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在北京大学的践行_梁柱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在北京大学的践行_梁柱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在北京大学的践行_梁柱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在北京大学的践行

梁 柱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

摘 要:强调美学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他从教育方针的层次上,形成了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思想。他把美育又称作美感教育,使之激发、陶冶和完美人的高尚感情,达到美与善的和谐的统一。他认为人具备高尚的思想情操,即健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能够有探求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所以主张科学与美术并重,认为两者是相互补充和相互推进的,同为新教育之要纲。蔡元培积极倡导美育,不仅是为共和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才,而且也体现他对社会进步的关注。他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和“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就是针对时弊的、有积极意义的进步主张。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北京大学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3)06-0005-07

收稿日期:2003-09-08

作者简介:梁 柱(1935— ),男,福建省福州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在中外教育史上,美育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早在周朝的贵族教育中就以六艺分门别类,乐居礼后,占第二位。春秋之后,作为整体的乐开始分

化。孔子曾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泰伯》)这时乐与诗、礼鼎足三分。《墨子·公孟》中

也有“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之说。这些都可以归于美育的范畴。

诚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轫于18世纪中叶的德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传入我国。早在辛亥革命前,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时,于莱比锡大学“讲堂上既常听美学、美术史、文学史的课,于环境上又常受音乐、美术的薰习,不知不

觉的渐集中心力于美学方面。尤因冯德讲哲学史时,提出康德关于美学的见解,最注意于美的超越性与普遍性。就康德原书,详细研读,益见美学关系的重要”。他是我国留学生中第一个注重学习和研究美感教育的,也是国内较系统地研究和介绍西方美学的一位重要学者。在1928年舒新城编的《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一书中,则称他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提倡美感教育的“惟一的中坚人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美育一词,也是蔡元培由德文 sthetische Erziehung 意译出的,并为教

育界所认同。从而,使美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蔡元培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总是把他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观汇入到自己的美育实践中,并加以积极地推广。蔡元培是近代中国美育的倡导者和奠基者,他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先,他把美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五大宗旨之一,在教育方针上确立了美育的地位。民国成立后,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在此期间,他着手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仿照西方资产阶级的教育制度,建立起我国近代的教育体制。他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把清末学部制定的忠君、尊孔、尚武、尚公、尚实五项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旨,改成为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项,删去了违背共和政体和不合信仰自由原则的忠君、尊孔两项教育宗旨。他强调新的五项教育宗旨中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并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纲领。他重视世界观教育,即开设哲学课程,目的兼采周秦诸子、印度哲学及欧洲哲学,以打破二千年来墨守孔学的旧习;同时,他又主张以美感教育作为世界观

第40卷第6期2003年11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 niversity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Vol .40,No .6

Nov .2003

教育的重要内容,以破除人生为小己所役、一切事功以自利为前提的弊害,达到超利害、忘人我、利国福民的境界。他认为这五项宗旨相辅相成,都是“养成共和健全之人格”所需要的。从这时起,美育成为国民教育的一个宗旨,付诸实施。蔡本人为此作了很大努力,如在各级学校开设美学课程,创办美术、音乐的专门学校等。

1920年他在北京大学校长任内进一步提出:“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这四项是一样重要,不可放松一项的。”[1]1922年他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文中又指出:“我国初办新式教育的时候,提出体育、智育、德育三条件,称为三育。十年来,渐渐的提到美育,现在教育界已经公认了。”这显然是从教育方针的层次上说的,形成了“四育”并重的教育思想。

其次,在学校教育中,强调了美育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大力提倡美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他认为:“教育的方面,虽也很多;他的内容,不外乎科学与美术。”[2]“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3]他把美育作为德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并且为了强调美育的重要,又把它和德、智、体诸育并列而称之为“四育”,认为这是培育“健全的人格”所不可偏废的。

蔡元培把美育又称作美感教育,是要通过美感教育,激发、陶冶和完美人们的高尚感情,达到美与善的和谐的统一。他曾对美育及其作用作了这样的解释:“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溪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后来他为《教育大辞书》撰写的美育条目中,对美育作了如下定义:“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他认为,“顾欲行为之适当,必有两方面之准备:一方面,计较利害,考察因果,以冷静之头脑判定之,凡保身卫国之德,属于此类,赖智育之助也。又一方面,不顾祸福,不计生死,以热烈感情奔赴之,凡与人同乐,舍己为群之德,属于此类,赖美育之助者也。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对美育的特点和作用作了合乎实际的阐释。

蔡元培重视美育,是因为他认为通过美育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即以纯粹的美育,激发、陶冶人们的感情,使之有高尚纯洁的情操。他曾用“超功利”的美学观点,试图说明通过美育,能够使人们达到这样一种超脱现实的精神境界,即“提起一种超越利害的兴趣,融合一种划分人我的僻见,保持一种永久平和的心境”[3]。在阶级社会的现实中,这自然只是一种梦幻,但如果脱去这种唯心主义的神秘外衣,那么,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美感教育,却确是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如蔡元培所说不因“见小利,急近功”而“失节堕行”,不因几次挫折而颓废以至厌世,使人具有远大的抱负和进取的精神。同时,他认为美育也是促进科学发展的一种原动力。蔡元培主张科学与美术并重,认为两者同为新教育之要纲,这就是说,智育和美育应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和相互推进的。他曾以“要透彻复杂的真相,应研究科学;要鼓励实行的兴会,应利用美术”[3]来说明科学和美术之间的关系。他以为人们具备了上述高尚的思想情操,即健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能够有探求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这正如他所说的“有了美术的兴趣,不但觉得人生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就是治科学的时候,也一定添了勇敢活泼的精神”

[4]。他还认为美育可以革除人们的不良习俗,给人以正当有益的娱乐,以提起治学的兴会。他说:“常常看见专治科学,不兼涉美术的人,难免有萧索无聊的状态。”这使有些人借低劣的娱乐作消遣,有些人甚至产生厌世的思想,他们“不但对于自己毫无生趣,对于社会毫无爱情;就是对于所治的科学,也不过`依样画葫芦',决没有创造精神”。

[4]总之,蔡元培热切希望国家富强,使中国“参加于世界学术之林”,因而他要通过美育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的志向、冒险的精神和始终如一的事业心。

再次,蔡元培一生致力于科学教育和美感教育,都同他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和救国目的相联系。他积极倡导美育,不仅是为共和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才,而且也体现他对社会进步的关注。他在美育上的两个进步主张,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其一,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以美育代宗教,是蔡元培美育思想和教育思想的一个重

6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 

要方面,也是他针对封建迷信观念和帝国主义利用宗教进行侵略活动而提出的一项进步主张。

早在1916年,蔡元培就针对当时甚嚣一时的“以孔教为国教”的谬说,提出“宗教为野蛮民族所有,今日科学发达,宗教亦无所施其技,而美术实可代宗教”的看法。1917年,他正式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他指出宗教是人类蒙昧时代的产物,“迨后社会文化日渐进步,科学发达,学者遂举古人所谓不可思议者,皆一一解释之以科学”。他认为“无论何等宗教,无不有扩张己教,攻击异教之条件”。他特别指出一些宗教家“甚至为护法起见,不惜于共和时代附和帝制”,即以“宗教为之累”的明显例证。他反复强调美育的重要功能就是陶养人的高尚情感,如果美育和人的情感都依附于宗教,就会受到它的毒害。他说:“美育之附丽宗教者,常受宗教所系,失之陶养之作用,而转以激刺感情”,“产生褊狭性,误人深矣”。他指出:“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5]蔡元培除了为反对宗教愚昧和发扬科学而提倡美育外,还特别针对当时复古派要组织孔教的企图,明确表示反对以任何宗教形式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这些都反映了蔡元培要求解放思想、发展个性的民主精神。

1922年前后,在上海由一些教会学校出身的人发起了一个所谓“基督教学生运动”,并在北京设立临时全国总部。这个运动的发起,按他们自己的说法,是因为“五四以后一般天真的莘莘学子多被卷入了战争的漩涡,有的更中了马列邪说之毒,时闹学潮,走入歧途”。他们表示要“以基督化品格的青年”,“去改造社会风气”。[6]其反动政治目的是十分显然的。他们和国际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势力相勾结,决定于1922年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第十三次大会。蔡元培对宗教势力插足学校深不以为然,他曾就此事提出:“今年忽然有一个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要在中国的清华学校开会,为什么这些学生,愿意带上一个基督教的头衔?为什么清华学校愿给一个宗教同盟作会场?是大不可解。”[7]这首先引起上海进步青年的反对,组织了“非基督教学生同盟”。接着,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也决定以会员个人的名义发起非宗教运动,于是北大等一些学校学生和各界人士联合组织了“非宗教同盟”。这次非宗教运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蔡元培等一些社会名流也加入了这个组织,并被推举为同盟干事。

这时,蔡元培仍积极贯彻他的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1922年3月,在他发表的《教育独立议》一文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学中不必设神学科,但在哲学科中设宗教史、比较宗教学等;(二)各学校中,均不得有宣传教义的课程,不得举行祈祷式;(三)以传教为业的人,不必参与教育事业。

[8]大学不设神学科,学校不得宣传教义与教士不得参与教育,是他反对宗教干涉教育的三项重要原则。这一时期,北大校内是没有基督教团契一类活动的。4月9日,非宗教同盟在北大召开第一次大会,蔡元培应邀出席并发表了题为《非宗教运动》的演说。他指出:“现今各种宗教,都是拘泥着陈腐主义,用诡诞的仪式,夸张的宣传,引起无知识人盲从的信仰,来维持传教人的生活。这完全是用外力侵入个人的精神界,可算是侵犯人权的。”他还说:“我所尤反对的,是那些教会的学校同青年会,用种种暗示,来引诱未成年的学生,去信仰他们的基督教。”他在演说中重申在《教育独立议》中提出的反对教会干涉教育的三项主张,强调:“我的意思,是绝对的不愿以宗教渗入教育的。”他驳斥了那种把非宗教同盟运动看作是妨害“信仰自由”的错误看法,认为信教是自由,不信教也是自由,他幽默地作了比喻:“凡事都是相对峙的,有了引人喝酒的铺子与广告,就可以引出戒酒会;有了引人吸烟的公司与广告,就可以引出不吸纸烟会;有了宗教同盟的运动,一定要引出非宗教同盟的运动,这是自然而然的。”他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既然有这`非宗教'的信仰,又遇着有这种`非宗教'运动的必要,我们就自由作我们的运动。用不着什么顾忌呵!”[7]1923年5月,非宗教同盟还出版了一本《非宗教论》,其中还收入了马克思肖像插页和他的“宗教是人群的鸦片”(按:今译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名言,并收集了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文章。这次非宗教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活动,宣传了唯物主义的无神论思想。从这里也可以看到蔡元培以美

7

 第6期梁 柱: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在北京大学的践行

育代宗教的主张在当时的进步意义。

蔡元培力主以美育代宗教,还和他要求发展科学民主、争取社会进步的立场相一致。在他看来,任何宗教无不“扩张己教,攻击异教”,“宗教家对于人群之规则,以为神之所定,可以永远不变”。宗教所宣扬的这种愚昧、盲从和专制,就不能不是发展科学民主的极大障碍,而“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5]。他认为,美育所达到的境界,有利于社会的进化,矫正宗教的弊害,因而美育是代替宗教的最好方法。蔡元培晚年为萧瑜编著的《居友学说评论》一书作序时,叙述了当时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余在二十年前,发表过`以美育代宗教'一种主张,本欲专著一书,证成此议;所预拟的条目有五: (一)推寻宗教所自出的神话;(二)论宗教全盛时期,包办智育、德育与美育;(三)论哲学、科学发展以后,宗教对于智育、德育两方面逐渐减缩,以至于全无势力,而其所把持所利用的唯有美育;(四)论附宗教的美育渐受哲学、科学的影响,而演进为独立的美育;(五)论独立的美育,宜取宗教而代之,此五条目,时往来于余心,而人事牵制,历二十年之久而尚未成书,真是憾事。”[9](P136)虽未成书,但从这个大纲可以看到他对宗教所持的战斗的、批判的精神。

其二,提出“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蔡元培主持北大进行革新之际,正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文化的发端时期。这时,蔡元培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也有进一步的发展。他支持日益兴盛的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赞成文学革命,倡导以科学和民主为内容的新思潮。作为一位教育家,他不仅积极推动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而且也希望藉此改变日益低迷的社会风气。他曾认为当时社会“民俗日偷,士风日敝”的一个原因,是由于“师法堕落,学术消沉”。他积极倡导举办各种讲演会,冀望以此挽救士风、振兴学术、引起求学问道之心。基于同样的的考虑,他发出了“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的呼吁,他说:“现在的文化运动,已经由欧美各国传到中国来了。解放呵!创造呵!新思潮呵!新生活呵!在各种周报日刊上,已经数见不鲜了。但文化不是简单,是复杂的。运动不是空谈,是要实行的。要透彻复杂的真相,应研究科学;要鼓励实行的兴会,应利用美术。科学的教育,在中国可算有萌芽了;美术的教育,除了小学校中机械性的音乐图画之外,简截可说是没有。”他从爱护的角度,批评了新文化运动中存在的脱离实际、易走极端的流弊;他对中国固有的低级庸俗的审美趣味和丑恶的社会风貌痛心疾首,认为“在这种环境中讨生活,怎么能引起活泼高尚的感情呢?”所以他热切希望“致力文化运动诸君,不要忘了美育”。这虽非治本之道,但对于改造社会、改造落后的国民性来说,是有积极的、进步的意义。

最后,经过蔡元培的倡导和努力践行,美感教育收到了成效,美育受到越来越普遍的重视。蔡元培对美育的实施,是包括互相联系和补充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认为应贯穿在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过程,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此,他都有很好的主张和做法。限于篇幅,仅就他在北京大学推行的美感教育作一简略介绍。

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后,使他的美感教育思想和“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有可能在大学教育中得到贯彻。他重视通过音乐、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认为这是新教育的一个重要表现。他谈到音乐时曾说:“盖乐者,所谓美的教育也。古人每称乐以和众,今学校唱歌,全班学生合和,亲爱和乐之意,油然而生。此亦发扬公德之一作用也。若偏重于礼,则人人拘束,而不相亲近矣。此皆新教育之胜于旧教育者也。”[10]

在他的倡导下,北大文科开设了《美学》和《美术史》课程。例如1918年文科的国文门和英国文学门二年级,哲学门三年级等,都开设有《美学》课。1921年10月,因没有教员讲授《美学》课,他即亲自担任讲授,并开始编著《美学通论》一书。①《美学》是蔡元培主持北大期间亲自讲授的惟一的一门课。他注意教授法,教学效果很好。“他

8

①这本书稿,他只写了“美学的倾向”及“美学的对象”两章,未能完成全书。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 

讲起课来,极其活泼有趣,大家上他的课都觉得乐此不疲。”当年听过他讲授的一位学生回忆道:

他教的是美学,声浪不很高可是很清晰,讲到外国美术的时候,还带图画给我们看,所以我们听的很

有味,把第一院的第二教室完全挤满了。第一院只

有第二教室大,可坐一二百人,因为那个时候北大讲

课,除了选这课的人上课之外,任何人都可以去听,

校外去听的就不少,真同巴黎大学一样。第二教室

挤的连讲台上站满了人,于是没有法子,搬到第二院

的大讲堂。这是从前公主府的银安殿,在第二院不

专为理学院用的时候,做合班上课用的。[11](P86

-87)

他讲了约两个月,因足疾住院而中辍。他曾请青年画家刘海粟代讲了一段时间。刘海粟在绘画艺术的道路上,曾得到蔡元培的大力支持。这时他为上好美学课,曾向蔡元培请教,蔡说了一段颇有启发的话:“要大胆,镇定自若,我读过你办的《美术杂志》的文章,有一定水准;再者你的画笔会说话的。我不会画,都在讲美学,你遇到说不清楚的时候,可以用笔来说,画给他们看也很好。不过,不能以导师自居,以平民的身分对待青年学子,他们一定会拥护你。真正遇到在课堂上不好回答的难题,可以跟学生们一起商量,这样很快就建立感情,有什么不足之处他们会告诉你加以改进的。青年们极为可爱,不为他们奋斗,我们治学做事有什么意思。”[12](P208-209)①他照蔡元培的要求上了几节课,效果很好。

除开设美学课外,蔡元培还在学生中提倡注重音乐、书法、绘画的修养,以培养对美学的兴趣,丰富学生课外文化艺术生活。他认为通过音乐、美术等美感教育,有助于养成学生间团结和谐、彼此亲爱的品德。

1918年经蔡元培发起成立了音乐研究会,他亲自为研究会代拟了章程,以敦重乐教、提倡美育为宗旨,从事音乐学、音乐史、乐器和戏曲等方面的研究。研究会分中乐、西乐两部。中乐部有古琴、琵琶、昆曲、丝竹等组;西乐部有提琴、钢琴等组。规定校内外人士凡有音乐兴趣者俱可入会。音乐研究会定期开同乐会,每年春节举办一次音乐演奏会。1919年11月召开同乐会时,蔡元培到会发表演说,指出,音乐为美术之—种,与文化演进,有密切之关系。他希望会员“知音乐为一种助进文化之利器,共同研究至高尚之乐理,而养成创造新谱之人材。采西乐之特长,以补中乐之缺点,而使之以时进步,庶不负建设此会之初意”[13]。1920年,蔡元培聘请名乐师萧友梅(1884—1940)为北大讲师,担任音乐研究会导师,教授音乐史和声乐课程。在萧友梅的指导下,音乐研究会在我国首次演奏了贝多芬的交响曲。从这一年3月起,音乐研究会以它举办的音乐演奏会收入所得,出版了《音乐》月刊。蔡元培为创刊号写了发刊词。1922年8月,经学校评议会第八次会议决议,将音乐研究会改为正式的教学机构,作为附设在北大的音乐传习所,对外招收学生。蔡元培兼任所长,萧友梅为教务主任。这个传习所于这一年的10月2日开学,其宗旨是培养乐学人才,一面传习西洋音乐,包括音乐理论与技术,一面整理和发扬中国的古乐。国乐师刘天华就是这时传习所的导师之一。音乐传习所分三科:本科培养专门人材,不定年限,修完所定课程即可毕业;师范科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分甲种四年制和乙种二年制两种;另有选科是专为音乐爱好者开设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习各种课程,不定年限,修毕选习课程即可结业。传习所师生还在校内多次举办演唱音乐会。1926年夏,师范科第一期学生毕业者12人。到1927年7月,奉系军阀合并国立专科以上八校成立京师大学校时,音乐传习所被取消。

1918年2月,蔡元培发起成立画法研究会,他还为该会撰写“旨趣书”,要求“会员注意者:画有雅俗之别,所谓雅者,谓志趣高尚,胸襟潇洒,则落笔自殊凡俗,非谓不循规矩,随意涂抹,即足以

9

①当时蔡元培对国内几所美术专门学校也十分关心,刘海粟曾回忆说:“1919年12月,上海美专成立了校董事会,

蔡先生任主席,开始革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他对校董会的工作是亲自过问的,如梁启超、袁希涛、沈恩孚、黄炎培,都是由他提名之后聘任为校董的。因他远在北京,联系不便,便请黄炎培为驻沪代表。”他为该校题写的“宏约深美”四个大字,成为激励师生治学的“座右铭”。又如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即今中央美术学院之前身),是蔡元培创办的,据林文铮回忆:“他当时在百忙中每周亲自到该校讲授美学课程。”

 第6期梁 柱: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在北京大学的践行

标异于庸俗也”。并说研究会虽为课余之作,然既有志研究,“不可不以研究科学之精神贯注之”

[14](P346-347)。当时他曾对人说:“我希望这个研究会对中国画坛的除旧布新能起一点启蒙作用,才强调从事美术的人要终身不舍。兴到即来,时过情过,不持之以恒,断无成就。”[12](P207)画法研究会以研究画法、发展美育为宗旨。研究会分国画和西洋画两门。前者分山水、花卉、人物、翎毛等类;后者分铅笔画、钢笔画、炭画、水墨画、水彩画、油画、漆画、图案画等类。蔡元培还聘请校外名家陈衡恪、贺履之、汤定之、徐悲鸿等为研究会导师,并尽量为研究会活动创造条件。1920年春节学校举办为期两天的学生游艺大会,就是专门为画法研究会募捐经费的。这一年6月起,研究会出版了《绘学杂志》。1922年8月,经学校决定,将画法和书法两个研究会合并组成造型美术研究会,由蔡元培兼任会长。胡佩衡、盛伯宣、刘子泉、陈半丁等为造型美术研究会导师,定期到会指导。会员有校内和校外两种。

蔡元培在北大实行美育教育,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学术研究的兴趣,以及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都发生了很好的作用。1949年北大校友川岛写过一篇《十五年前的一个故事》,记述蔡元培主持的北大25周年校庆活动的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北大进行的美育及其成效,他写道:

就在17(日)的晚上,北大的正生日,音乐传习所定在马神庙新收拾好的第二院大礼堂中,作第一

次的公开演奏。那时北大学生的人数不到三千也有

二千多,这次音乐演奏会的入场券不能遍发,就放在

纪念会的办公室里,让爱好音乐的人自己去取。我

呢,也拿到一张,盼到晚上7点,就奔到第二院去,真

是幽静,可是进了礼堂,人已坐满,而人还不断的来,

不但内无隙地,就在外面也是人声嘈杂,还站有几百

人想进来。已经挤进来的大半没有持券,有券的却

挤不进来。眼见的快到八点钟了,坐在演奏台下面

听众当中的北大校长蔡先生知道这个情形了,走到

演奏台上,面向着听众,似乎有些怒容,继而霭然的

说:“这次音乐传习所第一次公开演奏,在广大的场

所中因为收不住音,仿佛是不甚相宜,所以定在这个

礼堂中演奏,不能普遍的发给入门券,是因为会场小

的缘故。我们这里是北京大学的礼堂,不是沙场,我

劝没有入门券而进会场的人要一律退出,出去告知

外面没有持券的也一律退去,让有券的可以进来。

爱好音乐的诸位,如果愿意听,我请音乐传习所的诸

同人再为诸位演奏一次,不但一次,以后也可以常常

的演奏。现在就请你们没有持入门券而进来的人都

出去,并且照我的话去告知没有持券的而也想进来

的人。”蔡先生说完这话之后站在台上,只听见台下

一阵鼓掌声,有一百多位没有持券的人都站起来,依

着次序陆续的出去,大家静悄悄的。蔡先生还站在

台上,含着微笑点首。我座位的周围是空虚而且寂

静,眼看没有券的人一个个的退去,有券的一个个的

进来,第二院中还是那么静穆和严肃,音乐演奏会还

是按时开幕。我鼻子一酸,含在眼眶里的眼泪要跟

着蔡先生的微笑一齐出来,我不知道巍然在我前面

的是高山呢还是大海。

从这件“小事”的记叙里,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北京大学的精神风貌,看到美感教育对人的陶冶作用。

参考文献:

[1] 蔡元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N].北京大学日刊,

1921-1-7.

[2] 蔡元培.美术的进化[N].北京大学日刊,1921-2-

15.

[3] 蔡元培.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N].晨报副刊,

1919-12-1.

[4] 蔡元培.美术与科学的关系[N].北京大学日刊,

1921-2-23.

[5]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J].新青年:第3卷第6

号.

[6] 谢扶雅.五四与基督教学生运动[J].传记文学:第

20卷第5期。

[7] 蔡元培.非宗教运动[J].觉悟,1922-4-13.

[8] 蔡元培.教育独立主义[J].新教育:第4卷第3期.

[9] 高平叔.蔡元培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 蔡元培.在浙江旅津公学演说词[N].大公报,1917

-7-14.

[11] 蒋复璁.追念蔡先生[A].蔡建国.蔡元培先生纪念

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4.

[12] 刘海粟.忆蔡元培先生[A].蔡建国.蔡元培先生纪

念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4.

[13]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国乐会上的演说词

10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 

[N ].北京大学日刊:1919-11-17.

[14] 新潮社.蔡孑民先生言行录(上)[M ].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部,民国9.

Cai Yuan -pei 's Though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Its Practice

at Peking University

LIANG Zhu

(School of Marxis m ,Peking Uni ver sity ,Bei jing 100871,C hina )

A bstract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CaiYuanpei 's education thoughts is to enforce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aes -thetics in higher education .In his educational policy ,aesthetic education is ver y important ,as well as moral educa -tion ,intellectual education ,and physical education .In his opinion ,aesthetic education can mould a person 's tem -pera ment ,and train a healthy character .The point of view “aesthetic education instead of religion ”and “culture movement should not for get aesthetic education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

Key words :Cai Yuan -pei ;aesthetic edu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责任编辑 刘曙光)(责任校对 杜家贵)

北大信息管理系隆重纪念著名学者王重民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9月18日上午,“纪念王重民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隆重召开。此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联合举办。在开幕式上,北京大学副校长林久祥教授首先致欢迎辞,特邀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于光远教授、南开大学来新夏教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彭斐章教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周文俊教授、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先生、王重民先生子女代表王平先生分别致辞。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王余光教授作了“王重民先生的生平、学术与事业”的主旨发言。此外,日本龙谷大学前校长上山大峻教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学院Leigh S .Estabrook 教授、大英图书馆东方部吴芳思研究员等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王重民,字有三,我国著名的文献学家、敦煌学家,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的开创者。王重民先生在学术研究上的主要成就集中于文献目录学研究、敦煌学及索引编纂领域。王先生是一位热诚的教育家,他平易近人,诲人不倦,深受广大学生爱戴。在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纪念王重民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为期两天。18日上午,与会代表参观了“王重民先生生平学术展览”。18日下午至19日上午,分主题研讨图书馆事业建设和图书馆学教育。

纪念王重民先生百年诞辰的纪念活动,还包括对存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资料室中王先生部分遗稿进行整理,整理出未刊遗著1.3篇,三万多字,均收录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日前出版的《王重民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之中。该书汇聚了几十位中外学者的近六十篇文章,七十多万字。该书从不同角度回顾和研究了王先生的生平与学术。

(魏 铭讯)

11

 第6期梁 柱: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在北京大学的践行

蔡元培教育思想

蔡元培是民国时期非常著名的教育大家,面对当时诡谲变幻的的社会现状,他不仅从理论上对教育与国家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教育理念;而且立足实践,对当时的北大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作为中国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之一,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经常也作为教师招聘考试的常考点。在此,特将其主要观点汇总,以供大家学习之用。 一、五育并举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完全人格。追求的是人员客观世界的和谐融通。围绕这一观点,蔡元培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其中,前三者偏向于现象世界之观念,属于政治教育;后二者以追求实体世界之观念为目的。在这个知识点中,考察方式主要有三种。 1.蔡元培的五育并举包括哪些,多选题备考。 2.五育中的核心是哪个?公民道德教育 3.以美育代宗教是谁提出的-蔡元培 二、北大改革 (一)改革校风 学生观:抱定宗旨,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砥砺德行;敬爱师长。 教师观:热心积学,学旨第一。 发展科研所,广积图书 培养学生正当兴趣 (二)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三)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四)教学体制改革;扩充文理;废科设系;设选科制 这个知识点经常会以多选题或者表述正确或错误的选项出现。经常考到的知识点有 1.蔡元培北大改革中提出的办学原则 2.蔡元培北大改革中学科和教学体制改革的内容 3.蔡元培北大改革对校风的改革内容 三、教育独立 1922年,蔡元培发表《教育独立议》,提出教育一是要独立于政党,二是要独立于宗教,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去办,保有独立的地位。 教育独立应该包括:第一,经费独立,要求政府活出某项固定收入,专作教育经费,不能移用;第二,行政独立,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政府部门之下,要由懂得教育的人

蔡元培美育与人生

蔡元培:美育与人生 今天(2018年1月11日)是蔡元培先生诞辰在150周年。元培学堂“Yuanpei Academy”,首家体系化美育机构。2013年6月20日,元培学堂“以美育人,向美而生”。自此,我们踏上了“以美育改变中国”的征程。 元,善也,始也,育也;培,养也,育也。 之所以取名“元培学堂”,是因为创始人赵孝萱希望做更基础的美育培育工作。在取名的时候,就想到了民国最先提出“美育”思想的蔡元培先生,于是决定取名叫“元培学堂”。LOGO源于中国的汉字,黑体和宋体的结合,LOGO的靛蓝,是知识分子的象征色 我们追随蔡元培先生“美育兴国”的理念,兼容并包,融合中西,承继传统,指向当代。创造当代的美育体系。 引导人们在超越功利、愉悦自由的精神状态中,体验美感生活,提升人生品味;觉知内在灵性,发现未知自我。 最终能协调感性和理性,成为人格完整、精神自由、人生幸福的人。以美育人,向美而生。 作为美育第一品牌,创造当代的美育体系。 终极使命是人人能兼具感性和理性,成为人格完整、精神自由、人生幸福的人。蔡元培是中国提出美育的第一人,“以美育代宗教说”闻名于世。毕生不遗余力地倡导美育。“美

育”一词,最早由他从德文翻译过来的。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亲自开设、讲授的一门课程,就是“美育”。 “美育救国”,这一民国教育家的号召,在今天更为迫切。元培学堂,便顺势而生。为纪念民初蔡元培弘扬“美育”的教育理想,元培学堂聚焦艺术、美学和人文教育,细分“美与修为、美与文明、美与品味、美与创造、美与财富、”等领域课程,希望影响更多的人,培养学员的艺术鉴赏力、人文素养与美学品味。。美育是什么? 蔡元培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他把美感教育说得更加明确:“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 美育≠美术教育美育≠艺术技法教育美育≠风花雪月美育≠与你无关 美是什么?美学,是感觉学。本质上是感受与感动的能力。元培的美学教育系统,循迹从感官的探索到感觉的开启,到内心的感悟与灵性的感动,从而净化情感、陶冶情操。设计一套激发人们能观察美、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这五个途径的教学系统。 当眼能看到,耳能听见,手能触摸,心能感受,我们的心就会越来越柔软,越容易被感动。而就能成为一个自由、敏感而富创造力的人,成为生活的艺术家。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及实施途径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及实施途径[摘要]当下重新审视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蔡元培的 美育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有:美育能涵养性灵,颐养人的超越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有助于学生养成高尚纯洁的人格;有助于培养人的创造精神;美育的“代宗教”说具有砥砺品格、坚定理想信念的作用。美育在高校的实施途径包括把美育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堂上、引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引入社会实践中。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思想高校思政教育 蔡元培先生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美育思想并且大力倡导,其美育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美育发展史上一枚中西合璧的明珠。他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他认为美育可以激发人们心灵深处潜在的情感,进而涤荡起灵魂的触动,并且对美的不断追求,可以对人的思想起到陶养的作用。思政工作者在具体的实践中,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更具有艺术性。因此,我们重新审视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 1.美育能涵养性灵,颐养人的超越精神。蔡元培先生在担任北大校长职务期间,对于学生中一些消极的业余生活方式,他进行了客观地分析,并大力提倡美育的涵养:“近来学生多有为麻雀、扑克或阅恶劣小说等不正当之消遣,此固原因于其人之不悦学。尤以社会及学校无正当之消遣,为主要原因,甚有生趣索然,意兴无聊,因而自杀者。所以吾人急应提倡美育,使人生美化,使人的性灵寄托于美,而将忧患忘却。”当下不少大学生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感到大学生活单调、枯燥、索然无味,部分学生终日逃课睡觉或沉迷于网络游戏。为此,涵养性灵进而颐养超越精神,不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美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当前,学生对“三观”教育的兴趣普遍不高,因此成效也不明显。具体原因,一方面,由当代青年人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当代大学生虽然内心感情丰厚,却有些急功近利,常常认为重理论而不能给未来增加就业砝码的课程是“副科”而不给予重视。另一方面,思政教育的课堂讲授方式也需要改进,“三观”教育必须触及学生的内心才能取得进展。“三观”教育的核心以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为根本出发点,而美育的教育目标也在于此,因此从这点上可以说思政教育和美育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可以说,一个具备了正确审美观的人,能对事物的表象和本质进行正确的判断,进而有助于同学们形成正确的“三观”。由此可见,美育可以通过美使人的道德得以熏陶,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养,从而潜移默化地对青年学生的“三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论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论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刘静 摘要:自由主义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基础,对自由的追求贯穿了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养成完全的人格,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而这种教育本身也须是自由的,因此他提倡学术自由,争取教育独立,目的在于为教育争自由。 关键词:自由;教育;蔡元培 一、自由的理想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理解自由的涵义:一是向外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以理性为基础和根据的,强调在理性面前个体都是平等、自由的,反对任何人为的压制。这种自由观比较重视权利的观念,把自由视为一种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如强调政治自由、学术自由、言论自由是人的基本权利。人要争得外在的自由,必须寻求建立种种制度来保护每个人的自由不受外部的侵犯。西方古典传统的自由强调的就是这种向外的自由。二是向内的自由,主要是指一种意志的自由或伦理的自由。此类自由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是指向一种精神状态或精神境界,像中国古人所描写的理想境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从心所欲不逾矩”,“上下与天地同流”,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一个不受干扰的自由境界。在人类思想史上,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其主张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个人主义是其哲学基础;在文化上,它拥护思想自由,反对思想专制;在经济上,主张市场经济;在政治上,强调“有限政府”和立宪制。可见,西方的自由主义强调的正是社会的自由或者说向外的自由。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以来,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传入中国。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在风云变幻的情势下登上历史舞台。刘军宁先生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对自由主义的学习和引进是从自由主义半途开始的,而不是从自由主义的根本处──以洛克、孟德斯鸠、休谟、斯密、柏克、洪堡、贡斯当、托克维尔、阿克顿等人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义开始的,“即使是严复也是怀着‘先天下后个人、先强国后富民’的中式士大夫的使命感,而且对自由主义抱持着工具主义的态度。”[1]因此,这就使得中国的自由主义更加带有自己的特色。李慎之先生在《自由主义传统在中国的发轫与复兴》中认为:自由主义意味着人必须自尊、自强、自律、自省,并对他人要尊重、宽容;自由主义者不但乐于听取各种各样的反对意见,而且保护反对意见。他指出,在中国“自由主义可以是一种政治学说,可以是一种经济思想,也可以是一种社会哲学。它可以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2]而且,他认为,虽然中国传统中有许多是阻碍自由主义的,但是在像儒家和道家这样的主流文化中也可以找到与自由主义相互促成的资源,“蔡鹤卿先生就是一个极好的榜样”。[2]蔡元培自由主义的思想正是他追求中西古今文化融通的结果。 蔡元培认为,不同的文化应该互相接触,取长补短,从而产生一种更具“生命力”的文化。 [3](p.50)就中国文化而言,学习西方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要“吸收而消化之,尽为‘为我’

2019年自学考试《美学》复习资料第七章

2019年自学考试《美学》复习资料第七章 第七章审美教育论 1.概述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历史线索。 答:中国古代以乐感化的传统,最早可追溯到舜时代。战国时的 中和思想,对我国美育有着重要影响。 到先秦儒家,审美活动包括艺术活动为目的,则多指两种和谐: 天人关系和人际关系。从《乐记》开始,认为乐和其他艺术具有潜移 默化的感化特征。儒家美育的目的就是中和。建安时期,徐干首次提 出了“美育”一词。其义基本上是指用礼乐为主的先王之教来培养文 质兼备的君子。 美育目标实现的过程,便是朱熹“消融渣滓”的过程。其类似于 亚氏关于悲剧效果的净化思想。 明清时期的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当时的小说、戏曲论著中。金 圣叹要求读者见文观心。 近代蔡元培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他倡导“以美育代宗教”;梁启超,是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 “趣味教育”。王国维,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为“四育”。 2.结合中西方美育思想说明美育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答:美育内涵: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 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 教育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 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美育的特点:诉诸感性、潜移默化、能动性。

诉诸感性——审美对象的基本特点首先在于,审美对象以其感性 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悦耳悦目,并打动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目的。美育 以感性的方式,来陶冶人的精神,转移人的气质。在艺术作品中,感 性形象是情感的载体。美育的过程就是使人的感情得到表现和升华的 过程,而艺术作品正是通过感性意象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诉诸感必的 美育意味着人的感受水平的丰富,用直观、个性的形式来把握审美对象,从而折射出某些价值观,蕴含着对人生和人性的感悟和体会。 潜移默化——美育主要是“化育”。中国儒道禅三家均采用此方式。美育的终极目的是要培养自由发展的人,具备敏锐的审美水平, 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生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的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 能动性——第一,在美育过程中,主体不但为外物和艺术所感动,同时也在这种感动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决定了美育的方 式多种多样,适合着审美主体的多种需要。第二,主体在美育中的能 动性还表现在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能有自觉的追求。第三,审美是人与 物的自由关系中形成的,主体在参与审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充分体 现了自己的能动性。 3.审美教育与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的主要区别。 答:对美育内涵的三种意见: 第一,美育是人格教育——把美和善二者混为一谈。导致善恶不 分的原因,一是在人类文明的初期,社会处于低级阶段,统治者所更 为关切的是等级、秩序,所有的教育都是巩固统治地位的手段。二是 因为在古代,学科尚未分化,真善美难以廓清。 第二,美育是情感教育——体现了近代西方二元分立的思维特点,即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有、感性与理性的对立。把美育界定为情感 教育在学理上是不妥的。将美等同于美感,而美感又泛化了情感。美 与情感相关,但不等于情感。审美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情感。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蔡元培美育思想的价值及魅力 先生是我国现代最卓越的教育家之一。蔡先生教育思想的鲜明特点,是春风化雨式地育人。他心中的培养目标,是一种“大写的人”,他要求塑造一种全面发展的有着健全人格的人。为此,他在高等教育中首先把学术研究提到首位,明确提出并坚决贯彻“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主张沟通文科与理科,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这里,我们想特别提到的,是他毕生不遗余力地倡导美育,使受教育者的情操受到良好的陶冶。“美育”一词,大概就是最早由蔡元培从德文翻译过来的。他强调美育,是继承了我国礼乐教化的传统,又着重汲取了西方近代教育的哲学思想的合理因素,加以融会贯通。他把整个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认为二者不可分离,有如一纸之表里。通常人们之所以沉溺于世俗的现象世界,而不能观照到理想的实体世界,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两层障碍:一是人我之差别、二是私利之营求。在他看来,政治家是务实的,主要谋求现象世界之幸福;宗教家试图脱离现实生活而追求彼岸的实体世界;教育家“则立于现象世界,而有事于实体世界者也。”就是说,要通过现象世界的认识,达到实体世界的理想。怎样通过现象世界达到实体世界呢?在“五育”之中,智育和体育比较执著于现象世界,德育和世界观教育则要求对现象世界持超脱的态度,积极进取于实体世界,而这种进取必须辅之以美育。他说:“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因为人的心理品质包含知、情、意三个方面,健全的人格要求三者和谐一致地发展。德育、体育主要与意志相关,智育主要增长知识与智力,而美育则直接与情感相联系。所以他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的这种独特地位和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是德育、智育、体育所难以取代的。为什么美育能陶冶人的感情呢?这是由于美感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他说:“食物之入我口者,不能兼果他人之腹;衣服之在我身者,不能兼供他人之温;以其非普遍性也。美则不然,即如北京左近之西山,我游之,人亦游之,我无损于人,人亦无损于我也。隔千里兮共明月,我与人均不得而私之。”因此,美育能克服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那两层障碍,使人们养成高尚纯洁的习惯,超越利害,融合人我,从而保持一种健康、平静的心态。尤其是在人类面临战争的相互残杀,或者在“物质愈发达,情感愈衰颓”的社会环境中,美育的作用更为显著。1935年,他在答《时代画报》记者问时指出:“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的情感。我们每每在听了一支歌,看了一张画、一件雕刻,或是读了一首诗、一篇文章以后,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四周的空气会变得更温柔,眼前的对象会变得更甜蜜,似乎觉得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这种使命不仅仅要使人人有饭吃,有衣裳穿,有房子住,它同时还要使人人能在保持生存以外,还能去享受人生。知道了享受人生的乐趣,同时便知道了人生的可爱,人与人的感情便不期然而然地更加浓厚起来。那么,虽然不能说战争可以完全消灭,至少可以毁除不少起衅的秧苗了。”这段话今天读来,仍然感到切中社会时弊,震撼人们心灵。 蔡先生认为,美育不但可以辅助德育的完成,而且可以促进智育的飞跃。当你沉浸于自然美的氛围或艺术美的意境时,就会消解占有的冲动,而增进“创造的冲动”。所以他要求“知识以外兼养感情”、“治科学以外兼治美术”,不仅体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在科学研究中增添生动活泼的精神,激发创造的活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蔡先生不但从理论上倡导美育,主张“五育”并举与结合,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即美育不依赖于宗教而独立地发挥作用,而且他自己躬身实践,坚持不懈。他在北京大学亲自开设、讲授的唯一一门课程,便是“美育”。他极力扶持、赞助各种与美育相关的学术研究社团。他曾亲自为音乐研究会草拟章程,确定“敦重乐教,提倡美育”的宗旨。这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阅读精选(1):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1。提出背景 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2。军国民教育 清末由国外传出,蔡元培认为,他并不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教育,然而在中国,却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主要原因: (一)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二)就国内状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个性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可见,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3。实利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4。公民道德教育 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还不够,务必教之以公民道德。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榜者,曰自由、平等、博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 由此可见,蔡元培所提倡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主张用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资料。 蔡元培在提倡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观念时,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他把西方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分别比做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义、恕、仁。毋庸讳言,这种比附是牵强的,然而,他这样做,又是有其深刻用意的。他主张广泛吸收国外文化,同时,他又强调,吸收国外文化时必择其能够消化者而吸收之,并且务必以我食而化之,而毋为彼此所同化,他批评有些志行薄弱者,一到国外留学,即弃捐其我而同化于外人。 5。世界观的教育 世界观的教育为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所首创的,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它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进行世界观教育就在于培养人对现象世界持超然态度,对实体世界则抱用心进取态度,蔡元培的世界观教育,是建立在把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这个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下,然而,他要求人们遵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原则,不要被束缚于某一学说的思想,在当时具有打破几千年思想专制统治的解放作用。 6.美育教育

蔡元培的北大改革

蔡元培的北大改革 蔡元培先生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提出先进的教育思想,实施教育改革,创办学校,为中国的教育打下基础。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1月3日,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教育部成立后,于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教育文件,是民国初年改革封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对保障政体变更之际普通教育的顺利过渡和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大学的革新整顿,蔡先生首先对课程进行了调整,取消了经科。后又依据各地高等大学的质量情况,设立了大学预科,附属于大学,以提高教育质量。1912年5月蔡先生在北大的开学典礼讲演中强调:“大学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这是他对大学的定位,也是他对大学办学宗旨的第一次阐述。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对北大进行了全面改革。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因此,他改革北大的第一步是明确大学的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主要措施如下: ①改变学生的观念。 ②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 ③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④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革新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他认为“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都可以在大学里自由地研究和讲授,并认为这是各国大学的共同准则,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对学术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也体现在教师的聘任上,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罗致各类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1912年由蔡元培主持制定的《大学令》中,即已确立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大学校务管理原则,但直到蔡元培任校长后才真正实行。他组织了由教授组成的全校最高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评议会以及各门教授会。1919年,评议会通过了学校组织内部章程,决定设立行政会议、教务会议以及教务处、总务处来对学校进行管理。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在北京大学的践行_梁柱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在北京大学的践行 梁 柱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 摘 要:强调美学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他从教育方针的层次上,形成了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思想。他把美育又称作美感教育,使之激发、陶冶和完美人的高尚感情,达到美与善的和谐的统一。他认为人具备高尚的思想情操,即健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能够有探求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所以主张科学与美术并重,认为两者是相互补充和相互推进的,同为新教育之要纲。蔡元培积极倡导美育,不仅是为共和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才,而且也体现他对社会进步的关注。他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和“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就是针对时弊的、有积极意义的进步主张。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北京大学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3)06-0005-07 收稿日期:2003-09-08 作者简介:梁 柱(1935— ),男,福建省福州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在中外教育史上,美育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早在周朝的贵族教育中就以六艺分门别类,乐居礼后,占第二位。春秋之后,作为整体的乐开始分 化。孔子曾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泰伯》)这时乐与诗、礼鼎足三分。《墨子·公孟》中 也有“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之说。这些都可以归于美育的范畴。 诚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轫于18世纪中叶的德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传入我国。早在辛亥革命前,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时,于莱比锡大学“讲堂上既常听美学、美术史、文学史的课,于环境上又常受音乐、美术的薰习,不知不 觉的渐集中心力于美学方面。尤因冯德讲哲学史时,提出康德关于美学的见解,最注意于美的超越性与普遍性。就康德原书,详细研读,益见美学关系的重要”。他是我国留学生中第一个注重学习和研究美感教育的,也是国内较系统地研究和介绍西方美学的一位重要学者。在1928年舒新城编的《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一书中,则称他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提倡美感教育的“惟一的中坚人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美育一词,也是蔡元培由德文 sthetische Erziehung 意译出的,并为教 育界所认同。从而,使美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蔡元培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总是把他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观汇入到自己的美育实践中,并加以积极地推广。蔡元培是近代中国美育的倡导者和奠基者,他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先,他把美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五大宗旨之一,在教育方针上确立了美育的地位。民国成立后,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在此期间,他着手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仿照西方资产阶级的教育制度,建立起我国近代的教育体制。他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把清末学部制定的忠君、尊孔、尚武、尚公、尚实五项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旨,改成为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项,删去了违背共和政体和不合信仰自由原则的忠君、尊孔两项教育宗旨。他强调新的五项教育宗旨中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并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纲领。他重视世界观教育,即开设哲学课程,目的兼采周秦诸子、印度哲学及欧洲哲学,以打破二千年来墨守孔学的旧习;同时,他又主张以美感教育作为世界观 第40卷第6期2003年11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 niversity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Vol .40,No .6 Nov .2003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教育。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口号。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他认为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并且不拘一家一言,所谓“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另外,他还提出教育独立思想,为实现教育真正独立,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关于教育行政独立的方案。 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西方现代文明对于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追求,在蔡元培那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或者说,蔡元培给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注入了新的、富于时代特征的内涵,这对于古老的中华文明向现代形态的转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提倡完全人格教育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为它决定我们用什么去培养和怎么去培养。在这一问题上,蔡元培先生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个人。 完全人格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人格”是他要培养的自由、民主、平等社会新人的目标。蔡元培为实现对国民进行完全人格教育,提出了“五育”并重、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一方面是适应民主共和政体对教育目标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由于他留学西欧,受到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影响,接受现代文明的结果。 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了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五育并举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他对于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美诸育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世界发展的潮流。 为了切实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他之所以要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理由是:美育是自由的、进步的、普及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保守的、有界的。毕竟,宗教是有局限的,它与自由、民主、博爱、平等、人权等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是冲突的。因此,在他的教育独立思想中提到教育应脱离宗教而独立。 (二)力倡“尚自然、展个性”

《美学》第七章审美教育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8.在西方最明确提出“寓教于乐”的思想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19.孔子的美育讲究的是() A.美善协调 B.天人合一 C.逍遥自在 D.渐修顿悟 20.审美境界的核心是() A.力量 B.自由 C.学识 D.博爱 14.美育的功能之一是() A.修身B.养性 C.求知D.养神 15.《毛诗序》强调“风以动之”,说明() A.艺术感动是潜移默化的B.美育需要动力 C.美育以风为动力D.美育雷厉风行 18.“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见于古代典籍() A.《乐记》 B.《尚书》 C.《左传》 D.《诗经》 19.美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 A.能够进行艺术创造的人 B.遵纪守法的人 C.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D.学识渊博的人 20.美育与德育的社会作用() A.相互对立 B.相互包容 C.相互替代 D.相互补充 5.金圣叹提出“见文观心”这一主张的批评类型是() A.诗歌批评B.散文批评 C.小说批评D.戏曲批评 6.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美育”一词最早出现于() A.庄周《庄子》B.孔子《论语》 C.刘勰《文心雕龙》D.徐幹《中论·艺纪》 13.在20世纪初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的人物是() A.朱光潜 B.鲁迅 C.梁启超 D.蔡元培 16.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确立标志的著作是() A.《论审美教育》B.《谈美书简》 C.《美育与人生》D.《审美教育书简》 17.把美育目标的实现称为“消融渣滓”的是() A.孔子B.孟子 C.朱熹D.柳宗元 18.强调小说具有熏、浸、刺、提“四种美育”功能的是() A.王夫之B.叶燮

浅谈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715598356.html, 浅谈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作者:王盼 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9期 摘要:蔡元培不仅是现代社会美育的拓荒者,也是专业美术教育的扶植者,他终身倡导美育不辍。他的美育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兼收西方文化形成的,是那个时代催生出来的文化产物。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确立了它的独立地位,强调了美育的实践功能,拓展了美育的实施范围,是我国教育史上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本文分析了蔡元培提出美育思想的时代背景,论述了美育思想对美术教育发展以及社会产生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蔡元培思想在中国教育史占据着重要地位,回顾与反思蔡元培美育思想,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思想;美感;教育 辛亥革命时期,随着西方科学与人文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开始主动了解世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让很多爱国人士不满,因此出现了戊戌变法,但在当时的朝代国家动荡,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遭到了封建保守派的反对打压导致最后失败。这个时候,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中国文化伦理道德面临严重的打击,数不胜数的近代知识分子对于挽救民族和国家的兴亡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对于改变国家的根本,蔡元培提出了一个关键的强国之路。他把教育归为政体改革的关键,提出以教育开发民智,培养人高尚品格,进而达到反对封建,改造社会的目的。在民族危亡和忧患意识的作用下,以蔡元培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教育救国”的道路。他们认为清代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是不明智的,中西方文明的巨大差距是造成国家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学习西方先进文明迫在眉睫,教育是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最佳途径。 蔡元培深刻认识到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和科学文化的落后,因此,他把全部时间精力用来发展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他所追求的是建立一个先进的教育体系,而他在英国所学课程中,美学思想必不可少。所以从事教育工作后蔡元培对“美育”给予的高度重视贯穿了之后的一生,他从康德的哲学思想中得到了不仅仅是一般的美学思想,通过一种知识的融合,他将西方的基督教精神与中国的道教无为思想很自然的结合起来。投身教育事业后,蔡元培开始着手改革封建旧制教育,颁布中国第一个大学和中学校令,借鉴西方教育,实行男女同校等各种改革措施,建立起中国近代的教育体制。他希望通过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在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的的基础上开始新的人格培养,这种观念对于崇尚传统的保守派来说,完全是革命性的,这等于同时告诉国人,西方人的文化是先进的文明与思想,而不是所谓的蛮夷思想。但蔡元培并不是绝对的提倡西方文化,通过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他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全新的带有中国独特精神的文明教育。蔡元培还提出了“美感教育”,他相信通过美育可以有效的实施世界观教育,直至很多年后他还坚持这样的观点,“提出美育,因为美感是普遍性,可以破除人

100年前,蔡元培在北大典礼上的演讲,颠覆你的三观

100年前,蔡元培在北大典礼上的演讲,颠覆你的三观 文/马格北 1916年圣诞节,蔡元培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1917年,他在北大进行了这次演讲。 演讲的对象,是19世纪的90后。不过,我觉得,今天20世纪的90后,以及他们的教育者,也可以从中受益。 从1912年不满袁世凯,而辞去教育部长的职务,到1917年他发表这次演讲,中间有五年的时间,蔡元培都是在法国从事学术研究。 1、 总的来说,这是一次颠覆三观的演讲。 在演讲的一开始,他就来了一句: “五年前,严几道先生为本校校长时,余方服务教育部,开学日曾有所贡献于学校。诸君多自预科毕业而来,想必闻知。” 啥意思呢?就是告诉你们,我可不是失业五年才找到的工作,也别以为我是空降的干部。 首先,你们的首任校长,严复严几道,确实很牛。他的水平,不知道比你们高到哪里去了,但是我跟他谈笑风生。他做校长的时候,我可是教育部长! 有了这句敲山震虎的话,还不够,接着他说:“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为长足之进步矣。” 表面上,他是说,我跟你们分别五年了,你们应该进步很多了。潜台词则是,当年的你们,图样图森破。现在的你们,应该可以理解我接下来要说的话了。 这五年我也没干什么大事,也就是在法国办了个华法教育会,在法国倡勤勤工俭学,恩来啊,小平啊,都接受过这个组织的帮助。 总之就是一句话,哥来做北大校长,你们有谁不服! 2、 名正,则言顺。接下来,蔡校长的演讲才越发精彩。 他说,我现在当了你们的老大,对你们也没啥要求,就先说三点吧。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 也就是,你为什么来读大学?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 肖川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蕴含了现代教育思想的精髓: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造就具有“自由之意志、独立之人格”的民主社会的建设者,崇尚有尊严的多样性、有理想的包容性和健康心态的批判性。 ???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西方现代文明对于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追求,在蔡元培那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或者说,蔡元培给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注入了新的、富于时代特征的内涵,这对于古老的中华文明向现代形态的转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提倡完全人格教育 ???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为它决定我们用什么去培养和怎么去培养。在这一问题上,蔡元培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个人。 ??? “人格”是一个内涵非常歧义的概念。不同的学术领域对人格的定义、人格的描述、人格的区分、人格的内涵以及人格的评判标准也就不同。例如:心理学的观察角度和侧重点是人们自然的生理活动和生命活动。所以,它总是从人的生存上或是人的发展上或是精神上来描述人格,把人格分成正常与异常,并试图纠正异常人格以归于正常人格;法学的观察角度的侧重点是人们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所以,它常常从社会等级和财产隶属关系上描述人格,并将人格分为自由的不自由的,目的在于实现自由人格;而伦理学的观察角度和侧重点则是人们的道德关系和道德实践活动。所以,它常常从人性的规定和文明的发展上来描述人格,并将人格区分为道德和不道德的、高尚的与卑下的,其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卑下的人格,弘扬高尚的人格。各领域对人格的区分,虽然反映了各自领域对人格研究的特点,但又不是泾渭分明的,相互间的关系是交叉而又复杂的。 ??? “人格”一词来自拉丁语“Persona”一词,是面具的意思,它是个体用来向社会显露自己。换句话说,向世界显示的就是我们的人格,是人的社会自我。美国学者B·R·赫根法指出:“人格这个术语来自拉丁词Persona,是面具的意思。把人格定义为面具等于把人格视为人的社会自我,正是人的这一方面被人用来向社会显露他自己。这个定义隐含着这样的意思:由于种种原因,人还有某种隐私的东西没有被显露出来。”〔1〕 ??? 据张岱年先生考证:“在中国古代没有'人格’这个词,但有'人品’、'为人’、'品格’这些词。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有独立人格的思想……就是指人自己有一个独立意志,它不受外界势力的压制。”〔2〕在我国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中,人格主要是一个伦理道德范畴。有道德即有人格,缺德就没有人格,德高望重者则人格高尚。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格即思想人格。这种文化心态是儒学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的折射和积淀。 ??? 有学者概括出,我国理论界现在主要从三个方面理解人格:(1)在伦理学范围内,人格通常被理解为道德人格,指人的道德品质,相当于“人的品格”。由于我国古代哲学主要是一种伦理学,所以“人的品格”成了我国学术界对人格的主要看法;(2)在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眼里,人格和个性是等同的,指人的心理面貌、个人心理特征的总和,接近于“人的性格”;(3)在法学中,人格是一种权利,叫“人格权”,表示法律给予保障的与法律主体不可分离的权利,相当于“人的资格”。〔3〕 “完全人格”是他要培养的自由、民主、??? 完全人格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等社会新人的目标。蔡元培为实现对国民进行完全人格教育,提出了“五育”并重、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一方面是适应民主共和政体对教育目标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由于他

蔡元培与北大

蔡元培与北大 机电及自动化学院工业设计蔡某某蔡先生,在北大学生们更愿意这样称呼他。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当时的北京大学受封建思想迫害太深,蔡元培知道自己必须改革,而第一步需要改变的正是学生们的思想。 寻觅真正的青年启蒙导师: 虽然当时北大有一些青年导师也已经开启革新端绪,但整体而言,北大并未真正从封建传统中解放出来。蔡元培决定聘请一些有学识,能做学生的思想启蒙导师。当时北京大学的文科学长并未任命,有人举荐陈独秀。蔡元培曾经与陈独秀有过共事,看过陈独秀在上海办的《新青年》后,蔡元培清楚地知道,陈独秀就是自己一直寻找的学生思想启蒙导师。 陈独秀到北京为《新青年》募款,旅居前门外西河沿中西旅馆。在前往北大就任校长之前,蔡元培决定先去拜访下陈独秀。蔡元培从汤尔和得知陈独秀的住处后,几乎是每天都去拜访陈独秀。但一开始陈独秀因放不下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没有答应蔡元培的邀请。蔡先生并没有死心,而是坚持“三顾茅庐”。有时候,陈独秀还未起床,蔡先生就坐在房间前的一块凳子上等。陈独秀最终被蔡元培的坚持所感动,最终答应蔡元培到北大任教。在和蔡元培商议后,决定将《新青年》搬到北大办。这无疑是将新思想搬进了北大。如果说新文化的中心是在上海,那么新文化与旧文化的激烈碰撞是发生在北大。连蔡元培本人也是《新青年》的热心撰稿人。 除了陈独秀,蔡元培还聘请了胡适、刘半农、钱玄同等,北大文科的改革宣告全面展开。就任校长后,蔡元培做的头一件事不是举行仪式,而是贴出这样的一张布告,宣布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冯友兰说,看到这张布告,我们学生全明白了。更称奇的是,蔡元培把只有中学学历的梁漱溟也请进了北大。当时梁漱溟只有24岁,他潜心佛学,酷爱儒学,又主张学习西方,蔡元培请他讲授哲学,后来成为一代大家的冯友兰、顾颉刚、朱自清等,都听过他的课,都得益于北大浓郁的哲学气氛。 蔡元培不赞同康有为的百日维新运动,蔡先生认为如果没有人才的积累,就匆匆进行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蔡元培知道想要真正改变中国的旧面貌就要培养

探索和分析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探索和分析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美育是美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一定的审美实践性,通过深刻理解美育思想,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而且还能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实质就是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美育文化,又汲取了西方现代文明的美学,丰富并且完整的美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和思想都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现代意义,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格以及开展素质教育。本文就对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以及现代意义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阐述。 一、蔡元培美育思想 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形成是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汲取了西方现代美学,通过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了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美育是一种教育理念,美育思想应该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才能有效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进而能够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 (一)美育思想的功能 1.美育思想能够有效塑造健全的人格,不仅要求人们在智力中有着一定的教养,而且还要在道德思想上有着丰富的情感。美育的出发点就是针对人性的残缺,简单的来说,就是理智过分压抑了感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通过美育思想能够有效恢复个体的多样性,从而维护了人格的完整,进而塑造了健全的人格。 2.美育思想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西方国家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科学与美育,不仅要进行科学教育,还要进行美育教育,把美育思想看做是促进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一种动力。要把美的内涵渗透到科学中去,用审美的眼光对待科学,从而能够激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进而促进了科学的发展。通过进行美育思想的教育,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意识,而且还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和道德素养,从而促进了人们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二)美育的实践 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实践非常注重美育生活化,利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进行美育,能够有效保证把美育落实到实践中。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实践不是简单的对个人,而且面向整个社会群体,把美育分为三个方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他也提出了关于美育实践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以及实施方法,从而能够增强美育实践的意义。 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一)美育对教育的意义 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形成就是中西美育思想的结晶,通过不断地倡导美育,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还能促进社会的进步。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以培养人们全面发展为宗旨,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把美育贯穿到教育全过程中。蔡元培提出德智体美四种并重的思想,通过这四种协调配合,能够有效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蔡元培非常重视科学教育,将科学与美学相互结合,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