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养殖技术规范 人工繁殖
锦鲤苗种繁育及成鱼养殖技术

锦鲤苗种繁育及成鱼养殖技术锦鲤是一种受欢迎的观赏鱼类,在中国和全球的养殖和贸易市场中有极高的价值。
因此,锦鲤种苗的繁育和成鱼的养殖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就这方面的技术问题进行详细探讨。
锦鲤苗种繁育主要分为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两种。
自然繁殖通常是在水体中广泛的进行,但是其繁殖率和品质都不够高,所以在质量和数量上无法满足市场需要。
人工繁殖是为了提高种苗数量和品质而进行的方法,其具体技术如下:1. 性别分离选出一批性别明确的锦鲤作为繁殖父母鱼。
性别分离可通过视觉、解剖学或基因技术等方法来进行。
2. 配对成龄的母鱼和父鱼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配对。
通常,在水温达到22~25℃,饲养时间20~30天时,即可进行配对。
3. 郁闷处理配好对的锦鲤鱼放置在密闭的袋子或盒子中,添加2-4mg/L的黄体制剂或人工合成的促进排卵素,令其处于一定的压力状态。
用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锦鲤的细胞分裂和成熟。
4. 人工精子通过向配偶体内注入人工精子来使锦鲤产生受精卵。
通常选择与母鱼身体大小相近、性成熟的父鱼,采集其精液后进行人工催化和稀释。
5. 孵化孵化是锦鲤苗种的最后一步,种苗从受精卵到出黄泥儿、幼苗期一共需要约10天。
孵化池的温度应该控制在26-28℃,并保持清洁和良好的水质。
锦鲤成鱼养殖的主要考虑因素包括水质、温度、养殖环境、饲料等。
锦鲤在生长过程中通常需要5到7个月的时间来达到成年,这种时间周期对于养殖者们来说是比较长的,下面是常见的养殖技术。
1. 滤水锦鲤需要良好的水质环境生存和成长,所以滤水是必须的——使用好的滤器,可以清除水中的浮游生物、腐植物和废弃物质,保持水体环境的稳定和清洁。
2. 温度锦鲤需要保持结构温暖和稳定的水体环境。
在成鱼的生长过程中,水温的控制非常重要——一般水温控制在18-25℃之间,以保持良好的新陈代谢和成长。
3. 氧气氧气是锦鲤养成的关键之一,需要保证充足的氧气。
通过提供足够的气泵和饲养池的有效水深度,可以有效保持水体环境清洁。
鲤鱼的人工繁殖技术

鲤鱼的人工繁殖技术鲤鱼在流水或静水中都能自然产卵繁殖,但人工繁殖可以获得更好的产卵、孵化效果。
一、亲鱼培育(一)性成熟和性周期长江流域的雌鲤一般2龄,雄鲤1龄以上达性成熟。
一般3-5月为其性腺成熟和产卵的时期。
产卵后的第Ⅵ期卵巢到7月份吸收退化到第Ⅱ期,此后逐渐发育到11月份进入第Ⅳ期,并以此期越冬,第二年3-4月份,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卵巢即迅速成熟很快由第Ⅳ期发展到第Ⅴ期。
性成熟的雄鲤繁殖后精巢退化到第Ⅲ期,8-9月进入第Ⅳ期,12月进入第Ⅴ期,并以此期越冬。
产卵季节在南北各地有所不同,南方地区产卵盛期为2-3月;长江流域为3-4月;黄河流域为4~5月;东北地区为5-6月。
产卵期一般可持续2个月左右。
(二)雌雄鉴别1、雌鲤。
体形:背高、体宽、头小;胸腹鳍:光滑,没有或很少追星;腹部:成熟时膨大松软,外观饱满;生殖孔:较大,略红肿,凸出。
2、雄鲤。
体形:体狭长,头较大;胸腹鳍:生殖季节胸、腹鳍及鳃盖有追星;腹部:狭小而略硬,成熟时轻亚后腹部有精液流出;生殖孔:较小,略向内凹。
(三)亲鱼的选择和饲养雌鲤鱼应选择2龄以上、体重1公斤以上,雄鲤鱼略小体重为0.5公斤左右。
选择的亲鱼应体高、背厚,身体健康、强壮,体形好,活动力强而无伤。
来源以池塘饲养的为好。
亲鱼池面积一般为1-3亩,水深1.5米左右,每年要清塘一次。
亲鱼的放养密度一般100-150公斤/亩,也可以混养少数鲢、鳙鱼,以控制浮游生物的过量繁殖。
在越冬后产卵前雌雄亲鲤必须分开饲养,以免温度突然升高时鲤鱼自然繁殖而零星产卵,平时则可以雌雄分养或混养一塘。
鲤鱼为杂食性,食量较大,饲养期间应给予足够的食物,同时也可适当施肥使水质肥沃,天然饵料充足。
注意产卵前10-15天用优质饲料进行强化培育,以利于性腺的发育。
二、自然产卵受精(一)产卵、孵化池的选择。
产卵池以0.5-1亩较好,水深1-1.5米。
应选避风、向阳、淤泥少,注排水方便,环境安静的池塘。
鲤鱼的人工催情产卵和授精

效果评估
在催情剂使用过程中,需 要密切观察鲤鱼的反应情 况,记录催情效果,以便 后续优化催情方案。
催情环境的管理
水质管理
维持良好的水环境是促进鲤鱼繁 殖的重要条件,需定期检测水质 指标,确保水体透明度、酸碱度 、氨氮含量等处于适宜范围内。
水温与光照控制
根据鲤鱼的生长和繁殖需求,合 理控制水温,并提供适宜的光照 条件,以促进其卵巢发育和排卵
孵化管理
将精液和卵混合在一起,加入适量的生理 盐水,促进受精过程。受精卵会被送入孵 化设施中进行孵化。
在孵化期间,需要定期监测水温、水质、 溶氧等因素,确保孵化条件适宜。
繁殖效果评估
孵化率评估
统计孵化卵的数量和孵化出的鱼苗数量,计算孵化率。孵化率是评估繁殖效果的重要指标。
成活率评估
在鱼苗培育过程中,统计成活的鱼苗数量和初始鱼苗数量,计算成活率。成活率也是评估繁殖效果的重要指标。
感谢您的观看
鲤鱼的人工催情产卵 和授精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鲤鱼繁殖概述 • 鲤鱼人工催情产卵技术 • 鲤鱼人工授精技术 • 鲤鱼繁殖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 鲤鱼繁殖实例展示 • 鲤鱼繁殖前景展望
CHAPTER 01
鲤鱼繁殖概述
鲤鱼的繁殖习性
繁殖水温
鲤鱼在繁殖季节会表现出对水温的敏感性。适宜的水温范围为18°C-26°C,其 中最佳水温为22°C-24°C。在自然环境中,鲤鱼通常在春季开始繁殖,此时水 温逐渐升高。
精子卵子结合
将收集的精子和卵子按一定比例混合,使其 充分结合。
选择授精时间
选择在雌鱼排卵高峰期进行人工授精,以提 高受精率。
受精卵的分离和孵化
将受精卵从混合液中分离出来,放入孵化器 中进行孵化。
试论锦鲤的苗种繁育及成鱼养殖技术

试论锦鲤的苗种繁育及成鱼养殖技术锦鲤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观赏鱼类,因其绚丽多彩、品种繁多的色彩而备受喜爱。
在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苗种繁育和成鱼养殖技术的开发对于锦鲤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苗种繁育技术1. 配对选种:首先应选取健康、外形良好、色彩鲜艳的优良种鱼进行配对。
一般来说,体型大小相当且颜色和谐搭配的鱼,配对效果更佳。
2. 天然繁殖:在自然环境中,锦鲤也能够自然产卵繁殖。
一般来说,春季是锦鲤天然繁殖的高峰期。
在自然水域中,植物的生长对于锦鲤产卵非常重要,因此,繁殖时应在水质好、植被茂盛的水域中进行。
3. 人工繁殖:与自然繁殖相比,人工繁殖掌握更为容易。
一般来说,选取健康的配对种鱼放入育苗池中,为其提供营养充足的饲料和适宜的水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鱼婆首选产卵区域,将黏着性卵子放在处理过的卵巢上,然后在适宜水温水质的育苗池中进行孵化,3-5天后卵胚就能孵化出锦鲤苗鱼。
4. 检疫防病:在锦鲤苗鱼的繁育过程中,注意疾病的防治。
先在养殖池中进行分类、隔离,并利用消毒剂对培养土和水中的病原体进行深度净化处理。
此外,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充氧和筛选出健壮的种苗,对于保证苗鱼质量和种苗繁殖起重要作用。
二、成鱼养殖技术当锦鲤苗鱼长到适合饲养的大小时,就可以转变成成鱼进行养殖了。
1. 饲养环境:饲养锦鲤的水质要求严格,水温应保持在20℃以上,饲养密度不宜过大,以免影响锦鲤的运动和生长。
锦鲤对水质的要求十分严格,需要保持水质清洁、通气和充氧。
同时,适宜的水生动植物可以为锦鲤提供多样的饮食和栖息环境。
2. 饲料管理:锦鲤的饮食非常讲究,应该根据锦鲤的口齿和习性来选择适宜的饲料。
对于锦鲤成鱼而言,常见的饲料有干饲料、活饵料和冻虫饲料。
需要注意的是,饲养锦鲤时应当避免过量喂食,以免引起消化不良或者水质污染。
3. 疾病预防:饲养中应该经常检查鱼类的体表和外观,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处理,以免引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鲤鱼肉箱人工繁殖效果好

鲤鱼肉箱人工繁殖效果好
一、3、4月出池时,把发育较好的亲鱼挑出(尽可能挑选第一网捕上来的,
因为第一网的基本都是性腺最先发育成熟的,因性腺发育成熟程度好,身体臃肿,活动较迟钝而被捕捞上来,其性腺发育好,催产率高),放进已调好水质的池塘中。
当水温保持在14℃以上时,应检查一下亲鱼的发育情况,雌鱼若卵粒基本上都变
成黄色,饱满有弹性、分散性好,则发育较好,雄鱼若精液为乳白色,遇水立即散开为好,否则还要对亲鱼进一步加强培育。
二、在进行繁殖一周前,对产卵池进行消毒纳水,为了使池水升温,水要分批
加入,繁殖时水深应保持在1米左右。
三、繁殖时把网箱放在进水口附近,网箱要四角绷紧,让其充分舒展,一亩水
面可放1米×3米×1.5米的网箱4个,每个网箱可放已打针的25对左右亲鱼
(雄鱼的数量要多一些),把鱼巢密排挂放在网箱中的杆下,后把网箱盖盖上。
四、产卵后,把鱼巢放在孵化池的网箱中(网目要小,最好在80目左右),
待鱼苗能在水中平游就可以过数,放入鱼苗培育池中,孵化池可用作培育池。
五、应高度关注天气变化,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进行孵化,尽可能避开大风、阴天(光照除影响亲鱼性腺发育外,对产卵和排卵也有很大影响,据试验,同一密度下光照条件较好的产卵池较光照条件较差的产卵池产出率高约10%~20%)
和降温天气(正在产卵的亲鱼遇到水温突降,往往会发生停产现象,水温回升后又重新开始产卵,但受精卵的质量受到影响,使孵化率降低),以提高孵化率。
网箱在使用前要充分浸泡,以防止刮伤亲鱼,浸泡后要充分消毒,再放进池塘中使用。
锦鲤苗种繁育及成鱼养殖技术

锦鲤苗种繁育及成鱼养殖技术锦鲤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观赏鱼种,由于其漂亮的外貌和活泼的性格,成为许多水族爱好者的首选。
下面将介绍锦鲤苗种的繁育方法以及成鱼的养殖技术。
一、锦鲤苗种繁育方法:1. 环境准备:选取一只健康、体型强壮的锦鲤作为种鱼,并将其放入一间成鱼容器中。
鱼池的温度应保持在25-28摄氏度,水质应保持清洁、无污染,并添加适量的草鱼油。
2. 捕捞产卵:将已成熟的种鱼放入特制的产卵网中,将其浸入水中,然后用手轻轻按压鱼腹部,促使其产卵。
一般情况下,一条种鱼可以产下5000-8000颗的鱼卵。
3. 孵化鱼卵:取出产卵网,将鱼卵放入已准备好的特制孵化箱中。
孵化箱的温度应保持在25-28摄氏度,水质应保持清洁、无污染,并定期更换一部分的鱼卵孵化液。
4. 饲养幼鱼:当鱼卵孵化出小鱼时,将它们移入专用的幼鱼饲养箱中。
幼鱼饲养箱的温度应保持在28-30摄氏度,饲料上要根据小鱼的大小和需求进行选择,饲养箱的水质应保持清洁、无污染,并保持适度的氧气供应。
二、锦鲤成鱼养殖技术:1. 水质管理:成鱼养殖所需的水质应保持清洁、无污染,并保持适度的氧气供应。
定期检测并调整水质的pH值,保持在6.5-8的范围内。
2. 饲料选择:根据成鱼的大小和需求选择适当的饲料,包括人工饲料和天然饲料。
要注意控制饲料的投喂量,避免过量喂食。
定期清理鱼缸底部的残饵和鱼粪。
3. 温度控制:成鱼的养殖温度应保持在25-28摄氏度,避免温度的剧烈变化对锦鲤的生长和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4. 疾病预防:定期检查鱼体的健康状况,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扩散。
苗种繁育及成鱼养殖是锦鲤养殖的重要环节,只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才能保证锦鲤的良好生长和繁殖。
希望以上介绍对于锦鲤养殖爱好者有所帮助。
锦鲤繁殖技术

锦鲤繁殖技术锦鲤是一种受欢迎的观赏鱼类,因其华丽多彩的鳞片而备受喜爱。
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锦鲤的热爱不断增长,锦鲤繁殖技术也逐渐得到了发展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锦鲤繁殖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帮助读者了解锦鲤繁殖的过程和方法。
一、锦鲤的生殖方式锦鲤的生殖方式主要有两种: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
自然繁殖是指锦鲤在适宜的环境下自行繁殖,而人工繁殖则是通过人工控制和干预锦鲤的繁殖过程。
二、自然繁殖1. 繁殖环境锦鲤的自然繁殖需要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水质清澈、水温适宜、水质稳定是保证锦鲤繁殖成功的关键。
此外,适当增加水中植被和石缝等繁殖场所也有助于锦鲤的繁殖。
2. 产卵行为雌性锦鲤在产卵前会选择一个合适的产卵场所,如水草丛中或石缝中。
雄性锦鲤会在产卵场所附近筑巢,吸引雌性锦鲤前来产卵。
锦鲤的产卵行为通常发生在清晨,雌性锦鲤会将卵黏附在水草或石缝上。
3. 孵化过程锦鲤的卵通常在3-7天后孵化。
孵化期间需要保持水温和水质的稳定,避免外界干扰。
孵化后的幼鱼会吸附在产卵场所附近的水草或石缝上,通过吸吮卵黄囊中的营养物质来生长。
三、人工繁殖人工繁殖是一种常用的锦鲤繁殖方式,通过人工控制和干预锦鲤的繁殖过程,可以提高繁殖效率和繁殖品质。
1. 人工控制产卵人工繁殖可以通过控制水温和饲养管理来诱导锦鲤产卵。
一般来说,将水温控制在24-26摄氏度,逐渐提高到28-30摄氏度,可以刺激锦鲤的产卵欲望。
此外,适当增加饲料量和添加富含蛋白质的饲料也有助于提高锦鲤的产卵率。
2. 人工孵化人工孵化是指将产卵后的卵黏附在人工孵化器中进行孵化。
孵化器中的水温和水质需要严格控制,保持稳定。
孵化后的幼鱼需要适时转移至适宜的养殖环境中,进行后续的饲养管理。
3. 后续管理锦鲤幼鱼的饲养期一般为2-3个月。
在饲养过程中,需要注意水质的保持和饲料的选择。
水质清澈、水温适宜、水质稳定是保证锦鲤幼鱼健康成长的前提。
饲料的选择应根据幼鱼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来确定,可以选择专门的锦鲤幼鱼饲料或者自制饲料。
鲤鱼的人工繁殖技术

鲤鱼的人工繁殖技术鲤鱼在流水或静水中都能自然产卵繁殖,但人工繁殖可以获得更好的产卵和孵化效果。
1、亲鱼培育(1)性成熟和性周期长江流域的湖泊、外荡、水库、池塘所养殖的鲤鱼,雌鲤二龄开始性成熟,雄鲤一龄以上达到性成熟,一般5月为其性腺成熟和产卵的时期。
产卵后的第Ⅵ期卵巢到7月份吸收退化到第I期,此后逐渐发育到11月份进入第Ⅳ期,并以此期越冬,第二年3-4月份,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卵巢即迅速成熟很快由第.W期发育到第V期。
性成熟的雄鲤繁殖后精巢退化到第Ⅲ期,8-9月进入第Ⅳ期,12月进入第V期,并以此期越冬。
产卵季节在南北各地有所不同,南方地区的珠江流域产卵盛期为2-3月;长江流域为4-5月:黄河流域5-6月;东北地区为6-7月,产卵期一般可持续2个月左右。
(2)雌雄鉴别鲤鱼雌雄鉴别。
(3)亲鱼的选择和饲养雌鲤鱼应选择二龄以上,体重1千克以上,雄鲤鱼略小,体重为0.75千克左右,选择的亲鱼应体高、背厚、体质强壮、体形略长以及活动力强而无伤。
来源以湖泊、网围、外荡、池塘养殖为好,是无公害的优质亲本。
亲鱼池面积一般3-4亩,水深1.5-1.8米左右,每年必要清塘1次。
亲鱼的放养密度一般150千克/亩,也可以混养少量的鲢、鳙鱼,以控制浮游生物的过量繁殖,在越冬后产卵前雌雄亲鲤必须分开饲养,以免温度升高,突然下暴雨时鲤鱼自然繁殖而零星产卵,平时则可以雌雄分养或养在同一池塘。
鲤鱼为杂食性、食量较大的鱼种,饲养期间应给予足够的食物,同时也可适当施肥使水质肥沃,补充天然饵料,并注意产卵前15-20天用优质饲料进行强化培育,促性腺的发育。
2.自然产卵受精(1)产卵、孵化池的选择产卵池以2亩为好,水深1.2米左右。
应选避风、向阳、池底淤泥少。
进、排水方便,环境幽静的池塘。
放亲鱼前3-5天,用生石灰等清塘,灌水时严密过滤,水质清新,含氧量高,每升5毫克以上。
一般是用鱼苗饲养的池塘兼作孵化池,采用兼作孵化池必须有3-5处池塘轮翻,这样在孵化时易操作,要求池塘面积均为2 -3亩,水深0.8-1.0米,但放鱼前必须清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S65.150 B52 备案号:28224-2010 DB
鲤鱼养殖技术规范 人工繁殖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mmon Carp culture-
Artificia Propragation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亲鱼培育 (1)
4 自然产卵受精 (2)
5 人工催情产卵受精 (2)
6 孵化 (3)
前 言
本标准由四川省水产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 四川省水产学校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贺红川、陈昌明、任旺。
鲤鱼养殖技术规范 人工繁殖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鲤鱼(Common carp)亲鱼培育、催情产卵、人工孵化、鱼苗暂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鲤鱼人工繁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NY 505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SC 1026 鲤鱼
《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2003)第[31]号
3 亲鱼培育
3.1 亲鱼来源
来源于国家原(良)种场,并经检疫合格。
3.2 亲鱼选择
按SC 1026规定选择,雌鲤鱼应选择2龄以上、体重≥1㎏,雄鲤鱼略小、体重≥0.5㎏。
亲鲤应
健壮无病、光滑无伤、无畸形、肥满度好。
3.3 培育条件
3.3.1 水源水质
符合GB 11607的规定。
3.3.2 培育池水质
符合NY 5051的规定。
其中水体的溶氧量≥4.0㎎/L。
3.3.3 培育池
培育池以长方形、面积667㎡~2000㎡为宜,水深1.5m~1.8m,每年应清塘1次,进排水系统完整。
3.3.4 清池消毒
亲鱼入池前10d~15d进行清池消毒,药物使用符合NY 5071的规定。
3.4 放养
每年10月~11月按雌雄分开放养,以每平方米放养0.15㎏/㎡~0.23 ㎏为宜,可混养少数鲢、鳙鱼。
3.5 饲养管理
3.5.1 水质管理
每10d~15d加注一次新水,每次注水深度为10㎝ ~15㎝,溶氧量≥4.0㎎/L,透明度≥25㎝;每20d~30d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总量的1/5~1/4。
3.5.2 饲喂管理
饲料以配合饲料为主,粗蛋白≥35%。
水温10℃~15℃时,每天投喂1次;水温16℃~20℃时,每天投喂2次,投饲率为1%~3%;水温21℃以上时,每天投喂3次,投饲率为3%~5%。
春季和秋季适当投喂经发芽的小麦螺类等鲜活饵料,每次投喂量为总投喂量的20%~40%。
配合饲料应符合NY 5072的规定。
3.5.3 日常管理
早晚巡视,观察亲鱼的摄食、活动、水质变化、水位变化情况,检查进出水口设施和池埂,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按《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做好记录。
4 自然产卵受精
4.1 产卵、孵化池
4.1.1 产卵池
面积以334㎡~667㎡为宜,水深1.0 m~1.5m。
产卵池应避风、向阳、少淤泥,注排水方便,环境安静。
4.1.2 孵化池
用鱼苗饲养池兼作孵化池,池塘面积667㎡~1334㎡,水深0.7m~1.0m米,放鱼前要清塘。
4.2 鱼巢的制作和设置
用水草(聚草、金鱼藻等)、棕榈皮(需用水煮过晒干,除去单宁酸等有毒物质)、蕨类植物、人造纤维等材料制作鱼巢,扎制成束,大小合适,不疏不密,然后将其绑在细竹竿或树条上。
常见的设置方式有悬吊式和平列式。
一般鱼巢布置在离岸边1m左右的浅水处,经消毒后的鱼巢放置在水下10㎝~15㎝处,呈漂浮状态。
4.3 配组产卵
水温18℃~20℃时,配组繁殖。
雌雄分养的亲鱼需要并池配组,密度0.15㎏/㎡。
宜在晴暖无风,或雨后初晴的天气,选择成熟较好的雌雄亲鱼,按1:1比例配对,并入产卵池产卵。
一般午夜开始到翌日早晨6:00~8:00时产卵最盛,到中午停止。
据鱼巢的着卵情况及时换取。
5 人工催情产卵受精
5.1 产卵池
宜用水泥池作产卵池,面积以334㎡~667㎡为宜,水深1.0m ~1.5m。
5.2 配组
配组时间以水温18℃~20℃为宜,雌雄配比1∶1,密度0.15㎏/㎡。
5.3 催产
催产激素使用脑垂体(PG)、绒毛膜激素(HCG)和释放激素类似物(LRH)。
剂量为每㎏亲鱼PG 4㎎~5㎎;或HCG 1000IU~1500IU;或LRH 35ug~50ug或PG 3㎎+HCG 800IU。
雄鱼剂量为雌鱼剂量的一半。
以一次注射为宜。
若二次注射,雌鱼第一次注射量为总量的30%,余量间隔9h~14h注射;雄鱼一次注射,在雌鱼第二次注射时注射。
5.4 鱼巢的制作和设置
同4.2。
5.5 产卵受精
5.5.1 自然产卵受精
同4.3。
5.5.2 人工授精
到达效应时间时,雄鱼开始在水体上部追逐雌鱼,此时即将亲鱼捞起进行人工授精。
人工授精方式采用干法、半干法和湿法均可;但最好采用半干法、湿法授精。
半干法、湿法授精时,将亲鱼用网捞起后放入小型担架中,先将雌鱼体表水擦干,轻压鱼体下腹部将鱼卵挤入瓷盆中,随即以同样方法挤入雄
鱼精液,用羽毛轻拌两秒钟;而后,加入适量生理盐水或少量清水再拌两秒钟,静置一秒钟;最后将受精卵放入孵化器中孵化。
6 孵化
6.1 孵化方式
6.1.1 池塘孵化
将附有鱼卵的鱼巢放入孵化池水面下10㎝~15㎝并固定,以600粒/㎡~750粒/㎡为宜。
当鱼苗刚孵出时,不可立即将鱼巢取出,2d~4d后可取出。
6.1.2 淋浴孵化
将附有鱼卵的鱼巢放在室内悬吊或平铺在架子上,20℃时,每小时淋水1次使鱼巢保持湿润。
当胚胎发育到发眼期时,应立即将鱼巢移到孵化池内孵化。
孵化池水温与淋水孵化时温度差应≤2℃。
6.1.3 脱粘流水孵化
将受精卵倒入过40目网布的稀黄泥浆水中,搅动2 min~3 min就;或每千克鱼卵慢慢倒入轻轻搅动的100g滑石粉和20g~25g食盐溶成的10升水中,再搅动20min ~30min。
脱粘受精卵经漂洗后放入孵化器中进行流水孵化。
流水孵化池以3000粒/㎡~10000粒/㎡为宜。
6.2 进排水
要求进排水快捷、方便,水位高度可调节,进排水口对边设置。
进水口严格过滤,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出水口网罩安全可靠,以防鱼苗随水流出。
6.3 孵化管理
6.3.1 消毒
鱼卵进孵化器或孵化池前要进行消毒,各种孵化工具在使用一次后均需重新消毒,操作符合NY5071规定。
6.3.2 孵化水温
鱼卵的孵化水温以20℃~28℃为宜,避免光线直射。
6.3.3 水质管理
孵化用水应保证溶氧量≥5㎎/L。
6.3.4 鱼苗出膜
在温度20℃~28℃时,出膜时间为4d~2d。
6.3.5 鱼苗暂养
鱼苗孵出2d~4d后开口觅食,可适投喂蛋黄或轮虫。
可出池销售或进入鱼苗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