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宣传资料

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宣传资料

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宣传资料
一、中医的基本理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组成。

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整体。

中医强调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与和谐,认为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在于维护体内各个组成部分的平衡与协调。

二、中医的饮食养生
中医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合理的饮食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提高身体免疫力。

中医建议人们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

此外,中医还强调饮食的时令性,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结构。

三、中医的运动养生
中医认为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免疫力。

中医建议人们进行适量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方式,也可以进行散步、慢跑等现代运动方式。

但是,中医也提醒人们注意运动的适度,避免过度疲劳和受伤。

四、中医的精神养生
中医认为精神因素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强调精神养生。

中医建议人们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

此外,中医还提倡静心养神,如通过冥想、打坐等方式来调整心态,保持内心平静。

五、中医的预防疾病
中医认为预防疾病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建议人们保持生活规律,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

此外,中医还强调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身体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之,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宣传资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掌握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中医也强调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

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

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

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一、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1.中医药的起源–中医的起源:据史书记载,中医起源于殷商时期,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早期的中医经验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

–中药的起源:早期的中药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三大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的种类和用法不断丰富和发展。

2.中医药的发展–古代发展:在秦汉时期,中医药逐渐形成了体系化的理论,并开始有了著作的记载。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黄帝内经》。

–唐宋时期:中医药在唐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以望闻问切为主要诊断方法的“四诊法”。

–近现代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得到了更多的研究和应用,相继出现了许多重要的著作和学术团体。

二、中医药的基本理论1.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中医药学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对而统一的对立面组成,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为基础,将人体和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归纳为相应的五行属性,以指导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2.体质与调理–体质分类: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等九种。

–调理方法:中医通过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方式调理体质,维护身体的健康。

三、中医药的治疗方法1.药物疗法–中药总论:中药是根据中医理论的指导,以天然药物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药物。

中药可通过内服、外用、煎汤、熏洗等多种方式使用。

–中药分类:按照性味归类,中药主要可分为寒凉药、温热药、平和药、辛散药、苦寒药、甘平药、酸涩药等。

2.针灸疗法–针灸学说:中医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理论基础,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可以调理和治疗身体的疾病。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和灸烧等方式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流通,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3.推拿按摩疗法–推拿学说:推拿按摩是中医学理论之一,通过手法的施加刺激体表穴位和经络,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和调理身体的目的。

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讲座

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讲座

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讲座一、中医药历史与文化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中国的黄河流域。

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为标志。

中医药文化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独特理解,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人治人”,“药食同源”等重要观念。

二、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药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四诊八纲等方面。

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脏腑经络理论则解释了人体内部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功能特点。

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四诊八纲则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

三、中药与方剂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等。

方剂是中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将多种中药组合在一起使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和方剂的运用必须遵循中医理论指导,做到“君臣佐使”,“因人而异”。

四、中医诊疗方法中医诊疗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以及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多种治疗手段。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形态、分泌物等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和嗅闻病人的气味来判断病情;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和病史来了解病情;切诊则是通过把脉和触诊来进一步确定病情。

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则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针对性治疗。

五、中医养生与保健中医养生与保健强调预防为主,注重调理身体,提高机体免疫力。

中医认为,饮食有节、起居有序、情志调畅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同时,中医也提倡运动养生,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方式,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此外,中医还注重精神养生,通过调节心态,保持心理平衡,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六、常见疾病的认识与预防中医对许多常见疾病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治疗经验。

例如感冒、咳嗽、头痛、失眠等,中医通过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因和体质特点制定治疗方案。

此外,中医也强调预防为主,针对不同季节和时令节气进行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 科普

中医药 科普

中医药科普
中医药科普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将中医药基础理论、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的方法传授给百姓,从而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和卫生健康素养。

其科普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普及: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之道,以及
整体观和辩证施治等。

2.中医药治病防病知识的传播:例如让大众更好地了解中医药,
增加对中医治疗效果的信任,并普及可操作性强的中医药技能,教会老百姓一些简便廉验的自我保健治疗养生方法和药膳知识。

3.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
作用的宣传。

4.中药材及其功效的介绍:如常见的祛风药、祛热药、祛湿药、
祛燥药等。

请注意,中医药科普知识的传播应以严谨客观的态度进行,不能夸大、歪曲和杜撰。

中医药科普宣传内容

中医药科普宣传内容

中医药科普宣传内容一、什么是中医药1.1 中医药的定义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形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它以整体观念看待人体健康,强调身心的统一。

中医药的核心理念是“阴阳五行”,即平衡和谐的理论。

1.2 中医药的基本原理中医药的基本原理包括四个方面:气血理论、阴阳理论、五行理论和经络理论。

通过平衡这些理论的相互关系,中医药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维持身体的健康。

二、中医药的分类2.1 中草药•中草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草药包括动物药、植物药和矿物药•常用的中草药有人参、黄芪、川芎等2.2 针灸•针灸是中医药的核心疗法之一•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节气血,促进自身疾病的康复•针灸疗法有悠久的历史,且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2.3 拔罐•拔罐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贴上罐子,利用火力形成真空效应,促进血液循环,驱除风寒湿邪•拔罐疗法常用于治疗风湿病、肩颈痛等病症2.4 中医按摩•中医按摩法也被称为推拿•中医按摩通过手法的推拿,刺激穴位,调理气血,改善身体状况•中医按摩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失眠等症状三、中医药的应用范围3.1 常见病和慢性病中医药在常见病和慢性病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感冒、咳嗽、腹泻等普通疾病可以通过中草药调理来缓解症状。

而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则可以通过中医药来辅助治疗和控制疾病的进展。

3.2 妇科疾病中医药在妇科疾病的治疗方面也有独到的效果。

例如,经期不调、子宫肌瘤等问题可以通过中草药来调理。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帮助妇女度过更年期的困扰。

3.3 神经系统疾病中医药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例如,中风后的康复、失眠和焦虑症等都可以通过中医药来治疗和改善患者的症状。

3.4 骨科疾病中医药在骨科疾病方面的应用也是广泛的。

例如,骨折后的康复、颈椎病、腰肌劳损等都可以通过中医药来调节。

四、中医药的发展前景中医药在近年来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和应用。

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资料

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资料

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资料中医药是中国特色的传统医学,它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并且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应用。

为了促进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医药,以下是一些中医药知识的科普宣传资料。

一、中医药的基本理念中医药的核心理念是“阴阳五行”,它认为人体和自然界都是由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组成的,健康是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的结果。

中医药通过调整阴阳、五行的平衡来治疗疾病,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

二、中医药的诊断方法中医药诊断主要依靠四诊法:望、闻、问、切。

望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等外貌特征;闻指听取病人的声音、气味等;问指询问病人的症状、感受等;切指通过脉诊等手法来判断病情。

这些方法综合运用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因、辨证施治。

三、中药的制备和用途中药是指通过对中草药的采集、制备和配伍等工艺来治疗疾病的药物。

中草药有很多种类,如人参、黄芪、当归等,它们具有调和阴阳、补益气血、祛风散寒等功能。

中药可以以药状、丸剂、散剂、煎剂等形式使用,可以煮水饮服、煮汤或外用。

四、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如针灸、推拿、中药疗法等。

针灸是用特殊针具刺激人体穴位,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推拿是通过按摩和推拿按摩手法,调理气血、舒解疼痛;中药疗法以中药为主要治疗手段,通过补益、攻下、泻疏的药物作用来治疗疾病。

五、中医药的保健作用中医药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中医药的保健方法包括:中药调理身体,如常用的人参补充体力,当归调理血脉;食疗养生,即通过适当的饮食来调节身体,如吃些养心安神的食物;按摩保健,通过按摩穴位来促进身体的健康。

六、中医药的国际影响中医药不仅在中国有很高的地位,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很多国家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体系,世界卫生组织也将其列为重要的传统医学。

中医药的影响扩展到了健康保健、美容养生、康复医疗等领域。

总结:中医药是一门独特而丰富的医学体系,具有自己的理念、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

中医药科普宣传内容

中医药科普宣传内容

中医药科普宣传内容中医药科普宣传内容一、中医药的概述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的医疗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医药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两大部分。

中药治疗是将各种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制成药材,通过配方和制剂制成各种剂型,如汤剂、丸剂、散剂等,用于治疗人体各种疾病。

针灸疗法则是通过针刺和按摩等手段刺激人体经络穴位,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二、中医药的理论基础1. 中医理论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多个方面。

其中阴阳五行学说是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阴阳两极构成,并且相互作用而形成了五行(金木水火土)。

“阴盛则阳虚,阳盛则阴虚”,“相生相克”等原则贯穿于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

2. 中药理论中药理论主要包括药性、归经、功能、毒性等方面。

中药的药性指的是其性味特点,如寒热温凉、苦甘酸辣等。

归经则是指中药所属的经络系统,如归肝经、归心经等。

功能则是指中药对人体的作用,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

毒性则是指中药在一定剂量下可能会对人体产生有害作用。

三、中医药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1. 个体化治疗中医药在治疗上注重个体化,即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和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因此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并提高治疗效果。

2. 综合治疗中医药强调“以人为本”,重视身心整体健康,并注重综合治疗。

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手段常常结合使用,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3. 绿色无害中药治疗是以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为原料制成,具有绿色无害的特点。

与西药相比,中药治疗更少产生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四、中医药在预防保健中的作用1. 增强免疫力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环境,增强人体免疫力,从而预防感冒、流感等常见疾病。

2. 调节身心平衡中医药注重平衡身心,通过针灸、气功等手段调节气血运行和经络畅通,从而达到调节身心平衡的目的。

3. 延缓衰老中医药可以通过营养保健、按摩推拿等手段延缓人体衰老进程,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科宣传资料内容

中医科宣传资料内容

中医科宣传资料内容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中医注重辨证施治,强调“以人为本,治疗疾病要因人而异”,因此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

以下是一份关于中医的宣传资料,希望能够更好地推广中医科学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和信服中医的疗效。

篇一:中医科普宣传资料一、中医的起源与研究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生产实践,是中国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与智慧的结晶。

中医以疾病的整体观念为核心,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注重调理阳气阴血,平衡阴阳五行的理论,广泛应用中草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健康保健体系。

二、中医的理论基础中医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八纲分类法、辨证施治法等。

其中,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人体和自然界都是由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形成的。

八纲分类法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通过对病人的脉搏、舌像、面色等进行观察,将疾病分为表里、寒热等八个方面。

辨证施治法是中医最为重要的治疗方法,通过辨证论治,找出病因病机,选择合适的中药、针灸等手段进行治疗。

三、中医的临床应用中医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保健,特别是在对慢性病、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的治疗手段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气功调理等。

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可以改善人体的免疫力,促进机体的自愈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四、中医的优势与特点与西医相比,中医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势和特点:1.以人为本,个性化治疗。

中医强调“因人而异”,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症状等因素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提高疗效。

2.强调预防与保健。

中医注重防病于未然,通过养生保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3.综合治疗。

中医以辨证施治为核心,可以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疗法,增加治疗的针对性与综合效应。

4.副作用小,安全性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资料药膳不宜随便吃现在,有些人盲目保健,该吃不该吃的东西都吃,有些商家为赚钱,该做不该做的都做,其实,吃药膳的学问可跑龙套了,不是每个厨师都能做,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吃的。

就拿黄芪炖鸡、菠萝鸡片、冰糖莲子、鹿头汤这四道常见的药膳来说,吃的讲究就很大。

黄芪炖鸡春季食用,菠萝鸡片是夏季佳肴,鹿头汤冬天喝最好,冰糖莲子秋季食最佳,不论时节,单论作用,这四道菜也很不同,菠萝鸡片、冰糖莲子适于阴阳平和健康的人食用,黄芪炖鸡则是增强免疫力的药膳,鹿头汤适宜阳虚怕冷者,而阴虚火旺者则切忌食用。

国家对药膳是有规定的。

卫生部公布的药食两用的药材近79种,现在市场上用的有100多种,有些药与食物相忌,绝对不能胡吃,例如治疗慢性支气管病的百合粮柚,食用时忌食油菜、萝卜、鱼虾。

当然,也有一些平常的药膳早已进入百性家,吃一些根本没什么害处,还特别有益健康,叨唠素炒百合(肺清止咳)、菊花茶(清热明目)、龙眼粥(健脾益肾)、山楂膳(消积养血)、红豆粥(健脾解毒)、绿豆粥(清热利尿)等等,这些药腾普通人能吃,生了各种疾病的人也能吃,但是有一部分药膳是为患病特别配方的,普通人不宜食用养身要有平常心长寿之心人皆有之,养生之术人皆求之。

养生,不能只求一法一术,也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更不能不食人间烟火而脱离人之常情常态。

没有生活质量的养生之术不但没的意义,甚至是痛苦。

中国传统养生的概念称为“卫生”、“养生”、“厚生”、“摄生”和“道生”等。

“卫生”是保卫生命:“养生”是养护生命;“厚生”厚待生命;“摄生”是调摄生命;“道生”则是要求以上方面皆尊守一定的法度,就是《道德经》开篇明义的第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意是“人要尊循自然规律,自然要遵循宇宙规律,而宇宙要遵循一个法度,这就是自然而然。

“养生之道”是指养生原则,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顺其自然,法于自然。

“养生之术”是指在养生之道法则指导下采用的具体措施。

在我们平时日常生活诸多行为中,如吃、喝、拉、撒(尿)、睡、行、动、坐、卧、走等都涉及养生措施。

中医养生的特点是强调个体行动,所采用的方法应根据每个人条件不同,相应采用不同的养生措施,所谓“因人施养”,“审因施养”。

在家庭、社会群体中,每个人的养生措施并不强求统一。

例如,甲需要重点加强体育锻炼,乙需要着重调理饮食,而丙则需要着重调摄心态,如果我们对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要求他们加强体育锻炼,或一律改变饮食结构,或一律养神静心,这样就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需求了。

再有养生措施不能刻意追求,也不能勉为其难,更不必活人受罪。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曾看到有的人为追求“清静无为”就整日闭门谢客,盘腿打坐,闭目养神,也有的人整日留恋山野之中,手舞足蹈,“采气补身”,还有不少人在“生命在于运动”口号感召之下,风雨无阻,终日爬山或在公园里摔打筋骨,也有的人为追求“老有所乐”便日以继夜地“搓麻”不止,更有一些富有人士为追求长生不老,对珍奇名贵食品和补品情有独钟……我们以为,如此养生不但不利于健康长寿,反而会损身折寿。

总之,养生,就是要根据生命规律,在平日生活中以平常心态和行为,适当地养护身心,保持或增进健康,减少疾病,起码达到不求延年益寿,但无病久安的目的。

养身要有平常心长寿之心人皆有之,养生之术人皆求之。

养生,不能只求一法一术,也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更不能不食人间烟火而脱离人之常情常态。

没有生活质量的养生之术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是痛苦。

中国传统养生的概念称为“卫生”、“养生”、“厚生”、“摄生”和“道生”等。

“卫生”是保卫生命;“养生”是养护生命;“厚生”是厚待生命;“摄生”是调摄生命;“道生”则是要求以上方面皆遵守一定的法度,就是《道德经》开篇名义的第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意是“人要遵循自然规律,自然要遵循宇宙规律,而宇宙要遵循一个法度,这就是自然而然。

“养生之道”是指养生原则,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顺其自然,法于自”然。

“养生之术”是指在养生之道法则指导下采用的具体措施。

再有养生措施不能刻意追求,也不能勉为其难,更不必活人受罪。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曾看到有的人为追求“清静无为”就整日闭门谢客,盘腿打坐,闭目养神,也有人整日留恋山野之中,手舞足蹈,“采气补身”,还有不少人在“生命在于运动”口号感召之下,风雨无阻,终日爬山或在公园里摔打筋骨,也有人为追求“老有所乐”便日以继夜的“搓麻”不止,更有一些富有人生为追求长生不老,对珍奇名贵食品和补品情有独钟··我们以为,如此养生不但不利于健康长寿,反而会损身中药基本常识人人都知道,如果风寒感冒,熬点“生姜红糖汤”喝一喝,盖厚被子出一身汗,睡一觉后就神清气爽,感冒不治而愈。

——其实,生姜、红糖、大蒜、葱白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中药。

我们在吃生姜的时候,感觉味道温辣,属于“温热”型的中药。

而“薄荷”(比如我们吃的薄荷糖、用的薄荷牙膏等)则感觉有些凉丝丝,其实,薄荷也是常用的中药,属于"“寒凉”型的中药。

中医为什么能治病呢?如果你发热属于热症,就用“寒凉”型中药(比如薄荷),让人体温恢复正常值;如果你发冷属于寒症,就用"温热"型中药(比如生姜),让人体恢复正常值,从而恢复健康。

以上,只是最简单的分类方法,也就是说,把疾病和中药只分为了两类:热型、寒型。

事实上,中医的分类更加细密些,一般分成五类:风、热、湿、燥、寒。

--这种分法实际上是"五行"的体现。

春天(木月)容易起“风”;夏天(火月)就会炎“热”;长夏淫雨霏霏产生“湿”气;秋天(金月)容易干“燥”;冬天就会“寒”。

下面,我们就说说日常生活中常见或者时常听说的中药:祛风药:能让“风”型的疾病发散。

生姜(偏热);薄荷(偏寒);菊花--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

你可能没想到吧,吃个薄荷糖、喝碗菊花茶,都能够达到“发散”病邪的作用。

祛热药(寒凉药):能够驱除“热性疾病”。

大家都会记得,在非典期间,为了防止发烧症状的非典,一时间,板兰根成为药店里最强手的药物,那只很长时间脱销,那时候,要送礼,一大袋板兰根是最为贵重而有情谊的礼品。

--非典的症状是发烧,而板兰根的特点是“寒型药”,能有驱散热疾之效。

黄连,是大家最熟悉的中药,“良药苦口利于病”,说的就是黄连。

祛湿药:能够泻利祛湿、化瘀活血、理气化滞(注意:“湿”的概念很广,包括痰、瘀、滞等)。

冬瓜皮,也是中药,如果小便不通,冬瓜皮煮汤就能很快通畅水道。

而巴豆,是大家在电影中常看到的,古人捉弄人和喜欢让对方误食巴豆,这样就会让人大泻不止。

月季花,也是中药;桃仁,也是中药。

你可以想象:武侠小说中,桃花岛上的黄药师,能用月季花、桃仁制造化瘀活血的妙药,避免武打争斗中的淤血之疾。

祛燥药:能够驱除“燥性疾病”。

杏仁能够润燥,秋天常喝杏仁茶,能够起到润燥通肺的作用(秋天属金、肺)。

蜂蜜也是中药,如果老年人大便干燥不畅,蜂蜜具有润华、宣泄的功效,喝点蜂蜜,很开能够通泻肠道,畅通大便。

祛寒药(温热药):能够驱散“寒型疾病”花椒、胡椒,都能让人吃得满头大汗。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

此外,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治未病的含义主要有三层意思。

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发生。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类经》注释‚此承前篇而言圣人‘预防’之道‛。

《灵枢·逆顺篇》: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二、是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如《刺热篇》:‚肾热病者,顾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脏气热于内,必先见于色,病虽未发,见其色而即刺之,名曰治未病。

‛《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

‛《集注》:‚萌芽,始发,见其洒淅动形而即治之,不使有伤三部九候之气。

‛三、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发展。

《难经·七十七难》:‚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相同语句又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首‚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根据五脏(五行)之间生理、病理相关原理,从整体出发,预测原发脏的病变发展趋势,采取非针对‚现脏病‛的‚隔二、隔三脏‛预防性治疗,防止继发脏病的产生,杜绝疾病发展和传变。

儿童中医保健知识:小儿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五脏六腑的功能不够完善,尤其表现为肺、脾、肾三脏不足,较成年人容易患病,因此应加强儿童日常保健。

一、0—3岁儿童日常保健(一)饮食调养1.婴幼儿脾胃功能较薄弱,食物宜细、软、烂、碎,营养均衡。

2.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避免偏食、纵儿所好,乳食无度。

(二)起居调摄1.婴儿衣着要宽松,不可紧束而妨碍气血流通,影响骨骼发育。

婴幼儿衣者应寒温适宜,避免过暖。

2.婴幼儿要有足够的睡眠,注意逐步形成夜间以睡眠为主、白天以活动为主的作息习惯。

3.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

二、4—6岁儿童日常保健(一)饮食调养1.食物品种应多样化,以谷类为主食,同时进食牛奶、鱼、肉、蛋、豆制品、蔬菜、水果等多种食物,注意荤素搭配。

2.要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餐按时,相对定量,不多吃零食,不挑食,不偏食。

培养独立进餐的能力。

(二)起居调摄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作息规律,定时排便。

2.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遵循古训“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一分饥与寒。

”(三)运动保健1.保证每天有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呼吸新鲜空气。

2.加强锻炼,适当运动,如跳绳、拍球等。

中医美容中医美容学中的美容是取其广义。

中医美容是以健康为基础的美容,它是根据健康的标准和美学的标准对人的外形和内在的精神面貌、气质风度等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

美容一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美容仅指颜面五官或颈部以上的美化和修饰;广义美容则包括颜面、须发、躯体、四肢以及心灵等全身心的美化。

中医美容注重整体,将容颜与脏腑、经络、气血紧密连结,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气功及食疗等手段均体现出动中求美的观点,使精气畅通,并且简便易行、安全可靠,作用广泛而持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