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江中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一种道德是否是进步的道德,就在于:它是否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哺育了无数的中华民族杰出的人物,并且在促进社会的进步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因此,它是人类社会的进步道德。
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96年8月6日在《中国青年报》撰文指出:中国伦理道德的优良传统的主要内容是,爱国主义思想,人格价值观念,以和为贵,肯定和谐的价值以及强调社会责任心,认为个人对于社会应负有一定的责任。
他认为这些内容,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高尚的传统美德。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它产生于国与家的唇齿相依关系。
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为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
“精忠报国”体现了古代爱国者岳飞以身报国的爱国精神;“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了近代爱国者魏源,寻求富国强兵之路的理性爱国精神;“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则体现了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
成为中华民族崇高的民族气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鼓舞着许多志士仁人去追求崇高的精神目标。
“为国分忧,为民解难”,“以天下为己任”这是爱国的知识分子的理想。
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关心国家的兴衰,关心人民的疾苦,是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有着无比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而在今天,叶落归根,回归祖国,是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并随着社会的前进,将赋予新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一、弘扬中华传统美德1. 中华传统文化注重培养人的品德修养,包括孝顺、谦恭、忠诚、诚实等美德。
传统文化教育应当强调这些美德的重要性,引导人们尊重长辈,尊重他人,保持诚信,忠于职守,从而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2. 通过儒家经典、古诗词等文化经典的学习和传承,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秉持着中华传统美德,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二、培养家国情怀1. 传统文化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他们热爱祖国,尊重传统,传承民族文化。
通过讲解历史故事、名人事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 在教育内容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敬畏,培养他们成为具有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的人。
三、崇尚孔孟之道1. 孔孟之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教育应当倡导崇尚孔孟之道,通过解读《论语》、《大学》等经典著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在学校教育中,可以设置专门的孔子课程,讲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使学生在学业上得到启发,品性上得到熏陶。
四、促进全面发展1. 中华传统文化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道德修养,还包括艺术修养、体育锻炼等方面。
传统文化教育应当全面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艺术情感,体育素养,以及实践能力。
2. 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展书法、国画、传统手工制作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强调继承创新1.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继承创新,传统文化教育应当引导学生继承传统,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创新。
通过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2.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与传统文化进行对话,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创新,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六、培养文化自信1. 在我国传统文化肇始的地方中,教育应当引导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保持自信。
精选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5篇)

精选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5篇)精选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精选篇1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懂得,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社会进步将产生重要作用。
它有利于改善当前社会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有利于造就优良品格;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有利于改善和建立起适应我们当前社会的人与人的思维和道德标准,建造出一个团结友爱、与人为善、公道正派、诚实守信的和谐社会。
因此,它是人人都需要,人人都渴望拥有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
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与时俱进,不断走向兴盛繁荣和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
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不断,生生不息,成为没有发生过断裂的社会文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不断进步、自强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一种源源流长,一以贯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团结统一的文化纽带与精神支柱。
而这种民族精神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传统美德和高尚品格,都是由众多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地用自己闪光的思想和行动来塑造和形成的,并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当今的青少年是未来的开拓者,但开拓者首先必须是一个优良传统的继承者,没有继承作基础,开拓进取就无从谈起。
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华美德教育,并让学生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认同民族精神,注重知行统一,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铸造了我们的灵魂,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
它积淀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遗产,它蕴涵着丰富的人类道德精华,它体现了人类对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它昭示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意义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意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意义一、引言中华优秀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民族的发展进步、文明的传承与创新、道德修养与人文素养、国家的繁荣富强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二、文化传承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1.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对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
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共同创造、共同传承的丰厚文化积淀,它包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思想观念、艺术创作和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对于国家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具有深刻的影响,能够使国家更加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向着共同的目标奋进。
2.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对民族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整体意识形态和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推动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自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文化传承对文明的传承与创新1.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对文明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综合体现,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智慧结晶。
只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才能够使中华文明得到传承与发展,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文明礼仪,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2.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对文明的创新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因素。
只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才能够使中华民族在进行文明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发掘和激发中华文化所包含的智慧和力量,推动中华文明的创新与发展。
四、文化传承对道德修养与人文素养的培养1.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对于道德修养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华优秀文化包括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这些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和实践。
只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才能够使中国人民在道德修养方面得到培养和提升,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在当今社会,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社会的积极意义越发凸显。
这些传统道德价值深受人民民族的喜爱和推崇,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国家整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一、孝顺尊老在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中,孝顺尊老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孝顺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美德。
孝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代,孝敬父母始终被我国人视为至高无上的职责。
尊老敬老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年长者和孩子们之间的代沟也日益加深。
许多人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很难花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年长的父母。
而孝顺尊老传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不但能够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更能够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孝顺尊老传统也在当今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尊老爱幼的精神正是这个个人主义凌驾一切的时代所缺乏的。
返璞归真、重视传统,不仅能够增进亲情、友情,还可以使得社会上的人际关系更加融洽。
对于年长者的关爱和尊重,不但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勤劳俭朴中华民族的勤劳俭朴传统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勤劳俭朴是我国人的传统美德,勤劳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勤劳俭朴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当今社会,勤劳俭朴的传统美德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勤劳俭朴的精神可以使得社会上的人们更有敬业精神、更有奉献精神、更有责任心,从而使得社会上的人们更多的奉献社会、关爱社会。
勤劳俭朴的传统美德对于社会的繁荣昌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对大学生成才的意义

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对大学生成才有什么意义?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特色,以人为中心,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属伦理型文化。
中国的伦理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对于中国人道德境界,理想人格的培养,对于中国家庭、社会的稳定,对于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都曾起过历史的积极作用。
中国文化有世界上最发达的伦理学说和人生哲学,这些伦理学说和人生哲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系统的美德,这些美德在封建社会被称誉为“君子之德”。
所谓“君子之德”就是中华民族古代理想人格所必备基本品德、基本素质。
我们对于这些传统美德给以创造性的转化,给予现代的科学解释,使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就可以成为一种新的美德,从而也就成为我们今天培养21世纪大学生的理想人格的基本追求、基本素质。
一、人格的内涵所谓人格,既是伦理学概念,也是心理学概念,它是对人的气质、涵养、价值的一种概括,其基本内容包括人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价值追求、知识结构等重要因素。
毫无疑问,人格是以一定的文化与伦理为基础,渗透着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的精神与导向,而表现在人的行为方式与交往关系中。
所以,人格与人类的活动,与人类创造历史的实践,与推进人类文明息息相关。
二、中国传统美德概述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美德,这些优良的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源泉。
这些优良的传统美德,概括起来主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远大理想并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奋斗中国文化是特别强调理想和境界,境界也就是理想、儒家为中华民族设计了“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和“天下为公”的理想,道家设计了“道法自然”“、小国寡民”和“无君论”的理想,墨家提出厂“兼爱非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理想。
秦汉以后,中国的有志之士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繁荣、富强而奋斗的过程中,或者用时代精神解释了这些理想,或者提出了新的理想。
弘扬中国优良道德传统 在当今时代的意义

弘扬中国优良道德传统在当今时代的意义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社会发展重要的内在精神。
2、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我们国家能够延绵不息生存发展、立足于世界之林的内在推动力,是我们民族在发展中形成的独特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源泉。
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优良传统美德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优良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中蕴含的真善美,教会了历代中国人怎样立德做人、怎样治国理政,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不但如此,中华优良传统美德还为今天的伦理道德建设奠定了深厚基础。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精神。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到不随物流、不为境转、不为名利而动心、不被假象所迷惑? 从道德修养的层面来说,需要我们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丰富营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伟大的中华民族,伟大的优良传统美德,将会是人类前进道路上一条永远亮丽的风景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应该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要有"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的修身之道;要行得正,坐得端。
”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无私奉献境界。
对于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就如何在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努力学习中华文化,传承传统美德呢?1.“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百善孝为先,“孝道”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尊老敬老之风淳厚而深远。
古人云:“孝道,德之本。
”孔子也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些都是说,孝是一切社会道德的根本、做人的根本。
千百年来,孝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流淌不息,永不停歇。
“孝德”这股文脉给中华民族注入生命活力。
孝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里,根深蒂固,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孝。
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一个家庭要和谐美满,最重要的是敬老爱幼。
自古至今,人们一直在传承这一精神。
在课堂教学工作中,讲到孝道,可以引用经典故事,如:《三字经》上有“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讲的是一位东汉人黄香,他的母亲在他9岁的时候就去世了,黄香十分悲伤,就把对母亲的思念和爱全部倾注到了父亲的身上。
冬天的寒夜非常冷,黄香就先钻到父亲的被窝,给父亲把被窝用自己的身热暖,才到自己的床上睡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现象日益严重,拷问着中国人内心的良知和道义,时代强烈呼唤一种能唤起人们内心良知的东西,我认为这种东西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必须大力培育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根基,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的力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有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等诸方面的总和。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内容, 是一种以维护祖国民族利益为标志的精神, 是我们民族文明的集中表现, 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精神支柱。
战国时代的屈原, 他那壮烈的爱国行为, 以及那皓月般的爱国诗篇, 激励着中华民族世代人民。
汉代的苏武, 唐代的杜甫, 宋代的岳飞、陆游、文天祥等都是爱国民族英雄的杰出代表。
他们反对民族压迫, 渴望祖国统一和强盛, 为了祖国忧心如焚, 九死不悔。
岳飞“精忠报国”、苏轼“报国之心, 死而后已”对祖国的忠贞之志, 跃然纸上。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优, 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了后人的座右铭。
顾言武提倡“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思想, 林则徐写的“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必趋之”的诗句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的爱国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 昭示着后继者在历代谱写了伟大的篇章, 成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向心力。
不能设想一个自卑感十分沉重的民族, 一个缺乏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没有凝聚力的民族, 如何能够自立于世界,所以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民族自卑感, 振奋民族精神, 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助于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 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爱国热情, 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 提高民族主体意识, 还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有利于建设新道德。
任何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体系都具有三重基本的特性: 即历史的继承性, 社会存在决定的现实性, 反映社会生活未来发展因素的超前性或理想性。
也就是说, 从一定道德观念的形成和道德体系的确立过程来看, 它是三方面的组合。
一定社会的一定道德体系总是内含着过去、现在、未来三种基本因素的。
继承和发扬以往道德中的合理因素, 体现出的是道德的文化本位价值。
这不仅是道德发展连续性的必然, 而且也是一定道德观念为一定社会和民族所认同并容纳的需要。
新道德不能脱离开传统道德而产生。
我们讲社会主义道德, 必须和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结合起来, 这样才会有民族的语言、民族的形式和民族的情感。
我们的传统伦理道德中有许多东西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发。
如中国传统道德中的整体为上的集体主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价值。
孟子讲过: “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曾子在《大学》中也讲过, 修身, 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内在联系: “修身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古代将个人、家庭和国家利益看成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强调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 整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 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勇于牺牲、乐于奉献小我而成全大我的优秀品格。
这种品格是国家利益至上的思想基础, 也是孕育集体主义价值观心理的土壤。
再如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注重提倡人伦价值, 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 就必然会同各种人发生不同的社会关系, 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 强调个人在不同关系中所应遵守的道德义务, 对于社会稳定是不可缺少的。
在人伦关系中, 古人特别重视“孝梯”。
“孝”乃人伦之始, 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
古人认为, 只有对父母敬重的人, 才有可能为国家尽忠。
“在家孝父母, 而好犯上做乱者, 未之有也。
”孝敬父母不只在衣食上, 还应使父母精神上得到安慰。
如果一个人只顾
自己, 不管父母, 那就很难设想他会诚心诚意为别人, 为公众做事情。
“梯”是“孝”的扩展。
孔子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梯”, “友于兄弟”, 并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古人讲“孝梯”, 同时推而广之, 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提倡社会普遍的敬老受幼之风。
中华民族这种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以及由此派生而来的扶弱济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不仅使千万个家庭和乐融融、充满温馨,而且对于维护社会公德、建设精神文明,促进国家长治久安与团结安定亦有重要作用。
可以说,传统美德是建立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的思想材料。
离开了传统的道德材料, 是不可能建起真正的适应新经济关系的道德体系的。
在人类历史的优良传统中,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一个十分丰富的思想宝库。
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可以从这个宝库中找到自己的思想渊源。
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再造新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也可以从这个宝库中找到必要的思想资料和表达方式。
因此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有利于建设新道德体系的。
( 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大胆地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也促进了精神文明的进步, 但与此同时, 也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道德以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冲击。
这种思想严重腐蚀人们的灵魂和意志, 助长形形色色的丑恶现象的泛滥。
有些人把“一切向钱看”作为了人们生活的唯一原则, 心中想的, 话里谈的, 行动上做的无一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金钱欲望。
为人民服务, 为他人奉献, 大公无私竟然为这些人所讽刺、嘲笑。
如果听任这种思想蔓延的话, 我们的社会, 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希望和前途呢?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一定要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秩序, 就一定要不断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品质。
可以说, 我们传统美德中有关义利、富贵与贫贱等许多道德观念, 在当今是可以很好地利用和借鉴的。
如孔子所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 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 得之不去也。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要求“处富贵”、“去贫贱”, 都要合乎道义, 不靠歪门邪道。
儒家还反对“富贵”了的人骄奢淫逸,提倡节俭, 富而为仁, 富而好学; 提倡“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这种道德报负,也是我们搞市场经济所需要的。
因此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有利于纠正由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们思想上的倾斜, 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平, 有利于协调社会上的人际关系, 这对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个完整的概念, 既包括力争实现或超过个别价值和相互竞争等内容, 也包括规范人们经济活动的规则、规章等含义。
如果没有市场经济规则, 如果人们的行为毫无规范可言, 那么可以肯定地说, 市场经济必然是要变形的, 必然要处于无序状态和混乱局面。
规范人们市场经济活动的规则既包括各种法律、法规, 也包括各种道德。
在强调运用法制来规范人们的市场经济活动时, 也必须辅之以良好的道德。
因为法制完备总是相对的, 再完备的法制也会存在某些“空隙”和“疏漏”。
如果人们没有良好道德的自觉约束,就会想方设法搞投机钻空子, 利用法制的某些不完备去做各种损人利己的事情。
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人人平等, 等价交换, 而许多不良现象的存在却正表现为不等价交换, 背离市场经济规律。
我们对市场经济要做好规划和引导, 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靠法制来管理市场经济。
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大力提倡传统美德,注意发挥传统美德在市场经济和其它一切经济活动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