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道家道教书籍文章-祈欀总赞星灯科-古本

易经道家道教书籍文章-祈欀总赞星灯科-古本
易经道家道教书籍文章-祈欀总赞星灯科-古本

儒教与道教文化比较

国学经典与管理智慧结业论文 ——儒家和道家的管理智慧比较 作为国学中最经典的两个学派,儒家和道家同源于易经,生于乱世,兴于乱世,其后的几千年,虽各有千秋,也屡遭困厄,亦能绵延不绝至今,且已走出国门,迈向全世界。两者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处世之道囊括了人生的方方面面,在管理方面也是心得独到,成为许多知名企业的制胜利器。然而两者给人的印象却是有着“入世”与“出世”的截然不同。那么这两种国教又是如何殊途同归,在商品经济中大显神威的呢? 首先说儒家,作为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其创始人孔子也是世界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人。而作为封建时代统治者最为钟爱的学说,其主张的道德修养标准及价值取向也成为择人用人之标杆,也是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金科玉律。首先是“仁”,这一点在孔子和孟子的著作中出现得最多。孟子说:“施仁政者,万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同样对于企业管理者,下属不是你的奴隶,没理由无条件服从你。只有你仁以待人,才能让大家人心归服,竭诚以待。 再者是“义”。这里的“义”可不是哥们儿义气,而是“不义之财”的“义”。这么说吧,孔子不反对追求富贵,他认为“富贵乃人之所欲,贫贱乃人之所恶”。但他同时又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很显然,这对于管理中同样适用。古谚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如果是靠贪污诈骗,即使是富可敌国,也会被满门抄斩,遭万世唾骂。到现如今甚至更严格了些,比如垄断,看上去是正正当当,童叟无欺,但在行业内则是欺人太甚,一方独霸,而且自身极易僵化,导致整个行业停滞不前,同样属于贪“不义之财”之举。为此,世界各国相继出台法律限制垄断。一般来说,法律是行为的准线,但有时天网恢恢,也有疏漏。法律不是绝对健全的,有许多“不义”行为是钻了法律的空子,尤其是在经济这个相对新兴的领域,对此我想说公道自在人心,这种“不义”可能替你谋得一时之利,但恶心了好多人,形象一落千丈,长路必将坎坷,得不偿失。说我们仇富,不对,我们仇的是不义之富! 至于“礼”,也不只是繁文缛节,而是人与人之间相待的法则,维系一个“礼”,使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使原本纷繁杂乱的事务变得井然有序。比如在企业内部逐步形成并有效维护统一的价值体系和与之匹配的制度规则,对于降低协调成本、规范员工行为、提高群体生活质量和工作绩效,保持企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最后就是“智”和“信”了。“智”的体现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而不是“聪明”。因为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而大智却可以若愚。了解自己,了解别人,最重要的是了解时势,对此孔子本人是深有体会的,但他成为圣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道教是我国 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自他产生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若从它的前身方仙道?黄老道算起时间久更长了?它 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化学、医学、养身学、气功学、以及民族关系、民族心理和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此外?我国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 这两个方面?道教对此影响颇深。关键词?道教传统文化影响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在其创建和 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不少传统文化,使这些文化成为它思想源泉的一部分。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它的思想来源上多样性它对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都采取了兼收 并蓄的态度?所以道教留下来的思想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 大集合、大杂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又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过巨大而又复杂的影响。第一对古代政治历史的影响。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有许多封建王朝大力提倡道教?用道教的教义作为封建统治的思想武 器?所以道教与我国封建社会的封建统治者关系是十分密

切的。许多古代的农民起义也是与道教的思想密切相关?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就是利用道教经典中的某些思想作为他们的思想武器?来指导农民起义?此后利用道教的教义起义的农民战争也有很多。所以道教对我们国家下层社会中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十分广泛和深远的。第二对我国古代学术思想方面的影响。我国的许多道教学者?例如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成玄英等这些都为我国古代文化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贡献?特别是道教长期与佛教思想?儒家思想之间的碰撞?排斥到最后的不断融合?兼容并须的发展过程?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而且道教的许多劝善书以及大量戒律都包含了许多伦理道德的思想?而这些思想是为我国古代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第三对我国文学艺术的影响。我国古代的许多文学艺术著作中都有道教的影子?道教的主要目的在于羽化成仙?而这种思想也反映在我国古代的许多文学著作中?成为文学著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古代以这种思想而创作的诗、词、赋、小说等题材的作品数量众多?伟大的唐代诗人李白就是这其中的主要代表?其部分诗也被称为神仙诗。此外有关道教的雕塑、石刻、建筑都各具特色?由此可见都道教对我国古代艺术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同时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第四对我国医学发展的影响。道教为了实现长生不死?从一开始便十分重视炼

道教与道家

道教与道家 蒋贤森2152001037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流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流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的异同,确实一言难尽。试举一例: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亦不无悖逆。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

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因此,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 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在中国古代影响仅次于佛教。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家思想成形于先秦时期,直到东汉末“黄老”一词才与神仙崇拜这样的概念结合起

道家与玄学

《老子》的智慧与辩证分析 无08 2010011181 赵致辰 老子是道家的始祖,他的《道德经》也是长盛不衰的道家经典,下面想要分析一下老子的哲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并且寻找老子值 得我们学习的智慧,我把它分为世界观,有无强弱的关系,看待欲 望的态度,以及政治的观点几个方面来考察。 1.世界的发展 中国的先驱,总是以宏观的,整体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哲学家,医学家都是如此。而外国的先驱总是倾向于细致的研究一个现象的 每一个细微的地方,他们喜欢严谨的理论以及充足的实验验证,对 于宇宙的最为本质的问题,西方的科学家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的理论,相应的,老子提出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宏观观点, 这一观点的最大优点在于揭示了一种世界发展的“趋向性“,现代 物理揭示出一种规律,即一个体系在自由状态下总是向着熵增大的 方向发展(热力学第二定律),表现在宏观上,就是从一种物质变 为多种物质。最初的宇宙什么也没有(如庄子所说的混沌),后来 经过发展,有山,有水,有各种植物和动物,宇宙的总体处在一个 增长的过程中,这就是”生万物“。在道家中,有五行,有阴阳, 有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质,道家的世界认识观非常的完善,已经 完全自成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和自然可以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人并不以征服世界为目的。有人可能会认为道家仅仅从宏观去把握 世界显得太朦胧而不科学,我认为这恰恰可能是一种”超科学“, 在一定程度上不去细究可能会免去很多麻烦,细致的研究当然有益,但科学的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始终非常尴尬,中国古人的科学技 术发展的水平其实是匪夷所思的(比如地动仪等),但是始终没有 人对于科学技术加以促进,这显得非常耐人寻味。或许,在道家的 观点中我们可以窥见这种微妙的关系。

选修论文---道家

道家思想留给我们的 摘要:道家的宗旨,核心,含义,茶与道家的关系,道家的妙谛,道家学派的讲究,道家学说的思想精髓 关键字:道家,茶道,自然,清静无为,尊道贵德,公平原则,民本,以道治国,现实生活。 正文:道家学说以探索自然、社会、人生所当然和所以然为宗旨。其核心思想为“道”。以道贯大、地、人为核心,以自然秩序、社会秩序和心灵平衡的自然和合一体为目标,并以成道为终极关怀的学说。 道最初的含义是指道路,也就是说,道是有形的、多变的、可名的。道也可以理解为研究、认识或处理某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道也是可名的,老子说的道不是“常道”或“可道之道”,而是那种揭示事物之问必然联系的本质东西,是一种无形的、不变的、不可名的恒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无不是空洞的东西,而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既是万物之所出,又是万物之所归。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相对于有的概念,相对于有形、多变、可名的存在。无,一定不是具体的东西,而是抽象的事物内部的本质,它寓于具体事物之中,并通过具体事物表现出来,它是事物矛盾运动的法则和规律。它不可能被感觉,却可以被理性所认识;不可能被改变,却可以被遵循和利用。其次,道是朴。朴有混浊之义,既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并无常形常态而又起决定性作用的客观存在。所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道德经》)。朴有真之义。“返朴归真”,在这里朴与真同义,是真实的东西又是具有真理性的道理。朴有本之义。朴是事物之本,“朴散,则为器”(《道德经》),朴从根本上构成 现实的万事万物。再者,道法自然。宇宙万事万物的形成,其本源,其真理,不是有意识地、人为地产生的,不以人们的意志而存在,而是自然而然的演变过程。所以,“道恒无为,而无不为”,“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看起来什么都没做,实际上没有任何不做的事,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老子为什么要创立道家学说,道的目的何在?当然是为了理世平乱、治国治身。道是治的大本,是人用来管理的大法。只要相信并深刻领会“道恒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的管理智慧,掌握并运用“为无为,则无不治矣”(《道德经》)的管理法则,我们就踏上了成功之道。用道治国,则“治大国若烹小鲜”,复杂的事会如此简单,困难的事会如此容易,劳作成为艺术、枯燥成为滋味。用道来治身,则“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道德经》)。人类管理的理想目标——万物和谐、人寿年丰、国泰民安就会实现。 《原创者说》:所谓茶道,无外乎术。道是本,术是表;术源于道。术有技术与艺术之别,技术境界以游刃有余为至,艺术境界以以天合天为上。裨益身心,此茶之益生之道;颐养心神,则是茶道之情趣之道。庄子云:“得鱼忘筌,得义忘言。”以得茶

道家与道教的区别

道教与道家的区别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道家与道教并不是一回事,而这有很大的区别。 一、道家与道教产生于不同的时代。道家由老子、庄子开创的哲学思想流派,在春秋末年创立,而道教则形成于东汉末年,源于张陵所创的五斗米教。这就是说,在道教形成之前,道家己出现相当长的时问,人才辈出,流派纷呈,并形成了先秦和汉初道家发展的两个高峰。即便在道教形成以后,道家与道教仍然有各自不同的传承谱系。 二、道家与道教有各自不同的代表人物。即使同一个人物在道家与道教之中也具备了不同的个性特征。就前者来说,道家的代表人物在先秦有老子、庄子、杨朱、宋钘、尹文、列子等,汉代有曹参、窦太后、刘安、严君平等。道教的代表人物有张角、张陵、张鲁、葛洪、陶弘景、王重阳、成玄英等,这两类人物相互之间是不能替代的。就后者来说,以老子为例,道家中的老子是一个现实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道教中的老子则成为太上老君,是一个宗教教主,两者的性质显然是不一样的。 三、道家与道教的性质不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道家仅仅是一种思想文化流派,而道教是一个宗教团体,两者在文化形态上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流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流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前者具有人间性、世俗性,它存在于思想领域,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流派,它以现实的智慧之光照耀人间。而道教则不同,它不仅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即具有思想信仰,同时有严密的组织与宗教活动,并试图以一种超人间超现实的力量来改造世界,包括求得人的永生。 四、道家与道教的思想不同。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以长生不老之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道教它用神仙不死之道教化信仰者,劝人通过养生修炼和道德品行的修养而长生成仙,最终解脱死亡,求得永恒。 五、道教是依托道家思想建立起来的。道教在其创始的时候是把老庄黄老之学、神仙长生之术及民间巫术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定的宗教形态,其中道家思想是道教重要的思想来源。在道教的长期发展中,始终依托道家思想,如:《老子》、《庄子》等成为道教的重要经典,道教学者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去注解《老子》、《庄子》等。可以说,没有道家,就不可能形成道教,没有道家,道教就失去了坚实的思想支柱。汉魏以后,道家再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学派,也不再出现杰出的道家学者,而道教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道家之所以没有湮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借助于道教的发展而得以延续,道教既然以道家思想作为理论支柱,因而必然包含着道家,老庄的著述既然被作为道教的经典,道教学者在进行注释时也必然发展了老庄之学。但不能否认道家对道教的影响更大一些,而不是相反。 近年来,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世人的兴趣,也使得道教获得更多关注。道教教义中虽有道学成分,但远远不足以代表道学精神,远远不足以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基本信仰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基本信仰 道教发展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创立于东汉时期,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 道教发源于历史悠久的华夏大地,在洪荒时代,由于人力有限,经常受到自然灾害,所以人就对自然产生敬畏,希望得到自然的庇护,自此开始出现道教各种神的雏形,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对自然敬信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这些都为后来道教的发展及繁荣打下基础。东汉时期为道教的发展初期,其中,汉明帝身体力行,修心养性,并且在洛阳皇宫中积存了大量的秘书、列仙图和道术秘方。桓帝时曾派中常侍左官到苦县(今鹿邑县,是老子李耳的老家)祭祀老子,并下令将天下所有祠庙中的其他神主、偶像毁掉,改祀黄帝、老子。 隋唐时,道教发展达鼎盛时期。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年)建都洛阳,虽然对道佛均崇,但诏令道先佛后。洛阳御苑就是按道教传说中的三座神山仙境修建的。唐时,唐高祖曾下诏宣布道教为首,儒学为次,佛教第三,并自称老子后裔,大崇道教。直到北宋时期,道教仍在繁荣发展。北宋建都汴京,以洛阳为西京。宋太祖、太宗祖籍洛阳,因崇信道教。金元时期流传的道教为“正一道”、“太一道”和“真大道”,后陕西王重阳所创全真道在河洛兴起,上述三教均不再传。王重阳对道教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弟子又创了好几派,使得道观遍布。 明代嘉靖皇帝崇信道教,也大力推崇道教。但是,由于明初朱元璋对道教采取抑制政策,因而基本没有大的发展。清代统治者偏重佛教,曾宣布佛教为国教,所以禁止道教传播。虽在民间活动较盛,但道观及活动规模都很小。 民国时期,曾宣布废除道教,但民间仍有道教信仰活动。冯玉祥驻洛,倡导打神办学,很多道观多被用来办学,庙产亦被充公。到建国前夕,道教在洛阳几乎泯灭。1958年,人民政府实行宗教制度改革,原道教重点活动场所的职业人员和宗教活动相对集中,以便于管理。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与其他各教一样,道教活动全部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事务部门恢复工作,对历次政治运动中的不适做法进行纠正,平反了冤案,退还庙宇财产,安置道教职业人员,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道教活动逐渐走向正常。 道教基本信仰 其一,道教基信仰是「道」,故称道教。道教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因此道教有了庞杂的神明系统,信奉的神仙有很多,如三官、四御、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真武大帝等。 其二,道教的另一个信仰是相信人可以长生不死,道教认为道具有永恒的生命,获得它、保持它便可长生,这也叫作「德」。道教重生,追求长生,相信人通过求神或修炼可以得道,不仅可以享受人间的幸福,而且可以返本还元,与道同体,肉体永生,白日飞天,长存仙界。

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教案

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教案 第一周:第一课概述 1、何谓道家——道家产生之断代讨论 2、道家与道教之讨论——信仰与追求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在中国古代影响仅次于佛教。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3、道家的入世与出世(无为地入世,逍遥地游世) 入世就是参与俗世的活动,道家讲出世是一种修行,要超然世外,无拘无束,逍遥济世,羽化成仙。庄子反对出世与入世,却爱游世。游,若即若离不即不离也,介乎“避”与“入”之间。 4、道家之前时代——上古思想与工艺水平讨论 5、道家与当代文化资源讨论 第二周:第二课道家与上古文化 1、新石器时代——无文字时代之神巫崇拜(神为主体时代) 神话自然观是对自然的神话式的认识,核心是万物有灵和神灵崇拜 2、夏、商、周之神观念(神人交接,人渐为主体,王者为神时代) 天、地、人神系——殷商甲骨文的龟卜 《诗经》、《尚书》中的天——天神 《易经》中的宇宙秩序 3、春秋战国时代的方士与神仙修炼(鬼神观念的转化——道家人格追求神仙的 转化) 4、转化中的基础理论——养生学与中医学(黄帝内经) 道家养生学从广义上说包括道教生命观,神仙理论以及成仙的方术,从狭义上说道家养生学是指通过禁忌,服食,气功,武术等种种具体手段,使人的身心达到一种内外协调的状态,从而延长人的寿命,使人在身心平和的状态下尽享天年。通常所说的道家养生学指狭义上的养生学。理论基础:道家养生学是以道教的宇宙观为理论基础,认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都是道所化生的产物,因此只有符合道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合一,处於自然的生存状态,才是最佳生存状态。-饮食调养-2---适应环境3-男女双修功法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家是诞生在古老神州大地上的重要的本土思想。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泰古二皇。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了道生法、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是“诸子百家”中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影响中华文化各个领域,对中华哲学、文学、宗教、科技、艺术等等影响深远。 一、道家对中华哲学的影响 英国学者李约瑟也曾说过:“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由此可见,道家哲学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民族心理、民族性格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道家哲学的核心,体现在其对自然的崇尚、主张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强调“道”是世界的本原,因而从人类到自然界都要以“道”为其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哲学是一种以自然哲学为构架的、以“自然之道”一贯之的思想体系,它的本体论、社会政治哲学等都无不主张“道法自然”,体现了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道家哲学这种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与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可谓一脉相承,倡导人们更加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祈求人与自然在和谐相处的环境中共同发展。老子道家哲学以“道法自然”的自然哲学为构架,培育中华民族的智者气象,发展博大精深的智慧之思,探讨宇宙之本源、生命之奥秘、人生之真谛。老子的人生哲学是“自然无为”。照着这句话去做,人们自可与道合一,与自然和谐。可惜许多人受物质生活的压迫,无法发展自己的精神生活,无法创造自己的伟大人格。他的教训,真是我们现代唯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苦口良言。 二、道家对中华文学的影响 在道家观念的影响和塑造下,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的处世哲学也有较强的适应性,他们不仅能入世,也能出世,道家主张轻功名,重生命,道家的主要经典《道德经》大抵以虚静无为、冲退自守为事,这种不与世争的观念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在失意之时能够得到一种自我解脱,道家的自然主义,正是用来慰藉中国人受伤的心灵的止痛药膏。在这种处世哲学下,中国文人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在不同的心境下写出不同的作品,李白是这样,苏轼是这样,还有很多的文人都是这样,在一种淡泊的心态下也让他们的文学作品有了更多的风采。另外道家对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庄子》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寓言哲理著作,庄周在其幻想的国度里构建了自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的理想世界,其丰富瑰丽的想象开启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的大门。屈原的《离骚》现实叙述与幻想驰骋相交织,同时蕴含着哲学、宗教、文学等多重因素,是远古神话传说的直接的和完全的继承者,这种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也在后世薪火相传,汉代的辞赋家贾谊、建安时代的曹植、两晋六朝时的左思、郭璞、鲍照、陶渊明、盛唐的李白、中唐的李贺以至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明清的小说家吴承恩、蒲松龄,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甚至清代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的开端部分也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游幻境”的片断实际上是对人物形象的一次总结,具有强烈的神奇魔幻的色彩。

道家思想论文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论文 《老子思想解读简说:无为而治》 我个人虽然喜好老庄哲学,亦有对其进行过些许深入地探讨,然终其本末,皆是一家之言罢了。虽然,言在心中,不吐不快,就作了这一篇文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自此语而言,大道理是不必著文说出来的,今日斗胆论道,比仙师老子我实在愧不能及。 话说老子李耳骑青牛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见之紫气东来,便觉有圣人至。遂迎之以大礼,又请老子作文阐道。老子大笔一挥,洋洋洒洒写了五千字,其共八十一篇,上篇三十七,下篇四十四,因其上篇第一篇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上篇《道经》;下篇首句“上德不德”,名下篇,《德经》。合而称谓《道德经》,又名《老子》。 《道德经》大凡五千余字,而世界上但凡仅仅数千字就能完备的阐明一种学说的,唯有老子一人而已。这本《道德经》竭尽阐述了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体系,能自成一家。于此,在春秋时代,百家争鸣的时代,诞生了道家这一流派。 道家思想的核心,我大概可以用这十六个字来概括:无为,无欲,无我;居下,清虚,自然。 精确的说,“无为”是不准确的,老子通过“无为”最终还是要达到“治”这一目的的(后人多曲解,认为无为就是无所作为,这是不正确的,是有悖于老子思想的本源的)。所以这篇我主要想论及的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无为而治的思想充斥着整个《道德经》。老子哲学之“无为而治”思想素为中华民族所崇尚,所谓“无形胜有形,柔弱胜刚强(道经36)”、“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经2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德经41)”,无不阐释一个道理:事物的最高境界,往往不着痕迹、不露端倪。心目中的伟大目标,苦苦追求而不可得,当历经风雨、胸无所挂时,彩虹不期而至。武学中有“无招胜有招”一说,意即武功至精至纯时,可以执木为剑、以柔克刚,不囿古法、不拘经典,随意挥洒处,所向披靡。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一个专有名词,不能照字面直译作“没有作为”,或误解为“无所谓”。老子主张行道,认为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有其客观性与规律性。“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器,无之以为用。”(道经11)这是说:“无”并不是“真空”或“虚无主义”,老子所倡导的正是一种“无用之用”,看似“无用”而有其重要作用。 老子说“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以为难,故终无难矣。”(德经63)。“圣人”遇到事情还认为其中有困难,而善于处理,所以终于没有困难。这是说:要重视困难,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阶段,抓到有利的阶段去做,就容易成功。老子还说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德经64)双事物的成就都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到远发展起来的。这一定的步骤必须循序渐进,不可躐等。由此可观之,老子的“无为”又不是真正的无所作为,无为是作为治的前提而实现的,无为只是一种行为的作风做法,而最终达到的目的还是“千里之行”之类的宏远目标。 老子的“无为”学说,以“道”(自然法则)和“名”(自然现象)为基础,对待自然和对待人民都要依照自然发展规律。 顺其自然,方能叫做真正的“无为而治”。

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和联系

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和联 系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和联系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是中国文明发展至今还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思想流派,同时也都对中国甚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和儒家,均起源于春秋末期,道家最早来自于老子的思想,到汉才被人们称为“道”,而儒家思想是孔子在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 道家的起始阶段,老子领悟了矛盾的某些重要法则,特别是正反两面互相转化的法则,也就是后人所说的阴阳,这随后成为老子学说的精髓。这种思想在后来开创了经久不衰的中医养生学。老子的思想的哲学体系结构较为明显,以阴阳做出基础,提出了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这句流传千年还给人们以思想启迪的话,个人认为其目的在于顺应天道,效法自然规律,从而达到治国养生的目的。 而同时儒家思想也进入了起步阶段,与道家不同的是,当时社会处于动荡状态,儒家及同时期出现的流派多提出的是解决社会具体问题的办法,孔子把过去的时代精神注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去,为了在乱世中寻求一种新的和谐秩序。而“礼治”“德治”“人治”的核心思想因为符合当时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被长时间奉为正统思想。儒学至今大部分仍是具有时代精神的指导性思想,但是诸如要求“三从四德”的妇女观,“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念,则必须被抛弃。 因为流传的颇为广泛,可以不夸张的说儒家思想形成了我们中国人很大一部分主流思想核心,是中国文明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时道家一直传承延续,给人们的生活以更多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对于自然,修

道家与道教论文

道教的发展 摘要:“好猴王,急纵觔斗云,别了五庄观,径上东洋大海。在半空中,快如掣电,疾如流星,早到蓬莱仙境。按云头,仔细观看,真个好去处!有诗为证,诗曰:大地仙乡列圣曹,蓬莱分合镇波涛。瑶台影蘸天心冷,巨阙光浮海面高。五色烟霞含玉籁,九霄星月射金鳌。西池王母常来此,奉祝三仙几次桃。那行者看不尽仙景,径入蓬莱。正然走处,见白云洞外,松阴之下,有三个老儿围棋:观局者是寿星,对局者是福星、禄星。”这段小节节选自著名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片段,短短数百字,便道出了传说中道教四位得道成仙的仙人,而蓬莱更被称为“海外仙山名蓬莱,白云缥缈雾缭绕。寻觅一生难遇见,依稀瑶台不见桥。”这些都只是我国古代道教传说中的一小部分,更有许多大罗神仙,精灵古怪,出现在我国道教传说中。现如今,网络文学盛行,在这其中风头最劲的当属玄幻修真类小说,这个修真在小说界指的就是道教筑基入定白日飞升,也由此为我们打开了更广阔的幻想的大门。 关键词:道家与道教道教思想与精神道教现状 正文 一、道家与道教之间的关系 道家与道教,但从外表看来,好像不可分离,而在实质上,却大有不同,秦、汉以前,道与儒,本不分家,甚之诸子百家,也统统渊源于道,这个“道”的观念,只是代表上古传统文化的统称。儒、道分家,与诸子百家分门别户的情形,是由战国末年到秦、汉之间的事,尤其汉初有了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的观念以后,相承因袭,愈来愈明显。 汉、魏、南北朝以后,道教改变道家的学术思想,用与佛教抗衡,乃使道家与道教,径渭难辨,唐、宋以后,儒者并斥佛、老,更使道家含冤不白。其实,秦、汉以前道家的学术思想,是承受三代以上,继承伏羲、黄帝的学术传统,属于《易经》原始思想的体系,也是中国原始理论科学的文化思想。汉、魏以后的道教,是以道家学术思想的内容做中心,采集《书经》系统的天道观念,加入杂家学说与民间的传说信仰,构成神秘性的宗教思想,现在为了讲述的方便,把两者混为一谈,在其紧要的界说之处,加以分别,俾使大家容易了解。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

道教与中国文化

道教与中国文化 一、道教概说 道教是以我国古代社会的鬼神崇拜为基础,以道家神仙方伎派关于神仙可致的理论为基本信念,以老子为教主,以“道”为教旨和最高信仰,以斋醮、祈祷、诵经、礼忏为基本科仪,以服饵、导引、胎息、房中、辟谷等为修持方法,以积善成德、羽化登仙为最高目的的民间宗教。 二、道教源流 (一)道教起源诸说 1.源于道家说。 2.源于神仙家说。 3.原始宗教巫术演变说 4.源于墨家说。 (二)道教的形成与历史发展 道教之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1、孕育、产生与形成时期(先秦——西晋); 2、发展与兴旺时期(东晋——五代); 3、鼎盛与潜寂期(宋——鸦片战争); 4、沉寂与新生期(鸦片战争——新中国)。 三、道教的教义和教理 (一)“道”与“德” (二)太上老君 (三)太道无形,生育天地 (四)生道合一,长生久视 (五)天道承负,因果报应 四.道教的宗派 (一)正一道: (二)全真道: (三)真大道教: (四)太一道: (五)净明道: 五、道教与中国文化 (一)道教与中国的文学艺术 1.神仙说对古代小说和戏剧的渗透 2.道教与“游仙诗” (二)道教与中国的世俗文化 (三)道教与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四)道教与科学 1.道教与生命科学 2.道教与自然科学

禅宗文化与禅道智慧 一、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禅宗 (一)佛教中国化与禅宗的形成 (二)禅宗的历史与分派 (三)禅宗、禅道及其现代转化 二、生佛不二的心性智慧 (一)即心即佛 (二)心外无法 (三)心体的特点 三、般若直观的禅悟智慧 (一)禅悟是无相无境,一丝不挂 (二)禅悟是超越对待、泯除知解 (三)禅悟是当下自证、顿悟菩提 四、语势兼用的传释智慧 (一)不立不离:传释的两难 (二)绕路说禅:语中无语 (三)善用语言:般若的妙用 五、自由自在的解脱智慧 (一)缚脱无二,回归本真 (二)身心自然,自由自在 (三)个我解脱与众生解脱 六、禅道智慧与现代人生 (一)禅道的人间性与人生性 儒之道有体相用,道之道有体相用,禅之道也有体相用。禅道之体是禅道历史所展现出的诸多特质,禅道之相是禅道所蕴含的多层面的哲理智慧,禅道之用则是纳禅道于现实人生生活的实践智慧 (二)人生智慧与智慧人生 禅道理论智慧的向下贯通与现实落实,成为化解人生烦恼与痛苦的利器,会成就一个智慧的人生。禅道是化解人生痛苦与烦恼的智慧活泉,它对现代文明所呈现出的悖论具有重要的启示,尤其在现代科技文明语境下更突显禅道心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 (三)禅道传统与现实人生 禅道既是宗教之道,又是现实人生之道。禅道既是传统之道,也是现实之道。

杜甫与道家及道教关系再探讨

杜甫与道家及道教关系再探讨 ——兼与钟来茵先生商榷 【原文出处】杜甫研究学刊 【原刊地名】成都 【原刊期号】199902 【原刊页号】1~8,12 【分类号】J2 【分类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200001 【作者】徐希平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学院中文系邮编:610041 【责任编辑】曾亚兰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答的上半部下加录 @②原字为火右加欣 @③原字为木右加世 @④原字为圭的繁体字 @⑤原字为膻的繁体字 @⑥原字为增的左半部右加自 @⑦原字为偶的右半部右加页 @⑧原字为虫右加倪的右半部 @⑨原字为浇的左半部右加襄 @⑩原字为上面两个虎字下加贝 @(11)原字为中间为大字两边加百 @(12)原字为矢右加曾 @(13)原字为朱的繁体字 由唐宋迄于明清,杜诗的价值愈见重视,杜甫的声誉日趋卓著,最终确立了“诗圣”不可撼动的崇高地位。 与此同时,一种对杜甫认识理解的人为纯净化也随之而生,并甚为突出。论及杜甫思想,往往扣住“奉儒守官”的传统,极力宣扬其“每饭不忘君”,而对于儒学之外的其他成分,与圣哲不尽合谐的声音一概视而不见,或曲为附会,以为此类皆为异端,恐污诗圣皎洁。似乎杜甫的思想自始至终单纯一致,别无他念,亦无变化。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世人对诗圣形象的图解:神情庄重,面容枯槁,举止循规蹈矩,终日忧心忡忡。拈须苦吟之状令人敬而畏之,难以攀近。这也直接妨碍着新的时代环境下对杜甫精神的学习借鉴、弘扬光大。因此,全面深入理解杜甫思想是杜甫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探讨杜甫与道家道教之关系,旨在从一个侧面说明杜甫思想的丰富性。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诗人之一,杜甫精神与诗歌成就都具有“集大成”的特点,其诗艺“宪章汉魏、而取材六朝、至其自得其妙”,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其感情深沉而多彩,执着又率真,喜笑由衷,痛饮狂歌;其思想博大精深,本于儒家仁义,而兼取释老精魄,大凡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理想道德因素,在大唐帝国由盛到衰特定历史转折条件下凝聚成独具个性的杜甫精神与人

道家论文

道家思想与组织管理 摘要:管理“无常理”,组织在变化,已有的管理方式也须变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为组织管理走向更高层次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推行“无为而治”将使组织管理达臻至高境界? 关键词:无为而治;上善若水;自化;和谐;创造 道家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哲学思想流派,其学说表述严谨,是逻辑性极强的理论体系,它虽然没有在中国正统文化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但却对人们的思想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虽然已大异于老庄时期,但道家思想的精华对很多问题仍具教益?而仅从管理角度看道家思想,就可以发掘出不少颇具现代感的理念,也可说是“事少而功多”的管理之道? 一\ 道家的管理之道 道家的思想可谓博大精深,从中可发掘出的管理思想涉及管理原则?管理策略?管理方法?管理环境?管理者素质等多方面,而其所涉的各方面,虽然各有表述,最终却可以极其简约的文字来表达:“无为而治”?“上善若水”? (一) “无为而治”——管理的至高境界 “无为”是道家学说中最为核心的思想?司马迁称:“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可以看出,道家的无为绝非无所为,消极应对只是其表象,以无为而治达成无不为的至高境界,才是其 真正的内核?仔细研究无为思想,可从中发现颇具现代管理色彩的理念雏形? 1循规律而不止于规律? 《老子》42章中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进而又在其著述中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其阴阳之说旨在说明万物都有产生发展的普遍规律?既然有规律存在,那么我们在处事时就必须遵循规律,“无为”乃是“辅万物之自然”,实质在于顺应规律?而遵循规律并不等于抱着现成规律停步不前, 因为规律本身也不是一种常态,要明白“无成势,无常形”才能“究万物之情”? 道家的这一思想恰向我们揭示了这样的管理理念:管理存在普遍规律,组织的管理应该重视运用规律,只有更多掌握和运用规律,才能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但管理又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方法,组织只有结合自身情况,追求管理的突破和创新,才能更接近 真正的管理规律? 2“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在老子那里更多的是“不谋而谋”,他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清楚地表明他欲以看似消极的无为谋积极的“无不为”

浅论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道教与传统文化班级:10工试2班 姓名:蒲建民 学号:1001400227

中国道教与传统文化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道教的联系非常密切,道教既是我国的传统宗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道教形成于东汉末期,在道教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它吸收融合了不少传统文化,使这些文化成为它思想来源的一部分。此外,道教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也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起源道教传统文化关系影响 首先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表现在它的主要思想来源是古代宗教迷信和思想文化。道教将老子奉为自己的开教祖师,王阜写的《老子圣母碑》中说“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1道教丰《道德经》为圣典,信仰追求长生。“自然无为”思想是道教奉行的的核心准则。 道教的形成是通过一点一滴地积累、汇集而来的,道教以正式形式出现是在东汉后期,但其孕育过程很长,难以确定能追溯到什么时候。它跟随着历史的脚步不断发展并调整,更新和演变,最终汇集成为丰富的道教文化,并产生了相当深刻和久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便少不了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经书典籍和文献资料。虽然自清朝以后道教逐渐衰落,但这种宗教信仰已深入民心,所以至今道教仍有较大影响。道教在中国文化史中并不是像昙花那样,仅有一瞬间的光华,它与其他文化领域有着长期互动交融的关系,淡淡的散发着它的光辉。 一、道教教义来源于各派文化 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在其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不少传统文化,使这些文化成为它思想源泉的一部分。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首先表现在它的思想来源上。主要表现在它对传统文化中古代原始自然崇拜、道家思想、儒家思想、黄老思想、佛教思想等的吸收融合。 (一)原始自然崇拜 在古时候,人们对于一些不能作出合理解释的奇异现象,认为有一种超越自然的力量在起作用,因而人们从心底萌生了对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和逝去的先祖的崇拜,并视之为神仙,并由此逐步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的神灵系统。战国中期以后,神仙思想逐渐成熟,从官方到思想界到民间,影响越来越大。受这一潮流的影响神仙思想与道家思想开始交流,而且趋势越来越强。教道教吸收了这种鬼神思想,在此基础上三者再次进行揉合,并将这个系统中的许多神灵视为道教神灵中的一员。 (二)道家思想 道教作为宗教的一支,依附于老庄,虽然老庄中有一些宗教思想因素给道教以一定的支持,但老庄却不是道教的创始者。先秦和秦时,《老子》、《庄子》等书是学术方面的著作,而不是宗教典籍。而从东汉后期开始,《老子》逐渐被神学化,发现道的人—老子便被尊为道教教主,民间巫术与神仙方术也逐渐依附于《老子》的学说。道家本来一般不管什么外丹和符录科教,甚至有点反对鬼神。以老子开始的道家,视道为超越一切有形事物的最高法则;道教则进一步突出了道的超越性,使道成为似乎有着无所不能的神的抽象形态。道家提倡清净无为,追求内心的安宁;道教更是发挥这种离俗超脱的精神,形成出世理论。至于《老子》书中提到的“谷神不死”、“长生久视之道”,2《庄子》书中所说的的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御飞龙而游四海之外”3,这些思想道教更是直接吸收。道教原来只是各种世俗迷信的杂合,由于它善于吸收融合、改编道家理论,形成了一套自己独有而又十分完善的神 1王阜《太平御览·老子圣母碑》中华书局,1960年第1册第2页 2《老子道德经》中华书局,1980年第238页 3《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第246-247页

西游记中的道教与佛教(论文初稿)

目录 一、概述 (2) 二、《西游记》与佛教的关系 (2) (一)唐僧与佛教 (2) (二)孙悟空与佛教 (3) 三、《西游记》与道教的关系 (3) (一)西游记中的道教术语 (3) (二)西游记中的神权体系 (3) (三)《西游记》中的道家仙术 (4) (四)《西游记》中的长生不老 (5) 四、《西游记》中的道教与佛教关系处理 (5) 五、透过《西游记》来看佛教与道教 (12) (一)典籍的内容和数量 (12) (二)目的 (12) (三)功利的角度 (12) (四)外在的表现形式 (12) (五)阶位上 (12) (六)境界上 (12) 六、《西游记》自己的教义 (13)

一、概述 作为四大名著的《西游记》在中国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记得自己从初中到高中的那段时间,每年的寒暑假,六小龄童版的《西游记》都有重播,一次次的看,一次次地回味。每次听到熟悉的片头曲或者片尾曲,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那些曲子带来的是故事,带来的是幻想,带来的更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回忆。 如果有一天我儿子问我,《西游记》讲的是什么?按最通俗也是大家最被认可的讲法,也许我该告诉他,《西游记》讲的是孙猴子、猪八戒、沙和尚一起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如果按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来说话,《西游记》就是三个和一个的故事。当然如果有一天当他开始想知道大师兄、二师兄和三师弟为啥要陪师傅去西天的时候,那么就不得不深入地和他好好研究下什么太上老君,什么如来佛祖了,虽然他们离我们很远,虽然他们都是浮云,但是他们却真实地存在着我们许多人的心中,他们代表了中国文化千百年来的宗教文化。 《西游记》的故事主干,就是佛门取经的故事,是唐僧师徒五众皈佛证果的“天路历程。”读过《西游记》或听过《西游记》故事的读者都熟悉,《西游记》里什么最多?妖魔鬼怪、和尚道士,这正说明《西游记》与宗教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事实上,《西游记》的成书就和宗教艺术有关,降妖伏魔的佛经故事,神仙、真人的道教传说,书中比比皆是。而且,常常是佛道混在一起的,所以会出现“观音见玉帝,王母谢如来。”这自然反映出《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对佛道的态度,以及他的宗教思想倾向。 二、《西游记》与佛教的关系 由于《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因此在整个故事中肯定是无法脱离于佛教的联系,因此先来看看整个作品中两个最要角色和佛教的关系。 (一)唐僧与佛教 《西游记》中的唐僧的原型其实应该是《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的玄奘法师,其俗家姓陈,是河南偃师县人,他早年在东都洛阳的净土寺出家,他的二哥长捷也是个高僧,后来曾经到过四川,主要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天竺僧人叫明友(波颇蜜多罗),他对玄奘说隋朝宣传的教理有矛盾,你要真的想了解,应该到那烂陀寺去。玄奘法师受了这个影响以后,在贞观三年正式提出来,要到印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