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种群的特征6.doc

合集下载

种群及群落

种群及群落

第一节种群(population)及其特征一、种群的概念种群(population)是生活在一个特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集合。

二、种群基本特征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每个有机体都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来进行繁殖。

因此,在这个空间中要有供生物有机体所需食物和各种营养物质,并能与环境进行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数量特征有两种表示方法。

单位面积(体积)内的个体数量称为种群密度;单位面积(体积)内个体的鲜重或干重也称为种群密度。

遗传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某些形态特征或生理特征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一个种群中的生物具有一个共同的基因库,以区别其他物种,但并非每个个体都具有种群中贮存的所有信息。

三、种群数量特征1、种群大小和密度种群大小是指一定面积或一定容积空间内某种生物的个体总和种群密度(density)是指单位面积和单位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2、种群的年龄结构种群的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就是不同年龄组在种群中年占的比例或配置状况。

3、种群性别比率种群的性别比率(sex ratio)就是种群的雌雄性别比率或结构。

四、影响种群数量特征的指标1、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natality)是种群增加的固有能力。

通常以种群单位时间内,每1000个个体产生的新个体数来表示。

死亡率(mortality)描述种群中个体的死亡可用单位时间内每1000个个体死亡个体数表示种群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迁入率和迁出率迁入率(immigration)指单位时间内迁入的种群的个体数。

迁出率(emigration)指单位时间内迁出的种群个体数。

3、内禀自然生长率和环境容纳量当环境在没有任何限制因素的条件下(空间、食物和其他都处于生物生存的水平),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种群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为内禀增长率(innate capacity of increase),常用r表示。

最大值r或生物潜能,与在实验室内或野外实际条件下见到的增长率之间的差,常被看作为环境阻力。

种群的特征课件

种群的特征课件

种群的特征课件一、引言种群是生态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指的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一物种个体所构成的总体。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种群结构、种群动态和种群分布等方面。

通过研究种群的特征,我们可以了解物种的生存状况、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以及种群的分布规律,从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种群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数量特征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生存状况和资源利用效率。

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食物资源、栖息地质量、环境条件等。

种群密度的变化可以影响种群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种群结构种群结构是指种群中不同年龄、性别、大小等个体组成的比例和分布。

种群结构对于种群的生存和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种群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种群的生殖力和生存力。

种群结构的变化可能受到环境变化、资源利用、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研究种群结构,我们可以了解种群的生殖策略、生存策略和适应能力。

四、种群动态种群动态是指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种群动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种群的生存状况、数量变化趋势和生态功能。

种群动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出生率、死亡率、移民率和迁移率等。

种群动态的变化可能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产生影响。

通过研究种群动态,我们可以预测种群的未来发展趋势,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五、种群分布种群分布是指种群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种群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条件、资源分布、种群密度等。

种群分布的变化可能对种群的生存和繁殖产生影响。

通过研究种群分布,我们可以了解种群的适应能力和生态位。

种群分布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种的分布范围和生境需求,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六、结论种群的特征是生态学研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种群密度、种群结构、种群动态和种群分布等方面都是种群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种群的特征,我们可以了解物种的生存状况、数量变化趋势和生态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1、种群及其基本特征名词解释1、种群:是同一时期内一定空间中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2、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地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他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3、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4、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一般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成群分布。

5、最大出生率:是指理想条件下中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

实际出生率: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

特定年龄出生率:特定年龄组内每个雌体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后代数量。

6、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下由于生理寿命而死亡造成的死亡率。

生态死亡率: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

7、年龄锥体: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置而成的图,横柱从上到下表示不同的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各年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的百分比。

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8、生命表:用来呈现和分析种群死亡过程的表,分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称为静态生命表。

综合生命表:加入了mx栏,即同生群平均每存活个体在该年龄期内所产后代数,这样的生命表称为综合生命表。

9、同生群: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这样一组个体称为同生群,这样的研究叫做同生群分析。

10、生命期望:是种群中某一特定年龄的个体在未来所能存活的平均天数。

11、净增殖率(R0):存活率lx与生殖率mx相乘,并累加起来,即得净增殖率。

12、K-因子分析:根据连续观察几年的生命表系列,我们就能看出在哪一时期,死亡率对种群大小的影响最大,从而可判断哪一个关键因子对死亡率ktotal的影响最大,这一技术称为K-因子分析。

简述种群的6个数量特征

简述种群的6个数量特征

简述种群的6个数量特征
种群的6个数量特征包括:
1.种群规模,即种群中生物体的数量。

2.种群密度,即种群中生物体的数量与占用面积或体积的
比值。

3.种群出生率,即一定时间内种群中新生物体的数量。

4.种群死亡率,即一定时间内种群中死亡物体的数量。

5.种群增长率,即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

6.种群年龄结构,即种群中各年龄段生物体的比例。

1.种群规模是指种群中生物体的总数,它可以是动物、植
物或微生物等。

这是种群的基本特征之一,可以反映种群的大小和范围。

2.种群密度是指种群中生物体的数量与占用面积或体积
的比值。

密度越高,种群中生物体的竞争就越激烈。

3.种群出生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如一年)种群中新生物
体的数量。

这是种群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4.种群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如一年)种群中死亡物
体的数量。

这是种群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5.种群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


可以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计算。

6.种群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段生物体的比例。

这可
以反映种群的生长和衰退趋势。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第三单元种群和群落第一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知识点一种群的特征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填写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示意图(1)写出图中各年龄组成的类型。

A :增长型,B :稳定型,C :衰退型。

(2)根据图示,将各年龄组成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用线连起来。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必备知能]1.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①年龄组成⎩⎪⎨⎪⎧⎭⎪⎬⎪⎫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不变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种群密度②性别比例⎩⎪⎨⎪⎧⎭⎪⎬⎪⎫♀>♂→增长快♀≈♂→相对稳定♀<♂→增长慢种群密度 [学法指导]种群数量变化特殊实例及分析(1)城市人口的剧增——是由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我国人口的增长——是由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是仅由出生率高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人口增长率下降。

(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2.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1)图示类型示例:①模式图:②统计图:③曲线图:④柱形图:(2)判断方法: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

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易误提醒]样方法的应用及应注意的六个问题(1)调查对象要选熟悉的又容易计数的植物,如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选择个体数目容易辨别的双子叶草本植物。

(2)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且选取平坦、宽阔、被调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地段。

生态学问答浓缩

生态学问答浓缩

3论述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并简述各个阶段的特点答:生态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过程)。

即公元十六世纪前为生态学萌发时期;公元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末为生态学的建立时期;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生态学的巩固时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为现代生态学时期。

在生态学的巩固时期,以地区性特点为背景,分化为三个不同的学派,主要是欧洲学派、俄国学派和英美学派。

5 简述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特点。

答:现代生态学十分重视生态学研究的尺度,尺度是某一现象和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所发生的频率。

生态学承认的尺度有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6根据你对生态学学科的总体认识,谈谈生态学学科的特殊性答:生态学根据研究对象的生境划分,可划分为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和岛屿生态学四个分支学科。

生态学根据研究性质可划分为理论生态学、应用生态学两类。

生态学研究的特殊性应该体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单位的特殊性。

上世纪40-50年代,动物生态学研究单位主要是种群,而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单位是群落;60年代以后,生态学的研究单位是生态系统。

8 从负反馈调节入手,谈谈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答:负反馈控制可使系统保持稳定,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负反馈的自我调节机制,所以在通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会保持自身的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当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的最稳定状态时,他能够自我调节和维持自己的正常功能,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的干扰,保持自身的稳定性。

10 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组成)和基本功能答:生态系统的组成主要的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两大部分构成。

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还原者)三大功能类。

无机环境包括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联系生物与非生物的有机物质及其它物理条件。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12 简述系统的概念与系统特征答: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种群的特征教案

种群的特征教案

种群的特征教案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1 节种群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种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课时安排
2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59,特别强调种群的概念
〖板书〗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

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

农业生态学考试重点

农业生态学考试重点

农业生态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Ecosystem:生态系统:指由环境或由占据该环境并联系在一起的生命有机体所构成的动态整体,并不断相互作用,进行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有机整体2、Producer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也包括蓝绿藻和一些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3、Consumer消费者:异养生物,主要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包括植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到四级),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4、Decomposer分解者:异养生物,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无机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动物等5、Secondary production次级生产:初级生产以外的生态系统生产,即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形成异养生物自身的物质,又称为第二性生产6、Primary production初级生产: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从无机物合成,转化为复杂的有机物,又称为第一性生产7、Biomass生物量:某一特定观察时刻,某一空间范围内,现有有机物的量,他可以用单位面积或体积的个体数量,重量(狭义的生物量)或含能量来表示,因此它是一种现存量8、production生产量:是在一定时间阶段中,某个种群或生物系统所新生产出的有机体的数量,重量或能量,它是时间上积累的概念,即含有速率的概念。

(生产量,生产力production rate,生产率productivity同义)9、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总初级生产力与net primary production,NP净初级生产力:植物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的量称为总初级生产力,植物总初级生产力减去呼吸作用消耗掉的,余下的有机物即为净初级生产力10、Pg,gross production总初级生产量:照射到植物上的太阳辐射,仅有50%左右的可见光部分可被叶绿素吸收,其他部分不被利用,在吸收的光线中,大部分散射,转化为热能,最大值有5%(被吸收量的10%)用于有机物的合成,这部分被称为总初级生产量11、PN,net production净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减去20%(总辐射量的1%)的吸收消耗,为净初级生产量12、Food chain食物链和trophic level营养级: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在营养关系中形成的一环套一环似的链条式的关系,即物质和能量从植物开始,然后一级一级的转移到大型食肉动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的特征随堂练习
1. 种群是指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体的总和。

它具有个体所不
具有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 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中
3.
下列生物能组成一个种群的是( )
A. —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B.
C. 一片森林中全部的大山雀
D.
4.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
是(

A.种群特征
B.
C.年龄组成的规律
D.
5. 近几十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 性别比例适当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6. 在一块草原上有 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 6户养的是绵羊,有2户 养的是山羊,这块草原上的
8群羊是()
A.六个种群
B. 一个种群
C.
两个种群
D. 八个种群
7. 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
46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
有标志鼠12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为(

A.46
B.25
C.12
D.96
8. 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是( )

年龄组成
②性别比例 ③出生率和死亡率 ④迁入和迁出的个体数量 A.②③
B. 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9. 某学生在测定一个生物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原始森林只的山毛榉的种群密度时,
采取
如下操作:
① 选择山毛榉分布比较均匀,长
5km 、宽1km 的长方形地块;
② 将该地块分成三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样方; ③ 样方为边长5m 的正方形; ④ 每个样方内山毛榉的数量如下表。

请回答:
⑴根据该同学的调查,该原始森林中的山毛榉的种群密度为 ⑵该调查结果是否可靠?为什么?
10. 下图为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一个湖泊里的全部鱼 一座山上全部的毒蛇
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 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老年个体数 成体数.7 幼体数
⑴图中B 表示稳定型,A 表示 _________________ 型,C 表示 _________________ 型。

⑵B 型的种群的年龄结构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A 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⑷C 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下图为一种
生物的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甲、乙、丙分别表示( )
II
V

1

量 L
体 数
厂\

年区
G
年龄 0



18. 在一种群中,生物体的死亡常常随着年龄的不同而有极大的差别,若将某一种动物
A.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C.衰退型增、长型、稳定型
12. 预测某地区人口动态的主要依据是 A.现有人口数量
B.
C.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迁出
B. D.
D.
稳定型、增长型、衰退型 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
现在的性别比例
目前的年龄组成
13. 农业生产上常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使之不能与雌虫个体交
尾,致使害虫的种群密度(

A.明显下降
B. 明显上升
C.保持稳定
D.
越来越大
14.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少生优生,从生态学角度看,其目的主要是(
A.控制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
B.
C.控制死亡率,降低种群密度
D.
15. 下列与调节雪兔的种群大小无关的是(
A.以雪兔为食的猞猁的数量
C.栖息地青草的生长状况
16. 某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较少, 为() A.增长型
B.
衰退型
17. 关于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 C.种群一经形成,其特征不变
控制年龄组成,稳定种群密度 控制年龄组成,降低种群密度
B.
D.
雪兔能随季节变换毛色 雪兔种群原来密度的大小
而成年和老年的个体较多,则此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
C. B.
D.
稳定型
D.
不能确定
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有机结合 种群的特征是单独个体所不具备的
的种群分为几个年龄阶段,分别求出每个年龄段的存活率,再按年龄百分比画成关系曲线图,便得到该动物的存活和年龄关系曲线图。

下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3种年龄不同的动物,
据图回答:
⑴曲线图中ab段表示甲动物_____________ 的繁殖率 ______________ ,对后代的保护能力
,种类动物,后代的成活率
请列举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生物:
⑵cd段表示乙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⑶丙曲线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丙为野生动物,据此,我们应该做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护工作。

请列举两个典型
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同种生物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点状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3.C 4.D 5.C 6.C 7.D 8.C 9. ⑴0.16 株/ m i ⑵不可靠所选取的样方面积太小10. ⑴增长衰退⑵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⑶越来越大⑷越来越小11.D 12.D 13.A 14.A 15.B 16.B 17.C
18.⑴中年以前死亡率较低较低较高高人、大象等⑵幼年时期死亡率很高,达50%⑶幼年时期死亡率极高幼体鱼、青蛙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