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有如下一段话: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
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
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驌,以至马、夏辈。
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躁、荆、关、董、巨、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马祖道一)、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
要之,摩诘所谓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者,东坡赞吴道子、王维画壁,亦云:吾于 (王)维也无间然。
知言哉。
在这段话中,董其昌提出了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影响深远的南北宗的绘画理论,他认为南宗属于文人画的范畴,北宗则以匠人画或行家画为尚,并且崇南抑北。
仙山楼阁图南宋赵伯驹董其昌区分南北宗并不是按照地域上的南北,而是根据画家的身份、画法、风格为标准的。
北宗画家多为皇家宗室或宫廷画家,其绘画多以着色山水、界画为主。
技法上北宗方刚谨严,体势尚奇峭突兀,多块面结构,多用泼墨法,笔墨运行则往往需要发力且迅走疾行。
北宗适合表现多石且石质坚硬顽重的山体,皴法多为斧劈皴或其变体。
万壑松风图南宋李唐南宗的画家多具有文人和画家的双重身份,绘画多以水墨为主,不拘于常法。
技法上多为线型结构,平淡混穆,圆柔疏散,自如随意,皴法多为披麻皴及其变体,适合表现多土且植被较丰厚的山体。
天池山壁图元代黄公望南北宗论是有很大的理论缺陷的,其崇南抑北的思想也是值得商榷的,但其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却是毋庸置疑的。
与南宗山水相比,北宗山水较多地受到理性精神的制约,自律性的特征比较突出,画家受到各种技法规范的强力约束。
北宗山水的技术难度是古代画家所公认的。
由于北宗山水画家的职业化特征所决定,他们很难像文人画家那样对创作实践进行理论的总结,也很难对自己的审美追求加以阐说和辩解,只好一任他人的否弃、贬低或冷落,使许多精华也被当成糟粕。
这显然是一种非常可悲的现象。
华山图册明代王履近现代以来,徐悲鸿等人对南北宗论的过分贬低也是不可取的。
论董其昌的书法用笔观

“ 论用笔” 可见用笔问题在董其昌书学中之重 , 要。 董其昌的书法学习道路, 走的是米芾那样的 “ 集古字”法, 法对 象甚为广博 ,-t以来的 取 晋、唐、 宋名家均 有涉猎。正是在深入前人书法 中, 他悟到了用笔之理 , 以及 用笔 在书法技法
中 的 核心地 位 , 在 《 禅室 随 笔 》中专 列 一卷 故 画 谈 用 笔
董其昌重视用笔 , 有另一层重要原 因: 还 用笔与他的生命修 养有关。 董其昌是南禅 的笃 行者。 书法的书写过程 , 也同时是他生命禅修悟 道、 层层升进的过程 。 米芾曾谈及书法的书写: “ 要之皆一戏, 不当问拙工。 足我 自足, 意 放笔
一
戏空。 ⑤书写就是放笔一戏空, ” 一个 “ 戏”
古人 中 来 。 笔 能 合 古 , 尽 管 字 法 、 法 、墨 用 则 章
法等如何 的具 有独特 个相 , 其书法的根本精 神 已不离传统
。 .
二 用 笔的无 等等 咒 :无 垂不 缩 ,
无往不收
Ⅸ 禅 室 随笔 *第一 句即 是 :“ 海岳 画 米 书, 无垂 不缩 , 无往 不收 。此八 字真 言, 等 无 等咒也。”⑨无 等等 咒,般若波 罗蜜 多咒 四名
每一 字中, 两者都 必不可少。 能放纵 即是
能 垂 、 往 ; 攒捉 即 是能 缩 、 能 能 能收 。 纵 与 攒 放
本要领 , 则未必 尽然。米芾 《自叙 帖》中曾论
到 用笔 之 关 键 :“ 笔 , 虽 细 为 髭 发 亦 圆 ; 得 则 不
一
促必须同时而 用, 否则便 落人 “ 道。 魔 ”不过 ,
般人用笔 , 垂而不能缩 , 往而不能收 , 能 能
得笔,则虽粗 如椽亦扁。 ”⑩那 么如何才能 得 笔?那就是无 垂不缩, 无往不 收。 也就 是说 , 只有做到 了无垂 不缩, 无往不收 , 写出来的点 画才能圆而不扁 ( 用今天的话说 , 就是有立体 感), 能道 劲有 力。 才 我们 知道 , 善用笔 者善
《画禅室随笔》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董其昌,画论e景苑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

《画禅室随笔》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董其昌,画论e景苑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卷三记事予在广陵,见司马端明画山水,细巧之极,绝似李成。
多宋元人题跋,画谱俱不载,以此知古人之逃名。
今年游白下,见褚遂良西升经,结构遒劲,于黄庭像赞外,别有笔思。
以顾虎头洛神图易之。
主人迫欲朱提,力不能有,遂落贾人手。
如美人为沙叱利拥去矣。
更偿之二百金,竟靳固不出。
登舟作数日恶,忆念不置。
然笔法尚可摹拟,遂书此论,亦十得二三耳。
使西升经便落予手,未必追想若此也。
书家以豪逸有气,能自结撰为极则。
西升虽俊媚,恨其束于法,故米漫士不甚赏心。
若儿子辈能学之,亦可适俗。
因作小楷书记之。
送君者自崖而返,君自此远。
宋子京读庄子至此,遂欲沾巾。
予北上,泊寒山为送别诸君子拈之。
斗鹌鹑,江南有此戏,皆在笼中。
近有吴门人,始开笼于屋除中,相斗弥日。
复入笼饮啄,亦太平清事。
余与仲醇,以建子之月,发春申之浦,去家百里。
泛宅淹旬,随风东西,与云朝暮。
集不请之友,乘不系之舟。
壶觞对饮,翰墨间作。
吴苑酹真娘之墓,荆蛮寻懒瓒之踪,固以胸吞具区,目瞪云汉矣。
夫老至则衰,倘来若寄,既悟炊梁之梦。
可虚秉烛之游,居则一丘一壑,唯求羊是群;出则千峰万壑,与汗漫为侣。
兹予两人,敦此夙好耳。
余游闽中,遇异人谈摄生奇诀。
在读黄庭内篇,夜观五藏神,知其虚实,以为补泻。
盖道藏所不传,然须断荤酒与温柔乡,则可受持。
至今愧其语也。
七夕,王太守禹声,招饮于其家园。
园即文恪所投老。
唐子畏,郝元敬诸公为之点缀者。
是日,出其先世所藏名画。
有赵千里后赤壁赋一轴,赵文敏落花游鱼图,谿山仙馆图。
又老米云山,倪云林渔庄秋霁,梅道人渔家乐手卷,李成云林卷,皆希代宝也。
余持节楚藩归。
曾晚泊祭风台,即周郎赤壁,在嘉鱼县南七十里。
雨过,辄有箭镞于沙渚间出。
里人拾镞视予,请以试之火,能伤人,是当时毒药所造耳。
子瞻赋赤壁,在黄州,非古赤壁也。
(壬辰五月)元李氏有古纸,长二丈许,光润细腻,相传四世。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画诀其一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画诀其⼀(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画诀其⼀⽓霁地表,云敛天末。
洞庭始波,⽊叶微脱。
春草碧⾊,春⽔绿(渌)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四更⼭吐⽉,残夜⽔明楼。
海风吹不断,江⽉照还空。
宋画院各有试⽬,思陵尝⾃出新意,以品画师。
余欲以此数则,徵名⼿图⼩景,然少陵⽆⼈,谪仙死。
⽂沈之后,⼴陵散绝矣,奈何?⽓霁地表,云敛天末。
洞庭始波,⽊叶微脱:南朝宋辞赋家谢庄《⽉赋》:“若夫⽓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叶微脱。
”⽓霁:雾⽓散去。
霁:⾬雪停⽌,天放晴。
地表:1. 地⾯,⼤地的表⾯。
南朝宋谢庄《⽉赋》:「⽓霁地表,云敛天末。
洞庭始波,⽊叶微落。
」南唐李中《庐⼭》诗:「势雄超地表,翠盛接天⼼。
」 2. 指陆地的边际。
北魏荀济《赠阴凉州》诗:「海曲穷地表,江源渺天际。
」 3. 指地球的表⾯,即地壳的最外层。
春草碧⾊,春⽔渌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南北朝 ] 江淹《别赋》:“春草碧⾊,春⽔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南浦:《楚辞·九歌·河伯》:“⼦交⼿兮东⾏,送美⼈兮南浦。
”后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渌波:清波。
三国魏曹植《洛神赋》:「迫⽽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渌:⾳路。
⽔清:渌⽔。
渌波。
〔渌⽔〕⽔名,在中国湖南省。
古同“漉”,渗滤。
四更⼭吐⽉,残夜⽔明楼:出⾃杜甫《⽉》:“四更⼭吐⽉,残夜⽔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
”海风吹不断,江⽉照还空:李⽩《望庐⼭瀑布⽔⼆⾸其⼀》:“西登⾹炉峰,南见瀑布⽔。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
欻如飞电来,隐若⽩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
⽽我乐名⼭,对之⼼益闲。
⽆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间。
”思陵:赵构(1107—1187)于建炎元年(1127)重建赵宋政权——南宋,遂被朝野尊为“中兴之主”。
董其昌《画禅室论画·画旨(节录)》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董其昌《画禅室论画·画旨(节录)》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画禅室论画·画旨(节录) 董其昌朝起看云气变幻,可收入笔端,吾尝行洞庭湖推篷旷望,俨然米家墨戏。
又米敷文居京口,谓北固诸山与海门连亘,取其境为潇湘白云卷。
故唐世画马入神者,曰:天闲十万匹皆画谱也。
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
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不尔纵俨然及格,已落画师魔界,不复可救药矣。
若能解脱绳束,便是透网鳞也。
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
吾朝文沈则又远接衣钵。
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当学也。
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
东坡有诗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余曰:“此元画也。
”晁以道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
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余曰:“此宋画也。
”荆浩,河内人,自号洪谷子。
博雅好古,以山水专门,颇得趣向。
为云中山顶,四面峻厚。
自撰山水诀一卷,语人曰:“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
吾当采二子所长,为一家之体。
”故关仝北面事之。
世论荆浩山水为唐末之冠。
盖有笔无墨者,见落笔蹊径而少自然;有墨无笔者,去斧凿痕而多变态。
李思训写海外山,董源写江南山,米元晖写南徐山,李唐写中州山,马远夏圭写钱塘山,赵吴兴写霅苕山,黄子久写海虞山,若夫方壶蓬阆必有羽人传照,余以意为之,未知似否?摊烛作画,正如隔帘看月,隔水看花,意在远近之间,亦文章法也。
高房山多瓦屋,米家多草堂,以此为辨。
此图潇洒出尘,非南宫不能作。
云林生平不画人物,惟龙门僧一幅有之,亦罕用图书,惟荆蛮民一印者,其画遂名荆蛮民,今藏余家。
昔人评石之奇曰透曰漏,吾以知画石之诀,亦尽此矣。
赵文敏常为飞白石,又常为卷云石,又为马牙钩石,此三种足尽石之变,孙汉阳推其意为此册,若使米公见,堪仆仆下拜。
董其昌行书《画禅室随笔》(卷一)

吾乡莫中江方伯,书学右军,自谓得之圣教序。然与圣教序体小异,其沉着逼古处,当代名公,未能或之先也。予每询其所由,公谦逊不肯应。及余己卯试,留都。见王右军官奴帖真迹,俨然莫公书,始知公深于二王。其子云卿,亦工书。
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人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素师书本画法,类僧巨然。巨然为北苑流亚,素师则张长史后一人也。高闲而下,益趋俗怪,不复存山阴矩度矣。
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 肥,肥则大恶道矣。
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运笔。
书楷,当以黄庭怀素为宗。不可得,则宗女史箴。行书,以米元章、颜鲁公为宗。草以十七帖为宗。
○评法书
余十七岁时学书。初学颜鲁公多宝塔,稍去而之钟王,得其皮耳。更二十年,学宋人,乃得其解处。
●卷一
○论用笔
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之咒也。然须结字得势,海岳自谓集古字,盖于结字最留意。比其晚年,始自出新意耳。学米书者,惟吴琚绝肖。黄华樗寮,一支半节。虽虎儿亦不似也。
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王大令之书,从无左右并头者。右军如凤翥鸾翔,似奇反正。米元章谓:“大年千文,观其有偏侧之势,出二王外。”此皆言布置不当平匀,当长短错综,疏密相间也。
书家以险绝为奇。此窍惟鲁公杨少师得之,赵吴兴弗能解也。今人眼目,为吴兴所遮障。予得杨公游仙诗,日益习之。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译文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译文【篇一: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译文】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 今上海松江县)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
世称“董香光”、“董文敏”、“董华亭”,在明末以书画名重海内。
除却平原俱避席,同时何必说张邢。
”一时士子皆学董其昌的妍美、软媚,清初的书坛为董其昌笼罩,书风日下,实在是书坛的悲哀。
对董其昌的批评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为最为激烈。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香光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
若遇大将军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他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行书以“二王”为宗,又得力于颜真卿、米芾、杨凝式诸家,赵孟俯的书风也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他的创作。
草书植根于颜真卿《争座位》和《祭侄稿》,并有怀素的圆劲和米芾的跌宕。
用笔精到,能始终保持正锋,作品中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或与他终日性情和易,参悟禅理有关。
许多作品行中带草,左图这幅作品用笔有颜真卿率真之意,体势有米芾的侧欹,而布局得杨凝式的闲适舒朗,神采风韵似赵孟俯,轻捷自如而风华自足。
董其昌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
来源书法屋,书法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
董其昌学识渊博,精通禅理,是一位集大成的书画家,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其《画禅室随笔》是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
【篇二: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译文】跋吴传朋书昔人称吴传朋说真书,为宋朝第一。
今观《九歌》,应规入矩,深得兰亭洛神遗意。
高宗洞精书法,至为阁笔欢赏,不虚也。
左方有马和之侍郎图,此必当时有李伯时画《九歌》,米元章作书,而二公复仿之耳。
伯时书,乃全用钟法,宣和谱谓其追踪魏晋。
今始见之,当与米元章并传者。
宋之小楷名家,尽此矣。
跋赤壁赋后坡公书多偃笔,亦是一病。
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真迹在王履善家。
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非石刻所能传耳。
高三历史

晋城中学高二12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命题人:李永安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明末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以下作品的书体中,与此评述相关的是()2、《雍正帝朱批谕旨》载:“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在山西甚至有“有儿开商店,强如做知县”的俗语。
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山西人()A、重商崇商B、重儒轻商C、重农抑商D、士农工商并重3、曾国荃曾奏称:“近年以来,印度、日本产茶日旺,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致华商连连折损。
据皖南茶商估计,光绪十一、十二两年,亏本自三四成至五六成不等;十三年亏损尤甚,统计亏银将及百万两,不独商贩受累,即皖南山户茶农亦因之交困。
”上述情况说明()A、外商在中国没有通商口岸B、中国已卷入世界市场C、中国茶商茶农不善经营D、列强加紧进行资本输出4、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指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
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他强调的是()A、政治革命B、制度更新C、思想解放D、中体西用5、右图是改革开放30年后,关于农民的价值取向的调查情况。
这说明A、农民的价值取向受外来因素的影响B、农民生活水平提高C、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D、农民市场经济意识的增强6、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春交会(国家在广州举办的综合国际贸易盛会)向38户美商发出邀请,应邀到会的有42人,这是中美贸易中断20多年后美商首次到会。
与这一事件有直接关系的是()A、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B、我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C、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7、有学者指出。
古代小农的供给行为具有双重性,即在满足自己家庭消费的同时,又积极向市场提供剩余农产品和主动以市场为导向安排生产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论用笔
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此八字真言,无等之咒也。
然须结字得势,海岳自谓集古字,盖于结字最留意。
比其晚年,始自出新意耳。
学米书者,惟吴琚绝肖。
黄华樗寮,一支半节。
虽虎儿亦不似也。
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
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
王大令之书,从无左右并头者。
右军如凤翥鸾翔,似奇反正。
米元章谓:“大年千文,观其有偏侧之势,出二王外。
”此皆言布置不当平匀,当长短错综,疏密相间也。
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
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
余尝题永师千文后曰:作书须提得笔起。
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
后代人作书,皆信笔耳。
信笔二字,最当玩味。
吾所云须悬腕,须正锋者,皆为破信笔之病也。
东坡书,笔俱重落。
米襄阳谓之画字,此言有信笔处耳。
笔画中须直,不得轻易偏软。
捉笔时,须定宗旨。
若泛泛涂抹,书道不成形像。
用笔使人望而知其为某书,不嫌说定法也。
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ㄌ素成板刻样。
东坡诗论书法云:“天真烂漫是吾师。
”此一句,丹髓也。
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
颜平原,屋漏痕,折钗股,谓欲藏锋。
后人遂以墨猪当之,皆成偃笔。
痴人前不得说梦。
欲知屋漏痕、折钗股,于圆熟求之,未可朝执笔,而暮合辙也。
乐山看经曰:“图取遮眼,若汝曹看牛皮也须穿。
”今人看古帖,皆穿牛皮之喻也。
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
故为作者,字如子,便不是书,谓说定法也。
予学书三十年。
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例、自收、自束处耳。
遇此□关,即右军父子亦无奈何也。
转左侧右,乃右军字势。
所谓迹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
书家好观阁帖,此正是病。
盖王著辈,绝不识晋唐人笔意,专得其形,故多正局。
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
以奇为正,不主故常。
此赵吴兴所未尝梦见者。
惟米痴能会其趣耳。
今当以王僧虔、王徽之、陶隐居大令帖几种为宗,余俱不必学。
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
盖以奇为正。
此赵吴兴所以不入晋唐门室也。
兰亭非不正,其纵宕用笔处,无迹可寻。
若形模相似,转去转远。
柳公权云:“笔正,须喜学柳下惠者参之。
”余学书三十年,见此意耳。
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
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窍也。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
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
乃如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此惟褚河南、虞永兴行书得之。
须悟后,始肯余言也。
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
尤忌肥,肥则大恶道矣。
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
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
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
妙诀也。
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运笔。
书楷,当以黄庭怀素为宗。
不可得,则宗女史箴。
行书,以米元章、颜鲁公为宗。
草以十七帖为宗。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汉语言文学网|
原文链接:
/shufa/txt.asp?id=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