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升四阅读第一课

合集下载

初升高衔接教材语文答案

初升高衔接教材语文答案

初升高衔接教材语文答案语文开学第一课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答案】C【解析】文中原句“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表述的是“读书”,而非“书籍”。

2.【答案】B【解析】此项表述的是文化学术与学问的关系,而非读书与学问的关系。

3.【答案】D【解析】A.原文说的是“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并不是一生只研究一部经书。

B.原文说的是“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并不是说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

C.所读之书要选得精,并不代表一定要选择经典作品阅读。

语短情长,组词有方——短语的基本类型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答案】“严重沙化”应改为“沙化严重”。

【解析】观察画线句发现,除“严重沙化”是状中偏正短语外,其前后“气候恶劣”“粮食短缺”“交通不便”皆为主谓短语,四个短语并列,应保持结构一致,据此可知该句子有语序不当的问题,可将“严重沙化”改为“沙化严重”。

2.【答案】世人的印象里,他一头灰白乱蓬蓬的头发,眼窝深陷,胡髭密集,神情严肃,好像一直都在沉思;而实际上,他除了聪明外,还活泼可爱,喜欢卓别林的默剧,回答高中生的数学问题,面对镜头吐舌搞怪……关于爱因斯坦,在他的相对论之外,还有太多等待我们去了解。

【解析】结合本课思维方法,综合运用多种类型的短语。

木叶华滋,句法生趣——句子成分的划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答案】A【解析】先为句子划分成分:①(我们)的生活||幸福。

②我们||生活得〈幸福〉。

③幸福||来之〈不易〉。

④(幸福)生活||[万年]长。

由此可知,①中“幸福”是谓语,陈述主语“生活”的状态;②中“幸福”在“生活”谓语之后,由“得”连接,是典型的补语;③和④虽然“幸福”都在句首,但在③中直接作主语,在④中作定语修饰“生活”。

幼小衔接语文阅读第一课

幼小衔接语文阅读第一课

幼小衔接语文阅读第一课幼小衔接是孩子们从幼儿园到小学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身心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幼小衔接语文阅读第一课的内容及其重要性,并分享如何做好幼小衔接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引言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师意识到幼小衔接阶段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不仅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还要应对更为丰富的课程内容。

其中,语文阅读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更是孩子们必须要掌握的关键能力。

二、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幼小衔接阶段是孩子们从幼儿时期向少年时期过渡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不仅要适应新的学校生活,还要面对更为严谨的学习氛围。

在这个过程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孩子们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成果。

三、语文阅读的必要性语文阅读是孩子们获取知识、拓展视野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阶段,语文阅读能力强的孩子往往能在各科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

此外,阅读还能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第一课的内容概述幼小衔接语文阅读第一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孩子们熟悉阅读的基本技巧,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

课程内容可以包括:认识汉字、词语理解、句子结构、阅读策略等。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孩子们能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为小学阶段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五、如何做好幼小衔接语文阅读教学1.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阅读的魅力。

2.培养阅读兴趣:通过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激发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愿意主动阅读。

3.教授阅读技巧:引导孩子们学习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指字阅读、朗读等,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

4.加强阅读辅导:针对孩子们的阅读困难,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步。

5.举办阅读活动:组织阅读比赛、分享会等活动,鼓励孩子们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提升他们的成就感。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识字认读在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中,通过学习认读生字,学生能够增加词汇量,加强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

这一知识点的重要性在于打下识字的基础,为学生后续的阅读和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识字认读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语文素养,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把握能力。

知识点二:课文理解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内容都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

在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中,理解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提高理解能力的关键。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学生能够领会作者的用意,感受故事内涵,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知识点三:词语运用在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中,词语运用是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关键。

学生需要掌握词语的正确用法和搭配规律,通过丰富的词语运用能够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同时也为后续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以上主题,我将以这三个知识点为核心,展开撰写文章。

我将从识字认读开始,逐步展开对于课文理解和词语运用的讨论,以便读者能够从简单的基础知识逐步深入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接下来,我将共享自己对这些知识点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帮助读者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我将总结回顾所学知识,以便读者能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文章内容将以知识的文章格式进行撰写,分别使用序号标注,并在内容中多次提及“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知识点总结”。

文章总字数大于3000字,以确保对知识点的全面讨论和深入剖析。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的知识点,掌握相关的阅读和写作技巧,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使之更加全面和深入。

在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的知识点总结中,识字认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在学习识字认读时,学生需要掌握正确的字音和字形,通过不断的识字训练,逐渐增加自己的词汇量。

这对于学生后续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对于课文的理解,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点之一。

通过理解课文,学生能够领会作者的用意,感受故事内涵,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年级语文第一课生字组词

三年级语文第一课生字组词

三年级语文第一课生字组词一、晨(chén)1. 组词。

- 早晨:指从天将亮到八九点钟的一段时间。

- 晨光:早晨的阳光。

2. 解析。

- “晨”字由“日”和“辰”组成,“日”表示与太阳有关,早晨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辰”在古代也有表示时间的意思。

二、绒(róng)1. 组词。

- 绒毛:柔软纤细的毛。

- 绒球:用绒毛做成的球状物体。

2. 解析。

- 左边是绞丝旁,和丝线等有关,右边的“戎”表示读音。

这个字多用来形容柔软的、像丝绒一样的东西。

三、球(qiú)1. 组词。

- 足球:一种球类运动项目,也指这种运动使用的球。

- 地球:人类居住的星球。

2. 解析。

- 左边的“王”字旁在古代表示玉,玉是圆润的,球也是圆形的物体,右边“求”表示读音。

四、汉(hàn)1. 组词。

- 汉族:中国的主要民族。

- 汉字:记录汉语的文字。

2. 解析。

- 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又”和“土”的组合。

“汉”最初指汉水,后来也用来指代汉族等相关意义。

五、艳(yàn)1. 组词。

- 鲜艳:鲜明而美丽。

- 艳丽:颜色很美丽。

2. 解析。

- 左边是“丰”和“色”,“丰”表示丰富,丰富的色彩就会显得艳丽,右边是“色”,表示与色彩有关。

六、服(fú)1. 组词。

- 衣服:穿在身上遮蔽身体和御寒的东西。

- 服务:为他人做事,并使他人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

2. 解析。

- 这个字是左右结构,左边的“月”字旁在很多字中表示和身体有关,衣服是穿在身体上的;右边是“报”字的右半部分。

七、装(zhuāng)1. 组词。

- 服装:衣服鞋帽的总称。

- 装扮:打扮;化装。

2. 解析。

- 上下结构,上面的“壮”表示强壮、盛大,衣服等装扮可以让人看起来更有精神,下面的“衣”表示与衣物有关。

八、扮(bàn)1. 组词。

- 打扮:使容貌和衣着好看。

- 扮演:演员装扮成戏中某一角色演出。

2. 解析。

三升四语文背诵内容

三升四语文背诵内容

三升四语文背诵内容
三升四语文需要背诵的内容有很多,主要包括诗词和古文。

以下是部分示例:
1.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 《赠刘景文》(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4.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5. 《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6.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7. 《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以上是一些例子,具体背诵内容可能会因教材版本和地区而有所不同。

建议查阅所在地区和学校所用的语文教材,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1 暑假奥数三升四 第一课 周长与面积

1 暑假奥数三升四 第一课 周长与面积

第一讲 周长与面积姓名:【例题精讲】【例1】下图是一块地,四周用篱笆围起来,转弯处是直角,求篱笆一共有多少米?〖巩固〗求下面图形的周长。

【例2】把一个边长是20厘米的大正方形分成4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这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的和比原来的大正方行周长增加了多少厘米?〖巩固〗把一个边长是9厘米的大正方形分成4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这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的和比原来的大正方行周长增加了多少厘米?【例3】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周长正好是60分米,求每个长方形的周长?3525米35米40米50米〖巩固〗四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正好拼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正好是80厘米,求每个长方形的周长?【例4】把一张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剪成一个面积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巩固〗把一张长7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剪成一个面积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例5】求图形的面积。

(单位:厘米)?〖巩固〗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单位:厘米)?【例6】两张边长是7厘米的正方形,一部分重叠放在一个桌子上,重叠的部分是一个3厘米的正方形,问桌子被盖住的面积是多少?〖巩固〗两张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一部分重叠放在一个桌子上,重叠的部分是一个1厘米的正方形,问桌子被盖住的面积是多少?1563015课内练习:1、如下图所示,甲乙两人同时从学校到新华书店,甲沿A 路线行走,乙沿B 路线行走,如果两人速度一样,谁先到新华书店?为什么??2、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成4个小长方形,这四个小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的长方形周长增加了多少?(单位:厘米)3、如下图,四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是90厘米,求每个小长方形的周长?4、把一块长5米,宽3米的长方形木板剪成一个面积最大的正方形木板,求这个正方形的面积?5、求下列图形的面积?6、两个长为10,宽为3厘米的长方形叠放在桌子上,,重叠的部分是一个3厘米的正方形,问桌子被盖住的面积是多少?课外练习:6129学校 AB1、下面是一各楼梯的侧面,现在阶梯上铺上地毯,要计算地毯的长度,可以怎么样测量?AB2、把一个边长为15厘米的正方形,如下剪成6个完全一样的小长方形,这6个小长方形周长之和比原来的正方形的周长增加多少厘米?3、如下图,三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大长方形的周长是80厘米,小长方形的长是宽的3倍,求小长方形的周长?4、从一张长1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小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5、6、一个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与一个5厘米的正方形叠放在桌上,重叠部分是一个3厘米的正方形,问桌子被盖住的面积是多少?。

表象阅读启蒙篇第一课

表象阅读启蒙篇第一课

表象阅读启蒙篇第一课一、课题表象阅读启蒙篇第一课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了解表象阅读的概念,激发学生对表象阅读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简单的表象阅读能力,如通过图片理解简单故事等。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让学生在表象阅读中能够积极思考。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使学生理解表象阅读的基本含义。

引导学生利用表象阅读方法解读简单的文本或图片内容。

2. 难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能够在表象阅读中有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在表象阅读中准确把握信息。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表象阅读情境,如展示有趣的图片故事等,让学生融入其中。

2. 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与学生积极互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3. 演示教学法:教师亲自示范表象阅读的方法,如如何观察图片细节、如何将图片内容串联成故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进入教室后,先不说话,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单的房子、太阳和一个小人。

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画的这些,能想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引导学生观察并开始想象。

学生可能会回答各种不同的故事,如小人从房子里出来晒太阳之类的。

教师接着说:“同学们真的很有想象力呢!今天啊,我们要学习一种很有趣的阅读方法,叫做表象阅读,就像我们刚刚根据这些简单的画想象故事一样。

”2. 表象阅读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说:“表象阅读啊,就是我们通过看到的一些画面、图片或者文字,在我们的脑袋里形成一个像小电影一样的场景。

比如说,我们看到书上写‘小兔子在森林里采蘑菇’,我们的脑袋里就会出现小兔子的样子,森林的样子,还有蘑菇的样子,这就是表象阅读啦。

”教师可以多举几个例子,像“小明在公园里放风筝”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简单表象阅读练习(15分钟)教师分发一些简单的带有图片的卡片给学生,每张卡片上有一个简单的场景,比如一只小猫在河边钓鱼。

教师说:“同学们,现在大家仔细看看手里的卡片,然后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从这个图片里看到了什么,能想象出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在教室里走动,倾听学生的讨论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比如引导学生描述小猫的表情、河边的环境等。

三升四 第一课 成语的积累与分类

三升四 第一课  成语的积累与分类
• 深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义 任劳任怨 不屈不挠 兢兢业业
八字成语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抛砖引玉
感谢聆听!
第一课
成语的积累与分类
你来比划我来猜
抱头鼠窜 饿虎扑食 顺手牵羊 谢天谢地 含情脉脉
胆小如鼠 放虎归山 回眸一笑 心花怒放 对牛弹琴
yín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 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 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10、【绵里针】棉絮里面藏着针。比喻外貌和善,内心刻毒。
形容人物神态的成语
• 目不转睛 眉开眼笑 笑逐颜开 手舞足蹈 • 呆若木鸡 目瞪口呆 神采奕奕 全神 贯注 • 聚精会神 眉飞色舞 张口结舌 情不自禁 • 心花怒放 惴惴不安 心惊肉跳 忐忑不安
形容精神品质的成语
• 奋不顾身 全力以赴 义无反顾 正气凛然 • 高风亮节 拾金不昧 助人为乐 前赴后继 • 光明磊落 堂堂正正 忠心耿耿 一视同仁
三字成语
1、【安乐窝】 泛指安静舒适的住处。 2、【拜把子】 朋友之间结为异姓兄弟。
3、【败家子】指任意挥霍家产的不成器的子弟或任意浪费国家财物的人。 4、【半吊子】肤浅的人。形容不通情理,说话随便,举止不沉稳的人。 5、【绊脚石】绊脚的石头,比喻阻碍前进的东西。
三字成语
6、【帮倒忙】指主观上想帮忙,实际上却起了反作用。 7、【抱佛脚】后比喻平时没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8、【唱反调】发表完全对立的言论;采取对立的举措。 9、【出洋相】 露出令人作笑的丑相;略带幽默的失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升四阅读第一课时——阅读深度对比教学目标:1、对比三年级和四年级的阅读理解的文章和题目,让学生感受到三年级和四年级对阅读的不同要求,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初识四年级阅读,复习巩固三年级阅读的简单技巧。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感受到三年级和四年级对阅读的不同要求,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的兴趣。

A、导入:用一篇阅读,复习三年级简单的阅读技巧。

例文一:有三个朋友,他们从小就在一块,挺要好的,长大以后,分手到外地去工作。

其中有一个朋友,在一个寒冷冬天里,生活碰到了困难,他迫切需要一件棉衣。

那两个朋友知道了,一个尽快把自己身上的一件旧棉衣寄去,免得那个朋友挨冻。

还有一个朋友只寄去一封信,说了一大堆好话,信里还说□我只有一件棉袄□自己要穿□等以后再想办法吧□后来,这个需要棉衣的朋友生活变好了,什么都不缺。

他请来两个朋友,到家里去作客。

当时没有送棉袄的朋友,这回带来一件崭新的狐皮袄,那个原来需要棉袄的朋友说:“谢谢你的好意,不过我现在什么也不缺少。

我有一件比狐皮袄更宝贵的棉袄。

”说完,他拿出了那件旧棉袄给这个朋友看。

1、给这篇短文加一个题目。

2、在第2小“□”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用“√”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挺要好A、硬而直()B、杰出()C、很()②迫切A、强迫()B、接近()C、急切()4、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炎热()陈旧()便宜()顺利()5、为什么说那件就棉袄比这件崭新的狐皮袄更宝贵呢?解析:1、三个朋友2、:“,,!”3、C C 4、寒冷崭新宝贵困难5、因为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朋友脱下自己身上的旧棉袄给了他,体现出了友谊的珍贵,所以在他心中,那件旧棉袄比这件崭新的狐皮袄更宝贵。

☆☆☆技巧归纳:1、必须掌握所学生字词的组词和读音。

2、理解关联词的关系(并列关系:既又,一边一边,不是而是,是不是;递进关系:不但而且;选择关系:或者或者,要么要么,宁可也不,与其不如;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因果关系: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假设关系:如果就,即使也;条件关系:只有才,只要就,无论都)3、按课文内容理解词义,可以用近义词法,或逐字解释法。

4、归纳课文大意:五个“W”和一个“H”,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为了什么,怎么样做的)。

5、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开头,总领全文;中间:承上启下;结尾: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6、针对文章中个别字句的理解,先多读几遍文中的词句,解释其意思,再根据文意和作用进行答题,但必须提到文中体现的精神和品质。

7、文章中采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

(三四年级只需知道是什么修辞,五六年级需要根据文意解释作用。

)8、近反义词,先理解意思,用组词法进行做题。

如果遇到在文中找,按题意来,仔细阅读后再填。

9、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代入法等方式做题。

9、文章顺序:空间、时间、事情发展,标志性词语。

10、按意思找词语,先看文章再看词意,在看文章时可以自己先猜意思,一般填写的是成语或四字词。

11、“的地得”的用法,形容词+的+名词,形容词+地+动词,动词+形容词。

12、给文章命名,可以选取品质、中心或者文章线索为题,代入法。

B、出示两篇范文阅读进行对比归纳例文二:迪斯尼和米老鼠沃尔特·迪斯尼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人物之一。

他在少年时代,曾经到美国的堪(kān)萨斯明星报社应聘,没有被录用。

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份替教堂做画的工作。

有一天,当他(象像)往常一样在车库工作的时候,忽然看见一只老鼠在地板上跳跃。

他赶紧回到家里,拿了一些面包屑(xiè)给它吃。

渐渐地,彼此混得很熟。

有时候,那只老鼠(竟竞)大胆地爬到他工作的画板上,并且有节奏地跳跃着。

出于好奇心,他每天都要(带代)一些面包屑去喂老鼠。

老鼠美美地饱餐,他就在一旁瞪大眼(晴睛)细细地观看,直到老鼠跑走为(至止)。

不久,他失业了。

正当他穷困潦(liáo)倒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堪萨斯车库里那只跑到画板上跳跃的老鼠。

他立刻画出了一只老鼠的轮廓(kuò),《米老鼠》卡通片就这样诞生了。

他因此一举成名,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阅读练习1.用“/”划去第2自然段中用得不恰当的字。

2.按意思在文中找词语并写在括号里。

(1)形容无路可走,十分失意。

()(2)比喻因做某件事成功而出名。

()3.对下面句子的理解,选择正确答案,打“√”。

(1)“渐渐地,彼此混得很熟”一句中的“彼此”指的是:A.面包和老鼠。

B.面包、老鼠和沃尔特·迪斯尼。

C.老鼠和沃尔特·迪斯尼。

(2)“他因此一举成名,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一句中的“一举”指的是:()A.沃尔特·迪斯尼每天喂老鼠。

B.沃尔特·迪斯尼画出了一只老鼠的轮廓。

C.沃尔特·迪斯尼突然想起了堪萨斯车库里那只跑到画板上跳跃的老鼠。

4.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A.一只老鼠使沃尔特·迪斯尼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B.任何人在困难面前都不要低头。

C.创作是离不开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与体验的。

5.想一想:沃尔特·迪斯尼为什么能画出这只米老鼠呢?在文中找出一句话,写在下面。

解析:1、像竟带睛止2、穷困潦、倒一举成名3、C B 4、C 5、老鼠美美地饱餐,他就在一旁瞪大眼睛细细地观看,直到老鼠跑走为止。

例文三:①一天,我正在超级市场玩具部忙着。

大厅里人来人往,熙熙(xī)攘攘(rǎnɡ)。

这时,一位30多岁的母亲走了过来,身边跟着一位7岁的小男孩,模(múmó)样像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

②她请求说:“小姐,您能抽点时间听一听我孩子想说的话吗?”③我立即(jíjì)迎上去,蹲下来问小男孩有什么事。

只见他的小嘴巴紧闭着,两眼盯着自己的鞋子。

一双小手微微发抖,拿着当时深受儿童欢迎的机器人玩具。

④“快点说!小姐没有那闲功夫等你。

”母亲疾言厉色地命令道。

⑤突然间,气氛变紧张。

母亲气掉眼泪,男孩哭了起来。

我顿时预感到,可能有什么要紧事,自己必须耐心听孩子说出这句话。

它或许与母子俩有着切身的利害关系,甚至重要将会影响小男孩今后成长。

⑥过了几分钟,小男孩好不容易结结巴巴地挤出一句话——“小……姐,我没……没想……拿,对……不……不……起。

”他边说边伸开手,机器人玩具在被揉摸得皱皱(zhòu zòu)巴巴的包装盒里露了出来。

⑦听完这句话,母亲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随即(jíjì)要我把玩具部的负责人请来,她得把事情讲清楚。

⑧她的行为很使我感动,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一片爱心,理解到教育子女的不易。

我动情地说:“夫人,不必了,玩具钱我收下就行了,让这件事成为我们三个人的秘密吧!孩子既然明白错了,也就够了。

”⑨从此,这个秘密永远藏在我心里,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

而那位母亲离去前几次向我鞠躬致歉的身影,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1、用“\”划去文中加点字的不正确读音。

2、加偏旁组成字,再组成词语。

()()兼()召()()()3、请给第⑤自然段的横线上加上“的”、“地”、“得”。

4、在原文中找出母亲语气情绪变化的词语。

→→→5、“它或许与母子俩有着切身的利害关系”,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A.机器人玩具B.小男孩C.母亲D.小男孩要说的话6、“听完这句话,母亲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这句话中,母亲叹了一口气的原因是:()A.母亲很生气。

B.母亲很无奈。

C.母亲很伤心。

D.母亲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7、结尾处“那位母亲离去前几次向我鞠躬致歉的身影,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母亲的身影难以忘怀的原因是什么?8、请给这篇文章选一个最合适的题目。

()A.感动B.秘密C.机器人玩具D.母亲答案:1、mójìzòu jì2、嫌,嫌疑赚,赚钱镰,镰刀招,招收沼,沼泽迢,千里迢迢3、得得的地的的4、请求,命令,掉眼泪,叹了口气5、D 6、B 7、我敬佩这位母亲,被她的教育方式打动了。

8、D☆☆☆归纳总结:相同点:见上文(☆☆☆技巧归纳)。

不同点:1、需要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题目更多。

2、对文章中的词句理解更深一层。

3、灵活型题目变多,要以文章为基本答题。

4、要求学生掌握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5、要求学生掌握省略号、破折号等符号的作用。

C、作业设计★完成下列阅读,并将(1、3、5题)的答题方法简要写在题目旁边。

战胜命运的孩子有两个孩子:一个喜欢弹琴,想当音乐家;一个爱好绘画,想当美术家。

不幸得很!想当音乐家的孩子,突然耳朵聋了;想当美术家的孩子,忽然眼睛瞎了。

孩子们非常伤心,痛哭流涕,埋怨命运的不公平。

恰巧,有位老人打他们身边经过,听见了他们的怨恨。

老人走上前去,先对耳聋的孩子比画着说:“你的耳朵虽然坏了,但眼睛还是明亮的,为什么不改学绘画呢!”接着,他又对眼瞎的孩子说:“你的眼睛尽管坏了,但耳朵还是灵敏的,为什么不改学弹琴呢?”孩子们听了,心里一亮。

他们擦干了眼泪,开始新追求。

说也奇怪,改学绘画的孩子,渐渐感到耳聋反而更好,因为,它可以避免一切干扰,使他的精力高度专注。

改学弹琴的孩子,慢慢地也觉得失明反倒有利,因为,它能够免除许多无谓的烦恼,使心思无比集中。

A,耳聋的孩子,后来成了美术家,名扬四海,艺术超凡;眼瞎的孩子,终于成为音乐家,誉满天下,技艺卓绝。

一天,美术家和音乐家又遇见了那位老人。

他俩十分激动,拉住老人连连道谢。

老人笑着说:“不用谢,事实证明,只要努力,当命运堵塞了一条道路的时候,它,常常还会留下另一条道路的!”阅读练习1.根据所给词义在原文中找出该词,并写在括号里。

(1)名誉天下人都知道,形容非常有名。

()(2)具有特殊的,超乎于一般的表演艺术或手艺。

()2.文章中A处应填的词语为()。

A.因为 B.所以 C.果然 D.确实4.这篇文章告诉我们()。

A.只要努力,当命运堵塞了一条道路的时候,它,常常还会留下另一条道路的。

B.眼瞎了,耳聋了,也无关紧要。

C.人要战胜命运。

5.短文最后一自然段中老人说的话是什么意思?4、A5、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对生活失去信心,只要努力,就能把握自己的的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