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家园的梦忆与梦寻_解读张岱小品文的_西湖情结_

合集下载

张岱《西湖梦寻》的文化解读

张岱《西湖梦寻》的文化解读

张岱《西湖梦寻》的文化解读张岱一生都居住在杭州西湖边,他熟悉的话题只有和西湖有关的人和事物,因此“盘礴”在他心头的只能是他为之“一往深情”的故人和往事。

正如陈平原所说:“诉说遥远的往事,很容易带有温情;而这种温情,多少掩盖了事物原本存在的缺陷,只呈现其‘富有诗意’的一面。

”作为遗民的张岱失去了名士身份,但是让他终身留恋和自豪的恰在于此《西湖梦寻》中,他将这个心中的梦想寄托在笔下的人物身上,所以,该书延续和发挥了名士张岱“一往深情”的审美偏好和人物品评标准。

《西湖梦寻》有对明代时美好富足生活的回忆,亦有在兵燹之后重返西湖的所见所闻,即使是沿革、掌故等旧资料,在张岱笔下也写出了新意思,这不能不说有赖于张岱的“笔具画工”,特别是其中有的篇章夹入了作者的亡国之痛,那就不纯粹是介绍西湖旅游景点的小册子了。

作者常常抑制不住感怀故国与往昔繁华,不愿从美好回忆中挣脱出来,不愿承认一个已经破碎的“梦”,使得这本小书与《陶庵梦忆》同样所具有一种特质:述改朝易代的沧桑感,表现人在历史潮流前的无助。

《西湖梦寻》中,张岱用自己亲身经历的过去的那些支离破碎的生活细节构造了一个美好的梦境,其中描绘过去生活中的一切平凡场景,无不细腻动情,饱含眷恋。

如他描绘繁华灯景:“绍兴灯景,为海内所夸者,无他,竹贱、灯贱、烛贱;贱,故家家可为之;贱,故家家以不能灯为耻。

故自庄逵以至穷檐曲巷,无不灯,无不棚者。

棚以二竿竹搭过桥,中横一竹,挂雪灯一、竹球六。

大街以百计,小巷以十计。

从巷口回视巷内,复叠堆垛,鲜妍飘洒,亦足动人。

”寄寓于破屋之中,张岱却描绘了一个盛世光华,鲜妍飘洒的灯火与笼罩在这街灯下的俗世生活,可谓如梦似幻。

可以想象晚年穷困凄凉的张岱,只有在这看似清淡的语辞中寻找少年时代的风光与繁华。

他凝结一段痴情,用手中的笔追忆寻梦境,倾倒世人,却先迷醉了自己。

虽是梦,《西湖梦寻》一景一物却如在目前,似乎伸手就可摘取一盏街灯,照亮前尘。

[5]这样的梦,张岱不想破坏,总是想把这样的美丽珍藏起来,但想归想,沧桑互换,这样的美梦总有一天要破灭的,那就是国破家亡之时。

张岱的梦情感散文

张岱的梦情感散文

张岱的梦情感散文张岱的梦情感散文俗世,因为一个人命运的改变,完全从热闹走向荒凉。

即使你不避世,世界却要躲避你了。

为世界所抛弃的人,一旦意识到被抛弃的现实,剩下的就只有梦了。

晚年张岱,在自己的梦里,寻觅自己早年的生活。

早年的热闹、早年的欢乐,一一回到自己的心中来。

打上了岁月和身世的记忆,总是有着太多的感情色彩。

记忆里的人生,别有一番甜蜜滋味。

张岱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我甚至找不到一个人比张岱更爱这个世界。

张岱有太多的放不下,放不下自然美景,放不下人生的热闹,甚至放不下曾经一面之缘的故人。

生来的一分呆痴,湖心亭,走过太多的过客,张岱的痴让湖心亭名扬后世。

热闹与欢乐,经历过了,并未随风而逝。

我们看他的梦忆、梦寻,如同生活在他的人生里,亲历他笔下红火热闹、三教九流的人生。

那是当他静下来的时候,把心中的热闹与欢乐呈现出来,自己也体验着笔下快乐的时候。

我一直觉得,张岱晚年的梦,是在重返过去的生活。

当时也许不经意的一切,梦让它带上了一层感情色彩。

张岱自己说,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

因为这一份有,所以有太多的感慨系之。

国破家亡的身世经历,让我们在他的热闹中有了一丝感伤,欢乐中感到了一丝悲戚,不复只是欢乐和热闹。

张岱是经历过人生冬天的人,他尝到了人生的各种滋味,他在梦里寻找自己曾经的春天。

尽管时间从未一刻停驻,张岱的`人生却被他放慢了脚步。

绚丽的人生美景,在夕阳迟迟坠落的时候,被他尽情地一笔一画描绘。

谁能对着流去的时间之河,而能无动于衷?一个活在过去里的人注定充满温情。

经历过繁华和苍凉,一颗澎湃的心平静下来。

淘尽人生的酸甜苦辣,张岱用温情看着他的故国故人,这成为他晚年莫大的心灵慰藉。

张岱于崇祯二年中秋次日途经镇江。

日暮时分,至北固山: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

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

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论张岱散文的审美特质——以《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为例

论张岱散文的审美特质——以《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为例
1 真院谱写凡世俗人与家国风雨的协奏曲
明末政治腐败袁社会矛盾激烈袁下层民众利益很难得到保障遥 清军入关的种种暴行袁 深深刺痛着失国破
224 科技视界 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
家人们饱经风雨的心遥 张岱以司马迁著史为人生楷 模袁尊崇野实录民间冶的求真原则袁把这些平凡人作为 描写对象袁 并且沿着个体对生命意义的尊重袁 践行对 驳杂社会万象进行野求真冶观照的初衷遥 1.1 录世象
On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Zhang Dai 爷 s Prose 要要要 Taking 野 TaoAn Dream Memories 冶 and 野 The West Lake Dream Search 冶 as an example
XIANG Juan ( Hefei Baohe Primary School , Hefei Anhui 230001 , China ) 揖Abstract铱野 TaoAn Dream Memories " and 野 The West Lake Dream Search 冶 ( called the 野 Two Dreams 冶 ) are the master work of Zhang Dai literary work in the Ming Dynasty . Based on the 野 Two Dreams 冶 contents , from the aspects of 野 composing the concerto between the common people and the country 冶 , 野 leaving only the dream of the West , carving insects and letting them be innocent 冶 , 野 narrating and entertaining their true colors , and becoming more solemn , harmonious and interesting 冶 , this paper summarizes true , strange and interesting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野 two dreams 冶 ,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Zhang Dai 爷 s literary works and their status and influence in the cre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rose . 揖Key words铱Zhang Dai ; TaoAn Dream Memories ; The West Lake Dream Search

半世浮华半世梦——浅谈张岱及《陶庵梦忆》

半世浮华半世梦——浅谈张岱及《陶庵梦忆》

半世浮华半世梦——浅谈张岱及《陶庵梦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有明朝人张岱所写《湖心亭看雪》一篇,篇章短小、语言清丽,却常常得不到师生应有的重视。

每及讲到此文,大多简略翻译文章,当作赞颂西湖美景篇目草草了事,让人时时感到惋惜。

因此了解张岱并大略知道其作品及其心路历程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关于张岱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其高祖张天复、曾祖张元汴、祖父张汝霖、父张耀芳均饱学之士,祖孙几代都工于诗文,皆有著述。

张岱少有天赋,也曾用了些精力去取得功名,终因无志于此而放弃,转而寄情山水,收藏鉴赏古玩,品评磁窑铜器,为文物古玩题铭,前半生活得热闹而繁华。

后清军入关,年近五十遭国破家亡,既不愿投降,又不能死节,只能“披发入山”做了“明的遗民”,昔日朋友把他当作毒药猛兽避之不及,他隐遁山中屡次欲自绝于世,只因所著明代纪传《石匮书》尚未完成而苦苦支撑,此种状态下却少有怨恨之辞。

在极其艰苦的物质条件和十分痛苦矛盾的精神状态下,张岱走完了人生的最后岁月。

张岱终其一生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文学作品,是明代散文界的代表人物。

二、关于《湖心亭看雪》杭州西湖湖心亭位于西湖中央,与三潭印月、阮公墩合称“蓬莱三岛”,寓意人间仙境。

吟咏此景的诗文是很多的,但写雪夜下西湖景色的文章却不多见,张岱所写《湖心亭看雪》得到大家的重视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作者寥寥数笔,把冬天西湖的雪夜勾画得淡雅而简约,回味无穷。

但如果只看到写景的妙笔而不去深究下面的人事,便如同买椟还珠贻笑大方了。

本文写的是崇祯五年的事情,张岱作此文时已是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后的几十年了,此时已国破家亡的作者不可能不知道当年他和朋友们纵情欢乐着的时候,北方的女真人正在撞击着明帝国的北大门。

经历了这一切的张岱却只是淡淡的写道:那一天晚上我一个人去西湖看雪,在湖心亭上遇到两个和我一样有兴致的人,我很高兴。

西湖梦寻 读后感

西湖梦寻 读后感

西湖梦寻读后感为解读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张岱的一篇文章《湖心亭看雪》,我在寒假前就买了几本与张岱有关的书记。

其中,包括他的作品《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现在寒假已经几天了,这几天我连续花了一部分时间在阅读他的这两部作品,到今天此刻我写日志前,勉强算读完了。

自我感觉在读他的作品时,很多时候求速心太强了,一拿起他的作品,就恨不得把它全部读完、读懂,而实际往往事与愿违,有些地方仅仅只是了解了一点大概,浅尝辄止而已。

当然边读,有时候也在边想:“那些学问家到底是怎么读书的?怎么能读那么多的书?有的一天一本,甚至一周七、八本!”我知道抓紧时间是读书读的多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我自问自己一天相当一部分时间还是花在读书上的――尤其是假期(而平常工作期间我也是坚持读书的)但是平心而论,我一天很难读完一本――尤其是像古文作品!(当然很薄的、很简单的除外)所以,我看这一、两本古书,竟然要花较长时间,那种急切心情我想有过读点书的人会有这种体会的!我知道带着这种心情去读书,效果并不会很好,所以,接下来应该调整好心态,认真扎实去读几本书!为解读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张岱的一篇文章《湖心亭看雪》,我在寒假前就买了几本与张岱有关的书记。

其中,包括他的作品《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现在寒假已经几天了,这几天我连续花了一部分时间在阅读他的这两部作品,到今天此刻我写日志前,勉强算读完了。

自我感觉在读他的作品时,很多时候求速心太强了,一拿起他的作品,就恨不得把它全部读完、读懂,而实际往往事与愿违,有些地方仅仅只是了解了一点大概,浅尝辄止而已。

当然边读,有时候也在边想:“那些学问家到底是怎么读书的?怎么能读那么多的书?有的一天一本,甚至一周七、八本!”我知道抓紧时间是读书读的多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我自问自己一天相当一部分时间还是花在读书上的――尤其是假期(而平常工作期间我也是坚持读书的)但是平心而论,我一天很难读完一本――尤其是像古文作品!(当然很薄的.、很简单的除外)所以,我看这一、两本古书,竟然要花较长时间,那种急切心情我想有过读点书的人会有这种体会的!我知道带着这种心情去读书,效果并不会很好,所以,接下来应该调整好心态,认真扎实去读几本书!为解读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张岱的一篇文章《湖心亭看雪》,我在寒假前就买了几本与张岱有关的书记。

张岱的西湖情结

张岱的西湖情结

张岱的西湖情结张倚的一生与杭州、与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其代表作《西湖梦寻》一书的前言中曾不无感慨的写道:“水尾山头,无处不到;湖中典故,真有世居西湖之人所不能识者,而陶庵识之独详;湖中景物,真有日在两湖而不能道者,而陶庵道之独悉。

州在前后约五六十年的时间里,张岱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杭州西湖边度过的,对西湖的名胜和掌故可谓是知之甚详。

张岱之所以对西湖抱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是源于其自幼就跟随长辈一同游览此地,饱览西湖的美景。

童年时的美好记忆与西湖的美景给张岱留下了深刻的映象,使其与西湖就此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据佘德余先生所撰的《张岱年谱简编》来看,张岱生平第一次到杭州游历是在万历三十二年,随祖父张汝霖造访居于杭州的好友黄汝亨,这一年张岱八岁。

在其《西湖梦寻·小蓬莱》一文中,详细的记录了张岱此次随祖父拜访友人时的情景,“小蓬莱在雷峰塔右,宋内侍甘升圃也。

奇峰如云,古木蓊蔚,理宗常临幸。

有御爱松,盖数百年物也。

……今为黄贞父先生读书地也,改名‘寓林’,题其石为‘奔云’。

此外,黄汝亨也给张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贞父先生为文章宗匠,门人数百人。

一时知名士,无不出其门下者。

余幼时从大父访先生。

先生面黧黑,多髭须,毛颊,河目海口,眉棱鼻梁,张口多笑。

交际酬酢,八面应之。

”天启六年,张岱三十岁之时,又一次来到了小蓬莱,此时的“寓林”早已不复张岱幼年造访时的盛景,“天启丙寅,余至寓林,亭榭倾圮,堂中窀先生遗蜕,不胜入琴之感。

"顺治十四年丁酉,张岱六十一岁,当他晚年再次来到这个曾给他的童年留下过美好记忆的“寓林”之时,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残砖废瓦的破败景象“再至此地,围墙俱倒,竞成瓦砾之场”、“林木俱无,苔藓尽剥,‘奔云’一石,亦残缺失次,十去其五。

¨一生之中,三次造访“寓林”,三次所见却是三种截然不同的景象,时过境迁,其中滋味也只有张岱自知了。

万历三十三年,张岱九岁,祖父张汝霖携其之杭州故居游玩,此时恰遇其祖父的好友陈继儒也正客居=r钱塘。

张岱

张岱

很早之前,在读明代散文大家张岱《湖心亭看雪》的时候,觉得他很神秘,给人不可触摸的感觉。

现在,读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的时候,我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

张岱的《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把公安派的清新与竟陵派的陡峭熔于一炉,兼有两派之长,堪称晚明小品文大家。

但一般人都对张岱的生平并不清楚,也不了解这些优美散文背后的现实关怀。

史景迁不怕困难,从张岱散文入手,通过精心拼贴无数碎片,一点一点还原出一个大家不熟悉的张岱形象。

史景迁写这部张岱的传记,“去思索四百年前的生活与美学”,进而将笔触延伸至晚明士绅阶层的生活、思想、审美趣味等层面,用以反映那个历史阶段的中国社会状况与世情百态。

张岱是一位江南名士,富于才情和学养,坚韧而不乏机智。

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衣食无忧,性喜游山玩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

但四十九岁那年,清兵入关,张岱的人生遭逢重大转折。

他带着幸存的家人逸隐于绍兴龙山,务农为生,余生力修明史,八十八岁方成,是为《石匮书》,书成后不久亡故。

个人历史与家国历史相互映照,无法切割。

面对挡不住的历史洪流,还归龙山是张岱的一个选择,能自主画下的一条人生界线。

不论是怀志一生纂修的《石匮书》,还是《陶庵梦忆》里多情善感的前朝旧事,都镶框着家族轶事与大时代的悲喜交错。

此刻,张岱一生的浮华与苍凉,在梦与忆的交错摆荡之间,隐隐浮现。

张岱的人生选择,以及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不仅反映了那一特殊时代的社会氛围,还体现着一个读书人,在强大的压力中对人生真谛的追寻。

张岱晚年写《陶庵梦忆》,明朝已亡,但在《湖心亭看雪》中,纪年却仍用“崇祯”,这说明在张岱的心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作为一个亡国的遗民,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后的“更定”时分,独自一人去赏雪,他的那种落寞与孤寂也就不难想象了。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寻常的人,用不一般的纪年方法在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里的那种不一般的心态与情趣。

风华绝代“小品文”——张岱小品文特色与其在绍遗迹探访

风华绝代“小品文”——张岱小品文特色与其在绍遗迹探访

地域文化|!5风华绝代“小品文”——张岱小品文特色与其在绍遗迹探访◎谢云飞谢寰摘要:今年春上,张岱因迈克儿•伍德的BBC纪录片《中国故事》走红网络,其人其著作(《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文集》、《三不朽图赞》等)再次被市民所追捧所熟悉。

张岱,以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和对生活的回忆,文笔丰神绰约,富有诗意,有“晚明小品集大成”之誉。

然而,这位与徐渭齐名的才人,自去世三百多年间,一直被世人所遗忘,其故居、旧居亦一直被人们所混淆;其卒年和墓地众说不一,一直是个谜。

本文就读张岱小品文及其著作,并在绍兴寻访遗迹而作,旨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张岱小品文绍兴遗迹探访一、张岱概况“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徐渭)、张陶庵(张岱),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

这是前人对张岱的评价。

张岱,以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和对生活的回忆,文笔丰神绰约,富有诗意,有“晚明小品集大成”之誉。

今年春上,张岱又因迈克儿•伍德的BBC纪录片《中国故事》走红网络,其人其著作(《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姫文集》、《三不朽图赞》等)再次被市民所追捧所熟悉。

笔者也曾因写过一篇:《“越州十景”你知道吗?》“旧闻”而被网络热转,写这“越州十景”的人就是明代散文家张岱。

他把“越州十景”和“西湖十景”相提并论,可见,张岱对越州的喜爱,亦可谓“一往情深”。

2001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张岱%1597-?),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山阴%今绍兴)人。

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散文家,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花似锦,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然他自誉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时文不成,学仙学佛,学种地,皆不成。

时人呼为废物、败家子、蠢秀才、瞌睡汉,到老了,一言以总之,呼之曰:死老鬼!张岱的后半生处在朝代更迭、社会急剧动荡的生活环境中,他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景,意趣深远,在晚明散文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第1期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月V o l.24 N o.1Jou rnal of Chang Chun T eachers Co llege Jan 2005精神家园的梦忆与梦寻——解读张岱小品文的“西湖情结”刘桂兰(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江苏淮安 223001)[摘 要]张岱总是以“梦忆”、“梦寻”的形式,反映晚明时期的风俗习惯、世态人情,表现时代的沧桑,表现他自己感情和心态的变迁。

他的西湖小品文,则是他心声的自然流露与心灵的自由创造,使得晚明小品焕发出最后的光辉。

[关键词]张岱;小品文;西湖情结[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2005)01-0053-04 当代学者余秋雨教授在他的《文化苦旅》之《西湖梦》中认为“西湖即便是初游,也有旧梦重温的味道,这简直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常用意象,”“多数中国文人的结构中,对一个充满象征性和抽象度的西湖,总有很大的向心力。

”的确,白居易、苏东坡、林和靖……顺着历史的遗踪往回看,多少名人在西湖山水间演绎着各自的戏剧人生!张岱就是一位将生命融入西湖的小品文作家。

张岱出身于累世显贵的浙东名门,少有才情,青年时代寓居西子湖畔,每日“游山玩水,吟风弄月”,堪称是浊世红尘的“佳公子”、“大名士”,然而一场浩劫过后,“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为野人。

”(陶庵梦忆・自序)于是专心从事著作,他的两部小品文代表《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就写于入山以后,其中有关西湖的小品文共有76篇。

文中缅怀过去的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形成独特的审美取向;同时通过梦忆梦寻的方式对自己的人生态度进行着回归和延续,表现故国之思。

一、剪不断的西湖情结 岁月悠悠,28年的沧桑变化足以使人忘记很多前尘往事,但对张岱而言,生活的巨大差异,使老人饱受人间饥苦和沧桑,不禁发出“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回首三十年前,真如隔世”的慨叹,他的西湖小品文之所以以“梦忆”“梦寻”为题,就是对昔日繁华生活的追寻,对旧事、旧物的追念,以寄托国破家亡的哀痛和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张岱对西湖名胜如数家珍的记录(如《西湖梦寻》中七十二则小品),对六桥烟柳情丝难断的回忆,对前辈名家西湖诗文的咏诵,无不反映了他对西湖刻骨铭心的眷恋。

《西湖梦寻》与《陶庵梦忆》都是张岱入清后的寻忆之作,后者尤以详细生动地再现了晚明社会的生活风貌和各地民俗而为人传诵,而有关西湖的几篇小品文更是历来文人赏玩研读的名篇。

特别是《西湖香市》,张岱通过立体化、层次化的勾勒描绘,渲染出一种热闹喧哗的大场面,如同《清明上河图》长卷巨幅般的鲜活逼真。

如果说《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风俗图之瑰宝,那么张岱的《西湖香市》则是中国文学史风俗记之绝唱。

[1]如《西湖香市》中写市集摊贩的拥挤纷杂:“昭庆寺两廊故无日不市者,三代八朝之古董,蛮夷闽貊之珍异,皆集焉。

至香市,则殿中边甬道上下、池左右、山门外,有屋则摊,无屋则厂,厂外又棚,棚外又摊,节节寸寸,凡胭脂簪珥、牙尺剪刀,以至经典木鱼、伢儿嬉具之类,无不集。

”又如写西湖的世俗喧嚣,人气鼎沸:“士女闲都,不胜其村妆野妇之乔画;芒兰芗泽,不胜其合香芫之薰蒸;丝竹管弦,不胜其摇鼓笙之聒帐;鼎彝光怪,不胜其泥人竹马之行情;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

如[收稿日期]2004-06-26[作者简介]刘桂兰(1968- ),女,江苏淮安人,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

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

”张岱在这种长卷细描中所表现出的卓越笔法固然令人惊绝,但这并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所在,张岱留给我们更多思索的是随后对西湖香市因兵祸战乱而废的记叙:“崇祯庚辰三月,昭庆寺火。

是岁及辛巳、壬午饥,民强半饿死。

壬午虏鲠山东,香客断绝,无有至者,市遂废。

辛巳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

”香市由盛而衰,因奢华而废败,在这里,作者用香市的盛衰隐喻了国家的兴亡,在冷静叙述的表象之下,掩盖不住他内心里对乡园不复旧山河的哀痛。

张岱在哀痛之余,更是从史学家的责任感出发,对明季黑暗现实和腐败政治进行深刻的揭露,而对当时经济和城市的繁荣、思想文化的活跃,则取欢迎赞赏态度。

这和清初某些大儒在反思历史经验时,每每把明朝的灭亡归咎于异端邪说的泛滥,从而导致人心的放荡,礼法的毁弃的保守观点有很大区别的,[2]这也正是张岱独特而深刻的理性分析思考之所得。

尤为难得的是,张岱对西湖香市不复的反思,也包含对过往奢华生活的忏悔,“逸豫可以亡身”,张岱借西湖香市的兴衰对自身的生活经历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解剖。

二、忘不掉的名士趣味 对于一个经历了绚烂繁华而重归于宁静平淡的张岱而言,那个浮华的西湖终究只是个苍凉的梦,如电如幻,稍纵即逝。

张岱在他的梦忆和梦寻中,“他有一双与众不同的敏锐的眼睛”,“在热闹中能看出冷静,喧笑中发现眼泪”。

[3]从而使他的西湖小品文显现出独特的审美取向。

(一)情韵盎然。

张岱长于记游,他的西湖小品文多描写世情风俗的繁华热闹的场景和人们的娱乐活动,其体贴入微的观察,于不事雕琢的平淡中无不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盎然的情韵。

在记叙西湖赏月的《西湖七月半》中,作者的审美意趣表露无遗。

文章开头即将矛头对准了俗世众生相:“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七月半之人。

”而这各色人物,又被张岱“以五类看之”:一是“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是达官显贵。

他们乘高大楼船,摆盛大筵席,听吹箫击鼓,看优伶歌舞,……什么都干,就是不看月亮。

实为附庸风雅、炫耀富贵而来。

二是“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他们“亦楼亦船”,“携及童娈,”“笑啼杂之”、“左右盼望”,实为附庸风雅,赶凑热闹而来。

三是“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

”他们“亦船亦声歌……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

”他们也知看月,而又想让别人看见他们是真来看月的。

显然比起前两类来“风雅”一些了。

四是,“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他们“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

这四类除第三类稍有风雅外,其他均属不看月也不知看月的,自然无雅可言,以致于使张岱游兴大扫,“一无所看”。

幸好还有第五类真正看月的不同流俗的高雅文士(显然作者把自己归于这一类)。

能在人潮退后,散荡湖上,邀来“韵友”、“名妓”、“杯箸安,竹肉发”,尽情欢悦,直至“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客去了,张岱呢?纵舟湖上,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

张岱对西湖意境的领略,的确是高人一筹!而由此我们才知,作者对这种雅行的追忆才是其理想境界中西湖生活的真谛所在。

我们从不否认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对那些热闹繁华的世俗生活行为是颇有偏好的,比如他多次追忆了金山夜欢、鲁藩烟火、南镇祈梦、绍兴灯景等极尽声色娱听的盛大场面,相对于西湖,作者执着回忆的始终是一片宁静祥和的天地,是一个可以慰籍心灵的庇护所在,西湖,成为张岱后半生思绪至纯至静的“灵谷”,是他供奉在自己心灵深处的“佛庵”。

一切关于西湖的热闹最终转为冷寂,只留下言辞不尽的凄凉和忧伤,张岱对这种“华丽后的苍凉”的偏爱,正是其个人独特审美观的具体表现,更是其对自我人生历程的理性反思后的真情流露。

(二)空灵淡雅。

张岱写景之空灵,并非前人空山止水,无一丝生气。

[4]他心澄一泓,让心绪徜徉于尺牍中的浓山淡水之间,灵籁相宜,便得一丝慰籍,一瓣心香,营造一隅空灵。

张岱写西湖善于把景致笼于明空皓月,清风凉夜之中,其景如清月一般空灵淡雅,使得西湖在他的笔下独放异彩。

在他的《西湖总记》之《明圣二湖》中,张岱详尽论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雪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空何逊晴光滟潋。

”张岱栖身于山水之中,他用情感同审美客体交流,真正领略到了自然美。

从而进一步写出“深情领略,是在解人。

”只有深情投入的知已才能领略它们独到的美。

可见世事沧桑,个人际遇的改变固然对张岱的审美观起到了重要影响,在对空灵淡雅的西湖作出美丽的评判的同时,张岱自身不也正在进行着幽怆孤寂的理性思考和生命体验吗?同样他对“淡妆”西湖的偏爱,不也正是自身孤傲精神和坚贞人格的客观反映吗? (三)寂静幽深。

张岱的西湖小品文其语言之精练,意境之幽深,令人叫绝,使读者在惊奇中读到作者独到的思想,在玩味中体会出其中的内涵。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梦寻《湖心亭看雪》的真正意图了。

作者能在不足二百字中精心构造,巧妙经营,以最少的文字,蕴最丰富的内容。

既有清高超逸的人物精神境界描写,又有意韵深长的人物对话描写;既有曲折婉转的叙事情节,又有气象混茫的景物展示[5]。

特别是作者用“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准确地描绘了连天连地的冰雪世界。

四个“一”’字展示了天地相融,茫然一体的美感。

而“痕”“点”“芥”“粒”更让人叫绝,既写出了视觉的移动,又表现了景物渐趋于小,竟至微乎其微,让人浑然不觉的感受。

使人顿生人在天地间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的感叹。

这寂静幽深的天地,是惯于繁华热闹的人所不能见知的,而张岱却由此体会到生命的虚无与孤独。

这种孤独既不是高朋满座却无一知己时的那种失落的孤独,也不是独处逆境时无人援手的那种悲哀孤独。

此刻的孤独是生命回归平静时的本质,是情感还原淡泊后的真义,因此这种孤独作为张岱“西湖情结”的一种内在体验已升华成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意象了。

三、离不开的精神家园 明清两朝沧桑易代的急剧变化,对于大多数文人来说,首先是一种时代和社会环境的更换,然而尤为沉重的打击是先前固守的朱明制度和汉族意识的崩溃破灭,这种心灵上的创伤是非物质的穷困所能比拟的。

在张岱的笔下,西湖除了是个衣锦繁华的温柔之乡,更是明清易代、两朝变迁的历史见证。

西湖之于张岱,也已超越了风景这一单纯的意象,从而成为斯人留之守之、寻之忆之的精神家园。

由王孙公子沦为山野之民,由华衣锦食降至“衲苎藿粝”,这种改变不但意味着物质生活的巨大落差,对于张岱来说,它还具体地体现为没有了《湖心亭看雪》的闲情逸致,没有了目莲戏,没有了兰雪茶……这种文化层面上精神享受的丧失,才是使张岱痛彻心肺的根源所在。

所以在张岱的小品文中虽然文字上几乎看不到作者对前明王朝执着的回忆(这当然也有其历史社会原因),然而他穷尽心血地再现出晚明盛世的浮华影像,那一幅幅豁然抖落的西湖香市、龙山放灯的画面,才是张岱心目中理想鲜活的朱明王朝。

在他的笔下,明王朝不再是一套森严的制度规范,而是一幕幕亲切的生活场景,唯有在这种与张岱同寻共忆往昔风物人情的历程中,我们才能探寻领会到作者坚贞的民族气节和人格力量。

周作人《<陶庵梦忆>序》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张宗子是个都市诗人,他所注意的是人事而非天然,山水不过是他所写的生活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