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宣传资料

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宣传资料

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宣传资料
一、中医的基本理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组成。

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整体。

中医强调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与和谐,认为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在于维护体内各个组成部分的平衡与协调。

二、中医的饮食养生
中医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合理的饮食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提高身体免疫力。

中医建议人们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

此外,中医还强调饮食的时令性,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结构。

三、中医的运动养生
中医认为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免疫力。

中医建议人们进行适量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方式,也可以进行散步、慢跑等现代运动方式。

但是,中医也提醒人们注意运动的适度,避免过度疲劳和受伤。

四、中医的精神养生
中医认为精神因素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强调精神养生。

中医建议人们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

此外,中医还提倡静心养神,如通过冥想、打坐等方式来调整心态,保持内心平静。

五、中医的预防疾病
中医认为预防疾病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建议人们保持生活规律,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

此外,中医还强调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身体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之,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宣传资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掌握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中医也强调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

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

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

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一、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1.中医药的起源–中医的起源:据史书记载,中医起源于殷商时期,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早期的中医经验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

–中药的起源:早期的中药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三大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的种类和用法不断丰富和发展。

2.中医药的发展–古代发展:在秦汉时期,中医药逐渐形成了体系化的理论,并开始有了著作的记载。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黄帝内经》。

–唐宋时期:中医药在唐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以望闻问切为主要诊断方法的“四诊法”。

–近现代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得到了更多的研究和应用,相继出现了许多重要的著作和学术团体。

二、中医药的基本理论1.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中医药学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对而统一的对立面组成,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为基础,将人体和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归纳为相应的五行属性,以指导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2.体质与调理–体质分类: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等九种。

–调理方法:中医通过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方式调理体质,维护身体的健康。

三、中医药的治疗方法1.药物疗法–中药总论:中药是根据中医理论的指导,以天然药物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药物。

中药可通过内服、外用、煎汤、熏洗等多种方式使用。

–中药分类:按照性味归类,中药主要可分为寒凉药、温热药、平和药、辛散药、苦寒药、甘平药、酸涩药等。

2.针灸疗法–针灸学说:中医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理论基础,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可以调理和治疗身体的疾病。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和灸烧等方式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流通,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3.推拿按摩疗法–推拿学说:推拿按摩是中医学理论之一,通过手法的施加刺激体表穴位和经络,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和调理身体的目的。

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讲座

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讲座

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讲座一、中医药历史与文化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中国的黄河流域。

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为标志。

中医药文化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独特理解,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人治人”,“药食同源”等重要观念。

二、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药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四诊八纲等方面。

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脏腑经络理论则解释了人体内部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功能特点。

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四诊八纲则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

三、中药与方剂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等。

方剂是中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将多种中药组合在一起使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和方剂的运用必须遵循中医理论指导,做到“君臣佐使”,“因人而异”。

四、中医诊疗方法中医诊疗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以及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多种治疗手段。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形态、分泌物等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和嗅闻病人的气味来判断病情;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和病史来了解病情;切诊则是通过把脉和触诊来进一步确定病情。

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则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针对性治疗。

五、中医养生与保健中医养生与保健强调预防为主,注重调理身体,提高机体免疫力。

中医认为,饮食有节、起居有序、情志调畅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同时,中医也提倡运动养生,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方式,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此外,中医还注重精神养生,通过调节心态,保持心理平衡,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六、常见疾病的认识与预防中医对许多常见疾病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治疗经验。

例如感冒、咳嗽、头痛、失眠等,中医通过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因和体质特点制定治疗方案。

此外,中医也强调预防为主,针对不同季节和时令节气进行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 科普

中医药 科普

中医药科普
中医药科普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将中医药基础理论、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的方法传授给百姓,从而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和卫生健康素养。

其科普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普及: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之道,以及
整体观和辩证施治等。

2.中医药治病防病知识的传播:例如让大众更好地了解中医药,
增加对中医治疗效果的信任,并普及可操作性强的中医药技能,教会老百姓一些简便廉验的自我保健治疗养生方法和药膳知识。

3.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
作用的宣传。

4.中药材及其功效的介绍:如常见的祛风药、祛热药、祛湿药、
祛燥药等。

请注意,中医药科普知识的传播应以严谨客观的态度进行,不能夸大、歪曲和杜撰。

中医药科普宣传内容

中医药科普宣传内容

中医药科普宣传内容一、什么是中医药1.1 中医药的定义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形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它以整体观念看待人体健康,强调身心的统一。

中医药的核心理念是“阴阳五行”,即平衡和谐的理论。

1.2 中医药的基本原理中医药的基本原理包括四个方面:气血理论、阴阳理论、五行理论和经络理论。

通过平衡这些理论的相互关系,中医药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维持身体的健康。

二、中医药的分类2.1 中草药•中草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草药包括动物药、植物药和矿物药•常用的中草药有人参、黄芪、川芎等2.2 针灸•针灸是中医药的核心疗法之一•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节气血,促进自身疾病的康复•针灸疗法有悠久的历史,且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2.3 拔罐•拔罐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贴上罐子,利用火力形成真空效应,促进血液循环,驱除风寒湿邪•拔罐疗法常用于治疗风湿病、肩颈痛等病症2.4 中医按摩•中医按摩法也被称为推拿•中医按摩通过手法的推拿,刺激穴位,调理气血,改善身体状况•中医按摩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失眠等症状三、中医药的应用范围3.1 常见病和慢性病中医药在常见病和慢性病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感冒、咳嗽、腹泻等普通疾病可以通过中草药调理来缓解症状。

而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则可以通过中医药来辅助治疗和控制疾病的进展。

3.2 妇科疾病中医药在妇科疾病的治疗方面也有独到的效果。

例如,经期不调、子宫肌瘤等问题可以通过中草药来调理。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帮助妇女度过更年期的困扰。

3.3 神经系统疾病中医药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例如,中风后的康复、失眠和焦虑症等都可以通过中医药来治疗和改善患者的症状。

3.4 骨科疾病中医药在骨科疾病方面的应用也是广泛的。

例如,骨折后的康复、颈椎病、腰肌劳损等都可以通过中医药来调节。

四、中医药的发展前景中医药在近年来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和应用。

中医药科普小知识

中医药科普小知识

中医药科普小知识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气功、中医诊断等多种元素。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医药的普遍小知识:1. 中医理论:中医药理论包括阴阳平衡、五行理论、经络系统、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

中医师通过这些理论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2. 中药:中药是从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来源提取的药物,常以中草药的形式使用。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病症和体质开具中药处方。

3. 针灸:针灸是一种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激经络以调整气血流动,从而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针灸通常使用细针刺入皮肤,但也包括温针、拔罐、刮痧等技术。

4. 推拿:中医推拿是一种按摩疗法,通过按摩、拍打、揉捏等手法来促进气血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5. 中医诊断:中医师通常使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来诊断患者的疾病。

这包括观察患者的舌苔、脉搏、皮肤、舌、眼睛等,以及询问病史和症状。

6. 食疗:中医药强调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中医食疗是一种通过调整饮食来促进健康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不同食材可以根据体质和病情进行搭配。

7. 气功:气功是一种通过呼吸和身体运动来调整气的流动,促进身体平衡和健康的实践。

太极拳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气功练习。

8. 中医与现代医学:中医药与现代医学有时结合使用,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综合治疗。

一些中医药治疗方法,如中药的药理研究和针灸的疼痛管理,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承认。

这些只是中医药领域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中医药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医学体系,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以充分理解其原理和应用。

如果您对特定方面有更深入的兴趣,可以进一步研究或咨询专业的中医师。

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资料

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资料

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资料中医药是中国特色的传统医学,它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并且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应用。

为了促进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医药,以下是一些中医药知识的科普宣传资料。

一、中医药的基本理念中医药的核心理念是“阴阳五行”,它认为人体和自然界都是由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组成的,健康是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的结果。

中医药通过调整阴阳、五行的平衡来治疗疾病,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

二、中医药的诊断方法中医药诊断主要依靠四诊法:望、闻、问、切。

望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等外貌特征;闻指听取病人的声音、气味等;问指询问病人的症状、感受等;切指通过脉诊等手法来判断病情。

这些方法综合运用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因、辨证施治。

三、中药的制备和用途中药是指通过对中草药的采集、制备和配伍等工艺来治疗疾病的药物。

中草药有很多种类,如人参、黄芪、当归等,它们具有调和阴阳、补益气血、祛风散寒等功能。

中药可以以药状、丸剂、散剂、煎剂等形式使用,可以煮水饮服、煮汤或外用。

四、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如针灸、推拿、中药疗法等。

针灸是用特殊针具刺激人体穴位,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推拿是通过按摩和推拿按摩手法,调理气血、舒解疼痛;中药疗法以中药为主要治疗手段,通过补益、攻下、泻疏的药物作用来治疗疾病。

五、中医药的保健作用中医药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中医药的保健方法包括:中药调理身体,如常用的人参补充体力,当归调理血脉;食疗养生,即通过适当的饮食来调节身体,如吃些养心安神的食物;按摩保健,通过按摩穴位来促进身体的健康。

六、中医药的国际影响中医药不仅在中国有很高的地位,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很多国家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体系,世界卫生组织也将其列为重要的传统医学。

中医药的影响扩展到了健康保健、美容养生、康复医疗等领域。

总结:中医药是一门独特而丰富的医学体系,具有自己的理念、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

中医药科普宣传内容

中医药科普宣传内容

中医药科普宣传内容中医药科普宣传内容一、中医药的概述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的医疗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医药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两大部分。

中药治疗是将各种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制成药材,通过配方和制剂制成各种剂型,如汤剂、丸剂、散剂等,用于治疗人体各种疾病。

针灸疗法则是通过针刺和按摩等手段刺激人体经络穴位,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二、中医药的理论基础1. 中医理论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多个方面。

其中阴阳五行学说是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阴阳两极构成,并且相互作用而形成了五行(金木水火土)。

“阴盛则阳虚,阳盛则阴虚”,“相生相克”等原则贯穿于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

2. 中药理论中药理论主要包括药性、归经、功能、毒性等方面。

中药的药性指的是其性味特点,如寒热温凉、苦甘酸辣等。

归经则是指中药所属的经络系统,如归肝经、归心经等。

功能则是指中药对人体的作用,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

毒性则是指中药在一定剂量下可能会对人体产生有害作用。

三、中医药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1. 个体化治疗中医药在治疗上注重个体化,即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和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因此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并提高治疗效果。

2. 综合治疗中医药强调“以人为本”,重视身心整体健康,并注重综合治疗。

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手段常常结合使用,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3. 绿色无害中药治疗是以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为原料制成,具有绿色无害的特点。

与西药相比,中药治疗更少产生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四、中医药在预防保健中的作用1. 增强免疫力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环境,增强人体免疫力,从而预防感冒、流感等常见疾病。

2. 调节身心平衡中医药注重平衡身心,通过针灸、气功等手段调节气血运行和经络畅通,从而达到调节身心平衡的目的。

3. 延缓衰老中医药可以通过营养保健、按摩推拿等手段延缓人体衰老进程,并提高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资料药膳不宜随便吃现在,有些人盲目保健,该吃不该吃的东西都吃,有些商家为赚钱,该做不该做的都做,其实,吃药膳的学问可跑龙套了,不是每个厨师都能做,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吃的。

就拿黄芪炖鸡、菠萝鸡片、冰糖莲子、鹿头汤这四道常见的药膳来说,吃的讲究就很大。

黄芪炖鸡春季食用,菠萝鸡片是夏季佳肴,鹿头汤冬天喝最好,冰糖莲子秋季食最佳,不论时节,单论作用,这四道菜也很不同,菠萝鸡片、冰糖莲子适于阴阳平和健康的人食用,黄芪炖鸡则是增强免疫力的药膳,鹿头汤适宜阳虚怕冷者,而阴虚火旺者则切忌食用。

国家对药膳是有规定的。

卫生部公布的药食两用的药材近79种,现在市场上用的有100多种,有些药与食物相忌,绝对不能胡吃,例如治疗慢性支气管病的百合粮柚,食用时忌食油菜、萝卜、鱼虾。

当然,也有一些平常的药膳早已进入百性家,吃一些根本没什么害处,还特别有益健康,叨唠素炒百合(肺清止咳)、菊花茶(清热明目)、龙眼粥(健脾益肾)、山楂膳(消积养血)、红豆粥(健脾解毒)、绿豆粥(清热利尿)等等,这些药腾普通人能吃,生了各种疾病的人也能吃,但是有一部分药膳是为患病特别配方的,普通人不宜食用中药防治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由于体内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的分泌不足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证。

降糖茶【组成】炒苍术20-30克炒白术15-30克淮山药30-50克生黄芪30-50克玄参15-30克北沙参30-40克玉竹20-40克五味子15-25克桑螵蛸10-15克【功效】健脾实胃、止渴抑饥、降糖。

【用法】每日1剂,煎3次当茶饮。

食疗方两则(一)鲜菠菜根90克干鸡内金银灰色,水煎,1日2次饮。

(二)五加皮、五味子各6克,开水冲泡代茶,每日一剂。

养身要有平常心长寿之心人皆有之,养生之术人皆求之。

养生,不能只求一法一术,也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更不能不食人间烟火而脱离人之常情常态。

没有生活质量的养生之术不但没的意义,甚至是痛苦。

中国传统养生的概念称为“卫生”、“养生”、“厚生”、“摄生”和“道生”等。

“卫生”是保卫生命:“养生”是养护生命;“厚生”厚待生命;“摄生”是调摄生命;“道生”则是要求以上方面皆尊守一定的法度,就是《道德经》开篇明义的第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意是“人要尊循自然规律,自然要遵循宇宙规律,而宇宙要遵循一个法度,这就是自然而然。

“养生之道”是指养生原则,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顺其自然,法于自然。

“养生之术”是指在养生之道法则指导下采用的具体措施。

在我们平时日常生活诸多行为中,如吃、喝、拉、撒(尿)、睡、行、动、坐、卧、走等都涉及养生措施。

中医养生的特点是强调个体行动,所采用的方法应根据每个人条件不同,相应采用不同的养生措施,所谓“因人施养”,“审因施养”。

在家庭、社会群体中,每个人的养生措施并不强求统一。

例如,甲需要重点加强体育锻炼,乙需要着重调理饮食,而丙则需要着重调摄心态,如果我们对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要求他们加强体育锻炼,或一律改变饮食结构,或一律养神静心,这样就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需求了。

再有养生措施不能刻意追求,也不能勉为其难,更不必活人受罪。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曾看到有的人为追求“清静无为”就整日闭门谢客,盘腿打坐,闭目养神,也有的人整日留恋山野之中,手舞足蹈,“采气补身”,还有不少人在“生命在于运动”口号感召之下,风雨无阻,终日爬山或在公园里摔打筋骨,也有的人为追求“老有所乐”便日以继夜地“搓麻”不止,更有一些富有人士为追求长生不老,对珍奇名贵食品和补品情有独钟……我们以为,如此养生不但不利于健康长寿,反而会损身折寿。

总之,养生,就是要根据生命规律,在平日生活中以平常心态和行为,适当地养护身心,保持或增进健康,减少疾病,起码达到不求延年益寿,但无病久安的目的。

感冒中医药简易疗法感冒中医药简易疗法感冒中医药简易疗法感冒中医药简易疗法感冒是感受风邪所引起的常见外感疾病。

初起多见鼻塞、流涕、喷嚏、声重、恶风、继则发热、咳嗽、咽痒或痛、头痛、身感不适等。

由于四季气候、各地环境、各人体体制强弱不同,表现症状也不一致。

本病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又是许多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缺血性心脏病、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风湿病等)常见的复发及加重因素。

病情有轻重不同,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不正之气,一般通称伤风或冒风、冒寒;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

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症候多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时行感冒相当于西医所指流行性感冒。

1.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脉浮紧。

处方一:淡豆鼓10克,连须葱头5个,生姜3片。

用法:水煎,趁热服下,盖被出汗。

处方二:生姜3片,葱白3节,红糖适量。

用法:水煎服,一日3次。

2.风热感冒(1)头胀通无汗、身发热重,怕冷轻、口干、咽痛、脉浮紧。

处方:霜桑叶10克,西河柳10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热服,盖被微出汗。

(2)风热感冒,伴口干咳嗽者。

处方:冬梨1个,生姜3片,童便1小杯。

用法:捣梨取汁,入童便,再加水一杯同姜煎好,温服。

(3)风热感冒,伴发热头痛、出汗口渴者。

处方:葛根15克,生石膏20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分3次温服。

3.流行性感冒处方一:板蓝根20克,苍术10克,贯众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

处方二:羌活15克,蒲公英20克,板蓝根20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桔梗10克,玄参15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3次。

4.暑湿感冒发热头重、胸闷、四肢无力、有时腹泻。

处方:香薷茶10克,厚朴10克,白扁豆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温服。

5.气虚感冒素体虚弱,恶寒重、发热轻、全身倦怠酸楚、咳痰无力、脉浮无力。

处方:党参15克,黄芪20克,紫苏叶10克,葛根10克,前胡10克,法半夏10克,枳壳10克,桔梗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大枣10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3次。

6.阴虚感冒身热少汗、心烦干咳,舌红少苔,脉细数。

处方:玉竹15克,桔梗10克,白薇15克,淡豆鼓10克,薄荷10克,沙参15克,麦冬15克,大枣10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3次。

7.预防流感处方一:贯众30克,薄荷10克,野菊花15克。

用法:用水500ml煎贯众至300ml后,再入野菊花、薄荷两药取汤,分两次温服。

处方二:苍术15克,贯众15克,板蓝根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

用法:水煎,代茶饮。

咳嗽中医药简易疗法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或兼咯吐痰液为主要症状的病症,许多疾病都可引起。

凡是以咳嗽为主症的,中医都列在咳嗽一证。

分为内伤、外感两大类。

内伤为虚,外感为实。

下面讲的是外感风寒咳嗽、风热咳嗽和内伤虚火咳嗽,主要指上呼吸道炎症(如咽炎、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等)引起的咳嗽,肺结核和其他疾病引起的咳嗽不在其列。

1.风寒咳嗽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吐白痰。

处方:麻黄10克,苦杏仁10克,紫苏叶10克,紫菀10克,百部10克,款冬花10克,桔梗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3次。

若风寒咳嗽痰多加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

2.风热咳嗽咳嗽频剧、痰粘难咯、喉燥咽痛处方:桑叶10克,菊花10克,苦杏仁10克,薄荷10克,连翘10克,桔梗10克,芦根2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3次。

3.虚火咳嗽病人身体素弱,经常咳嗽、干咳无痰,或者痰少、咽喉干燥、口渴,舌红,脉细数。

处方一:北沙参15克,生地15克,玄参15克,川贝母10克,白薇10克,麦冬15克,百合15克,苦杏仁12克,款冬花10克,前胡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3次。

处方二:大梨1个,蜂蜜100克。

用法:把梨挖个洞,挖去梨核,装入蜂糖盖严蒸熟,睡前食服。

4.干咳干咳无痰,早轻晚重。

处方:芝麻200克,冰糖50克。

用法:两者和在一起捣烂,每次开水冲服15-20克,一日3次。

5.久咳不愈声音嘶哑或失音。

处方:猪板油100克,生蜂蜜100克。

用法:将猪板油融化去渣,入蜜熔化至沸,盛如瓷器内,每日早晨开水冲服一勺。

冬天服量加倍,夏天减少。

6.咳嗽,咽部红肿。

处方:青果5枚,白萝卜半个。

用法:水煎服,一日3次。

小儿腹泻中医调理方法小孩可以根据腹泻的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食疗调理。

脾虚型腹泻有时泻时止,或久泻不愈、大便稀薄或带有白色奶块、食后便泻、面色苍白等症状,可采用以下食疗:胡萝卜汤:取鲜胡萝卜250克洗净,连皮切成块状,放人锅内,加水适量煎烂,去渣取汁钦.每日分2~3次。

栗子汤:取栗子3~5枚,去壳捣烂,加适量水煮成糊状,再加白糖适量调味,每日分2~3次。

湿热型腹泻有大便如水样伴有不消化食物、呈草绿色或黄色、有少量粘液,小便黄少等症状,可采用以食疗:乌梅汤:乌梅10只,加水500毫升煎汤,酌加红糖,以之代茶,每日服数次。

橘枣茶:取红枣10只,洗净晾干,放在铁锅内炒焦,取洁净橘皮10克,二味一起放入保温杯内,用沸水浸泡10分钟,饭后代茶饮,每日分2次服。

风寒型腹泻有大便稀薄如泡沫状、色淡、臭气少、肠鸣腹痛,或伴有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可采用以下食疗:姜茶饮:取绿茶、干姜丝各3克,放在瓷杯中,以沸水150毫升冲泡,加盖温浸10分钟代茶随意饮服。

糯米固肠汤:糯米30克(略炒),山药15克,共煮粥,熟后加胡椒末少许、白糖适量调服。

伤食型腹泻有腹胀腹疼、泻前哭吵、大便酸臭如蛋花状、口臭、不思食等症状,可采用以下食疗:荠菜汤:取鲜荠菜30克,加水200毫升,文火煎至50毫升,1次服完,每日2~3次。

苹果汤:取苹果1只洗净,连皮切碎,加水250毫升和少量食盐,煎汤代茶饮。

适用于1岁以内的儿童,大于1岁者,可吃苹果泥。

肺心病患者家庭保健与护理肺心病是一种严重危及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

系指各种不同病因损害肺脏多结构和功能所引起多右室肥厚。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急性发作以冬、春季多见。

临床上以反复咳喘、咳痰、水肿、紫绀等为特征,可分为代偿及失代偿两个阶段。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咳喘等肺系疾病,迁延不愈,渐至肺、脾、肾及心脏受损,出现咳喘、心悸、水肿、腹胀、唇青舌紫等症。

对于肺心病恢复期多患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保健与护理:1、预防呼吸道感染患者应根据气候温度多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过热或受凉;流感易流行季节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场所,寒冷季节外出时应戴口罩,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呼吸道;保持口腔清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用淡盐水漱口,每日1~2次。

2、气功疗法(缩唇呼吸训练)将嘴缩成吹笛状,使气体呼出时,阻力增加,肺内压力增加,使肺泡充分扩张,增加了肺通气量,然后用鼻吸气,使空气经鼻腔滤过,加温加湿,减少对气管粘膜多不良刺激。

此训练方法可每天3~5次,可与腹式呼吸交替进行,从而有效防止支气管过早闭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