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4第一单元第1课时

合集下载

教案:4.3化学键(第一课时)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教案:4.3化学键(第一课时)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三节化学键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离子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通过典型实例认识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画模拟演示,深刻理解共价键的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空间能力。

2.通过对氯化钠的认识,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认知,形成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2.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3.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方法,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离子键的概念,简单电子式的书写。

难点:离子键的概念,简单电子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从元素周期表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

然而,由这一百多种元素的原子构成的物质已超过一亿种。

那么,元素的原子之间通过什么作用形成如此丰富多彩的物质呢?新课讲授【板书】化学键【设疑】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什么?(电子的转移)包括几种情况?(两种,一种是电子的得失,例如,生成NaCl;另一种是共用电子对的偏移,例如生成HCl)【思考与交流】钠原子与氯原子是如何形成氯化钠的?【投影】钠原子与氯原子是形成氯化钠的过程【讲解】钠原子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转化为Na+,氯原子得到钠原子失去的这个电子,转化为Cl-,带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氯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形成氯化钠。

这种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叫做离子键。

【板书】化学键一、离子键:定义: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讲解】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例如:NaCl、CaCl2等。

一般来说,离子化合物通常包括两类:活泼金属化合物和铵盐。

【练习】下列关于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引力形成离子键B.阴、阳离子间通过离子键一定能形成离子化合物C.离子化合物一定能导电D.只有活泼金属元素和活泼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才能形成离子键答案B解析A项,离子键是指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它包括静电引力和静电斥力;B项,通过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只能是离子化合物;C项,离子化合物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D项,NH+4与酸根离子之间也能形成离子键。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一单元第1课时物质的分类与转化课件 (共31张PPT)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一单元第1课时物质的分类与转化课件 (共31张PPT)

)
△ C.NaCl(固)+H2SO4(浓)=====NaHSO4+HCl↑ D.Cl2+H2O===HCl+HClO
答案:D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化合反应 不都是 氧化还原反应 分解反应 不都是 氧化还原反应 置换反应 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复分解反应 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
有单质参加和生成的反应肯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吗?
空气、乙醇(C2H5OH)、水、硫酸铵、铜、碘酒、
碘(I2)、氧气、石墨、食盐水。
1、按物质的状态(常温下)分类
固态: 硫酸铵、铜、碘、石墨
液态: 乙醇、水 、碘酒、食盐水
气态: 空气、氧气
空气、乙醇(C2H5OH)、水、硫酸铵、铜、碘酒、 碘(I2)、氧气、石墨、食盐水。
2、按物质的导电性分类 导体: 铜、石墨、食盐O2+Ca(OH)2===CaCO3↓+H2O 盐→氧化物 碱→盐 金属→盐 盐→盐
高温 CaCO3=====CaO+CO2↑
Ca(OH)2+2HCl===CaCl2+2H2O Zn+H2SO4===ZnSO4+H2↑ BaCl2+Na2SO4===BaSO4↓+2NaCl
绝缘体: 空气、乙醇、水、碘酒、碘、氧气、 硫酸铵 硫酸铵晶体不导电,其水溶液能导电。
空气、乙醇(C2H5OH)、水、硫酸铵、铜、碘酒、
碘(I2)、氧气、石墨、食盐水。
3、按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分类 易溶: 乙醇、 硫酸铵、食盐水、碘酒
微溶: 碘
难溶: 空气、铜、氧气、石墨
气态物质 • 1.根据物质的状态:物质分为__________ 、 液态物质 固态物质 。 __________ 、__________ 导体 • 2.根据物质的导电性:物质分为________ 、 半导体 、________ 绝缘体 。 ________ • 3.根据物质的溶解性 类别 易溶物 可溶物 ______ 微溶物 ______ 难溶物 ______

新教材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专题4硫及环境保护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专题4硫及环境保护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专题4硫及环境保护1.1二氧化硫的性质与应用 (1)1.2硫酸的工业制备浓硫酸的性质 (5)2.1含硫物质之间的转化 (9)2.2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12)3防治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 (17)1.1二氧化硫的性质与应用本节教材位于专题四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的第一课时,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部分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知识,对本节内容的学习由一定帮助。

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后面《硫酸的制备和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且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为主线,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继而引出二氧化硫的应用,体现了“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目标:1、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2、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3、了解二氧化硫的应用。

核心素养: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学习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人文精神。

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学生复习上节课已学的内容,回顾初中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相关知识,并预习本课内容;教师准备本节需要的多媒体课件。

【引入】阅读课本,总结:哪些地方或哪些物质中含硫或硫的化合物?【学生活动】阅读并回答:火山附近【投影】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硫磺(S) 黄铁矿(FeS2) 石膏(CaSO4·2H2O) 芒硝(Na2SO4·10H2O) 硫化汞(HgS)的图片【讲解】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有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式。

【过渡】结合图片,总结硫的物理性质?【讲解】1、硫的物理性质:淡黄色固体,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设疑】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什么现象?生成什么物质?【讲解】2、硫的化学性质 S+O2== SO2 现象:剧烈燃烧,蓝紫色火焰【投影】资料卡:央视记者暗访福建古田银耳变白内幕每到了进补的季节,白色的银耳就会成为人们餐桌上一道佳品。

但中央电视台《生活》节目组的记者在福建、桂林和北京的一些市场发现,一些看起来非常白而又鲜亮诱人的银耳竟是经过特殊工序处理的。

高中化学第4章第1节第1课时原子结构课件必修第一册高一第一册化学课件

高中化学第4章第1节第1课时原子结构课件必修第一册高一第一册化学课件

12/11/2021
第十九页,共三十八页。
栏目导航
1.A、B 两种原子,A 的 M 电子层比 B 的 M 电子层少 3 个电
子,B 的 L 电子层电子数恰为 A 的 L 电子层电子数的 2 倍。A 和 B
分别是( )
A.硅原子和钠原子
B.硼原子和氦原子
C.氯原子和碳原子
D.碳原子和铝原子
12/11/2021
12/11/2021
第三十一页,共三十八页。
栏目导航
3.核电荷数小于或等于18的元素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
其余电子总数一半的元素种类有( )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B [在1号~18号元素中,符合题给要求的元素是Li和P。]
12/11/2021
第三十二页,共三十八页。
栏目导航
4.下图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
(2)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中性原
子中)。
12/11/2021
第四页,共三十八页。
栏目导航
2.质量数 (1)概念: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 1,忽略电子的质量, 将原子核内所有 和 质子(zhìzǐ) 中子(zhō的ngzǐ)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 的数值叫作质量数。 (2)关系:质量数(A)= 质子(zhìzǐ)数(+Z) 中子数(N) 。
[答案] (1)8 10 (2)21
12/11/2021
第十四页,共三十八页。
栏目导航
核心突破 攻重难
12/11/2021
第十五页,共三十八页。
栏目导航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guīlǜ)的应 用
1.确定元素的种类
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某些特点可以确定元素的种类,注意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四章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 原子结构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四章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 原子结构

34 8
知新
致用
1.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C )
。下列关于该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2.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A.核外电子数为18 C.属于带负电荷的粒子
,关于该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B.核外有3个电子层 D.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3.根据下列叙述,写出元素名称,并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
道尔顿 汤姆孙 卢瑟福 玻尔
电子云
致用
C
B
A
A.54
B.56
C.58
D.137
02
考点二 原子(或离子)核外电子排布 的表示
导入
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含量极微小,但具有强大的生物学作用,它们参与酶、核酸等 的代谢过程等。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14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包括氟、硒、碘、硅、 铁、铜、锰、锌、钴、钼、铬、镍、钒、锡。
序号
信息
元素名称 原子结构示意图
(1)
_硅___
____________
(2) B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1.5倍 _硼___
__________
序号 (3) (4)
信息
续表 元素名称 原子结构示意图
_钠___
___________
_氧___
__________
第四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第1课时 原子结构
1 考点一 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及规律 2 考点二 原子(或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
1.知道原子的结构及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逐 素养 步深入的过程,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 目标 2.能利用粒子结构图式(如结构示意图)描述粒子,能从微观角度认识原子的

高中化学必修一 专题第4章第1节 元素周期表解析版)

高中化学必修一 专题第4章第1节 元素周期表解析版)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一、单选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周期表里,主族元素所在的族序数等于原子核外电子数B.在周期表里,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原子核外电子层数C.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都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D.元素的原子序数越大,其原子半径也越大【答案】B【解析】A.在周期表里,主族元素所在的族序数等于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而不是电子数,故A错误;B.原子的结构决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核电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族序数,故B正确;C.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可能为原子或离子,如为原子,则为稀有气体元素,故C错误;D.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如为同主族,则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大,故D错误;答案选B。

2.已知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元素位于第二周期ⅡA族B.该元素位于第二周期Ⅶ族C.该元素位于第三周期ⅡA族D.该元素位于第二周期0族【答案】C【解析】据离子结构示意图得元素是12号,位于该元素位于第三周期ⅡA族,C项正确;答案选C。

3.“玉兔”号月球车用作为热源材料。

下列关于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与互为同位素B.与互为同素异形体C.与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D.与具有完全相同的物理性质【答案】C【解析】A.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或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与质子数不同,不是同位素,A 错误;B. 与质子数不同,不是同一种元素,不互为同素异形体,B错误;C.与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所以其核外电子数相同,则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C正确;D. 与为同位素,具有物理性质不是完全相同,D错误。

答案为C。

4.长式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碱金属为第1列,稀有气体元素为第18列。

按这种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四周期第9列元素是铁元素B.只有第二列的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 s2C.第9列中元素中没有非金属元素D.第10、11列为ds区【答案】C【解析】A.第四周期第9列元素是钴元素,铁元素处于第四周期第8列,A项错误;B.氦原子及一些过渡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也为ns2,B项错误;C.第9列属于Ⅷ族,都是金属元素,没有非金属元素,C项正确;D.第10列属于Ⅷ族,为d区;第11列属于ⅠB族,为ds区,D项错误;答案选C。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化学反应原理精品课件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1课时 化学反应的焓变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化学反应原理精品课件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1课时 化学反应的焓变
专题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第1课时 化学反应的焓变
1 考点一 焓变和反应热 2 考点二 热化学方程式
1.能辨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形式,能解释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形成宏 素
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核心素养。 养 目 2.知道内能是体系内物质的各种能量的总和,受温度、压强、物质的聚集状态和 标 组成的影响。能用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形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
(2)微观:从反应物断键和生成物成键的角度分析
4.物质的稳定性 一般来说,物质所含能量越低,键能越高,物质越稳定。
致用
C
C
化学键
1076
945
745
513.5
02 考点二 热化学方程式
知新
1.概念:能够表示_反__应__热___的化学方程式。
2.意义: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_能__量___变化。
知的化学核心素养。
01 考点一 焓变和反应热
知新
1.内能、焓和焓变 (1)内能是指体系内物质的各种能量的_总__和___,受_温__度___、_压__强___、物质的聚集状态 和组成的影响。 (2)焓是与_内__能___有关的物理量。焓变是指焓的_数__值___的变化。在_恒__压___条件下,化 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即为反应的_焓__变___。单位:__________,符号:____。 (3)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相同温度时,_吸__收__或__释__放__的__热___称为化 学反应的热效应,也称反应热。
2.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生成物总能量与反应物总能量之间的相对大小,决定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高中化学第四章第一节第1课时原子结构课件必修第一册高一第一册化学课件

高中化学第四章第一节第1课时原子结构课件必修第一册高一第一册化学课件

C.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排有8个电子
D.当M层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布18个电子
解析:电子能量越低,运动区域离核越近,A 错误;稀有
气体元素中 He 的原子最外层只有 2 个电子,C 错误;当 M
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只能排 8 个电子,D 错误。
答案:B
12/11/2021
第二十二页,共三十三页。
Na
Mg
C O Si
第二十八页,共三十三页。
[知能深一点] 正确理解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
如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以排布18个电子,而当 它是最外层时,最多可以排布8个电子。 (2)电子不一定排满M层才排N层,如K和Ca的核外电子排
布情况分别为
3.排布在下列各电子层上的一个电子,所具有的能量最
低的是
()
A.K层
B.L层
C.M层
D.N层
解析:离原子核越近的电子层能量越低,离原子核越远
的电子层能量越高,所以K层上的电子能量最低。 答案:A
12/11/2021
第二十三页,共三十三页。
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两原子,如果核外电子数相同,则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④最外层电子数=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原子:Ne。
⑤最外层电子数=次外层电子数12倍的原子:Li、Si。 (3)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原子有:H、Be、Al。
(4)内层电子总数=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Li、P。
12/11/2021
第二十页,共三十三页。
[演练新学考] 1.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12/11/2021
第六页,共三十三页。
[落实新知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1)Na2SO3+H2SO4(浓)===Na2SO4+ SO2↑+H2O (2)石蕊试液变红 酸性 (3)褪色 漂白 (4)出现淡黄色浑浊 氧化 (5)褪色 还
原 (6)吸收多余的SO2,防止污染空气 2NaOH +SO2===Na2SO3+H2O
变式训练1 下列对某气体的实验中:①使澄清
SO2和CO2的比较
气味 毒性 溶解性
SO2 有刺激性气味
有毒 易溶
CO2 无味 无毒 能溶
与水的 反应
SO2 SO2+H2O
H2SO3
CO2 CO2+H2O H2CO3

SO2气体通入澄清的石 CO2气体通入澄清的石

灰水中,先生成沉淀, 灰水中,先生成沉淀,
性 质
与碱的 反应
当气体过量时沉淀又溶 解:Ca(OH)2+SO2=== CaSO3↓+H2O CaSO3
第一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 和应用
学习目标 1.认识硫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应用。 2.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知道酸雨形成的 原因和防治措施。 3. 知 道 工 业 上 生 产 硫 酸 的 基 本 原 理 , 了 解 浓 H2SO4的特性和硫酸的应用。
第1课时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第 1
课前自主学案
【答案】 (1)溶液颜色先变深后又逐渐褪去 逐 渐恢复原来的红色
(2)溶液的颜色先变深后又逐渐褪去 不再恢复红 色(或仍为无色) (3)溶液的红色比原来加深
变式训练2 (2011年宿迁高一检测)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A.因为SO2具有漂白性,所以它能使品红溶液、 溴水、KMnO4溶液、石蕊试液褪色 B.能使品红褪色的不一定是SO2 C.SO2、漂白粉、活性炭、Na2O2都能使红墨水 褪色,其原理相同
问题探究
1.能否用澄清石灰水区分SO2和CO2? 【提示】 不能,二者都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 浊,继续通变澄清。 2.SO2使溴水褪色,体现了其漂白性吗? 【提示】 不是,体现其还原性。 3.久置的酸雨,其酸性为什么会增强? 【提示】 酸雨中的H2SO3为中强酸,被O2氧化 后生成的H2SO4为强酸,所以酸性增强。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三点:
(1)SO2的漂白性为加合型,加热后会恢复原色。 (2)Cl2的漂白性为氧化型,加热后不恢复原色。 (3)Cl2能氧化SO2生成H2SO4和HCl。
【解析】 二氧化硫漂白原理在于能与有机色素
结合生成无色的不稳定化合物,加热后,无色不
稳定的化合物分解,又恢复原来的颜色。当向品
当气体过量时沉淀又溶 解:Ca(OH)2+CO2=== CaCO3↓+H2O CaCO3
+SO2+
+CO2+
H2O===Ca(HSO3)2
H2O===Ca(HCO3)2
弱氧 化性
SO2 SO2+2H2S===3S↓+2H2O
化 学 物 质
2SO2+O2
2SO3 二氧化硫
还原 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氯水、
与某些有色物质化合的性质 。
2.检验SO2气体中是否混有CO2气体,可采用的 方法是( ) A.通过品红溶液 B.通过澄清石灰水 C.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D.先通过酸性KMnO4溶液,再通过品红溶液, 最后通过澄清石灰水
解析:选D。此题主要考查SO2和CO2性质的相似 性和差异性。CO2和SO2都是酸性氧化物,但SO2 有较强的还原性、漂白性,先通过KMnO4将SO2 除去,然后通过品红溶液验证SO2已除尽,最后用 澄清石灰水验证CO2的存在。


课堂互动讲练




探究整合应用




Hale Waihona Puke 知能优化训练作用
课前自主学案
自主学习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 1.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毒性 密度 水溶性
_无__色__
_气__体__
_刺__激__性__ 气味
_有__毒__
比空气 的__大__
__易___ 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2.酸雨的形成过程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2.酸雨的形成过程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反应(ⅰ):2SO2+O2
2SO3。
反应(ⅱ):__S_O_2_+__H__2O______H_2_S_O__3 _。
反应(ⅲ):__S_O_3_+__H_2_O__=_=_=_H_2_S_O__4__。
反应(ⅳ):2H2SO3+O2===2H2SO4。 3.酸雨的危害
部分吸 附剂可 重复使 用
举例 SO2使品 红褪色
活性炭、 胶体
2.SO2和Cl2漂白比较
例2 已知盐酸加到品红溶液中,能使品红溶液
的红色加深。试推测:
(1)向品红溶液中通入过量SO2的过程中,观察到的 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热后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品红溶液中通入过量Cl2的过程中,观察到的 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热后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品红溶液中通入物质的量比为1∶1且足量的 SO2和Cl2后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亚硫酸的性质 1.弱酸性 电离方程式:H__2S_O__3____H__+_+__H_S_O__-3_。 2.不稳定性 受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__H__2S_O__3=__=△_=_=_=_S_O__2↑__+__H__2O_____。
3.强还原性 能 程式够为被:O2_、2_H_C_2lS_2、_O_3H_+_2_OO_22_等=_=_氧=_2_化H__2,S__O与_4_O。2反应的化学方 4.弱氧化性 与H2S反应生成S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2_H_2_S_+__H__2S_O__3_=_=_=_3_S_↓__+__3_H__2O___。 三、硫酸型酸雨 1.SO2的来源 (1)_化__石__燃__料__ 的燃烧。 (2)含硫金属矿石的冶炼。 (3)__硫__酸__ 工厂的废气。
【解析】 本实验要制取SO2并验证SO2的某些 性 质 , 所 以 ⑥ 中 发 生 的 化 学 反 应 为 Na2SO3 和 浓 H2SO4制取SO2的化学反应。SO2有酸性,能使石 蕊试液变红;SO2有漂白性,能使品红试液褪色; SO2有氧化性,使H2S溶液中出现淡黄色浑浊; SO2有还原性,使碘水褪色;SO2有毒,不能直 接排放到空气中。
3.导致下列现象的主要原因与排放SO2有关的是 ()
A.酸雨
B.光化学烟雾
C.臭氧空洞
D.温室效应
解析:选A。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排放SO2;光 化学烟雾的形成主要是由氮氧化物引起的;臭氧空
洞主要是由氟氯烃、一氧化氮引起的;温室效应主
要是由于CO2的排放引起的。故正确答案为A。
物理 性质
课堂互动讲练
红溶液中通入过量的SO2时,发生如下反应:SO2 +H2O H2SO3,生成的酸能使品红溶液红色加 深,因SO2过量,SO2与品红溶液结合成不稳定的 无色物质而褪色,加热后无色物质分解又逐渐恢
复到原来的红色。当向品红溶液中通入Cl2,因Cl2 +H2O HClO+HCl同样生成了酸,品红溶液
红色加深,因Cl2过量,Cl2与水反应产生的HClO 氧化有色物质而使其褪色,加热后不再恢复红色。 当向品红溶液中通入1∶1的SO2和Cl2时,两者发生 以 下 反 应 : Cl2 + SO2 + 2H2O===2HCl + H2SO4 , 因生成了酸,使品红溶液颜色加深。
D.盐酸能使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所以 盐酸也有漂白性
解析:选B。要正确解答本题,必须清楚常见漂
白剂的漂白原理:Cl2、Na2O2、H2O2、O3等是氧 化型;SO2是加合型;活性炭是吸附型。A选项中 SO2使溴水、KMnO4溶液褪色是因为SO2具有还 原性,能使品红褪色是漂白性,SO2不能使指示 剂褪色,所以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因为能使
性 溴水、碘水等氧化剂氧化:X2+
SO2+2H2O===H2SO4+2HX(X
=Cl,Br,I)
漂白 性
有,不稳定
CO2 CO2+
高温
C===== 2CO


对环境 的影响
SO2 形成酸雨
CO2 引起温室效应
鉴别
(1)利用二氧化硫的还原性,用酸性高 锰酸钾溶液或溴水是否褪色鉴别 (2)利用二氧化硫的漂白性,用品红溶 液鉴别
自主体验 1.(2011 年龙岩高一检测)下列关于 SO2 的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 ) A.SO2 既可以是含硫物质的氧化产物,又可以是含 硫物质的还原产物 B.SO2 是亚硫酸的酸酐 C.大气中 SO2 的主要来源是含硫物质的燃烧 D.SO2 具有氧化性,因而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 解析:选D。SO2使品红溶液褪色是利用了SO2能
石灰水变浑浊 ②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③使品红褪色 ④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再
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沉淀溶于稀 盐酸 ⑤通入溴水中能使溴水褪色,且滴加
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能证明其中含有
SO2的是( )
A.都能证明
B.都不能证明
C.③④⑤能证明 D.只有⑤能证明
解析:选D。①项不能证明,CO2也能使澄清 石灰水变浑浊;②项只说明气体呈酸性,如
品红褪色的物质很多,不仅仅是SO2,如Cl2;C 选项错误,因为这些漂白剂的漂白原理不相同;
D选项错误,溶液褪色的原理是盐酸中和NaOH,
溶液碱性变弱,并不是盐酸的漂白性。
SO2的污染——硫酸型酸雨的形成与 防治
1.硫酸型酸雨形成的两条途径 化石燃料及其产品的燃烧、含硫金属矿石的冶 炼和硫酸的生产等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中含有二 氧化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