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

通过土壤监测技术规范的应用,可以监测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情况,评估土壤污染治理效果,为持续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提供支持。
在环境评价和治理中,土壤监测技术规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土壤的监测,可以了解土壤的养分状况、水分状况和土壤质量状况,为科学施肥、灌溉和土壤改良提供依据。
汇报人:韵
韵,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01
02
03
04
05
土壤监测的目的: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指导农业生产:了解土壤养分、酸碱度等情况,为合理施肥、改善土壤提供科学依据。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监测土壤质量,确保农产品无污染,保障人民健康,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壤监测,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业生产效益。
监测点位的布设:根据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污染程度等因素确定监测点位,确保覆盖全面。
监测频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监测频率,一般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监测。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的发展趋势是朝着智能化、自动化、高精度化方向发展,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土壤监测技术规范将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远程监控、实时数据传输和分析。
汇报人:韵
监测时应遵循相关技术规范,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监测后应及时分析数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土壤改良或治理。
监测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对土壤和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未来土壤监测技术规范将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减少对土壤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田土壤保护管理规范

农田土壤保护管理规范

农田土壤保护管理规范一、引言农田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保护农田土壤,提高土壤生产力和农业生产效益,制定和执行农田土壤保护管理规范是必要的。

本文旨在探讨农田土壤保护的一些规范和措施,以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农田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价1. 监测内容农田土壤质量监测应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养分含量(氮、磷、钾等)、重金属和有害物质含量、土壤结构与肥力等指标。

2. 监测方法采样应根据地理位置、农作物类型和土壤类型等特点,采用代表性取样法,保证样品的受污染程度最小化。

采样深度一般为0-20cm、20-40cm、40-60cm三个土层,并在农田各功能区分别采样。

3. 评价标准农田土壤质量评价标准应根据不同农作物和土壤类型制定,可参考农业部等相关部门发布的标准,以确保农田土壤的养分供应和农作物生长的需要。

三、农田土壤肥力管理1.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和农作物需求,科学、合理施用有机肥、矿质肥、微量元素肥等,避免过量施肥和单一施肥导致土壤肥力不平衡和污染。

2. 菌肥利用合理利用菌肥,如磷酸菌肥、固氮菌肥,提高土壤肥力和养分利用效率,促进植物生长。

3. 水分管理合理管理农田水分,避免过度干旱或过湿,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以提高作物抗旱能力和土壤保水能力。

四、耕作管理1. 避免非农用地侵入严禁将非农用地侵入农田,防止工业废弃物、污水等对农田土壤的污染。

2. 合理耕作制度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和轮作制度,避免连续种植同一作物和过度耕作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3. 土壤松土和保护定期进行土壤松土和整地,保持土壤疏松结构,提高土壤透气性和保水性。

五、农药使用与农田环境保护1. 合理使用农药遵循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使用剂量,选择环保、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执行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保证农产品质量和农田土壤的健康。

2. 农田生态工程在农田周围建设绿化带、水源涵养区和防风固沙等生态工程,减小农药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 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为样品数;t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值(附录A);s2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分析方法、质控措施、数理统计、成果表达与资料整编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土壤环境监测。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 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8170—1987 数值修约规则GB /T14550—1993 土壤质量 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T17134,—1997 土壤质量 总砷的测定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GB /T17135—1997 土壤质量 总砷的测定 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GB /T17136—1997 土壤质量 总汞的测定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 /T17137—1997 土壤质量 总铬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 /T17138—1997 土壤质量 铜、锌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 /T17139—1997 土壤质量 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 /T17140—1997 土壤质量 铅、镉的测定KI —MIBK 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T17141—1997 土壤质量 铅、镉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NY /T52—1987 土壤水分测定法(原GB7172—1987)NY /T53—1987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原GB7173—1987)NY /T85—1988 土壤有机质测定法(原GB9834—1988) NY /T88—1988 土壤全磷测定法(原GB9837—1988)NY /T148—1990 土壤有效硼测定方法(原GB12298—1990)NY /T149,一1990 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 (原GB12297一1990) 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土壤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到达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防止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时机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展比拟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那么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展随机抽样的方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那么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局部〔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根底样品数量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以下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 为样品数;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 为可承受的绝对偏差。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分析方法、质控措施、数理统计、成果表示与资料整编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土壤环境监测。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经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8170—1987 数值修约规则GB/T 14550—1993 土壤质量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7134,—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GB/T 17135—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GB/T 17136—1997 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7—1997 土壤质量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8—1997 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9—1997 土壤质量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0—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 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1—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NY/T 52—1987 土壤水分测定法(原GB 7172—1987)NY/T 53—1987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 (原GB 7173—1987)NY/T 85—1988 土壤有机质测定法(原GB 9834—1988)NY/T 88—1988 土壤全磷测定法(原GB 9837—1988)NY/T 148—1990 土壤有效硼测定方法(原GB 12298—1990)NY/T 149,一1990 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原GB 12297一1990)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 为样品数;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一、监测目的与意义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土壤环境监测旨在了解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估土壤污染状况,为土壤污染防治、土壤资源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范围与对象1. 监测范围:本技术规范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类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包括农田、林地、草地、城市绿地、工业用地、矿区、污染场地等。

2. 监测对象:主要包括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生物指标等。

三、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1. 采样方法(1)点位布设:根据监测目的、土壤类型、污染特征等因素,合理布设监测点位。

(2)采样时间:原则上在土壤污染风险较高的季节进行采样。

(3)采样深度:根据监测目的和土壤特性,确定采样深度,一般为020cm、2040cm、4060cm等。

(4)采样量:确保采样量满足分析测试需求,一般为1kg左右。

2. 样品处理与保存(1)样品处理:将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风干、研磨、过筛等处理。

(2)样品保存:将处理后的土壤样品放入清洁、干燥的容器中,密封保存,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3. 分析测试方法(1)重金属: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

(2)有机污染物:采用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气质联用法等。

(3)无机污染物:采用离子色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等。

四、监测结果评价与报告编制1. 评价标准:依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18)等国家标准进行评价。

2. 结果表述:监测结果应包括监测项目、监测值、标准限值、超标情况等。

3. 报告编制: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背景、监测方法、监测结果、评价结论等内容,报告要求真实、准确、完整。

五、监测质量控制与保证1. 人员培训:监测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定期参加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2. 仪器设备:确保监测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定期进行检定、校准,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分析方法、质控措施、数理统计、成果表达与资料整编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土壤环境监测。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8170—1987 数值修约规则GB/T 14550—1993 土壤质量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7134,—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GB/T 17135—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GB/T 17136—1997 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7—1997 土壤质量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8—1997 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9—1997 土壤质量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0—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 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1—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NY/T 52—1987 土壤水分测定法(原GB 7172—1987)NY/T 53—1987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 (原GB 7173—1987)NY/T 85—1988 土壤有机质测定法(原GB 9834—1988)NY/T 88—1988 土壤全磷测定法(原GB 9837—1988)NY/T 148—1990 土壤有效硼测定方法(原GB 12298—1990)NY/T 149,一1990 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原GB 12297一1990)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农田土壤用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纤维和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及农区森林、花卉、药材、草料等作物的农业用地土壤。

3.2 区域土壤背景点在调查区域内或附近,相对未受污染,而母质、土壤类型及农作历史与调查区域土壤相似的±壤样点。

3,3 农田土壤监测点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累积到一定程度引起或怀疑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壤样点。

3.4 农田土壤剖面样品按土壤发生学的主要特征,担整个剖面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在各层中部位多点取样,等量混均后的A、B、C层或A、C等层的土壤样品。

3.5 农田土壤混合样在耕作层采样点的周围采集若干点的耕层土壤、经均匀混合后的土壤样品,组成混合样的分点数要在5~20个。

4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采样技术4.1 采样前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4.1.1 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水文、气象、地形地貌、植被、自然灾害等。

4.1.2 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状况:农作物种类、布局、面积、产量、耕作制度等。

4.1.3 区域土壤地力状况: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层次特点、质地、pH、Eh、代换量、盐基饱和度、±壤肥力等。

4.1.4 土壤环境污染状况:工业污染源种类及分布、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途径和排放量、农灌水污染状况、大气污染状况、农业固体废弃物投入、农业化学物质投入情况、自然污染源情况等。

4.1.5 土壤生态环境状况:水土流失现状、土壤侵蚀类型、分布面积、侵蚀模数、沼泽化、潜育化、盐渍化、酸化等。

4.1.6 土壤环境背景资料:区域土壤元素背景值、农业土壤元素背景值。

4.1.7 其他相关资料和图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资源调查规划、行政区划图、土壤类型图、土壤环境质量图等。

4.2 监测单元的划分农田土壤监测单元按土壤接纳污染物的途径划分为基本单元,结合参考土壤举型、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商品生产基地、保护区类别、行政区划等要素,由当地农业环境监测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划定。

同一单元的差别应尽可能缩小。

4.2.1 大气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大气污染沉降物。

4.2.2 灌溉水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灌用水。

4.2.3 固体废弃堆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集中堆放的固体废弃物。

4.2.4 农用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用固体废弃物。

4.2.5 农用化学物质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药、化肥、生长素等农用化学物质。

4.2.6 综合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上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途径。

4.3 监测点的布设4.3.1 布点数量土壤监测的布点数量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

一般要求每个监测单元最少应设3个点。

土壤污染纠纷的法律仲裁调查的样点数量要大,可采用1~5个样点/hm2;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按“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纲要”规定执行;一般土壤质量调查在保证土壤样品代表性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情况自定。

4.3.2 布点原则与方法4.3.2.1 区域土壤背景点布点原则与方法a)区域土壤背景点布点是指在调查区域内或附近,相对未受污染,而母质、土壤类型及农作历史与周查区域土壤相似的土壤样点。

b)代表性强、分布面积大的几种主要土壤类型分别布设同类土壤的背景点。

c)采用随机布点法,每种土壤类型不得低于3个背景点。

4.3.2.2 农田土壤监测点布点原则与方法农田土壤监测点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累积到一定程度引起或怀疑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土壤样点。

布点原则应坚持哪里有污染就在哪里布点,把监测点布设在怀疑或已证实有污染的地方,根据技术力量和财力条件,优先布设在那些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地方。

4.3.2.2.1 大气污染型土壤监测点以大气污染源为中心,采用放射状布点法。

布点密度由中心起由密渐稀,在同一密度圈内均匀布点。

此外,在大气污染源主导风下风方向应适当增加监测距离和布点数量。

4.3.2.2.2 灌溉水污染型土壤监测点在纳污灌溉水体两侧,按水流方向采用带状布点法。

布点密度自灌溉水体纳污口起由密渐稀,各引灌段相对均匀。

4.3.2.2.3 固体废物堆污染型土壤监测点地表固体废物堆可结合地表径流和当地常年主导风向,采用放射布点法和带状布点法;地下填埋废物堆根据填埋位置可采用多种形式的布点法。

4.3.2.2.4 农用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土壤监测点在施用种类、施用量、施用时间等基本一致的情况下采用均匀布点法。

4.3.2.2.5 农用化学物质污染型土壤监测点采用均匀布点法。

4.3.2.2.6,综合污染型土壤监测点以主要污染物排放途径为主,综合采用放射布点法、带状布点法及均匀布点法。

4.4 样品采集4.4.1 采样准备4.4.1.1 采样物质准备:包括采样工具、器材、文具及安全防护用品等。

a)工具类:铁铲、铁镐、土铲、土钻、土刀、木片及竹片等。

b)器材类:罗盘、高度计、卷尺、标尺、容重圈、铝盒、样品袋、标本盒、照相机、胶卷以及其他特殊仪器和化学试剂。

c)文具类:样品标签、记录表格、文具夹、铅笔等小型用品。

d)安全防护用品:工作服、雨衣、防滑登山鞋、安全帽、常用药品等。

对长距离大规模采样尚需车辆等运输工具。

4.4.1.2 组织准备组织具有一定野外调查经验、熟悉土壤采样技术规程、工作负责的专业人员组成采样组。

采样前组织学习有关业务技术工作方案。

4.4.1.3 技术准备a)样点位置(或工作图)图。

土壤类型监测项目采样地点采样深度采样人采样时间图1 土壤样品标签4.4.6.2 填写人员根据明显地物点的距离和方位,将采样点标记在野外实际使用地形图上,并与记录卡和标签的编号统一。

4.4.7 采样注意事项4.4.7.1 测定重金属的样品,尽量用竹铲、竹片直接采取样品,或用铁铲、土钻挖掘后,用竹片刮去与金属采样器接触的部分,再用竹片采取样品。

4.4.7.2 所采土样装入塑料袋内,外套布袋。

填写土壤标签一式2份,l份放人袋内,1份扎在袋口。

4.4.7.3 采样结束应在现场逐项逐个检查,如采样记录表、样品登记表、样袋标签、土壤样品、采样点位图标记等有缺项、漏项和错误处,应及时补齐和修正后方可撤离现场。

4.5 样品编号4,5.1 农田土壤样品编号是由类别代号、顺序号组成。

4.5.1.1 类别代号:用环境要素关键字中文拼音的大写字母表示,即“T”表示土壤。

4.5.1.2 顺序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不同地点采集的样品,样品编号从T001号开始,一个顺序号为一个采集点的样品。

4.5.2 对照点和背景点样,在编号后加CK”。

4.5.3 样品登记的编号、样品运转的编号均与采集样品的编号一致,以防混淆。

4.6 样品运输4.6.1 样品装运前必须逐件与样品登记表、样品标签和采样记录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分类装箱。

4.6.2 样品在运输中严防样品的损失、混淆或沾污,并派专人押运,按时送至实验室。

接受者与送样者双方在样品登记表上签字,样品记录由双方各存一份备查。

4.7 样品制备4.7.1 制样工作场地:应设风干室、磨样室。

房间向阳(严防阳光直射土样),通风、整洁、无扬尘、无易挥发化学物质。

4.7.2 制样工具与容器4.7.2.1 晾干用白色搪瓷盘及木盘。

4,7.2.2 磨样用玛瑙研磨机、玛瑙研钵、白色瓷研钵、木滚、木棒、木棰、有机玻璃棒、有机玻璃板、硬质木板、无色聚乙烯薄膜等。

4.7.2.3 过筛用尼龙筛,规格为20~100目。

4.7.2.4 分装用具塞磨口玻璃瓶、具塞无色聚乙烯塑料瓶,无色聚乙烯塑料袋或特制牛皮纸袋,规格视量而定。

4.7.3 制样程序4.7.3.1 土样接交:采样组填写送样单一式三份,交样品管理人员、加工人员各一份,采样组自存一份。

三方人员核对无误签字后开始磨样。

4.7.3.2 湿样晾干:在晾干室将湿样放置晾样盘,摊成2cm厚的薄层,并间断地压碎、翻拌、拣出碎石、砂砾及植物残体等杂质。

4.7.3.3 样品粗磨:在磨样室将风干样倒在有机玻璃板上,用棰、滚、棒再次压碎,拣出杂质并用四分法分取压碎样,全部过20目尼龙筛。

过筛后的样品全部置于无色聚乙烯薄膜上,充分混合直至均匀。

经粗磨后的样品用四分法分成两份,一份交样品库存放,另一份作样品的细磨用。

粗磨样可直接用于土壤pH、土壤代换量、土壤速测养分含量、元素有效性含量分析。

4.7.3.4 样品细磨:用于细磨的样品用四分法进行第二次缩分成两份,一份留备用,一份研磨至全部过60目或100目尼龙筛,过60目(孔径0.25mm)土样,用于农药或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量等分析;过100目(孔径0.149mm)土样,用于土壤元素全量分析。

4.7.3.5 样品分装:经研磨混均后的样品,分装于样品袋或样品瓶。

填写土壤标签一式两份(土壤标签格式见图1),瓶内或袋内放l份,外贴l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