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雕塑_宗教雕塑 (1)剖析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1)精讲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1)精讲

轻松一下
• 赢正:赵高,你伴随朕这么多年了,今天我有个问题,想问问你, 你说人可以长生不死吗... • 赵高:奴才听说有个蓬莱仙国,在海的另一边,如果能找到就 有办法了! • 赢正:快去给朕寻来呀...秦始皇终于坐不住了 • 赵高:老奴是不全之身,恐怕见不得神仙!我到有一个人选,这 两天我看徐福总言论神仙佛道的,不如派他去的好.. • 赢正:准奏![赵高还想说些什么]秦始皇急了:快他妈的去呀. 等急死了我再找到仙国还有个屁用! • 赵高:[边走边自言自语地说]这老家伙[指秦始皇]要是老活 着,我什么时候才能出头呀!不如告诉徐福永
野猪
卧虎
《秦兵马俑》与《霍去病墓石雕群》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
• 兵马俑多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 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火候均匀、 色泽单纯、硬度很高。秦始皇兵马俑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 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从中可以看出秦兵 来自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尽相同。陶马双耳竖 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 人的艺术魅力。 • 霍去病墓石刻都是将一块整石运用线雕、圆雕和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 材料选择和雕刻手法与形体配合,有的注重形态,有的突出神情,形 神兼备。猛兽则表现凶猛,马则表现跃起注视前方,牛、象则表现温 顺,神态各异。
圣 母 侍 女
传说 相传,宋朝年间,朝廷下旨要在晋祠内修建圣母殿,按照朝廷的旨意,圣母殿内还要 摆放43尊塑像。眼看着朝廷限期交工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工匠们还是没有想出好办法来, 大家焦急万分却又不知所措。突然有一天,一个鹤发童颜的老人闲庭信步地来到了工地上。 老人旁若无人地摆弄起工地上的碎木料,只见他将这些木料左一搭,右一搭地拼接起来, 最后竟搭起一座小小的圣母殿模型,更绝妙的是,这座圣母殿模型内竟没有一根柱子,老 人巧妙地将整座殿宇的受力点放在圣母殿四周的廊柱和檐柱上了。工匠们看到这个模型兴 奋万分,他们决定就按照这个模型来修建圣母殿,本来想感谢一下这位老人的帮助,可是 老人却再也杳无音信了。有人说,这位老人是古代木匠鼻祖鲁班显灵。

中国古代宗教雕像22剖析

中国古代宗教雕像22剖析

这样的塑像表达了什么意思?连系其出土地点
原为祭祀场来分析,表现的应是生殖崇拜。在原始 时代,人生两大主题,一要生存,二要繁衍。因为 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人类战胜自然的最有 效办法就是繁衍。春天定期举行生殖崇拜仪式,祈 求子孙繁盛。此传统一直延续下来。欧洲原始时代 遗址中也发现过类似的女裸体雕像,臀、腹、乳房 等与生殖有关的部位作极度夸张,被称为最早的 「维纳斯」。东山嘴出土的女裸体孕妇像,人体比 例较适中。
南北朝以后佛教传入,儒、释、道发展,由此出现 的石窟与寺观,更成为宗教雕塑的主要园地。
二.鉴赏 原始社会女神像
1979年在辽宁咯左旗大城子镇东山嘴红 山文化(距今5,000多年 )遗址,发现了两 件小型孕妇像和20多件人像残块(左腿叠于 右腿盘膝正坐,双手交叉于腹部)。这里是 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方形基址是祭奉地母 神的祭坛,而圆台可能是供奉生育神或农神 的祭坛。女像的头部、右臂及膝下已残缺, 体形肥硕的一件表面磨光,着红彩。
北 齐 青 州 龙 兴 寺 《 佛 立
像》
北齐青州龙兴寺 《菩萨像》
北齐造像面型丰 颐,衣纹简洁; 这种艺术风格上 的变革,既有文 化交流所带来的 因素,但更重要 的是现实生活与 人民的审美观念 给艺术家带来的 影响。
北齐石雕菩萨头部
山东青州出土。 造型准确,雕琢 细致,仿佛肌肤 富有弹性,头饰、 颈饰华丽但整体 感较强,并不显 琐碎。
早期佛像的典范之作,是莫高窟北魏第259窟 北壁的佛禅定像 静修中嘴角露出会心的微笑。 其基本造型显然来自于犍陀罗 ,但也已趋向 于秀骨清像。
莫高窟北魏第259 窟坐佛
静修中嘴角 露出会心的 微笑。
菩萨在佛教的地位很高,仅次于佛,处于成佛之前最 后的阶段。菩萨的主要职责是协助佛陀教化众生,传 播佛法。释迦牟尼下生之前,早已作为菩萨在天宫待 机,因此敦煌一开始便有交脚而坐的菩萨形象做主尊。 更多的菩萨像是作为佛的胁侍(立在主尊两侧以服侍 主尊的菩萨)而出现。

第八课-中国古代陵墓雕塑雕塑和宗教雕塑 (1)

第八课-中国古代陵墓雕塑雕塑和宗教雕塑 (1)

敦煌石窟营建的一千年历程,时值中国历中上两汉以后长期分裂割据,走向民 族融合、南北统一,臻于大唐之鼎盛,又由颠峰而式微的重要发展时期。在此期间, 正是中国艺术的程序、流派、门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佛教与佛教艺术 传入后,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的佛教理论与佛教宗派,佛教美术艺术成为中国美术艺 术的重要门类,最终完成了中国化的时期。
什么是俑?俑有什么用处?
俑是古代用于陪葬的 偶人。是用泥土、木或銅 等作的人形物件。俑还可 以反映出各个時代雕塑艺 术的水平。
佣的出现最主要的作 用:代替真人殉葬。
秦陵兵马俑在塑造艺术上的手法:
生动写实 “致广大,尽精微”
骑兵鞍马俑
2、 霍去病墓前石雕群
《立马》它艺术地概括 了霍去病一生征战的丰功伟 绩。长1.9米,高1.68米, 用灰白红砂石雕凿而成。高 大的战马昂首屹立,四蹄踏 翻的匈奴哀嚎求饶,胜利者 和失败者一上一下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充分显示出汉代 陵墓雕塑浑厚、博大、简约 的美,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艺 术手法,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纪念碑式的作品。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20窟
第20窟大佛是云冈石窟最著名的雕像,此窟已完全露天,正中为大佛释迦牟
尼坐像。正壁主尊高13.7米,大佛面相放远、前额宽广、长目高鼻、大耳垂轮。 大佛身披印度式的偏袒右肩袈裟,带有印度犍陀罗的造型风格。这些石佛造像 全身比例失调,体现拓跋鲜卑人原始野性的生命追求,加以夸张,加以 变形,尽力追求一种宗教内在力量。它更具古拙粗犷的艺术魅力。
军 吏 俑
军吏俑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出 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铠甲将军俑从外形上看,头 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的形式。战袍将军俑着装朴素, 但胸口有花结装饰,而铠甲将军俑的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共饰有八朵彩色花 结,华丽多采,飘逸非凡,衬托其等级、身份,以及在军中的威严。军吏俑除 了服饰上与将军俑不同外,精神气度上也略有差异,军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将 军俑体魄丰满魁伟,但整体上比较高大,双肩宽阔,挺胸伫立,神态肃穆。更 多的表现出他们勤于思考,勇武干练的一面,有的思念家乡。

中国古代雕塑欣赏

中国古代雕塑欣赏

《青骓》
《飒露紫》
《 拳 毛 騧 》
《立狮》
佛教雕刻
在我国流传下来的宗教艺术作品中,最主要的最多的 是佛教造像,而佛教造像最主要的就是石窟艺术。
1 . 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 2 .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3 . 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 4 . 甘肃敦煌的莫高窟石窟 (泥塑) (石刻)
代表性的石窟:
云岗石窟
云岗石窟 位于山西大同 西郊武周山南 麋,开凿于北 魏时期,现存 主要洞窟53个, 造像5.1万个。 代表作《云岗 石刻大佛(释 迦佛)》位于 第20窟。
龙门石窟
位于河南洛阳的龙门 石窟,现存洞窟1300余个, 大小佛像10万余尊。代表 作《龙门奉先寺卢舍那 佛》。
补充说明:四川大足石刻
3 . 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特点:
时代特点:在什么样的特定社会环境里,就有什么与之相适应 的作品出现,没有游离于时代背景之外的艺术。如陵墓雕刻与 佛教造像。 民族风格:古朴庄重,深沉雄大,气魄宏伟,想象神奇,富于 审美想象,是中国古代雕刻作品突出的特点。
中国古代雕塑欣赏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你知道这座佛像吗?
乐山大佛的简介
世界著名的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的汇流 处,为石刻弥勒坐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 是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式,筹集人力、物力雕凿的 ,用了90年时 间(公元713年--公元803年),建凿完工的。1996年12月6日, “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与自 然遗产”。 大佛体态匀称,神势严肃,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 高71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 5.6米,眼长3.3米,肩宽28米,手指长8.3米,脚背宽8.5米,可 围坐百人以上,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为 世界第一大佛。 前些年,有游客发现“乐山大佛”后面的山,像“睡佛” ,“大佛”正好建在“睡佛”的心胸之处,寓意更加深刻!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麦积山石 窟泥彩塑
北魏 西魏
其形象“秀骨清像”,傅彩素淡典雅,塑绘结 泥彩塑像 合、线面结合,产生比石刻更为丰富的效果。
晋祠圣母 宋代 彩塑侍女 各尽其美,燕瘦环肥,浅笑轻嗔,各得其神,
殿彩塑
群像
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乾 陵 神 道
萧景墓前辟邪
昭陵六骏之 一
秦陵一号铜车马
一号铜车马
一号铜车马为双轮、 单辕结构,前驾四马,车 舆为橫长方形,宽126厘 米,进深70厘米,前面与 两侧有车栏,后面留门以 备上下。车輿右侧置一面 盾牌,车輿前挂有一件铜 弩和铜镞。车上立一圆伞, 伞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 铜御官俑。其名叫立车, 又叫戎车、高车,乘车時 立于车上。
三彩骆驼载乐俑
唐三彩是继青瓷之后出现的一种 彩陶,主要由黄、绿、白三色釉彩涂 胎,故称唐三彩。
三彩骆驼,背载丝绸或驮负乐队, 仰首嘶鸣,那赤髯碧眼的牵驼俑,身 穿窄袖衫,头戴翻檐帽,再现了中亚 胡人的生活形象,使人回忆起当年驼 队行进在“丝绸之路”上的情景。
乾陵
无字碑
六十一藩丞
唐朝《昭陵六骏》
菩 萨 漆 金 彩 绘 木 雕 像 菩 萨 石 像 菩萨鎏金铜像
作业:通过网络或图书馆等手段, 了解其它中国古代雕塑,选择 你所喜欢的一处做较深入的研 究,理解它的艺术风格。
淄川一中 樊冰
敦煌莫高窟
菩萨——联想唐 代仕女画
天王——身着铠甲 力士——赤裸上身
威严可畏
肌肉结实
②兴平市
①临潼区
②大同市
①敦煌市 ④天水市
晋祠圣母 殿
③洛阳市
云冈石窟
北魏开 凿的 “昙曜 五窟” (16— 20)最 具代表 性
云冈石窟
20窟为一身露天大佛。正壁主尊高13.7米,双手作禅 定印,雄伟肃穆。衣纹用直平阶梯式刀法,细部刻以阴线 纹,面相方圆、前额宽广、长目高鼻、大耳垂轮,带有犍 陀罗风格。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欣赏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欣赏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欣赏
一、陵墓雕塑
1 秦始皇陵兵马俑
无论是千百个形神兼备的官兵形象,还是那一匹匹 栩栩如生的战马塑造都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着力显现 它们“内在的生气、动力、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绝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满了个性特征,显得逼真、自然 而富有生气。秦俑表现的是古代军事题材,它既没有选 择两方交战、将士厮杀的战争场面,也没有选择将士修 整屯兵防守的场面,而是捕捉了将士披甲、直兵列阵、 严阵以待的临阵场面。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欣赏
一、陵墓雕塑
1 秦始皇陵兵马俑
整个作品人物面目清晰, 形象生动,身体结构准确,动 作自然,充满了内在的动力, 是当时弓弩手形象的生动写照, 体现了秦朝雕塑家们高超的雕 刻技艺。
图5-2 《跪射武士俑》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欣赏
一、陵墓雕塑
2 《马踏匈奴》
西汉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17岁的霍去病被 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 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歼2028人,俘获匈奴的相国 和当户,并杀死匈奴单于祖父一个辈分的若侯产和季父, 勇冠三军,受封冠军侯。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欣赏
一、陵墓雕塑
2 《马踏匈奴》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汉武帝任命19岁的 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 (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 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 120多人,降服匈奴浑邪王及部众4万人,全部占领河西 走廊。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欣赏
一、陵墓雕塑
1 秦始皇陵兵马俑
《跪射武士俑》(如图5-2 所示),陶制,高1.30米,秦 俑,出土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 东侧一号兵马俑坑。

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事、人物、传说为题 材的雕塑。 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精华,中国古代雕塑 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雕塑技法,以及所使用的 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中国古代宗教雕塑以佛教雕塑艺术成就 最高。现存佛教雕塑以石窟寺雕塑为代 表,分布于新疆、甘肃、宁夏、山西、 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川、 广西、云南等地百余处。其中敦煌石窟、 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享誉 世界
根据我国的面相方面的说法,
耳朵大是有福之相,耳垂的 的厚和大更是表现了福气的 深厚。 佛教传到我国已经有近两千 了,佛祖的相貌或多或少的 有了一些中国文化的影响, 或者说画像者和雕刻者加入 了一些主观想象,这是不可 避免的。
图片欣赏
• 在古代,佛教在很多的朝代是非常兴旺 的,这一点在南北朝时期的雕塑上有明 显的体现,佛教造像是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其规模宏伟,生动细腻,以摆脱了 汉代古拙风格,艺术上出现飞跃的进步。 到隋唐时期,雕塑与国际间的交往范围 扩大,手法上追求真实生动,主张艺术 风格的独创性,融入民族文化,大大增 强了我国传统雕塑的艺术魅力。

凝神造像——中国传统雕塑(第二课时 宗教雕塑)

凝神造像——中国传统雕塑(第二课时 宗教雕塑)

目 录
一、陵墓雕塑
二、宗教雕塑
二、宗教雕塑
宗教雕塑
中国传统宗教雕塑以宗教 教义、故事、人物为题材, 反映了古代人虔诚的宗教信 仰,其中以佛教雕塑艺术成 就最高。
现存佛教雕塑以石窟寺雕 塑为代表,分布于新疆、甘 肃、等地百余处。
小组合作鉴赏宗教雕塑作品,并探讨以下问题:
➢ 云冈石窟的造像有什么艺术特点? ➢ 龙门石窟的造像有什么艺术特点? ➢ 敦煌莫高窟第45窟的造像有什么艺术特点? ➢ 晋祠圣母殿的雕像有什么艺术提点? ➢ 宗教雕塑反映了怎样的文化观念
佛右侧为小弟子阿难,阿难双手抱于 腹前,身披红色袈裟,内着淡绿色僧 祗支(专指和尚所穿的类似于衬衣的 一种内衣),鼻梁挺直,鼻头浑圆, 嘴唇饱满,颇为秀美,在恭谨中透出 青年的朝气。明亮华丽的锦绣裙襦和 色彩热烈的紫袈裟,更为青年僧人的 俊秀之美增色。
南北两侧的胁伺菩萨造 型相似,面容清秀,眉毛细 长,鼻梁挺直,她们低手含 嫣,笑容可掬。体型呈“S” 形,身材修长,亭亭玉立, 姿态妩媚。头束高髻,赤裸 上身,斜披天衣,腰束长裙, 轻柔的长裙从两腿间往后飘 扬,表现出丝绸衣料的柔软 质感。裙上描金,绘有团花、 卷草,色泽艳丽。匠师对菩 萨的肩膀、腰胯、脚腕等细 部都有生动细微的描绘。
敦 煌 莫 高 窟
敦煌莫高窟(45窟)

第45窟的塑像原有九身,如 今龛外两侧力士像已经不存在, 这七身塑像与整窟内容、形式, 彼此呼应,相得益彰,统一在完 整的主题之内,使群体塑像既从 属于建筑空间,又能独立欣赏。 同时将八弟子、诸菩萨、天龙八 部和飞天绘制在塑像背后的佛龛 的龛壁和龛顶,既表现了净土说 法的内容和完整场面,又弥补了 由于佛龛的局限而造成塑像空间 深度不足的缺陷,从而虚实相间, 气韵互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顾
• 上节课内容: • 陵墓雕塑,宗教雕塑。 • 秦始皇兵马俑
二:中国古代宗教
圆雕欣赏
—敦煌莫高窟
Hale Waihona Puke 宗教雕塑是以宗教教义、 故事、人物、传说为题材的雕 塑。我国由于佛教传入较早, 影响广泛,所以在宗教雕塑中 以佛教造像为多,佛教雕塑艺 术成就最高。
想一想:我国比较著名的宗教雕塑有来自于 哪几个地方?
程华丽
单纯,到北魏后期南方“秀骨清像”的造像风格风靡北
中期: 隋唐两代,彩塑规模宏大、造型生动、绚烂多 中期: 隋唐两代,彩塑规模宏大、造型生动、绚烂多 中期: 隋唐两代,彩塑规模宏大、造型生动、绚烂
姿; 姿; 姿;
晚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形神、塑工和敷
彩均已失却了盛期的活力。 结合中国历史的发展,可以得出敦煌彩塑的盛衰史与中国 佛教艺术的变迁是一脉相承的
主尊佛像右手上举,
左手抚膝,端坐说法, 头顶高耸螺纹肉髻,宽 和的面貌,丰满圆润, 肥大的耳朵,圆弧似的 双眉,长长的眼睛,似 在吸呼的鼻子,饱满秀 巧的嘴唇,丰腴的下颌, 宽厚的胸堂,从慈眉欢 韵的神情、丰厚肥硕的 躯体、庄重大度的仪态 上,鲜明地体现了佛陀 大慈大悲的性格特征。
佛像左侧的弟子迦叶,内着锦襦,外 披田相山水衲衣,胸部半袒,俯首直立, 面貌清癯,嘴唇抿合,嘴角深陷,浓眉纠 结,双眼下视,眸子半露,目光有神,神 情老成练达,沉毅矜持。此像造型严谨, 比例准确,技法纯熟,刻画细腻,曲尽形 神之妙。塑造出一个资历高深、精研佛法、 思想深邃、令人敬仰的高僧大德形像。
第45窟
正壁敞口龛内的塑像是此窟的重点,是唐代雕塑艺术的杰作。这铺塑像 原系九身,龛外两侧力士像己毁,现存七身。塑像按照通常秩序纵向对称的 布置在深敝口龛内。以佛像为中心,按身份等级侍列成对弟子、菩萨、天王, 由于身份的不同,人物的表情和气质也截然有别。造成有静有动、文武并俱 的活跃气氛。 第45窟作为莫高窟盛唐时期的的代表窟之一,其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 塑像和壁画中刻划精细的各种人物形象,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的 生活风貌,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盛唐是中国的民族和文化融合的鼎盛时期,莫高窟开 凿洞窟近百个,洞窟气势恢宏,在壁画和雕塑艺术上 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 •盛唐洞窟也多以西壁(正面)开龛的覆斗型洞窟为主。 •盛唐壁画在经变画上令人瞩目,第172窟北壁的观无 量寿经变以恢宏的场面表现出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 而第103窟、第217窟南壁法华经变化城喻品中的山水 画充分体现出了唐代青绿山水和堆粉沥金的风格;第 103窟的维摩诘形象鲜明、线条技法精湛;而北壁壁 画琼楼玉宇,对于研究唐代古建筑群提供了珍贵资料, 同时壁画上出现了飞天穿楼的场面,极具艺术效果; 第45窟北壁宝树观、第23窟耕作图等壁画对于反映唐 代社会生活和服饰方面提供了珍贵资料。敦煌盛唐的 飞天精美异常,详见前面的专题介绍。 •盛唐雕塑以高26米的第130窟的南大像、长14.5米的 第148窟的卧佛、第45窟神情娴雅、姿态优美的菩萨
敦 煌 莫 高 窟
莫高窟景
敦煌的雕塑
• 从六朝到晚唐宋初的丰富的宗教艺术。这七、八 百年的佛教艺术创造了空前绝后的佛教雕像。云 冈、龙门、天龙山的石窟,尤以近来才被人注意 的四川大足造像和甘肃麦积山造像。在西陲敦煌 洞窟里,竟替我们保留了那千年艺术的灿烂遗影。 中国竟有这样伟大的雕塑艺术,其数量之多,地 域之广,规模之大,造诣之深,都足以和希腊雕 塑艺术争辉千古!
供养菩萨 (莫高窟 第384 窟)
唐代菩萨有如宫娃之娇美,这身塑像是最著名的实证,意态身姿, 令人恋慕。供养菩萨上身披天衣,下身著长裙,胡跪於莲台之上,面相 庄严,虔诚合十,表现出清净心境,丽质冰肌,把东方特有的朴素含蓄 之美表露无遗。
敦煌彩塑的发展史:
• 早期:从北朝前期继承秦汉雕塑深沉宏大而形成的浑朴 •单纯,到北魏后期南方“秀骨清像”的造像风格风靡北方; 早期:从北朝前期继承秦汉雕塑深沉宏大而形成的浑朴 • 早期:从北朝前期继承秦汉雕塑深沉宏大而形成的浑 单纯,到北魏后期南方“秀骨清像”的造像风格风靡北方;
• 王圆箓道士发现藏经洞是喜还是悲?为什 么有人说王圆箓是历史的罪人?
• 1907年,斯坦因到来,他通过宗教精神的交流将王道士 俘虏了。斯坦因说:“道士之敬奉玄奘,在石窟寺对面新 建凉廊上的绘画有显明的证据,所画的都是一些很荒唐的 传说……我用我那很有限的中国话向王道士述说我自己之 崇奉玄奘,以及我如何循着他的足迹,从印度横越峻岭荒 漠,以至于此的经过,他显然是为我所感动了。” • 当时王道士把经卷卖给斯但因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长 达7年的时间里,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视,而且是逐级 上报,但无人过问,致使他灰了心。二是为了完成他的宏 愿,清扫洞窟,修建三层楼,架设木桥。三是唐玄奘沟通 了他们的思想,斯坦因这个探险家追求事业的精神感动了 他。因此他虽则思想极为矛盾,极不愿意外国人将这些文 物带走,但在无奈的情况下,也只好让了步。 • 实际上,斯坦因正是使用这种卑鄙的手段2次骗取了大量 敦煌文物。
佛像右侧的弟子阿
难,上身后倾,腰胯
微向上侧斜挫,两手相 交置于腹前,头部右倾 微俯。举止闲适潇洒, 面目英俊秀朗,神情聪 明,又含有恭顺、腼腆 的神态,犹如现实生活 中有情有欲的世俗少年 后生。明亮华丽的锦绣 裙襦和色彩热烈的紫袈 裟,更为青年僧人的俊 秀之美增色。 >>>>>>> 最外侧的两身天王,身躯魁伟,气势威武,头 束高髻,身着铠甲,是唐代武士的典型样式。天 王双眉紧锁,两眼怒视前方,叉腰握拳,重心落 入两脚之间,以轻捷稳健的半弓步横跨在地神身 上。头部侧转,俯视下方,胸部随着即将出击的 拳头相应地向内倾,使体态形成内弛外张之势, 显现出一种向外暴发的力量和激昂奔放的动感。
我 国 古 代 四 大 石 窟
敦煌石窟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
•四大石窟指的是:中国复交文化为特 色的巨型石窟艺术景观,包括: •敦煌—莫高窟
•大同—云冈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天水—麦积山石窟
•四大石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历史 瑰宝。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 上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 凿, 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莫高窟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 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 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 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1987年12月,莫高窟已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王道士走进莫高窟的时间大约在1892(42岁)年 左右。当时他已近不惑之年,看到神圣宝窟无人 管护,一片残破,受到严重的自然和人为的破坏, 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使他自觉自愿担当起了“守 护神”的重任。他四处奔波,苦口劝募,省吃俭 用,集攒钱财,用于清理洞窟中的积沙,仅第16 窟淤沙的清理就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清光绪二 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这一天, 王圆箓揭开了藏经洞这个秘密。王道士的墓志上 是这样写的:“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 则有小洞,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 见者多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
两旁的菩萨像,更是唐代彩塑 菩萨的上乘之作。婷婷婀娜的姿态,丰盈 健美,冰清玉洁的肌肤,莹润细腻,团花 密绣的锦裙,轻柔稀疏的衣纹,犹如音乐 的旋律一般。菩萨面相丰满圆润,云髻高 耸,长眉入鬓,双目徽启,眉目间似笑而 非笑,有慈眼视物,无可畏之色,神情恬 静慈祥。 作者为使菩萨妩媚娇娆,更借 助主要构成人体动态的头、胸、臀三部分 在空间的扭倾关系,遂成“一波三折”节 奏鲜明的波浪形动态。并赋予菩萨一种娇 滴滴的大家闺秀的风度,塑造了理想中慈 悲为怀、垂怜众生的菩萨形象。
王圆箓(道士)
• 王圆箓(约1850~ 1931),祖籍湖北麻城县。 他本人出生在陕西,因家 乡连年灾荒,生活所迫, 出外谋生,流落于酒泉。 在此期间入道修行,人们 称他为王道士。后云游敦 煌,登三危山,发现莫高 圣境,感慨万千,急呼 “西方极乐世界,乃在斯 乎”。所以他长期居留于 此地,奉献了他的后半生。
莫高窟雕塑
——佛像
莫高窟被盗事项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 洞内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 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 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 约5000件。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 书馆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 件经卷。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 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 壁画26块,并搬走一尊菩萨像。 2010年是藏经洞发现110周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