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分类评价标准
低渗透油藏分类和评价方法

界限
二类 2-4 50-60
0.01-0.2 5-10 2-5
三类 1-2 35-50
0.2-0.5 10-15
5-8
四类 <1 20-35
>0.5 >20 >8
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
从单因素分类过程中发现相邻的储层类型参 数有交叉,因此利用数学的方法进行综合评判 .
模糊评价方法
三个步骤: 选择评价参数, 计算权重 ; 确定隶属度函 数; 模糊综合评价 .
(3) 敏感性特征分类
参数
界限
低渗透一 低渗透二 低渗透三 低渗透四
类
类
类
类
敏感指数(小 数)
<0.3
0.3-0.5 0.5-0.7
>0.7
伊利石、伊利
石/蒙混层
<20
20-40 40-60
>60
相对含量(%)
蒙脱石含量(%) <1
1-2
2-4
4-6
储层评价参数体系
根据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对渗流的影响,从孔隙结 构、渗流及流体特征和储层敏感性等三个方面初步筛 选9项评价参数,见下表:
(1)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参数分类 包括:最大喉道半径、主流喉道半径、平均孔喉半径、喉道 均质系数、可流动流体饱和度。见下表、图:
孔隙结构参数分类表
参数
界限 低渗透一类 低渗透二类 低渗透三类 低渗透四类
最大喉道半径(微 米)
主流喉道半径(微 米)
平均喉道半径(微 米)
喉道均质系数
可动流体饱和度 (%)
第三类为超低渗透油层,其油层平均渗透率 为(1~0.1)×10-3μm2。
石化集团油藏划分标准

分类指标描述
备注
主要指标(粘度)mpa.s >50 ~<3000 >3000~<10000 ≥10000~<50000
★
辅助指标(相对密度) >0.9200 >0.9200 >0.9500 >0.9800 储集层空气渗透率 ≥500×10-3μ m2 ≥50×10 μ m ~<500×10 μ m ≥10×10 μ m ~<50×10 μ m <1×10-3μ m2 埋藏中部埋深(米) <1500 ≥1500~<2800 ≥2800~<4000 ≥4000 压力系数 >0.9~≤1.2 >1.2 ≤0.9 可采储量采出程度 <50% ≥50%~<75% ≥75% 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 ≤8% >8~≤11% >11% 自然递减 ≤10% >10%~≤15% >15% 含水 ≤20% >20%~≤60% >60%~≤90% >90%
-3 2 -3 -3 2 -3 2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Ⅱ
超稠油 ≥50000 指油层条件下粘度,其它指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 分类 高渗透 中渗透 一般低渗透 低渗透 分类 特低渗透 超低渗透
储 层 物 性
≥1×10-3μ m2~<10×10-3μ m2
油 藏 埋 藏
浅层 中深层 深层 超深层 分类 正常地层压力 异常高压 异常低压 分类 低采出程度 中采出程度 高采出程度 分类 低采油速度 中采油速度 高采油速度 分类 低自然递减 中自然递减 高自然递减 分类 低含水期 中含水期 高含水期 特高含水期
油藏分类标准
分类 低粘度 中粘度 原 油 性 质 高粘度 稠油 挥发油 高凝油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小于5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5-20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20-50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大于50mpa.s,相对密度大于0.920原油 流体系统位于油气之间的过渡区内,而其特性在油藏内属泡点系统,呈液体状态,相态接近临 界点。在开发过程中挥发性强,收缩率高。油气比(210-1200m3/m3); 相对密度小于0.825;体 积系数大于1.75 凝点>40℃的轻质高含蜡原油 分类 Ⅰ 稠 油 普通稠油 特稠油
各种定性分类指标

原油:①按年产量规模分类:大型油田:年产油量大于50 万吨;中型油田:年产油量10—50 万吨;小型油田:年产油量小于10 万吨;②按开发方式分类:天然能量注水开发稠油热采三次采油③按采收率高低分类:高采收率:> 40%中高采收率:30—40%中低采收率:20—30% 低采收率:V 20%④按储层渗透率分类(油):-3 2高渗透:》500X 10-卩m-3 -3 2中渗透:》50X 10- ~<500X 10-卩m一般低渗:》10 X 10-3〜<50 X 10-3卩m2特低渗:》1-10X10-3卩m2超低渗:<1X1% m2⑤按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将油田开发管理单元分为三类高采出程度:> 75%中采出程度:> 50%~ <75%低采出程度:V50%⑥根据综合含水,将油田开发管理单元分为四类低含水期:< 20%中含水期:>20%~ < 60%高含水期:>60%~ < 90%特高含水:> 90%⑦按采油速度分类根据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将油田开发管理单元分为三类可采储量低采油速度:< 8%可采储量中采油速度:>8%-w 11%可采储量高采油速度:>11%⑧按自然递减分类根据年自然递减,将油田开发管理单元分为三类低自然递减:w 10%中自然递减:>10%- < 15%高自然递减:>15%按孔隙度分类(油):咼孔:> 25中孔:15-25低孔:10-15特低孔:5-10超低孔:《5㈡按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规模分类依据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的多少,将不同规模的油田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㈠按储层埋藏深度分类按储层储量主要埋藏深度,将油田开发管理单元分为五类:1、按采出程度分类根据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将油藏分为三类:2、按采油速度分类根据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将油藏分为三类: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分类油层条件下油粘相对密度A0.920*欄油又可绑分为』大类4级,见表1・3.3储雄容岩性XXI 砂岩粒度为>0.0039*- 2mm (即<眸-一1申}的碎闻物含量占50怖以上*同时>2nnn ( <J0)的薛屑物含量= 30%的碎購岩.111砾岩粧度含就占30%以上的碎屑岩*133碳酸盐岩以碳隈盐矿物为主要应分(含«>50%)的沉积岩*我主要岩石类型占石躱岩和白云岩.1X4粘土岩(魄岩)主要由粘'土矿物(娄属水云母*高岭石*蒙脱石等层状盛酸盐)及粒度<0.0039mm ( >8^)的细谭屑£含^>50%)组应的沉积岩*33.5火山碎屑岩由火山碎屑物(含*>50%)堆(沉)积后经过固结或熔结等成岩作用而形威的岩石*如確灰岩.M6 喷出岩熔岩濒挣凝结晶而形成的火成岩"如玄武岩、安山岩等-3-3.7侵人岩岩旅侵人地淀内冷擬而咸的火成岩*另外也包括由非岩浆柞用琏成(由变质兗代形成)但外貌上具侵人岩特征的岩石・玄3屈变质岩由火成岩或沉积岩在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经过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18地层压力1S.1正常地层压力地层压力与髀水柱压力基不一致•压力系歎》0”9~!218,2异常厲她层压力(异常高压)地层压力明显大于静水柱压力・压力系数>12.3.8,3异常低地层压力{异常低压)地层压力明显小于静朮柱压力、庄力系数3.9原油中气的饱和程度3.9.1 未饱和饱和压力低于原始地层压力・诸层内只储藏着单相液态疑类・饱和压力等于原始地层压力・诸层內的流悴为悒点液态炬类.3,93过饱和储层内储藏有气.港两相流悴1即气顶油藏)・僵和压力等于吒油界面处的原始地层压力.3A0埋藏探度110,1浅层埋紙深度;1500m*3,10.2中深层埋掘深度>I5OO-2SOOnj*3J0.3探层埋藏深度2800~4000iu.340-4趙深层埋潼深度>4000m-这种分类主要就是用原油密度来衡量的轻质油<0.87 (g/cm3)中质油=>0.87-<0.92 重质油=>0.92-<1.0如果按密度说,重质油显然粘度就相对高些至于含腊和含油我觉得主要跟油源有关吧,如果是海相油藏含硫量就比陆相油藏的高天然气按储层渗透率分类(气):高渗透:》50X 10-3卩m2中渗透:》10X 10-3~<50X 10-3卩m2 低渗透:》0.10X 10-3~<10X 10-3卩m2 致密气藏:<0.1 X10-3卩m2按孔隙度分类(气):高孔:〉20中孔:15-20低孔:10-15超低孔:V 10■.我8;含硫化氢气藏分类含二氧化碳(COJ的气裁划分见表9.表9含二氧化碳气藏分类3.7.2含氮气(N2)气藏的划分(见丧10):表10含匏气藏分类表M 气藏按地层压力系数分类3.8.2依据原始地层压力分类:凡气藏原始地层压力在30MPa以上者•称高压气藏;小于30MPa 者称常压气藏。
第二章油气藏评价

原始地质储量:是指已发现资源量的部分,是根据地震、钻井、
测井和测试,以及取心和液体取样等取得的各项静动态资料,利用确 定参数的容积法计算的油气地质储量。
原始可采储量:又称为总可采储量或最终可采储量,它是在现代工
业技术条件下,能从已探明的油气田或油气藏中,可以采出的具有经 济效益的商业性油气总量。
驱油机理: 油层岩石和流体的弹性膨胀,地层压实
生产特征: 1、压力下降; Pe 2、产量下降;
3、气油比稳定。 Qo
Pe
采收率: 1%~10%,
Qo
平均3%。
R
R
第二节 油气藏驱动类型及其开采特征
二、溶解气驱动
形成条件: 驱油机理:
1、无气顶;
2、无边底水或边底水不活跃; 3、 Pi≤ Pb。 溶解气膨胀
• 油藏评价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进一步落实上 道工序提交的探明储量,为下道工序编制 开发方案做准备.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实 现了勘探开发一体化,大大缩短了解勘探 开发的距离。反之,如果做不到上述三点, 油藏评价就没有意义。
一、油藏的压力系统
第一节 油藏温压系统
1、有关地层压力的概念
原始油层压力(Pi): 指油层未被钻开时,处于原始状 态下的油层压力。
压力系数(ap):指原始地层压力与同深度静水柱压力之 比值。
( ap=0.9~1.3,常压油藏;ap>1.3,异常高压油藏) 压力梯度(Gp): 地层海拔高程每相差一个单位相应的压
力变化值。
第一节 油藏温压系统
一、油藏的压力系统
1、有关地层压力的概念 油层折算压力(Pc):为了消除构造因素的影响,把已测出的
产水量 井动态 原油采收率
油气藏分类标准

驱油能量。
油气藏分类标准
(3)命名原则 油藏分类及各类型的命名采用多因素主、次命名法,次要
因素在前,主要因素在后,依次排序。
其命名原则如下:
最主要因素:1)原油性质;2)圈闭;3)储集岩岩性。 构成基本类型名称; 较主要因素:4)渗透性;5)油、气、水产状; 6)储集层形态;7)储集空间类型。
冠在基本名称之前构成大类名称;
其次的因素冠在大类名称之前构成亚类名称。
油气藏分类标准
(3)命名原则
-3um2。
• 特低渗透:储集岩空气渗透率≤10×10
油气藏分类标准
(2)分类因素 5)油、气、水产状
• 边水:油藏含油外边界以外的油层水。 • 底水:油藏含油外边界以内直接从底部托着油的油 层水。 • 气顶:油气藏中有游离的天然气聚集在液态石油之 上,占据圈闭顶部,气储量系数<0.5(主要 指标)、含气面积系数<1(辅助指标)。
积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石灰岩和白云岩。 粘土岩(泥岩):主要由粘土矿物(多属水云母、高 岭石、蒙脱石等层状硅酸盐)及粒度< 0.0039mm 的细碎屑(含量>50%)组成的沉积岩
油气藏分类标准
(2)分类因素 3)储集岩岩性
• 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物(含量>50%)堆(沉)
积后经过固结或熔结等成岩作用而形
油气藏分类标准
(1)分类原则 1)油藏的地址特征 包括油藏的圈闭、储集岩、储集空间、压力等特征。 2)油藏的流体及其分布
3)油藏的渗流物理特性
油藏分类评价标准

0.08
目 前 地 层 压 力 剩 量余 丰可 度采 储 采 出 程 度 综 合 含 水
100 90 80 70 100 90 80 70 100 90 80 100 90 80 0.08
0.08
0.08
0.08
综 合 含 水
0.08 特高含水期 >90% 70
注:含水分级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从中石油、实际统计分析等来看,此分级为合适。
★ 2相对密度) >0.9200 >0.9200 >0.9500 >0.9800 储集层空气渗透率 ≥500×10-3μ m2 100
-3 2 -3 2
85 80 75 65 0.15
Ⅱ
超稠油 ≥50000 指油层条件下粘度,其它指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 分类 高渗透 中渗透 一般低渗透 低渗透 特低渗透 超低渗透 砂岩 碳酸盐岩 砾岩 粘土岩 火山碎屑岩 喷出岩 侵入岩 变质岩 分类 浅层 中深层 深层 超深层 分类 正常地层压力 一般高压 异常高压 异常低压 分类 高丰度 中丰度 低丰度 特低丰度 分类 低采出程度 中采出程度 高采出程度 分类 低含水期 中含水期 高含水期
油藏分类评价标准汇总表
表2 分类 原 油 性 质 低粘度 中粘度 高粘度 稠油 挥发油 高凝油 复杂地表条件 陆上 简单地表条件 整装构造 构造复杂程 度 复杂断块油藏 极复杂 分类 Ⅰ 稠 油 普通稠油 特稠油
★
分类指标描述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小于5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5-20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20-50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大于50mpa.s,相对密度大于0.920原油 流体系统位于油气之间的过渡区内,而其特性在油藏内属泡点系统,呈液 体状态,相态接近临界点。在开发过程中挥发性强,收缩率高。 凝点>40℃的轻质高含蜡原油 海上 滩海、浅海、深海 沙漠、水网、村庄、城市、水库等
油藏渗透率分级标准

油藏渗透率分级标准国际标准分类中,油臧渗透率涉及到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与加工。
在中国标准分类中,油臧渗透率涉及到石油开发、石油勘探、开发与集输工程综合。
行业标准■石油,关于油臧渗透率的标准SY/T6315-2017稠油油臧高温相对渗透率及驱油效率测定方法SY/T6315-2006稠油油藏高温相对渗透率及驱油效率测定方法SY/T6384-1999稠油油藏高温相对渗透率测定低渗透油臧概念及划分国际石油界用“毫达西”(mD)作为反映油气渗透率的基本单位,“毫达西”数值越低,油气的渗透率就越低。
我国通常把渗透率小于50×10-3μm2的油臧称为低渗透油臧,把渗透率小于IoXIO-3Um2的气藏称为低渗透气藏。
如表11所示,此为我国低渗透油气藏的传统划分标准。
我国低渗透油气藏传统划分标准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对低渗透油藏的划分标准不尽相同。
比如,在1993年,俄罗斯把渗透率为(50〜IOo)X10-3Pm2的油藏定为低渗透油藏,美国把渗透率小于10×10-3μm2的油藏定为低渗透油藏,而中国则把小于50×10-3μm2的渗透率为低渗透油藏,在此基础上又细分出了低渗油藏、特低渗油藏、超低渗油藏。
不同国家之间之所以出现不同的划分标准,其原因在于低渗透油藏的划分与该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技术以及资源量有关。
我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各行业对原油的需求逐渐增加,而且拥有了对一般低渗透((10〜50)×10-3μm2)油藏开发的比较成熟的技术,因此,对低渗透油气藏重新进行了划分,。
新标准划分的意义是将一大批过去认为是低品质的储量转化为了可动用储量。
如长庆油田,2003年,以渗透率0.5X10-3Um2为下限,计算出鄂尔多斯盆地石油远景资源量为85.88×108t;如果以渗透率0.3×10-3μm2为下限,则石油远景资源量可能是120X108K技术进步、油价上涨都可以使低渗透油气藏开发的储层下限下移。
开发水平分类及主要生产技术指标计算

序号 1 2 3 4 5 6
油藏类型 中高渗注水砂岩油藏
3.5 含水上升率 每采出1%的石油地质储量含水率的上升值。
3.6 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
是指当年核实年产油量除以上年末的剩余可采储量之值,按 采出可采储量50%前后两个阶段分别制定分类标准。
3.7 年产油量综合递减率
是指当年核实产油量扣除当年新井年产油量,除以上年底标 定日产水平折算的当年产油量,同样按采出可采储量50%前后两 个阶段分别制定分类标准。
3.8 注水井分注率 实际进行分注井数与从油藏地质需要分注井中扣除当前井况
严重损坏没有分注条件井后的注水井数之比。 3.9 水井配注合格率
是指所有分注井测试合格层段数与分注井总配注层段数之比。
3.10 水质达标状况 是指注入水水质规定指标符合程度。
3.11 油水井综合生产时率 是指油水井利用率与生产时率的乘积。
<5 <6 >10 >12 >15 <60 <55 <6 <60 <240 <80
中高渗注水砂岩油藏开发水平分类指标界限
3.1 水驱储量控制程度 是指现有井网条件下,与注水井连通的采油井射开有效厚度
与井组内采油井射开总有效厚度之比。 3.2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
是指按年度所有测试水井的吸水剖面和测试油井的产液剖面 资料计算,即总吸水厚度与注水井总射开连通厚度之比值,或总 产液厚度与油井总射开连通厚度之比值。
3.3 能量保持水平和利用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 油 性 质
分类 低粘度 中粘度 高粘度 稠油
挥发油
高凝油
油藏分类评价标准汇总表
分类指标描述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小于5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5-20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20-50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大于50mpa.s,相对密度大于0.920原油 流体系统位于油气之间的过渡区内,而其特性在油藏内属泡点系统, 呈液体状态,相态接近临界点。在开发过程中挥发性强,收缩率高。 凝点>40℃的轻质高含蜡原油
分类 Ⅰ
主要指标(粘度)mpa.s >50★~<3000
辅助指标(相对密度) >0.9200
稠 普通稠油
油
特稠油
Ⅱ
>3000~<10000
≥10000~<50000
>0.9200 >0.9500
超稠油
≥50000
★指油层条件下粘度,其它指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
>0.9800
分类
储集层空气渗透率
高渗透
低采出程度 中采出程度 高采出程度
分类 低含水期 中含水期
剩余可采储量丰度(104t/km2) ≥30
≥10-<30
≥3-<10 <3
可采储量采出程度
<50% ≥50%~<75%
≥75%
含水 ≤20% >20%~≤60%
储量品位评分标准 100 95 90
参照稠油细分标准
权重 0.15
80
70 滩海(90)浅海(85)深海 (80) 沙漠(85)水网(90)村庄 0.1 (90)城市(85)水库(85)
渗
中渗透
透
率 低渗透
一般低渗透 特低深层
超深层
分类
目
前
正常地层压力
地
一般高压
层
压
异常高压
力
异常低压
≥500×10-3μm2 ≥50×10-3μm2~<500×10-3μm2 ≥10×10-3μm2~<50×10-3μm2
≥1×10-3μm2~<10×10-3μm2 <1×10-3μm2
地表条件
海上 复杂地表条件
陆上
滩海、浅海、深海 沙漠、水网、村庄、城市、水库等
构造复杂程 度
简单地表条件 整装构造
复杂断块油藏 极复杂
油层分布连片、构造简单、储量规模大、储量丰度高、平均每个含油 圈闭面积大于1.5km2 平均每个含油构造圈闭面积小于1.5~0.5km2
平均每个含油构造圈闭面积小于0.5km2
>60%~≤90% >90%
注:含水分级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从中石油、实际统计分析等来看,此分级为合适。
80
0.08
70
简单地表条件(100)
100 0.12
90 80
85
80
75
0.15
65
100
90
80
0.15
70
60 100
90
85
80 80
0.08
80
80 80
100
90
0.08
80
70
100
90
0.08
80
70
100
90
0.08
80
70
100
90
0.08
80
100
90
0.08
综
合
含 水
高含水期 特高含水期
砂岩 碳酸盐岩
砾岩 粘土岩 火山碎屑岩 喷出岩 侵入岩 变质岩
埋藏中部埋深(米) <1500
≥1500~<2800 ≥2800~<4000
≥4000 压力系数
>0.9~≤1.2
>1.2~≤1.5
>1.5
≤0.9
剩 量余 丰可 度采
储
采 出 程 度
综 合 含 水
分类 高丰度 中丰度
低丰度 特低丰度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