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思潮论文

合集下载

《“后理论时代”西方理论思潮的走向》一文,西方乃至国际理论

《“后理论时代”西方理论思潮的走向》一文,西方乃至国际理论

《“后理论时代”西方理论思潮的走向》一文,西方乃至国际理论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2006年《文学理论前沿》登载的《“后理论时代”西方理论思潮的走向》一文认为2003至2004年间,西方乃至国际理论界的三个理论巨人—爱德华赛义德、特里伊格尔顿、雅克德里达相继谢世,这标志着“后理论时代” (Post-theoretic Era)的到来;尤其是德里达的去世,标志着解构主义的终结。

所谓“后理论时代”,是说理论的盛期已经过去,本来被认为具有“普遍价值”的可以解释西方世界以外的社会文化现象的理论,如今面对新的现实无法做出解释;相对如火如茶的文化实践,其理论界比较沉寂。

用伊格尔顿的话来说,即“文化艺术理论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

面对现实,理论提不出什么新的思想观点,理论“需要不惜代价去冒险,摆脱一种十分令人窒息的正统性并且探索新的话题”。

在美国,有一种流行的说法:“理论死了,已经终结了,关于理论再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事实上,理论本身并没有消亡,只不过是其形式发生了变化。

理论不再指向传统意义上的文本,而是指向更为广泛的文化现象和视觉图像。

“图像转向”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后理论时代”的来临和理论功能的转变。

可以说,在新的世纪,理论的活力仍没有丧失,它们和艺术研究并行不悖。

这一转向是因为各种理论,如后殖民理论、后女性主义、东方主义、后历史主义对新艺术类型和现象的失语症说明理论本身存在着问题,比如对“媒体艺术问题”的厘清。

后现代主义的挪用、生产模式、仪式、语境等将理论陷入了一种“自恋”性的封闭怪圈。

20世纪,西方出版的当代艺术理论重要著作本身也暗合了20世纪图像转向的时代特征。

如:迈克尔波德来尔《批评性艺术史家》,麦克尔巴德森德尔《意图的模式:关于图画的历史解释》,普莱茨奥斯《反思艺术史:关于一门羞怯学科的反思》,汉斯贝尔庭《艺术史的终结》,诺曼一布莱森《视觉与图画:注视的逻辑》、《词语与图像:法国王政时期的绘画》和《诗话:法国新艺术史论文集》,里斯和博泽罗《新艺术史》,米契尔《图像、形象、文本和意识形态》,哈斯克尔《赞助人和画家:巴洛克时代意大利艺术和社会关系研究》。

西方文化中的浪漫主义思想

西方文化中的浪漫主义思想

西方文化中的浪漫主义思想浪漫主义思想是指一种强调情感、自由和个性的哲学和文化思潮。

在西方文化中,浪漫主义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文学、音乐、绘画等各个方面,浪漫主义思想都深深地影响了这些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对西方文化中的浪漫主义思想进行探究。

一、浪漫主义思想的起源浪漫主义思想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欧洲。

当时,欧洲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人开始对现实世界感到不满和失望。

于是,他们寻求一种全新的哲学和文化思潮,寻求一种更加完美和美好的生活方式。

浪漫主义思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浪漫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情感。

人们开始重新关注情感的本质和力量,认为情感是人类最深刻的体验,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和创造力。

浪漫主义思想家们反对理性主义和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思潮,认为理性和机械性的社会制度扼杀了人类的自由和创造力。

他们主张个性自由、创造性和对自然的热爱。

二、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思想在文学领域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人类的情感表达和认知深度,并通过情感与自然的联系,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重要性。

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拜伦、雪莱、柯勒律治等。

拜伦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领袖。

他的作品富于情感和激情,深受年轻人喜爱。

他的代表作品——长诗《唐璜》——描写了唐璜这个英雄人物的故事,表达了他对人性的思索和反对权贵和黑暗力量的抗争精神。

雪莱则是浪漫诗歌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以热情、激情、饱满的语言风格表达出来。

他的代表作品——长诗《悲鸟》——深刻地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征。

柯勒律治则以《鲁滨逊漂流记》、《绿色大地》等小说成为浪漫主义文学中的顶峰。

三、浪漫主义音乐在音乐领域中,浪漫主义思想的体现更多的是在音乐作品的主题上。

浪漫主义音乐将情感和自由作为主题,通过表现音乐家对人类情感和自由的思考和探索而得到发展。

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有贝多芬、肖邦等。

贝多芬被誉为“浪漫主义之父”。

他的音乐作品富于情感和激情,反映了人类情感和自由的思考和探索。

西方思潮对当代中国青年的负面影响

西方思潮对当代中国青年的负面影响

西方思潮对当代中国青年的负面影响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Western Ethos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YouthAbstractAt present,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western ethos on Chinese youth has been mor e and more obvious. Western ethos, as the ascendant culture, comes into China an d influences world view, values, philosophy of life of Chinese youth deeply. In the ti me of reform and opening in China, western ethos is making every effort to affect the ideas and actions of Chinese in various aspects, especially the youth of China. I n this paper, 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need of analyzing the distinctive feature of western ethos and Chinese youth.The structure of the paper is as follows. In part I, a brief view of the main feature s of western ethos is given. In the next part, the author discusses features of west ern ethos in China. In these two parts, a brief summary of some of the relevant co ncepts in western ethos are presented. In part III,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negativ e influences of western ethos upon Chinese youth. Following this part, the author s ummarizes countermeasures for rejecting negative western ethos. These countermea sures include good education and right methodology. This paper concludes with a di scussion of future research consideration in the last part, countermeasures to rejecti ng negative influence of western ethos must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Chinese ethos and socialist outlook on life and effective educational methods as well. The ultimate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utilize the existing knowledge in the area of ethos, and try our best to contribute strength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societ y.Key WordsWestern ethos; Chinese youth; negative influence; countermeasures摘要目前,全球化浪潮对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冲击。

当代西方文化思潮

当代西方文化思潮

1.试比较中西文化中的宗教精神。

宗教精神西方的理论,中国人没有一个本质上的神,这是儒家思想代表的皇权所决定了的,中国历来是皇权大于神权,不象西方中世纪就出现神权大于王权的,所以你所谓的宗教精神中国就不曾发生过。

只有每一个教的教理,教义。

东方的宗教,比如佛教和中国的道教,这类宗教带有典型的东方特色,因为东方人喜欢求人办事先送礼,所以佛道教的寺院香火比较旺盛,求神保佑的信众都购买大量的香烛元宝以及各类贡品,先上贡,然后磕头拜神,进而提要求。

西方的宗教没有送礼一说,一般就是像西方的交往一样,去了先认错,然后请求谅解,再提出庇佑。

西方人信宗教那是心的归依,而中国人总要的点实际的好处,不管是物质或精神方面的,也可以说中国人根本不信神。

西方宗教中的神是由超人类的终极之神所赋予,其宗教的原始动力是“罪感“,故而其人神关系是单向的皈依,其宗教态度是膜拜,其价值张力是远离世俗;中国宗教中的神则是由现实中的杰出人物经过修炼而成的,其宗教的原始动力是“畏感“,故而其人神关系是双向的交换,其宗教态度是恭敬,其价值张力是固着世俗。

文中还以此解释了中西宗教中其他一些方面(如对异教的态度、宗教的地位、屋顶选型以及不朽观等)的不同。

摘要中国宗教和西方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有很大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中国宗教以人为中心, 强调依靠人自身的努力得到解脱; 基督教以神为中心, 强调神对人的拯救, 把人的活动视为神的意志的体现, 以荣耀神为人生的使命。

第二, 在对人生的关注上, 中国宗教追求现世苦难的解脱和现世幸福的获得, 注重实际; 基督教追求彼岸的幸福, 强调对于现世苦难的忍受、顺从。

第三, 中国宗教具有一种宽容精神; 基督教则具有强烈的独断性、排他性。

2.为什么当代西方会出现“基督教复兴”。

一在转型时期,基督教为信仰者提供终极关怀模式基督教有作为宗教和作为文化的两个层面,宗教是基督教的本质层面,也是她的真正魅力所在。

基督教作为宗教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模式,她针对的是普遍的人性,因此她是没有国界的。

20世纪以来的西方社会与文化思潮

20世纪以来的西方社会与文化思潮

一、西方社会的变革:从大冲突到大融合
(一)暴力冲突 (二)东西对立
(三)走向融合
(四)科学与技术
(一)暴力冲突
进入20世纪后,以欧洲为主体的西方是充满自豪和优越感的。欧洲俨然以世 界中心自居。当时的欧洲也确实是世界的中心:科学的中心、技术的中心、工 业的中心、学术的中心,包括时尚的中心。 已经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欧洲局势却变得日益紧张,西方列强之间的政治、经 济和日益增长的殖民对抗越来越加剧这一结果应该归结于西方民族主义的恶性 膨胀。西方列强之间的危机加剧了民族主义的激化。
(二)东西对立
20世纪还见证了东西方(从东西欧洲开 始)的严重对立。这主要是因为俄国社会 制度的巨大变化所致。 以意识形态划线的欧洲正式分裂成了东西两方:以美国为 首的西方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东西方的对立和争夺使得 世界出现了两大阵营对立的冷战局面。 美苏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和第三世界民族解放 运动的兴起为20世纪后半叶西方文化的变化和发 展提供了一个大的国际背景。 随着冷战气氛越演越烈和对可能爆发原子弹大 战的担心,东西方在加剧军备竞赛的同时建立起 了各自的军事同盟 。
意大利电影《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1945)在罗西里尼的导演下,首次体 现了新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即强调电 影的照相功能和形象的真实,而对影片 的情节发展和性格塑造却相对地淡化。 米·安东尼奥尼的影片《迷情》(1960 )则把情节几乎完全抛弃,让影片随着 人物的情绪的变化而发展。 在这之后,法国新浪潮电影,如戈达尔的《喘息》(1959)、雷乃的 《广岛之恋》(1959)和《去年在马里安巴》(1961)等,将电影的新 理念带入影视界。 这派理论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电影应当突出导演的 个人创造性,一个成功的导演应当在一系列的影片中表达出一贯的、有 鲜明个人风格的特色来。

浅析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浅析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浅析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摘要】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消极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心态和行为上。

这些思潮造成了大学生对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导致了浮躁、功利主义的风气;大学生的消极行为和人际关系也受到了影响,社交能力下降、孤独感加剧。

在未来,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西方社会思潮带来的消极影响,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自我认知,同时注重人文关怀和自我价值的塑造,以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挑战。

【关键词】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消极影响、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心态、行为、总结、未来应对措施、人文关怀、自我价值塑造。

1. 引言1.1 介绍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是指当今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思想潮流和价值取向。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科技的发展,西方社会的思潮也在不断演变和变化。

这些思潮包括但不限于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

自由主义强调个体权利和自由,个人主义注重个人利益和发展,消费主义追求物质享受和追求。

这些价值观在当代西方社会影响深远,不仅影响着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传播途径多样,通过媒体、教育、文化输出等渠道不断向外传播。

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进一步加速了西方社会思潮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许多年轻人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接受了其中的一些观念和价值观。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和后果。

1.2 概述影响我国大学生的情况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其中不乏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这些思潮不仅影响了西方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也对我国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价值观、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心态以及行为等方面来看,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往往更加追求物质享受和个人利益,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也影响到了我国大学生。

全盘西化思潮的兴衰(1979-2007)

全盘西化思潮的兴衰(1979-2007)

全盘西化思潮的兴衰(1979-2007)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全盘西化思潮开始在中国兴起。

这一思潮主张将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文化价值观引入中国,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盘西化思潮逐渐遭遇到挑战和批评,最终陷入衰落。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西方国家的崇拜和追求达到了顶峰。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也开始渗透到中国社会。

人们开始追求个人自由、民主和人权,西方的时尚、音乐和电影成为了年轻人的追逐目标。

然而,随着全盘西化思潮的兴起,一些问题也开始浮现。

首先,西方的政治制度并不适用于中国的国情。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多民族国家,拥有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

西方的民主制度在中国的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其次,西方的经济模式也存在不适应中国国情的问题。

中国需要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并不能简单地照搬西方的经验。

与此同时,全盘西化思潮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指责。

一些学者和知识分子认为,全盘西化思潮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忽视和割裂。

他们主张保护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以确保中国的独立和自主。

此外,全盘西化思潮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如价值观的混乱、道德沦丧和文化冲突等。

这些问题使得人们开始反思全盘西化思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到了21世纪初,全盘西化思潮逐渐式微。

中国政府开始强调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

中国开始追求自主创新和国家发展的道路,试图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模式。

全盘西化思潮的衰落也标志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国。

总而言之,全盘西化思潮在1979年至2007年的时间段内兴起并衰落。

虽然全盘西化思潮曾经是改革开放初期的重要推动力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反思和质疑全盘西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中国逐渐找到了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模式,全盘西化思潮的衰落也标志着中国的独立自主。

现代民族主义和反西方思潮论文

现代民族主义和反西方思潮论文

现代民族主义和反西方思潮论文随着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现代民族主义和反西方思潮在一些国家逐渐出现。

民族主义是一种重视民族完整性和自主性的政治思潮,基于民族的共同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倡导建立自主的民族国家。

反西方思潮则是一种对西方文化、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批判和反对。

现代民族主义和反西方思潮的出现与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文化输出和全球化进程密切相关。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和价值观涌入国家,引起一些民众的不满和反弹。

同时,西方国家作为全球强国,对于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一些国家和民族认为西方的影响对于他们的国家和民族利益不利,因此出现了反西方思潮。

在一些国家,现代民族主义和反西方思潮已经成为一种政治力量,对国家政治、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英国脱欧是一种现代民族主义的表现,英国民众在对欧盟的不满和对英国民族完整性的追求下,通过公投决定脱离欧盟。

而在美国,特朗普政府的上台则代表了一种反西方思潮,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和言论主张反对自由贸易、移民、多元文化等西方价值观,强调“美国优先”,并试图保护和恢复美国的国家霸权。

然而,现代民族主义和反西方思潮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这种思潮往往强调民族认同,忽视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容易引起种族歧视、排外和仇视。

其次,这种思潮也容易导致国际关系紧张和冲突,国家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受到限制,有可能引发战争和冲突。

最后,这种思潮也对全球化进程带来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国际贸易、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受到限制。

总之,现代民族主义和反西方思潮是当今世界上一个复杂而多面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历史背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对于这种思潮的出现,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和分析,不能一味地否定或者鼓励,而是应该寻求平衡和共存的方式,推动国际社会在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实现和平、发展和繁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教师:时间:
从现代社会看宗教
摘要:宗教和科学彼此需要对方,而不是相互敌对的关系。

科学可以帮助宗教拜托迷信,去伪存真,让我们更正确的认识世界,从而使宗教更纯粹,更有效的提升我们的灵魂去接近真理。

而科学,也同样需要宗教的指导。

否则,我们将永远不能摆脱野蛮进入文明的社会。

关键词:宗教科学现代社会
一、选题:
弗洛依德说“宗教是社会的精神病”,而弗洛姆则称“精神病乃个人的特殊宗教”。

二十世纪人类观念世界的最大改变,或许正如尼采所言“上帝死了”,无独有偶,值此千年岁末,《经济学家》周刊所发表的系列纪念文集中,也以《讣告上帝》为题表示了同样的看法。

另一方面,在科技昌明的今天,种种邪教、迷信,仍然不乏信徒,而在物质主义充斥的当今世界,人类精神生活的混乱与信念世界的危机,也有目共睹,试问,宗教是否还有存在的时空,我们人类是否始终还是一种“信念的动物”。

二、引言:
身在一个佛教与基督教相结合的家庭中,与宗教相关的矛盾我也是见过不少的了。

我外婆以及她的子女们都是信奉佛教的,包括我母亲也是,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等等都是他们旅游的集中地,而我奶奶这边则是虔诚的基督徒,她本人就是沪西礼拜堂唱诗班的钢琴手,每个周末和圣诞期间,她都要去做礼拜,唱颂歌。

我本人目前还没有宗教信仰,可以说我比较倾向于无神论,但这恰好有利于我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科学与宗教之间的矛盾与联系。

三、宗教是否还有存在的时空:
“总的来说,每个已知的文化中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宗教信仰,它们或明了或令人疑惑得试图完美解释这个世界。

当某些行为典范在特定的一个文化中得到确立时,它就将在这个文化中打下深深的历史烙印。

即便宗教在形式、完整度、可信度等等都应不同文化而不同,但人在社会中还是不可避免要受到宗教影响。

”①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的,而是有它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对于宗教的起源和形成,只能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与此相适应的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水平方面,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

那么他究竟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正如材料一开始所引述的佛洛依德的那段话②,似乎宗教在当今社会越来越难以得到发展。

近几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尽管也伴随着对自然的破坏。

但我们依靠科学认清了许多从前所不了解的东西,尤其是那些被我们归为神的超能力的东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宗教,并且用科学来挑战宗教的理论。

①摘自《宗教百科全书》——宗教的定义。

②弗洛伊德,作为一个精神病学家,在开始时,他把个人宗教活动和礼仪,看作为一种普遍的强迫性神经症。

在这一点上,弗洛伊德不仅看到了宗教与神经症的外在相似,而且看到了它们内在的相似。

然而,我认为,宗教与科学并不应该站在对立的两边,他们应当是相辅相成的,他们都是人类智慧所创造出的奇迹,只是前者是感性的一面,而后者则是理性的一面。

宗教,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庸俗的、迷信的,甚至有些邪教利用信仰恐吓煽动群众,达到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时,科学就会站出来带人们找回理性;而科学因为狂妄的否定宗教,而同样会沦为迷信。

所以,当人们又带着一种无知的自大与盲目的相信科学的时候,就和庸俗化的迷信信徒如出一辙,不过是投靠了不同的教宗下面而已。

为了更形象的说明这一关系,就拿爱因斯坦的一段话来说吧。

“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的和可认识的这一信念,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毫无疑问,任何科学工作,除完全不需要理性干预的工作以外,都是从世界的合理性和可知性这种坚定的信念出发的(这种信念是宗教感情的亲属)”。


由此可见,宗教和科学彼此需要对方,而不是相互敌对的关系。

科学可以帮助宗教拜托迷信,去伪存真,让我们更正确的认识世界,从而使宗教更纯粹,更有效的提升我们的灵魂去接近真理。

而科学,也同样需要宗教的指导。

否则,我们将永远不能摆脱野蛮进入文明的社会。

四、信念的动物?
从宗教诞生之日起,他遍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永恒的部分,即便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

其实,在历史上宗教在文明简历之前就有了原型:那一时期的人类由对天地自然间的惧怕转化为崇拜;活着的人由追念逝者转化为对另一个世界的向往与寄托,中国的宗教甚至可以追溯到商汤时期的祖先崇拜与问天占卜,那个时候人们敬畏神明,崇拜上天的意志。

在过去的这一百多年里,中国社会各阶层都企图以各种方式来消除中国民间宗教道德的影响,可是结果却恰恰相反,如今的中国,无论是偏僻的小乡村,还是繁荣的大都市,宗教的文化力量都无处不在。

宗教在这样一个发展迅速的时代中不但没有安然褪色,反而成为了当代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或者说是生命目标的寄托。

仔细权衡之后,我认为宗教在如今的社会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要多于消极的。

首先,宗教的心理作用体现在,他可以让人们将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不幸与压抑的情感通过宗教的途径得到慰藉,城市生活的迷茫,现代化急剧扩张所造成的危机,家庭模式的改变等等,这些都能在宗教中得到解脱。

其次,宗教还具有道德约束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人类精神文明达到了新的水平。

而宗教的作用往往是通过宗教道德的作用来体现的。

宗教道德,它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处理宗教中的神与人关系的道德,一是处理宗教中人与人关系的道德。

具体表现在①.具有调节人心理的功能。

美国学者梅卡霍在《宗教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宗教就像一个“避风港”;
②.有利于加强人的道德修养,提高人的道德素质;③.有利于协调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
系;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最后就是宗教的文化作用了,基督教文化可以说文论在艺术、建筑还是文学上,在西方的影响力都是无与伦比的,且不说那些名画、雕塑、教堂等,就光是精神上的文化财产就已经数不胜数,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由此可见,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宗教这一奇妙的元素,“信念的动物”这一说法虽说有些偏激,却也并非空穴来风,至少从历史的事实上来看,宗教的确给予了人们信念上的惊人力量。

③爱因斯坦坚信,“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学研究中的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动机。

这段话是他对于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的看法。

五、结语:
有不少人预言宗教在现代社会将无栖身之地,会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事实证明这一结论是错误的。

宗教以其不可动摇的地位,将永远存在于人类社会中,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巩固道德文化的因素之一。

六、参考文献:
[1].L.B.布朗著,金定元、王锡嘏译,《宗教心理学》[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

[2].董希媚,《浅析宗教与科学的关系》[J],文教资料,2009(01)。

[3].陈炎.,《“宗教”与“科学”》[J],文史哲,2008(06)。

[4].周秀芳,刘春艳,《从精神分析看宗教》[J]《科技信息》,2010(2)。

[5].黄文忠,《科学家信教简论——从爱因斯坦谈起》[J]《黑河学刊》2011年02月,第2期。

[6]James Hastings,《Encyclopedia of Religion》[M]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