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游戏理论介绍
游戏理论主要内容

(三) 复演论(种族复演说)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其主要观点是: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
童身上的复演。
Page 5
(四) 生活预备说
德国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格罗斯(K.Groos)从“ 本能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儿童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 种无意准备、是为成熟作预备性练习的“生活预备说”或 “练习说”。
Page 32
三、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
他认为,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研究儿童游戏 应当以角色游戏为主要对象。他还认为儿童的角色游戏不 是个体自发出现的,而是由于社会的需要出现的。此外, 他还强调对于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在游戏过程中,儿童 个性的形成是在儿童与成人的相互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他还认为儿童的角色游戏不是个体自发出现的,而是由 于社会的需要出现的。
他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质生产过程中发 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强调心理 发展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儿童游戏出现的诱因是:当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超出儿童实际能力的、 不能立即实现的愿望时,游戏就发生了。
Page 30
(二)游戏的发展价值 维果斯基认为游戏对儿童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
Page 25
五、 对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
(P67)
Page 26
第四节 社会文化历史派的游戏理论
总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也称维列鲁学派,是苏联当代最 大的一个心理学派别,主要成员有维果斯基、列昂节夫、 鲁宾斯坦、艾里康宁等,他们都在阐述自己的心理学思想 时涉及到儿童游戏的问题,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为基础,创造了与西方不同的游戏理论。
Page 33
对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评 析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1):经典游戏理论作者:陶金玲来源: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游戏伴随着儿童发展,儿童在游戏中成长。
游戏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各种文化的社会都有游戏,可能各有特点,却存在更多相似的形式和共同的性质。
游戏的历史没有尽头,有了人类就有了游戏,游戏随着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而不断发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关注着儿童游戏的行为,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游戏理论。
由于他们研究的角度和对象不同,因此,对游戏的本质作了种种不同的解释。
又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心理学发展水平不同,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学派的游戏理论。
学习和了解有关游戏理论将会帮助我们提高对幼儿游戏的认识,更好地指导幼儿园游戏实践。
第一节经典游戏理论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是儿童游戏研究的初兴阶段。
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这些理论被称为经典的游戏理论。
一、剩余精力说剩余精力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思想家、诗人席勒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
他们认为,游戏是人的机体内部的剩余的力量产生的。
他们认为:“高级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之外,他们还有剩余的精力,这种剩余的精力就要找出路消耗、发散出来,否则就会像不透气的蒸汽锅,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形式——游戏以获得快乐,所以就产生了游戏。
” 席勒认为,幼儿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所以只有游戏,游戏是剩余精力无目的的支出。
斯宾塞提出,生物都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幼儿在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需要发泄,就产生游戏。
剩余精力说似乎反映了一个我们熟知的常识,当我们在工作或学习以后,如果觉得还有时间和精力,我们就会通过积极的娱乐活动去打发时间和精力。
二、松弛说德国的拉察鲁斯及裴茄克认为,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在工作疲劳后,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
游戏产生于人们的劳动,游戏可以减轻人们劳动和学习上的疲劳。
幼儿在紧张的学习后,为娱乐而游戏。
松弛说反映了一个我们的日常经验,休闲活动有助于长时间工作后的精力恢复,当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感到疲劳的时候,常常会通过娱乐去放松一下,以使身心得到调整。
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的流派

四、生长说
代表人物:美国阿普利登和奇尔摩
主要观点:游戏是幼小儿童能力发展的一种模式 ,是机 体练习技能的一种手段,生长的结果就是游戏;游戏是练 习生长的内驱力,儿童通过游戏可以生长。
五、复演说
代表人物:美国的霍尔
主要观点: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 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重现祖先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 活动。
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的流派
第一节 经典的游戏理论
经典的游戏理论的各个流派,主要是试图解释 游戏产生的原因,即儿童为什么游戏
一、剩余精力说
代表人物:德国的席勒和英国的斯宾塞
主要观点:儿童身上有除了维护正常生活之外 的剩余精力。儿童的剩余精力必须要找到 出路消耗、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的 蒸汽锅,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 目的的活动方式----游戏以获得快乐,这样 就产生了游戏。游戏就是儿童和高等动物 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
第三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主要观点:游戏是一种在已有经验范围里的 活动,是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是 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或表现形式,儿童游戏 的动力基础在于智慧的发展形式,即用认知 发展理论的术语来说,游戏是同化超过了顺 应。游戏的发展受认知发展的驱使和制约, 并与认知发展的阶段相适应;另外,游戏的 功能:以同化作用改变现实,满足自我的情 绪需要。儿童之所以游戏,特别是象征性游 戏,是因为儿童难以适应周围现实世界,为 达到必要的智力上的平衡和情感上的满足, 而不是本能。
第四节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主要观点:游戏是一种社会反映性活动,是 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是学前儿童的 主导活动,需要成人指导。
第五节 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
一、游戏的觉醒理论
第十章国外学前游戏理论的流派

皮亚杰游戏发展阶段表
年龄 0~2岁 2 ~7 岁 7~12岁
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游戏类型 练习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 规则游戏
二、感知运动活动时期游戏的发生和发展
练习性游戏有三种发展趋向:
第一,因而增加了表征而变成象征性游戏; 第二,向社会化方向发展,趋向于规则游戏;
理论基础
一、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思想 本我:本能欲望 人格理论 超我:社会规范 自我: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 (1)儿童的行为更多地受本我的支配,活动主 要 受“快乐原则”驱使 (2)成人总是以社会准则去要求儿童,控制儿 童——儿童在现实中受挫 (3)游戏是协调本我和超我矛盾的中介
观点
游戏的调节机制
局限性 1.受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从本能的生物性角度解释游 戏,关注人类特性,不是个体特点。 2.以工作作为游戏的对立面解释游戏,总体有些消 极。 3.主要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科学的实验基础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帕勒、蒙尼格和埃里克森
理论观点: 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原始冲 动和欲望,而人的原始冲动和欲望在人类社 会中是受到压抑不能随意直接表现出来的, 这种压抑如果找不到一条出路便会导致精神 分裂。游戏便是解决内在心理矛盾和冲突的 途径。故该理论又被成发泄论或补偿论。
第十章 国外学前游戏理论的流派
经典的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认知发展学派的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
第一节 经典的游戏理论
剩余 精力 说
成熟 说
松弛 说
经典游 戏理论
生活 预备 说
复演 说
生长 说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1):经典游戏理论作者:陶金玲来源: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游戏伴随着儿童发展,儿童在游戏中成长。
游戏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各种文化的社会都有游戏,可能各有特点,却存在更多相似的形式和共同的性质。
游戏的历史没有尽头,有了人类就有了游戏,游戏随着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而不断发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关注着儿童游戏的行为,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游戏理论。
由于他们研究的角度和对象不同,因此,对游戏的本质作了种种不同的解释。
又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心理学发展水平不同,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学派的游戏理论。
学习和了解有关游戏理论将会帮助我们提高对幼儿游戏的认识,更好地指导幼儿园游戏实践。
第一节经典游戏理论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是儿童游戏研究的初兴阶段。
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这些理论被称为经典的游戏理论。
一、剩余精力说剩余精力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思想家、诗人席勒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
他们认为,游戏是人的机体内部的剩余的力量产生的。
他们认为:“高级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之外,他们还有剩余的精力,这种剩余的精力就要找出路消耗、发散出来,否则就会像不透气的蒸汽锅,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形式——游戏以获得快乐,所以就产生了游戏。
” 席勒认为,幼儿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所以只有游戏,游戏是剩余精力无目的的支出。
斯宾塞提出,生物都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幼儿在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需要发泄,就产生游戏。
剩余精力说似乎反映了一个我们熟知的常识,当我们在工作或学习以后,如果觉得还有时间和精力,我们就会通过积极的娱乐活动去打发时间和精力。
二、松弛说德国的拉察鲁斯及裴茄克认为,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在工作疲劳后,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
游戏产生于人们的劳动,游戏可以减轻人们劳动和学习上的疲劳。
幼儿在紧张的学习后,为娱乐而游戏。
松弛说反映了一个我们的日常经验,休闲活动有助于长时间工作后的精力恢复,当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感到疲劳的时候,常常会通过娱乐去放松一下,以使身心得到调整。
第十章--国外游戏理论

(三)帕勒和蒙尼格的游戏观点
帕勒(Peller)的角色动机说 ——情感驱力才是儿童角色扮演的原因,模仿只是一 种表现形式 ——情感因素:爱戴、尊敬、羡慕/嫉妒、愤怒、畏 惧、敌视 ①模仿自己爱戴的人——可以实现成为这样的人 的愿望 ②模仿自己畏惧的人——可以控制焦虑和创伤 ③模仿低于自己身份的人——可以享受已被现实 排斥的幼稚
第十章 国外学前游戏理论流派
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前苏联的活动游戏理论 游戏的激活理论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一、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
18、19 世纪出 现的游 戏理论。
精力 过剩 说
预演 说
松弛 消遣 说
经典游 戏理论
复演 说
(一)精力过剩说(剩余精力说)
启示与评价
启示: 儿童游戏时间的保证和机会的提供 评价: •试图说明游戏的物质前提 •在游戏研究领域起到了拓荒者的作用 •缺乏以实验为依据的证明(思辨) •无法解释孩子游戏到精疲力尽后又开始 游戏
(二)松弛消遣说(娱乐论)
• 代表人物:德国学者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
(Partick)
• 人之所以游戏并不是因为精力“剩余”,
(三)预演说(生活预备说)
代表人物: (德)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格鲁斯——游戏是 对新生儿或幼小动物在适应环境上不完善本能 的无意识的训练和准备。 小猫戏球——捕鼠的练习;小狗嬉咬——自卫 的练习;男孩玩打渔——将来养家谋生;女孩 子玩娃娃——将来养育子女做准备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 儿童在游戏中怎么样,当儿童长大的时候, 他在许多方面的工作也会怎么样。因此,未 来活动家的教育,首先要从游戏开始。
主要观点
• 1、游戏是儿童智力活动的一方面,是同 化超过了顺应。 • 2、游戏是儿童巩固概念的方法,是思维 与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 3、游戏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现 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同化改变现实,
第二章游戏的理论流派

五、生长说
代表人物:美国阿普利登和奇尔摩 主要观点:他们以为游戏是幼小儿童能力
发展的一种模式,是机体练习基恩能够的 一种手段,生长的结果就是游戏;游戏是 练习生长的内驱力,儿童通过游戏可以生 长。
六、成熟说
代表人物:荷兰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拜敦代克 主要论点: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以进行活动,
(二)经典游戏理论的局限性
经典游戏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研究 范围限制太多,只能对一小部分游戏行为 作解释,不能解释儿童游戏的全部行为。
把儿童游戏与小动物的游戏需要等同起来, 认为游戏是儿童生物本能的表现,把儿童 内在的游戏需要,是儿童基本生活欲望的 表现。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7成人期(25~65)生长性对自我停滞专业与共同的家庭教 育和传递的继承照顾
8成熟期(65岁~)综合性对绝望人类我的种族智慧面临死 亡
(二)游戏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阶段1:游戏对于亲子关系的形成和信任感的产生 具有重要的意义。婴儿和母亲往往相互凝视,这 种视觉的相互作用具有游戏性。母亲的眼神不仅 传递着爱的信息,也含有游戏性的鼓励。
三、复演论(种族复演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主要观点: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 在儿童身上的复演。不同年龄的儿童复演祖先不 同形式的本能活动,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 人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他认为人类的文化经验 是可以遗传的,游戏中的所有态度和动作都是遗 传下来的,如儿童爬树、摇树是重复类人猿在树 上的活动;而打猎、捕鱼、搭房子则是重复原始 人的活动等。儿童就是要在游戏中根除“史前状 态的动物残余”,让个体摆脱原始的、不必要的 本能动作,为当代复杂的活动作准备。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2):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2):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第二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20世纪40年代至50、60年代,是儿童游戏研究的缓慢发展阶段,精神分析理论在这一阶段的儿童游戏研究领域占统治地位。
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弗洛伊德和美国的埃里克森,他们根据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理论,从精神分析角度来解释游戏,重视游戏问题的研究。
一、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一)游戏的发泄、补偿说游戏能使儿童得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紧张、约束,为儿童提供一条安全的途径来发泄情感,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以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冲动和欲望,使心理得到补偿。
(二)游戏的动机是唯乐原则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受愉快原则支配的,表现为游戏能满足幼儿的愿望,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中由于愿望的满足和痛苦的消失而获得情感上的快乐。
儿童游戏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
幼儿的愿望就是快快长成大人,做大人所能做的事情,这种愿望只有在游戏中才能实现。
幼儿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活动,“开医院”,当医生;“过家家”,当爸爸妈妈;“开汽车”当司机等,正是这种愿望的反映。
幼儿通过游戏模仿成人的活动,扮演成人的角色,使幼儿想当成人,想做成人的事的愿望得到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的对立面不是严肃的工作,而是现实真实的东西。
游戏使儿童从紧张状态和事实的约束力中解脱出来,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发泄不可接受的、常常是放肆的、冲动的、情景的安全岛,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
因此,他认为游戏并非总是和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有时在游戏中重复那种不愉快的体验,不愉快的体验也往往成为儿童游戏的主题。
使自己由现实被动的承受者转变为游戏中主动的执行者,这是另一种唯乐原则的体现。
在游戏中,儿童重复在现实生活中给他们巨大影响的每一件事,并且发现这些影响的力量,使他们成为环境的主宰者。
如医生给幼儿打针,这些动作使幼儿感到疼痛、可怕,产生不愉快的体验(见下图:巨大的针管和地上的一滩血迹,反映了儿童对打针的恐惧心理),通过给布娃娃或同伴打针的游戏幼儿消除了紧张、不愉快的体验,逐渐地从游戏中得到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亚杰对儿童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论述
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反射练习期(0-1个月) 第二阶段:练习性游戏发生期(2-4、5个月)
第三阶段:有目的的动作逐渐形成期(4、5-9个月)
第四阶段: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9、10-11、 12个月)
第五阶段:为了看到结果而行动期(11、12-18个 月)
第六阶段:象征性游戏形成期(18-24个月)
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
一、儿童游戏的社会性本质
二、游戏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三、游戏的关键特征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
经典游戏理论
1、剩余精力说
2、松弛说
3、生活预备说
4、复演说
5、生长说
6、成熟说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 (一)游戏的发泄、补偿说 (二)游戏的动机是唯乐原则 (三)游戏的时期是短暂的 二、艾里克森的掌握论 1、自我宇宙阶段 2、微观阶段 3、宏观阶段 三、佩勒的角色扮演 四、门宁格的宣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