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二首

合集下载

7首现代诗短诗

7首现代诗短诗

7首现代诗短诗《七首现代诗短诗》一、原文1. 《孤独的星》在漆黑夜空的角落,一颗星孤独地闪烁。

没有群星的陪伴,它却把微光执着。

2. 《微笑的雨》细雨纷纷地飘落,像是天空在微笑着。

打湿了世间的烦恼,留下滋润的快乐。

3. 《风吹过的街》风在街上匆忙地跑,吹起女孩的发梢。

把宁静瞬间打乱,也带来自由的味道。

4. 《时光的沙》时光如同细细的沙,从指缝间悄悄滑下。

抓不住流逝的它,只能看痕迹在那。

5. 《梦的翅膀》梦生出彩色的翅膀,在脑海里诗意飞翔。

飞越现实的高墙,来到心中的远方。

6. 《沉默的树》街边那棵沉默的树,看过多少人来人去。

四季变换它不语,心中却装满故事。

7. 《心中的灯》在黑暗的心底深处,有一盏灯散发暖光。

那是希望在永驻,照亮灵魂的幽巷。

二、衍生注释1. 在《孤独的星》里,“孤独”指的是星所处的状态,没有同类相伴,独自闪耀就是一种孤独。

“执着”这里表达星尽管孤独,但仍坚持不懈地散发微光。

2. 《微笑的雨》中的“微笑”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把下雨的状态形容成天空在微笑,表示雨给人的愉悦感觉。

“打湿了世间的烦恼”是一种象征,意味着雨好像有神奇的力量能冲淡烦恼。

3. 《风吹过的街》的“匆忙地跑”是形容风的动态,它的快速流动给街道带来改变。

“自由的味道”表示风是没有拘束的,它的到来也带来一种自由的氛围。

4. 《时光的沙》把时光比作沙子,是因为它们都很细小容易流逝。

“抓不住流逝的它”形象地表达出时光难以把握的特点。

5. 《梦的翅膀》里“梦生出彩色的翅膀”,是想象梦具有像鸟一样的翅膀,象征着梦是充满活力和奇幻色彩可以飞翔的。

“诗意飞翔”表示梦的飞翔是富有意境和美感的。

6. 《沉默的树》的“沉默”体现树的状态,它不会像人一样说话发声。

“心中却装满故事”是通过拟人,表明树见证很多人和事,就像心中有故事一样。

7. 《心中的灯》中的“心中”强调这盏灯是存在于人心灵内部的。

“散发暖光”表示希望带来的是温暖和力量,“照亮灵魂的幽巷”象征希望能给人心灵深处带来光明。

四年级下册现代诗两首

四年级下册现代诗两首

四年级下册现代诗两首(一)原文。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

到处是绿的……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突然一阵风,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所有的绿就整齐地。

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年3月27日 - 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他的诗作一般是描写太阳、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艾青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三)诗歌解析。

1. 色彩的盛宴。

- 诗中列举了各种各样的绿,如“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通过丰富的色彩词汇,给读者呈现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绿色世界。

这些不同的绿,从深到浅,从浓到淡,仿佛是大自然绿色调的调色板,展现了绿色的多样性。

2. 独特的视角。

- 诗人把风、雨、水、阳光都视为绿色的,这种独特的视角打破了我们常规的认知。

这是一种通感的手法,将视觉上的绿色与其他感官体验相融合,让读者感受到绿色无处不在,仿佛整个世界都被绿色所笼罩、所渗透。

3. 动态的描写。

- 在诗的后半部分,“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突然一阵风,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先是静态地描写绿的聚集,然后通过风的作用,让绿有了动态的美。

这不仅表现出绿色的生机与活力,也象征着生命的律动。

(四)学习要点。

1. 词汇积累。

- 学习诗中的描写色彩的词汇,如墨绿、浅绿、嫩绿等,并且能够准确运用这些词汇进行描写。

2. 修辞手法。

- 体会通感的修辞手法,感受诗人如何将不同的感官体验融合在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中可以尝试运用这种独特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3. 诗歌情感。

- 理解诗人对绿色的喜爱之情,以及绿色所象征的生机与活力,进而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笔记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笔记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

笔记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笔记
一、学习目标
1. 感受诗歌的韵味和结构,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会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3. 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对文学的热爱。

二、学习内容
1. 《雨后》
通过描绘雨后景色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彩虹”、“露珠”、“绿叶”等,营造出清新、优美的意境。

同时,诗歌的节奏感强烈,语言简练,富有感染力。

2. 《星星》
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

诗歌中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如“星星像孩子的眼睛”、“夜空是宇宙的摇篮”等,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诗歌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引人深思。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难点: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理解诗歌的美学价值。

四、学习建议
1. 反复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味和节奏感。

2. 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4. 尝试模仿或创作简单的诗歌,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现代诗二首诗

现代诗二首诗

现代诗二首诗《现代诗二首》一、原文《孤独的旅人》在城市的迷宫里徘徊,我是孤独的旅人一个。

繁华的街景向后隐没,喧嚣的声浪拍打寂寞。

路灯拉长我的身影,冷漠陪着我数着步数。

心中有远方的美梦,脚下是无尽的路途。

陌生的面孔擦身而过,没有谁为我停留片刻。

唯有星子在夜空闪烁,像是知己将我窥破。

《思念的季节》落叶铺满了小径,像是思念的堆积。

风儿轻轻拂过,带着回忆的消息。

每一片落叶,都是一段往昔。

旋转着飘落大地,埋进心的土里。

秋意渐浓的时分,思念也浓得化不开。

望着远方的山脉,不知君在不在。

二、衍生注释1. “城市的迷宫”:指城市中错综复杂的街道、建筑布局,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和产生迷茫感。

2. “窥破”:这里指星子像是能够看穿孤独旅人的内心,有一种默默理解和共鸣的意味。

3. “思念的堆积”:用落叶来比喻思念,形象地表现出思念就像落叶那样越积越多。

三、赏析《孤独的旅人》主题围绕着孤独与坚持梦想。

情感上,充满了城市中个体的孤独感,在热闹的都市环境里,却感觉自己孤立无援,但同时又有着对远方梦想的一种执着。

表现手法上,通过描写街景、路灯、陌生面孔等城市中常见的元素,渲染出孤独的氛围,并且将星子拟人化,成为唯一的知己,加以对比烘托。

《思念的季节》主题是思念。

情感是对某人浓烈的想念之情。

把落叶比作思念,这是一种很形象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使得无形的思念变得可以看见、触摸。

由落叶延伸到回忆往昔,再到仅因秋意就思念难消,层层递进。

四、作者介绍仿佛能从诗中感觉到作者是一个比较敏感,内心世界丰富且细腻的人。

或许是一个在城市中打拼,心怀梦想又饱尝孤独的现代年轻人。

在感情方面有着丰富的体验,能敏锐地捕捉到季节变换带来的情绪波动。

五、运用片段1. 当你和朋友们讨论在大城市打拼的感受时,你可以说:“就像有首诗写的那样,‘在城市的迷宫里徘徊,我是孤独的旅人一个。

繁华的街景向后隐没,喧嚣的声浪拍打寂寞。

’这真的就是我们的真实写照,每天在人山人海里,却感到无比孤独。

现代诗两首笔记

现代诗两首笔记

现代诗两首笔记
(一)《我爱这土地》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二)《乡愁》
《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

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四年级第三课现代诗二首

四年级第三课现代诗二首

四年级第三课现代诗二首一、《秋晚的江上》1. 作者简介-刘大白,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

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物和乡村生活,风格清新质朴。

2. 诗句解析- “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诗意:黄昏时分,归巢的鸟儿尽管疲倦,仍奋力飞翔,驮着斜阳向远处飞去。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归鸟驮斜阳的画面,“倦了”体现鸟儿的疲惫,“驮着斜阳”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鸟儿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黄昏时分的宁静与美好。

-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诗意:鸟儿翅膀一翻,斜阳落入江中;江边白色的芦苇在斜阳的映照下,也变成了红色。

-赏析:“把斜阳掉在江上”,一个“掉”字,写出了鸟儿动作的轻盈与灵动。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把芦苇比作人,“妆成”一词生动地表现出斜阳余晖下芦苇的美丽,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

3.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写秋晚江上的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花牛歌》1. 作者简介-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

新月派代表诗人,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2. 诗句解析- “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穗剪秋萝。

”-诗意:花牛悠闲地坐在草地里,不小心压扁了一穗剪秋萝。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花牛的悠闲自在,“坐”和“压扁”两个动作,生动地表现出花牛的活泼与调皮。

- “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诗意: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白云布满了半个天空。

-赏析:“眠”字体现了花牛的安静与舒适,“白云霸占了半个天”则描绘出天空的广阔与宁静,与花牛的悠闲形成呼应。

- “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诗意:花牛在草地里行走,小尾巴甩得很快。

-赏析:“走”和“甩”两个动作,表现出花牛的活泼好动,“滴溜溜”一词形象地写出了花牛尾巴甩动的样子。

第3课 现代诗二首

第3课 现代诗二首

3.现代诗二首
(一)秋江写望
【宋】林逋
苍茫沙咀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

最爱芦花经雨后,一篷烟火饭渔船。

(二)滕王阁序(节选)
【唐】王勃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译文: 推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讶。

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

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

正值雨过天晴,虹消云散,阳光朗煦,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浑然一色。

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鸣声到衡阳之浦为止。

(三)蝴蝶•豌豆花
郭枫
一只蝴蝶从竹篱外飞进来,
豌豆花问蝴蝶道:
“你是一朵飞起来的花吗?”
(四)湖上
胡适
水上一个萤火
水里一个萤火,
平排着,轻轻地,
打我们的船边飞过。

他们俩儿越飞越近,
渐渐地并作了一个。

(五)春雨
刘饶民
滴答,滴答,下小雨啦……
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

”梨树说:“下吧,下吧,我要开花。

”麦苗说:“下吧,下吧,我要长大。

”小朋友说:“下吧,下吧,我要种瓜。


滴答,滴答,下小雨啦……。

第3课《现代诗二首》教案

第3课《现代诗二首》教案
4.表达与交流:通过诗歌朗读、赏析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增进人际交流。
5.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尊重生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多元的语文能力,使他们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个人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理解与鉴赏:通过学习《现代诗二首》,使学生能够理解现代诗的基本特征,感受诗歌的情感表达,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思维与发展: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诗歌的主题、手法和意象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
3.文化与传承:了解现代诗的发展背景,体会诗人的创作情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认同感,促进文化传承。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语气和情感,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例如:《我爱这土地》中“啊,我多么骄傲”的感叹句,要求学生用激昂的语气朗读,表达诗人的自豪情感。
-诗歌意象分析:理解两首诗中的主要意象,如《我爱这土地》中的“鸟”、“土地”等,以及《乡愁》中的“邮票”、“船票”等,把握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灵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现代诗的基本概念、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现代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诗歌解析:分析两首诗的意象、手法和主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现代诗的艺术魅力。
4.赏析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两首诗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现代诗二首太阳礼赞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运用欣赏诗歌的方法阅读、鉴赏诗歌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领会蕴含在诗中丰富的情感。

2、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教学难点: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过程设计:一、导入,然后分组,组织课堂。

二、教师朗诵,然后指导学生朗诵。

三、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

四、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五、师生共同回忆阅读、鉴赏诗歌的方法。

学生反馈,师生交流、归纳。

1、体会诗歌语言的准确、形象、凝练;2、领会诗歌蕴含的丰富情感;3、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六、各组分工协作,讨论以下问题,组长组织交流,准备发言稿。

流程:学生互相讨论——自己写稿——互相交流——组长整理本组成果——组长在班上交流。

1、郭沫若笔下的日出胜景是什么样子的?2、太阳象征着什么?3、说说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4、说说诗歌美妙的意境。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其中。

七、教师指定第一组读前三节,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

学生反馈,师生交流:1)日出前:光芒万丈2)日出时:火一样准确、形象、凝练描绘日出胜景3)日出后:耿晶晶、白灼太阳(象征光明、真理、未来新生祖国)八、教师指定第二组读全诗,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教师补充以上板书。

九、教师指定第三组读后四节,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教师补充以下板书。

4)——7)礼赞——抒情澎湃的激情对美好祖国的追求对祖国强烈的爱师生交流、总结:诗人描绘了日出的胜景,抒发了如火山喷发的像怒涛澎湃的激情,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的追求和强烈的爱。

十、教师指定第四组读全诗,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师生交流、总结。

(明确)辽阔的大海上,波涛汹涌澎湃,霞光万丈,一轮红日缓缓上升,将大海上的云彩染成一片火红。

太阳啊,请你永远照耀世界,将四周的黑暗驱除出去吧!太阳啊,请赐给我无穷无尽的光和热吧,我将为你献身。

十一、师生共同总结是如何欣赏这首诗歌的。

十二、学生自读《炉中煤》,然后自己分享第二个礼物。

思考问题:1、请找出诗中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并说说这样比喻的好处。

2、请说说《炉中煤》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在主题上和《太阳礼赞》有什么相同之处?(师生共同聊聊爱国这个话题。

)十三、实践中感受象征的魅力▲读下面一段文字,运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给“母爱”找出合适的意象。

母爱,一个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

母爱就像一场春雨,一首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母爱就像________________,幽远纯净,和雅清淡;母爱就是________________,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母爱就像_________________,婉转悠扬,轻吟浅唱;母爱就是_________________,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答:一首田园诗;一幅山水画;一首深情的歌;一阵和煦的风。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象征手法的魅力。

答案不必统一,只要能符合特征就行。

)课文赏析:全诗共七节,前三节写景,后四节抒情第一部分:写景,描绘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不同景象。

“辽阔的大海上,波涛汹涌澎湃,霞光汹涌万丈,一轮红日缓缓上升,将大海上的云彩染成一片火红。

”画面具有动态美和色彩美,因而能给人一种飞动的感觉。

这里,诗人运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将太阳的光线由弱到强,将太阳的色彩由淡到浓的过程清晰地表现出来。

写景是为了抒怀。

第二部分,作者对太阳敞开胸怀,述说自己的愿望。

每句以“太阳哟”开头,诗人请求太阳永远照耀世界,将四面的黑暗驱除出去:诗人希望能从太阳吸取无穷无尽的光和热,将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

诗人愿和太阳融为一体,表达了为光明而献身的理想以及同一切黑暗势力作搏斗的信念。

四至七节,诗人的感情如火山爆发,充分表现了“五四”时期那种特有的狂飙精神。

最后一节中”的笑“,更是渗透了诗人的欢快之情,使画面活跃起来。

评析:诗人对太阳充满了如此强烈的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美的热烈追求,这种美不但包括自然美,也包括理想美,因为在诗人的心目中,太阳是光明的象征,也是真理的象征,也是未来中国的象征。

诗人渴望“美的中国”早日到来。

于是诗人用笔将他所要表达的社会理想表达出来了。

《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

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第七步: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一、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点出土地情结。

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

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结。

“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3、升华土地情结。

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

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

“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问题探究: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回答: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

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回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回答: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回答:“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5、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回答: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6、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7、“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回答:“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8、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回答: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

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

诗意层层递进。

9、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

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10、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