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综合训练检测一

合集下载

专题10:古诗鉴赏-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强化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

专题10:古诗鉴赏-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强化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

专题10:古诗鉴赏诗歌鉴赏(一)1.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下题。

四块玉·别情【元】关汉卿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1)“绝”在文中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自送别,心难舍”体现送别时心中难舍。

B.“一点相思”特别强调相思之情并不多。

C.“杨花雪”语出苏轼《少年游》,暗含离别之味。

D.这首小令似游子口吻描写离别相思之情。

诗歌鉴赏(二)夜泊润州①江口刘言史秋江欲起白头波,贾②客瞻风无渡河。

千船火绝寒宵半,独听钟声觉寺多。

【注释】①润州:今江苏镇江。

②贾(gǔ):商人。

2.简述作者夜泊润州江口的原因。

3.根据诗句概括润州城的特点。

4.下列诗句均写到夜船行止,表达的情感与本诗最为接近....的一项是()A.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C.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D.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诗歌鉴赏(三)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①[北宋]王安石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②。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桴③计,一到扶桑④恨未能。

【注释】①本诗是王安石依其弟平甫原诗的韵脚而作。

金山,地名。

②西兴:地名。

③桴(fú):小筏子。

④扶桑:传说中的神树,长在东方日出处。

请描绘诗中画线句展现的景象。

诗歌鉴赏(四)渔家傲[宋]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6.下列选项中,对本首词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实写所见景象,写了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

B.“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仿佛听到天帝殷勤地垂问,终于得到诉说的机会,自然引出下阕。

语文综合训练1

语文综合训练1

语文综合训练(1)第一部分:诗歌鉴赏1.(2013茂名二模)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7分)荔枝香近宋·周邦彦照水残红零乱,风唤去。

尽日恻恻轻寒,帘底吹香雾。

黄昏客枕无憀①,细响当窗雨。

看两两相依燕新乳②。

楼下水,渐绿遍、行舟浦。

暮往朝来,心逐片帆轻举。

何日迎门,小槛朱笼报鹦鹉③。

共剪西窗蜜炬。

【注】①无憀:无聊的意思。

②燕新乳③报鹦鹉:都暗含鸟雀恋巢之意。

(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蕴含了什么感情?(3分)(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相关诗句做简要分析。

(4分)2.(韶关市2013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题)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庚辰西域清明(元)耶律楚材清明时节过边城,远客临风几许情。

野鸟间关难解语,山花烂漫不知名。

葡萄酒熟愁肠乱,玛瑙杯寒醉眼明。

遥想故园今好在,梨花深院鹧鸪声。

(1)有人认为将“玛瑙杯寒醉眼明”中的“醉眼明”改为“醉眼迷”更能体现出酒醉的情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3分)(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4分)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江陵使至汝州①王建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②离家麦熟还。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注】①本诗是王建一次出使江陵,回来的路上行近汝州时写的。

汝州,今河南临汝县,离王建的家乡颖川很近。

②寒食,即寒食节。

每年四月四日这一天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

(1)这首诗的第二、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3分)(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4.(汕头市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一检测)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始闻秋风①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②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释:①此诗为刘禹锡晚年的作品。

②飕飗(sōu liú):风声,这里指天亮前秋风带来的寒意。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诗歌阅读湖口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指洞庭湖。

②中流:指江心。

③湘烟:指雾霭。

④楚田:指田野。

(1)诗歌前三句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离人独上洞庭湖”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答案】(1)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

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第一、二联分析。

这几句写"湖口"所见: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接着远眺云梦,但见飞雪、去雁:最后注目孤舟离人。

一切景语皆成情语。

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

据此可知这几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李频在湖口送别友人离去,结合诗歌前四句分析,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

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

在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

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没有人陪伴,一路上该是多么的寂寞孤独呀,这里的“独” 是独自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⑴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

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及意境的能力。

部编七年级 语文 下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

部编七年级 语文 下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逢康元龙(明)谢肇淛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1)请赏析首句中“暗”字的表达效果。

(2)岑参的《逢入京使》中也写到“马上相逢”,与本诗的“马上相逢”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有何不同?【答案】(1)“暗”字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梅时节,钱塘细雨纷飞,凄迷暗淡的景象,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伤情绪。

(2)本诗的“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诗的“马上相逢”写诗人在奔赴边塞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他的思乡之情,也暗含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解析】【分析】(1)“黄梅细雨暗江关”的意思是“阴暗底晦的连阴雨天,让整个杭州城像黑夜一样暗淡”。

用“暗”字,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

(2)结合两诗的情感写出不同。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的意思“马上就要相逢了我们要尽情的大醉一场,明天早上各奔东西,又不知要分离多远何日才能见面”。

“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参与友人于马上相逢,行色匆匆,只有就几句话时间罢了,就是这一点的时间,作者就托他捎个口信回家,这种行为真切的表现了作者的思念家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暗”字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梅时节,钱塘细雨纷飞,凄迷暗淡的景象,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伤情绪。

⑵本诗的“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诗的“马上相逢”写诗人在奔赴边塞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他的思乡之情,也暗含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解答时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诗句的内容和诗歌展示的背景进行分析。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早上五盘岭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谿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释】(1)五盘岭:亦称七盘岭,位于梁州利州交界咽喉处。

即今陕西宁强、甘肃成县与四川广元交界处,有石磴七盘而上,号称西秦第三关,诗中五盘亦指五盘岭。

(1)请赏析“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一联。

(2)试分析本诗的点染手法的运用。

【答案】(1)①用拟人手法(斗,对峙;攒,聚焦),写出了江流曲折回转,两岸石崖对峙,江崖陡峭峥嵘,日出之前,群峰相连,层次莫辩,密集、重叠的奇伟、险峻景象。

(或可着重炼“斗”、“攒”两字也可)②对仗工整、巧妙,音韵、意蕴配合协洽。

(2)全诗首两句直笔点出时间,地点及入蜀事件。

中间八句着力于染,由远而近,层层皴染,色调均匀,风烟美景,峻朗旷伟,有力渲染烘托了诗人从容悠然的心境。

最后两句,归结于点,点明诗人入蜀,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路途奇险,却心绪明快开朗.感知遇之恩,兼寄济国心愿,尽现其中。

【解析】【分析】(1)这一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出句把山崖人格化,因江流曲折,两岸山崖对峙写成两岸山崖互斗。

对句把群峰人格化,日出之前,群峰相连,说成群峰聚集在一起。

在这一联中“江回”对“日隐”,“两崖”对“群峰”,“斗”对“攒”,对仗十分工整。

这一联之中有两个字“斗”、“攒”运用的十分传神,赏析时也可以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斗”、“攒”两字。

(2)仔细阅读诗歌,本诗中开头两句和结尾两句为“点”,中间八句为“染”,开头两句“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直接点出时间“平旦”,地点“出五盘”(进入蜀地,空旷绵延的五盘岭尽收眼底)及入蜀事件。

然后运用的“染”的手法,由远而近,层层皴染,写所看到的景物——江流曲折回转,两岸石崖对峙;太阳尚未出山,群峰聚在一起。

曙光中烟霭笼罩着苍翠的山色,入云的树木幽暗阴沉充满寒气。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燕子来舟中作杜甫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释】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于公元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写于从岳州前往潭州途中。

此时作者滞留湘,以舟为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篇点明诗人的真实处境,并以燕子衔泥筑巢来形象地描绘春天的景象,引出所对象燕子。

B. 诗的颔联运用拟人修辞,用燕子的疑惑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孤独的心情与长期漂泊的无奈。

C. 最后两句,前十一字是写燕子,深情而无奈;后三字转而写诗人自己凄楚悲怆,感人肺腑。

D. 本诗所咏之燕与刘禹锡《乌衣巷》中的燕子都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2)有人认为,本诗颈联的内容是以燕子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D(2)示例:①同意。

颈联想象着燕子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境况,对诗人流浪他乡、江湖飘荡的处境表示深切的同情。

燕子的同情,从侧面深深地写出了诗人生活的凄惨。

②不同意。

颈联描绘的是燕子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境况,表现了诗人对燕子的悲悯情怀,同时也是对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怜惜和感慨。

(本题为探究题,允许考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分析】(1)D项,“都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错误。

两诗中的燕子形象不同:杜诗中间两联是对燕子形象的描绘和倾诉,诗人想象着所见即是旧日筑巢于自己屋室的燕子,说自己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和燕子到处筑巢别无两样;尾联写燕子弃我而去,留下的只有空虚、惆怅和寂寞而不禁老泪横流。

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燕子是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真实写照。

刘诗中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则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题(形象意象类)(含答案)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题(形象意象类)(含答案)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题(形象意象类)(含答案)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薄命妾辞元好问颜色如花画不成,命如叶薄可怜生。

浮萍自合无根蒂,杨柳谁教管送迎。

云聚散,月亏盈,海枯石烂古今情。

鸳鸯只影江南岸,肠断枯荷夜雨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词首先用“如花”写女性的貌美,并以“画不成”强调其“美”的程度。

B.“自合”、“谁教”语似平常,实则包含对不平命运的愤感和对自我的指责C.女子虽遭命运播弄,却对爱人一往情深,聚散的命运与不变的感情恰成对照。

D.“江南岸”并非实写环境,而是以江南的广阔来反衬女子的形单影只的孤苦。

【答案】B【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辦析。

题中ABC 三个选项考核诗歌的内容,D 项考核诗歌的手法,其中 B 项,没有“自我的指责”之意。

所以本题选 B 项。

(2)这首词通过具体的形象把“薄命”写得十分可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案】这首词以“叶”、“浮萍”、“杨柳”、“云”、“月”、“鸳鸯只影”等具体形象把“薄命”写得有形有色,十分感人。

①用薄“叶”形容命薄,具体可感。

②以“浮萍”作比,写其身如飘萍无根蒂,生活无定。

③以“杨柳”作比,写其迎来送往,暗示其卑微的身世。

④以“云”聚散无定、“月”盈亏变化,喻指生活的变化不定。

⑤以“鸳鸯只影”写其不能与情侣欢聚,形单影只,孤独伶傳。

这些形象从不同角度展现红颜女子的悲惨命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的能力,要求分析如何把薄命写得十分可感;通过诗歌中的内容“颜色如花”“命如叶薄”“浮萍自合无根蒂”“杨柳谁教管送迎”“云聚散,月亏盈”“鸳盎只影”枯荷等形景的写出红频女子命薄”生活无定“卑徴”形单影只”孤独伶们的思修命运。

高中高一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一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一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寄怀李建勋(唐)家山归未得,又是看春过。

老觉光阴速,闲悲世路多。

风和吹岸柳,雪尽见庭莎。

欲向东溪醉,狂眠一放歌。

【注释】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的块根称“香附子”,可入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在这首诗歌中,作者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能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B. 首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句一样,都直接表现了自己的游子处境。

C. 颔联中的“闲”字表明作者没有能为建功立业之事忙碌,只能无聊地悲叹世路难行,看似轻省,实则重于千钧。

D. 诗歌运用虛实结合的手法,将眼前的现实之景与自己的想象联结起来,以虚写实,拓展了诗歌意境。

(2)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B(2)①客居他乡的思家之情。

首联直接表现了自己客居他乡,在外漂泊,思念家乡却又不能回家的愁苦之情。

②时光飞逝,岁月不居的伤感之情。

“老觉光阴速”看出诗人对时光飞逝、韶华不再的伤感;③世路多艰,功业难成的悲哀之情。

“闲悲世路多”悲叹世路艰难,表明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④感受惠风和畅,见到春意萌发的欣喜之情。

颈联写春风和畅,杨柳依依,雪融化后看到了露出的庭莎,表现出诗人面对萌发的春意的欣喜;⑤想狂眠高歌,一醉解愁的豪放之情。

尾联诗人想要大醉一场,要狂眠、放歌,直接表现出一醉解愁的豪放。

【解析】【分析】(1)B项,“都直接表现了自己的游子处境”错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两句是通过自己遥想兄弟们身上佩戴着茱萸的画面来间接表现出自己的游子处境。

故选B。

(2)从诗歌标题来看,“早春寄怀”交代了时令——早春,同时也点明诗人是在早春“寄怀”;从首联来看,“家山归未得,又是看春过”,前一句点明诗人身处他乡,有心归家却“未得”,后一句“又”点明诗人身在异乡不止一次,正逢早春时节,内心涌起的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从颔联来看,“老觉光阴速,闲悲世路多”,以“光阴速”点明时光流逝之快,“悲”流露出时光飞逝、美好的光阴已经不在的伤感,而“闲”字表明作者没有能为建功立业之事忙碌,只能无聊地悲叹世路难行,看似轻省,实则重于千钧;从颈联来看,“风和吹岸柳,雪尽见庭莎”,“风”是春风,是暖风,“雪”也已尽,露出了庭院里的草,早春萌动的春意让诗人内心涌起喜悦之情;尾联“欲向东溪醉,狂眠一放歌”,“欲”意思是“想要”,诗人在这春光之中,在这离家在外的情境之中,想要“醉”,想要“狂眠”,想要“放歌”,流露出豪放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综合训练检测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1~2题。

(11分)结客少年场行孔绍安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

雁在弓前落,云从阵后浮。

吴师惊燧象①,燕将警奔牛②。

转蓬③飞不息,冰河结未流。

若使三边定,当封万户侯。

【注】①〔吴师惊燧象〕春秋时,吴、楚大战,吴军打到了郢都。

楚昭王让人在大象尾部系上火把冲向吴军,把吴军他们吓退了。

②〔燕将警奔牛〕战国时燕攻齐,围即墨,齐将田单用牛千余头,灌脂束苇于牛尾,燃之,牛惊,突奔燕军,燕军大溃。

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比喻飘零、居无定所。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突出结客少年侠客的形象特征;“横行”是纵横之意,“陇头”,古代之边疆。

B.“雁在弓前落”写结客少年本事的高超。

“云从阵后浮”与“雁在弓前落”虚实结合,描绘了一幅较为广阔的场景,既写结客少年射箭本领的高超,又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的赞美之情。

C.“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是用典,以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战例,从正面进一步来表现结客少年的军事才华。

D.“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是环境描定,写蓬草随风不停地飘转,河流封冻,水流滞止。

E.“若使三边定,当封万户侯”,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的信心和宽慰。

“三边”,古称幽州、并州、凉州为三边,后泛指边疆。

2.请简要分析“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的妙处。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3~4题。

(11分)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注]辛弃疾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

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

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

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

知有恨,休重忆。

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

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

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陈季陵被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

3.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B.上片的景物描写有虚实相生的特点,其中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

C.“眉来眼去”写山水的美好,词人使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得有生命有感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浓重的离愁别绪。

D.“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中,“倦客”是对被罢职者的委婉说法,此处是指陈季陵;而此时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

E.本词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外,还大量使用了议论的写作手法,如上片中“风才定、片帆无力”,下片中的“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就是议论句。

4.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5~6题。

(11分)送杨少府贬郴州王维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怎堪。

②〔青草瘴〕《番禺杂编》载:“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即指岭南春夏之交时所生的瘴气。

5.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秋景,虚写别后之景。

B.“青草瘴时过夏口”一句,点明送别的时间,说明作者是在春天送别杨少府的。

C.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景物凄凉、山水险恶等种种艰难,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之情。

D.诗中以屈原比杨少府,表达了对杨少府一心爱国爱民,却无端受冤被贬的愤愤不平之情。

E.诗歌借助贾谊吊屈原的典故,把杨少府之才与贾谊之才类比,肯定了友人的才华。

6.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7~8题。

(11分)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注]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7.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它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冰容不入时”一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孤瘦雪霜姿”一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寒心未肯随春态”一句,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E.“酒晕无端上玉肌”一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8.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6分)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请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9~10题。

(11分)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

【注】〔谢玄晖〕即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9.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写了特定的时间和环境,“望吴越”点出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E.这首诗,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

10.从炼字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6分)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11~12题。

(11分)临江仙苏轼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②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①〔东坡〕地名,在湖北黄州,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

②〔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11.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上片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一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仿佛”也从侧面刻画出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C.上片后三句写家童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入眠,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声音,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奈。

D.下片前两句,奇峰突起的喟叹,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渴望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

E.一叶小舟在作者眼前的江面上飘逝,不由得让作者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

12.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中也有“情景”实不可离的词句,请择其中一例作简要分析。

(6分)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13~14题。

(11分)冬至留滞舒州①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曹彦约②舒郡惊冬节,吴门③忆岁时。

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

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

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注】①〔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

②〔曹彦约〕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

③〔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

13.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

B.颔联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

C.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

D.尾联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乡,又处于贫寒之中,无暇思念故乡,冬至时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诗。

E.这首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14.本诗首联中哪个字词是诗眼?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八、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后面15~16题。

(11分)浪淘沙·感事[注][明]刘基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

冷烟凝恨锁斜晖。

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

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

绝怜红叶似芳菲。

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

【注】这首词写于元末乱世,作者避难于江湖时期。

15.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句写无边的青草直漫向天涯,透露的是生机,奠定了全词昂扬的基调。

B.“鸿雁”这一意象不仅点出深秋季节,也暗示出旅人的思归。

C.上片结句暗用典故,与“庄生晓梦迷蝴蝶”如出一辙,蝴蝶正是诗人梦中之物。

D.枫叶红似春花,却无人怜,遇清露而自凋,这“枫叶”折射出了诗人的孤独性格。

E.全词明写秋实写“感事”,所以是一首伤时失意的寓托之作,词风婉约。

16.“没个人知”是作者刻意吐出的心中郁结之情,词人在这首词中“郁结”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6分)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17~18题。

(11分)阙题①刘眘虚②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②〔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

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

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

17.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C.“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

D.“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E.“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18.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

请结合全诗对这二句作简要赏析。

(6分)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19~20题。

(11分)唐崇徽公主手痕①欧阳修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②何人与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