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原理复习

美学原理复习美学原理复习资料第⼀章概说1、1750年德国鲍姆嘉通著有《美学》,他被称为“美学之⽗”,标志美学作为⼀门独⽴学科的正式确⽴。
2、美学研究是三种范式:①以美的本质为核⼼来研究审美对象②以审美⼼理为核⼼来研究美感③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3、美学定义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研究美和艺术的⼀门科学,包括哲学美学、⼼理学美学和艺术美学,其研究对象分别是美、美感和艺术。
第⼆章西⽅美学发展历程⼀、古希腊到⽂艺复兴时期(美的哲思,⼈的赞颂)⼩结:古希腊时期美学的共同特点:区分了现象和本质,确⽴了西⽅美学研究的第⼀种范式。
⽂艺复兴时期美学的共同特点:对⼈的⼼灵的启迪和赞颂。
⼆、⼗七、⼗⼋世纪美学(转向内⼼,深⼊⼼灵)理性主义美学→经验主义美学→启蒙主义美学⼩结:美学研究的重⼼已经由美的形⽽上学的思考转向对⼈类美感经验的考察;由泛美⾛向艺术,转⽽研究艺术。
三、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学(登上⾼峰,⾛向繁荣)笛卡尔:“清晰明⽩的理念”布⽡洛:三原则“事之常理”“⼈之常情”“普遍永恒⼈性”法国理性主义美学合理地否定了神学、美学,但是后期理性主义⼜⾛上了⼀个极端,过于重视理性,⽽否定了感性。
夏夫兹博⾥、哈奇⽣休谟博克荷加兹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纠正了理性主义,重经验、重感觉,从审美主体能动的⽅⾯和客观形式的影响⽅⾯阐述了相关的美学理论。
伏尔泰、狄德罗、莱⾟、⽂克尔曼、鲍姆嘉通、维柯歌德评论莱⾟的著作《拉奥孔》“这部著作把我们从⼀种幽暗的直观境界引导到思想的宽敞爽朗的境界”从德国古典美学到西⽅⼼理美学德国古典美学⾼峰俄国⾰命民主主义美学思潮现代西⽅美学开始萌芽(唯意志主义美学,现代⼼理学美学早期诸多流派)马克思主义美学厄尔尼雪夫斯基“美是⽣活”西⽅美学研究的三种范式⑴区分现象和本质,以现象—本质为基本结构,注重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古代美学以本体论为重⼼)⑵从美的本质转到美感的本质,以主体—客体为基础结构,在感性认识的完善中去研究美,注重⼈与物的对应和美感的研究(近代美学以认识论为重⼼)⑶从美的本质到各门艺术,以美—艺术作为基本结构,在艺术对客体世界的典型化中去研究美。
美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崇高:是一种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对立。
情感力度异常激烈。
具有以痛感,压抑感为基础,由不和谐到和谐,由痛感到快感的复杂心理体验,并以狂放,无限,暴烈,模糊,神秘等为基本特征的审美范畴2.优美:也称阴柔之美,秀美。
优美以感性形式的和谐为主,其审美意蕴,情感力度柔和平稳,呈现为秀丽,妍雅,清新,明媚,轻盈,宁静等风格,具有小巧,平静,舒缓,圆畅,单纯等表现形式。
优美的诸多特质是由其审美关系的内在本质所决定的。
3.悲剧:悲剧,又称悲剧性或悲剧美,是指具有值得人同情,认同的个体,在特定必然性的社会冲突中,遭遇不应有却又不可避免的不幸、失败,甚至死亡结局的同时,个性遭到毁灭或者自由自觉的人性受到伤害,并激起审美者的悲伤,怜悯与恐惧等复杂审美情感。
4.喜剧:喜剧,又称喜剧性或喜剧美,是指有这样那样弱点、缺陷甚至虚假、丑恶特性的人或对象,在特定的矛盾冲突或不和谐情境事件中暴露自身的不协调与自相矛盾性,从而引人发笑的审美形态。
作为审美形态的“喜剧”,不仅指戏剧(影视)中的喜剧,也包含喜剧性的漫画,相声,小品,情景剧,综艺节目,民间笑话以及机智故事等。
5.自然美: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美是最常见的,最直观的审美形态之一。
一方面它指一种尊重事物本性,不过度加工的美,即自然而然的美。
另一方面它指一种自然界,大自然之中的事物或形态。
6.形式美:广义:指美的事物的外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因而,形式美表现为具体的美的形式。
狭义:指构成事物外在形式的物质材料(形、声、色)有组合规律(整齐、比例、对称、和谐)所显示出来的审美特性,是客观事物外在形式的美。
通常所说的形式美主要是指此概念。
它是既不直接显示具体内容,又具有一定审美特征的形式的美。
7.社会美:社会美是以人类基础性生产生活劳动为核心所形成的审美形态。
凡是社会领域中那些美的现象,都是社会美。
社会美的范围十分广泛,它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凡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显现出某种精神价值与自由的,都可以成为社会美的审美对象。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P62.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
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P23、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
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4.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
“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原理复习参考一、单项选择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于(1750年)2、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指出,“凡是从某个观点看来是美的东西,从这同一观点看来也就是善的。
”3、孔子提出了(“里仁为美”)的著名命题。
4、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在立体图形中(球体)最美。
5、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
6、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美的本质)的问题。
7、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文献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8、提出“美在关系”说的美学家是(狄德罗)9、主张“美是主观的”中国美学家是(吕荧和高尔太)。
主张美是客观的代表是(蔡仪)。
10、陶渊明在《诗品》中被列入“中品”,唐人选诗不先杜诗,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是(缺乏时间距离)。
11、认为“美”、“艺术”都没有统一的本质,只具有“家族相似性”的美学家是(维特根斯坦)。
12、美感具有(主观性)。
13、中国传统的“比”、“兴”手法审美心理学上属于(相似联想)。
1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美学中被称为(移情)。
15、西方最早提出“崇高”这一审美范畴的美学家是(朗吉诺斯)16、“小桥流水人家”、“杏花春雨江南”美学上属于(优美)。
17、《麦克白》属于美学上的(性格悲剧)。
18、古希腊著名的喜剧家是(埃斯库罗斯)。
19、“丹青能令丑者妍”这一现象说明(艺术能“化丑为美”)20、艺术品结构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层次是(意象世界层)21、“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出自(人间词话)22、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是(意象的重建)23、(席勒)首先提出了“审美教育”这一概念。
24、古希腊时代,人们对“丑”的态度是(美丑分明,弃丑求美)。
25、《列子。
汤问》载:钟子期听了俞伯牙所弹的琴声后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这种意象是26、“美学之父”是(鲍姆嘉登)。
27、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28、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在平面图形中(圆形)最美。
29、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30、现存文献中,西方最早讨论美的本质问题的论著是(《大希庇阿斯篇》)。
艺术美学

艺术美学复习资料一、填空1、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体现。
2、《泉》是杜桑的作品。
3、《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作者是保罗高更。
4、《蓝色多瑙河》的作者是涅尔,圆舞曲《蓝色多瑙河》的作者是小约翰施特劳斯。
5、审美,本意是感性或感性认识。
6、席勒把诗划分为素朴的和感伤的两种类型。
7、当代杜桑的《泉》和约翰凯奇的《4分33秒》以惊世骇俗的反叛方式挑战了经典的艺术规则。
8、中世纪园林主要有两类:修道院式、城堡式。
9、中国皇家园林代表是颐和园和避暑山庄。
10、我国最早的创作理论著作是《考工记》。
11、京剧的唱腔以徽剧的二黄和汉剧的西皮为主。
12、黑格尔指出情感表现是音乐的最基本内容。
13、音乐的媒介是一种有组织的乐音。
14、美学这个词源于古希腊语,本意是对感观的感受。
15、美学:1735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哲学的沉思》,既感觉、感知。
二、名词解释1、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或结构,或者说,是一种有意义的、高级的形式和结构。
艺术都是以一种相对统一的、富有内涵的形式和结构呈现出来的。
·艺术与非艺术的分野:①功利性的有无和独异性的有无②想象力的有无③创作活动中自由意志的有无④技术是可重复的也是可替代的,艺术则不行⑤艺术是为了审美娱乐、确证和完善生命⑥创造的终极目的不同;艺术情境的有无。
反艺术:为标榜或实现艺术表现的个性化而采取的极端的反艺术传统和规则的行动;反美学:指对美学的传统规则和意义的拓展、反叛和超越。
艺术美学与艺术理论之间的关系:相同点:研究的对象一致,范围相同;不同点:侧重点和目标不同。
①艺术理论主要讨论艺术的发生、发展规律,揭示艺术创作和鉴赏的奥秘,研究艺术类型的特征,确立艺术批评的一般原则,艺术消费的一般规律;②艺术美学把作品置于中心地位,重点探讨艺术体验的特征、艺术的审美价值等问题。
艺术的基本元素:即艺术的最小和最简的构成单位(符码、意象、能指、所指、情感和意义)艺术技巧在创作中的作用:一是前人积累的经验,二是由个人探索而获得的个人经验。
美学复习资料汇总(全)

《美学》选择题1、被称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鲍姆加登)2、美学发展经历的第一阶段是指(审美意识的形成)3、从主观心意状态探求美,其核心的理论取向在于(坚持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心意)4、最早从数关系出发探讨美的本质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5、提出“美育代宗教”的是(蔡元培)6、第一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概念的是(席勒)7、最早提出“诗言志”的著作是(《尚书·尧典》)8、正式提出“崇高”范畴并系统探讨的是(朗吉弩斯《论崇高》)9、在文学艺术中的美学意义和价值在于(丑在充分表现自己中否定自己)10、下面审美联想中属于相似联想的是(“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11、从古至今,美学家对美感有很多分歧,但他们都肯定(美感必须依赖于人的感官)12、艺术的核心功能是(审美功能)13、王国维所谓艺术意境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镜”是指(前者是“隐我”,后者是“显我”,但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意境)14、“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没有感觉”,这说明(穷人没有与美景建立自由的审美关系)15、“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喜剧”提出者是(马克思)16、提出“曲线为美,蛇形线最美”的是(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17、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18、在历史上,美学长期被看作(哲学的分支)19、美的问题性质在于(透过美的现象探讨美的本质)20、中国最早将教育分为德育、智育、美育的是(王国维)21、艺术品最基本的必要条件是艺术品必须是(人工制品)22、“细雨鱼儿飞,微风燕子斜”描绘的是(优美景象)23、将“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的是(康德)24、“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这个论断的提出者是(恩格斯)25、从古到今,美学家对美感问题有许多分歧看法,但都肯定(美感离不开感觉器官)26、马克思确立美育基本任务的角度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7、可以说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诗句的美学观点是(移情说)28、中国古典美学独特的审美范畴是(意境)29、美学史上最早提出提出“美在数的和谐”这个著名命题的美学家是(毕达哥拉斯)30、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在于(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31、从艺术起源的角度来界定艺术的学说是(游戏说)32、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是理念”的是(柏拉图)33、以下观点属于朱光潜的是(“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34、在现实世界中,令人感到愉快的东西,一是符合主观目的,二是符合(客观规律)35、西方美学史上,亨利·马歇尔和格兰特·艾伦倡导(快乐说)36、原始艺术中的蛇身人面像、千手佛及狮身人面像说明了(人还没有明确地肯定自己的本质力量)37、古希腊人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是(模仿说)38、接受美的教育,主要有三种方式,那是自然、社会和(艺术)39、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是指(一种美的特殊表现形态)40、美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41、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有过激烈的争论,其中有一派主张美是主张的,代表人物是(吕荧)42、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把滑稽和丑的概念联系起来的美学家是(亚里士多德)43、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是(意象世界层)44、从根本上说,鲍姆加登把美学看作为一种(认识论)45、美育不需要对别人进行说教,而是让人在生动活泼的享受中使性情获得(陶冶)46、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47、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鲍姆加登的《美学》)48、“由上而下”的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哲学思辨)49、载道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艺术的功能)50、“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的提出者是(蔡元培)51、俗话说“对牛弹琴”,它说明美感的形成依赖于(审美能力)52、席勒认为,通过审美教育,人们可以(由“审美王国”进入“自由王国”)53、霍布斯的喜剧主张是(突然荣耀说)54、笪重光说:“密叶偶间枯枝,顿添生姿,纽干或生剥蚀,愈见苍颜。
(完整word版)期末考试美学复习资料

一、绪论基本概念: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美、美感和美的创造三方面。
基本知识:1 、1750 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专著《aesthetik 》第一卷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诞生。
因此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2 、在汉语中,“美”字的本义有三种解释:一是“羊大为美”,二是“羊人为美”,三是头上戴羽毛装饰的舞人形象。
3 、孔子对《韶》乐评价时提出“尽美尽善”的观点。
4 、孟子提出“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的观点。
5 、墨子提出“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6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名著《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了“什么是美”的著名命题。
7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等重要命题。
基本理论:1 、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性质问题的理论观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美学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美、美感和美的创造三个方面的问题。
美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即包括美、美感和美的创造问题的学科。
2 、关于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的理论观点:①美学与哲学的关系。
美学是从哲学母体中诞生的学科,故隶属于哲学,与哲学有密切的关系。
哲学为美学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美学研究起着指导作用;美学中的许多基本问题,往往会涉及到哲学基本原理,有的就是哲学问题在美学中的具体体现。
但是,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不应该成为哲学的附庸。
②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
由于美与善关系密切,因而研究“美”的美学与研究“善”的伦理学也有密切关系。
同样,美与善有区别,因而美学与伦理学也是有严格区别的。
我们既不赞成割断美学与伦理学的联系,也不赞成把美学与伦理学机械等同起来。
③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因为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因而美学与心理学有密切的关系,即美学研究要借用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来研究审美心理问题。
心理学中也包括了审美心理研究。
但是,美学与心理学毕竟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区别很大。
美学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为什么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答: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存在着。
2.什么是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二者的关系是什么?答:美的内容:是在具体形态中显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
美的形式:就是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式。
实的美的事物而言,美的形式是具体的,美的内容也是具体的。
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是辩证统一的,美的事物所包含的人的本质力量和它的感性形式是不可分离的,就现3.什么是形式美?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属性主要有哪些?构成形式美的物质材料的组合规律有哪些?答:广义的说,形式美就是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征,因而形式美表现为具体的美的形式。
狭义地说,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征。
即具有审美价值的抽象形式。
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属性有色彩,形体,声音;构成形式美的物质材料的组合规律:整齐、比例、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多样统一等。
4.美的表现形态有哪些大类型?答:现实美和艺术美。
5.美感与生理快感的关系?答:美感不等于一般的通过五官感觉得来的快感,但必须以感光的生理快适为基础,同时美感也具有分享性,它本身就要求社会的普遍赞同,不像某些生理快感如食欲的满足感,基本上属于私人现象。
总之,一个对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美感,由于人们从对象的可感形态中看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看到了与自己的创造性的生活相联系的东西。
6.艺术设计在形态分类上是什么样的艺术?答:属于造型艺术,造型是设计的基本任务,“形”是设计的基本语言,造型与造物是密切相连的。
任何实在的物都有形的存在,形是视觉可见的、可触的。
造型艺术"是艺术形态之一。
指以一定物质材料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及在艺术上的表现。
这句话出自孔子《易传·系辞》。
形而上和形而下之争,道与器之争贯穿了整个文化史、艺术史。
所谓形而上是就事物的精神因素而言的,相对于某一具体事物来说,形而上的品质往往指向永恒性、透明性和不确定性;所谓形而下是就事物的物质因素而言的,相对事物的精神因素来说,形而下的物质品质往往指向有限性、遮蔽性和确定性。
重道就是注重事物的精神内涵和精神功能;重器就是只注重事物的物质内涵和物质功能。
在艺术上表现为:“重道”即注重创作主体的精神情感,“重器”即注重创作的技巧与材料。
用形而上学来说明艺术的本质最能体现出其带有的永恒性和无限性。
理解毕加索:艺术是指向“真”的谎言:1毕加索说艺术是指向“真”的谎言,这个真的谎言就是指艺术的审美价值。
2 艺术价值的谎言性是与生俱来的。
如,人类童年涂鸦与原始洞穴壁画。
3艺术总在不停地复归,每一次复归的结果都是艺术谎言性的剧增,也更具有艺术的精神价值性。
4谎言性所带来的价值震撼与价值体验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价值:所谓价值就是人类的自我肯定值,人的自我确证。
具体来说,价值就是指一定事物和人或者人的社会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积极或消极意义的特殊社会规定,价值就是事物和人所构成的需要关系,或者说就是人存在的意义。
元价值的特点:1 元价值词作为纯粹的语言成分具有极大的构词能力,构生的词语一般都具有价值含义。
2 元价值具有透明性,即不可定义或无须定义。
3元价值有其构成性,每个词都必然形成以它为圆心的价值系统。
真价值:具有创造性的价值。
其前提是所有的行为方式都围绕着积极的肯定性来予以提升,其使用是服务于精神的,所有的一切都还原于人的精神需要,根源于内心的需要,呈现为某种崭新意义的显现过程。
不管它是通过哪种价值形式,都会给那种形式增添一些新的东西。
艺术应如何反映社会生活全部:1、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即从物质到精神的、情感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对现实生活进行全部理解和深入体验,同时反映和表现现实生活时必须符合艺术精神和整体要求。
3、从事艺术活动的创作主体必须将表现对象放在对抗性的、矛盾冲突的情境中才能既全面又符合审美价值。
4、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应是提升性的、典型性的、概括性的,而非复制性、直线性、单线条的。
如何认识艺术形象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A、艺术形象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认识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价值创造和表达的结果,同时又是观众的审美对象。
审美价值的认识,审美价值的创造和审美价值的欣赏都涉及感性,同时又涉及理性。
所以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艺术形象的重要特征。
B、艺术形象是可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感性因素或感性形式,其次,它还必须以具体的感性形式表现深刻的理性内容和价值,以可感的现象形态表现深沉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以达到审美价值本质上的感官快适和理性满足的统一。
C、理性因素,感性因素在艺术中体现出各自不同的审美价值,否定任何一方面都会使艺术的审美特性得到伤害,唯有将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才能化解彼此的冲突和分裂。
D、艺术作品不仅应有一种灵感想象和韵律节奏的完美结合,而且也应在作品中浸透一种力图诗意地接近本体的精神血液。
如何认识艺术形象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1、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按照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审美认识创造出来的,既有客观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和精神作用,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2、主客观的统一,主体才能在现实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赢得自身的生成前提,以充分的能动选择改变自己的生成现状,寻找到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建立起人类的价值范畴。
3、在主客观统一的艺术形象中,作为主体的生命就是生活,生活即生命,其中心关联是体验。
作为生命存在方式的艺术就应通过介入生活、社会、自然、历史去实现主客体合一的意义与价值。
审美中的个体价值:是文学艺术满足个人精神需求的属性。
个体价值的产生则是从思想的角度,心灵的角度出发,直指人的内心,其关键是自我实现的问题。
其内容包括:自我实现需求、情感舒泄需求的满足、精神自由的获得。
艺术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1艺术的个体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从艺术接受者的主观动机来看,他之所以为艺术作品所吸引主要是由于个人精神上的需求。
从艺术价值实现的过程而言,个体价值总是先于社会价值。
2、艺术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还表现在社会价值对个体价值的渗透上,因渗透使个体价值更丰富更深刻。
3、艺术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还表现在它们的相互转化上。
艺术的个体价值还是社会价值,都只有在具体的关系中才显现出来。
一般符号与艺术符号的区别:艺术符号是从一般符号发展而来的。
艺术符号与一般符号存在着“能指”与“所指”的区别。
即意符与意指的二重结构。
艺术符号和一般符号的区别还需通过语境来阐释。
审美价值与功利价值的区别与联系:审美价值在功利价值的基础上产生,但摆脱了直接的物质需要,有了一定自由的前提。
功利价值和审美价值区别在于功利价值满足对象物质需要,关注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不考虑对象的外观形式;审美价值则注重对象形式的完整性,尤其是其外部感性形式的完整性。
审美价值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非物质性的功利关系,是一种精神价值,但功利价值包含着物质功利价值和精神功利价值。
审美价值超越了物质功利性而非精神功利性。
当价值物以精神产品的物化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其最终找到了自身独立存在的物化形式,与功利价值的联系消解为零。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功利价值与审美价值共同构成了艺术设计价值的全部精神内涵。
审美价值范畴及各自的美学特征:1、审美价值:是相对认知和道德而言的一种道德观念,它是人们在审美领域作出的有关美与丑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是区别艺术同其他事物的准绳。
其价值范畴包括:优美、崇高、悲剧、滑稽或喜剧、荒诞。
2优美价值范畴:优美是人类在探索价值形态中最早且最常见的审美价值形态。
优美的美学特征:平静、和谐、完整、一致等。
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统一,具有静态、柔性的美,没有冲突、矛盾。
在形式上具有小巧、和谐、精致、轻盈、绚丽、清新、秀丽、优雅等品格。
具有优美价值范畴的对象的精神背景应是具有“内容”、“意蕴”、“神性”的。
3、崇高价值范畴:康德把崇高上升到哲学认知高度,崇高感涉及崇高对象“无限制”或“无限大”的特征。
他将崇高类型被概括成两种:由对象体积巨大而显现出的数量的崇高;由对象力量及气魄的强大而体现出的力量的崇高。
“努力向无限挣扎”是崇高这一审美形态的基本性质。
崇高偏向于真、客观规律及内容,代表着惊心动魄、催人奋发、鼓舞人上进的事物的美的特征。
4、悲剧价值范畴:悲剧是艺术人生的最高范畴;没有力量和痛感无病呻吟的的艺术往往是不够深刻具体的。
悲剧审美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其内核是命运的抗争,外在形式表现出极强的情节性。
悲剧这一审美形态的最佳形式是戏剧、小说和影视艺术。
其审美价值在于在人的自我消解中完成人的自我肯定,在对生命的无情毁灭中高扬了生命,赞美了献身精神,使人性变得完整深刻5、滑稽或喜剧的价值范畴:喜剧也被称为笑剧、滑稽。
喜剧因素总源于一种挬谬,貌似强大实际没有任何真正意义的生活情形。
喜剧的基本特性:智慧感、戏剧性、新奇感等。
喜剧审美效果:用透明的错觉衬托审美主体的高明和荣耀。
6、荒诞剧的价值范畴:特征:平面化、平板化、以及价值消解。
表现:①西方现代派艺术不再在理性意义上把人的精神和意识看做是高尚的深刻的和透明的存在状态。
②消解深度、消解中心、消解逻辑。
荒诞的主要表现手段是:寓言。
悲剧的积极审美效果:在对人自我的消解中蕴含了对人自我的充分肯定,在对人生命的无情毁灭中热情高扬了人的生命,从而最终最大限度地展现了唯有人类才特别具有的一种最可贵也最值得赞美的品格,即献身精神。
悲剧固然使人恐惧,但却是一种理性的恐惧,在恐惧中使人情绪得到宣泄、灵魂得到洗涤,思想得到提升与成熟,使人性变得更完整和深刻。
审美意象的特点:通过想象创造出来;饱含艺术家感情;与艺术家的思想相互交融。
意象的四个层次:描述性意象:一是表象描述;二是带有叙事性。
比喻性意象:它借助于传统语法的修辞手段,通过比喻意象创作,创造出一个更接近于真实的喻体世界。
观念意象:一种是象征性意象;一种是非象征性意象。
直觉意象:反逻辑;非理性;无意义的。
审美情感即艺术情感。
狭义:艺术家和欣赏者在构思和欣赏过程中对于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塑造的人物形象所产生的情绪反映和情感体验;广义:艺术家和欣赏者在审美活动中因进入一种高度活跃、和谐自由的心理状态而体验到的审美愉悦。
审美情感与自然情感:审美情感源于生活中的自然情感,但并不等同于生活中的自然情感。
自然感情不能自动成为审美情感的原因是自然形态的情感往往只带有刺激人、折磨人的特性,而不带有可供享受的特性。
自然情感转换、移置为审美情感的关键是回忆与沉思,或者说是“再度体验”。
审美情感与理智情感、道德情感:审美情感与理智情感、道德情感同为人类的高级情感,有机联系地构成人的精神生活整体。
审美情感包括了理智情感和道德情感成分,反之,理智和道德情感中又包括了审美情感的成分。
区别:理智情感:以人和客观世界的认识关系为对象,以追求真为最高目的,经常表现在科学研究中;道德情感:以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为对象,道德的最高规范是善。
审美情感:活跃于生活和艺术的广阔领域,以生活和艺术中的美丑关系、悲喜关系等为对象,最高目的是美。
理智情感和道德情感的产生往往以主体心理器官的部分障碍作为代价。
只有在审美情感反应中,人的心灵能够获得充分自由,人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意志等都处于协调的状态,主体的心理器官是无障碍的。
审美情感是自我情感与人类情感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征服,是形式化的情感,是形式情感对内容情感的选择和征服。
现代主义:按照一般的理解,现代主义开始于西方,它是西方从上一个世纪末开始出现的一系列悖逆理性传统的作家、艺术家的创作通称。
它包括思潮流派,艺术方法和具体表现手法,是一个多层次的整体性概念,现代主义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一个时盛时衰的过程,形成了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松散性艺术运动。
野兽派的艺术探索特点:(1)作为一种艺术新思潮,野兽派继续在艺术实践中对印象主义绘画进行突破,继续和传统的写实主义分道扬镳。
(2)他们不求细节的真实,不求准确的描绘,只求感情的真实。
(3)在绘画的形式因素中,野兽派强调的是色彩。
他们主张用强烈的色彩表现感情。
主张用一种完全任意的方式来使用色彩,通过色彩思维来传达和表现画家心灵中的幻象和更加本质的艺术内涵。
(4)野兽派的绘画技巧还表现在作画时动作的迅速。
他们这样做,一是追求绘画表现的“直接性”,让观众可以在画面上感到画家敷色时手的动作,使观众直接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情绪。
二是用这种方法使描绘的物象形式加以变化的错置,达到简练、夸张的变形效果,以便更强烈地抒发内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