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过程及设备
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教学设计

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教学设计概述化工单元是指完成特定化学反应、物质转化或分离的连续流程装置,是化工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化工单元包括反应器、蒸馏塔、萃取器、吸收器、再生器等不同种类的设备。
化工单元过程与设备教学是化工工程专业的重点学科,学生必须掌握化工单元过程的操作、控制原理、设备选型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在化工生产中发挥作用。
教学目标1.理解化工单元过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参数。
2.掌握化工单元设备的操作方法、运行原理及选型。
3.能够分析化工单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解决。
教学内容化工单元过程基础知识1.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2.化工单元过程的分类和组成。
3.主要过程参数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4.单元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化工单元设备操作与运行原理1.反应器的种类、结构和操作方法。
2.蒸馏塔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3.萃取器的种类、结构和用途。
4.吸收器和再生器的基本原理。
化工单元设备选型与性能分析1.化工单元设备的选型方法。
2.设备的性能参数和分析方法。
3.特殊条件下设备运行的优化方法。
教学方法以教师授课、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具体教学方法如下:教师授课由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等方式讲解化工单元过程与设备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实验教学在实验室中开展化工单元过程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化工单元设备,进行操作方法和参数的调整,真正感受化工单元设备的操作特点和工艺优化方法。
实验内容包括: 1. 对反应器、蒸馏塔、萃取器、吸收器和再生器等单元设备进行组装、调试和操作。
2. 对操作参数、水平控制和异常情况处理等进行实操训练。
答辩演示学生团队可以提出一个化工单元过程设计方案,并在实验室中演示该方案的操作,并针对设计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演示和答辩。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考验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
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

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1. 简介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旨在培养化工工程专业学生具备设计化工单元过程和设备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工程设计中的问题。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2. 课程设计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2.1 课程目标本课程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项目的设计实践,使学生掌握化工单元过程和设备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具体来说,本课程的目标包括:•掌握化工单元流程的流程图表示和计算方法;•掌握化工单元设计的要素和方法;•熟悉常用的化工设备的性能参数和设计方法;•能够使用化工过程模拟软件对化工单元进行模拟和优化;•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工程设计中的问题。
2.2 设计项目本课程的设计项目为:设计一套苯胺蒸馏塔,包括塔板的数量、塔径、分离效率等参数的确定、换热器和循环加热的考虑、以及对废液、废气的处理方案等综合问题的考虑。
2.3 基本流程设计项目的基本流程为:1.熟悉塔内过程的物理和化学特性;2.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在掌握分馏理论的前提下,确定塔板的数量和高度;3.进行平衡分离的计算和优化;4.设计换热器,考虑循环加热的方案;5.设计废液、废气的处理方案;6.编制设计报告,包括设计原理、设计计算、设计细节等内容。
2.4 设计评估本课程的设计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设计报告的撰写质量;2.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准确性;3.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4.课程设计成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3. 实验教学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主要采用实验教学的方式进行。
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3.1 实验设备实验设备主要包括计算机、化工过程模拟软件等。
3.2 实验内容实验内容主要包括:1.苯胺蒸馏塔的理论计算;2.化工过程模拟软件的使用;3.设计报告的编写;4.实验指导书的编写。
3.3 实验评估实验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2.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准确性;3.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4.课程实验成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精细化工过程与设备教案第三章管式反应器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管径及排列方式,其工艺特性差异较大(见表)。 SRT 型炉是目前世界上大型乙烯装置中应用最多的炉型。中国的燕山石油化工
公司,扬子石油化工公司和齐鲁石油化工公司的 300kt 乙烯生产装置均采用此种裂 解炉。
超选择性裂解炉 简称 USC炉。每组四根管, 它是美国斯通-韦伯斯特公司在 70年代开发的一种炉 型,炉子的基本结构与 SRT炉大体相同, 但反应管由多组 W型变径管组成 (图 3.12 ), 每组四根管,前两根材质为 HK-40,后两根为 HP-40,全部离心浇铸和内部机械加工 平整,管径由小到大,一般为 50~ 83mm,长为 10~ 20m。按照生产能力的要求,每台 炉可装 16、24或32个管组,裂解产物离开反应管后迅速进入一种专用急冷锅炉 (USX), 每两组反应管配备一个急冷锅炉。 USC 炉的主要技术特性为 : ①采用多组小口径管并双面辐射加热,炉管比表面较 大。加热均匀且热强度高,从而实现了 0.3s 以下的短停留时间。②采用变径管以降 低过程的烃分压。短的停留时间和低的烃分压使裂解反应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USC炉单台炉子乙烯年生产能力可达 40kt 。中国大庆石油化工总厂以及世界上 很多石油化工厂都采用它来生产乙烯及其相关产品。 林德-西拉斯裂解炉 简称 LSCC炉。 是林德公司和西拉斯公司在 70年代初合作研制而成的一种炉型。 炉子的基本结构与 SRT炉相似。可耐 1050℃高温。炉膛中央吊装构形特殊的反应管 (图 3.13 ),一般采用主要成分为含镍 20%、铬25%的 HK-40合金钢作为裂解反应管材料, 每组反应管是由 12根小口径管 (前 8根组成 4对平列管, 后 4根组成两对平列管) 以及 4根中口径管 (由 4根管组成两对平列管) 和一根大口径管组成, 管径为 6~15cm,管 总长 45~ 60m。裂解产物离开反应管后立即进入急冷锅炉骤冷。 急冷锅炉随裂解炉型 而有所不同。 LSCC 炉反应器的特点是原料入口处为小口径管双排双面辐射加热,物料能迅速 升温,缩短停留时间,后继的反应管则为单排双面辐射,管径采取逐管增大方式以 达到降低烃分压的目的。 物料在反应管中的停留时间为 0.2 ~ 0.4s 。短停留时间和低 烃分压使裂解反应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乙烯产率高。
化工单元操作及设备

4
单元操作有下列特点: (1)它们都是物理性操作,即只改变物料状态或其物理性质; (2)它们都是化工过程中共有的操作,但不同的化工过程中 所包含的单元操作数目、名称与排列顺序各异; (3)某单元操作用于不同的化工过程,其基本原理并无不同, 进行该操作的设备往往也是通用的。 三、化工单元操作中基本概念 1、物料衡算:依据——质量守恒定律 G - G = G 累积 输入 输出 输入量-输出量=累积量 G G 输入 输出 稳定过程:输入量=输出量 进行物料衡算的步骤: (1) 画出流程示意图,物料的流向用箭头表示; (2) 圈出衡算的范围(或称系统); (3) 确定衡算对象及衡算基准; (4) 写出物料衡算方程进行求解。
6
(4)SI制(国际单位制) 基本单位:长度——米(m) ,质量——千克(kg) 时间——秒(s) ,温度——开尔文(K) 物质的量——摩尔(kmol) 重要导出单位: 2 F ma kg m s N 力—— ; 1 2 2 压强——P=F/面积 ; kg m s N m Pa 2 2 能量、功、热——F×距离 kg m s N m J; 2 3 1 功率——功/时间 ; kg m s J s W 2 2 1 1 1 比热——热/质量· 温度 ; m s K J kg K 单位换算举例 2 【例0-1】 已知1 ,试将此压强换算为SI单位。 atm 1 . 033 kgf cm 解:1公斤(力)等于1千克质量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 2 1 kg 9 . 81 m s 9 . 81 N 即1公斤(力) 2 2 5 2 ∴ 1 atm 1 . 033 9 . 81 N ( 10 m ) 1 . 013 10 N m
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

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
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 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如培养学生对化工单元过程的理解和设计能力,熟悉化工设备的运行原理等。
2. 课程大纲:列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以及教学时间安排和评估要求。
3. 教材选择:选择适合本课程的教材、参考书籍和相关资料,以便学生查阅和学习。
4. 实验设计: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验项目,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深入了解化工单元过程和设备的原理和操作。
5. 课程教学方法: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教师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6. 评估方式:确定考核学生的方式和标准,如作业、考试、实验报告等,以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7. 资源准备:确定需要的教学设备、实验材料和实验室场地等资源,并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
8. 实施计划:制定详细的课程实施计划,包括上课时间、教学内容安排、实验项目安排等。
9. 教学辅助工具:准备教学投影仪、多媒体设备、实验演示仪器等辅助教学工具,以提高教学效果。
10. 课程评估与改进:进行课程的评估和总结,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并进行改进,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以上是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的一些基本内容,具体设计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进行调整和完善。
化工原理实训设备

化工原理实训设备
在化工原理实训中,我们使用了以下设备进行实验:
1. 双槽反应釜:用于进行液相反应。
它由两个相邻的反应槽组成,可以同时进行两个反应。
釜内设有搅拌器,以确保反应物均匀混合。
双槽反应釜通常用于研究反应动力学和反应平衡等内容。
2. 反应塔:用于进行气固相或液固相反应。
反应塔有多个层,每一层都有填料或催化剂提供反应表面。
气体或液体从底部引入,经过填料或催化剂的作用,完成所需的化学反应。
3. 过滤器:用于将固体颗粒从溶液或悬浊液中分离出来。
过滤器通常由一个滤芯和一个收集容器组成。
溶液进入滤芯,其中的固体颗粒被滤掉,而溶液则通过滤芯流出。
4. 分离漏斗:用于将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分离。
分离漏斗的原理是利用液体的密度差异,将两种液体分层。
较重的液体沉于底部,而较轻的液体则浮于顶部,通过旋转分离漏斗,可以将两种液体从不同的出口取出。
5. 蒸馏设备:用于将液体混合物按照其沸点进行分离。
蒸馏设备主要包括一个加热器、一个冷凝器和一个收集容器。
混合物加热至其中组分的沸点时,液体蒸发生成蒸汽,通过冷凝器冷却后变为液体并收集。
6. 干燥设备:用于除去液体或固体中的水分。
常见的干燥设备
包括烘箱和旋转蒸发器。
烘箱通过提供热源将样品加热,使水分蒸发。
旋转蒸发器则通过旋转容器加热液体,使其蒸发并收集于冷凝器。
以上是化工原理实训中常用的设备,它们在实验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我们研究不同的化学反应过程。
化工厂生产及设备运行过程控制记录

化工厂生产及设备运行过程控制
1.生产过程
键工序控制记录
xx 产品生产工序记录
生产计划表每月生产量按照年度合同→生产指令单→配料单→ xxx 产品合成操作记录 氢化反应操作记录 脂化反应操作记录
→生产工序抽检记录→产品检验记录计量质检部→产品合格证计量质检部
2.设备目录
3.设备检查
1设备台账1设备完好检查记录2设备维护保养记录
2军品关键设备登记明细3设备检修单4合成车间设备动态指标 4.设备检定5.安全检查
1设备及验收记录1车间安全管理制度 2设备检定证书明细2
安全检查记录
生产指令单备注:此单由车间填写完毕上交生产部;
生产配料单
注:生产后上交技术部
原辅材料检测报告
材料名称:原料来源:
数量:检验项数:
执行标准:
说明:1、无“检测报告专用章”无效
2、报告修改无效
3、检测结果要对受检测样品负责
批准:审核者:检测者:
检测日期:年月日
关键工序控制记录
编号:
润滑油脂生产工序抽检记录
编号:
酯化反应操作记录
班组年月日
产品检验报告样品名称:JJ084175W/902105E重负荷通用车辆齿轮油编号:
执行标准:Q/NJJ-0841-2010
送样人:送样日期:
检验员:部门负责人:公司负责人:
产品合格证
设备检修单编号:
设备维护Array
保养记录。
制药化工过程及设备-干燥

I H (1.01 1.88H )t 2491H
kJ kg绝干气
13
第二节 湿空气的性质
例:常压下湿空气温度20℃、湿度0.014673㎏/㎏绝 干气,试求:⑴湿空气的相对湿度;⑵湿空气的比容; ⑶湿空气的比热;⑷湿空气的焓。若将上述空气加热 到50℃,再分别求上述各项。 解: (1)20℃时: ①相对湿度: 由附录查出20℃时水蒸汽饱和蒸汽压
kg( 水气) kg绝干气
p H 0.622 视为理想气体: P p ps 饱和湿度:H s 0.622 P ps
若 H Hs ——具有吸湿能力
9
第二节 湿空气的性质
4.相对湿度 (Relative Humidity) :
p 100% 同 温 度 下 水 的 饱 和 蒸压 汽 ps
s
10
第二节 湿空气的性质
5.比容 v H(Specific Volume):
vH
m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
绝 干 空 气 m 水 气
3
kg绝 干 气
3 m 湿空气 kg绝干气
5 1000 1000H 273 t 1 . 013 10 ( ) 22.4 10 3 ( )( ) 29 18 273 P
0.622 2.3346 0.014673 0.622 ps 101.3 2.3346 H P ps 100% (不可用作干燥介质)
14
ps 2.3346kPa
第二节 湿空气的性质
273 t 1.013 105 v H (0.772 1.244H ) 273 P 273 20 m3 湿 空 气 (0.772 1.244 0.014673 ) 0.848 273 kg绝 干 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固体球粒,考虑壁效应的沉降速度utw可按下式估算: utw=kwut
式中kw为壁效应校正系数小于 1。它是Ret和β的函数。 滞流区:β<0.05 时,kw=1/(1+2.1β);
(3-12)
湍流区:
kw =
1− β 2 1+ β 4
(3) 流体分子运动的影响 当颗粒直径小到可与流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相比拟时,颗粒
沉降时为小。一般颗粒的体积分数小于 0.001,沉降速度降低不超过 1%。
对于均匀球粒的悬浮液,可用Maude与Whitmore的经验式估算干扰沉降速度uts
uts=ut(1-c)n
(3-11)
式中c为混合物中颗粒的体积分数,n为与Ret有关的指数(见表 3-1)。
当较大颗粒在很细固体颗粒组成的悬 浮液中沉降时,必须应用细粒悬浮液的密
Ret
=
deut ρ μ
(3-9)
式中de为颗粒等体积当量直径,即为与一个颗粒体积相等的圆球的直径。设一个任意形状的 颗粒的体积为Vp,则有
de
=
3
6V p π
(3-10)
几种φs值下的阻力系数ξ与颗粒雷诺数的关系曲线,已根据实验结果标绘在图 3-2 中。
利用式(3-2)和图 3-2 来求解ut,一般需试差,若采用摩擦数群法则可避免试差。 (三) 影响沉降速度的其它因素
虽然从理论上计算加速阶段的时间很长,但实际上由于工业上沉降操作所处理的颗粒的
粒径较小,其沉降的速度达到接近终端速度ut,例如达到 0.99ut的时间却很短。因此实际上 可以认为颗粒在流体中始终以终端速度下降。对于流动的流体,则可以认为颗粒与流体始终
以终端速度作相对运动。
2 沉降速度的计算公式
沉降速度的基本计算公式可由式(3-1)导出。当
可穿过流体分子的间隙,其沉降速度大于斯托克斯定律计算的数值。另一方面,细颗粒(dp
<0.5μm)的沉降将受流体分子碰撞的影响,当粒径小于 0.1μm 时,布朗运动的影响大于
重力沉降。
二、重力沉降设备
利用重力沉降的原理来分离非均相混合物的设备称为重力沉降设备。根据非均相混合物
力的F重b的力作(用,如果颗F粒g 的= 密16 π度)d大大3p ρ于于p g流浮体力的密度,则颗粒所受
( Fb
=
1 6
πd
3 p
ρg
),于是颗粒受到向下的净力=Fg-Fb的作 du
Fg 图 3-1 沉降颗粒受力情况
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颗粒将产生向下运动的加速度dτ 使颗粒与流体间产生相对运动,
于是颗粒将受到方向与其运动方向相反的流体阻力Fd的作用。Fd的计算式可仿照管内流动阻
力的计算式写成如下形式:
FFd d==ξAξpAρP2uρ22u 2
式中:ξ——阻力系数,无因次;
Ap——颗粒在垂直于其运动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对于球形颗粒,Ap
=
π 4
d
2 p
,
m
2
;
u——颗粒与流体间的相对运动速度,m/s。
由于非均相混合物中的两相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等),故它们的分离可用机械 方法来进行。要实现这种分离,必须使两相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按两相运动方式的不同,机 械分离可分为沉降和过滤两种操作方式。
沉降是颗粒在外力作用下向指定沉积位置(器壁、器底或其它表面)相对于流体(静止 或运动)运动的过程。依据外力的不同,沉降又可分为重力沉降、离心沉降和电力沉降。过 滤是流体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于固体颗粒床层运动而实现两相分离的过程,依据外力的不同, 过滤可分为重力过滤、加压过滤、真空过滤和离心过滤。
ut
=
(40 ×10−6 )2 × 9.81× (2600 18 ×1.86 ×10−5
− 1.165)
= 0.12m / s
校核流型
10 −4<Ret
=
ρd put μ
=
40
×10−6 × 0.12 ×1.165 1.86 ×10−5
=
0.3<1
故初始假设正确,沉降速度为 0.12m/s。
(2) 非试差法 由于试差法计算ut较繁,为此有人提出了不用试差求解ut的方法,其中有 计算图法,摩擦数群法和无因次判据法。这里只介绍无因次判据法,其它两种方法可参考有
例 3-1 用试差法求直径为 40μm的球形颗粒在 30℃大气中的自由沉降速。已知固体
颗粒密度为 2600kg/m3,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 : 设 沉 降 属 于 层 流 , 应 用 斯 托 克 斯 公 式 计 算 。 30 ℃ , 0.1MPa 下 空 气 的 密 度 ρ =
1.165kg/m3,空气的粘度μ=1.86×10-5·Pa·s,根据式(3-6):
第一节 重力沉降
受重力作用而发生的沉降过程称为重力沉降。工业上重力沉降主要用于气固混合物的预
分离,液液混合物的澄清,固液混合物的增稠和固体颗粒的分级。
一、沉降速度
在沉降方向上作用在颗粒上的力达到平衡时,颗粒在沉降方向上相对于流体的运动速度
称为沉降速度或终端速度。颗粒的沉降速度与颗粒的大小、形状和浓度等因素有关,现分别
非均相混合物中,处于分散状态的物质(如固体、液滴等)称为分散相(或分散物质); 包围着分散物质而处于连续状态的流体称为连续相(或分散介质)。
非均相混合物分离是将其中的分散相与连续相进行分离。其目的在于回收有用的物质 (如冶炼气中的金属烟尘)和除去对生产或环境有害的物质(如某些催化反应原料气中对触 媒有毒的灰尘和某些冶炼厂烟气中的酸雾等)。
讨论如下。
(一) 球形颗粒的自由沉降速度及其计算
单一颗粒的沉降;或者在浓度很低时,各颗粒之间互不干扰的沉降过程,均称为自由沉
降。
Fd
1 沉降过程
现以光滑刚性球形颗粒在静止流体中的沉降为例,考察
Fb
单个颗粒的自由沉降过程。将直径为dp、密度为ρP的球形颗
粒置于静止的密度为ρ的流体中,颗粒就受到重力Fg与流体浮
du dτ
=
0
时,u=ut,则:
π 6
d
3 p
ρ
p
g
−
π 6
d
3 p
ρg
−
ξ
π 4
d
2 p
ρut2 2
=0
整理得
ut =
4gd p (ρ p − ρ ) 3ρξ
(3-2)
具体的因函次数分关析系和,实如验图都证3-明2,中球的形实颗验粒曲的线阻(力φ系s=数1.ξ0)是所颗示粒。雷该诺曲数线R可e ⎜⎛⎝⎜按=Rde值pμuρ大⎟⎟⎞⎠致的分函为数三。个
表 3-1 式(3-11)中的指数
度与粘度来计算较大颗粒的沉降速度,式 Ret 0.1
1
10 100 1000
(3-11)中的 C 应取细颗粒的浓度,而不
n
4.6 4.3 3.7 3.0 2.5
是总颗粒浓度。
(2) 壁效应 当颗粒直径dp与容器直径D的比值(β=dp/D)大于 0.01 时,容器的壁面 将对颗粒的沉降产生明显的影响,使沉降速度减小。
区域。
(1) 滞流区:10-4<Re<1,此时 阻力主要为摩擦阻力。
ξ = 24 Re
(3-3)
有必要指出上述划定纯系人为,在有的书上定为 Re<2 或 0.3,这类根据实验所得曲线
区域划分的差异,在实际应用时对计算结果不会造成显著的影响。
(2) 过渡区:1<Re<103,此时
阻力为摩擦阻力和形体阻力之和。
例 3-2 用无因次判据法求例 3-1 的沉降速度。
解:
k
=
d
3 p
gρ(ρp来自μ2−ρ)
=
(40 ×10−6 )3
× 9.81×1.165× (2600 (1.86 ×10−5 )2
− 1.165)
= 5.5<18为滞流
故选用斯托克斯公式计算ut。结果与例 3-1 同为:ut=0.12m/s (二) 非球形颗粒的自由沉降
它们虽然是在流体为静止的情况下得到的,但也可用于球形颗粒在水平方向作滞流流动的流
体中和在垂直方向上流动的流体中作自由沉降时沉降速度的计算。
密度大于流体密度的颗粒在垂直方向上流动的流体中作自由沉降时,其运动方向取决于
ut和流体流速u的大小: 上升流:若u>ut,则颗粒以u-ut的速度相对于器壁作向上运动;若u<ut,则颗粒以ut-
u的速度相对于器壁作向下运动,若u=ut,则颗粒悬浮于流体中静止不动。利用这一特性可 将大小不同的颗粒分离开来。
下降流:颗粒以u+ut的速度相对于器壁作向下运动。 3 沉降速度的计算方法
(1) 试差法 根据式(3-6)、(3-7)、(3-8)计算ut时,需要先知道Ret值以判断流型,而 后才能选用计算式。但由于ut未知故Ret未知,因而无法选用相应的公式来计算ut值。此时可 采用试差法来计算ut值,其计算步骤如下:先假设沉降属于某一区,按此区的公式计算ut, 然后按计算所得的ut求颗粒的雷诺数Ret以校验最初的假设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则计算所得 ut即为正确的结果;否则需重新试算直至Ret与最初的假设相一致为止。
以上讨论的是颗粒作自由沉降时沉降速度计算,实际沉降操作中颗粒的沉降速度尚须考
虑下列各因素的影响:
(1) 干扰沉降 当流体中颗粒的含量较大小时,颗粒沉降时彼此影响,这种情况称为干
扰沉降。当颗粒浓度高时,由于颗粒下沉而被置换的流体作反向运动,使作用于颗粒上的阻
力增加。此外,悬浮物系的有效密度和粘度也较纯流体为大,故干扰沉降的沉降速度较自由
第三章 非均相混合物的分离与气流输送
凡物系内部有隔开两相的界面存在而界面两侧的物料性质截然不同的混合物,称为非均 相混合物。非均相混合物可分为固体非均相混合物,气体非均相混合物和液体非均相混合物 三种。本章讨论的非均相混合物只限于气体非均相混合物和液体非均相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