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渗透产量
低渗透油藏分类和评价方法

平均喉道界限
4.00
平均喉道半径(微米)
3.00 2.00 1.00 0.00 0.01
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大庆 长庆
0.10 1.00 渗透率(md)
10.00
喉道均质系数界限
均质系数界限图
可动流体饱和度特征
70 60
可动流体百分数(%)
长庆油田
50 40 30 20 10 0 0.01
四类
长庆 (md) 0.19 0.19 0.11 0.09 1.38 大庆 (md)
(md)
37.0 17.78 35.59 58.2
0.26
0.27 0.99
0.48
0.39
16.03 24.73
9.61 5.3
0.37 0.69
0.54
2.5 2.27
2.84 2.47
评价结果与开发效果吻合
1 2.5 0.8 2
参数 渗透率 渗透率 1 3 1 1 2
主流 半 径 0.333 1 0.333 0.333 0.5
粘度 0.5 2 0.5 0.5 1
3 很重要
明显相当 5 重要 8 极其重要 综合评价标准:
主流半 径
可动流 体 启动梯 度 粘土
粘度
2
0.5
2
2
1
1
一类>0.75; 三类<0.5--->0.25 ;
二类<0.75—>0.5; 四类<0.25
长庆区块分类结果
大庆区块分类结果
不同区块分类结果对比
一类
长庆 (md) 6.54 2.20 5.06
二类
大庆
关于对超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关于对超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摘要】目前,在我国石油开发的过程中,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其中,对于油藏合理并有效的开发能够提供有效的底层参数的就是比较完整的市井资料。
但是现在一般对于低渗透油藏中的试井解释方法的考虑都比较单一。
而不是从多方位全面的观察。
我国的超低渗油藏分布的范围比较广,开发难度非常大。
尤其是复杂裂缝性超低渗油藏,复杂性超低渗油藏指的是具有启动压力梯度以及介质会发生变形的特征的超低渗油藏,但是由于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开发技术,比如精细油藏的描述以及地质模型的建造技术、储层的综合评价以及横行预测的技术、精细注采调控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石油开发的高效性以及持续稳定性。
【关键词】超低渗油藏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对于超低渗油藏来说,由于本身的储层物性比较差,空隙的结构也比较复杂,岩石的性质变化也比较大,自然能量较低,因此,在对超低渗油藏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的开发特点与一般的高渗透油藏不同。
其中包括,自然的产能较弱,在通常状况下对储层的结构进行改造。
自然能量较弱,底层压力下降的就很快造成产量的明显下降。
在超低渗透油藏遇水之后,油产量会大大降低,产量极其不稳定。
在低含水期的含水上升速度比较慢,说明中低含水期可以作为主要的开采期。
注水井的吸水能力比较弱,但是启动压力以及注水压力比较高。
经过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超低渗油藏与一般油藏之间有很大的不同。
原因包括,在超低渗透油藏中的原油并没有遵循着达西定律在流动于地层中,它的渗流必须要克服启动压力梯度才能动。
除此之外就是,随着地层空隙的压力下降以及介质有效应力增加,储层的骨架会有变形的状况发生,这是就会导致尤岑的渗透率和孔隙度下降。
因此,对于超低渗透油藏的储层结构以及渗透机理制定一系列的符合现状的开采的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就会提高超低渗油藏的采油率。
试井技术主要的是对储层的特征以及油层变化的规律和原油的流动进行探究的一种手段。
低渗透油藏产量递减规律及水驱特征曲线

低渗透油藏产量递减规律及水驱特征曲线低渗透油藏是指储层渗透率低于1mD的油藏,具有开发和开采难度较大的特点。
低渗透油藏产量递减规律是指在油田开采初期,随着单井单元产量的逐渐下降。
水驱特征曲线是指在低渗透油藏中,水驱过程中产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下面将详细介绍低渗透油藏产量递减规律和水驱特征曲线。
1.初期产量高,递减速度快:油井开采初期,储层压力高,在储层中形成较大的压力差,使得油井产量较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渗透率低的储层渗流速度较慢,油井产量递减速度较大。
2.初期产量递减快,后期递减缓慢:油井开采初期,油藏中的自然驱动力较大,油井产量递减较快。
但是,随着油藏压力的降低和水的渗入,后期油井产量递减逐渐缓慢。
3.在一定时期内产量基本稳定:低渗透油藏产量递减的初期非常快,但在一定时期内,油井产量会趋于稳定。
这是由于在此时期内,储层渗透率降低导致的压力差逐渐减小,产量逐渐稳定。
4.老化期产量进一步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储层中残存油饱和度降低,油井产量进一步下降,进入老化期。
在这个阶段,一般需要采取增产措施,如人工提高压缩气的注入量,进一步提高产能。
水驱特征曲线:水驱特征曲线是低渗透油藏中水驱过程中产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水驱是一种常用的增产措施,通过注入水来推动油藏中的原油向油井移动,并提高油井产能。
水驱特征曲线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初始阶段:在注入水的初期,随着水的压力向油藏传播,储层中的原油粘附在孔隙表面开始脱附,并随着水的流动进入油井,使得油井产量快速增加。
2.稳定阶段:随着水的继续注入和孔隙压力的增加,油藏中原油饱和度降低,使得油井产量逐渐稳定。
在这个阶段,注入水的效果逐渐减弱,产量增加缓慢。
3.饱和度降低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油层中残存油饱和度降低,油井产量开始递减。
递减速度取决于油藏渗透率和水的渗透能力。
4.插曲阶段:在水驱过程中,由于储层渗透率和孔隙结构的复杂性,储层中可能存在一些非均质性,从而导致一些油井产量的插曲现象。
低渗透油藏概述

低渗透油藏概述[加入收藏][字号:大中小] [时间:2012-03-23 来源:中国能源网关注度:3083] 摘要: 要认识低渗透油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认识:低渗透油藏的形成条件、低渗透油田的概念和低渗透油藏的主要特征、低渗透油层界限、低渗透油田分类。
为什么laowen会首先选择介绍低渗透油藏?因为在laowen看来,国内,特别是我们四川...要认识低渗透油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认识:低渗透油藏的形成条件、低渗透油田的概念和低渗透油藏的主要特征、低渗透油层界限、低渗透油田分类。
为什么laowen 会首先选择介绍低渗透油藏?因为在laowen看来,国内,特别是我们四川这个卡卡低渗透的油藏很是普遍,想什么胜利油田啊,塔河油田啊,都存在大面积的低渗透油藏,所以呢,laowen一直觉得有需求才有价值!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的研究一下低渗透油藏。
一、低渗透油藏的形成条件我国低渗透油层,形成于山麓冲积扇-水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浊积扇沉积体系,有砾岩油层、跞状砂岩(或含跞砂岩)油层、砂岩(粗中细砂岩)和粉砂岩油层四种岩石类型。
主要包括由近源沉积的油层分选差、矿物成熟度低、成岩压实作用、近源深水重力流和远源沉积物形成的油层。
二、低渗透油田的概念和低渗透油藏的主要特征所谓低渗透油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世界上并无统一固定的标准和界限,因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资源状况和技术经济条件而划定,变化范围较大。
根据我国生产实践和理论研究,对于低渗透油层的范围和界限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
低渗透油藏的主要特征,不言而喻,就是其渗透率很低、油气水赖以流动的通道很微细、渗流的阻力很大、液固界面及液液界面的相互作用力显著。
它导致渗流规律产生某种程度的变化而偏离达西定律。
这些内在的因素反映在油田生产上往往表现为单井日产量小,甚至不压裂就无生产能力,稳产状况差,产量下降快,注水井吸水能力差;注水压力高,而采油井难以见到注水效果;油田见水后,随着含水上升,采液指数和采油指数急剧下降,对油田稳产造成很大困难。
低渗透油藏气驱产量预测新方法

ER = 叼 J o
u o i
E
R D w
( 1 )
式( 1 ) 中, E 为基 于原始 地质 储量 的气 驱 采 收率 , f ;
注气方案可靠性 , 提 高注气项 目收益 , 从 油藏工 程
基本 原 理 出发 , 推导 出气驱产量 变化规律 ; 提 出气 驱增 产倍 数 及其 工 程 计 算 方法 , 通 过 国 内外 多个 注
【 1
内实验 和 数值模 拟 手 段
, 工 作 中还发 现 数 值 模
拟 预测 生产 动 态与 实 际往 往 有 较 大 出 入 , 在 低 渗 透
油 藏尤 为 突 出。作 为 油 田多 种计 划 和 方 案 的龙 头 , 油 藏开 发 方 案 得 失 对 油 田经 济 影 响很 大 。为 增 加
以及转驱 时广 义可采储 量 采 出程 度决 定 。统 计得 到 国 内外 1 8个 注 气 项 目气驱 增 产倍 数 理论 值 和 实 际值 平 均相 对误 差
6 . 9 0 % 。绘制 了气驱增产倍数查询 图板 , 以便 于从事注 气开 发人 员使 用。研 究成果为 气驱产 量预测提 供 了油藏工程 理论依
据, 从 而 对 控 制 和 优 化 低 渗 油 藏注 气 项 目投 资 有 重 要 意义 。
关键 词
低渗透 油藏
气驱产量
战略规划
采收率
驱油效 率
可采储量采 出程度
气驱增 产倍数
中图法分类号
T E 3 5 7 . 4 5 ;
文献标志码
A
气 驱 过 程 复 杂性 使 人 们 对 其 生 产 动 态 的 认 识
1 理论 分析
1 . 1 气 驱产 量预 测 理论依 据
(完整版)低渗透油藏开采技术

探明低渗透储量增长很快
我国低渗透储量探明状况比例图
9
特殊油气藏开采技术
第一节 概 论
1.3 我国低渗透储量探明、动用、分布状况和特点
1、低渗透储量探明和动用情况
我国低渗透储量动用状况比例图
10
近期探明储量和累积探 明未动用储量中,低渗透储 量占主要部分。
特殊油气藏开采技术
1、采出程度高 地质储量采出程度24.63%,可采储量采出程度70.7%。
2、综合含水率高 总平均达到82.98%,生产水油比4.9,产量占全国45%的最大主
力油田-大庆喇萨杏油田更高,综合含水88.8%,生产水油比为8。
4
特殊油气藏开采技术
第一节 概 论
1.1 我国当前油田开发简况
3、剩余可采储量开采速度高 2001年为8.4%,而剩余可采储量开采速度一般控制在6-7%左
唐曾熊(1994)划分的低渗透油田储层渗透率为10-100×10-3m2,小于 10×10-3m2为采技术
第一节 概 论
1.2 低渗透油田的定义
低渗透油田指储层渗透率介于0.1~50×103m2之间的油田(李道品等,1997)。
低渗透储层的典 型特征是具有启动压 力梯度,呈现出非达 西型渗流特征。
特殊油气藏开采技术
第二节 低渗透储层地质特征
2.1 低渗透储层成因和沉积特征
1、低渗透储层成因类型-①沉积成因
近源沉积物多以 三段式为主,远源沉积 物多以两段式为主。
低渗透储层多段式粒度曲线(近源沉积)
27
特殊油气藏开采技术
第二节 低渗透储层地质特征
2.1 低渗透储层成因和沉积特征
1、低渗透储层成因类型-①沉积成因
超低渗透储层产能主要影响因素确定方法研究

响 因素准确性 是 产能 预测 准确与 否 的关 键 … 。
体积 系数 , 因次 ;。 无 r为油 井 供油 半 径 ( ; m) r 为油 井半 径 ( ; m)S为表皮 系数 , 因次 。 无 通常 , 把单 位压 差 下 每 米采 油 指 数 定 义为 储 层
使 问 题 大 大 地 简 化 , 该 类 储 层 影 响 因素 的确 定 提 供 依 据 。 为
关键词
超 低渗透 储层 T l5 E5;
油井产能
灰度关联 A
逐 步回归分 析
主成分 分析
中 图法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典 型 的 超 低 渗 透 砂 岩 储 层 为 低 孔 、 低 渗 储 超 层, 具有 非均 质性 严 重 、 能 低 、 压 裂没 有 产 能 等 产 不 特 点 。 因此 , 其产 能 预测 具 有 较 大 的 复杂 性 和 非 线 性 的特 点 , 常 规 的产 能 预 测 模 型 , 在 着 很 大 的 故 存
⑥
2 1 Si eh E gf 0 0 c T c . nn .
石 油 技 术
超低 渗 透 储 层 产 能主 要 影 响 因素 确 定 方法 研 究
黄 力 何 顺 利 张 小 霞 门成 全
(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 院海外研究所 , 北京 124 ) 0 29
摘
要
超低 渗透储层 由于其地质 因素复杂, 产能变化大 , 影响产 能预测 的 因素众 多, 因而产 能预测难度 大。针 对这一 问题 ,
究 的基础 上 , 于单 井 流 体 渗 流 规 律 , 行 单 井 的 基 进 产 能数值 模拟 研究 , 建立 产能 预测 的数 值模 型 J 。 第 二种研 究思 路是 探 讨 产 能 的地 质 控 制 因素 , 岩 从 性、 物性 、 层 非 均 质 性 和 含 油性 等 多 方 面 探 讨 对 储 产 能 的控 制 , 从测 井 上 提 炼 反 映这 些 地 质参 数 的 并 测 井参 数 , 而 利 用 测 井 数 据 评 价 和 预 测 储 层 的 进
超低渗透致密油藏水平井井网优化技术研究

Ul t r a - l o w Pe r me a b i l i t yRe s e r v o i r s Re s e a r c hCe n t e ro f Ch a n g q i n gOi l ie f l dBr a n c h , P e  ̄ o Ch i n a , Xi a n, S h a a n xi 7 1 0 0 1 8, Ch i n a
Ab s t r a c t :T h e r e i s a b u n d a n t p e t r o — r e s o u r c e s wi t h g r e a t d e v e l o p me n t p o t e n t i a l i n t h e u l t r a ・ l o w p e r me a b l e r e s e r v o i r s l o c a t e d
c a r r i e d o u t f o c u s i n g o n h o i r z o n t a l we l l p a t t e r n , we l l d r a i n a g e d i r e c t i o n , p a r a me t e r s o f h o r i z o n t a l s e c t i o n a n d p r o d u c e r - i n j e c t o r
r e s e vo r i r p r o p e r t i e s a n d s t r o n g h e t e r o g e n e i t y .A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o f u l t r a — l o w p e r me a b l e f o m a r t i o n, t h e s t u d y i 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0月第33卷第5期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cience&Technology Edition)V ol.33No.5Oct.2011编辑部网址:http://文章编号:1674–5086(2011)05–0109–05DOI:10.3863/j.issn.1674–5086.2011.05.019中图分类号:TE34文献标识码:A选用产能因子构建超低渗透油藏产量关系*李雄炎1,2,3,李洪奇2,3,周金煜4,刘苗绘2,3,何强2,31.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东城100027;2.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昌平102249;3.中国石油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昌平102249;4.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21摘要:复杂的渗流机理和敏感的改造工程,使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超低渗透油藏的试油和稳产产量之间的关系紊乱。
针对这一问题,基于达西定律和裘皮公式,分别探讨探井/评价井、开发井在试油和稳产阶段产量、产能之间的关系。
由于超低渗透油藏中流体的渗流规律表现为非达西渗流,线性渗流定律在应用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限制。
因此,不仅超低渗透油井在试油和稳产阶段的产量之间无明显关系,而且试油和稳产阶段的比采油指数之间线性相关程度也不够高。
通过构造产能因子,并对其进行改进,探井/评价井、开发井的试油和稳产真产能因子(P F2)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937和0.8177。
基于P F2,利用试油产量预测稳产产量,并与实际稳产产量进行对比,探井/评价井和开发井稳产产量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8.27%和13.36%。
关键词:超低渗透油藏;非达西渗流;试油产量;稳产产量;产量关系;比采油指数;产能因子网络出版地址:http:///kcms/detail/51.1718.TE.20110704.0946.003.html李雄炎,李洪奇,周金煜,等.选用产能因子构建超低渗透油藏产量关系[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5):109–113.引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低幅度构造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的广泛勘探,低对比度油气藏逐渐成为我国每年新增油气储量的主力[1],如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的低饱和度气藏、松辽盆地敖南地区的低电阻率油藏、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的火山岩气藏等。
近年来,作为低对比度油气藏之一的超低渗透油藏(0.1∼1.0mD)已成为勘探开发的主力对象。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拥有丰富的超低渗透油藏,但勘探开发过程中的低、深、难问题尤为突出。
对于无自然产能的超低渗透油藏,必须进行压裂改造,才能获得原油产量。
由于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的存在,超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较为复杂,使得描述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稳定渗流的达西(Darcy)定律和裘皮(Dupuit)公式并不能准确表征流体的渗流特征[212],从而使适用于常规油气藏的达西定律和裘皮公式在刻画超低渗透油藏中流体的渗流行为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改造工程的敏感性和渗流机理的复杂性,均给产能表征、产量定量计算、产量关系换算带来较大困难。
长庆油田在上产5000万吨的同时要通过测井精细评价规避快速上产的地质风险,在这一大背景下,准确刻画油井产能,建立试油产量和稳产产量之间的转换关系,对超低渗透油藏开发方案的制订尤为重要。
本文从达西定律和裘皮公式出发,以探井/评价井、开发井的试油产量和稳产产量为基础,利用比采油指数以及产能因子,探索超低渗透油层压裂改造后的试油产量和稳产产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不同类型井的试油产量和稳产产量分析,建立了油井稳定产能预测公式,对研究区和相似地区超低渗透油藏的勘探与开发均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收稿日期:2010–09–02网络出版时间:2011–07–04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09AA062802)。
作者简介:李雄炎(1983–),男(汉族),湖北天门人,在站博士后,从事地球物理信息处理与解释研究。
E-mail:wangliaoziji@110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试油和稳产产量之间的关系对于无自然产能的超低渗透油藏,储层产能是由储层因素和工程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储层因素包括岩性、物性、有效厚度、油气性能及非均质性等;工程因素包含改造工艺、表皮系数、测试半径等,甚至井网和注水因素[1316]。
本文从描述理想状态下单相流体的稳定线性渗流公式着手,来分析不同类型井射孔试油阶段和开发稳产阶段产量之间的关系。
1.1理论基础依据达西定律和裘皮公式[17,18],油井在试油和稳产阶段的产量公式为Q =2πKH e (p e −p wf )µ(ln R eR w +S)(1)式中,Q —流量,m 3/s ;K —有效渗透率,mD ;H e —有效厚度,m ;p e —边界压力,Pa ;p wf —井底流压,Pa ;µ—流体黏度,mPa·s ;R e —有效供给半径,m ;R w —井眼半径,m ;S —表皮因子,无因次。
由式(1)可知,影响油井产能的因素主要有:有效渗透率、有效厚度、生产压差、有效供油半径和表皮因子。
在高速或低速渗流条件下,渗流规律不再符合达西定律[1820]。
由于超低渗透油藏中流体的渗流规律偏离达西定律,表现为低速非线性渗流,因此,影响超低渗透油井产能的因子并不完全限于上述因素。
对于同一口井,在试油和稳产阶段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生产压差和有效供油半径的不同。
在试油阶段,生产压差较大,在短时间内,流体渗流形式表现为平面径向流,达不到稳定的供油半径,所以,试油产量通常都高于开发稳产产量[19]。
1.2产量关系对比研究区所有井(15口探井/评价井,146口开发井)的射孔试油产油量和开发稳产产油量(图1),发现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319和0.1666。
当试油产油量(Q t )为20t/d 时,其开发稳产产油量为(Q d )为0.5∼5.5t/d ,波动范围较大。
并且由油藏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可知,单纯地对比试油产油量和稳产产油量毫无意义。
此外,由于探井/评价井和开发井的勘探开发策略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其测井系列和数学模型并不完全一致,包括物性参数、有效厚度等。
因此,应分别研究探井/评价井和开发井的试油与稳产产量之间的关系。
图1所有井试油与稳产产油量之间的关系Fig.1Relationship between tested and sustained productionsof all wells1.3比采油指数同一口井在试油和稳产阶段,只有生产压差和有效供油半径不同;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同阶段有效厚度的划分存在一定的差异。
尽管无法利用测井信息消除有效供油半径对产量的影响,但可以通过比采油指数(J )来消除生产压差和有效厚度对产量的制约。
比采油指数是表征油井产能大小的重要参数,其中地层有效厚度由测井信息估算,不同油井在相同开采层位的生产压差可以认为近似相等。
J =QH e (p e −p wf )=2πK µ(ln R eR w +S)(2)式中,J —比采油指数,t/(d·MPa·m )。
在理想状态下,试油阶段比采油指数与稳产阶段比采油指数比值应为一常数。
因此,理论上讲,试油比采油指数(J t )和稳产比采油指数(J d )之间应该存在较强的线性相关性,即J tJ d =(ln R ed R w +S )/(ln R et R w+S )(3)式中,J t —试油比采油指数,t/(d·MPa·m );J d —稳产比采油指数,t/(d·MPa·m );R et —试油阶段有效供给半径,m ;R ed —稳产阶段有效供给半径,m 。
第5期李雄炎,等:选用产能因子构建超低渗透油藏产量关系111在研究区,探井/评价井、开发井试油比采油指数与稳产比采油指数之间的关系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探井/评价井试油与稳产比采油指数之间的关系Fig.2Relationship between tested and sustained specific productivityindexes of exploration and evaluationwells图3开发井试油与稳产比采油指数之间的关系Fig.3Relationship between tested and sustained specific productivityindexes of development wells由图可知,与单纯地对比不同类型井试油产油量和稳产产油量相比,试油比采油指数与稳产比采油指数之间的相关性有所改进,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392和0.4709,其中,开发井的相关系数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在比采油指数的角度上,试油和稳产产量之间的关系虽然有所改进,但仍满足不了研究区实际生产需求。
利用比采油指数虽能精确建立常规油气储层试油和稳产产量之间的关系,但对超低渗透储层,比采油指数存在一定的限制,其原因主要是超低渗透油藏中流体的渗流规律表现为低速非线性渗流。
1.4产能因子从影响超低渗透储层产能的物性参数、含油性能和改造措施的角度构造产能因子,继续探讨超低渗透油藏试油和稳产产量之间的关系。
1.4.1视产能因子为了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井试油和稳产产量之间的关系,尝试继续消除测井信息对所反映参数(如有效渗透率)的影响。
由于超低渗透油藏中流体的渗流规律表现为非达西渗流,因此,对于同一口井,在试油和稳产阶段,同一地层段在单位压差、单位厚度上的渗透性可能并不完全一致。
对式(2)进行变换,得到视产能因子(P F1),即P F1=QKH e(p e−p wf)=2πµ(lnR eR w+S)(4)式中,P F1—视产能因子,t/(d·mD·MPa·m)。
理论上,试油视产能因子(P F1t)与稳产视产能因子(P F1d)的比值也应为一常数,即二者之间应存在较强的线性相关性。
探井/评价井和开发井的试油与稳产视产能因子之间的关系分别见图4和图5。
图4探井/评价井试油与稳产视产能因子之间的关系Fig.4Relationship between tested and sustained apparentproductivity factor of exploration and evaluationwells图5开发井试油与稳产视产能因子之间的关系Fig.5Relationship between tested and sustained apparentproductivity factor of development wells由图可知,与试油和稳产比采油指数之间的关系相比,试油和稳产视产能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有较大幅度的改进,探井/评价井和开发井的线性相关系112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数分别为0.8240和0.6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