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1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能量》这一节的内容主要涉及到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到能量的存在形式,以及能量在转化过程中的守恒原理。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步建立起对能量概念的认知,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于一些生活中的能量现象有一定的感知。
但是,对于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行进一步的深化。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设计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能量的概念,以及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量的概念,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教学难点:能量的转化过程,以及守恒定律的应用。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过程,通过讨论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动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能量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能量的概念,讲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3.实验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能量的转化过程。
4.讨论环节: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能量的守恒定律。
5.总结环节: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进行总结,加深学生的理解。
6.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能量转化和守恒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直观地展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过程。
可以通过流程图、示意图等形式来进行设计。
八.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斜面》说课稿(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斜面》说课稿(新版)一. 教材分析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斜面》是本套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研究斜面的原理,让学生了解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斜面对物体的运动影响。
教材中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斜面的倾斜程度和物体滑下的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而让学生探究斜面的省力原理。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等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对于斜面省力原理的深入理解仍需引导。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注重实验操作,而对理论知识的探究和思考不足,这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克服的。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斜面的倾斜程度和物体滑下的速度之间的关系,掌握斜面省力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斜面的倾斜程度和物体滑下的速度之间的关系,斜面省力的原理。
2.教学难点:斜面省力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实验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斜面的倾斜程度和物体滑下的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而探究斜面的省力原理。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展示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斜面图片,引发学生对斜面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斜面的倾斜程度和物体滑下的速度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斜面省力的原理。
3.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斜面的倾斜程度和物体滑下的速度之间的关系,总结实验现象。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第三单元 《热和燃烧》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第三单元《热和燃烧》一、单元教学的意义本单元共有八个课题,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观察研究热和热传递现象,后半部分则重点探究由热引起的燃烧现象。
“热”部分的主要活动有:了解生活中有哪些热源,我们的身体可从哪些途径获得热能;观察热传递的过程;感知不同材料物体的传热速度;选择使用合适材料控制热传递的速度……“燃烧”部分的主要活动有:观察燃烧现象;探究燃烧与温度和空气的关系;了解人类对火的利用;学习如何安全用火……通过对热和燃烧两部分内容的探究学习,希望学生获得如下的认识、体验或经历:经历混合两杯水,推测哪杯水温度高,再进行验证的活动过程,能从水温及水的质量两个因素来考虑混合后水温的变化;经历设计实验、实际操作,知道固体的热传递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到较冷的一端,初步建立热的良导体的概念;经历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保温杯的活动过程,研究比较哪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最好,并设计制作一只保温杯;经历一个研究物体燃烧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过程,知道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温度达到燃点;周围有助燃的氧气;经历一个对蜡烛在固体杯内会燃烧多久与怎样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在不断否定自己推测的同时建立新的认识,并形成实验报告;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式,并且能对这些灭火方式的原理做出一些解释;尝试制作一个灭火器,初步学会使用灭火器;简要了解人类用火的发展历史了解火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知道安全用火的常识。
二、理解·思考·研讨1.“衣服能给我们带来热吗”这一活动的实验如何设计?2.“哪杯水温度高”的教学意义是什么?3.“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活动中,重点活动是什么?怎么确定?4.“哪种方法保温效果好”的活动,怎样指导学生控制好实验变量?5.做保温杯的活动,课堂上如何进行?怎样能与课外活动相结合?6.杯子中的蜡烛熄灭了,是杯中的氧气用完了吗?7.本单元的教学中,实验材料的准备会有什么困难?如何解决?三、活动分析和建议(一)热起来了教材从两只手互相搓一搓会热这一生活经验切入,引发还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这一问题,学生的答案是多样的,如运动、吃食物、取暖器取暖、晒太阳、烤火、加穿衣服……教材选择“加穿衣服让我们感觉热起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各单元知识点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做简单机械。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它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杠杆尺平衡时,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
4、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5、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轮轴由一个较大“轮”和一个较小的“轴”组成,在“轮”上用力时省力。
轮越大越省力。
6、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定滑轮不能省力,能改变力的方向。
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滑轮组,既能改变力的方向又能省力。
7、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斜面的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小,斜面的坡度越大,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大。
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旋进去就越省力。
8、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起到传递动力而使自行车运动的作用。
第一课:抵抗弯曲1、房子、桥梁等都有柱子和横梁,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2、横梁一般是立着放置的;3、形状和结构影响着物体承受力的大小;4、增加纸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纸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第二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1、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V、L、U、T或I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
增加厚度是能大大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2、瓦楞纸板的结构不但呈W形,而且纸板的里面是又折又黏合的,这样虽然减少了纸板的宽度,要降低一点抗弯曲能力,却增加了纸板的厚度,从而大大增强了纸板的抗弯曲能力,所以,瓦楞纸板的结构能使柔软的纸变坚硬。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这就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讨论和交流 等活动,体会根据从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不能确
定为唯一一个物体。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
动手操作能力,积累还原立体图形的经验。பைடு நூலகம்
p2
1 3、课例分析三
本节课的编排用了情景+问题串,引导学生
能够根据二维的照片识别和判断拍摄地点
与照片或图片的位置关系。
问题1:可以通过观察、想象,做出正确地 判断——抓住主要景物之间的位置关系。 问题2:观察起来有难度,两个小朋友交流 方法和判断依据。 问题3:进一步体会随着拍摄位置的变化,
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也在发生变化。
生认识到根据从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不能唯一确定一个物体。
重视。
1 3、课例分析一
例如,观察物体这节课就是借助二维图形与三维 图形之间的转换,为学生提供进行二维图形与三维 图形之间转换的素材帮助学生建立面与体的转化关 系,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编排上区别于旧版教材的是层次更清晰了, 比赛一是从三维到二维。 比赛二是从二维到三维。 比赛三是借助不同搭法,积累拼搭物体的经验。
课时安排
本单元教学建议
•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 • 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 • 并画出草图。 2. 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 原立体图形(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 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 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 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立方体的数量范围。 3.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 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 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 一些现象。
。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三单元说课稿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三单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三单元主要包括“磁铁的性质”、“电流与磁场的相互作用”和“电磁铁”三个部分。
这一单元的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磁铁的性质,探究电流与磁场的相互作用,以及通过制作电磁铁来巩固所学知识。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和制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磁铁和电流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磁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电磁铁的制作过程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探究。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程度不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磁铁的性质,探究电流与磁场的相互作用,并制作简单的电磁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磁铁的性质、电流与磁场的相互作用、电磁铁的制作过程。
2.教学难点:理解磁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掌握电磁铁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现象,引发学生对磁铁性质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磁铁的性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现象,总结磁铁的性质。
3.探究电流与磁场的相互作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电流通过导线时产生的磁场,探究电流与磁场的关系。
4.制作电磁铁:学生分组制作电磁铁,并进行实验观察电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现象,总结电磁铁的制作方法和原理。
5.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地球上的水”,包括三个课时:水的循环、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治理。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水的基本知识,掌握水循环的原理,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性,以及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水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水的循环、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治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待提高,他们需要通过学习,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性,学会珍惜和保护水资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循环的原理,掌握水资源的基本知识,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性,学会珍惜和保护水资源。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原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处理的方法。
2.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原理,污水处理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水循环的原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处理的方法。
2.观察法:观察水的循环实验,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3.实验法:进行水的循环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循环的过程。
4.讨论法:分组讨论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处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水的循环实验器材,污水处理模型。
2.学具:实验记录本,彩色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水的循环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水是如何循环的。
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水循环的原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处理的方法。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水的循环实验,观察水循环的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处理的方法,并提出建议。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三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新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地球上的水》,主要包括了水资源的分布、水循环、水的净化和保护水资源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状况,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学会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水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意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用水的习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水循环、水的净化和保护水资源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节约用水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资源的分布、水循环、水的净化和保护水资源的基本知识。
2.难点:水循环的原理、水的净化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3.实验教学: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循环、水的净化等知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视频等。
2.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如水槽、玻璃棒、活性炭等。
3.教学资源:收集有关水资源保护的资料,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状况,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上的水资源是如何分布的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呈现(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水资源的分布、水循环、水的净化和保护水资源等基本知识。
2.针对水循环,教师讲解水循环的原理,并通过动画演示水循环过程。
3.介绍水的净化方法,如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
操练(15分钟)1.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活性炭对水中有色杂质的吸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概述
我们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和能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树枝摇曳、溪水潺潺是能量在“工作”,我们用火做饭、开灯照明是在进行能量转化。
我们必须从食物中获取能量才能维持生命和进行活动,植物必须从阳光中获取能量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动物要靠吃植物或其他动物来取得能量维持生命,一切生物都依赖能量才能生存。
儿童从生活中,从科学课学习中,对能量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已经在使用“能量”这个词。
他们知道太阳的光和热是太阳能,知道食物能供给我们身体需要的能量,甚至知道电能、水能、风能。
但是在儿童的头脑里还没有一个关于能量更一般意义的概念。
能量概念是抽象的,我们能观察到的只是具体能量所产生的某种效应。
本单元不是从抽象的定义出发来演绎各种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而是选择了学生最熟悉的电和磁为切入口逐步展开对能量的认识。
先认识电可以转化成磁,制作电磁铁,观察玩具小电动机怎样转动起来,把电能变成机械能。
然后以电能与其他能量的相互转化为中心,认识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转化。
最后认识太阳能,了解我们现在使用的绝大部分能量都是来自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
本单元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课),认识电流能够产生磁性,制作电磁铁并研究电磁铁的磁极和磁力大小,研究玩具小电动机是怎样转动起来的,感受电能转化成动能的奇妙。
第二部分(第6~7课),通过寻找电的用途,研究电的来源,认识电能和其他能量形式及其相互间的转化。
第三部分(第8课)探究煤、石油、天然气能源矿产与太阳能之间的关系,认识我们使用的能量几乎都源于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
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逐步上升发展的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把过去学习过的声、光、电、热多种能量形式都联系在一起,在大量、具体的现象基础上逐步形成比较抽象的能量概念。
本单元安排两节课进行的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并制作“强力电磁铁”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过程充分展开、全班合作探究的活动。
通过这个探究活动能够培养学生更加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
3. 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改变线圈绕线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4. 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电池数量等有关。
5. 能量有多种形式,能相互转化,储存在一些物质中。
过程与方法
1. 制作简单电磁铁,合作设计制作强力电磁铁。
2. 做通电导线能生磁的实验,改变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研究小电动机转动原理的实验。
3. 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探究过程,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4. 用分部分观察和整体观察的方法研究小电动机的构造。
5. 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性解释。
6. 体会到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发展想象和解释的能力,意识到要尊重数据,用严谨的态度得出结论,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的重要。
3. 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了解掌握电磁铁的基本性质,做研究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
3.根据假设找出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认识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
4.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推想小电动机转动的原理。
5.初步了解能量的储存和转化,认识电能的来源。
四、教学准备
1.做电产生磁实验的器材: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开关、导线、指南针。
2.做电磁铁实验的材料:多股绝缘导线、大铁钉、大头针、直径不同的塑料管、长短粗细不同的螺栓。
3.研究电动机观察、实验器材:玩具小电动机、纸杯、橡筋圈、V形粗导线、铁丝支架、磁铁。
4.手摇发电机、各种电池或电池图片。
五、课时安排
用时9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