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合集下载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教案主题:登金陵凤凰台教案目标:1.学生了解金陵凤凰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2.学生能够感受到金陵凤凰台的壮丽景色和人文气息;3.学生能够通过描述、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金陵凤凰台的感受。

教材与工具准备:1.PPT:包含金陵凤凰台的图片和介绍;2.上课所需的黑板、白板、粉笔/白板笔等。

教学流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教师放映金陵凤凰台的图片,让学生观看;2.教师简要介绍金陵凤凰台的背景和历史。

步骤二:呈现(10分钟)1.教师通过PPT呈现金陵凤凰台的图片和介绍,让学生全面了解金陵凤凰台;2.教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金陵凤凰台的壮丽景色和人文气息,引发学生的兴趣。

步骤三:分组讨论(15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你对金陵凤凰台的第一印象是什么?b.你觉得金陵凤凰台有什么独特之处?c.金陵凤凰台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是什么?d.如果你有机会去金陵凤凰台游览,你会怎样度过一天?2.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

步骤四:写作练习(20分钟)1.学生个人根据自己对金陵凤凰台的感受,写一篇不少于120字的短文;2.学生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写作:景色描写、个人感受、历史文化意义等;3.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带回家完成。

步骤五:展示和分享(10分钟)1.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短文,或用口头方式讲述自己的感受;2.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展示自己的短文;3.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金陵凤凰台的感受,让整个教室充满热烈的氛围。

步骤六:总结与作业(5分钟)1.教师总结学生们对金陵凤凰台的感受和想法;2.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从其他途径了解金陵凤凰台的相关信息,并写一份带图片的金陵凤凰台的小册子。

教学反思:。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教案标题:登金陵凤凰台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歌,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向学生介绍《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杨凝式的简要介绍。

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阅读理解:1. 分发诗歌《登金陵凤凰台》的文本给学生,让他们先默读一遍。

2. 指导学生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意象和表达方式。

3. 分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整合各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诗歌鉴赏:1. 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歌的韵律、押韵和节奏等。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3. 让学生尝试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和情感的表达。

口语表达:1. 分组让学生模仿诗歌的语言和韵律,进行朗诵比赛。

2.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一段对诗歌的评论或感悟。

3.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写作,提供反馈和建议。

作业:1. 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诗歌的鉴赏文章,包括诗歌的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等。

2.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歌进行鉴赏。

教案评估:1. 通过学生的讨论、朗诵和写作等活动,观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对学生的鉴赏文章进行评分,评估他们对诗歌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诗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 鼓励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遗址或景点,增加对诗歌背景的了解和感受。

教学资源:1. 《登金陵凤凰台》的文本2. 诗歌鉴赏的相关资料和例子3. 学生的写作和朗诵作品4. 相关的音频或视频资源,如诗歌朗诵或解读视频。

《登金陵凤凰台》优秀教案

《登金陵凤凰台》优秀教案

《登金陵凤凰台》优秀教案《登金陵凤凰台》优秀教案凤凰台上曾有凤凰翔游,凤凰飞去了,而今凤凰台空,长江水依然不停地流着。

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特定的思想感情。

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

说明:“诗可称为中国的宗教”(林语堂语)。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烛照古今,金陵又是六朝古都,学生容易对此产生兴趣。

古典诗歌既传承中华文化,又能在情感共鸣中濡染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具体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以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获得精神上的感染和愉悦,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个目的当然要借助于理解具体词语、诗句,分析艺术手法这些手段。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千万不能把手段当成目的,研究具体词语、具体诗句是为了领会作者诗歌整体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不能为了词句而词句。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把握诗人登临怀古抒发的独特情怀,理解诗人李白。

2、难点:能从意象、典故入手把握怀古与伤今的内在关系,学会鉴赏。

说明:闻一多曾提出,学习、研究古典诗歌要有两个原则:一是带读者走进古典的那个时代,二是把古典带到读者的时代。

前一个原则是提醒大家注意作品的时代民俗文化背景;后一个原则是要求大家介入作品,把作品当成是自己参与或者目睹的事件,领会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所以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由探讨争鸣的空间和时间,建立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促使学生实现个性化阅读。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话题导入激发兴趣1、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确实如此,中国古代诗歌中,怀古诗词占了很大一部分。

金陵,一个被六个朝代君主选为国都的地方,一个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的临江之处,自然成为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争相游览之地。

唐怀古诗中,以金陵为吟咏对象的数不胜数。

你知道金陵是哪六朝的国都?以金陵为吟咏对象的诗歌有哪些?这些诗歌主旨的共同之处是什么?1、交流以金陵为国都的六个朝代的相关知识。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了解唐代诗人登高远望、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国家兴亡、历史变迁的感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时光的品德。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2. 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诗歌的情感内涵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典故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字词含义、句子翻译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3. 欣赏法: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唐代诗人登高远望、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引出《登金陵凤凰台》。

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登金陵凤凰台》,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翻译句子。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分享学习心得。

5. 感悟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国家兴亡、历史变迁的感慨,感悟诗歌意境。

7. 课后作业:背诵《登金陵凤凰台》,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典故。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是否完成课后作业,包括诗歌的背诵和背景知识的了解。

3. 诗歌理解与应用:通过提问或小测验,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心得的准确性和深度。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3. 是否有学生表现出对诗歌特别的兴趣或需要额外关注?4. 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八、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及其注释版。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设计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设计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设计教案设计:登金陵凤凰台教学目标:1. 了解金陵凤凰台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建筑特点;2. 提高学生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认知和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造力。

教学资源:1. PPT或者教学影片关于金陵凤凰台的介绍;2. 图片或模型展示金陵凤凰台的外观和构造。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约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凤凰台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简要介绍凤凰台的背景和重要性。

第二步:知识讲解(约15分钟)通过PPT或教学影片,详细讲解凤凰台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建筑特点。

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凤凰台为何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凤凰台的设计和结构有何特点?- 凤凰台的文化象征意义是什么?第三步:小组探究(约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中有一组学生负责搜索和整理关于凤凰台的相关资料,另一组学生则负责构建一个小型模型或制作一份凤凰台的海报。

学生可以运用各种工具和素材,例如纸板、彩纸、剪刀、胶水等等。

第四步:展示和讨论(约10分钟)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并简要介绍他们的构思和设计。

其他学生和教师则进行点评和评论,提出问题和建议。

第五步:总结和评价(约10分钟)教师总结凤凰台的特点和价值,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学生可以就他们的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并分享对于凤凰台的新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延伸:1. 给学生更多的独立工作时间,鼓励他们通过阅读和观察来进一步了解凤凰台;2. 安排实地考察,带领学生亲身感受凤凰台的壮丽和美丽;3. 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工作成果,可以是一场小型的凤凰台建筑展览。

通过这样的教案设计,学生将会全面了解金陵凤凰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加深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解和欣赏。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创造性的活动,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协作和创造力。

教师的指导和点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登金陵凤凰台教学设计

登金陵凤凰台教学设计

登金陵凤凰台教学设计一、前言金陵凤凰台作为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篇教学设计以金陵凤凰台为主题,旨在通过对该地标建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艺术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金陵凤凰台的历史、地理位置、建筑特点等基本知识;- 掌握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了解金陵凤凰台的文化意义和影响。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金陵凤凰台的感受;-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能够团队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和艺术欣赏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了解金陵凤凰台的历史和地理位置1. 利用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金陵凤凰台的历史和地理位置,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金陵凤凰台的背景和重要事件,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第二课时:金陵凤凰台的建筑特点1. 给学生提供金陵凤凰台的照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分组探讨金陵凤凰台的建筑特点。

2.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讨论结果,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子描述金陵凤凰台的建筑特点。

3.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描述,进行口头表达。

第三课时:金陵凤凰台的文化意义1. 给学生提供金陵凤凰台的相关文献资料,让他们了解金陵凤凰台在历史上的文化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金陵凤凰台能成为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并鼓励他们团队合作,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解释。

第四课时:用语言表达金陵凤凰台1. 引导学生观看金陵凤凰台相关的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料,培养他们的感受力。

2. 学生分组讨论,并运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型,写出自己对金陵凤凰台的感受与认识。

3. 学生逐组展示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口头表达,促进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1. 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小组讨论、展示和口头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注重学生的合作能力、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了解唐代诗人登楼咏史的传统及其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体会诗歌意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学生课本。

3. 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登楼咏史。

2. 诵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登金陵凤凰台》,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3. 解析诗歌:a. 解释生僻词语和典故,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b. 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4. 体会意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歌描绘的画面之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5. 情感体验: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鉴赏方法。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登金陵凤凰台》,并进行相关练习。

8.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1. 比较《登金陵凤凰台》与杜甫的《登高》的异同,分析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

2. 引导学生查找其他描写金陵的诗作,进一步了解金陵的历史文化底蕴。

七、课堂互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典故和意象,分享彼此的发现和感悟。

2. 问答环节:鼓励学生提问,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共同提高。

八、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积极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背诵和练习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教学设计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教学设计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教学设计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教学设计【导言】《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豪迈的心境,展示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与情感。

本教学设计以《登金陵凤凰台》为文本,通过阅读、理解、诠释和创作等系列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诗歌阅读】1. 体验感知通过朗读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让学生感受诗中的豪情壮志和壮丽景色,理解诗人的表达意境。

【诗歌理解】1. 语言解读解读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寓意和奥妙。

【诗歌诠释】1. 创设背景了解历史背景,解读诗歌中蕴含的政治、文化和个体心理等方面的内容,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情感表达】1. 情感交流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分享对诗歌中壮丽景色和诗人豪情壮志的感受,引导他们表达情感。

【创作活动】1. 构思创作根据所学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内核,引导学生构思自己的创作主题,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展示分享】1. 撰写作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构思,撰写与《登金陵凤凰台》相关的诗歌、散文或小说等创作作品。

【课堂延伸】1. 文学鉴赏选择李白其他经典作品,进行深入研读和文学赏析,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综合评价】1. 评价方式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创作作品,进行个体评价和小组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对《登金陵凤凰台》的理解有了提高,诗歌创作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教学活动的设计合理,且贴近学生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延伸链接】请访问:(无链接)。

【结语】通过阅读和创作《登金陵凤凰台》,学生不仅能够领略李白的豪情壮志和咏史风情,还可以在创作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这将为他们日后的文学学习和生活中的情感表达奠定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金陵凤凰台》白教学目标体会诗歌通过登临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鉴赏关键词的表达效果。

对两首诗歌能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清作者思路走向。

鉴赏关键词的表达效果。

掌握登临诗的特点。

难点:把握怀古与伤今的关系,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课时:一课时思路设计:一、诗歌疏通。

【入手点:诗眼(关键字词);诗人(知人论世);诗题(容形式)】1、朗读诗歌,疏通诗意。

2、主旨理解。

(愁:忧国伤时)3、背景介绍。

(奸臣遮贤,作者被逐)4、诗题理解。

——凤凰台(解读首联);金陵(解读颔联);登(解读颈联,总结全诗)5、手法鉴赏。

诗眼(情感主旨)——愁(缘何愁?)诗人(知人论世)——背景(如何表现愁?)所想传说(古今对照)(记事)人世无常诗题(容形式)用典(伤古怀今)(对比)兴废由人所见(写景)江山永恒所感(抒情)忧国伤时二、对比阅读,颢《黄鹤楼》。

1、稍讲解诗意。

(同样从诗眼、诗题入手理解诗歌)2、两诗异同比较。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3、评价两诗。

4、背诵两诗。

三、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总结登临诗鉴赏方法。

四、布置作业。

具体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1、请学生阅读校本教材《走进经典人物·各领风骚》之“白”篇。

2、搜集有关黄鹤楼和凤凰台的景点地图。

(课堂有需要的话,简单手绘)3、课前播放《黄鹤楼》MTV,带学生进入情境。

二、导入新课。

第五单元是按亭台楼阁意象编排在一起的古文和诗词。

亭台楼阁,是我国古人重要的生活空间,更是文人墨客抒发情志的重要场所,他们留下的大量诗文,同历史故事一起,不禁为亭台楼阁平添了文化底蕴,而且能引发我们对宇宙、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感悟。

比如,在《阿房宫赋》中,作者杜牧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总结了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借古讽今,警示唐统治者,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情怀。

《快哉亭记》,作者辙通过快哉亭命名的由来,阐发了“心中坦然,无所不快”的观点。

黄庭坚《登快阁》,作者了却公事后登快阁玩赏,表达了归隐江湖的愿望。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今天我们学习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看在这一首登临诗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主题呢?三、理解诗歌。

1、一读诗歌,读懂诗意。

2、看注释,疏通诗意。

(点同学)游:翔集、遨游;自:独自、徒劳;埋:掩埋;成:变成;中:从中间。

(疏通语序:白鹭洲中分一水,青天外半落三山)为:因为。

(语序:不见长安)3、(1)再读诗歌,读出情感。

问:作者的情感是什么?【答案:愁】(归纳:读出了作者的情感)(2)“愁”这个字,它在全诗是最关键的,即本诗的“诗眼”。

那我们以后理解诗歌或文章,都要抓住“诗眼”(板书),因为它是全篇情感主旨所在。

a)缘何而愁?(不见长安)【借代】b)为什么见不到“长安”?(浮云蔽日)【借代、比喻。

】(准备:典故出处)王安石《登飞来峰》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白为什么就因为浮云遮眼而愁呢?(身份、地位不同)(3)理解诗歌,还要了解什么?(板书:诗人)也就是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白,看校本教材《各领风骚》之白篇;背景:看课文注释1)背景:“浮云蔽白日”指玄宗宠幸贵妃、国忠,荒废朝政,而导致安史之乱,长安沦入胡人手中。

白心雄万夫,本想大有作为,无奈得罪高力士等人,被流放,不得重用。

登上凤凰台,眼见江山陵夷,感慨国难未已,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

望帝乡而不见,乃触境而生愁。

读了诗歌,我们知道作者登高的感受是“愁”,但是这个愁不可能是空中楼阁,凭空一下就出来的,总要有所铺垫,层层道来,那么,作者的愁绪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再读诗歌。

4、鉴赏诗歌。

我们读诗歌,最先入眼看的是什么?(板书:诗题)本文的诗题是什么?一个“登”(板书)字包含什么容?登临诗一般会涉及哪些方面?——【登临所想,登临所见,登临所感】从表达方式看,分别以【记事、写景、抒情】为主。

好,大家再读诗歌,找出本诗中分别照应的诗句。

(1)作者登高所想到的,是哪几联?(前两联)1)看首联,照应了诗题中的什么?【“凤凰台”。

】看注释:凤凰台。

这是借什么起诗?【传说】凤凰是什么的象征?(吉祥、祥瑞),当年凤凰台上凤凰在此翔集,而今呢?(“凤去台空江自流”。

)先说用了什么手法?【古今对照】本联你读出了什么感觉?(……)你是通过哪些词感受出来的呢?那本联的关键词是什么?【空、自】有什么作用?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以凤凰之来去,寄予王朝兴衰之感。

【通过“空”,慨叹时间的流逝,六朝繁华不再。

】好,时间流逝,难道变化的仅仅是“凤去台空”么?还有什么呢?【人事变迁】2)写“人事变迁”的是哪一联?(颔联)与诗题中的什么照应?【金陵】金陵:今,古又称建康、建业。

六朝(东吴、东晋,以及南北朝中的宋、齐、梁、,这些朝代统治的时间加到一起才270多年,政权更迭频繁)古都。

看注释:吴宫花草。

晋代衣冠。

用了什么修辞?【借代。

】另外联想古人的事迹,故事,这叫什么?【用典】大家说说,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如何表现出来的?【关键词:埋、成】心情:【吊古伤今。

】手法:前后对比,表现【人事已非】的今昔之感。

吴宫花草:美盛景物←→幽径:凄凉景致晋代衣冠:美盛人事←→古丘:凄凉景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留下的只是荒冢,威风不再,烜赫难久,诗人在感慨时间的无情,怀古伤今,叹息人世的无常。

颔联其实是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

(2)前两联写到登高所想,慨叹人事已非,往下却笔锋一转,接着描台上所见的实景,由古转今。

作者“登”高,(所见)的景物是什么?(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这两句诗向来为人所重,请你说说看它好在什么地方?(提示:所写景色有何特点?对全诗有何作用?)——若隐若现(半隐半现)、气象万千、雄伟壮美。

意在揭示人世无常,【江山永恒】的主题。

5、诗歌理解后,记忆就比较容易了,给2分钟时间,背诵本诗。

6、当堂操练,加强巩固。

背完了诗歌,是不是真的就懂了呢?我们检查一下。

现在请大家试从关键词、艺术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主旨情感的理解等方面(注意,请一定围绕一个角度集中展开)对本诗写一段鉴赏文字。

(200字左右)教师示例:本诗首句通过想象写凤凰在此聚集,笔调清逸,但是如今,凤去台空,只有长江从空寂的台下无声地流过,一个“自”字,就有江山依旧,岁月难再的意味。

颔联引发了作者的吊古之思,六朝古都繁华不再,“埋”、“成”,在古今对比中,表现出人事已非的凄凉。

然而自然江山是永恒长存的。

一个“半落”,写出了青天外三山若隐若现,弥漫于烟雾之中的雄伟,一个“中分”,道出了白鹭洲被两股水流环抱的景象,气象壮丽。

然而半壁河山已落入胡手,原因何在?一个“蔽”字,就把奸臣当道阻隔贤臣的黑暗点出,作者登台极目西眺,长安不可“见”,自然引发忧国之“愁”。

本诗用字看似随手拈来,却是字字锤炼,饱含作者之情,恰到好处地寄托了作者之意。

7、小结。

鉴赏诗歌,主要从那几方面入手,现在大家心中都有一点概念了吧?抓诗眼,也就是关键词。

抓住诗眼,顺藤摸瓜,把作者的思路理清,容自然明了。

另外,像登临怀古这类诗,一般作者登高必远望,必有所联想,必有所感怀,所以,鉴赏登临诗我们可以抓诗题疏通思路。

接下来,我们来对比另一首诗歌,看看用这个方法是否行得通。

四、对比阅读。

白狂傲不羁,但是他也有感叹别人才华的时候。

《唐才子传》记载,有一回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但见颢之作《黄鹤楼》,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颢题诗在上头。

”认为自己无法超越颢,就没有题诗。

传说未必是真,但白的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

《黄鹤楼》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理解本诗。

(1)(2)、缘何愁?【日暮乡关何处是?即“日暮怀归”】“关”者,为出入必经之所,“乡关”意为回乡的路。

(3)、那作者是如何表现这愁的?登临黄鹤楼,作者是从那几方面着眼烘托愁绪的?(传说和写景)板书:传说景物情感触景抒怀(思乡)意境渺远1)、介绍黄鹤楼。

在今武昌之黄鹄矶上,背依蛇山而俯瞰江、汉,目极千里而巍峨壮观。

相传仙人王子安驾鹤至此,又得三国蜀汉之费文伟在此乘鹤以登仙,故得其名。

2)开头四句写仙人跨鹤而去,本属虚无,诗中却以无作有,表达了什么情感?这样写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

仙去楼空,唯剩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具有浓郁的飘然之气。

3)本诗和诗前两联都着眼一个“空”字,二者有什么不同?诗是借吴晋繁华湮没,抒发一种兴亡之感;诗则写白云黄鹤,给人一种渺不可知的感觉。

4)律诗格律的大忌是:在相近的诗句里某一字词重叠出现。

为什么我们读诗和诗时对“黄鹤”、“凤凰”的三次出现却不觉拗口?“黄鹤”、“凤凰”的三次出现,看似诗人随口说出,却是诗人精心构思的。

它们的出现,因诗歌的气势奔腾直下,韵律流畅,音节优美,朗朗上口。

2、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A、容上的异同B、结构上的异同C、语言上的异同D、表现手法上的异同E、风格上的异同(当然,比较阅读,不必面面俱到,找出最有特点的地方。

)参考答案:A、从韵律上看,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是步诗原韵,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

B、从诗的开头看,诗一开头就点明题意,三次出现“黄鹤”,诗也是一开头就点明题意,三次出现“凤凰”。

C、从容上看,诗用传说,诗也用传说。

D、从写作手法上看,都是先写景,后抒情,结尾都抒发一种愁思。

只不过白抒发的是担心国君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的忧思,而颢抒发的是思念家乡之情。

E、从语言上看,也都是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

3、评价两诗方回《瀛奎律髓》认为这两诗“工力悉敌”、“格律气势,未见甲乙”。

著有《沧浪诗话》的严羽:“唐人七言律诗,当以颢《黄鹤楼》第一”;著有《删订唐诗解》吴昌祺在评论《凤凰台》时也说它“岂能比肩《黄鹤楼》”;南宋文学家克庄貌似公允,在《后林诗话》中以“真敌手棋也”论之;而今人孟麟先生则直言不讳,提出了“诗超过诗”、“不如”的“新颖”立论。

请问你的看法是什么?(或者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参考答案:(1)颢的《黄鹤楼》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不过,诗的概括力和意境都比颢高。

诗前两句概括了诗前四句的意境,腾出第二联怀古,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容。

《黄鹤楼》中,诗人面对“汉阳树”和“鹦鹉洲”时触发的只是个人羁绊异乡的羁旅愁思;而《登金陵凤凰台》则能在面对三山一水之时抒发的是忧国忧民忧君的愁绪,含蓄而又深远。

两者相比,白的思想境界也要比颢的高。

(2)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

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

作为登临吊古之作,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