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初中物理专题复习(表格分析专题)

合集下载

2023年上海市九年级物理中考知识点复习经典例题讲解专题9 数据表格之2 热

2023年上海市九年级物理中考知识点复习经典例题讲解专题9  数据表格之2  热

题型二:热学数据表格例4.(★★★)某小组同学在“研究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提出了以下三个猜想:(1)与物体升高的温度有关;(2)与物体的质量有关;(3)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50克的水装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数据记录在表一中,然后在烧杯中再加入50克的水,重复上述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二中。

(设水每分钟吸收的热量相等)表一表二为了验证猜想:(1)应该分析比较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2)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第四列,第五列,第六列等有关数据及相关条件,经过推理,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3)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或表二中有关数据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为:。

(4)为了验证猜想(3)物体吸收热量与物质的种类是否有,请你简要说明实验方案 _____________。

【考点】吸收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解析】(1)表一(或表二)中的第一行与第三行的数据是质量相同,水升高温度不同,加热时间随之的改变,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质量相等的同种物质(水),吸收的热量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2)表一和表二中第四列、第五列、第六列数据是加热时间相同,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不同,但是质量越小,升高的温度越多,所以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物质(水)吸收相等的热量,质量越小,升高的温度越多;(3)进一步分析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虽然吸收的热量、物体质量和升高温度都不同,但经合理的运算,可归纳得出的结论为:同种物质(水),吸收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升高温度的乘积的比值是一个确定的值;(4)要研究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否与物质的种类有关,需使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即可,所以可用与水质量相同的煤油,记录温度升高2℃、4℃、6℃、8℃、12℃、16℃、20℃、24℃所用的加热时间。

2023年上海九年级物理中考知识点复习经典例题讲解专题10 电学压轴之4 电压表、电流表变化范围

2023年上海九年级物理中考知识点复习经典例题讲解专题10  电学压轴之4  电压表、电流表变化范围

题型六:替换电阻问题类电压表示数变化范围例13.(★★★)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18伏保持不变,电阻R1的阻值为10欧。

闭合电键S后,电流表A的示数如图(a)所示。

①求电阻R1两端的电压U1。

②求电阻R2的阻值。

③现选择标有“10Ω 2Α”、“50Ω 1.5Α”字样的滑动变阻器替换电阻R2,要求:在移动变阻器滑片P的过程中,电压表示数的变化量最大(电压表的表盘如图(b)所示)。

问:选择哪一个变阻器替换电阻R2?求出相应电压表的变化范围。

【考点】替换电阻问题类电压表示数变化范围【解析】①U1=I1R1=0.8安×10欧=8伏②U2=U总-U1=18伏-8伏=10伏R2=U2/I2=10伏/0.8安=12.5欧③选择变阻器“50Ω 1.5A”U1大=IR1=1.5安×10欧=15伏U2小=3伏U2大=I小R2大=[18伏/(60欧)]×50欧=15伏电压表变化范围:3~15伏。

【答案】①8伏②12.5欧③选择变阻器“50Ω 1.5A”电压表变化范围:3~15伏【教学建议】本题关键之处在于第三问,学生会在选配滑动变阻器时纠结,而本题只需分两种情况解题,与其纠结不如直接分类解题,会加快做题进度,提高正确率。

【考点】替换电阻问题类电压表示数变化范围【解析】①I =I 1=I 2=0.5AU 1=I 1R 1=0.5A ×12Ω=6V②U 2=U -U 1=18V -6V =12VP 2=U 2I 2=12V ×0.5A=6W③B R 1R 2= U 2/I =12V/0.5A =24Ω当I =0.6A 时,U 2最大=IR 2=0.6A ×24Ω=14.4V当R 1=150Ω时,RR U U 11= V U R R U 51.152415015011=Ω+ΩΩ== 所以,U 1最大=15V ,U 2最小=U -U 1最大=18V -15V =3V△U 2=U 2最大-U 2最小=14.4V -3V =11.4V例14.(★★★)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18伏,定值电阻R 1的阻值为12欧,闭合电键S ,电流表的示数为0.5安。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动态电路分析专题 讲解和练习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动态电路分析专题  讲解和练习

动态电路分析专题知识扫描一、化简电路确定电路连接方式1)电压表当成断路(直接去掉)。

2)电流表当成导线。

3)分析电阻变化情况,需要注意局部短路。

如:串联:R=R1+R2,毋庸置疑,R1或R2电阻增大,R总增大。

并联1R总=1R1+1R2例:R1=2Ω、R2=4Ω,R总=4/3Ω现在R1=4Ω,R2=4Ω,R总=2Ω所以:不论串并联,其中一个用电器电阻增大、整体电阻增大。

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小于其中任一电阻。

4)确定电表的测量对象。

5)再根据欧姆定律I=UR,推导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变化。

二、由开关引起的动态电路问题1)根据题干要求控制开关闭合。

2)再画出等效电路图,确定电路连接方式。

3)再确定电表测量对象。

如右图:1)当断开开关S1和S2,闭合开关S3时,则电路图如下:2)当断开开关S1,闭合开关S2、S3时,则电路图如下:4)再判断电阻的变化,确定电流表示数。

三、滑动变阻器引起的动态电路问题1)确定电路元件的接入方式。

2)确定滑动变阻器接入值增大或减小。

3)再判断整体电阻的变化。

4)由整体到局部,确定电表示数变化。

例1:如图,是典型的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电路图,当滑片P向右移动时,请你判断A表和V表的变化。

分析:1)R1和R2为串联。

2)P右移→R2增大→R总增大→I减小→○A表示数变小。

3)R1不变→I·R1 →U1减小→○V表示数变小。

例2:如图,当滑片P向左移动时,A表和V表将如何变化。

分析:1)R1、R2串联。

2)P左移→R总不变→I不变→○A表示数不变。

3)○V测R1和R2左侧的电压4)P左移→R测变小→U=IR测→○V示数变小。

通关训练1.(2019•吉林二模)如图所示电路中,当只闭合开关S1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分别为I1、U1,当开关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分别为I2、U2,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A.I2=I1、U2<U1 B.I2>I1、U2=U1C.I2<I1、U2<U1 D.I2>I1、U2>U12.(2017秋•云梦县校级月考)如图所示的电器中,电源电压不变,当开关S闭合,甲、乙两表都为电压表时,两表的示数之比U甲:U乙=5:3;当开关S断开,甲、乙两表都为电流表时,两表的示数之比是I甲:I乙,则()A.R1:R2=2:3 B.R1:R2=3:2C.I甲:I乙=2:3 D.I甲:I乙=2:53.(2014•东城区二模)如图所示,电源的电动势为E、内阻为r,定值电阻R的阻值也为r,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是2r。

沪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物理 复习作业七 表格归纳专项

沪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物理 复习作业七 表格归纳专项

沪教版八上物理复习作业七表格归纳专项1.某小组同学在学习了平面镜成像原理后进行分组实验,研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

甲、乙两小组分别选用了两组大小不同的蜡烛和两块薄玻璃板进行实验,他们将蜡烛放在玻璃板前不同位置处,测出每次像与物到玻璃板前反射面的距离,实验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实验序号物体到玻璃板像到玻璃板的的距离(厘米)距离(厘米)1 3.0 3.02 6.0 6.039.09.0表二实验序号物体到玻璃板像到玻璃板的的距离(厘米)距离(厘米)4 3.0 3.05 6.0 6.06 6.1 6.1(1) 分析比较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2) 分析比较1与4或2与5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时,。

(3) 乙组同学在仔细分析了表中的数据之后,认为实验中有不足之处,请指出:。

(4) 丙组同学选用一组大小相同的蜡烛和一块玻璃板继续实验,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三中。

组内的成员在分析数据归纳结论时产生了分歧。

表三实验序号物体到玻璃板像到玻璃板的的距离(厘米)距离(厘米)7 2.7 3.08 5.5 5.899.09.3i 小芳认为根据表三中的数据无法得出第(1)题中的结论,而小红则认为只需将表三中最后一列数据依次修改为“2.7”“5.5”“9.0”即可得出第(1)题中的结论。

请问小芳的观点是的,小红的观点是的。

(均选填“正确”或“错误”)ii 结合第(1)题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及测量知识,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三中的数据,找出表三中的问题,并说明可能出现该现象的原因。

2.小华同学利用焦距f为15厘米的凸透镜、一个高度为3厘米的发光体、光屏和光具座等做“验证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实验。

实验中,所测得的物距u、像距v以及所成像的像高ℎ分别记录在下表中。

在验证得到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放大实像的初步规律后,又做了进一步研究。

上海中考物理复习 第11讲 表格归纳题学案

上海中考物理复习 第11讲 表格归纳题学案

第11讲 表格归纳专题考情分析真题拾遗(上海中考25)某小组同学试图探究物体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到底端时速度的大小v 与哪些因素有关。

他们猜想v 可能与斜面的倾角θ、斜面材料、物体的质量m 三个因素有关,于是选用:一长方体木块、100克砝码片(可粘在木块上表面)、两个长度相同材料不同的斜面A 和B 进行试验。

按图1所示,将木块平放在斜面顶端,木块由静止下滑,用传感器测得其到达底端时的v 。

改变相关条件,多次试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试验序号 θ斜面 m (克) v(厘米/秒)1 20° A 200 245 220° A300245表格归纳专题五年考情分析题号与 分值题号 分值 题号 分值 题号 分值 题号 分值 题号 分值 254264254254254考点分布机械运动机械能凸透镜成像液体压强 阿基米德原理 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凸透镜成像复习策略 从这几年的考察知识点来看,数据表格题重点考察固液结合型液体压强问题,可以做重点复习。

在写结论时需要明确研究对象,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进行分析。

一般有初步结论和进一步结论,初步结论一般为定性分析各物理量间的大小关系或正反比关系,注意因果关系。

进一步结论一般为定量分析各物理量间的和差积商的关系。

①分析比较表中数据可得:v与无关。

②分析比较试验序号1、5、6、8与9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木块,平放在长度相同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

③在试验序号7中:v7厘米/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④完成上述试验后,有同学提出新的猜想:v可能还与物体跟斜面的接触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应选择图12中与(a)进行对比试验(选填“(b)”、“(c)”或“(d)”),即可得出初步结论。

(上海中考26)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试验中,某小组同学利用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高为3厘米的发光体,光屏和光具座进行实验,将测得得物距u,像距v以及成像得高L像分别记录在下表中。

2023年上海市九年级物理中考知识点复习经典例题讲解专题9 数据表格之3 力

2023年上海市九年级物理中考知识点复习经典例题讲解专题9  数据表格之3  力

题型三:力学数据表格例6.(★★★)某物理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初步知识后,提出推测:既然固体对支持面有压强,那么液体对容器底面或者一部分液体对另一部分液体也会有压强,应该也可用公式P=F/S计算液体的压强.于是他们对液体内部的压强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究。

如图(a)、(b)、(c)他们用形状不同的玻璃管(一端开口,一端用橡皮膜封口,橡皮膜面积均为25×10-4米2)、密度为0.8×103千克/米3酒精、盛水容器等器材进行实验。

他们每次都先将玻璃管插入水中,然后在管内装入酒精使橡皮膜变平,再测出橡皮膜在水中的深度h1、橡皮膜受到水对它的压强以及管内酒精高度h2和管内酒精的重力G。

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表一实验序号橡皮膜在水中的深度h1(米)管内液体高度h2(米)橡皮膜受到的压强P(帕)管内液体重力G(牛)1 0.04 0.05 392 0.982 0.08 0.10 784 1.963 0.12 0.15 1176 2.94 表二实验序号橡皮膜在水中的深度h1(米)管内液体高度h2(米)橡皮膜受到的压强P(帕)管内液体重力G(牛)4 0.04 0.05 392 1.15 0.08 0.10 784 2.46 0.12 0.15 1176 3.6【分析】(1)分析表一中的实验序号1或2或3(表二中的4或5或6)(表三中的7或8或9)的实验数据,压强相同,液体密度越小,深度越大;(2)分析比较表一的1、2、3或表二的4、5、6或表三的7、8、9几组数据,同种液体,深度增大几倍,压强也增大几倍,可得同种液体,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成正比;(3)小华同学认为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与容器内液体的重力有关,则压强相同,深度应相同,由但又表中的1、4、7或2、5、8或3、6、9得,虽然压强相等,但液体的重力不同,所以可判断小华的结论是错误的;(4)a图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等于重力;b图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小于液体的重力;c图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大于液体的重力,根据F=PS,几种情况下压强相同,虽然液体的重力不同,但由于底面积相同,所以液体对底面的压力相等,可得液体对容器底面的压强大小等于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与容器底面积的比值。

上海初中物理专题复习(表格分析专题)

上海初中物理专题复习(表格分析专题)

电表示数 实验序号________ (伏) ________ (伏) 电流表A (安) 1 4 2 ________ 2 3 3________ 3 2 4 ________七、表格分析专题1、某小组同学在学习了密度知识后,甲同学依据“石块扔入河中的水里总是沉入河底,木头放进水里却会浮在水面”,猜想:沉入水中的物体不受浮力;乙同学根据“浸入水中的铁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浸入水银中的铁块最终漂浮在水银面上”的现象,猜想:物块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可能会对它浸入液体中后的最终状态有影响.⑴于是他们首先用细线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如图1(a )所示),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 = 3.2牛;再把该石块浸没在水中(如图1(b )所示),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牛,发现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_________物体的重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从而判断出甲同学的猜想是________的(选填“正确”或“错误")。

⑵接着他们用若干体积相同、密度不同的实心物块和足够的水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表三中。

表三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物块 A B C D E F 物块密度 (千克/米3) 2.7×1032.2×1031.1×1030。

9×1030。

6×1030。

4×103物体浸在水中的实验现象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3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物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浸入水中的实心物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物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

③至此,大家认为上述实验数据有限,要完善证实乙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应该用更多的实验数据进行验证。

上海中考物理表格归纳专题讲解

上海中考物理表格归纳专题讲解

数据表格专题一.解法点拨:1.仔细读题:(1)要明确该实验研究(或探究)的内容是什么?即研究哪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最好能与相对应的物理量及物理规律的公式联系起来。

(2)明白实验数据是用怎样的方法(或途径)得到的?哪些是原始的测量值?哪些是经运算后的数据?(3)知道实验中要观察的实验现象或相关条件指什么?2.运用相关的物理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去认真分析:(1)纵向(或横向)分析实验数据及实验现象(或相关条件),确定研究的物理量与其中某一个变量之间的关系;(2)进一步综合分析实验数据及实验现象(或相关条件),确定研究的物理量与所有变量之间的关系。

即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要求进一步分析,则需要对实验数据中的物理量进行一定的数学处理分析,如进行比值分析、乘积分析、和值分析、差值分析等等,并在其中找到一些初步的原因或规律。

3.将实验结论用语言准确表达:(1)控制其中一个或两个量的关系比较其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①这个量因另一个量的不同而不同(只是定性结论)②这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得不出一定的函数关系)③这个量与另一个量成正比(或反比)(可以得出一定的函数关系)(2)分析比较××或×××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到:当变量与变量之间的比值(乘积、和、差值)相同时,所研究的物理量或相关条件相同或同种(特性物理量或某一比例系数),变量与变量之间的比值(乘积、和、差值)相同。

分析比较×××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到:当变量与变量之间的比值(乘积、和、差值)不同时,所研究的物理量或相关条件不同,且当变量与变量之间的比值(乘积、和、差值)越大,所研究的物理量或相关条件越大或越小或不同(特性物理量或某一比例系数),变量与变量之间的比值(乘积、和、差值)不同。

且当变量与变量之间的比值(乘积、和、差值)越大或越小,所研究的物理量或相关条件越大或越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表格分析专题1、某小组同学在学习了密度知识后,甲同学依据“石块扔入河中的水里总是沉入河底,木头放进水里却会浮在水面”,猜想:沉入水中的物体不受浮力;乙同学根据“浸入水中的铁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浸入水银中的铁块最终漂浮在水银面上”的现象,猜想:物块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可能会对它浸入液体中后的最终状态有影响。

⑴于是他们首先用细线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如图1(a)所示),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 = 3.2牛;再把该石块浸没在水中(如图1(b)所示),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牛,发现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_________物体的重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从而判断出甲同学的猜想是________的(选填“正确”或“错误”)。

⑵接着他们用若干体积相同、密度不同的实心物块和足够的水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表三中。

表三实验序号123456物块A B C D E F物块密度(千克/米2.7×1032.2×1031.1×1030.9×1030.6×1030.4×103(a)图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3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物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浸入水中的实心物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物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

③至此,大家认为上述实验数据有限,要完善证实乙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应该用更多的实验数据进行验证。

于是他们决定下面还要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它提供全面、有力的依据。

2.某小组同学连接图15所示的电路开展电学实验,其中定值电阻R 1的阻值为10欧,滑动变阻器R 2标有“50Ω 2Α”字样,电路连接正确。

闭合电键后,他们首先将变阻器R 2的滑片P 移动到某一位置,读出各个电表的示数;然后再将滑片P 向变阻器R 2实验时电压表V 1、V 2b 端”或“没有”)图2b②请在表格的栏目中,填上电压表V 1、V 2的符号。

③若已知三次实验时电流表的示数分别为0.4安、0.3安和0.2安,请将以上示数正确地填入表格。

④若要利用上述表格中的数据验证导体中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则可以选用表格中的哪几列数据,并说明选用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某小组同学做实验探究盛有液体的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强、压力大小遵循的规律.如图3(a)所示三个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中分别注入质量相等的水,利用仪器测得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并将相关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又用酒精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

之后,他们又在如图3(b)所示三个不同底面积的口大底小容器中注入等质量的水,重复上述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三中。

(800ρ=酒精千克/米3)表一(注入水0.1千克) 表二(注入酒精0.08千克) 表三(注入水0.1千克)(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或7、8、9)的有关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有关数据,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液体深度相同,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7(或2、8或3、9)的有关数据,可得出实验 序号 深度 (米) 容器底 面积(厘米2) 容器底 的压强 (帕)010实验序号深度(米) 容器底 面积 (厘米2) 容器底 的压强 (帕) 41078.实验序号深度(米) 容器底 面积 (厘米2)容器底 的压强 (帕)图的初步结论是:同种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与容器底部的面积和容器形状。

(4)该小组同学对每表中第三、四列数据进行处理后结合相关条件(即液体的质量),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得出结论:(a);(b).4、某兴趣小组同学探究串联电路中滑动变阻器的电功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猜想小成同学根据公式P=I2R,认为:滑动变阻器的电功率随其接入电路的电阻增大而增大。

小顾同学根据公式P=U2/R,认为:滑动变阻器的电功率随其接入电路的电阻增大而减小。

(2)实验验证他们分别利用阻值为5欧和10欧的定值电阻、一个标有“202A”的滑动变阻器、电压为6伏的电源、电键及若干导线,按图14连接电路,进行实验。

实验中,他们通过两个电表的示数,计算了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及其电功率,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和表二中。

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选填“小成”、“小顾”或“小成和小顾”)。

(3)交流与评估Ⅱ 为了使该小组同学的探究目的更全面,你认为他们还应进行的实验是 。

A .取阻值为15欧的定值电阻,重复上述实验过程。

B .继续改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重复上述实验过程。

C .改变电源电压,重复上述实验过程。

Ⅲ 表二实验序号7与10中,滑动变阻器的电功率是相等的。

若要在表一中增加一次实验,使滑动变阻器的电功率与实验序号5相等,你认为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应为欧。

5、某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按图5正确连接电路,将不同的导体甲、乙、丙分别接入电路的M 、N 两端后,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进行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在表一、表二、表三中。

①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或7、8、9)中的电流与电压的变化情况,由此可以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②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二、三中的数据,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 (a )分析比较表一、表二或表三的数据可知 。

(b )分析比较表一、表二和表三的数据可知 。

该小组同学又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发现:当 相同时,电压与电流的比值越大的导体,通过该导体的电流就越小,电压与电流的比值反映了 。

表一:导体甲 实验 序号电压 (伏)电流 (安)表二:导体乙 实验 序号 电压 (伏)电流 (安)表三:导体丙 实验 序号 电压 (伏)电流 (安)图5VANM6、组同学用DIS实验装置研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他选取了三种材料:钨丝、锰铜丝和镍铬丝。

保持温度不变,所测得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和表三中的前四列,为了进一步探究电阻大小与导体的横截面、长度、材料之间的关系,他们对实验数据进行适量的运算,将结果分别记录在三个表格中的后四列中。

表一(钨丝)表二(锰铜)表三(镍铬)(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或4与5、7与8)的数据,可初步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析比较表中的实验序号 ,以及相应的数据,可初步得出结论是:在长度、横截面积相同时,不同材料的导体电阻不同。

(3)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二、三中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 ;(b )分析比较 。

图(1)h =0.02m 时,圆柱体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__牛。

⑵小陶分析实验序号1至7,得出初步结论是“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深度成正比”。

小明认为小陶得出的结论不够完整,理由是 _______ 。

小明还认为实验过程不够完善,理由是 ___ 。

(3)陶选用的圆柱体高度范围是( )A “13厘米>h >12厘米”B “14厘米>h >13厘米”。

8、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小明猜想电阻与电压、电流有关,小李猜想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他们设计了如图7的电路,选用同种材料制成的不同导体、若干节干电池及其他必要器材进行实验。

(1)在设计电路时,小明认为还需在M 、N 两端并联一个电压表才能正确测出导体两端的电压;小李认为干电池的电压是已知的,所以实验中不需要电压表;经讨论后他们达成了共识并完成了实验。

你认为 (选填“小明”或“小李”)的观点是正确的。

(2)两位同学正确连接电路,并将实验测得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和表三中。

表一 导体A 长度0.4米 横截面积0.3毫米2表二 导体B 长度1.2米 横截面积0.3毫米2表三 导体C 长度1.5米 横截面积0.3毫米2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可判断 (选填“小明”或“小李”)的猜想是错误的。

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可初步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在表三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请你在表四中填写需选用这种材料制成的导体还需满足的条件。

小明认为在后续实验中,D 、E 两端的电压必须与表三中的图电压值相同;小李认为在后续实验中,通过D 、E 的电流必须与表三中的电流值相同。

请你判断:小明的观点是 的,小李的观点是 的。

(均选填“正确”或“错误”)9、小李和小芳同学为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做了如下实验。

(1)将四端开口的玻璃管三端扎上橡皮薄膜,竖直插入水中,实验现象如图8,由此可得的结论是:液体内部 都有压强。

(2)为进一步研究,两位同学都用U 形管压强计、刻度尺等进行实验,如图9,分别将带有橡皮膜的塑料盒插入到水和酒精中的不同深度处,并将实验测得相关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中。

(其中H 1<H 2<H 3)①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与3)或(4与5与6)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② 进一步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或(3与6)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3)完成上述实验研究后,两位同学经分析讨论,认为可以用 U 形管压强计和刻度尺来鉴别水和浓盐水(ρ水<ρ盐水),请你帮他们一同设计并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

10、小明同学做“探究实心均匀圆柱体对水平地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他把由A 、B 、C 三种不同材料制成的若干个实心均匀圆柱体分别竖直放置在同一水平沙面上,进行了多次实验,并记录了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时,表一 水(ρ水=1.0×103千克/米3) 序号 深度(厘米)U 型管左右液面高度差(厘米) 表一 酒精(ρ酒精=0.8×103千克/米3)序号深度(厘米) U 型管左右液面高度差(厘米)图8他仔细观察沙面的凹陷程度,通过比较,发现沙面的凹陷程度有相同也有不同,实验序号1、2与3凹陷程度相同且最大,4、5与6凹陷程度相同且其次,7、8与9凹陷程度相同且最小。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材料制成的实心均匀圆柱体,高度相同时,它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的作用效果也相同,与底面积的大小(选填“有关”或“无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