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动摩擦因数的几种测量方法
“一把尺子测定动摩擦因数”的多种方案

“一把尺子测定动摩擦因数”的多种方案作者:孙李军来源:《中学物理·高中》2013年第09期高三力学实验复习时遇到这样的两道高考试题:题1 (2012年江苏)为测定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小亮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中,当木块A位于水平桌面上的O点时,重物B刚好接触地面.将A拉到P点,待B稳定后静止释放,A最终滑到Q点.分别测量OP、OQ的长度h和s.改变h,重复上述实验,分别记录几组实验数据(表1).(1)实验开始时,发现A释放后会撞到滑轮.请提出两个解决方法.(2)请根据下表的实验数据作出s-h关系的图象.(3)实验测得A、B的质量分别为m=0.40 kg、M=0.50 kg.根据s-h图象可计算出A木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4)实验中,滑轮轴的摩擦会导致μ的测量结果(选填“偏大”或“偏小”).题2 (2011年山东)某探究小组设计了“用一把尺子测定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方案.如图3所示,将一个小球和一个滑块用细绳连接,跨在斜面上端.开始时小球和滑块均静止,剪短细绳后,小球自由下落,滑块沿斜面下滑,可先后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保持小球和滑块释放的位置不变,调整挡板位置,重复以上操作,直到能同时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用刻度尺测出小球下落的高度H、滑块释放点与挡板处的高度差h和沿斜面运动的位移x.(空气阻力对本实验的影响可以忽略)(1)滑块沿斜面运动的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为.(2)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3)以下能引起实验误差的是.a.滑块的质量b.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大小c.长度测量时的读数误差d.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不同时这两道实验题的原理来源于教材,但从实验的设计与考查上作了较大的创新,对引导中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试题共同的特点是考查滑动摩擦力知识,且都用一把尺子就可以测定滑动摩擦因素,引起笔者极大的兴趣,并在教学中归纳出更多的“一把尺子测定动摩擦因数”方案.方案一力的平衡让沙从一定的高度落下,在地面上形成一圆锥形的沙堆,最终总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沙堆逐渐增高,底面积逐渐增大,但锥体母线与地面间的夹角θ却基本不变(如图4).可以取沙堆表面的某一小部分沙子为研究对象,则有:mgsinθ=μmgcosθ,由此可得μ=tanθ=2HD,量出此时沙堆的高度H与底面直径D,便可算出沙与沙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方案二牛顿运动定律小木块从斜面顶端A由静止下滑,到达底端C(如图5),用直尺测出h、s和L,再用秒表测出木块从A到C的时间t,则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也可以测量.由牛顿第二定律:a=mgsinθ-μmgcosθm,又由运动学公式s=12at2,解得μ=hL-2s2gLt2.方案三动能定理如图6所示,用相同的木板做成斜面AC和水平面CD,转角C处可做成圆弧,以防止在C处的碰撞.取一小木块m从A处由静止开始下滑,经C点后在D处停下,用直尺测得AB之高h和BD之长s,便可测定木块与木块间的滑动摩擦因数.对木块从A到C的全过程运用动能定理:WG+Wf1+Wf2=ΔEk,mgh+μmgcosθ·(hsinθ)·cos180°+μmg·(s-htanθ)·cos180°=0,μ=hs.方案四功能关系一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由伸长量为x至恢复到原长的过程中,弹力所做的功为12kx2,为了只用一把刻度尺测定某滑块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设μ为定值),可设计了如下实验:第一步:将弹簧的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弹簧处于原长时另一端在位置A(如图7).现使滑块紧靠弹簧将其压缩至位置B,松手后滑块在水平桌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到达C位置时停止.弹簧从A压缩到B点时,贮存弹性势能Ep,设AB=s1,则有Ep=12ks21.当木块从B点由静止开始被弹开,至它运动到C点停止为止,在整个过程中,要克服滑动摩擦力做功,弹性势能全部转换为内能,设BC=s2,由功能关系有:12ks21=μmgs2(1)第二步:将滑块挂在竖直放置的弹簧下,弹簧伸长后保持静止状态.设弹簧伸长量为s3,由胡克定律得mg=ks3(2)将(2)代入(1)得μ=s212s2s3.摩擦现象无处不有,要研究摩擦的规律,就要测定动摩擦因数.如何测定两物体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是简单又常见的问题,但如果在教学中把它逐步讨论、引申、拓展,对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高中物理测定动摩擦因数的4种方法课件.ppt

方法 1 利用平衡条件测定动摩擦因数 [例 1] 在利用平衡的思想来测定滑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 擦因数时,甲、乙两同学分别完成了如下的操作: 如图 1,同学甲将长木 板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一 带有拉力传感器的滑块放在长木板上,用一水平向右的拉力拉 动滑块使其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并读出拉力传感器的示数; 如图 2,同学乙将滑块与长木板叠放在一起,将拉力传感器 固定在竖直墙壁上,其另一端拴接在滑块上,现用一水平外力 拉动长木板,稳定时读出拉力传感器的示数。
[解析] (1)同学甲的方案:只有当滑块 匀速运动时,拉力才与摩擦力大小相等,对 操作要求较高且易造成误差。同学乙的方 案:拉动木板时,滑块受到向右的摩擦力, 由于滑块相对地面静止,因此摩擦力大小与 拉力传感器的示数相等,不受木板如何运动 的限制,且操作方便、读数更准确。
(2)作图时,由于滑块所受摩擦力 Ff 与压力 FN 成正比,所 绘图线应是过原点的直线,见答图,根据图线易知 μ=0.25。
[答案] (1)同学乙 不受木板如何运动的限制(或摩擦力的 测量更方便、准确) (2)如图所示 0.25
[名师指津] 本实验利用物体的平衡来测定动摩擦因数,其中 同学甲匀速拉动长木板上的滑块,而匀速拉动滑块不 易操作;同学乙是保持滑块与拉力传感器不动,拉动 下面的长木板,待稳定时拉力传感器的读数即滑动摩 擦力的大小。
本实验的优点在于避开了测加速度,利用力的 平衡条件,通过对滑块的受力找出与摩擦力平衡的外 力的大小,建立关系式即可求解。
方法 2 利用动力学观点测定动摩擦因数 [例 2] (2015·全国卷Ⅱ)某同学用图(a)所示的实验装 置测量物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已知打点计时器所 用电源的频率为 50 Hz,物块下滑过程中所得到的纸带的一 部分如图(b)所示,图中标出了五个连续点之间的距离。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之—三种观点测动摩擦因数、实验器材等效与替换、实验结论拓展与延伸、试题的设计与创新

——三种观点测动摩擦因数考查点(一)利用平衡观点测动摩擦因数[例1]在利用平衡的条件来测定滑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时,甲、乙两同学分别完成了如下的操作:如图1,同学甲将长木板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一带有拉力传感器的滑块放在长木板上,用一水平向右的拉力拉动滑块使其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并读出拉力传感器的示数。
如图2,同学乙将滑块与长木板叠放在一起,将拉力传感器固定在竖直墙壁上,其另一端拴接在滑块上,现用一水平外力拉动长木板,稳定时读出拉力传感器的示数。
(1)通过你所学的知识分析两个同学的实验设计,其中合理的是________,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同学乙进行了多次操作,该同学利用质量均为200 g的砝码来改变滑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和摩擦力,通过多次操作将得到的数据记录如下。
已知滑块的重力为G=2.00 N,重力加速度g=10 m/s2。
通过测量的数据,同学乙以摩擦力F f为纵坐标、以滑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F N为横坐标建立了坐标系,请在该坐标系中描点、连线作出F f-F N图线。
根据作出的图线可知μ=________。
[解析](1)同学甲的方案:对摩擦力的测量是采用“间接法”进行的,只有当滑块匀速运动时,拉力才与摩擦力大小相等。
同学乙的方案:拉动木板时,滑块受到向右的摩擦力,由于滑块相对地面静止,因此摩擦力大小与拉力传感器的示数相等。
(2)作图时,由于滑块所受摩擦力F f与压力F N成正比,所绘图线应是过原点的直线。
[答案](1)同学乙不受木板如何运动的限制(或摩擦力的测量更方便、准确)(2)如图所示0.25考查点(二)利用动力学观点测动摩擦因数[例2]在测定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时,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进行如下操作:首先用天平测出滑块的质量M=300 g,将纸带与滑块拴接在一起穿过打点计时器,拴接在滑块另一端的轻绳跨过定滑轮连接一定数量的质量均为m=100 g的钩码,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调节应始终让轻绳与水平桌面平行。
高中物理:怎样测量木块与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1、原题型(填空题):如图1所示,一木块由A点自静止开始下滑,到达B点静止。
设动摩擦因数处处相同,拐角处的撞击不计,测得AB连线与水平方向夹角为,则木块与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
图12、变形题(实验题):现有以下器材:木质轨道(其倾斜部分与水平部分能平滑连接,水平部分足够长),小铁块、两枚图钉、一条细线(足够长)、一个量角器。
请用上述器材测定小铁块与木质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
实验步骤是:①将小铁块从;②用图钉把细线;③用量角器测量;④动摩擦因数表示为。
解析:首先分析原题型:从A到B的过程中,木块受到重力G、弹力N和摩擦力f的作用,如图2所示。
在此过程中,重力做正功,弹力不做功,摩擦力做负功,根据动能定理很容易得到:。
图2下面分析变形题:由题目所给的器材及试验步骤的提示,很自然地想到可以把小铁块从斜板上的某一点(如A点)静止释放,在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小铁块将会运动到轨道水平部分上的某一点(如B点)静止。
设与水平面的夹角为,如图5所示,这样由动能定理可得:由上式可知:如果知道的大小就可以得到,但器材中并没有给刻度尺(不能测量长度),而是量角器和细线,这就说明我们必须要用角的关系表示,同时我们从图中会发现刚好等于。
受此启发,此题可以用图钉把细线拉紧固定在A、B之间,再用量角器测量细线与水平板的夹角即可。
故试验步骤如下:①将小铁块从斜板上A点从静止释放,运动至水平板上B点静止;②用图钉把细线拉紧固定在A、B之间;③用量角器测量细线与水平板的夹角;④动摩擦因数表示为。
从以上对比分析可见,填空题按照常规思维就可以直接得到结果,而实验题却是填空题的拓展,需要跳跃思维,必须先设计出一个角,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当中,不能为了做题而做题,要学会举一反三,系统地掌握各类题型。
高一物理必修1 动摩擦因数的几种测量方法

高一物理必修1 动摩擦因数的几种测量方法江泽民同志在全教会上强调:“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这对物理实验也具有指导意义。
我们进行物理实验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
因此我们在实验中应多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就高中物理实验中动摩擦因数的测量方法进行分类整理如下:方法一:利用平衡条件求解。
在学习过计算滑动摩擦力公式f=μN之后,可以利用平衡条件进行实验。
例1:如图1所示,甲、乙两图表示用同一套器材测量铁块P与长金属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的两种不同方法。
已知铁块P所受重力大小为5N,甲图使金属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手通过弹簧秤向右拉P,使P向右运动;乙图把弹簧秤的一端固定在墙上,用力水平向左拉金属图1你认为两种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可行?你判断的理由是。
图中已经把两种方法中弹簧秤的示数(单位:N)情况放大画出,则铁块P与金属板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大小是分析与解答:以铁块P为研究对象,显然,在甲图所示方法下,弹簧秤对铁块P的拉力只有在铁块匀速前进时才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但这种操作方式很难保证铁块P匀速前进。
而在乙图所示方法下,不论金属板如何运动,铁块P总是处于平衡状态,弹簧秤的示数等于铁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故第二种方法切实可行,铁块所受摩擦力f=2.45N。
由于铁块在水平方向运动,其在竖直方向受力平衡,故此时正压力在数值上等于铁块所受重力大小,即N=5N ,由f=μN 得49.0==Nf μ 方法二:利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例2:为了测量小木块和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某同学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在小木块上固定一个弹簧秤(弹簧秤的质量不计),弹簧秤下吊一个光滑小球,将木板连同小球一起放在斜面上,如图所示,用手固定住木板时,弹簧秤的示数为F 1,放手后木板沿斜面下滑,稳定时弹簧秤的示数为F 2,测得斜面的倾角为θ,由测量的数据可以计算出小木板跟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是多少?分析与解答:对小球,当装置固定不动时,据平衡条件有F 1=mgsin θ ① 当整个装置加速下滑时,小球加速度mF F a 21-= ②,亦即整体加速度,所以对整个装置有a=gsin θ-μgcos θ得 θθμcos sin g a g -= ③ 把①、②两式代入③式得θθθθθμtg F F m g F g m F F m F g a g 122211cos cos cos sin ==--=-= 方法三:利用动力学方法求解例3:为测量木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某同学让木块从斜面上端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如图3所示,他使用的实验器材仅限于(1)倾角固定的斜面(倾角θ已知),(2)木块,(3)秒表,(4)米尺。
动摩擦因数的求法

动摩擦因数的求法
动摩擦因数与接触面的材料、粗糙程度有关,对于一个确定的接触面而言,动摩擦因数是确定的。
动摩擦因数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求得:
1.通过实验测定:通过实验测量两个接触面的摩擦力和正压力,然
后计算动摩擦因数。
2.查表法:查阅相关资料或手册,找到两个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度
对应的动摩擦因数。
3.经验公式法:根据大量的实验数据,总结出一些经验公式,用于
估算动摩擦因数。
4.理论计算法:根据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和接触面的微观结构,通
过理论计算得出动摩擦因数。
需要注意的是,动摩擦因数与接触面的温度、湿度、表面氧化程度等因素有关,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控制实验条件和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测动摩擦因数的方法

图2
解析 : 在 A 端 向右 用力拉 动木 板 , 待 弹 簧秤 示数 稳 定后 , 橡 皮 泥和 滑块 处 于平 衡状 态 .在 水平 方 向受到 的 弹簧秤 的拉 力和 木板 对 它的滑 动摩擦 力 大小相 等 , 方 向相反 , 即F = I  ̄ G, 就 可 以求 出 。 ( 1 ) 在 坐标 系中描 点 , 用 平 滑的 直 线将 各 点 连接 起 来 , 不在 直
动 摩 擦 因数 是 高 中物 理很 重要 的 物 理量 .在 高 考考 纲 中没 有要 求测 动摩擦 因数 这 个 实验 . 但 是 历年 高 考借 助教 材 已有 的 实 验装 置 迁移 测 动摩 擦 因数 的试 题 很 多 . 本 文 归 纳用 物理 学 中不 同 知识 来测 动摩 擦 因数 的 方 法 用 平衡 知 识测 动摩 擦 因数 例 1 : 某 实验 小组 利 用 弹 簧秤 和 刻 度 尺 . 测量 滑块 和 木 板 间
企 业技 术 人 才 . 参 与 学生技 能 实训 。 同时 . 针 对 实训 中可供 量化 的 教 学 法” 、 “ 案例 教 学法 ” 、 “ 仿 真模 拟 教 学 法 ” 等教 学方 法在 课 程及 管 理 内容要 关注主 要 内容 与操 作 步骤 的 准确 描 述 . 将 对 设备 与仪 实践 教 学环 节 的 运 用 . 充 分发 挥 学生 学 习 主体 性 . 激 发 学生 的 专 器使 用的 熟练 程度 作 为量 化 的重 点 量 化 管理 也要 体现 合 理性 、 业 兴趣 。 课 程 项 目化教 学整 体设 计 以精 细化 工工 艺设 计 与操 作 能 渐 进性 、 公 正 性 的 实 施 原 则 力培 养 为主 线 , 以“ 工 学结 合 ” 的 能 力 训 练 项 目为 载 体 . 选 择 合 适 ( 三) 全 面推动 课 程教 学 改革 . 突 出学生训 练 主体 性 的任 务作 为 学 习性 工作任 务 . 师 生通 过 共 同 实施 一 个 完 整的 项 目 为全 力 推动 以学 生 为主 体 的 专业 技 能 实训 工 作 .专业 从 整 工作 而 开展教 学活 动 . 在 完 成一 个 “ 项 目” 的 同时 完成 理论 的 学 习 合 专 业课 程 资 源入 手 . 全 面推 动课 程 教 学改 革 实践 。应 化 专 业核 和 技 能 的训 练 。项 目教 学 法 突 出“ 教、 学、 做 一体 化 ” 的教 学特 色 . 心 课 程 主要 包括 : 《 反应 工程 》 、 《 化 工 仪 器及 仪 表 》 、 《 化 工原 理 》 、 体 现 了“ 工作 过程 导 向 ” 的教 育理 念 当然 不 同教 学 方法 的 选 用也 《 化 工设 计》 等, 以及 配套 的 实验课 程 。原 来课 程 内容 相 对 偏 重理 要 关注 关键 点 与细 节 , 比如 在 项 目教 学法 运 用过 程 中 . 要 充分 发 论. 且 交叉 重复 、 主 次不 清 . 加 上 原有 的教 学模式 缺 少职 业 应 用与 挥 学 生的 主 动性 和 创 造 性 .让 学 生 有 充分 参 与 讨 论 和设 计 的机 学术 发展 的分 层教 学 引导 . 导 致 知 识 难度 处理 困难 . 条 块 分 割现 会 :而 在 案例 教 学 法 的 运 用则 要做 到 从 教 学案 例 讲 解 到 实 际访 象严 重 。 学 生疲 于应付 , 既不 利 于学 生 学术发 展 。 也 不 能有 效 培养 问、 体验 与 练 习的 结合 . 做 到从 文 字描 述 与视 频 图像 、 到 多媒 体 深 学 生的职 业 应 用能 力。 为此 , 专业基 于学 生未 来职 业要 求 , 从教学 度 演示 结合 。 内容 整 合优 化 . 教 学方 法 配套 改进 入 手 . 确 定 了以“ 门数 适 宜 . 重 参 考文 献 : 点突出. 相 互 支撑 . 融 为一 体 ” 的专 业课 程 教 学改 革基 本 思路 . 推 f 1 1 戴 维. 格 仑 斯基 , 社会 分 层 『 Ml , 北 京: 华夏 出版社 , 2 0 0 5 : 4 2 1 . 动教 学 资源优 化 与 专业 核 心课 程群 构 建 . 加 快课 程 、 教材、 教 学手 I 2 I 邬 凌 羽. 经 济发 达地 区社会 各 阶层 子 女优 质 高 中入 学机 会 段 及 方 法 改革 。 差 异研 究— — 以浙 江省 T 市为例 m. 宁波 大 学 学报, 2 0 1 0 , ( 5 ) : 1 0 1 . 同时. 为 有 效改 善 实验 课 程理 学背 景 过 深 的 实 际 困难 . 积极
高中物理动摩擦因数的几种测量方法

动摩擦因数的几种测量方法新化一中 周应红江泽民同志在全教会上强调:“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这对物理实验也具有指导意义。
我们进行物理实验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
因此我们在实验中应多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就高中物理实验中动摩擦因数的测量方法进行分类整理如下: 方法一:利用平衡条件求解。
在学习过计算滑动摩擦力公式f=μN 之后,可以利用平衡条件进行实验。
例1:如图1所示,甲、乙两图表示用同一套器材测量铁块P 与长金属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的两种不同方法。
已知铁块P 所受重力大小为5N ,甲图使金属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手通过弹簧秤向右拉P ,使P 向右运动;乙图把弹簧秤的一端固定在墙上,用力水平向左你认为两种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可行?你判断的理由是 。
图中已经把两种方法中弹簧秤的示数(单位:N )情况放大画出,则铁块P 与金属板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大小是分析与解答:以铁块P 为研究对象,显然,在甲图所示方法下,弹簧秤对铁块P 的拉力只有在铁块匀速前进时才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但这种操作方式很难保证铁块P 匀速前进。
而在乙图所示方法下,不论金属板如何运动,铁块P 总是处于平衡状态,弹簧秤的示数等于铁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故第二种方法切实可行,铁块所受摩擦力f=2.45N 。
由于铁块在水平方向运动,其在竖直方向受力平衡,故此时正压力在数值上等于铁块所受重力大小,即N=5N ,由f=μN 得49.0==Nf μ方法二:利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例2:为了测量小木块和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某同学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在小木块上固定一个弹簧秤(弹簧秤的质量不计),弹簧秤下吊一个光滑小球,将木板连同小球一起放在斜面上,如图所示,用手固定住木板时,弹簧秤的示数为F 1,放手后木板沿斜面下滑,稳定时弹簧秤的示数为F 2,测得斜面的倾角为θ,由测量的数据可以计算出小木板跟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是多少?分析与解答:对小球,当装置固定不动时,据平衡条件有F 1=mgsin θ ① 当整个装置加速下滑时,小球加速度mF F a 21-= ②,亦即整体加速度,所以对整个装置有a=gsin θ-μgcos θ得 θθμcos sin g a g -= ③ 把①、②两式代入③式得θθθθθμtg F F mg F g m F F m F g a g 122211cos cos cos sin ==--=-= 方法三:利用动力学方法求解例3:为测量木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某同学让木块从斜面上端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如图3所示,他使用的实验器材仅限于(1)倾角固定的斜面(倾角θ已知),(2)木块,(3)秒表,(4)米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摩擦因数的几种测量方法
新化一中周应红
江泽民同志在全教会上强调:“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这对物理实验也具有指导意义。
我们进行物理实验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
因此我们在实验中应多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就高中物理实验中动摩擦因数的测量方法进行分类整理如下:方法一:利用平衡条件求解。
在学习过计算滑动摩擦力公式f=μN之后,可以利用平衡条件进行实验。
例1:如图1所示,甲、乙两图表示用同一套器材测量铁块P与长金属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的两种不同方法。
已知铁块P所受重力大小为5N,甲图使金属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手通过弹簧秤向右拉P,使P向右运动;乙图把弹簧秤的一端固定在墙上,用力水平向左
你认为两种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可行?你判断的理由是。
图中已经把两种方法中弹簧秤的示数(单位:N)情况放大画出,则铁块P与金属板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大小是
分析与解答:以铁块P为研究对象,显然,在甲图所示方法下,弹簧秤对铁块P的拉力只有在铁块匀速前进时才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但这种操作方式很难保证铁块P匀速前进。
而在乙图所示方法下,不论金属板如何运动,铁块P总是处于平衡状态,弹簧秤的示数等于铁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故第二种方法切实可行,铁块所受摩擦力f=2.45N。
由于铁块在水平方向运动,其在竖直方向受力平衡,故此时正压力在数值上等于铁块所
用心爱心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