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历来是教学难点。
刘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探究——概括提升——综合应用等环节,实现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从而提高了学生探索、推理、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初步体验。
为了有效地突破难点,例题里安排两次分饼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每人分得的块数是饼的块数÷分饼的人数,从丰富的感性材料中发现规律。
第一次分饼活动,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在表现场景的图画里,能清楚看到饼的块数比分的人数少,每人分得的饼不满1块;在列出的算式里,被除数小于除数,商比1小。
这些矛盾激起学生动手分一分的愿望。
交流两种分法,不仅得出每人分得块数的结论,还要在第一种分法中理解1块的四分之三块是几块,在第二种分法中理解3块的四分之一是几块。
这些是分饼活动里的数学问题,是两种分法的本质区别。
理解数学问题,能使分饼活动在头脑中留下清楚的印象。
二、练习达标十分到位。
从刘教师的教学设计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这一部分教学的目的要求,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建构知识的框架,实现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拓展延伸,方有尺度
分数与除法相互关系的理解与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刘教师能从整体上。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评课稿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评课稿《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节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直观的位置关系,还要在分数意义中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区别与联系,这是教学目标所赋予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授课者实施了有效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轻松自如的获取了新知,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导课有法课始,用看分数猜谜语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胃口,接着复习分数的意义、除法,出现分数与平均数、除法与平均数的相互关系,进而通过平均数将分数与除法连接起来,导出课题,“分数与除法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可谓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二、寻线拾联本节课以分数意义的探究为主线,深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联系。
分数与除法的最根本联系就在于分数的意义,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以分数意义的理解为基础,在此之上先联系整数除法,逐步深入,在深入中慢慢体会掌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更从根本意义上接纳二者的联系。
三、合作学习学习新课前,教师先“温故”。
设计了几道整数除法题,意在帮助学生回忆起: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
接着出示1÷3的问题,让学生动手画一画,从分数的意义出发感受到,把1米长的毛线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三分之一。
在此基础上探讨3÷4,有了前面的经验,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就相对简单了也好理解了。
学生在积极的讨论、合作、交流、辨析中,互相激发灵感,探索分数的意义,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四、解决问题光说不练是假把式。
为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师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在闯关应用。
学生一次次成功闯关,一次次历练,将所学转化为所用,学用结合,即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升了自己的自信心;即拓宽了视野,又增长了智慧。
总之本节课,教学设计严谨、合理、紧凑,教学环节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足见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的能力强,方法活。
【参考文档】分数,除法,评课-实用word文档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分数,除法,评课篇一:分数的除法的评课评:王家利老师《分数的除法》分数除法是数的除法运算的延伸,教学中如何将整数中学生认识的除法运算结合分数的乘法运算过度到分数的除法运算时本节课的难点。
王老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择了合适的教学方法,重难点突出,层层递进。
课堂教学的安排,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运用以旧引新、启发式讲练结合、以练带讲的教学方法,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处理得较好。
整节课安排有序,课堂教学自然流畅。
听了王家利老师的《分数除法》一课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老师共同学习:一、找准新旧链接分数除法先让学生复习倒数及分数的乘法,利用乘法运算中的乘数、被乘数、商的关系,让学生写出两个除法。
这样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为旧知的迁移做好了铺垫。
并在学习新知时通过与旧知进行对比,找出乘法运算和除法运算的联系来为学生认识分数除法找切入点,我觉得这是非常成功的导入。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引入教学时,王老师出示题目:1、a(a?0),(2)计算:?“1、说出下列个数的倒数:(1)、45511423”学生很快给出正确回答,之后王老师根据“?5423?815”让学生写出两个除法,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考虑除法和乘法的关系,让学生在充分回顾乘除法的联系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考虑如何计算地归纳出分数的除法法则。
在巩固练习方面,例题和练习以分数的各种形式出现,通过学生的各种形式的解答和王老师的引导点评,得出分数除法的注意事项:“(1)带分数化成假分数;(2)先约后乘。
”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很好形式。
这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王老师这节课能否在课堂评价方面加以改进,当学生回答正确或解答出现了错误,老师对学生进行的评价再多些表扬和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的情绪会更好。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共11篇)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共11篇)篇一:《分数与除法》评课稿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评课稿主评:王福元这节课是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如果单纯的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以来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漆老师这节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下面我做一个简单的点评,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明确,合理,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
同时,漆老师还准确地抓住分数和出发这个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进行了()次有效的强化,关键的知识得到落实。
漆老师对教学素材做了个性化处理。
这节课的开始从把8个蛋糕、4个蛋糕、到1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最后到3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蛋糕的多少?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
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动手分圆片。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不仅体现了“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的主题,而且学生个性在小组活动中得到表现,张扬思维个性化。
郭长有评: 老师要善于研究教材,用好例子。
把分月饼换成分蛋糕,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有效的开展学习活动。
同时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这样的演示更能让学生明白分蛋糕的过程,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
既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也有助于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孙志忠评:对于本节课也有一些看法,和各位老师一起探讨:在主动方面: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老师还可以把更多主动权下放。
例如:在后面总结规律的时候,教师大可不必一步步带着学生,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总结,老师适时的点拨即可。
分数与除法”重难点强化的次数不够,后进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不是都理解了呢,学生的个性是不是都得到了体现,是不是还有泡沫?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团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增加一次小组活动讨论,多一次“做”数学的机会:是提出问题:对于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你有什么问题?让学生提出,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
[新版]《分一分与除法》评课稿汇总
![[新版]《分一分与除法》评课稿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15c35bf2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2a.png)
[新版]《分一分与除法》评课稿汇总一、背景介绍《分一分与除法》是一门针对小学生的数学课程,主要讲解了如何正确地进行分数的分解和除法运算。
该课程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的含义和概念;2. 掌握分数的分解与组合方法;3. 学会使用分数进行除法运算;4.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分数的定义和识别;2. 分数的分解和组合方法;3.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4. 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5. 分数运算中的应用问题。
四、教学重点1. 分数的分解与组合方法;2. 分数的除法运算;3. 分数运算中的应用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对分数的理解;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3. 合作学习法:以小组形式开展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相互合作、讨论和交流,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举例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定义和识别方法;2. 知识讲解: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介绍分数的分解与组合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运算规则;3. 练习演算:设计一些练习题和活动,让学生进行分数的分解和除法运算练习;4. 案例分析:选择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5. 归纳:通过教师和学生讨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核心思想;6.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教具与资源1. 分数示意图、课件和黑板等教具;2. 分数练习题和案例分析题;3. 教学视频和课堂展示资料。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2. 学习表现: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运算方法,能否正确解答练习题和案例分析题;3. 问题解决能力: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表现出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评课稿8篇(分数和除法评课)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评课稿8篇(分数和除法评课)一,铺垫复习,导入新知1,提问:A,7/8是什么数它表示什么B,7÷8是什么运算它又表示什么C,你发觉7/8和7÷8之间有联系吗2,提醒课题.述:它们之间毕竟有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二,探究新知,进展智能1,教学P90 .例2: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提问:A,试一试,你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板书:用除法计算:1÷3=0.333……(米)用分数表示:依据分数的意义,把1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米的1/3,就是1/3米.B,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吗(从上面的解法中可以看出,它们表示的是同一段钢管的长度,所以1÷3和 1/3是相等的关系.)板书: 1÷3= 1/3C,从这个等式中,我们发觉:当1÷3所得的商除不尽时,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也就是说整数除法的商也可以用谁来表示2,教学P90 .例3: 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课件3](1)分析:A,想想:若是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怎么列式B,同理,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怎么列式 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板书: 3÷4= 3/4(2)操作检验(分组进展)①把3个同样大小的圆看作3块饼,分一分,看每个孩子毕竟能分得多少块饼②反应分法.提问:A,请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第一种分法:把3块饼一块一块地分,每个孩子分得每个饼的1/4,共得3个1/4 块,也就是3/4块.)(其次种分法:把三块饼叠在一起分,每个孩子分得3块饼1/4的 ,拼起来相当于一块饼的3/4 ,也就是3/4 块.)B,比拟这两种分法,哪种简便些※把5块饼平均分给8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说一说自己的分法和想法.3,小结提问:A,观看上面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学问板书: 被除数÷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B,你能举几个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的例子吗C,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算式来表示全部的例子板书: a÷b=b/a (b≠0)D,b为什么不能等于04, 看书P91 深化.反应:说一说分数和除法之间和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分板书: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三,稳固练习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5÷8 24÷25 16÷49 7÷13 9÷9 c÷d2,口算.7÷13=( )÷9= 1/2=( )÷( ) 8/13=( )÷( )3, 7/10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的数.1÷21表示两个数( ),还可以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四,全课小结当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时,它门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由于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因此,我们只能说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故此,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分.在整数除法中零不能作除数,那么,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五,家庭作业P93 .1,2,3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例2:1÷3=0.333……(米)=1/3(米) 例3:3÷4= 3/4被除数÷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a÷b=b/a (b≠0)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评课稿2一、擅长讨论教材,用好例子教学围绕教材上供应的例题分蛋糕,创设详细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
《分数除法》评课稿集锦

《分数除法》评课稿集锦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评课稿,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
那要怎么写好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分数除法》评课稿集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分数除法》评课稿集锦1陆路老师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这是一节实实在在的数学课,体现了高段数学课平实的特点,在安安静静的课堂氛围中,充分给予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感受纯数学的'魅力,从中感受到陆路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陆路老师语言流畅,干脆利落,问题的指向性强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设疑导思,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
两位老师都能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
在应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同时,并能很好的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相结合,做到严谨和生动相结合,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达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总之,听完课后,深深感受到了更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认真反思我的工作,虚心向各位老师学习,特别是在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如何通过现有的教学设施高效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多作探索。
《分数除法》评课稿集锦2xx老师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这是一节实实在在的数学课,体现了高段数学课平实的特点,在安安静静的课堂氛围中,充分给予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感受纯数学的魅力,从中感受到陆路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xx老师语言流畅,干脆利落,问题的指向性强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设疑导思,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
两位老师都能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与除法评课

《分数与除法》一课的点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
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分数与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
而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绝不仅仅是知识演绎的结果,而是具体的模型、图形、情景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曾老师在教学《分数与除法》这一课时,从问题切入,通过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分数与除法的联系,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1.以解决问题入手,感受分数的价值。
本课从分蛋糕、分饼的问题开始引入,让学生在运用原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除了用小数表示还可以怎样表示商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本课曾老师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数来表示;二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2、充分利用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由于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已经对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比较熟悉,所以曾老师教学把一张饼平均分给3人时并没有让学生操作,而是用课件演示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1个蛋糕的 就是 个。
3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多少张饼,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师提供了学生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动手分,体验两种分法的含义,在如何理解3个饼的 就是 个后,又把2个饼平均分给3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块,继续让学生操作,丰富对用分数表示商的理解。
学生操作经验的积累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3.精心设计提问,有利于学生把握数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本节课曾老师围绕两种分法精心设计了具有思考性的、合乎逻辑的问题串,“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学生展示完自己的分法后教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是几个几个的分的?每人每次分得多少个饼?分了几次,共分了多少个?怎样才能看出是几个?也加深和扩展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评课稿主评:王福元这节课是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如果单纯的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以来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漆老师这节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下面我做一个简单的点评,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明确,合理,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
同时,漆老师还准确地抓住分数和出发这个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进行了()次有效的强化,关键的知识得到落实。
漆老师对教学素材做了个性化处理。
这节课的开始从把8个蛋糕、4个蛋糕、到1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最后到3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蛋糕的多少?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
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动手分圆片。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不仅体现了“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的主题,而且学生个性在小组活动中得到表现,张扬思维个性化。
郭长有评: 老师要善于研究教材,用好例子。
把分月饼换成分蛋糕,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有效的开展学习活动。
同时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这样的演示更能让学生明白分蛋糕的过程,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
既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也有助于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孙志忠评:对于本节课也有一些看法,和各位老师一起探讨:在主动方面: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老师还可以把更多主动权下放。
例如:在后面总结规律的时候,教师大可不必一步步带着学生,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总结,老师适时的点拨即可。
分数与除法”重难点强化的次数不够,后进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不是都理解了呢,学生的个性是不是都得到了体现,是不是还有泡沫?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团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增加一次小组活动讨论,多一次“做”数学的机会:是提出问题:对于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你有什么问题?让学生提出,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
在此活动中,学习的主动权再次下放,即达到了强化重难点的目的,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再次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
篇二:《分数与除法》评课稿这节课是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如果单纯的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以来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张老师这节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下面我代表我们团队尝试用经典性评价的形式做一个简单的点评,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首先,我将从三性、三动提出张老师这节课的几个亮点: 1、知识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明确,合理,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
同时,张老师还准确地抓住分数和出发这个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进行了()次有效的强化,关键的知识得到落实。
2、个性张老师对教学素材做了个性化处理。
这节课的开始从把8个蛋糕、4个蛋糕、到1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最后到3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蛋糕的多少?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
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动手分圆片。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不仅体现了“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的主题,而且学生个性在小组活动中得到表现,张扬思维个性化。
3、创造性张老师团队善于研究教材,用好例子。
把分月饼换成分蛋糕,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有效的开展学习活动。
同时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这样的演示更能让学生明白分蛋糕的过程,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
既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也有助于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4、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况较好。
小组活动分工合理,井然有序。
张老师这节课在动静转化设计得比较合理,小动()次,大动1次,使重点知识强化的次数攀升。
让老师、学生在学习中融为一体,大家共同学习。
5、主动整节课张老师较关注学生这一主体,适时放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代表上台汇报等形式较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6、能动学生能主动地回答问题,老师及时给予表扬,老师可以看到某些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时机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也强烈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动机。
我们团队对于本节课也有一些看法,和各位老师一起探讨:1、在主动方面: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老师还可以把更多主动权下放。
例如:在后面总结规律的时候,教师大可不必一步步带着学生,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总结,老师适时的点拨即可。
2、“分数与除法”重难点强化的次数不够,后进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不是都理解了呢,学生的个性是不是都得到了体现,是不是还有泡沫?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团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增加一次小组活动讨论,多一次“做”数学的机会:是提出问题:对于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你有什么问题?让学生提出,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
在此活动中,学习的主动权再次下放,即达到了强化重难点的目的,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再次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
篇三:评课稿《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探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并能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单位换算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现到知识分享的乐趣。
教学重点:归纳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分并解决“每份是几分之几?每份是多少?”这一类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每个小组准备4个完全相同的圆和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谈话引入:“分”是什么意思?在数学中有一种分法,要求分的公平合理,这种分法叫什么?和平均分有关的运算叫什么?和平均分有关的数叫什么数?既然除法和分数都与平均分有关,那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板书课题)师:你能不能举出一个分数的例子,并说明它表示什么意义?二、讲授新课:1、情境导入:(1)讲故事故事开始了:话说唐僧师徒4人前往西天取经,一路上风餐露宿,很是辛苦。
一日,他们又赶了大半天的路,又累又饿。
于是,唐僧命悟空和八戒去找些吃的。
不一会儿,他们回来了,还真找着食物了。
看:(出示课件)有8个桃子,4个梨,1个大西瓜,还有3张饼。
看到这么多食物,这可乐坏了沙和尚,刚想伸手去拿,唐僧“慢——”,沙和尚只好把手缩了回去。
唐僧这时还没有想好怎么分呢。
(2)出主意同学们,你能帮他出出主意吗?(一样一样地分。
)a、先分桃子:师:这个主意不错。
谁能列式?生:8÷4=2(个)师:你为什么选择用除法?生:平均分的问题,一般用除法。
师:说的真好。
接着?b、分梨:生:4÷4=1(个)师:很好,谁还能帮他们接着分?c、分西瓜:生:1÷4= 师:谁会求出商?(生:0.25;1/4)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每个小组都有一张白色的圆片,它就代表那个大西瓜,小组内的四名成员就代表师徒四人,在小组内分分看。
(生操作)师:分好了吗?哪个小组想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分法?组1:我们把这个圆片对折,再对折,然后(按折痕)展开。
师:真聪明。
计算除法,在得不到整数商时,除了可以用小数外,还可以用分数表示。
d、分饼:师:饼呢?你能列出算式吗?生:3÷4=师:为什么用3除以4?生:因为师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
师提问: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能分到1张吗?商用什么数表示?(生有的喊分数,有的喊3/4)师:究竟每人分得多少张,是不是像我们想的那样呢?2、动手操作,验证答案。
师:每个小组都有三张彩色圆片,就代表这三张饼。
小组四人先商量商量怎样分才公平,然后确定出一种方案,一起动手分分看。
(小组操作)师:哪个小组先来展示?展示自我的机会是靠自己争取的。
(交流)组1:我们组把这3张饼,每个都平均分成4块,一共分成12块,每人得3块。
师:请你们小组的成员将自己得到的饼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请一生将自己所得的饼拿到黑板上拼一拼。
)这是多少呢?生:3/4张。
师:真不错。
你们同意他们组的分法吗?生:同意。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组2:一个饼一个饼地分。
先将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一份;将第二个饼也平均分成4份,每人也分得其中的一份;将第三个饼同样平均分成4份,每人又分得其中的一份。
将每个人得到的饼拼在一起,也是3/4张饼。
师概括:每人分得3个1/4张,就是3/4张饼。
是这样吗?生:是的。
师:真不错,真会动脑筋。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组3:三个饼叠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一份。
师:将每人得到的饼,分别拼在一起看看各是多少?生:也是3/4张饼。
师概括:每人分得3张饼的1/4,也是3/4张饼。
同学们太棒了,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
3、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试想:如果正准备分饼时,遇到了一个饥饿的老奶奶,把3张饼平均分给5个人,想象一下怎么分?和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列算式解答。
一生交流想法和算式。
(教师板书:3÷5=3/5张)4、概括提升: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这几道算式(指黑板上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生1:两个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分数表示;生2: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分子和分母;师:同学们说的很到位。
除法里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母。
那么,除号相当于分数里的什么呢?生:分数线。
师:是呀,它们都象征着平均分。
那么商呢?生:分数。
师:真聪明。
因此,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表示成下面的形式:板书: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除数师: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板书:a÷b=a/b 启发学生说出在整数除法里,除数不能是零,在分数中分母也不能是零,所以这里b≠0。
板书:(b≠0)再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师:你真善于思考。
是呀,就像这位同学所说的,分数是一个数,但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
除法是一种运算。
篇四:《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汉川市垌冢镇八一小学李林波上课人:杨杰评课人:李林波这节课,杨老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数学语言表述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