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诗歌鉴赏
上海专用2023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解析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掌握诗歌体裁知识的能力。
本诗共8句,每句5个字,但不是五言律诗,因为该诗的写作时间是南北朝,而近体诗指的是隋唐以后的律诗和绝句,不是汉乐府诗,也不是词,因此本诗属于五言古诗,可以收录在《古诗源》中。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剑客
(唐)齐己
拔剑绕残樽,歌终便出门。
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下面对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的诗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翻①嫌易水②上 ②轻仇不足论 ③细碎动离魂 ④勇死寻常事
上海专用2023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含解析 :
上海市各区2023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
诗歌鉴赏
2023届上海市宝山区பைடு நூலகம்三一模语文试题
(三)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渡河北
(南北朝)王褒①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②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③,肠断陇头歌④。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⑤。
参考示例二:我不认可这一观点。诗歌后四句以“勇死”“轻仇”的议论,深化了剑客有胆有识、意气风发的形象。同时,以荆轲刺秦离别之时细腻缠绵的悲情与剑客对比,使剑客形象更进一层。与前四句刻画的典型形象相得益彰,体现了律诗在情感结构上起承转合的流转变化特点。如果改为简短绝句,则会把作者逐步深化的意脉隔断,不能够充分地传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诗歌鉴赏】马射赋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马射赋原文及翻译赏析
马射赋原文及翻译赏析
马射赋原文
于时玄鸟司历,苍龙驭行,羔献冰开,桐华萍合。
皇帝幸於华林之园,千乘雷动,万
骑云屯,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与春旗一色。
乃命群臣,陈大射之礼,驺虞九节,狸首七章。
於是选朱汗之马,校黄金之埒,红阳飞鹊,紫燕陆沈,唐成公之??,海西侯之千里,
莫不饮羽衔竿,吟猿落雁,锺鼓振地,埃尘涨天,采则锦市俱移,钱则铜山合徙,实天下
之至乐,景福之欢欣者也,岁次昭阳,月在大梁,其日上巳,其时少阳,春吏司职,青祗
效祥,徵万骑於平乐,开千门於建章,皇帝翊四校於仙园,回六龙於天苑,华盖平飞,风
乌细转,帷宫宿设,帐殿开筵,傍临细柳,斜界宜年,河?剃草,渭口浇泉,?云五色,的
晕重圆,阳管既调,春弦实抚,玉律调锺,金?节鼓,於是咀衔拉铁,逐日追风,并试长
秋之埒,俱下兰池之宫,鸣鞭则污赭,入埒则尘红,变三驱而画鹿,登百尺而悬熊,礼正
六耦,诗歌九节,弓如明月对堋,马似浮云向埒,雁失群而行断,猿求林而路绝,乃有六
郡雄才,五陵高选,新回马邑之兵,始罢龙城之战,尚带流星,犹乘奔电,始听鼓而唱筹,即移竿而?箭,熊耳刻杯,浮云画?,水衡之钱山积,织室之锦霞开,司筵赏至,酒正杯来,既而日下泽宫,筵阑相圃,怅从跸之留欢,眷回銮之馀武。
马射赋翻译
待更新
马射赋赏析
《马射赋》是南北朝时期诗人、文学家庾信的代表作品之一。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语文初三上学期诗歌鉴赏试卷带答案

语文初三上学期诗歌鉴赏试卷带答案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
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②。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诗中“”这个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苏堤清明即事(南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释】即事:歌咏眼前景物。
(1)这首诗中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哪两句?(2)这首诗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表现出诗人清明时节郊游踏青怎样的心情?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戏题盘石王维可怜①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注】①可怜:可爱。
(1)请发挥想象,描绘一,二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5.阅读《行路难》,完成后面小题《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
诗中具体体现“行路难” 的诗句是,。
(2)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古诗阅读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①[宋]苏轼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诗歌鉴赏】鲍照《绍古辞七首》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鲍照《绍古辞七首》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鲍照《绍古辞七首》原文及翻译赏析鲍照《绍古辞七首》原文一橘生湘水侧。
菲陋人莫传。
逢君金华宴。
得在玉几前。
三川愁名利。
京洛富妖妍。
恩荣难久恃。
隆宠易衰略偏。
观席妾凄怆。
?翰君泫然。
徒抱忠孝志。
犹为葑菲迁。
二昔与君别时。
蚕妾初献丝。
何言年月驶。
寒衣已捣治。
绦绣多废乱。
篇帛长尘缁。
Vergt壮为剧。
飞念例如悬旗。
石席我不爽。
德音君勿叹。
三瑟瑟凉海风。
竦竦寒山木。
纷纷?悲盈。
慊慊夜弦促。
访言山海路。
千里歌别鹤。
弦绝空咨历历。
形音谁赏录。
辛苦异人状。
美貌改如玉。
徒畜巧言鸟。
不解心款曲。
四孤鸿散江屿。
连翩遵渚飞。
含嘶衡桂浦。
驰顾河朔畿。
攒攒劲秋木。
昭昭天量冬晖。
窗前涤欢爵。
帐里缠舞衣。
芳岁犹自可。
日夜望君归。
五凭楹?夜月。
?眺出谷云。
还山路已远。
往海不及?。
停留清淮?。
顾慕广江?。
物情调皮喜歇。
死守壮和古难闻。
三越丰少姿。
容态倾动君。
六开黛?容颜。
临镜访遥涂。
君子事河源。
弥祀阙还书。
春风扫地起至。
飞尘后生绮疏。
文?为谁设立。
罗帐空卷舒。
不怨身孤寂。
但念星隐隅。
七暖岁节物早。
万萌迎春达。
春风夜便娟。
春雾朝?霭。
软兰叶泡果。
柔桑条易搓。
怨咽对风景。
冻瞀守闺闼。
天传愁民命。
含生但契阔。
忧来无行伍。
历乱如覃葛。
鲍照《绍古言七首》译者待更新鲍照《绍古言七首》赏析《绍古辞七首》是南朝宋文学家鲍照的诗词作品之一。
鲍照诗词全集。
第一章 南朝诗歌(下)

3.奇章秀句,往往警遒。
谢朓也和谢灵运善于炼字琢句、熔铸警句。对仗 工整,造语自然精练,音韵和谐流畅,的确惊绝当 世。正如钟嵘所评:“奇章秀句,往往警遒。” (《诗品》)
1、文题背景: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描写了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建 康的傍晚,登上三山回望京城的情景,抒发了眷恋京 城之情。
诗题的八个字,点明了时间、地点和望的对象。 晚,傍晚时分 三山,在今南京西南,因有三座山峰相连而得名。 还望,回头望。 京邑,指京城建康。
2、基本解读
第一层是开头的两句:“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这两句化用古人诗句,以喻今日自己的心态。作者以古人 的“望京”来比自己的“望京”:以灞涘、河阳比三山, 以长安、洛阳比建康,以王粲、潘岳比自己,为全诗定下 了基调。“望”是贯穿全篇的线索。 第二层是以下的六句,紧扣“望”字,描绘了“登三 山望京邑”所见的壮丽景象。 第三层从“去矣方滞淫”到“谁能鬒不变”。这一层 融景入情,抒发诗人登山临江望京邑所引起的怀乡愁绪。 全诗开头两句以用典起始,借王粲、潘岳之典抒发愁 思。中间六句大写江天美景,然后层层抒情。以乐景衬愁 情,更见其愁。
2. 谢朓的山水诗
(一)谢朓的生平
36岁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 附近)人。南朝齐诗人。 他与同族前辈谢灵运均擅长山水诗,后人“大小谢” 的并称。出身世家大族,祖、父辈皆刘宋王朝亲重,祖 母是史学家范晔之姐,母亲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 现存诗二百多首,山水诗的成就最高,观察细微, 描写逼真,风格清俊秀丽,一扫玄言余习。写景抒情: 清新自然,意境新颖,富有情致,且佳句颇多。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诗歌鉴赏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诗歌鉴赏《拟行路难·其四》是南北朝时期诗人鲍照的作品,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所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首先,诗的前两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诗人鲍照以水为喻,说明像水一样各自向不同方向流去,人生亦有命,不能行叹复坐愁。
这既是对当时门阀制度下,人们各自不同命运的写照,也是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和孤寂思乡的情怀的倾诉。
接着,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他通过“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在困境中试图以酒自宽,但又无法摆脱内心痛苦的挣扎。
这种挣扎,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在门阀制度下的无奈和苦闷。
最后,“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两句,诗人鲍照以木石无情来反衬自己是有情感的,内心是激荡不平的。
然而,由于社会现实的压迫,诗人却只能吞声踯躅,不敢轻易言说。
这种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更是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使人们对诗人的遭遇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整首诗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
诗人鲍照以泻水为喻,通过对自身境遇的描写,抒发了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抗争精神。
同时,诗人也通过对自我情感的深入剖析,展示了他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勇气。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这首诗成为了鲍照《拟行路难》中的一篇杰作。
总的来说,《拟行路难·其四》是一首充满悲愤和抗争精神的诗歌,它通过对泻水现象的描绘和诗人自身境遇的抒发,深刻揭示了门阀制度下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鲍照高超的艺术才华,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研究南北朝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视角。
《拟行路难·其四》是南北朝诗人鲍照的作品。
原文如下: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如下: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逢事忧愁叹息呢?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江总《雨雪曲》赏析

江总《雨雪曲》赏析原文: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译文:雨雪纷飞的塞外边防,从军的戍卒来到了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围绕着军阵边上偶尔可以看见狐狸的踪迹,在山脚下也可以看见马匹走过的印迹。
天冷得彩旗也似乎油缺乏了颜色,乌云压阵的大地上就连军鼓的声音也显得低落了许多。
弥漫着的愁绪渐渐浓厚,离别家乡时的路茫茫然已经迷失了。
赏析:这首《雨雪曲》是南朝陈诗人江总所作。
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陕西卷的语文试题中。
该诗通过描写塞外阴沉的自然气氛,反映了戍卒远离故土身处边陲茫茫然失落的郁闷心结。
江总今存征戍诗五首:《陇头水二首》、《关山月》、《骢马驱》、《雨雪曲》,皆为乐府横吹曲辞,多描写边塞之荒僻与离人之忧愁,尤值一提是《雨雪曲》。
起句“雨雪”点题,“榆溪”乃边关之溪,“陇西”乃边关要塞,可见戍地之寒远。
“天寒旗彩坏”虽未如“风擎红旗冻不翻”形象,却异曲同工。
诗末回首遥望来时路,无限思乡之愁起。
《乐府诗鉴赏辞典》称此诗“苍凉劲直,颇有气骨”。
(译文及常析为草根博览搜集有关资料所作,仅供参考,敬请指正。
)江总:江总(519~594),南朝陈大臣,字总持。
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
他出身高门,早年即以文学才能被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
侯景之乱后,他避难会稽,又转到广州,至陈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
陈后主时,官至尚书令,“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陈书·江总传》)。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江总入隋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江总是陈代亡国宰相,后宫“狎客”,宫体艳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在历史上声名不佳。
【诗歌鉴赏】江淹《恨赋》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江淹《恨赋》原文及翻译赏析江淹《恨赋》原文及翻译赏析江淹《恨赋》原文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
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
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
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
雄图既溢,武力未毕。
方架鼋鼍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
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若乃赵王既虏,迁于房陵。
薄暮心动,昧旦神兴。
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
置酒欲饮,悲来填膺。
千秋万岁,为怨难胜。
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
拔剑击柱,吊影惭魂。
情往上郡,心留雁门。
裂帛系书,誓还汉恩。
朝露溘至,握手何言?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摇风忽起,白日西匿。
陇雁少飞,代云寡色。
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
闭关却扫,塞门不仕。
左对孺人,顾弄稚子。
脱略公卿,跌宕文史。
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
浊醪夕引,素琴晨张。
秋日萧索,浮云无光。
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
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风汩起,血下沾衿。
亦复含酸茹叹,销落湮沉。
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匝地,歌吹四起。
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
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
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江淹《恨赋》注释、萦(yíng):缠绕。
2、鼋(yuán):鳖。
3、鼍(tuó):一种鳄。
4、溘(kè):忽然。
5、跌宕(dàng):沉湎。
6、赍(jī):怀抱,带。
7、醪(láo):酒。
8、?(yáng):光明。
9、汩(yù):迅疾。
0、衿(jīn):同“襟”,衣襟。
江淹《恨赋》翻译秋色连天,平原万里。
这里是古战场的残迹。
放眼望去,只有那缠绕着尸骨的蔓草和那阴森的枯木。
它如同一座收敛魂魄的地狱,凄凉,萧索。
如果人生已经走到这一步,又怎能知晓天道安在?满目孤愁,心怀万般伤痛,脑海中仿佛又忆起随时间远去的亡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鼓端门漏滴稀,夜签声断翠华飞。
繁星晓埭闻鸡度,细雨春场射雉归。
步试金莲波溅袜,歌翻玉树涕沾衣。
龙盘王气终三百,犹得澄谰对敞扉。
、句中典故 1、五鼓:《南齐书》卷二十载:“上(齐武帝萧赜)数游幸诸苑囿,
载宫人从后车,宫内深隐,不闻端门鼓漏声,置钟于景阳楼上,宫人闻钟声,早起装饰,至今此钟唯应五鼓及三鼓也。
车驾数幸琅邪城, 宫人常从,早发至湖北埭,鸡始鸣。
”说的是南朝齐武帝萧赜之事, 齐武帝萧赜在南朝诸帝中算得上是有为之君。
齐立国之前,萧赜随其父萧道成东征西讨,颇立战功。
在位期间多行善政,重视学校教育, 修建孔庙。
萧赜统治的永明时期,是整个南朝少有的安定繁荣时期。
然萧赜喜爱射雉,这句话讲的就是五更时节,宫殿正门报时的鼓声响了,宫女们起来梳妆,随车驾出外游玩。
2、夜签声断:说的是陈世祖陈蒨的事迹。
陈蒨是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
的侄子,在位时期勤于政事,使饱受战乱的江南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
陈朝此期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国势比较强盛。
《陈书》卷三载:“世祖起自艰难,知百姓疾苦。
国家资用,务从俭约。
常所调敛,事不获已者,必咨嗟改色,若在诸身。
主者奏决,妙识真伪,下不容奸,人知自励矣。
一夜内刺闺取外事分判者,前后相续。
每鸡人伺漏,传更签于殿中,乃敕送者必投签于阶石之上,令鎗然有声,云:‘吾虽眠亦令惊觉也。
’始终梗概,若此者多焉。
”让宫中报晓的鸡人将告时
的更签用力投于石阶,使自己睡醒。
3、繁星晓埭闻鸡度:南朝天子荒于游猎。
齐武帝经常带着宫女游玩狩
猎出发时晨鸡始鸣,繁星满天。
埭(d d ) :土坝。
此处指他们出发经过的玄武湖的北堤。
此句与第一句都是齐武帝萧赜的典故。
4、细雨春场射雉归:南齐君王特别喜爱射雉,东昏侯时,大队人马为
了不让百姓察觉,常常临时驱赶百姓,来不及躲避者则随手格杀。
这里提到的“射雉”实际上隐含两典,其一是指齐武帝时事,因齐武帝好射雉,有个叫邯郸超的人上书谏止,武帝似乎接纳了邯郸超的意见, 停止射雉。
但后来武帝竟然把这个邯郸超给杀了。
大概过了一段时间, 齐武帝怀念起这个射雉的游戏,打算重新试试身手,但这次又遭到儿子萧子良的劝谏,萧子良的文集里留下了《谏射雉启》、《又谏射雉启》两篇文章可为明证。
作为南朝有为之君的齐武帝,总体而言还算兢兢业业,身边还有着强大的监督力量,促使他保持一个较好的执政形象。
第四句隐含的第二个和射雉有关的典故,说的是齐东昏侯萧宝卷的“事迹”。
萧宝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荒唐皇帝。
他不仅有晚上抓老鼠的特殊嗜好,而且特别喜欢干屠夫商贩之类的事情,曾在宫苑之中设立市场,让太监杀猪宰羊,宫女沽酒卖肉。
还让自己的宠姬潘氏充当市令,自己担任潘妃的副手。
史书记载,此公“置射雉场二百九十六处,翳中帷帐及歩障,皆袷以緑红锦,金银镂弩牙,瑇瑁帖箭”
(《南齐书》卷七)。
用珍贵的锦缎作幔帐,用金银制作弩机钩弦的部件,箭上也都镶嵌着用玳瑁等宝物做成的装饰品,可谓极度奢华。
5、步试金莲波溅袜:南齐东昏侯萧宝卷宠幸潘妃,有一年后宫失火被
焚,萧宝卷借机新造三座豪华宫殿,凿金为莲花,贴放于地,让宠妃
潘氏行走其上,即所谓的“步步生莲花”。
“波溅袜”:化用曹植《洛神赋》中“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
6、歌翻玉树涕沾衣:陈后主陈叔宝沉于诗酒女色之中,不理政事,谱
写《玉树后庭花》令宫女歌唱“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由于调子哀苦,后宫美人往往落泪。
7、龙盘王气终三百,犹得澄谰对敞扉:“龙盘”一说,或出于诸葛亮,
他曾对现在的南京之地理位置做过一个评价,即所谓的“钟山龙盘, 石头虎踞”(语见张勃《吴录》)。
警示南宋朝廷牢记南朝的教训, 不要重蹈前代的覆辙。
、个人赏析
杨亿这首《南朝》写法上效仿李商隐的《南朝》,列出了南朝齐武帝萧赜、陈世祖陈蒨、齐东昏侯萧宝卷、陈后主陈叔宝的典故。
该诗为怀古诗,通过引用典故借古讽今。
五鼓、夜签、翠华、繁星、细雨是看似南朝繁华的景象,然诗人实则是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感情更加强烈。
首联典故中的两位帝王萧赜和陈蒨在南朝中算是有为之君。
萧赜统治的永明时期,是整个南朝少有的安定繁荣时期。
陈蒨在位时期勤于政事,使饱受战乱的江南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
虽有这两位兢兢业业的皇帝,但在“滴漏稀” 和“声断”中诗人也表达出一种无奈与遗憾,字里行间暗示着一个帝
国的变迁,昔日勤政已在不知不觉中为奢华浮糜所浸染。
颔联两句讲了射猎的两个典故,借此典表现世事变迁,体现出时间变化,一代帝王或是一个王朝前面还是政治清明,然而随着时间流逝清明却是不再,浮华奢侈渐渐代替兢兢业业,业精于勤荒于嬉,帝王沉迷于享乐国家必然将慢慢毁灭。
与首联相对应。
颈联“步试金莲波溅袜,歌翻玉树涕沾衣”。
前一句东昏侯萧宝卷可以说是南朝皇帝中最著名的昏君,凿金莲置于地,行走之间应该是没有水波的,所以此处“波溅袜”应该是诗人的一种想象,同时, 这“波溅袜”应该也是一个警醒,水溅到袜子上,顿生凉意,欢乐至极突然有凉意,自是富贵奢靡到此截止。
“玉树”出于陈后主陈叔宝的《玉树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由此看出《玉树后庭花》被称为亡国之歌。
后半句中引用“歌翻玉树”即讲陈后主荒淫误国, 历史上陈叔宝被俘后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涕沾衣”诉说的是悲凉的感情,与前面的繁华或是奢靡形成了对比,情感更为突出。
尾联第一句的意思是,就算有龙盘虎踞的地理优势,也难逃过天命之运行。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不是齐武帝、陈文帝的努力所能坚持的,也不是东昏侯、陈后主的荒淫所能葬送的。
最后一句是诗人感情的抒发。
纵观整首诗,是一代王朝的兴替交换。
我觉得诗人也想劝诫皇帝在其位谋其政,王朝更替自有其命,但为人皇者要勤勉执政,为百姓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