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响应测试报告
电器功能测试报告范文

电器功能测试报告范文一、报告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器产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确保电器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功能测试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次报告针对某电器产品进行了功能测试,并整理出了详细的测试结果。
二、测试目的本次测试的目的是验证电器产品的各项功能是否正常运作,并检测其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性能表现。
通过测试,可以初步评估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和用户体验,为产品改进提供参考。
三、测试方法1. 功能测试:通过对产品的各项功能进行操作,验证其是否按照设计要求正常工作。
2. 性能测试: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对产品的性能进行测试,如功耗、速度、温度等。
3. 可靠性测试:通过长时间运行和负载测试,检验产品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四、测试内容和结果1. 产品外观检查:检查产品的外观是否完好,无明显的损坏或变形。
结果:产品外观整齐,无明显瑕疵。
2. 功能测试:- 开关机功能:测试产品的开关机是否正常。
结果:开关机功能正常。
- 控制面板:测试各个按键的功能是否正常。
结果:控制面板按键功能正常,响应迅速。
- 模式切换:测试产品不同模式的切换是否顺畅。
结果:模式切换功能正常。
- 其他功能:对于产品附加的其他功能,如定时、温度调节等,进行逐一测试。
结果:其他功能正常。
3. 性能测试:- 功耗测试:测试产品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功耗变化。
结果:功耗稳定,符合标准要求。
- 速度测试:测试产品在各个工作模式下的运行速度。
结果:运行速度满足预期要求。
- 温度测试:测试产品在连续工作一段时间后的温度变化。
结果:温度升高较慢,未出现过热情况。
4. 可靠性测试:- 长时间运行测试:将产品连续运行一段时间,观察其稳定性和高温下的工作情况。
结果:产品运行稳定,无异常情况。
- 负载测试:对产品进行负载测试,观察其在高负载情况下的表现。
结果:产品在高负载情况下仍能正常工作。
五、结论根据本次功能测试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该电器产品的各个功能均正常工作,用户体验良好。
冷却法测量金属的比热容实验报告

冷却法测量金属的比热容实验报告冷却法测金属比热容的分析与探究“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论文授课学期学年第二学期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号 :201110700100 姓名:殷霞任课教师:阳丽交稿日期:2012年6月1日冷却法测金属比热容的分析与研究摘要根据牛顿冷却定律用冷却法测定金属比热容是热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人的反应时间有限,计时误差较大等原因,使得实验测量精度偏低。
本文主要对该实验的实验误差来源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比热容牛顿冷却定律热电偶温度误差1、实验简介(1)实验装置简介本实验装置如左图所示,热电偶数字显示测温技术是当前生产实际中常用的测试方法,它具有更广的测量范围和更高的精度,并可以自动补偿热电偶的非线性因素等优点。
(2)实验原理和方法将质量为M1的金属样品加热后,放到较低温度的介质中,样品将逐渐冷却。
其单位时间的热量损失(?Q?t)与温度下降的速率成正比:???Q?c1M11?t?t根据牛顿冷却定律有:(1)?Q??1S1(?1??0)m(2) ?t??1??1S1(?1??0)m(3) ?t这里,C1为金属样品的比热容,?1为传热系数,S1为金属外表面积,?1与?0分别C1M1为金属与其环境的温度。
同理,对质量为M2,比热容为C2的另一种金属样品,可有同样的表达式: ??1??2S2(?1??0)m (4) ?tC2M2由式(3)和(4),可得:C2M2??2m??2S2(?2??0)m?1?S(???)1110C1M1?t所以??1?2S2(?2??0)mC2?C1?2?1S1(?1??0)mM2?tM1假设两样品的形状尺寸都相同,即S1?S2;两样品的表面状况也相同,而周围介质(空气)的性质当然也不变,则有?1??2。
于是当周围介质温度不变(即室温?0恒定),两样品又处于相同温度?1??2??时,上式可以简化为:??)1C2?C1M2()2?tM1((5)2、实验误差探讨(1) 室温?的变化给测量结果带来的误差根据测量原理,样品周围的空气温度应为恒定的,即?为恒值。
IC测试报告

IC测试报告概述该测试报告旨在对IC的性能进行详细评估和分析。
测试涵盖了各个关键指标,以确保IC的正常工作和可靠性。
测试对象我们选择了{IC型号}作为测试对象,并针对其主要功能和特性进行了全面测试。
测试方法为了准确评估IC的性能,我们采用了以下测试方法:1. 电气特性测试:通过测量IC的电压、电流和功耗等参数来评估其电气特性。
2. 时序特性测试:通过分析IC的时钟频率、延迟和响应时间等参数来评估其时序特性。
3. 功能特性测试:通过测试IC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功能表现来评估其功能特性。
4. 可靠性测试:通过长时间运行和极端环境测试来评估IC的可靠性。
测试结果经过详细测试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测试结果:1. 电气特性:IC在标称电压下具有正常的电气特性,电流和功耗符合预期。
2. 时序特性:IC的时序特性稳定可靠,时钟频率和延迟符合设计要求。
3. 功能特性:IC在各项功能测试中表现良好,实现了设计要求的各项功能。
4. 可靠性:经过长时间运行和极端环境测试,IC表现出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结论根据测试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IC的性能和特性达到了设计要求,并且具备良好的可靠性。
它适用于广泛的应用领域,能够满足各种复杂电路的需求。
建议在进一步应用和开发过程中,建议注意以下方面:1. 选择适当的供电和散热方案,以确保IC的正常工作和稳定性。
2. 遵循IC的规格和使用指南,以提高应用性能和可靠性。
以上是对IC测试结果的简要总结,请查阅完整的测试报告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 注:本报告仅提供IC测试结果和建议,并不涉及法律内容。
根据LCC规定,任何与法律相关的问题,请咨询专业法律顾问。
温度传感器热响应时间测试方法

泰索温度测控工程技术中心文件名称温度传感器热响应测试方法文件编号TS-QMSS-TW-026制定部门中心实验室生效日期2012.11.15 版本号A/0工位或工序名称测试室使用的工具、仪器、设备或材料试验装置、干式炉、精密温度仪表、计时器、传感器作业方法试验装置示图注释:2-固定托架;3-摆动气缸;4-旋转臂;5-直行气缸;6-传感器夹持器;7-干式炉;11-导向堵头;12-计时启动(位置)开关;26-被测传感器;27-温度显示仪表。
1.温度传感器时间常数定义温度传感器的时间常数是指被测介质温度从某一温度t0跃变到另一温度t x时,传感器测量端温度由起始温度t0上升到阶跃温度幅度值t n的63.2%所需的时间。
热响应时间用τ表示。
2.测试和试验步骤2.1将自控温管式电炉温度事先恒定在(建议:热电阻推荐300℃;热电偶推荐600℃)预定温度,待测样品安装在检定炉夹具上置于室温下等温30分钟以上(若传感器提前两小时放置在实验室,便不需要等温过程)。
2.2连接传感器与精密温度仪表测量线路,在将传感器置于温场前,接通电源,观察精密温度仪表显示的室温t s(t s=t0)并记录。
2.3提前计算以下有关数据2.3.1阶跃温度(幅度)值:对于热电阻t n=300-t s;对于热电偶t n=600-t s。
2.3.2记时掐表温度值t'=63.2%t n+ t s,对应时间为热响应时间τ。
2.4试验操作2.4.1以上准备就绪,将温度显示仪表上限报警值设为:63.2%t n+ t s作为计时终止信号,以便自动的控制计时器工作。
2.4.2接通气源,按动摆动气缸电磁阀按钮,旋转臂摆动旋转至干式炉炉口上方(保持同一轴线),大约5秒后直行气缸电磁阀动作,将温度传感器垂直插入干式炉(深度大约180mm)。
此时,计时开关已经打开并开始计时。
2.4.3注意观察精密温度仪表显示温度值迅速变化,待温度显示值达到报警值63.2%t n+ t s瞬间,报警常闭接点断开,此刻计时器当前示值即为实际时间常数τ。
地源热泵系统岩土热响应试验

地源热泵系统岩土热响应试验地源热泵技术是绿色环保、节能高效的能源利用技术。
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既能供热又能制冷的环保型空调系统,通过输入少量的电能,即可实现能量从低温热源向高温热源的转移。
结合相关规范,指出岩土热响应试验在地源热泵项目中应用的问题、岩土热响应试验方法及关键参数、钻孔内热阻和热扩散率的计算方法以及《规范》中地埋管换热器设计计算与热响应试验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标签:地源热泵;岩土;热响应试验岩土热响应试验是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实施的前提,通过该试验可获得现场地质情况和岩土体热物性参数,用于指导地埋管换热系统的设计,目前该观点正逐步被业主和设计人员接受[1]。
通过热响应试验,了解项目所在区域岩土的基本物理性质,在此基础上,掌握岩土体的换热能力,为地源热泵系统设计人员结合建筑结构、负荷特点等设计系统优化方案提供基础数据,以保障系统长期运行的高效与节能。
一、岩土热响应试验在地源热泵项目中应用的问题近年来岩土热响应试验在实际地源热泵项目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些热响应测试单位技术力量不足,对热响应测试理论和《规范》的理解不充分,测试报告中仅给出导热系数和单位井深取放热量,忽略了热响应测试应得到的其他关键参数。
甚至有设计者将恒热流测试时施加于地埋管换热器的电加热量直接作为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放热量值[2]。
(二)为获得项目的设计地埋管换热器数量或地埋管换热器总长度,设计师常用单位井深取放热量作为设计依据[3],未正确使用岩土热响应试验结果,使热响应试验仅成为界定设计责任的依据。
(三)不同项目中,地下岩土体热物性参数、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进出口温度、系统运行时间等参数可能不同,设计人员普遍反映仅依靠单一的单位井深取放热量值无法找到合理的设计依据,无法根据不同的项目情况选择合理的设计参数,并计算合理的地埋管换热器数量[4]。
(四)地源热泵动态耦合计算理论体系不完善,仅依靠现有的一些地源热泵动态耦合设计软件,这类软件的使用对设计人员的要求很高,需要同时考虑建筑的动态负荷、地源热泵主机的动态性能、输配系统的动态性能、地埋管换热的动态变化。
冷热冲击测试报告范例

冷热冲击测试报告范例标题:冷热冲击测试报告范例摘要:本文是一份冷热冲击测试报告的范例,旨在介绍冷热冲击测试的目的、测试方法和测试结果,以及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和结论。
通过本文,读者可以了解冷热冲击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以及如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产品改进。
本文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和结构清晰的段落,力求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应用。
1. 引言冷热冲击测试是一种常用的环境试验方法,用于评估产品在极端温度变化下的性能和可靠性。
本次测试旨在验证样品在冷热冲击环境下的性能表现,以及产品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2. 测试目的本次测试的目的是评估样品在冷热冲击环境下的耐受能力,并通过测试结果为产品改进提供参考。
具体测试目标如下:- 评估样品在极端温度变化下的物理性能和功能性能;- 检测样品在冷热冲击环境下是否会出现破裂、脱落、变形等问题;- 验证样品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3. 测试方法本次测试采用以下步骤和条件进行:1) 将样品置于低温环境中,保持一定时间,使其达到稳定的低温状态;2) 将样品迅速转移到高温环境中,保持一定时间,使其达到稳定的高温状态;3) 反复进行低温和高温的交替,记录样品的性能变化和异常情况;4) 根据测试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
4. 测试结果根据测试数据和观察记录,得出以下结论:- 样品在冷热冲击环境下表现良好,未出现破裂、脱落和变形等问题;- 样品的功能性能在冷热冲击环境下基本保持稳定,未出现明显异常;- 样品的物理性能在冷热冲击环境下有所变化,但未超出可接受范围;- 样品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5. 结果分析根据测试结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样品的设计和制造质量较好,能够在冷热冲击环境下保持稳定性能;- 样品的材料选择和工艺处理能够满足冷热冲击环境的要求;- 样品在冷热冲击环境下的性能变化主要受温度变化和热胀冷缩等因素影响。
6. 结论根据本次冷热冲击测试的结果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样品在冷热冲击环境下表现良好,能够满足产品的设计和使用要求;- 样品的设计和制造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样品在冷热冲击环境下的性能稳定性较好,能够适应极端温度变化的工作环境。
冷热冲击测试报告

冷热冲击测试报告1. 引言冷热冲击测试是一种常用的测试方法,用于评估材料和产品在极端温度条件下的性能和可靠性。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冷热冲击测试的步骤和结果,以及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2. 测试目的冷热冲击测试的主要目的是模拟产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温度变化,并评估产品在这些条件下的性能。
通过冷热冲击测试,我们可以确定产品的耐温性、热稳定性、机械强度等重要指标,从而为产品设计和改进提供参考。
3. 测试步骤下面是冷热冲击测试的一般步骤:步骤1:准备测试设备和样品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冷热冲击测试设备,包括温度控制系统、冷却系统和加热系统等。
同时,还需准备待测试的样品,并确保样品的数量和规格符合测试要求。
步骤2:设定测试参数在进行冷热冲击测试之前,需要设定测试参数,包括温度范围、冷却和加热时间、保温时间等。
这些参数应根据产品的特性和实际使用条件进行合理设定。
步骤3:进行冷热冲击测试根据设定的测试参数,将样品放置在测试设备中,并进行冷热冲击测试。
测试过程中,通过控制温度控制系统,使样品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循环变化。
测试时间的长短可以根据需要来决定,一般建议至少进行10次循环。
步骤4:记录测试结果在测试过程中,需要记录样品在每个温度阶段的行为和性能表现,包括变形、开裂、脱落等。
同时,还需记录温度控制系统的设定值和实际温度,以及测试设备的运行状况等。
步骤5:分析和总结测试结果根据测试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
通过对测试数据的统计和比较,我们可以评估样品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性能差异,并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4. 测试结果和分析根据我们的测试数据和观察结果,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样品在冷热循环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形和开裂现象,但整体表现良好。
•温度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较高,能够满足测试要求。
•样品的耐温性较好,在极端温度条件下仍能保持较好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
5. 结论通过冷热冲击测试,我们对样品在极端温度条件下的性能进行了评估,并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
岩土热响应测试报告(DOC)

XX省XX市学院片区地源热泵工程岩土热响应测试报告XX省XX大学地源热泵研究所二〇一四年五月岩土热响应测试报告一、工程概况该项目为XX省XX市学院片区(XX市学院、新华苑)地源热泵工程,位于XX省省XX市市。
本工程拟采用节能环保的土壤源热泵系统,作为空调系统的冷、热源。
我所对该工程地埋管场地进行了深层岩土层热物性测试。
本次试验进行了1个孔的测试。
报告时间:5月10日~5月11日。
二、测试概要1、测试目的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是地埋管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设计的重点,设计出现偏差可能导致系统运行效率降低甚至无法正常运行。
拟通过地下岩土热物性测试并利用专业软件分析,获得地埋管区域基本的地质资料、岩土的热物性参数及测算的每延米地埋管换热孔的换热量,为地热换热器设计、换热孔钻凿施工工艺等提供必要的基本依据。
2、测试设备本工程采用XX省建筑大学地源热泵研究所自主研制开发的型号为FZL-C(Ⅲ)型岩土热物性测试仪,如图1所示。
该仪器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ZL 2008 1 0238160.4)。
并已广泛应用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网球场馆、济南奥体中心等一大批地源热泵工程中的岩土层热物性测试。
见附件3。
3、测试依据《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 ( 2009年版)。
测试原理见附件2。
图1 FZL-C(Ⅲ)型岩土热物性测试仪三、测试结果与分析1、测试孔基本参数表1 为测试孔的基本参数。
表1 测试孔基本参数项目测试孔项目测试孔钻孔深度(m)100 钻孔直径(mm)150埋管形式双U型埋管材质PE管埋管内径(mm)26 埋管外径(mm)32钻孔回填材料细沙主要地质结构粘土与玄武岩2、测试结果测试结果见表2。
循环水平均温度测试结果与计算结果对比见图2。
测试数据见附件1。
初始温度:16.2℃;导热系数:1.66W/m℃;容积比热容:2.1×106J/m3℃。
3、结果分析钻孔结果表明:该地埋管区域地质构造以粘土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家庄地源测试项目岩土热响应研究测试报告天津大学环境学院2010年11月21日石家庄地源测试项目岩土热响应研究测试报告测试人员:编制人:审核人:测试单位:天津大学环境学院报告时间: 2010年11月21日目录一、项目概况.........................................................二、地埋管换热器钻孔记录.............................................钻孔设备..............................................钻孔记录..............................................三、测试目的与设备...................................................四、测试原理与方法...................................................岩土初始温度测试......................................地埋管换热器换热能力测试..............................五、测试结果与分析...................................................测试现场布置.........................................测试时间.............................................夏季工况测试.........................................冬季工况测试.........................................稳定热流测试.........................................测试结果............................................. 结果分析.............................................一、项目概况建设单位:河北省电力研究院建设地点:石家庄建筑规模: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工程名称: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换热器岩土热响应试验工程工程总体工作量:根据本工程特点和场地范围内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地热响应埋管测试采用双U竖直埋管形式,GB50366-2005《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2009年版)中,对地源热泵系统的前期勘察测试工作做了补充规定:3000~5000m2宜进行测试,5000m2以上应进行测试,10000m2以上测试孔数量不应少于2个。
本工程根据实际状况,在场区内测试钻孔2个,具体位置由建设单位会同设计院现场确定,实际测试孔参数如下:1)A孔:双U管 DN32,孔径298mm,钻孔深度为自然地面以下米,采用膨润土、细沙与原浆混合比例为1:3:3作回填材料回填。
2) B孔:双U管DN32,孔径300mm,钻孔深度为自然地面以下米,采用原浆与细砂混合物回填材料回填。
工作量范围:1)地埋管换热器钻孔施工;2)地埋管换热器埋管施工;3)实验测试;4)撰写测试报告,提供设计院图纸设计所需的测试报告等资料。
二、地埋管换热器钻孔记录钻孔设备地埋管换热器钻孔设备采用TB50型反循环打井机械设备(5吨型打井设备),主机使用电机功率,大泵功率~13kW,泥浆泵功率,排泥浆泵功率为3kW,钻孔设备实物如图1所示。
图1 钻孔设备实物图钻孔记录1)A孔钻孔日期为2010年10月10日~2010年10月11日,钻孔直径为298mm,孔深。
下表为A孔的钻孔记录。
表1 A孔的钻孔记录表时间地层深度(m)岩土特性描述地层厚度(m) 7:30~8:30 0~28 20m出现一个硬层288:30~10:00 28~49 49m开始卵石层4910:00~15:00 49~52 卵石层5215:00~18:00 52~58 粗砂层5818:00~19:30 58~62 泥沙层6219:30~22:40 62~83卵石层和泥沙层8322:40~0:2083~90 卵石层和泥沙层902:00~9:1590~卵石层垂直地埋管换热器插入钻孔前,应做第一次水压试验,2010年10月11日6:30开始打压,压力为,稳压6小时,无泄漏现象。
2010年10月11日上午10:00开始洗井,下午13:00结束,洗井完毕后,将垂直地埋管换热器插入钻孔(简称下管),14:30下管完毕,对其进行打压,压力为,稳压20min,无泄漏现象,15:00采用膨润土、细沙与原浆混合比例为1:3:3作回填材料回填,16:00回填完毕,但在回填的过程中,因为膨胀土膨胀、粘稠,回填材料填的不是很充足。
2)B孔B孔钻孔工作开始于2010年10月12日7:00,18:10停止钻孔,钻孔深度为,由于操作人员的疏忽,在从钻孔中提出钻杆的过程中将11根钻杆掉到所打的钻孔中(每根钻杆),经过和设计单位协商,将钻孔B的位置定于原位置正西5m 处。
钻孔日期为2010年10月13日~2010年10月14日,钻孔直径为300mm,孔深。
下表为B孔的钻孔记录。
表2 B孔的钻孔记录表时间地层厚度(m)岩土特性描述地层厚度(m) 10:50~12:30 0~28 黄土层2812:30~13:20 28~33 夹杂大颗粒沙子的硬土3313:20~15:40 33~48 一层软一层硬的泥沙层4815:40~22:50 48~71 泥土层7118:00~19:30 71~82 泥沙层825:30~7:10 82~卵石层和泥沙层垂直地埋管换热器插入钻孔前,做第一次水压试验,2010年10月12日9:20开始打压,压力为,稳压5小时,无泄漏现象。
2010年10月14日7:30开始洗井, 8:30洗井结束,8:40开始下管,9:20下管完毕,对其进行打压,压力为,稳压25min,无泄漏现象,9:45开始回填,采用原浆与细砂混合物回填材料回填,10:50回填完毕。
三、测试目的与设备通过本次测试,获得埋管区域内土壤综合初始地温、埋管与岩土体的实际换热能力,为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
地源热泵模拟工况条件的设备由恒温加热水箱(变频控制)、风冷制冷机组(变频控制,电子膨胀阀)、水泵、流量调节阀、流量计、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采集仪及监测、记录仪表组成,可用来模拟夏季排热工况和冬季取热工况。
系统运行稳定:地埋管内流量、供水温度依据设计要求可手工调节设定,供水温度通过自动控制系统保持恒定,误差为±℃;加热器与压缩机可双工况同时运行,自动起停,也可手动操作。
试验采用计算机数据采集,每隔5秒钟采集一次数据,自动存储数据。
系统流程如图2所示,测试系统实物图如图3所示。
图2 测试系统流程图图3 测试系统实物图四、测试原理与方法岩土初始温度测试在众多的设计参数之中,被认为最容易测定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岩土初始平均温度。
众所周知,温差是热量传递的驱动。
对于地源热泵的地埋管换热系统,地埋管换热器的平均温度与岩土平均温度的温差是热量传递的驱动力。
因此,做好岩土初始平均温度的测定工作对于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非常重要。
《规范》规定,岩土初始平均温度的测试应采用布置温度传感器的方法。
测定的布置宜在地埋管换热器埋设深度范围内,且间隔不宜大于10m;以各测点实测温度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岩土初始平均温度。
本测试工程采用垂直布置温度传感器法,沿PE管外部深度方向上布置温度传感器PT100,通过实时监测温度传感器的监测数据,确定不同深度地层的温度,最终以所测的不同深度地层的温度的算术平均值最为岩土初始温度。
A孔孔深,从井底自上共布置温度传感器10个,间隔为10m。
B孔孔深,从井底自上共布置温度传感器12个,间隔为8m。
温度传感器的布置图如图4所示。
使用安捷伦数据采集仪作为二次测温元件,通过RS232数据连接线与笔记本电脑连接,笔记本电脑将自动采集数据,每30秒采集一次数据,数据采集实物图如图5所示。
图4 温度传感器布置图图5 数据采集实物图地埋管换热器换热能力测试对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换热器换热能力的测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稳定热流模拟实验(简称恒流法),另一种是稳定工况模拟实验(简称恒温法)。
稳定热流模拟试验,也称为“热响应测试”或“岩土热物性测试”,采用电加热器(或制冷机)提供稳定热量(或冷量),记录地埋管换热器的温度响应情况,并利用模型计算岩土热物性情况。
该方法的优点是:测试设备结构简单;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多,理论依据充分。
缺点:传热模型存在适应性问题,假设条件与实际地质情况差距较大;需要多次模型计算,增加误差累计;计算具有较强专业性,掌握程度不同等。
稳定工况模拟实验,也称为“冷、热响应测试”,采用风冷热泵建立稳定的地埋管换热器运行工况,也可计算岩土体热物性参数,并直观获得地埋管换热器每延米换热量,也用于计算地埋管换热器的综合传热系数。
该方法的优点是:优点:测试结果直观;设计结果可校核。
缺点: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较少,忽略管井间热干扰和非稳态传热因素;测试设备复杂等。
综合考虑,本测试工程采用稳定工况法,稳定工况测试示意图如图6所示,表3为稳定工况的测试参数。
为了进一步探寻岩土热响应方法对实际换热能力的影响,对B孔的测试,采用了稳定工况法和稳定热流法两种方式,并将二者的测试结果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为地埋管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更可靠的指导。
图6 稳定工况示意图表3 稳定工况测试参数表流量(m3/h)总传热量(kW)工况试验供水温度(℃)回水温度(℃)模拟夏季工况放热33 ——模拟冬季工况取热 5 ——五、测试结果与分析测试现场布置测试工作中,一个工况的测试至少要连续运行48小时,为了保证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搭建了帐篷作为遮挡棚,在遮挡棚内进行相关的测试工作,帐篷的四个侧面可以完全打开和关闭,以便制冷机组的通风散热。
现场的布置图如下图7所示。
图7 测试现场布置图测试时间测试时间及与之相应的测试工作见表4表4 测试工作时间表测试内容测试时间测试时长/小时A孔夏季工况的模拟测试10月14日~10月17日75A孔冬季工况的模拟测试10月18日~10月22日100B孔加热功率为模拟测试10月23日~10月27日90B孔夏季工况的模拟测试10月27日~10月29日56B孔冬季工况的模拟测试 11月5日~11月8日74B孔加热功率为模拟测试11月11日~11月14日75夏季工况测试夏季工况测试的是热泵系统夏天热泵制冷工况:空调系统通过制冷设备把各房间的热量抽取出来,通过地埋管换热器排向地下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