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油藏分类和评价方法

合集下载

大港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

大港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

大港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吴 辉1 徐 甜1 喻 洲1 王 晴2 1.大港油田公司油气开发处;2.大港油田公司第一采油厂【摘 要】针对大港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的实际情况,选择优化开发技术措施,提高低渗透油藏开发效率,满足油田开发的经济要求。

由于油藏渗透率低,油流阻力增大,导致油井产能下降。

采用优选出挖潜增产技术措施,可以保证低渗透油藏达到设计产能。

【关键词】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一、低渗透油藏概况大港油田低渗透原油探明地质储量主要集中在北大港地区和沧东地区,动用储量2.0亿吨,油藏埋深多超过3000m,北大港一般埋深在3700-4000m,沧东地区埋深2100-3500m。

多发育重力流水道沉积,由多期单一水道叠加构成的复合水道体,砂体规模小,多呈透镜状分布,连通性差,非均质性强,水驱动用程度低。

南北油藏差异大,北大港油品性质好、粘度低、油气比高、压力系数高,相比埋藏更深孔南地区原油粘度大、水敏性强需探索不同的开发方式。

二、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1.基于相控模型的高分辨率反演识别砂体空间展布技术基于目前地震解释技术存在以下点技术难题,开展储层内幕刻画技术攻关。

①地震特征反映两套砂层的响应,无法分辨优势储层;②常规地震属性无法预测目标砂体厚度变化、边界;③从现有地震资料无法确定储层连通关系。

综合考虑井曲线特征、小层厚度、地震相、沉积微相等因素,等时相控地层对比,识别了三期重力流沉积储层。

完成了从以单纯地震技术层控建模约束反演到相控建模、相控井约束预测的技术思路转变,落实的砂体展布更加符合地质认识。

2.低渗透储层分类评价技术(1)形成低渗透储层开采难易分类方法根据平均喉道半径、可动流体百分数、启动压力梯度、粘土矿物含量、原油粘度共五项指标综合值的大小对储层划分为易动用、需攻关、难动用三类,指导低渗透储层有效开发动用。

目前易动用储量2.6亿吨,需攻关储量1.1亿吨,难动用储量0.9亿吨。

(2)形成难采储量有效动用筛选技术方法建立了按照有、无井网和五类参数综合分类标准,按经济参数进行粗筛选。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低渗透油藏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其储层孔隙度低、渗透率小的特点给油气开采带来了挑战。

以往的传统开发方法难以有效开采低渗透油藏中的储层,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益不佳。

针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综合评价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国内外石油行业的发展背景下,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勘探领域中的热点之一。

我国在低渗透油藏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开展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通过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指导油田的开发工作,提高油气资源的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

本研究旨在探讨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为我国低渗透油藏开发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低渗透油藏是指储层孔隙连通性差,岩石孔隙度低且孔隙喉道狭窄,使得原油无法自然流出或采收率很低的油藏。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一直是油田开发领域的难题之一,如何有效评价和提升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一直备受关注。

研究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评价方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低渗透油藏资源丰富,有效开发能够为我国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低渗透油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难以准确反映开发效果,因此需要探索更加科学和有效的评价方法。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直接影响油田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因此研究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评价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和应用研究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既能指导实际生产实践,提高油藏的开发效率和采收率,同时也为我国油田开发技术的进步和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2. 正文2.1 低渗透油藏开发现状分析低渗透油藏是指地下岩石孔隙度较低、孔隙连接性较差,使得油气在地层中难以自由流动的油藏。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一直是石油行业的难点问题之一。

目前,全球范围内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低渗透油藏是指储层孔隙结构狭小、孔隙度较低的油藏。

由于这类油藏孔隙度低、渗透率小,开采难度大,通常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开发技术进行开发。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是评价和改进低渗透油藏开发工艺的重要手段,本文将对该方法及应用进行综合讨论。

1. 产量评价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产量。

产量评价主要通过生产数据进行分析,考察产出油气的速度和稳定性,判断开采效果的好坏。

通常可以通过建立产量曲线、产量预测模型等手段来对产量进行评价。

2. 彩色扫描电子显微镜(CSEM)技术评价CSEM技术是一种利用电子显微镜对储层样品进行分析的方法,可以观察岩石结构、孔隙分布、孔喉连接等微观特征,对渗透率进行定量分析,通过CSEM技术可以对低渗透油藏的渗透性进行评价。

3. 地震反演技术评价地震反演技术是一种利用地震数据对储层进行成像的方法,可以对低渗透油藏的储量和分布进行评价,结合地震反演技术可以得到更准确的储量评估结果。

4. 水驱效果评价对于含水低渗透油藏,水驱效果是开发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分析水驱曲线、水驱效率等参数可以评价水驱效果的好坏,指导进一步的开发工作。

5. 水驱加密评价对于低渗透油藏的水驱加密技术,可以通过观测水驱加密前后的产量变化、渗透率变化等指标进行评价,评估水驱加密的效果。

综合考虑以上方法,可以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进行全面评价,了解油藏的储量、渗透性、产能等情况,为进一步的优化开发工艺提供指导。

1. 优化开发工艺通过综合评价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优化开发工艺提供依据。

通过产量评价发现产量下降速度过快,可以采取措施减缓产量下降;通过CSEM 技术评价发现孔隙连接性差,可以采取酸化处理等措施改善孔隙结构。

2. 指导井网布局低渗透油藏的井网布局对开发效果有重要影响,通过地震反演技术评价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油藏的储量和分布情况,指导合理的井网布局,提高开采效率。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低渗透油藏是指渗透率小于0.1mD的油藏。

由于其地质条件是典型的岩石骨架致密、孔隙度低、渗透率小,因此传统的开发方法已经不再适用。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需要采用先进技术,综合评价方法对于开发中的效果评估非常重要。

一、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方法通常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地质评价:地质评价是评估低渗透油藏开发期望值的基础,包括地质构造、地质沉积层、地层属性、岩石物性等方面的评估。

2.油藏学评价:油藏学评价是指对藏内物质分布、储量、渗透性等相关参数进行评估,为后续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地面设施评价:地面设施包括采油井、注水井、储罐、管道等设施的设计和布局,地面设施评价对于提高采油效率至关重要。

4.生产技术评价:生产技术是指提高储层采收率的技术手段,包括增渗、改造、提高采集效率等方面的技术评价。

5.经济评价:经济评价是指根据储层物性、采油方式、油价等因素计算出油田的利润和回收期,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综合评价方法需要采用多种手段综合运用,且评价结果需要具有客观性、可重复性、可验证性等特点。

二、应用低渗透油藏开发在大规模应用中仍存在困难和挑战,因此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尤为重要。

1.地下导向技术:通过对油藏地质环境的评估和仿真分析,采用先进的地下导向技术进行注水和采油。

2.增加油水接触面积:通过注水技术、调节开发方式,增加油水接触面积,提高采油效率。

3.破坏性技术:采用破坏性技术,包括压裂、酸化等技术,破坏储层中的岩石骨架,改善储层渗透性,提高采油效率。

4.注水技术:增加水驱法的注水井数量,通过分布式注水技术提高储层的渗透性。

除此之外,综合评价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开发工程中的方案评估、生产工艺优化、地质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综合评价方法能够帮助企业在开发低渗透油藏时对储层进行综合的评估和分析,为企业提供更加科学的开发方案。

同时,也能够从技术、经济、环境等方面对企业在开发过程中的投资和运营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分析,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摘要】低渗透油藏是一种开发难度较大的油藏类型,其开发效果评价对于提高油藏开发的效率和盈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了低渗透油藏的特点,并着重探讨了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评价方法及常用指标。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价方法,以全面评估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

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了该方法的应用价值,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实践,并促进油田开发效果的提升。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实现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特点、评价指标、综合评价应用、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低渗透油藏是指储层渗透率较低的油藏,通常渗透率在0.1 mD以下。

这类油藏因为岩石孔隙结构狭小、孔隙度低、渗透率小等特点,导致油藏开发困难,采收率较低。

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开发低渗透油藏成为当前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研究表明,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直接影响着油田的产油量和经济效益。

为了更好地评价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科研工作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以期提高对油藏开发效果的认识和评价水平。

目前尚缺乏一套完整且合理的综合评价方法,用以综合评价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

需要对已有的评价方法和指标进行整合和完善,构建一套综合评价方法,从而更准确地评价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并指导油田的合理开发和生产。

1.2 研究意义低渗透油藏开发是目前石油工业领域一个重要的课题,随着传统油田资源逐渐枯竭,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利用变得尤为重要。

研究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综合评价方法对于提高油田开发效率、优化开发方案、降低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低渗透油藏中,由于岩石孔隙结构狭小、地层孔隙度低、渗透率小等特点,常规开发技术的效果较差。

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对于指导油田开发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一、低渗透油藏的特点低渗透油藏是指地层渗透率较低的油气储层,通常指渗透率小于0.1md的储层。

这类油藏由于地层渗透率低,油气困陷在储层中难以开采,因此开采难度大、生产周期长、投资成本高。

低渗透油藏的油层工矿物产能大、天然产能小、体积总量大、成本单位量高等特点,使其开发和评价面临一系列挑战。

二、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评价方法1. 地质储量评价地质储量评价是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首要评价指标。

针对低渗透油藏的特点,评价方法主要包括静态储量评价和动态储量评价两个方面。

静态储量评价包括地质储量的勘探评价和具体储量的计算,主要考察地层的构造、地层的厚度、地层的有效渗透率等因素。

动态储量评价则通过油藏的产量、生产曲线、生产动态等参数进行评价。

2. 采收率评价采收率是指油气储层中可采出的油气资源的比例,也是衡量油气资源开发效果的关键指标之一。

在低渗透油藏开发评价中,采收率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水平井措施、改造技术、提高采收率等方面进行评价。

3. 生产效率评价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与油气的产出效率密切相关,因此生产效率评价也成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生产效率评价主要考察生产动态、生产工艺及设备的使用效率等方面。

4. 经济效益评价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还需要考虑其经济效益,包括投资回报率、成本收益比、油气资源开发的投资与收益等方面。

1. 评估开发潜力针对低渗透油藏的地质条件和储量情况,通过地质、地面、地下和采收率等多方面考察,评估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潜力,为后续的开发工作提供依据。

2. 优化井网布置低渗透油藏需要通过合理的井网布置来提高采收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通过开发效果的评价,可以为井网优化提供指导。

3. 优化开发方案通过对开发效果的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进而优化开发方案,提高油气资源的开采率和经济效益。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评价方法及其应用对于油田的开发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低渗透油藏是指渗透率较低、蓄积能力较弱的油藏,开发难度较大。

对于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是油田开发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

本文将介绍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的方法及应用。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物质平衡法、生产数据法、数学模型法和综合指标法等。

物质平衡法是通过分析油藏物质平衡的状态,来评价开发效果。

这种方法将油藏当作一个封闭系统,通过对进出油、水和气的平衡进行分析,判断开发效果是否良好。

该方法适用于已有一定生产历史数据的油藏,能够较准确地评估开发效果。

生产数据法是通过分析油田生产数据,来评价开发效果。

根据油田的生产曲线、产能曲线、水驱曲线等,来判断油藏的开发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该方法侧重于评估油井产能和产液能力,适用于评估单井或局部区域的开发效果。

数学模型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油藏开发过程,来评价开发效果。

这种方法需要收集大量的采油数据、地质数据和物性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模拟,从而判断开发效果。

该方法较为准确,但是对数据要求较高。

综合指标法是通过对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来评价开发效果。

这种方法可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如产量增长速度、采收率、油水比、综合经济效益等,来综合评价开发效果。

该方法比较简单实用,适用于评估整个油田的开发效果。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油田管理者了解油藏的开发状况,判断是否需要调整开发策略。

通过评估开发效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油藏的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包括物质平衡法、生产数据法、数学模型法和综合指标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通过评估开发效果,来指导油田的开发管理。

对于油藏的有效开发和提高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低渗透油藏注气吸气能力评价方法

低渗透油藏注气吸气能力评价方法

来越受关 注。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中存在的很大问题 是 注水 困难 为 提 高 低 渗 透 油 藏 的 动 用 程度 .21 00 3
年 开展 了 1 个井 组的 氮气驱 先 导试 验 。在评价 低渗 透 油藏 吸气 能力 的研究 过程 中 ,描 述地层 吸气 能力 的方 程 ( “ 称 吸气 方程 ” )在形式 上选 用 了径 向达 西 公式 和气 井产 能方 程 ,它是 关 于注 气压力与排 量 关系的方 程 。如果 能确定 吸气方 程 ,就可 了解不 同注气 时期 的 地层 吸气能 力 和流体渗 流特 征 ,从 而为地 层 吸气能力 的评价 、注 气压 力的组成 分析 以及 今后注 气研 究的对
— —
吸 气方程 根据渗 流 力 学理 论 ,注入 与产 出的 区别仪在 于流体 渗流 方向 的不 同, 因此针 对 不同的
注气 时期 ,分 别讨论 了 “ 西公 式”和 “ 选 气井产 能方程 ”两种 形式 的数 学模 型 ,并 对后者 采 用压 降资
料 进行求 解的 方法做 了详 细介 绍 ,为今后 此 类注 气的研 究奠定 了基础
程 ,其标 准形式 为
m【 )一 m【 )= A + Bj P P j Q Q () 2
1 吸气 方程 的建立
11 注气初期 .
注气初 期是 指 注气量较 少 、注入 气在地层 中形 成
的压差非 常小 的一段 时期 ,这一 时期 油或水 的渗 流阻 力 占主导地 位 ,而气 体的渗 流阻力 却非 常小 ,可忽 略 不计 。针 对低 渗 透油 藏注气 ,这一 时期 的驱动 可假设 为 活塞式驱 动 ,如果 注气速度 不是 很高 ( 目前 注气设 备 的排 量 多 为 6Oi /i) O 1mn ,则 井 筒周 围流 体 的流 动 i 3 即 为层 流流动 ,地 层注 入的吸 人规律 符台 径 向达 西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 1 10 100 渗透率(md)
平均喉道界限
4.00
平均喉道半径(微米)
3.00 2.00 1.00 0.00 0.01
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大庆 长庆
0.10 1.00 渗透率(md)
10.00
喉道均质系数界限
均质系数界限图
可动流体饱和度特征
70 60
可动流体百分数(%)
长庆油田
50 40 30 20 10 0 0.01
四类
长庆 (md) 0.19 0.19 0.11 0.09 1.38 大庆 (md)
(md)
37.0 17.78 35.59 58.2
0.26
0.27 0.99
0.48
0.39
16.03 24.73
9.61 5.3
0.37 0.69
0.54
2.5 2.27
2.84 2.47
评价结果与开发效果吻合
1 2.5 0.8 2
参数 渗透率 渗透率 1 3 1 1 2
主流 半 径 0.333 1 0.333 0.333 0.5
粘度 0.5 2 0.5 0.5 1
3 很重要
明显相当 5 重要 8 极其重要 综合评价标准:
主流半 径
可动流 体 启动梯 度 粘土
粘度
2
0.5
2
2
1
1
一类>0.75; 三类<0.5--->0.25 ;
二类<0.75—>0.5; 四类<0.25
长庆区块分类结果
大庆区块分类结果
不同区块分类结果对比
一类
长庆 (md) 6.54 2.20 5.06
二类
大庆
长庆 (md) 1.66 1.34 0.59 1.26 大庆 (md) 25.87 18.29 22.18 12.76
三类
长庆 (md) 0.68 大庆 (md) 3.53 2.75 2.65蒙混层含量
流体性质
对储层有效渗流能力影响较大的因素 影响储集层水敏特性的参数
对9项参数逐一进行统计归纳分析,进一 步精选出5项参数作为评价分类的依据,各项 参数分界标准如下:
分类参数界限汇总表
参数 一类 二类 界限 三类 四类
主流喉道半径(微米) 可动流体饱和度(%)
低渗透油藏分类 和评价方法
2009.3.
1、 问题的提出
原来 我们把渗透率为(0.1~50)×10-3μm2的储层统称为低 渗透油层。 根据实际生产特征,按照油层平均渗透率可以进一步把低渗透 油层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一般低渗透油层,油层平均渗透率为(50~10)×103μm2。
第二类为特低渗透油层,油层平均渗透率为(10~1)×10-3μm2。 第三类为超低渗透油层,其油层平均渗透率为(1~0.1)×103μm2。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累计百分数( %)
2) 渗流研究所研究的评价分类参数和 分类界限 渗流研究所近几年来在储层微观孔隙 结构、渗流特征和敏感性特征方面做了大 量深入细致地研究工作,揭示了影响不同 油区相同渗透率油层开采效果不同的因素, 并提出了储层分类评价参数界限。 (1)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参数分类 包括:最大喉道半径、主流喉道半径、 平均孔喉半径、喉道均质系数、可流动流 体饱和度。见下表、图:
评价值 产量
0.6
1.5
0.4
1
0.2
0.5
0
庄19 庄9 吴410 沿25 庄40 耿40
0
日产量(m3/d)
综合评价值
3、新的低渗透油藏分类方法界限初 步建议
油藏分类方法很多,根据不同领域、不同用途有不同的 分类方法和参数标准。 另外应把油藏分类和油藏评价区别处理,油藏分类指标 和类别宜少一些,眉目清楚;油藏评价指标和类别可细一些, 甚不同专业、不同油区,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标准。 例如,渗流所对各地区不同油层藏的微观孔隙结构、渗 流特征和可动流体饱和度等问题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分析研 究工作,得出了一些新的识和看法。我们认为这项工作很有 意义,可以作为油藏工程专门研究的依据和基础。 结合我国低渗透油藏开发历史和现状,考虑各方面意见, 提出新的低渗透油藏分类方法初步建议。
1.000
1.00
大 庆
0.100
0.10
长 庆
0.010
大庆 长庆
0.01 0.01 0.1 1 10 100 渗透率(md)
0.001 0.1 1 渗透率(md) 10
(3) 敏感性特征分类
界限 参数 低渗透一 低渗透二 低渗透三 低渗透四 类 类 类 类 <0.3 0.3-0.5 0.5-0.7 >0.7
1) 油藏分类主要参数迭择
(1)渗透率,分为三类: ●一般低渗透,渗透率>10-50md; ●特低渗透,渗透率1-10md; ●超低渗透,渗透率<1md。 (2)流度, 分为三级: ●一级,高流度: >10md/mPa.s; ●二级,低流度: 1-10md/mPa.s; ●三级,特低流度: <1md/mPa.s。
已开发低渗透油田评价分类汇总表
油评价 项目 较好 油田 中等油田 差油田 特差油田 极差 油田
类别
Ⅰ1
Ⅰ2
Ⅱ1
Ⅰ3
Ⅱ2

1
Ⅱ3

2
Ⅲ3
油田数
储量 %
28
64
5
21
28
0
0 0
26
83201 26.5
0
0 0
11
12476 4
40184 73729 6649 12.8 23.5 2.1
12391 84882 4 27.1
1)流度分类法
初步调查,低渗透油藏按流度分类,有四个分类标准 表 按流度(K/μ)分类表
类别
咨询中心 大 庆
一 >10 >1.5 >1 >30
二 1-10 1.5-1 1-0.5 1-30
三 <1 1-0.5 <0.5 <1

<0.5
采收率所 开发所
我们统计了177个已开发低渗透油田流 度的资料,图。资料说明,其流度分布在 三个区段:流度>9md/mPa.s的油藏,储 量占14.9%;流度0.8-9md/mPa.s区间的 油藏,储量占59.2%;流度<0.8md/mPa.s 的油藏,储量占24.6%。分段界线在0.8及 9md/mPa.s,与咨询中心低渗透研究组提 出的分类界线比较接近,考虑到界线之间 的储量差别较小,界线取整数,还是合理 的,是符合自然分类的。
Ⅲ3
延长:0.6/5.2= 0.11 两井:0.85/5.7 =0.15 桂花:0.1/1.7 =0.06
未动用储量开发初评分类意见
未动用储量采用的经济评价方法为现金流法。 评价指标为财务内部收益率。用公式表达为:
(CI CO)t NPV (1 i)t t 1
n
式中:NPV------净现值; CI、CO---分别为某年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 i--------折现率; t--------评价期的某评价年; n--------从评价起始年至结束年的时间段。
上述分类虽然基本符合我国低渗透油藏状况,但在生产实践中 也出现一些矛盾问题,例如有些渗透率相近似的油藏,而开发难度 和效果很不一样。 出现上述矛盾现象说明,只以渗透率分类过于简单,因为影响 油藏开发难度和效果还有其它因素。 由于以上原因,最近一些单位提出了对低渗透油藏,按多因素 分类的方法。
2、低渗透油藏一些新的分类方法 简介
0.5-1
0.3-0.4 35-50
<0.5
<0.3 20-35
最大喉道界限
10 9
最大喉道半径(微米)
8 7 6 5 4 3 2 1 0 0.01
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大庆 长庆
0.10
1.00
10.00
渗透率(md)
主流喉道界限
8 7
主流喉道半径(微米)
6 5 4 3 2 1 0 0.01
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启动压力梯度(MPa) 粘土含量(%) 原油粘度(mPa.s)
4-6 >65
<0.01 5 <2
2-4 50-60
0.01-0.2 5-10 2-5
1-2 35-50
0.2-0.5 10-15 5-8
<1 20-35
>0.5 >20 >8
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
从单因素分类过程中发现相邻的储层类型参 数有交叉,因此利用数学的方法进行综合评判.
Ⅱ1
鄯善:6.2/0.46 =13,6
Ⅲ1
10---1
(10-3um2 /mPA.S)
Ⅰ2
新立:20.0/6.7 =2.99 朝阳:10.7/10=1.1 ( 肇州p: 55 / 9.6 =5.7)
Ⅱ2
靖安:7.3/1.1= 6.6
Ⅲ2
<1
(10-3um2 /mPA.S)
Ⅰ3
Ⅱ3
安塞:3.5/3.8= 0.92 西峰1.2/1.66= 0.71 新民:4.7/8.7 = 0.54 榆树:2.0 5/3.8= 0.54
孔隙结构参数分类表
界限
参数
最大喉道半径(微 米) 主流喉道半径(微 米)
低渗透一类 低渗透二类 低渗透三类 低渗透四类 6-8 4-6 4-6 2-4 2-4 1-2 <2 <1
平均喉道半径(微 米)
喉道均质系数 可动流体饱和度 (% )
2.5-4
>0.6 >65
1-2.5
0.4-0.6 50-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