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力和运动总复习.doc

合集下载

第六章专题六力学中常见的四种模型-2025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PPT课件

第六章专题六力学中常见的四种模型-2025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PPT课件

A.无论 m、M、v0 的大小和地面粗糙程度如何,都只可能是图甲所示的情形 B.若 M 较大,则可能是图甲所示情形;若 M 较小,则可能是图乙所示情形 C.若 v0 较小,则可能是图甲所示情形;若 v0 较大,则可能是图乙所示情形 D.若地面较粗糙,则可能是图甲所示情形;若地面较光滑,则可能是图乙所示情形
高考一轮总复习•物理
第5页
解析:开始时 A 逐渐减速,B 逐渐加速,弹簧被压缩,t1 时刻二者速度相同,系统动能 最小,势能最大,弹簧被压缩到最短,然后弹簧逐渐恢复原长,B 仍然加速,A 先减速为零, 然后反向加速;t2 时刻,弹簧恢复原长,由于此时两物块速度方向相反,因此弹簧的长度将 逐渐增大,两物块均减速,A 减为零后又向 B 运动的方向加速,在 t3 时刻,两物块速度相同, 系统动能最小,弹簧最长,因此从 t3 到 t4 过程中,弹簧由伸长状态恢复原长,故 A、B 错误;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t=0 时刻和 t=t1 时刻系统总动量相等,有 m1v1=(m1+m2)v2,其中 v1 =3 m/s,v2=1 m/s,解得 m1∶m2=1∶2,故 C 正确;在 t2 时刻 A 的速度为 vA=-1 m/s,B 的速度为 vB=2 m/s,根据 Ek=12mv2,且 m1∶m2=1∶2,求出 Ek1∶Ek2=1∶8,故 D 正确.故 选 CD.
A.小球以后将向左做平抛运动 B.小球将做自由落体运动 C.此过程小球对小车做的功为12Mv20 D.小球在圆弧轨道上上升的最大高度为2vg20
高考一轮总复习•物理
第10页
解析:小球上升到最高点时与小车相对静止,有相同的速度 v′,由动量守恒定律和机 械能守恒定律有 Mv0=2Mv′,12Mv20=12×2Mv′2+Mgh,联立解得 h=4vg20,故 D 错误;从 小球滚上小车到滚下并离开小车过程,系统在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由于无摩擦力做功,机 械能守恒,此过程类似于弹性碰撞,作用后两者交换速度,即小球返回小车左端时速度变为

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

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

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初三物理是中学物理学习的重要阶段,涵盖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初三物理总复习的知识点概述:# 力和运动-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力与加速度的关系)、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 摩擦力:物体间接触面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 压力和压强: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强是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 机械能-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 机械能守恒:在没有非保守外力作用下,系统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 热学- 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

- 热量:物体吸收或放出的能量。

- 热膨胀和收缩:物体在温度变化时体积的变化。

- 比热容:单位质量的物质升高1摄氏度所需的热量。

# 电学- 电荷:物体带电的性质,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 电流:电荷的流动,单位是安培(A)。

- 电压:推动电流流动的力,单位是伏特(V)。

-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物理量,单位是欧姆(Ω)。

- 欧姆定律: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 串联和并联电路: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

# 光学-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反射:光遇到物体表面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 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 透镜:能够使光线汇聚或发散的透明物体。

# 声学-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 声波: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 共振:物体在特定频率下振动幅度最大的现象。

# 原子物理和核物理-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 核反应:原子核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裂变和聚变。

# 实验技能- 实验操作:包括使用各种物理实验仪器和设备。

- 数据记录: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 误差分析:分析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025高考物理总复习力学三大观点的综合应用

2025高考物理总复习力学三大观点的综合应用

台最右端 N 点停下,随后滑下的 B 以 2v0 的速度与 A 发
图1
生正碰,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后 A、B 恰好落在桌面上圆盘内直径的两端。已知 A、
B 的质量分别为 m 和 2m,碰撞过程中损失的能量为碰撞前瞬间总动能的14。A 与
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重力加速度为 g,A、B 在滑至 N 点之前不发生碰撞,
答案 (1)8 N 5 N (2)8 m/s (3)0.2 m
解析 (1)当滑块处于静止时桌面对滑杆的支持力等于滑块和
滑杆的重力,即N1=(m+M)g=8 N 当滑块向上滑动时受到滑杆的摩擦力f=1 N,根据牛顿第三定
律可知滑块对滑杆的摩擦力f′=1 N,方向竖直向上,则此时桌
面对滑杆的支持力为N2=Mg-f′=5 N。
一起竖直向上运动。已知滑块的质量m=0.2 kg,滑杆的质量
M=0.6 kg,A、B间的距离l=1.2 m,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
不计空气阻力。求:
图4
01 02 03 04
目录
提升素养能力
(1)滑块在静止时和向上滑动的过程中,桌面对滑杆支持力的大
小N1和N2; (2)滑块碰撞前瞬间的速度大小v1; (3)滑杆向上运动的最大高度h。
该过程中弹簧对物体B冲量的大小。
答案 (1)mA 2gH mA+mB
(2)2t 2(mA+mB)gt+2mA 2gH
解析 (1)设A和B碰前瞬间的速度大小为v0,和B碰后瞬间的
速度大小为v,有 mAgH=21mAv20 v0= 2gH
01 02 03 04
目录
提升素养能力
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mAv0=(mA+mB)v 解得 v=mmAA+2mgHB 。 (2)从碰后至返回到碰撞点的过程中,AB结合体做简谐运动。 根据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可得运动时间t总=2t 回到碰撞点时速度大小为 vt=v=mmAA+2mgHB 方向竖直向上 取向上为正方向,由动量定理得I-(mA+mB)g·2t=(mA+mB)vt-[-(mA+mB)v] 解得 I=2(mA+mB)gt+2mA 2gH。

第六章 力和运动——章复习与知识点总结(正式)

第六章 力和运动——章复习与知识点总结(正式)

第六章 力和运动 ——章复习与知识点总结 2012.3第六章 力和运动——章复习一、基本知识自测并复习 (一) 力及其作用效果1、力的概念:物体间的 。

2、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的。

3、单位: ,托起一个大苹果的力大约为5N 。

4、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二) 弹力、弹簧测力计1、弹性:受力时 ,不受力时 的特性。

2、塑性:变形后不能 的特性。

3、弹力:物体由于 而产生的力。

4、方向:与受力物体的形变方向 ,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5、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 越大,弹簧的伸长就 。

6、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1)使用前三观察: 和 。

(2)使用时,①要注意所测力不能超过 。

②在 时才能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 。

(三) 重力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的 的力。

2、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 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3、大小:重力的大小是 。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 。

4、公式: (g= )。

g 的物理意义:质量为1Kg 的物体,在地面附近受到的 。

5、方向: 。

应用:重垂线。

6、重心:重力的 。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 上。

(四) 摩擦力1、概念:两个相互 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就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的力。

2、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探究(1)实验方法: 法。

(2)因素:① 大小。

②接触面的 。

3、减小方法(1)变滑动为 。

(2)使两个接触面 。

(3) 压力。

(4) 按触面的粗糙程度。

(五) 运动和力的关系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 作用时,总保持 状态或 状态。

2、惯性:物体保持 不变的特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 。

3、二力平衡的条件(1)作用在 上;(2)大小 ;(3)方向 ; (4)作用在 上。

二、重点知识理解 (一)对惯性的理解1、对惯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任何情况下的物体都有惯性。

(2)惯性大小仅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物体是否受力、运动的状态如何等因素均无关。

高三物理总复习 第六章 章末整合

高三物理总复习 第六章 章末整合
第6章 章末整合
必考内容
高考物理总复习
3.如图所示,两平行金属板 A、B 长 L=8cm,两板 间距离 d=8cm,A 板比 B 板电势高 300V.一带正电的粒子电 荷量为 q=10- 10C, 质量 m=10- 20kg, 沿电场中心线 RO 垂直 电场线飞入电场,初速度 v 0=2×10 m/s.粒子飞出平行板电 场后经过界面 MN、PS 间的无电场区域后,进入固定在 O 点 的点电荷 Q 形成的电场区域,(设界面 PS 右边点电荷的电场 分布不受界面的影响).已知两界面 MN、PS 相距为 12cm, D 是中心线 RO 与界面 PS 的交点,O 点在中心线上,距离界 面 PS 为 9cm,粒子穿过界面 PS 最后垂直打在放置于中心线 上的荧光屏 bc 上.(静电力常量 k=9.0×109N· 2/C2) m
人 教 实 验 版
必考内容
第6章
章末整合
高考物理总复习
[解析] 令 O 点电势 φO=0,则 φA=-34.6V,φB= 34.6V, 再作点 B 关于点 O 的对称点 B′, 因为 BO=OB′, 则 φB′=-34.6V.连接 AB′,并作其垂线 OE,则从 O→E 的方向即场强方向 OB′ 1 3 tanθ= = = OA 1.73 3 UOB′ UOB′ E= = =220V/m. d OB′sin60°
人 教 实 验 版
必考内容
第6章
章末整合
高考物理总复习
人 教 实 验 版
必考内容
第6章
章末整合
高考物理总复习
一、匀强电场中电势差和电场强度的关系
人 教 实 验 版
必考内容
第6章
章末整合
高考物理总复习
1.匀强电场中电势差和电场强度在方向上的关系 由图可知,由 A 点沿 AB、AC、AD、AF 路径电势均 降落,且 UAB=UAC=UAF,其中 AB 路径电势降落最快(单 位长度上的电势差最大),由此可知电势降落最快的方向是 电场强度的方向.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物理知识点总结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物理知识点总结

中考必备——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第六章力和运动 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第六章力和运动 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滕家学校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

科学探究是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只有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进行体验才能实现。

本章的知识跟社会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教学中要多举实例让学生分析,以加强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把知识讲活。

教学措施:
1.通过实验探究、动画演示,得到结论再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2. 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边实验边总结并应用启发性的综合性教学法
3. 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观察,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通过实验探究重力
大小与质量关系,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 对摩擦力的定义采用透镜式教学模式“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采用探究式教
学模式;对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采用猜想与反驳教学模式。

5. 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四:课时安排:
本章共分6节,新授课及练习用12课时,复习检测用4课时。

第一节力及其作用效果2课时
第二节弹力弹簧测力计2课时
第三节重力2课时
第四节摩擦力2课时
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惯性2课时
第六节二力平衡2课时
总结和复习2课时
单元测试和讲评2课时。

第六章第3讲 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2025版高考总复习物理

第六章第3讲 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2025版高考总复习物理
返回导航
第6章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例1 (多选)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机械能是否守恒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物体A将弹簧压缩的过程中,物体A的机械能守恒 B.乙图中,物体A固定,物体B沿斜面匀速下滑,物体B的机械能守恒 C.丙图中,不计任何阻力和细绳及定滑轮的质量时,A加速下落,B加 速上升过程中,A、B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D.丁图中,小球沿水平面做匀速圆锥摆运动时,小球的机械能守恒
返回导航
第6章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返回导航
第6章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返回导航
第6章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返回导航
第6章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返回导航
第6章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1.忽略空气阻力,下列物体运动过程中满足机械能守恒的是( ) A.电梯匀速下降 B.物体由光滑斜面顶端滑到斜面底端 C.物体沿着斜面匀速下滑 D.拉着物体沿光滑斜面匀速上升
返回导航
第6章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02
考点突破 提升能力
返回导航
第6章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考点1 机械能守恒的理解与判断 1.对机械能守恒条件的理解 (1)只受重力作用,例如做平抛运动的物体机械能守恒。 (2)除重力外,物体还受其他力,但其他力不做功或做功代数和为零。 (3)对物体和弹簧组成的系统,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系统的机械能守 恒。注意:并非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6gR 2
C.
5gR 2
D. gR
返回导航
第6章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关键信息
模型建构
思维创新
(1)内壁光滑的41圆弧轨道,小物块下滑过程中只 通过小物块沿曲
固定在竖直平面内
有重力做功,满足机械 面下滑的情境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力和运动总复习【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受平衡力的情况。

2、进一步理解动静摩擦力的区别。

【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难点】:二力的平衡的应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法】知识网络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内容前诊题:1、摩擦力的定义是什么?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二、引导学生复习本章内容,板书出:本章的知识结构物体不受力:牛顿第一定律经验概念与伽利略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用惯性去解释某些观念,理想实验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生活中的具体现象同一直线上的力:力的合成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力的平衡解决二力平衡与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运动变化的原因牛顿第一定律的矛盾。

三、补充和重点讲述一些学生模糊的概念。

1、摩擦力的概念:(与教材不同)当物体之间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从而分析:学生知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的不同。

举例并做实验:用1牛、2牛、5牛的力拉桌子,桌子不动,从二力平衡的角度分析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时,摩擦力的大小分别等于1牛、2牛、5牛。

总结:静摩擦力的大小===与之相平衡的力的大小2、举例说明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从而解决摩擦力的大小与平衡力之间的矛盾。

3、平衡力从实例分析物体受平衡力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一知识点以加深印象。

静止状态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保持或(合力为零)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四、典型例题1、洗衣机的甩桶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惯性演示实验:用绳子栓住一个小石块做圆周运动。

让学生理解此题。

2、用30牛的力握住一个重50牛的油瓶,手与瓶之间的摩擦力是多少?如果怕瓶子掉下,加大手的握力为60牛,则手与瓶之间的摩擦力又是多少?分析:此题利用力的平衡来分析,摩擦力始终与瓶子的重力相等,学生容易把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混淆起来,一定要分析好此题。

五、小结;学生根据板书和例题进行总结。

反馈检测:1、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牵引力为5600牛,重力为89000牛,摩擦力为多少?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为多大?2、匀速下降的气球,若总重为130牛,则所受的浮力为多少?方向如何?(空气的阻力忽略不计),如果气球匀速上升,则所受的浮力为多少?如果气球静止,则所受的浮力又为多少?2018-03-14【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受平衡力的情况。

2、进一步理解动静摩擦力的区别。

【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难点】:二力的平衡的应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法】知识网络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内容前诊题:1、摩擦力的定义是什么?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二、引导学生复习本章内容,板书出:本章的知识结构物体不受力:牛顿第一定律经验概念与伽利略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用惯性去解释某些观念,理想实验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生活中的具体现象同一直线上的力:力的合成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力的平衡解决二力平衡与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运动变化的原因牛顿第一定律的矛盾。

三、补充和重点讲述一些学生模糊的概念。

1、摩擦力的概念:(与教材不同)当物体之间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从而分析:学生知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的不同。

举例并做实验:用1牛、2牛、5牛的力拉桌子,桌子不动,从二力平衡的角度分析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时,摩擦力的大小分别等于1牛、2牛、5牛。

总结:静摩擦力的大小===与之相平衡的力的大小2、举例说明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从而解决摩擦力的大小与平衡力之间的矛盾。

3、平衡力从实例分析物体受平衡力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一知识点以加深印象。

静止状态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保持或(合力为零)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四、典型例题1、洗衣机的甩桶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惯性演示实验:用绳子栓住一个小石块做圆周运动。

让学生理解此题。

2、用30牛的力握住一个重50牛的油瓶,手与瓶之间的摩擦力是多少?如果怕瓶子掉下,加大手的握力为60牛,则手与瓶之间的摩擦力又是多少?分析:此题利用力的平衡来分析,摩擦力始终与瓶子的重力相等,学生容易把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混淆起来,一定要分析好此题。

五、小结;学生根据板书和例题进行总结。

反馈检测:1、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牵引力为5600牛,重力为89000牛,摩擦力为多少?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为多大?2、匀速下降的气球,若总重为130牛,则所受的浮力为多少?方向如何?(空气的阻力忽略不计),如果气球匀速上升,则所受的浮力为多少?如果气球静止,则所受的浮力又为多少?2018-03-14【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受平衡力的情况。

2、进一步理解动静摩擦力的区别。

【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难点】:二力的平衡的应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法】知识网络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内容前诊题:1、摩擦力的定义是什么?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二、引导学生复习本章内容,板书出:本章的知识结构物体不受力:牛顿第一定律经验概念与伽利略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用惯性去解释某些观念,理想实验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生活中的具体现象同一直线上的力:力的合成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力的平衡解决二力平衡与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运动变化的原因牛顿第一定律的矛盾。

三、补充和重点讲述一些学生模糊的概念。

1、摩擦力的概念:(与教材不同)当物体之间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从而分析:学生知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的不同。

举例并做实验:用1牛、2牛、5牛的力拉桌子,桌子不动,从二力平衡的角度分析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时,摩擦力的大小分别等于1牛、2牛、5牛。

总结:静摩擦力的大小===与之相平衡的力的大小2、举例说明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从而解决摩擦力的大小与平衡力之间的矛盾。

3、平衡力从实例分析物体受平衡力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一知识点以加深印象。

静止状态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保持或(合力为零)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四、典型例题1、洗衣机的甩桶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惯性演示实验:用绳子栓住一个小石块做圆周运动。

让学生理解此题。

2、用30牛的力握住一个重50牛的油瓶,手与瓶之间的摩擦力是多少?如果怕瓶子掉下,加大手的握力为60牛,则手与瓶之间的摩擦力又是多少?分析:此题利用力的平衡来分析,摩擦力始终与瓶子的重力相等,学生容易把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混淆起来,一定要分析好此题。

五、小结;学生根据板书和例题进行总结。

反馈检测:1、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牵引力为5600牛,重力为89000牛,摩擦力为多少?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为多大?2、匀速下降的气球,若总重为130牛,则所受的浮力为多少?方向如何?(空气的阻力忽略不计),如果气球匀速上升,则所受的浮力为多少?如果气球静止,则所受的浮力又为多少?2018-03-14【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受平衡力的情况。

2、进一步理解动静摩擦力的区别。

【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难点】:二力的平衡的应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法】知识网络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内容前诊题:1、摩擦力的定义是什么?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二、引导学生复习本章内容,板书出:本章的知识结构物体不受力:牛顿第一定律经验概念与伽利略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用惯性去解释某些观念,理想实验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生活中的具体现象同一直线上的力:力的合成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力的平衡解决二力平衡与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运动变化的原因牛顿第一定律的矛盾。

三、补充和重点讲述一些学生模糊的概念。

1、摩擦力的概念:(与教材不同)当物体之间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从而分析:学生知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的不同。

举例并做实验:用1牛、2牛、5牛的力拉桌子,桌子不动,从二力平衡的角度分析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时,摩擦力的大小分别等于1牛、2牛、5牛。

总结:静摩擦力的大小===与之相平衡的力的大小2、举例说明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从而解决摩擦力的大小与平衡力之间的矛盾。

3、平衡力从实例分析物体受平衡力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一知识点以加深印象。

静止状态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保持或(合力为零)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四、典型例题1、洗衣机的甩桶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惯性演示实验:用绳子栓住一个小石块做圆周运动。

让学生理解此题。

2、用30牛的力握住一个重50牛的油瓶,手与瓶之间的摩擦力是多少?如果怕瓶子掉下,加大手的握力为60牛,则手与瓶之间的摩擦力又是多少?分析:此题利用力的平衡来分析,摩擦力始终与瓶子的重力相等,学生容易把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混淆起来,一定要分析好此题。

五、小结;学生根据板书和例题进行总结。

反馈检测:1、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牵引力为5600牛,重力为89000牛,摩擦力为多少?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为多大?2、匀速下降的气球,若总重为130牛,则所受的浮力为多少?方向如何?(空气的阻力忽略不计),如果气球匀速上升,则所受的浮力为多少?如果气球静止,则所受的浮力又为多少?2018-03-14【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受平衡力的情况。

2、进一步理解动静摩擦力的区别。

【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难点】:二力的平衡的应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法】知识网络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内容前诊题:1、摩擦力的定义是什么?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二、引导学生复习本章内容,板书出:本章的知识结构物体不受力:牛顿第一定律经验概念与伽利略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用惯性去解释某些观念,理想实验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生活中的具体现象同一直线上的力:力的合成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力的平衡解决二力平衡与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运动变化的原因牛顿第一定律的矛盾。

三、补充和重点讲述一些学生模糊的概念。

1、摩擦力的概念:(与教材不同)当物体之间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从而分析:学生知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的不同。

举例并做实验:用1牛、2牛、5牛的力拉桌子,桌子不动,从二力平衡的角度分析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时,摩擦力的大小分别等于1牛、2牛、5牛。

总结:静摩擦力的大小===与之相平衡的力的大小2、举例说明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从而解决摩擦力的大小与平衡力之间的矛盾。

3、平衡力从实例分析物体受平衡力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一知识点以加深印象。

静止状态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保持或(合力为零)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四、典型例题1、洗衣机的甩桶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惯性演示实验:用绳子栓住一个小石块做圆周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