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西湖梦寻》的文化解读
从《西湖梦寻》看张岱的前朝记忆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N o.4,2020G en era.N o.1752020年第4期(总第175期)Jo u rn al o f Q iq ih ar Ju n io r T each ers ’C o llege张岱是明清易代之际一位颇负传奇色彩的文人。
他出生于万历二十五年,家世显赫,青年时期的张岱兴趣广泛,结诗社、研制茶饮、斗鸡、看戏、赏雪出游、狩猎,过着富贵公子的逍遥生活。
四十岁前,张岱的生活以读书享乐为主,而在明朝灭亡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变。
他在晚年创作的《自为墓志铭》中写到:“甲申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白发婆娑,犹视息人世。
”[1]张岱也有过以身殉国的念头,但因《石匮书》未成,便打消此念。
他归隐不仕,从一个贵族公子沦落为普通民户,生活困顿不已,所有家当仅存“破床碎己,折顶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
”[1]张岱在晚年潜心著作,不仅完成了历史著作《石匮书》,同时创作了散文作品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张岱青年时常盘桓于江南繁华之地,西湖自然充满了他旧时的回忆,在晚年之时,他动笔写下这部《西湖梦寻》。
梦境缥缈不可追,张岱自然知道往事如烟散去,无法追回,但或许是过往回忆过于美好,他忍不住回忆起故人故事,寻觅当年在西湖的点滴旧事。
《西湖梦寻》正是这样一部承载着张岱前朝记忆的作品,书中多琐碎之言、感慨之语。
一、熟稔于心的西湖景致张岱长期寓居钱塘,对于西湖的胜景如数家珍,《西湖梦寻》一书按景物的地理位置进行编排,依照北路、西路、中路、南路、外景的顺序介绍西湖风光,间或穿插着一些逸闻掌故、市井人情,读起来生动有趣。
《西湖梦寻》堪比是西湖的一张风景名片,书中对西湖景致的描写真实细腻,张岱对于西湖一景一物的描摹反应了其独特的内心感受。
在《明圣二湖》中,张岱将湘湖比作处子,仿佛女子未嫁之时般羞涩含蓄;鉴湖则像名门闺秀,可钦却不可亵渎;西湖则像名妓,声色俱佳,人人都可亲近它。
论张岱散文的审美特质——以《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为例

明末政治腐败袁社会矛盾激烈袁下层民众利益很难得到保障遥 清军入关的种种暴行袁 深深刺痛着失国破
224 科技视界 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
家人们饱经风雨的心遥 张岱以司马迁著史为人生楷 模袁尊崇野实录民间冶的求真原则袁把这些平凡人作为 描写对象袁 并且沿着个体对生命意义的尊重袁 践行对 驳杂社会万象进行野求真冶观照的初衷遥 1.1 录世象
On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Zhang Dai 爷 s Prose 要要要 Taking 野 TaoAn Dream Memories 冶 and 野 The West Lake Dream Search 冶 as an example
XIANG Juan ( Hefei Baohe Primary School , Hefei Anhui 230001 , China ) 揖Abstract铱野 TaoAn Dream Memories " and 野 The West Lake Dream Search 冶 ( called the 野 Two Dreams 冶 ) are the master work of Zhang Dai literary work in the Ming Dynasty . Based on the 野 Two Dreams 冶 contents , from the aspects of 野 composing the concerto between the common people and the country 冶 , 野 leaving only the dream of the West , carving insects and letting them be innocent 冶 , 野 narrating and entertaining their true colors , and becoming more solemn , harmonious and interesting 冶 , this paper summarizes true , strange and interesting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野 two dreams 冶 ,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Zhang Dai 爷 s literary works and their status and influence in the cre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rose . 揖Key words铱Zhang Dai ; TaoAn Dream Memories ; The West Lake Dream Search
解读张岱的精神梦乡

解读张岱的精神梦乡作者:牛梦珍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8期摘要:《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以“梦”字相连,既写尽了浮生千重变,又道破了好梦成空。
笔者认为相较理性审视而言,以心灵的关怀为切入点,并借助西方的精神分析理论,更易窥探出张岱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精神分析张岱是散文巨匠,亦被誉为“小品文圣手”。
其小品文,大篇幅描摹了晚明估客的真实面貌,展现了布衣百姓的生活场景。
但可惜的是,直到上世纪国内才开始逐渐关注这位小品文圣手,这与如许一位全能型文人的身份极不相当。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视张岱,研究张岱。
此外,明末清初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
通过还原这样一个精通风俗文化的文人,也有助于还原当时社会的高雅文化与世俗文化的融合状貌。
我们能由其人观其文,由其文赏其人,并且了解到那个复杂的历史阶段中,晚明文人的文化品格以及当时市民阶层的生存状况。
一、《两梦》观照下的前尘往事凡是生逢乱世且壮志难酬的文人墨客,总会在历史发生转折的某个节骨点上,无可避免地被裹挟到狼奔豕突内忧外患的时代进程中。
世事强大,个人弱小,当国家的灾难笼罩在整个国度之上时,个体的命运和生命便不再是于苍山翠林间汩汩流淌的一泓清泉,它更像是在干涸沙地上拼命想要蜿蜒涓涓的几缕细流,虽然始终奔袭挣脱,但终究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
张岱便是如此,锦衣玉食过,箪食瓢饮过,命途多舛的一生中历尽了繁华与寂寥。
他自幼聪慧,长大后虽无意汲汲于功名,但用心于文,最终成为晚明散文大家。
因其字宗子,故而常被人称之为张宗子,又因其母姓陶,故而自号陶庵。
崇祯十七年,崇祯帝饮恨于煤山,遂明灭。
那个让张岱快意人生的时代自此一去不复返。
当同为晚明“三才子”的好友王思任、祁彪佳都以决绝的方式结束掉自己的生命后,张岱陷入了两难境地:要么以死明志,要么卧薪尝胆图谋收复大好河山。
张岱没有选择前者,不是怕死,而是尚存着一点好虚名的业根——积攒已久想为明朝写史(即《石匮书》)的心愿还未完成。
张岱作品中的遗民情结--以《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为例

MASTERPIECES REVIEW1980年创刊张岱作品中的遗民情结——以《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为例⊙胡 盈[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摘 要:明清易代,产生了大批的明朝遗民,他们不愿意遭受压迫,也不愿意屈从清朝政府,但也没有选择和清政府对抗,而是寻找一个世外桃源,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而在这群明末的遗民中,张岱的经历具有极大的代表性,他通过散文作品《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表达了遗民心态的复杂无奈和生活的艰难困苦,展现了明末遗民对旧朝的忠诚和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张岱真实经历和内心世界是当时整个遗民群体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明末遗民 张岱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遗民,有不同的意思,或指亡国之民,或指沦陷区的百姓,或指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人,或指劫后余留的人,或指后裔、隐士、百姓等。
遗民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从商周开始,西东周交替之际、宋元交替之际直至明清易代,都会产生所谓的前朝遗民。
这里所讲的遗民,是特指那些在旧朝灭亡之后不愿出仕新朝的人,基本是指那些名士,包括旧臣、文学家、思想家等,因为只有他们才有机会在历史上留名,也才会有人去记录他们的事迹。
对于真正意义上的遗民来说,他们生活于新旧王朝交替之际,不论他们在旧国是否有功名,是否曾出仕,到了新朝都不应参与科举,更不必说出仕新朝。
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清朝取代明朝,遗民现象可以说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顶峰。
当时出现了一大批的明末遗民,其中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名人也很多,比如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提到的朱舜水,“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以及张岱、钱谦益等。
对于明末遗民来说,他们生活在明清两代,在明末因受压迫、躲避兵灾而选择逃离,隐居避世,新朝掌政之后也不问世事。
张岱虽不如其他遗民享有盛名,但他的一生却在明朝遗民中极具有代表性。
他出生在一个仕宦家庭,家境优渥,从小过着奢华不羁的生活,然而时代变迁,明朝灭亡,清朝统治者上位,张岱成了众多遗民中的一员。
西湖梦寻 读后感

西湖梦寻读后感为解读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张岱的一篇文章《湖心亭看雪》,我在寒假前就买了几本与张岱有关的书记。
其中,包括他的作品《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现在寒假已经几天了,这几天我连续花了一部分时间在阅读他的这两部作品,到今天此刻我写日志前,勉强算读完了。
自我感觉在读他的作品时,很多时候求速心太强了,一拿起他的作品,就恨不得把它全部读完、读懂,而实际往往事与愿违,有些地方仅仅只是了解了一点大概,浅尝辄止而已。
当然边读,有时候也在边想:“那些学问家到底是怎么读书的?怎么能读那么多的书?有的一天一本,甚至一周七、八本!”我知道抓紧时间是读书读的多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我自问自己一天相当一部分时间还是花在读书上的――尤其是假期(而平常工作期间我也是坚持读书的)但是平心而论,我一天很难读完一本――尤其是像古文作品!(当然很薄的、很简单的除外)所以,我看这一、两本古书,竟然要花较长时间,那种急切心情我想有过读点书的人会有这种体会的!我知道带着这种心情去读书,效果并不会很好,所以,接下来应该调整好心态,认真扎实去读几本书!为解读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张岱的一篇文章《湖心亭看雪》,我在寒假前就买了几本与张岱有关的书记。
其中,包括他的作品《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现在寒假已经几天了,这几天我连续花了一部分时间在阅读他的这两部作品,到今天此刻我写日志前,勉强算读完了。
自我感觉在读他的作品时,很多时候求速心太强了,一拿起他的作品,就恨不得把它全部读完、读懂,而实际往往事与愿违,有些地方仅仅只是了解了一点大概,浅尝辄止而已。
当然边读,有时候也在边想:“那些学问家到底是怎么读书的?怎么能读那么多的书?有的一天一本,甚至一周七、八本!”我知道抓紧时间是读书读的多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我自问自己一天相当一部分时间还是花在读书上的――尤其是假期(而平常工作期间我也是坚持读书的)但是平心而论,我一天很难读完一本――尤其是像古文作品!(当然很薄的.、很简单的除外)所以,我看这一、两本古书,竟然要花较长时间,那种急切心情我想有过读点书的人会有这种体会的!我知道带着这种心情去读书,效果并不会很好,所以,接下来应该调整好心态,认真扎实去读几本书!为解读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张岱的一篇文章《湖心亭看雪》,我在寒假前就买了几本与张岱有关的书记。
西湖梦寻翻译带原文

西湖梦寻翻译带原文导语:《西湖梦寻》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所著的一部散文作品集,全书共五卷七十二则,通过追记往日西湖之胜,以寄亡明遗老故国哀思。
以下是小编搜集的关于西湖梦寻翻译带原文的内容,感谢您的阅读!西湖梦寻翻译带原文张岱《西湖梦寻》中《苏公堤》的翻译原文如下:杭州有西湖,颍上亦有西湖,皆为名胜,而东坡连守二郡.其初得颍,颍人曰:"内翰只消游湖中,即可以了公事."秦太虚因作一绝云:"十里荷花菡萏初,我公身至有西湖.欲将公事湖中了,见说官闲事亦无."后东坡到颍,有谢执政启云:"入参两禁,每玷北扉之荣;出典二帮,迭为西湖之长."故其在杭,请浚西湖,聚葑泥,筑长堤,自南之北,横截湖中,遂名苏公堤.夹植桃柳,中为六桥.南渡之后,鼓吹楼船,颇极华美.后以湖水漱啮,堤渐凌夷.入明,成化以前,里湖尽为民业,六桥水流如线.正德三年,郡守杨孟瑛辟之,西抵北新堤为界,增益苏堤,高二丈,阔五丈三尺,增建里湖六桥,列种万柳,顿复旧观.久之,柳败而稀,堤亦就圮.嘉靖十二年,县令王釴令犯罪轻者种桃柳为赎,红紫绚烂,错杂如锦.后以兵火,砍伐殆尽.万历二年,盐运使朱炳如复植杨柳,又复灿然.迨至崇祯初年,堤上树皆合抱.太守刘梦谦与士夫陈生甫辈时至.二月,作胜会于苏堤.城中括羊角灯.纱灯几万盏,遍挂桃柳树上,下以红毡铺地,冶童名妓,纵饮高歌.夜来万蜡齐烧,光明如昼.湖中遥望堤上万蜡,湖影倍之.萧管笙歌,沉沉昧旦.传之京师,太守镌级.因想东坡守杭之日,春时每遇休暇,必约客湖上,早食于山水佳处.饭毕,每客一舟,令队长一人,各领数妓,任其所之.晡后鸣锣集之,复会望湖亭或竹阁,极欢而罢.至一.二鼓,夜市犹未散,列烛以归.城中士女夹道云集而观之.此真旷古风流,熙世乐事,不可复追也已.翻译:杭州有西湖,颍上也有西湖,都是风景幽美的地方。
苏东坡在杭州颍上当过太守,他刚当颍上太守,颍上人说:“翰林学士(苏东坡)只要到湖中游逛,公事就可办了了。
张岱《西湖梦寻—西溪》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张岱《西湖梦寻—西溪》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西溪粟山①高六十二丈,周回十八里二百步。
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工形如人状双髻耸然。
过岭为西溪,居民数百家,聚为村市。
相传宋南渡时,高宗初至武林,以其地丰厚,乃云:“西溪且留下。
”后人遂以名。
地甚幽僻,多古梅,梅格②短小,屈曲槎桠,似黄山松。
好事者至其地,买得极小者,列之盆池,以作小景。
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
余谓西湖真江南锦绣之地,入其中者,目厌绮丽,耳厌笙歌,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
余友江道暗有精舍③在西溪,招余同隐。
余以鹿鹿④风尘,未能赴之,至今犹有遗恨。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有删改)【注释】①粟山:在灵隐寺西。
①梅格:指梅树的品种、格局。
①江道闇(àn):江浩,宇道闇。
钱塘人。
明亡为僧,更名为智宏。
钱谦益有“横山题江道闇蝶庵”诗相赠,诗中蝶庵,即本文所谓精舍。
精舍:佛道修炼居住之所。
①鹿鹿:同“碌碌”,状平庸。
1.下面是阅读本文时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A.成语“锦绣山河”中“锦绣”的本义为“精美鲜艳的丝织品”,比喻美丽或美好。
据此可类推“锦绣之地”中的“锦绣”也为此意。
B.“以其地丰厚”与“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中的“以”的用法是一样的,都是“凭借”之意。
C.字典中“遂”有“如意”“于是”“成功”等意思,文章中“后人遂以名”的“遂”应为“于是”之意。
D.金文的“厌”字,由“犬”“口”“肉”组成,表示狗的嘴里衔一块肉,是饱足、满足的意思。
所以“目厌绮丽,耳厌笙歌”中的“厌”有“满足”之意。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B.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C.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D.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
解读张岱的精神梦乡——以《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为中心

锦衣玉食过,箪食瓢饮过,命途多舛的一生中历尽了繁
需要指出的是:张岱的著作表面上流露的是对晚明
华与寂寥。他自幼聪慧,长大后虽无意汲汲于功名,但 软红十丈烟火人间的留恋,背后实则潜伏着对祖国倾覆
用心于文,最终成为晚明散文大家。因其字宗子,故而 的沉痛追忆。因为有意识的显意被残酷的现实压抑且不
常被人称之为张宗子,又因其母姓陶,故而自号陶庵。 能满足时,隐意就会乘虚而入,以梦境的形式成全和释
家的灾难笼罩在整个国度之上时,个体的命运和生命便 梅冷月”的王月生、“终以情死”的女伶朱楚生。不论是
不再是于苍山翠林间汩汩流淌的一泓清泉,它更像是在 贩夫走卒还是伶人名妓,张岱一视同仁,用笔墨记之录
干涸沙地上拼命想要蜿蜒涓涓的几缕细流,虽然始终奔 之,以至《陶庵梦忆》具有史料价值,被视为研究明末
袭挣脱,但终究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张岱便是如此, 社会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的浪漫气息。
前爱吃的解馋零食,也不过成为当下的念想。处于中世
《西湖梦寻》是小品文集,同样在张岱晚年辑成,分 纪末期的明朝,早期思想启蒙家们“先天不足”,其思想
54
古代文学
缺少必要的社会基础。这种倒悬的发展难以持续,只能 以依稀迷离的面孔,镶嵌于文人的自赏自怜以及厚重叹 惋中。如果把张岱的《两梦》比作一扇窗子,那么这是 一扇有意识看无意识的窗子。张岱对生命细节的品味与 珍视,愈发凸显出生的可贵。
三、“贵族文人”的市井情怀 张岱生长于世代簪缨之家,祖父为进士,曾祖父为 状元,高祖张人复是嘉靖廿六年进士,远祖是宋代抗金 名将张浚。显赫的家世给了张岱得以穷奢极侈的优渥家 境:可以不考取功名,乐以鼓吹。不汲汲于名利,便少 了负累,多了灵动;乐而鼓吹,便失了一本正经,多了 几分真性情。居高而视低,这种人格的率性洒脱,并非 是人人都可达到的境界。但身为贵族文人的张岱做到了。 他写文章不屑矫饰作假,把自己家人的是非得失一一记 录在册。而对于表演艺人、手工艺人、普通劳动者,这 些在中国古代没有多大地位的社会阶层,张岱则大力褒 扬。他的作品中满斥着对日常生活的赞美,并且有很大 比例为巫医乐师百工之流。 正如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可以并存一般,大俗才能 大雅。由于张岱本身的贵族文人身份,这种态度更凸显 出其为人的可贵。纵观其一生,少时为纨绔子弟,鲜衣 怒马放纵无形,清兵入主后画风突变,即使在垂暮之年 也免不了以羸弱之身舂米担粪。大起大落的人生履历, 成就了张岱文章的博雅谐虐。纨绔子弟玩世不恭的直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岱《西湖梦寻》的文化解读
张岱一生都居住在杭州西湖边,他熟悉的话题只有和西湖有关的人和事物,因此“盘礴”在他心头的只能是他为之“一往深情”的故人和往事。
正如陈平原所说:“诉说遥远的往事,很容易带有温情;而这种温情,多少掩盖了事物原本存在的缺陷,只呈现其‘富有诗意’的一面。
”作为遗民的张岱失去了名士身份,但是让他终身留恋和自豪的恰在于此《西湖梦寻》中,他将这个心中的梦想寄托在笔下的人物身上,所以,该书延续和发挥了名士张岱“一往深情”的审美偏好和人物品评标准。
《西湖梦寻》有对明代时美好富足生活的回忆,亦有在兵燹之后重返西湖的所见所闻,即使是沿革、掌故等旧资料,在张岱笔下也写出了新意思,这不能不说有赖于张岱的“笔具画工”,特别是其中有的篇章夹入了作者的亡国之痛,那就不纯粹是介绍西湖旅游景点的小册子了。
作者常常抑制不住感怀故国与往昔繁华,不愿从美好回忆中挣脱出来,不愿承认一个已经破碎的“梦”,使得这本小书与《陶庵梦忆》同样所具有一种特质:述改朝易代的沧桑感,表现人在历史潮流前的无助。
《西湖梦寻》中,张岱用自己亲身经历的过去的那些支离破碎的生活细节构造了一个美好的梦境,其中描绘过去生活中的一切平凡场景,无不细腻动情,饱含眷恋。
如他描绘繁华灯景:“绍兴灯景,为海内所夸者,无他,竹贱、灯贱、烛贱;贱,故家家可为之;贱,故家家以不能灯为耻。
故自庄逵以至穷檐曲巷,无不灯,无不棚者。
棚以二竿竹搭过桥,中横一竹,挂雪灯一、竹球六。
大街以百计,小巷以十计。
从巷口回视巷内,复叠堆垛,鲜妍飘洒,亦足动人。
”寄寓于破屋之中,张岱却描绘了一个盛世光华,鲜妍飘洒的灯火与笼罩在这街灯下的俗世生活,可谓如梦似幻。
可以想象晚年穷困凄凉的张岱,只有在这看似清淡的语辞中寻找少年时代的风光与繁华。
他凝结一段痴情,用手中的笔追忆寻梦境,倾倒世人,却先迷醉了自己。
虽是梦,《西湖梦寻》一景一物却如在目前,似乎伸手就可摘取一盏街灯,照亮前尘。
[5]这样的梦,张岱不想破坏,总是想把这样的美丽珍藏起来,但想归想,沧桑互换,这样的美梦总有一天要破灭的,那就是国破家亡之时。
崇祯初年,国势已经危殆。
而在杭州,地方官员依旧是歌舞升平,明朝焉得不亡!也正因为朝代变迁,兵燹肆虐,作者所钟爱的西湖也染上了一层浓重的亡国之恨,置身于清代,作为遗民,遥想当年西湖的人物风流,湖光山色,这种美只会让人感到更加沉重。
不过张岱从来也不只是个闲适人物,在明代末年文人的旅游热中,张岱的流连山水并不奇怪,而他作为遗民在成为大清朝事实上的“子民”后,缅怀故国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旌扬历朝忠烈来曲折传达他不屈服的意志,正如他在史学著作《石匮书》中通过树立英雄人物、贞烈妇女彰显其浩然正气一样。
有人评论这本书是一本历史书,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是一张见证历史的画。
张岱满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重任,目睹明朝的覆灭。
这时候,他的梦
也应该醒了,反正迟早总得醒的。
春天来了匆匆间还要归去,转瞬便是烈日当空,焦灼得够受。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春天,也没有久长的梦。
张岱在每一篇美文中都在艰难地回顾往昔,只是现实的困顿使逝去的一切比真实更美好,几分痴人说梦,多少难言过往,委婉地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感慨。
在理智上,张岱想忘记过去的一切,不做以梦境代替现实的“痴人”;但在感情上,又不能忘记过去,梦魂依旧牵系着昔日的繁华,他也仍然是个“痴人”,他的作品中传达着婉转曲折的哀痛,他的作品饱含国破家亡之恨,让作者在作品中追思过去。
所以,表面上看,《西湖梦寻》很像一本旅游风光指南,但其实是以景物辑略的方式来塞进张岱想要表达的“忠烈千秋”的内核。
如《越王坟》、《于坟》、《关王庙》、《伍公祠》、《城隍庙》诸篇,表扬忠烈廉直,张礼所谓“更有关于名教,岂徒于山水逞游哉”正可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