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操作
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穴位注射技术是将小剂量中西药物注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操作技术。
本技术通过药物在穴位的吸收过程中产生对穴位的刺激,利用药物与腧穴的双重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方法适用于多种慢性疾病。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器具及药物1.常用器具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穴位选用不同型号的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针头。
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及封闭用长针头。
2.常用药物根据临床需要通常使用以下几类药物:(1)中草药注射剂: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中药注射液。
(2)维生素注射剂:如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注射液等。
(3)其他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
多数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可考虑作小剂量穴位注射。
(二)基本操作方法根据所选穴位及用药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推入。
1.操作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慢性病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轻轻推入;急性病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将药液推入。
如需注入较多药液时,可将注射针由深部逐步提出到浅层,边退边推药,或将注射针更换几个方向注射药液。
2.注射角度与深度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的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及深度。
同一穴位可从不同的角度刺入。
也可按病情需要决定注射深浅度,如三叉神经痛于面部有触痛点,可在皮内注射成一“皮丘”;腰肌劳损多在深部,注射时宜适当深刺等。
3.药物剂量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
头面部和耳穴等处用药量较小,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0.1~0.5ml,四肢及腰背部肌肉丰厚处用药量较大,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1~5ml;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葡萄糖、生理盐水等用量较大,如软组织劳损时,局部注射葡萄糖液可用10~20ml以上,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以及特异性药物(如阿托品、抗生素)一般用量较小,即所谓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用量的1/10~1/3。
穴位注射操作要点

穴位注射操作要点
穴位注射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有效地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
疗中。
为了保证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请遵循以下操作要点:
1. 选择合适的穴位: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治疗需要,选择适当的
穴位。
可以参考相关的中医经典和治疗指南,确保选择正确的穴位。
2. 消毒准备:在进行穴位注射前,务必进行充分的消毒准备。
使用消毒剂对注射部位进行彻底清洁,并保持无菌状态,以避免交
叉感染的风险。
3. 注射技术:在注射前,准备好所需的注射器和药物。
按照正
确的注射技术将药物注射进穴位中,注意遵循标准的穴位深度和角度,以确保药物的准确投放。
4. 观察反应:注射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注意观察是否出
现不良反应或过敏症状,以及治疗效果的变化。
在必要时,及时采
取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5. 安全注意事项:在穴位注射过程中,确保操作安全。
遵循标准的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做到细心、耐心、专注。
同时,注意穴位注射后的护理工作,保持穴位干燥,避免感染和其他不良后果。
请在使用穴位注射治疗时,务必遵循以上操作要点,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如果有任何不确定的情况或疑问,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
注意:本文档中所述内容仅供参考,请谨慎操作,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
穴位注射操作规范

穴位注射操作规范一.定义穴位注射是以中西医理论为指导,依据穴位作用和药物性能,在穴位内注入药物以防止疾病的方法。
二.操作步骤与要求(一)施术前准备1、术前准备:根据病情和操作部位的需要选择不同型号的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
选取适当的施术部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施术体位,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2、消毒:术者应用肥皂水清洗双手,继以清水冲净后用75%乙醇棉球拭擦.患者注射区域局部用无菌棉签蘸取安尔碘,按无菌原则自中心向外旋转涂擦5cm×5cm的区域,不留空隙。
(二)施术方法1 取药及穿刺进针仔细核对患者姓名、年龄、床号及用药禁忌等。
取出注射器,将针头斜面与注射器刻度调到一个水平面旋紧,检查注射器是否漏气。
遵医嘱取药,药液吸入针筒后再次核对。
将注射器内空气排尽,依据穴位所在的部位、注射器的规格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持针方式、进针方式及进针角度。
术者用前臂带动腕部的力量,将针头迅速刺入患者穴位处皮肤。
进针要通过调整针头的方向、角度获得“得气”。
2 调整得气针头刺入穴位后细心体察针下是否得气。
针尖到达所定深度后若得气感尚不明显,可将针退至浅层,调整针刺方向再次深入,直至患者出现酸、胀的得气反应。
3 注入药物患者产生得气反应后回抽针芯,无回血、无回液时可注入药物。
在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
4 出针出针时用左手持无菌棉签压于穴位旁,右手快速拔针而出。
三.注意事项胸背部穴位注射,应平刺进针,针尖斜向脊柱。
下腹部穴位注射前应先令患者排尿,以免刺伤膀胱。
四.禁忌证(1)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瘤部位。
(3)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患者。
中医穴位注射诊疗操作规范

穴位注射法(一)用具及常用药液1.用具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
根据药物的剂量大小和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
常用的注射器规格为1毫升、2毫升、5毫升、10毫升、20毫升;常用的针头5-7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以及封闭用的长针头。
2.常用药物凡是可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都可供穴位注射用。
常用的药物有以下3类:(1)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川萼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人参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柴胡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等;(2)其他常用药:5%-10%葡萄糖注射液、0.9%生理盐水、注射用水、神经生长因子、硫酸阿托品、山蔗着碱、加兰他敏、强地松龙、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
(二)穴位的选择尿潴留:可选择膀胱俞术后疼痛:可选择内关、三阴交及足三里。
(三)操作方法根据所选穴位处方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按注射药量的不同选用注射器和针头。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人皮下组织,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注入。
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人药液;慢性病或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推人;急性病或体强者,可用强,快速推人药液。
如需注入药液较多时,可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将注射针头向几个方向刺人注射药液。
(四)注意事项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1日。
如因消毒不严而引起局部红肿、发热等,应及时处理。
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过敏反应、药物的有效期、药物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
4.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否则会导致不良后果。
此外,应注意穴位注射法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
5.孕妇的下腹部、腰舐部和三阴交、合谷等穴不宜用穴位注射, 以免引起流产。
年老、,选穴宜少,药液剂量应酌减。
穴位注射操作规程

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一、简介穴位注射法是将药水注入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可将针刺刺激和药物的性能及对穴位的渗透作用相结合,发挥其综合效应,故对某些疾病有特殊的疗效。
穴位注射法的适应范围很广,凡是针灸治疗的适应证大部分均可采用本法,如痹证、腰腿痛等。
二、适应症穴位注射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如痹证、中风、痿证、扭挫伤、面瘫、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头痛、失眠、心悸、心痛、高血压、眩晕、感冒、咳嗽、哮喘、胃痛、腹痛、泄泻、痢疾、乳痈、肠痈、淋病、风疹、痤疮、银屑病、目赤肿痛、咽喉肿痛、中耳炎、鼻炎、痛经、不孕症、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小儿麻痹后遗症等.三、禁忌症1、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必须做皮试,阳性反应者不可应用此药。
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使用当谨慎。
2、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否则会导致不良后果。
此外,应注意穴位注射法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
3、孕妇、年老、体弱者,要仔细斟酌选穴、用药及药物剂量。
4、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瘤部位。
5、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患者.四、物品准备根据病情和操作部位的需要选择不同型号的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
选取适当的施术部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施术体位,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五、操作步骤:1、检查药品,要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并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2、患者取正坐位或卧位,每次取2~4穴。
3、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皮肤常规消毒,取5ml注射器抽取注射液2ml左右。
4、在穴位上直刺斜刺入约10~15mm,缓慢提插至有针感,抽吸针筒无回血后,注入药液(每穴注入药液lml).5、拔出针头,消毒棉签按压防止出血。
6、隔日一次,6次一疗程。
六、注意事项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胀感, 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1日。
穴位注射

4、使用腧穴注射时,应该向患者说明本疗法的特点 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以期得到患者的合作。如局部 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持续 较长时间,但是一般不超过1天。
PPT学习交流
9
护理骨干培训
5,胸背部脊椎两侧腧穴注射时 ,针尖斜向脊椎为宜,避免直刺 引起气胸。体内有重要脏器的部 位不宜深刺,以免刺伤内脏。
6、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 ,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 多,药量也可酌情减少,以免晕 针。
7、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及合 谷、三阴交等穴,不宜作腧穴注 射,以免引起流产。
PPT学习交流
• (室内温湿度适宜,适合P此PT学习项交流
12
护理骨干培训
• 3、洗手-戴口罩-核对用物-携用物至患者床旁。
你好,现在由我为你开始治疗好吗?请让我再次核 对一下你的床头卡和腕带,核对床号、姓名、诊断、 穴位,这个操作采取坐位比较合适,我协助您坐起 来吧。今天我给你选的穴位是曲池穴,请先将你的 右前臂屈肘90度,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我按 压时您如果感到局部酸麻胀痛,请您及时告诉我。--消毒(有点凉有点痒,请您忍耐一下)--二次核对 (穴位、药物)---进针,提插得气---注射、询问--起针--再次核对(床头卡、腕带、穴位)。
1请问您以前对药物有过敏吗?
• 有稍事磕碰皮肤出现出血、瘀 斑的症状吗?
• 您对疼痛的耐受程度怎么样?
• 那让我看看您的注射部位皮肤 可以吗?局部皮肤无红肿、无 破溃、无炎症,无瘢痕,适合 此项操作。
• 这项操作大概需要10分钟,请 问您还需要去卫生间吗?请您 稍等。
穴位注射操作培训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概念]穴位注射又称水针疗法,是将小剂量药液注入穴位,把针刺与药物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症]适应范围很广,凡是针炙治疗的适应症大部分可采用本法,如痹症,腰腿痛等。
[操作程序]一、评估1、核对医嘱、治疗卡、床号、姓名。
核对医嘱,建立治疗卡。
举例医嘱内容:床号:01床;姓名:某某;诊断:腰痛(寒湿阻络);处理:穴位注射;选穴:承山穴。
2、评估患者:(1)体质及注射处皮肤情况;(2)既往病史,目前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3)心理状态和对治疗疾病的信心。
持治疗卡至患者床旁,核对医嘱、治疗卡、床头卡、床号、姓名,并与患者交流、沟通:护士:“某某女士,您好!我是您的责任拦某某,今天,您感觉怎么样?”患者:“还是有右下肢麻木疼痛的感觉。
”护士:“您是因为腰部受寒,引起经络不通而导致麻木疼痛,您别担心,通过我们的治疗和护理,您的症状很快会缓解的。
”患者:“希望可以快点好。
”护士:“为了使您快好起来,医生给了凡参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是利用丹参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和穴位的刺激作用以达到活血通络的治疗方法。
”患者:“什么是穴位注射呢?”护士:“穴位注射又称水针疗法,是将小剂量药液注入穴位,把针刺与药物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
”患者:“那是不是会很疼呢?”护士:“会有一点疼,但完全可以耐受,同时还会有酸、麻、胀、重的感觉,到时请您配合,好吗?”患者:“好的。
”护士:“因为给您选的穴位在腿上,让我看看您腿部的皮肤好吗?”患者:“可以。
”护士:“那就请您趴着睡。
”患者:“好的。
”护士:“您注射部位的皮肤完好无损,可以做穴位注射,请您先吃饭、喝水、上厕所,我准备好用物就来。
”患者:“好的,谢谢!”护士:“不用谢。
”评估情况:穴位附近周围皮肤完好,适合操作。
3、环境:清洁、舒适、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二、计划1、预期目标痹症、腰腿痛等症状解除或缓解。
穴位注射(PPT)

穴位注射是指将药物注入穴位内,通过刺激穴位和药物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注射具有见效快、疗效好、副作用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下面我将从穴位注射的原理、常用药物、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介绍。
1. 穴位注射的原理穴位注射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穴位和药物的作用,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是人体经络上的特殊点位,是气血汇聚的地方,具有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刺激穴位点位,激发人体的自身调节功能,使机体恢复正常。
而药物注入穴位后,可以通过穴位的作用,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常用药物穴位注射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激素、维生素、中药等。
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等;激素主要用于治疗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症等;维生素主要用于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中药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
3. 操作方法穴位注射的操作方法包括选穴、消毒、进针、注入药物等步骤。
选穴是选择合适的穴位,一般根据疾病的部位和症状选择相应的穴位。
消毒是使用酒精或碘伏消毒穴位周围的皮肤。
进针是刺入穴位内,一般采用垂直或倾斜进针法。
注入药物是将药物注入穴位内,一般采用垂直或倾斜推注法。
4. 注意事项穴位注射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注射深度和角度、注射速度、针刺时间等方面的操作。
药物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重计算,不宜过大或过小。
注射深度和角度需要根据穴位的结构和层次进行选择,一般采用垂直或倾斜进针法。
注射速度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控制,不宜过快或过慢。
针刺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选择,一般采用短针刺法,不宜过长或过短。
5.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穴位注射可能会引起局部疼痛、酸胀、皮下硬结等不良反应。
局部疼痛和酸胀可以通过按摩、热敷等方法缓解。
皮下硬结可以通过局部热敷、按摩、针灸等方法缓解。
如果发生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等,需要及时停药并给予抗过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