活运用。
第一部分传播学的欧洲起源1、查尔斯•达尔文和进化论●非语言传播:对于传播学学者来说,达尔文特别重要的著作之一是《人类和动物的表情》,这部著作创建了非语言传播的领域,尽管达尔文没有这么称呼。
●群体生态学理论:一般目的是解释一个系统内的各种单位的生存和灭绝的原因。
群体生态学理论使用诸如生态龛宽度、环境、对稀有资源的竞争和生存等等进化的概念,以便预测各种组织在时间过程中得生死存亡。
(不明白)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学重要奠基人)佛洛伊德的的主要贡献是他对于无意识的认识,对于超出我们理性控制的精神力量的影响的认识,对于性欲在个体从婴儿时期起得精神发展中得作用的认识。
1)佛洛伊德将人的心灵分为三个自我意识的层次:●意识,对此,一个个体可以不怎么困难地予以理解和向他人描述;●前意识,一个个体可以召唤到意识中;●无意识,它在大部分情况下都不能进入一个个体的自觉意识,除非这个个体依靠精神分析家的帮助。
传播学概论总结

传播学概论总结传播学概论总结一、孔子传播思想1、担当传播责任,塑造君子人格;2、担当天下道义,打造传播团队;3、弘扬人道主义,引导文明传播。
二、人类传播历史四时代1、口语传播:沟通,交流,人类社会,不稳定;2、图像文字传播:历史,文明,传承,稳定;3、印刷传播:空间,拓展,矛盾,革新;4、电子传媒:迅速,广泛,垫付,摧毁。
三、拉斯韦尔5W3功能;5W:Who(谁)——传播主体What(说了什么)——传播内容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媒介Whom(向谁说)——传播对象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传播效果3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文明遗产传播功能;四、伊*白沉默的螺旋;德国传播学家伊*白·诺*提出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大多数个人力图避免因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造成孤立;因此,占支配地位的或日益得到支持的意见就会更得势;看到这些趋势并相应的改变自己的观点的人会更多,那么这一派就显得更有优势,另一派则每况愈下。
五、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及“三功能说”;1、两级传播理论:两级传播理论指的就是信息先由大众传媒传到意见领袖那里,然后再经由意见领袖扩散到社会的大众。
2、三功能说:(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六、六度空间理论(简答,社交网络平台)六度空间理论;SNS传播模式的理论基础六度空间理论(米*):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 2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这就是六度空间理论,也叫六度分割理论或小世界理论。
SNS传播模式的特点:1. 广泛的传播主体2. 更注重传播的手段和技巧3. 更主动的受众4. 更易产生意见领袖的传播环境5. 娱乐化倾向七、弗*三部人格平衡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非组织性的结构,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学习和接触外界环境发展起来的,自我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超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完美。
罗杰斯《传播学史》笔记

罗杰斯《传播学史》笔记《传播学史》——罗杰斯罗杰斯是传播学的一个新兴的分支领域—发展传播学的重要开创者。
这门学科是二战之后首先在美国开展起来的,并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其中心课题是:如何运用传播拉促进国家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具有启发意义,特别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社会改革和发展道路有关,它集中探讨大众媒体在实现社会变革,或在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过渡过程中的作用问题。
罗杰斯是“议程设置”理论的杰出发展者和当代主要代表人之一,该理论认为:大众媒体之注意某些问题而忽略另一些问题的做法,本身可以影响公众舆论;人们将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体注意的那些问题,并采用大众媒体为各种问题所确定的先后顺序来安排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
《创新与扩散》是他的成名作,他赋予传播已非常重要的地位,认为传播是社会变革的基本要素,而社会变革的过程就是创新与发明的传播推广过程。
他提出议程设置研究中应该加以补充和重视的方面:开展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议程设置的对比研究;重视对传媒议程的分析,研究议程设置在大众传媒如何影响社会方面的重要性。
“洛克菲勒基金会对于传播学产生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有这样一种说法——美国传播学‘是建立在石油提供的基础上的’”。
欧洲起源、三个学派、四个先驱者和作为集大成者的施拉姆,是《传播学史》的主线。
第一章施拉姆的口吃直接影响了他对传播学的关注,导致传播学的最终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传播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战争努力要求一种跨学科的方法,它往往是以传播学问题为中心。
它从欧洲为美国带来了勒温、拉扎斯菲尔德、阿多诺、霍夫兰、拉斯韦尔等美国学者从事传播研究。
将那些将要开创传播学领域的学者连接成一个密集的网络拉斯韦尔(1948)的传播模式——“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产生什么效果?”—首次发表在洛克菲勒基金会传播研讨班的一份报告上(1940年11月1日),这个研讨班1939至1940年期间,每月在纽约举行。
中外新闻传播史期末总结

中外新闻传播史期末总结一、引言新闻传播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扮演着连接世界、传递信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角色。
从古代的口头传播到现代的多媒体互联网传播,新闻传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对中外新闻传播史进行总结和回顾,以期全面了解新闻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二、中外新闻传播史概述1.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以文字记载为主。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有了“传令制”和“奏闻制”,通过官方媒体向民众传递政府的命令和资讯。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传统纸质媒体开始兴起,如木版印刷的《京报》和《豫报》等。
在大规模技术和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中国的新闻传播逐渐与西方接轨。
2. 西方新闻传播的发展西方新闻传播始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公共演说,逐渐发展成为印刷术的时代。
在欧洲,法国的《费加罗报》、英国的《泰晤士报》等新闻媒体的兴起标志着现代新闻的诞生。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激发了民主意识,促进了新闻传播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将新闻传播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三、新闻传播技术和媒体的演变1. 印刷术的出现和发展印刷术的发明是新闻传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中国,纸张的发明和活字印刷技术的引进推动了印刷术的发展。
在西方,谷登堡的活字印刷技术的出现大大促进了新闻传播的速度和范围。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蒸汽印刷机的发明进一步提高了印刷速度。
2. 电报和电话电报和电话的发明使得新闻传播不再受限于时空的限制。
电报的出现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使新闻传播更加及时;电话则使人们能够直接沟通、交流想法和信息。
3. 广播和电视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传播媒体。
广播的出现使人们可以通过收音机同时收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和音乐,而电视则将新闻传播带入了图像时代,使得新闻更加生动形象。
广播和电视的崛起使得新闻传播逐渐走向大众化。
4. 互联网和新媒体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出现使新闻传播进入了全面网络化和数字化时代。
传播学总结

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1、两个学派传播学传统学派、行政管理学派、经验学派/实证学派媒介研究批判学派地位自20世纪初传播学在美国萌芽,传播学开始形成,并占据主流地位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发展起来,后来被作为传统学派的对立面价值观维护现存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为占据统治地位的传播者和传播控制者出谋划策对现存的传播制度、传播文化进行批判,寻找社会公众可能的抗争方式方法论注重定量研究,强调从经验材料中总结出模式和理论,微观研究成果丰硕注重定量研究,强调从经验材料中总结出模式和理论,微观研究成果丰硕二、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生平:美国传播学家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1932年(25岁)获衣阿华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波士顿先驱报》记者、编辑,美联社记者衣阿华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新闻学院院长斯坦福大学新闻传播系教授、传播研究所主任巨大贡献:1,综合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研究,系统化、结构化前人成果,创立了新学科——传播学。
创立传播学的标志:1949年编撰的第一本权威性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
2,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壮大;代表作:《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3,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
1982年访问中国。
《报刊的四种理论》(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1956):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弗雷德·西伯特、西奥多·彼得森、威尔伯·施拉姆三人合作出版。
论述了新闻媒介的四种理论模式,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模式。
5Wwho Say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给谁取得什么效果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众效果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3、四个代表人物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1902-1977)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1890-1949)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1912-1961 )简介1918年,16岁考入芝加哥大学1926年,24岁获得政治学博士芝加哥大学政治系助教、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耶鲁大学法学教授;燕京大学客座教授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出生于德国,1914年(24岁)柏林大学博士毕业;格式塔学派1932年移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立“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应用社会学领域影响深远1925年(24岁)获得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美国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什瓦大学获得人文学和法学博士学位1935年赴美,普林斯顿大学广播研究中心1940年,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中心开展关于失业、大众传播、竞选与政治活动、教育与心理、社会研究方法与程序、市场研究等的应用研究美国实验心理学家,1936年(24岁)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耶鲁大学心理学系讲师、助理教授、教授、主任主持”劝服传播和态度改变“研究课题,创立传播学的”耶鲁学派“二战期间,主持美国陆军部关于军事教育影响对军人影响的研究二战后继续态度与说服的研究贡献主要贡献:1,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第一人,分析研究宣传的权威;2,提出“5W”(如上表)传播模式和传播“三功能说”(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承文明)3,开创“内容分析法”,为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精确科学立下功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的三大欧洲起源1.达尔文与进化论(英国)2.佛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理论(奥地利)3.马克思与批判学派(德国)进化论对社会科学思想和传播学的重要影响1.它在系统阐述辩证唯物主义方面,直接影响了马克思。
2.芝加哥学派的重要人物库利、帕克最初都是由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某些概念引入社会学领域的(尽管他们后来都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
其中,帕克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著作直接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3.达尔文有助于非语言传播的研究的开展,这是传播学的一个专业,它仍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
4.进化论的许多重要概念和机制,至今都在被研究群体生态学的学者们所使用,包括传播学学者。
精神分析理论对于传播学的贡献达尔文的进化论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处于社会的宏观层次,而佛洛伊德的思想是个体性的,是在个体的范围内寻求对行为的解释。
1.精神分析理论假定,人类行为的解释存在于个体中,特别是存在于无意识中。
今天所使用的许多重要的传播理论,都是在个体中寻求推动行为变化的力量(尽管这些理论并不是精神分析理论)。
如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和谐理论。
2.佛洛伊德理论影响了学习理论,而霍夫兰的人格研究是由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
3.佛罗伊德的理论对拉斯韦尔有关政治领袖的精神分析研究产生了影响(尽管它没有直接的影响拉斯韦尔的传播研究)。
4.法兰克福学派将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创造了今天的批判的传播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批判学派以法兰克福学派和社会研究所著称的批判学派,是马克思主义和佛洛伊德理论的一种理智结合。
批判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从马克思对政治经济批判和资本主义批判的传统做法中派生出来。
马克思和批判学派对传播学的贡献1.马克思主义及近代的批判学派的理论团体,可以看作是经验学者的思想和概念的一个来源。
2.批判学派注重媒介的所有权和控制的问题,这于经验学派的研究方向不同。
3.批判学派对于社会贫困、劣势和微弱部分的强调,对于非批判学派的研究者能产生意识的影响。
芝加哥学派对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1.它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重大的繁荣,就那些重要的欧洲理论来说,它起着思想登陆点的作用。
2.它使美国有关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的方向。
3.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
4.芝加哥学派构筑了后来的以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型。
芝加哥学派的重要人物:库利、杜威、米德、帕克库利:发展了两个重要的概念:首属团体、镜中自我首属团体:与次要团体相对应的,之所以成为首属,是因为它在个性社会化方面的重要意义。
它在构成一个人的社会本性方面是面对面的、亲近的和重要的,最早进入一个人的一生的。
如父母、兄弟姐妹等。
镜中自我:人类的交互作用反映了个体的当下环境,因此起到了心灵的镜子的作用。
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
此概念强调个体社会化中人际传播的重要性。
杜威:实证哲学家。
他的作品远高于当代传播学学者的视野,他的许多思想只是许多当代传播学的间接先行者。
米德:“自我”概念、符号互动论发展了库利的“镜中自我”概念,形成了“自我”概念。
没有人天生就有一个自我,它也不是本能的发展起来的。
自我是通过与他人互动的社会过程而得到发展的。
个体对各种他人的解释和意义进行内化,按照其他个体的平均期望,建立起一个“普遍化的他人”。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将传播置于人性如何形成和变化的中心的理论观点。
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而发生。
可以通过认识个体如何赋予他们与其他人交流的符号信息的意义,来理解人类行为。
符号互动论建立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之上,即个体根据对象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对对象采取行动。
(这些意义产生与人们的社会互动,并得到修正)符号互动论对传播学的重大贡献是,将传播置于社会学解释的中心。
帕克(大众传播的第一个理论家、芝加哥学派的鼎盛时期)1.开创了4个论题的重要研究:大众传播、种族关系、人类生态学、集体行为2.利用了进化论,特别是达尔文生存竞争的概念,区分了4种主要的社会进程:竞争、冲突、适应、同化3.社会距离和边缘人社会距离:两个或以上个体或其他范畴之间,能够觉察到的亲近感的缺乏。
边缘人: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又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世界的人。
(移民的孩子)4.《侨民报刊及其管理》,帕克唯一的一本著作,指导了对美国本土外语报纸的研究,美国的外语报纸通过帮助移民读者同化于美国文化,而逐渐构成了他们自己的角色。
芝加哥学派的贡献1.使符号互动论概念化2.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面临城市社会问题而尚存下去的一个可能的手段。
3.进行了电影对于儿童的影响的研究,为后来的传播效果研究提供了一种早期的模式。
4.使女性学者转入社会工作(亚当斯)5.它的方法论导致被称为解释学派的一批当代传播学者的出现。
解释学派关于受众的概念,从过去的被动的受众,转变为今天活跃的、主动的受众。
于是,探求每一个受众个体如何赋予接收到的信息的独特意义,成为传播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解释学派探索人们如何构筑意义,强调传播信息对于个人的主观主义。
它在个体意识和主观性的领域范围内寻求解释,在参与者的关系框架内寻求解释。
解释研究往往是归纳的,通过定性的调查方法进行,从经验的层面移向理论的层面。
注重个人如何“解读”媒体信息,如何解释媒体信息,如何从媒体信息中获得意义,是解释研究的一个重要范例。
解释的方法有某些弱点,如解释资料的丰富性给解释学者造成了资料归纳的困难、解释学派定性的研究方法可能会碰到道德问题(隐蔽的参与性观察)。
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1.5W的传播模式导致了传播学对确定效果的重视,更加具体化。
2.开创了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
3.他的关于政治宣传和战时宣传的研究,代表着一种重要的早期的传播学类型。
4.他将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引入美国社会科学,在社会层面上运用了个体内部的佛洛伊德理论。
5.他帮助创办了政策学,将社会科学知识与公共行为整合起来进行研究。
李普曼开创了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在其著作《舆论》中,描绘了议程设置:这是一个过程,通过它,某个新闻论题被大众传播、公众和政治精英赋予了优先的关注。
在舆论过程中,“刻板模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刻板模式是一种规范,它能简化现实,以至于一个信源能够轻易的将之传递给其他个体。
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往往因为几个原因而与实际现实不吻合,我们需要简单的规范(如刻板模式)来为这个模糊不清的混乱世界提供解释。
媒体传递的伪环境,是新闻过程中高度把关的结果。
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的贡献1.他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传统,这一传统成为美国大众传播研究的占有统治地位的范式。
2.他通过收集资料的方法提出了调查方法论。
3.他创造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
卢因(勒温)与群体动力学、场论、把关场论:事件是由个体所处的当下环境的各种力量所决定的,这个“场”也被称为一种生活空间,它是个体行为的私人环境,或是围绕着这个个体的社会环境。
卢因从物理学中借用了某些概念,并赋予了适合于心理学的特殊意义。
把关人:是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他们可以扣押信息、构成信息、扩展信息或重复信息。
群体动力学:是场论的一种运用,研究个体受群体影响下的行为。
群体的内聚力鼓励群体的成员遵守这个群体的规范。
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和谐理论研究个体的态度与行为处于冲突之中的理论。
不和谐是一个个体面临两种冲突着的认识要素的程度,对于一个个体来说,不和谐的一个效果是避免面对相互冲突的信息。
信息学习法霍夫兰在战时的说服研究中所开创的一种方法,通过一系列旨在解释说服与态度改变的实验,分析说明个人是如何从传播的信息中学习的。
霍夫兰说服研究的理论来源和结论理论来源:1.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赫尔的学习理论)2.行为主义关于行为变化的方法(赫尔)3.卢因(勒温)的场论和群体心理学说服研究的结论:1.高可信度的信源在传播行为之后会立即导致较多的态度改变,但是,某种潜伏效果也会发生,在这里,信源在一段时期之后会被遗忘。
2.比起强烈的恐惧呼吁,温和的恐惧呼吁导致更多的态度变化。
3.对于受教育程度和智商低的受众来说,一面信息导致更多的态度变化;而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和智商高的手中来说,两面的信息会引起更多的态度变化。
4.在一个信息中陈述一个结论,这比起让结论含而不露的做法来,能导致更多的态度变化。
这里,对于一个信息的要点的澄清能增加它的说服力。
5.在社会上感觉不适应和自我评价较低的人,比起干扰性的和离群索居的热闹,经历了更多的态度变化。
一种强烈的自我评价能够提供对于说服信息的抵制。
6.积极参与说服过程的人,比起消极的参与者,具有更多的态度改变。
7.受群体强烈影响的个人,具有较少的态度变化。
反馈:通过一个系统过去行为的信息,来控制这个系统未来的行为。
在一个传播系统中,反馈是一个接收者(信宿)对于传播者(信源)从前信息的回应,表明它的效果。
反馈使信源逐渐自我修正一系列的信息,使得它们更加符合其意图的需要。
通过反馈的使用,一个系统能够自我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