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操作规范
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穴位注射技术是将小剂量中西药物注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操作技术。
本技术通过药物在穴位的吸收过程中产生对穴位的刺激,利用药物与腧穴的双重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方法适用于多种慢性疾病。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器具及药物1.常用器具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穴位选用不同型号的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针头。
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及封闭用长针头。
2.常用药物根据临床需要通常使用以下几类药物:(1)中草药注射剂: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中药注射液。
(2)维生素注射剂:如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注射液等。
(3)其他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
多数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可考虑作小剂量穴位注射。
(二)基本操作方法根据所选穴位及用药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推入。
1.操作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慢性病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轻轻推入;急性病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将药液推入。
如需注入较多药液时,可将注射针由深部逐步提出到浅层,边退边推药,或将注射针更换几个方向注射药液。
2.注射角度与深度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的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及深度。
同一穴位可从不同的角度刺入。
也可按病情需要决定注射深浅度,如三叉神经痛于面部有触痛点,可在皮内注射成一“皮丘”;腰肌劳损多在深部,注射时宜适当深刺等。
3.药物剂量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
头面部和耳穴等处用药量较小,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0.1~0.5ml,四肢及腰背部肌肉丰厚处用药量较大,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1~5ml;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葡萄糖、生理盐水等用量较大,如软组织劳损时,局部注射葡萄糖液可用10~20ml以上,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以及特异性药物(如阿托品、抗生素)一般用量较小,即所谓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用量的1/10~1/3。
穴位注射操作规范及流程图

穴位注射操作规范及流程图穴位注射是中医治疗常用的方法,具有疗效快、副作用小等优点。
为确保注射效果,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和流程。
一、操作规范1.消毒准备在进行穴位注射之前,需要做好消毒准备。
手术室内所有操作设备和用品都要进行严格消毒,消毒液应使用规定浓度,并按照标准要求的消毒时间进行消毒。
操作者和病人双方都要做好手部消毒。
2.选择穴位选择穴位需要根据病症和具体情况来决定。
一般来说,穴位应该满足局部皮肤无感染、无瘙痒、无肿胀、无疼痛,以及针刺后出血轻、血色鲜红等条件。
3.穴位定位穴位定位需要根据病人体质、肌肉结构和病症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1)用消毒纱布或棉球清洁选定的穴位周围皮肤,注意不要涂抹其他药品或保湿剂。
(2)做好穴位标记,使用无菌标记笔或牙签,标明穴位位置。
(3)待标记完毕后,使用口红或无菌印章核对穴位位置,确保穴位准确无误。
4.针头处理将要使用的针头和注射器进行严格消毒和灭菌处理,操作者需要佩戴无菌手套。
5.插针技巧插针时应注意以下技巧:(1)插针深度以穴位深度为准,一般为0.3-1.5cm。
(2)插针应平行于皮肤,不得斜插或歪插。
(3)要掌握好插针的角度和方向,针头要垂直于皮肤。
(4)当针头到达穴位时,应有轻微酸胀感,但不能感到麻木或刺痛。
6.注射操作穴位注射需要注射剂量适当、速度均匀、不得有漏注现象。
注射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抽出注射器中的空气,以避免导致患者气栓。
(2)针头插入穴位后,应缓慢注射,一般应以每分钟1ml为宜,不得过快或过慢。
(3)注射时要注意药液不要渗漏,避免造成局部水肿或疼痛等不良反应。
二、操作流程图1.消毒准备(1)将手术室内所有操作设备和用品进行严格消毒。
(2)操作者和病人双方都要做好手部消毒。
2.选择穴位和穴位定位(1)根据病症和具体情况来决定穴位。
(2)清洁选定的穴位周围皮肤。
(3)进行穴位标记,使用无菌标记笔或牙签,标明穴位位置。
(4)使用口红或无菌印章核对穴位位置,确保穴位准确无误。
穴位注射操作规范

穴位注射操作规范一.定义穴位注射是以中西医理论为指导,依据穴位作用和药物性能,在穴位内注入药物以防止疾病的方法。
二.操作步骤与要求(一)施术前准备1、术前准备:根据病情和操作部位的需要选择不同型号的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
选取适当的施术部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施术体位,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2、消毒:术者应用肥皂水清洗双手,继以清水冲净后用75%乙醇棉球拭擦.患者注射区域局部用无菌棉签蘸取安尔碘,按无菌原则自中心向外旋转涂擦5cm×5cm的区域,不留空隙。
(二)施术方法1 取药及穿刺进针仔细核对患者姓名、年龄、床号及用药禁忌等。
取出注射器,将针头斜面与注射器刻度调到一个水平面旋紧,检查注射器是否漏气。
遵医嘱取药,药液吸入针筒后再次核对。
将注射器内空气排尽,依据穴位所在的部位、注射器的规格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持针方式、进针方式及进针角度。
术者用前臂带动腕部的力量,将针头迅速刺入患者穴位处皮肤。
进针要通过调整针头的方向、角度获得“得气”。
2 调整得气针头刺入穴位后细心体察针下是否得气。
针尖到达所定深度后若得气感尚不明显,可将针退至浅层,调整针刺方向再次深入,直至患者出现酸、胀的得气反应。
3 注入药物患者产生得气反应后回抽针芯,无回血、无回液时可注入药物。
在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
4 出针出针时用左手持无菌棉签压于穴位旁,右手快速拔针而出。
三.注意事项胸背部穴位注射,应平刺进针,针尖斜向脊柱。
下腹部穴位注射前应先令患者排尿,以免刺伤膀胱。
四.禁忌证(1)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瘤部位。
(3)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患者。
穴位注射操作流程

穴位注射操作流程
准备工作
1. 事先获取患者的病例资料和医嘱,了解患者病情和需要注射
的药物。
2. 确保医疗器械和注射药物的质量和有效期。
3. 与患者进行沟通,解释操作过程和可能的副作用,取得患者
的同意。
操作流程
1. 洗手并带好手套,确保操作环境洁净。
2. 根据医嘱确定注射穴位。
参考相关穴位图和解剖学知识,准
确找到穴位。
3. 用消毒棉球擦拭待注射的穴位,保持穴位干燥。
4. 将药物按照医嘱要求抽取到注射器中。
确保注射器无空气泡。
5. 将注射器插入皮肤,以正确的角度注射。
6. 缓慢注射药物,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症状变化。
7. 注射完成后,将注射器取出,用消毒棉球轻轻按压注射点。
8. 按照医嘱记录注射的时间、剂量和穴位。
注意事项
1. 操作过程中,注意遵循无菌操作规范,避免交叉感染。
2. 严格掌握药物的使用剂量和途径,避免药物过量或错误注射。
3. 注射时要注重技巧,避免损伤患者组织或器官。
4. 在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
处理并报告医生。
5. 操作结束后,将医疗废弃物安全处理,保持操作环境整洁。
以上为穴位注射操作流程的简要指南。
在实际操作中,应严格
按照医嘱指导和医院规章制度进行操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穴位注射操作规程

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一、简介穴位注射法是将药水注入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可将针刺刺激和药物的性能及对穴位的渗透作用相结合,发挥其综合效应,故对某些疾病有特殊的疗效。
穴位注射法的适应范围很广,凡是针灸治疗的适应证大部分均可采用本法,如痹证、腰腿痛等。
二、适应症穴位注射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如痹证、中风、痿证、扭挫伤、面瘫、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头痛、失眠、心悸、心痛、高血压、眩晕、感冒、咳嗽、哮喘、胃痛、腹痛、泄泻、痢疾、乳痈、肠痈、淋病、风疹、痤疮、银屑病、目赤肿痛、咽喉肿痛、中耳炎、鼻炎、痛经、不孕症、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小儿麻痹后遗症等.三、禁忌症1、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必须做皮试,阳性反应者不可应用此药。
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使用当谨慎。
2、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否则会导致不良后果。
此外,应注意穴位注射法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3、孕妇、年老、体弱者,要仔细斟酌选穴、用药及药物剂量.4、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瘤部位。
5、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患者。
四、物品准备根据病情和操作部位的需要选择不同型号的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
选取适当的施术部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施术体位,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五、操作步骤:1、检查药品,要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并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2、患者取正坐位或卧位,每次取2~4穴。
3、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皮肤常规消毒,取5ml注射器抽取注射液2ml左右。
4、在穴位上直刺斜刺入约10~15mm,缓慢提插至有针感,抽吸针筒无回血后,注入药液(每穴注入药液lml)。
5、拔出针头,消毒棉签按压防止出血。
6、隔日一次,6次一疗程.六、注意事项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胀感, 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1日.如因消毒不严而引起局部红肿、发热等,应及时处理.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穴位注射操作程序

穴位注射操作程序
1. 简介
本操作程序旨在指导有关人员正确而安全地进行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进行药物注射,以达到治疗和调理身体的目的。
2. 前期准备
在进行穴位注射之前,确保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 准备好所需的药物和注射器材
- 清洗和消毒注射器以及相关工具
- 整理好诊疗区域,保持干净整洁
- 确保患者无过敏史和禁忌症
3. 操作步骤
3.1 确定要注射的穴位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疾病,确定要注射的穴位。
不同的穴位有不同的功效和治疗效果,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穴位。
3.2 准备穴位
- 清洁患者的皮肤,用酒精或碘酒消毒目标穴位周围的皮肤。
- 用干净的棉球或纱布擦干消毒的皮肤。
3.3 注射操作
- 拿起准备好的注射器,确保注射器上没有气泡。
- 将注射器的针头垂直插入穴位,以适度的深度(一般为0.5-1厘米)。
- 缓慢按下注射器活塞,将药液注入穴位。
- 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症状,避免不适或出现异常情况。
- 注射完成后,轻轻拔出针头,并用棉球或纱布轻压注射点,防止出血。
4. 注意事项
- 操作时需注意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注射过程安全、卫生。
- 按照医嘱和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穴位、药物和注射方法。
- 注意穴位选择的合理性和对患者的适应性。
- 患者在注射过程中应处于舒适和放松状态,医生需与患者充分沟通和配合。
以上为穴位注射操作程序的简要步骤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对相关人员的工作有所帮助。
穴位注射操作规范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穴位注射操作规范【概念】穴位注射法是用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刺人穴位,在得气后注入药液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原理】把针刺与药理及药水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对某些疾病能提高疗效。
【适应症】凡是适应于针灸治疗的疾病,基本上均可用穴位注射法。
主要包括:1、运动系统疾病:腰腿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扭伤等。
2、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失眠、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
3、消化系统疾病:胃痛(溃疡病、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等。
4、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哮喘等。
5、五官科疾病:咽喉肿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鼻炎等。
【禁忌症】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
3.、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
4.、对注射药物过敏的患者。
【告知】1、告知患者治疗的目的。
2、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会有不适,如疼痛、出血,但这些不适是可以忍受的。
【用物准备】用具:一般选用1ml、2ml、5ml注射器,若肌肉肥厚部位可使用10ml、20ml注射器。
常用药物:(1)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人参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等。
(2)维生素类制剂:维生素Bl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维生素C 注射液。
(3)其他常用药:5%-10%葡萄糖注射液、0.9%生理盐水、注射用水、三磷酸腺苷、辅酶A、神经生长因子、硫酸阿托品、山莨菪碱、加兰他敏、强地松龙、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
【操作程序】推治疗车至病人床前→核对病人姓名、床号→做好解释工作→按穴位取舒适体位→暴露部位(注意保暖)→正确取穴→常规消毒皮肤(碘伏消二次)→再次核对药物→排气→取棉签夹住→一手拇指食指固定和绷紧穴位周围皮肤→另一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下并固定针栓→上、下提插针头回抽→无回血即将药液缓慢注入(观察及询问患者的感觉)→注射药毕→快速拔针→用干棉签轻压针眼片刻→再次核对药物→观察注射后反应→注射器置于锐器盒内→协助患者整理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范
1、检查药品,要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并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2、患者取正坐位或卧位,每次取2~4穴。
3、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皮肤常规消毒,取5ml注射器抽取注射液2ml 左右。
4、在穴位上直刺斜刺人约10~15mm,缓慢提插至有针感,抽吸针筒无回血后,注入药液(每穴注入药液lml)。
5、拔出针头,消毒棉签按压防止出血。
6、隔日一次,6次一疗程。
7、使用穴位注射时,应该向患者说明本疗法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
如注射局部出现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一般不超过l天。
8、风池穴近延髓,故应严格掌握针刺角度和深度,针刺深穴应控制在颈围的1/10内,向鼻尖方向刺0.5~O.8寸,以免伤及延髓。
脊髓两侧腧穴注射时,针尖斜向脊髓为宜,避免直刺引起气胸。
9、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以免晕针。
第 1 页共1 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注射操作规范
1、目的:在穴位中注射药物,通过针刺和药物对穴位或痛处的刺激及药理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
2、适应症:肛裂疼痛或肛门术后创面疼痛。
3、禁忌症:病人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痛的部位,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禁用。
4、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一注意”及无菌操作规程,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有毒副作用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宜做穴位注射。
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必须先皮试,结果为阴性者方可使用。
(2)、按医嘱选穴,要熟练掌握穴位的部位、注入的深度,每个穴位注射的药量一般为1-2ml。
头面浅表处为0.3-0.5m1,耳穴仅注射0.1m1,胸背部可注劓05-1ml,腰臀部通常注射2-5ml,肌肉丰厚处甚至可达10-20m1。
(3)、选穴须精筒,一般以2-4穴为宜,选择肌肉较丰满处的穴位为佳,也可选择阿是穴。
穴位应交替轮换一穴不宜连续注射。
(4)、药液不可注入血管、关节腔、脊髓腔、胸腔内,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5)、孕妇的下腹部、腰部及某些腧穴如合谷、三阴交、至阴穴禁止用此法,年老体弱者选穴宜少,药液剂量酌减。
(6)、无菌盘有效期不超过h,凡使用过一次性用品按常规处理。
穴位注射操作规程
1、素质要求:仪表大方,洗手,戴口罩。
2、评估:患者此次发病主要临床表现及相关因素、体质、既往病史、过敏史、心理状态。
3、备物:治疗盘、碘伏、无菌棉签、擦手毛巾,或快速手消液、污物缸,根据需要备穴注针头1-2个,按医嘱备药物并核对正确,抽吸药液置于无菌方盘内。
4、患者准备:核对床号、姓名,解释,按穴位取舒适体位,松开衣着,暴露注射部位,注意保暖。
5、定穴:按医嘱正确取穴,问有无酸、麻、胀感,并做出标记。
6、消毒皮肤:擦手,用碘伏棉签消毒注射部位,由内向外,直径大于5cm。
7、进针注射:再次核对,注射器排尽空气后,一手拇指及食(中)指绷紧局部皮肤,另一手持注射器,针尖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皮下,上下提插并询问患者是否有酸、麻胀感,得气后,回抽无血,将药液注入,若注射两穴以上,应做到1穴1针头,若患者有触电感,应立即退针,改换角
度再进针。
8、观察:是否有晕针及其他不良反应,有无弯针、折针等
9、起针: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签按压针孔片刻,再次核
对药物。
10、整理:协助患者整理衣着,然后整理用物,归还原位。
11、记录:记录床号、姓名、穴注时间、穴位名、药物名称及剂量、患者反应、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