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演变
科举制度,又称为“科舉制度”或“科考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社会
以进行文官习试、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历史上,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千
余年的“科举制度”,在历史长河中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特色的选拔官员制度”。
首先,秦科举制度,先秦时期,秦国称为“五科”,为初步的科举制度,孟轲等五名科友最早成为科举考试形式,但也只是初步科举制度,这
个制度有时也称为“封科制”,指的是贵族有一定的权力,可以由上九科
出入官员,也可以参加“封科榜”。
其次,唐魏宋元科举制度,隋朝科举制度正式建立,期间科举之才被
极为重视,这一制度对中国历史上官员的选拔便确立了很大的影响力,从
此封建帝制开始,政教融合,统治者将文治武功和军事内政精心调和,让
政治更加稳定,这一制度也成为官员选拔的重要渠道。
最后,明清科举制度,明代建立完善的科举制度,也是中国最完善的
科举制度,经过数百年的演变,科举制度形成了体系。
科举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形成和完善的是在宋代,后经过元、明、清等朝代的改革与调整,最终在清代进入瓦解和衰落阶段。
科举制度的演变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唐代的起步阶段、宋代的全盛阶段、元代的变革阶段、明代的固化阶段和清代的瓦解阶段。
唐代是科举制度的起步阶段。
根据目前的史料记载,唐代的科举制度主要是以政治考试为主,分为明经和明策两个科目。
唐代的科举制度是皇帝直接任命官员,没有设置特定的考试机构和考试科目。
此时科举制度还相对比较简单,没有形成大规模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宋代是科举制度的全盛阶段。
宋代的科举制度经过了一系列改革,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考试机构体系和科目设置。
科举考试被分为乡试、州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首次引入了乡试的选拔环节,将选拔范围从官员内部扩大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使得科举制度能够更好地发挥选拔人才的作用。
元代是科举制度的变革阶段。
元代皇帝实行了众多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对科举制度的一系列变革。
元代取消了乡试和州试,只保留了殿试,大大降低了考试门槛,使得科举考试变得相对容易。
这一改革措施虽然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动荡,但也为后来明代科举制度的固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明代是科举制度的固化阶段。
明代皇帝以科举制度为核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进一步扩大了乡试的规模,引入了贡士制,设立了状元、榜眼、探花等荣誉头衔,完善了考试科目和制度规范等。
明代的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但也在经历了一系列腐败和失效的问题。
清代是科举制度的瓦解阶段。
清代虽然继续保留科举制度,但随着社会的变革,科举制度逐渐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清朝在科举制度的基础上设立了更为官僚化和封闭的学府制度,使得科举制度渐渐失去了对人才选拔的作用。
同时,科举制度的腐败和不公也加速了其瓦解的进程。
综上所述,科举制度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从起步阶段到繁盛阶段再到固化和瓦解阶段,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科举制的发展与演变

科举制的发展与演变
科举制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如下:
隋朝创立科举制。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朝完善科举制。
唐太宗时,扩充国学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
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制。
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历史上最为独特且影响深远的选拔官员的制度之一。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科举制度逐渐演变,从其初创时期的简单选拔方式,发展成为强调才能和学术能力的选拔机制。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和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起源:中国的科举制度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其初衷是为了选拔人才,提高政治和行政管理的水平。
创立诸子百家,儒家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科举制度也被赋予了儒家教育理念的色彩。
二、初创时期:科举制度在初创时期相对简单。
由朝廷设立的官方考试,主要分为明经和贡举两种。
明经考试主要以儒家经典为题材,贡举考试则是由地方官员推荐优秀人才参加的考试。
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着重选拔政治忠诚、稳定的官员,而非个人才能和学术能力。
三、唐宋时期: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方面,考试科目逐渐扩大,包括诗词、经史、文章等多个方面。
另一方面,考试内容逐渐偏向实用性和能力素质,如创作能力、理论才能等。
这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全面地评估候选人的综合素质。
四、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制度之一。
同时期,科举考试内容和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标准化。
考试科目进一步细分,包括诗文、策论等,考生需要全面掌握儒家经典,在文学才能和才思敏捷上有出色表现。
此外,考试形式也逐渐严格,考生需要通过层层筛选,方可获得最终的官职。
五、影响: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在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使得废除世袭官职,实现了官位与能力的挂钩,提高了治理能力和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其次,科举考试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士子,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最后,科举制度给了人们晋身和改变命运的机会,成为无数人努力求学的动力和希望。
六、衰落与终结:然而,科举制度在晚清时期逐渐暴露出种种问题,包括严重的腐败和买官卖官现象的产生。
此外,科举制度的僵化和不合理性也逐渐暴露出来。
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改革思潮的兴起,科举制度逐渐被废除,为现代教育和选拔制度让路。
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

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文官的制度,历时不短。
其演变过程也是很复杂的。
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吧。
一、初期科举制度的形成中国的科举制度可追溯到汉代初年,但那时还没有形成科举考试的制度。
魏晋时期,由于官员品质低劣,文风浮躁等原因,朝廷便开始尝试设立类似考试的制度来选拔优秀人才。
这种选拔方式以文、武双方面为主,洛阳、长安、J益三地先后设立武举和文举考试,考试内容以典籍为主。
到了唐代,科举及其考试的规模和制度逐渐完善,形成了大体的脉络。
初唐时还是以武举、文举为主,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统治者的转变以及世情的巨变,科举考试的形式也相应出现了变化。
进入唐朝后期,为克服民变、党争等因素造成的官员空缺,唐朝政府密集地设置了许多乡试、府试、会试等考试以确保人才来源的充足。
这时,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乡试、会试、殿试。
考生通过举人、进士、状元等历程,层层筛选,最终晋升为官员。
二、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规模、规格和范围有了大幅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设置了有名的进士科举考试。
进士考试是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一次性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地方、朝廷高级官员。
此外,明朝为了避免由于太子、阮嗣宗等高级官员之子参加科举考试导致选择的“儒生”质量偏低,于是设立了明经、明法等类别,从科举考试之外的范畴扩大优秀人才的挑选范畴。
此外,明代的科举制度中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奖励制度,例如“解元”、“探花”等。
这些奖励,都激励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科举考试之中。
不过,这样灌输“儒学之辈”“减少兵权”的观念,也渐渐地萎缩了中国古代军队的实力,军阀起义等现象甚嚣尘上。
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科举制度也不得不屈服于新形势的变化。
首先,18世纪初的康熙时期,由于清朝整体实力下降,清廷开始寻求新的路线来御敌。
于是为重振雍正时期的改革,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改革科举制度。
清政府改革后,取消了科举考试的状元等级,取消了朝廷的科举奖励,并逐步取消了科举考试的一些题目,如《梅花草》等难度过高的题目。
科举制度的发展

科举制度的发展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起源于隋朝,发展至清朝废除,历时近一千年。
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隋唐时期: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考试分为乡试和殿试两个阶段。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分为三级考试,即乡试、省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县级以上的地方举行,通过者入省试,省试通过者再参加殿试,最终由皇帝亲自选取合格者。
2. 宋元时期:宋朝对科举考试进行了一些改革,增设了礼部试、殿试之外的进士科举考试。
进士科举考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经义、诗词、策论等,合格者可成为进士,享有一系列特权和待遇。
3. 明清时期:明朝修订了科举制度,广泛开展乡试,选拔人才的范围扩大。
明朝还增设了一些特殊的科目,如状元诗等。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科举制度,但对考试内容和方式做出了一些调整。
清朝还增设了会试,即各省的府试合格者参加会试,通过者可参加殿试,最终由皇帝决定录取与否。
科举制度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统治者的政权稳定。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如重视经义而忽视实际才能,使得中国的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最终,在19世纪末20
世纪初,科举制度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教育制度和选拔官员的方式。
科举制的演变

门、下品无士族” 。
-
(二)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制的创立
607年,隋炀帝招十科举人,其中进士科的开始标准着科 举制度的产生。
1、考试手续:经学校或地方长官考核送礼部参 加考试,再经吏部复试后授官 。乡试(地方) -省试(尚书省礼部)-吏部试
2、类型主要是常科和制科; 科目主要是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
明算等6科 3、考试方法:
-
(一)早期制度
秦朝以前,采用“世 卿世禄”制度,后来 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到了汉朝,采用察举制 与征辟制。
西周时期,社会阶级分 明。管理国家由天子、 诸侯、卿、士分级负责。 而各阶层依照血缘世袭。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 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 人法,把被选的士分为 九品三级,晋、六朝时 沿用此制。 “上品无寒
-
4、清代的科举制度
(1)考试科目上,增设了制科和翻译科。 (2)对作弊的防范措施更加严密。 (3)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
-
(四)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
积极影响
(一)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 (二)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 (三)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
对世界
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 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 平和公正的制度。 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 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 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
消极作用
第一,国家只重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 第二,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第三,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
总结
一、隋朝是科举制度的形成时期。 二、唐朝是科举制度的完善时期 。 三、北宋是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时期。 四、明清是科举制度的僵化时期 。 五、清末是科举制度的改造和废除时期。
科举制的演变趋势

科举制的演变趋势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其演变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 贵族统治的选拔制度:最早的科举制起源于汉代,当时主要是贵族统治阶层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主要考察的是文学才能。
这种制度更多地反映出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和传统统治集团的权力控制。
2. 官僚主义的加强: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官僚主义体系。
唐代以后,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扩大,包括经义、史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文章写作能力。
这使得科举制更加注重人才的全面素质,提高了选官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3. 较强的地方特色:宋代之后,科举制开始在地方上逐渐得到重视。
地方官员会组织一些地方性的考试来选拔人才,这些考试内容更加贴近地方实际,以适应各个地方的需要。
这一方面反映了地方统治集团在地方行政中的地位提高,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科举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发展。
4. 开放的官员选拔渠道:明代以后,科举制进一步扩大选拔范围,降低了考试的门槛,加大了平民士子的机会,使得社会力量进一步得到充分发挥。
明清两代,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相对开放的官员选拔渠道,拓宽了社会流动性,有助于减少封建制度的阻力。
总的来说,科举制的演变趋势是从贵族统治的选拔制度向官僚主义的选拔模式转变,逐渐注重人才的全面素质,同时在地方方面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最后,科举制在明清时期开始向社会开放,为社会流动性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一、隋朝创立科举制
1.背景: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看重门第而不注重才能(实行九品中正制);
②隋文帝时,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创立:
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维持了1300多年。
二、唐朝完善科举制
1.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官吏的政绩;
2.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武举和殿试;
3.唐玄宗时,注重文教,把诗赋纳入科举考试的范围,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三、北宋发展科举制
1.表现: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2.影响: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问之局面。
3.结果:形成了宋代重文轻武的局面
四、明朝僵化科举制
1.措施:明朝再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
2.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专制统治
3.表现: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文体格式必须是“八股文”。
4.影响:弊: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选贤任能,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利:明朝科举考试的标准化、规范化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五、清朝恶化科举制
1.措施:清朝在思想上实行文字狱
2.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加强君主专制
3.表现:康熙、雍正、乾隆三期最残酷,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远超前代
4.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致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六、拓展
1、启示:①完善用人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
②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应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观念
③要选拔和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
2、对现代我国考试制度的认识:贯彻了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扩大了选才范围。
3、对现代我国考试制度的建议:加大考试制度的改革力度,注重能力的考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读到的见解,重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经典题型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以选拔官员的制度。
隋文帝时曾令各州推举人才,这些被推举的人才须考试合格才可以做官。
隋炀帝设置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诞生。
材料二:唐朝科举制传播邻国,新罗、日本都曾通过考试选官。
外国留学生也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的还可以做官。
材料三:明朝的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
考试规定了命题范围,考生作文格式也做了明确规定。
(1)试结合材料一,分析科举制在当时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2)唐朝延续并完善了科举制,试举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期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4分)
(3)材料二中“唐朝科举制传播邻国,新罗、日本都曾通过考试选官”说明科举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4)明朝科举制规定的考试范围是什么?(2分)规定的作文格式创作的文章被称作什么?(2分)这一系列规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分别是什么?(4分)
(5)结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从隋朝到明朝的发展趋势。
(2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缺乏可与中国相媲美的文字系统,也没有中国的科举制度。
这种文字系统提供了文化上持久的同一性,而科举制度提高了中国的行政效率,增强了稳定性。
一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科举入仕是l300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就像当代知识分子多数参加过高考一样,科举时代读书人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只是少数……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无论是在考试内容上,还是在实施环境上,都有根本的差异,但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精神却是相同的。
一一摘编自《中国科举文化》
(1)材料一中的“科举制度’’开始出现在哪个朝代?其正式创立的标志是?“科举制度"在哪个朝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5分)
(2)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度"的能够延续1300多年的原因。
(4分)
(3)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学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
每当国势鼎盛,科学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C.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D.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