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酒生产制作工艺

合集下载

茅台酒特殊生产工艺

茅台酒特殊生产工艺

转] 茅台酒特殊生产工艺转折贸易茅台酒酿造工艺简介贵州茅台酒厂位于仁怀市西北六公里的茅台镇,赤水河东岸,在寒婆岭下,马鞍山斜坡上,依山傍水。

东经106°22′,北纬27°51′,海拔450米。

原名茅台村,因建村于赤水河畔台地之上,古时茅草遍地而得名。

厂区位于赤水河上游青山绿水之间,水质好,硬度低,微量元素含量丰富,无污染。

地处峡谷地带,两山对峙,特殊的紫色砂页岩地质结构。

土壤为紫红色土,土质中偏微酸性。

由于地处群山环绕的赤水河边,因而形成了冬暖夏热,少雨少风而高温高湿的特殊气候,加上千年酿造环境,空气中弥漫了丰富的独特的微生物群落。

茅台酒是独特的大曲酱香型工艺白酒,生产工艺分制曲、制酒、贮存、勾兑、检验、包装六部分。

其传统工艺总结为端午踩曲,重阳投料,一年一个生产周期,其间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经分型贮放,勾兑贮放,五年后包装出厂。

其工艺特点为:两次投料,固态发酵,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摘酒,以此形成茅台酒独特的酿造风格。

贵州茅台酒是中国大曲酱香型的典型代表和鼻祖,茅台酒的酿造历史悠久,从茅台酒产地贵州省仁怀市境内出土的文物中,有相当部分的商周时代酒具,说明当时已经有酒的存在并有一定的历史。

史料记载,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茅台当地就有了酿酒历史,史书称“枸酱”酒,“牂牁”酒,至明末清初,以大曲参与糖化、发酵、蒸馏取酒的茅台酒工艺日趋成熟,数百年来,茅台酒工艺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完善完美,逐步形成的茅台酒传统工艺,至今仍完整延用。

经我国白酒界专家总结称“贵州茅台酒工艺技术是最独特的大曲酱香型酒工艺,是我国人类将微生物应用于酿造领域的典范。

”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茅台酒传统工艺的历史概述茫茫宇宙,奥秘无穷。

悠悠岁月,江山迭变。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人类文明的发展,从茹毛饮血到探星登月,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

人类酿酒技术的发展。

同样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漫长进化过程。

茅台酒的制作工艺流程

茅台酒的制作工艺流程

茅台酒的制作工艺流程
1茅台酒的制作工艺
茅台酒,又叫衙酒、官酒,是中国特有的特色酒品,山东省安丘市茅台镇是中国茅台酒的生产发源地,以其独特的香味、甘美的口感、优越的消化性和良好的平衡性而广受消费者青睐,被奉为中国酒文化的精品代表。

茅台酒的制作工艺是保持历史传统、发展未来的技艺结合,具有多种流程。

1.糯米及麦芽酿造
酿制茅台酒先以糯米及甜荞麦为原料,经磨碎成米粉,浸泡后,再加水发酵,并经过一系列检查,将质量最优级的麦浆追精,细滤、添加酶培养液,制成肥美的黄色、有清香的酒浆,调和到九度成麦芽,以三倍重量精馏橘汁制饮料,把酒浆水份去掉而得。

2.酒浆熟成
将酒浆中的细菌加以抑制,将其内容物转移到大桶子里,在二十到三十度的温度下熟成,这个过程一般持续两个月,去除多余水分,使它变得更加浓稠,得以最大程度地保持原有颜色和滋味.
3.大桶子里发酵
将酒洒贮存在大桶子中,在64℃的温度下发酵,连续熏制十天,控制酒香、滋味和浓度,控制酒的质量,以确保茅台的持久性和有效发酵。

4.微扰过滤
将制作好的酒精过滤浓度低于54度左右,把最小的微粒筛选出去,将过滤的酒精调到45度后,加上枣泥,待一段时间后,酒糟随之沉降下来,微扰过滤而成。

5.初裝及老熟
将酒精调到60度后,加入少量糖和樱桃糖,发酵75度,在200毫升小瓶子里装满,在温度稳定且良好的环境下熟成十到十五天,即可将茅台酒装入精美大瓶藏收。

总之,茅台酒制作工艺十分繁琐复杂,需要经过精心考究的多个环节及步骤,才能够将茅台酒的优质品质发挥出来。

茅台酒的生产流程

茅台酒的生产流程

茅台的生产工艺是我国白酒工艺的活化石。

在一年时间里,将粮食中的淀粉不断发酵,经过多次蒸煮,慢慢“逼出”其中的酒精和其他有机物,这是茅台型酱香酒与其他白酒最大的不同。

酿酒的第一步是制曲。

曲药以小麦为原料,先将小麦粉碎,加入水和“母曲”搅拌,放在木盒子里,工人站在盒子里用脚不停地踩。

刚来的工人都受不了这个活,踩两天腿就会疼得下不了楼。

制曲车间里的温度经常高达40摄氏度。

高温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这些微生物混入曲块中分泌出大量的酶,可以加速淀粉、蛋白质等转化为糖分。

每到夏天,制曲车间的门上爬满了一层名为“曲蚊”的小虫,人一张口甚至能吸进几只。

制曲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微生物环境。

小麦经过“踩曲”做成“曲块”,用谷草包起来,进行“入仓”。

首先曲块被按照工艺要求堆积起来,在仓内,曲块的温度逐渐上升到60℃,同时开始慢慢地发酵。

入仓后大约10天后再进行“翻仓”,就是把曲块进行上下翻转,让每一面都能充分接触微生物。

前后一般要进行两次翻仓。

从入仓算起,曲块至少要经过40天的发酵才能出仓。

其曲子发酵时间之长、温度之高,在白酒生产中首屈一指。

由于温度高,空气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繁多,生态活跃,最易被收入曲醅中,有利于微生物繁殖培殖、淘汰、筛选与互补。

在高温制曲中,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带来了大量的代谢物,使得香气成分的前体物质相当丰富。

经过在仓内的至少40天的高温堆积发酵后,曲块就做好可以出仓了,但是要使用的话还需要存储6个月以上。

通过贮存可以让大曲中的无芽孢的生酸细菌,在干燥环境中优胜劣汰,如醋酸菌等,从而使大曲的微生物得到纯化,促进大曲进一步的“老熟”形成更丰富的特殊曲香味。

在大曲被使用之前,还要将曲块“切碎”,越碎越好。

制好酒曲,时间一般转入了仲秋重阳节,在此时开始第二个关键步骤,“重阳下沙”。

“沙”是茅台型酒的核心概念,“沙”的意思就是指红粱即高粱。

因为本地产高粱细小而色红,所以称为“沙”。

“下沙”就是指投放制酒的主料——高粱。

茅台酒制作工艺

茅台酒制作工艺

茅台酒制作工艺
茅台酒的制作工艺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它包括玉米精炼、麦芽酿造、酒精蒸馏和木桶陈酿几个步骤。

一、玉米精炼:选用含碳水化合物较高的玉米品种,采用模拟方式精炼玉米,以确保茅台酒窖中培育的酵母菌质量。

二、麦芽酿造:首先将精炼的玉米加入适量的水,发酵7—10天,把最重要的糊精发酵出来,然后用木桶存放30天,以便其中添加的酵母能够有效活化。

三、酒精蒸馏:将全体酒精蒸馏熔解(精馏),只保留45—48度的酒精,这是茅台酒的特殊之处。

四、木桶陈酿:将酒精蒸馏剩下的部分注入新活谷物木桶中陈酿至少5年之久,以使酒精体系完美定型、醇厚浓郁。

最后,再用某种加工工艺(如酿制或熟化处理)加工,完成最终的茅台酒。

茅台酒12987酿酒工艺

茅台酒12987酿酒工艺

茅台酒12987酿酒工艺茅台镇酿酒工艺12987酿酒工艺是茅台镇的一种酿酒工艺。

12987工艺中的“1“,意为在大曲酱酒的酿造工艺中,走完一个周期,要一年的时间。

中文名12987酿酒工艺所属地区茅台镇工艺介绍茅台镇引以为傲的12987工艺~一个周期12987工艺中的“1“,意为在大曲酱酒的酿造工艺中,走完一个周期,要一年的时间。

需经过两次投粮,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

所以称为12987工艺。

经过千年的沉淀与总结,12987工艺以工序复杂,耗费时间,成本高昂,出酒率低,酒品上乘著称,成为现如今酱酒酿造的最好工艺。

两次投粮12987工艺中的“2“。

意为在大曲酱酒的酿造工艺中,需要两次投粮。

重阳下沙“沙”的意思就是指红粮即高粱。

第一次投料生产的过程,就是酱香型白酒生产工艺中所谓“下沙”。

“下沙”包括润沙、蒸煮、摊凉、加曲、堆积、入窖发酵等六个工序。

二次投料即按照1∶1的比例,加入新的高粱,继续上甑蒸煮。

摊凉后加入曲药,收堆发酵,然后重新下窖。

前两次蒸煮原料都不取酒,只为增加发酵时间,裹挟更多微生物。

九次蒸煮12987工艺中的“9“。

意为在大曲酱酒的酿造工艺中,共需九次蒸煮。

其所用容器,名为”甑“ [zèng],也叫甑子。

是贵州人常用的做饭的厨房工具。

茅台镇的甑子能装高粱1500斤,蒸煮环节很关键,每次蒸煮大约需要两个小时。

头两次投粮经过两次蒸煮,但不取酒。

第三次蒸煮开始,时间为腊月到次年正月,剩下的7次蒸煮都会取酒,一直到次年农历九月份蒸煮过程才完成。

八次发酵12987工艺中的“8“。

意为在大曲酱酒的酿造工艺中,共需八次发酵。

每一次蒸煮后,把酒曲铲入窖坑进行封存——进入“窖期”。

发酵的窖坑是用石块砌成墙壁,用本地黄泥封住,不能透气,有3~4米深,能装15~ 20甑的酒糟。

在窖期中要经常检查,时常洒水,防止干裂进气。

其实,茅台镇就是一个天然的大窖池:赤水河谷两山对崎,一日之中此热彼凉。

七次取酒12987工艺中的“7“。

茅台酒制酒工艺操作流程

茅台酒制酒工艺操作流程

茅台酒制酒工艺操作流程一、茅台酒酿造工艺1、酿酒原料采收茅台酒是由茅台村原生态地产的茅台米、自然生态野草和风味调料精心组合而成的纯粮酿酒。

茅台米多耕栽在肥沃的金贵粗壤产区,由于受自然条件控制影响,每次只能采收自然态的口感质量。

茅台的原料采收,只能以『把当时的天气情况、野草种类,和野草的生长状态等因素,考虑在内』。

2、酿酒过程茅台酒酿造过程分为三次:1、发酵期,首先将精心选择的米与水混合搅拌,然后进行发酵;2、熬煮期,将发酵完毕的大米煮沸,将营养素溶解并变成酿酒汁;3、调和期,将熬煮完毕的酿酒汁进行调和,将茅台村原生态地产的茅台米搭配天然野草及风味调料,调和出茅台酒独特的风味,装瓶储存后再进行发酵。

3、正宗茅台酒济青验证正宗茅台酒在制作完毕后,需要接受由省内复查保护单位指定的检验机构进行检测,经过济青验证检测通过方可销售,取得贵州省农业厅颁发的『贵州省济青酒』证书。

1、仓库的选址仓储的地点对茅台酒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仓库要选择在接近河湖,有自然环境温和,无江河湖涨潮害,酸雨及贵州热带雨林气候,以保证茅台酒陈酿过程纯正自然,并以冷藏运输方式,根据温度和湿度要求进行。

2、酒库的构筑酒库构筑要求坚固地基,一般内外墙采用不燃的混凝土砖材料,墙上要有隔热层,地面要做水泥或混凝土抹平,除去草木杂质,并且要设有防潮和合理的贮藏架,以便将每瓶酒单独编号存放。

3、贮存处理技术藏酒库应防潮防尘,温度保持在低温环境下,最好在18度左右,湿度保持在65%,尽量避免突意骤降或持续性湿热,这都会影响茅台酒的口感和保质期并没有得到保障。

三、茅台酒文化1、浓郁的人文景观茅台的文化体现了古老的中华文化,茅台酒是该文化的象征。

自古至今,茅台既有茅台村深远、独特的宗教艺术,又具有浓烈的地域文化。

若原野:慢步于田间,林间,油光熠熠,缤纷多彩,登百山山涧,置身自然,领略茅台村要给美好于古色古香,清新晨曦。

2、风土人情的文化魅力茅台以其古老的、风土人情的文化魅力远远影响周围地区,形成精神财富的酒文化,它以开采与精炼米酒的技艺、具有宗族文化特色的歌舞、宗祠节俗及原住民节日等,充分体现了茅台古文化的魅力。

茅台酒生产的5大流程

茅台酒生产的5大流程

茅台酒生产的5大流程一、制曲每年端午,一个新的茅台酒生产周期正式开始。

(1)踩曲端午之后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节,制曲车间里的温度经常高达40℃以上。

高温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这些微生物混入曲块中,分泌出大量的酶,可以加速淀粉、蛋白质等转化为糖分。

茅台酒厂制曲是以小麦为主要原料,先将小麦粉碎,加入水和母曲搅拌,放在木盒子里,工人站在盒子里用脚不停地踩。

茅台至今还在坚持传统的人工制曲,用女性的双足踩出中间高,四边低,松紧适宜的“龟背型”大曲,这种形状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后期发酵。

(2)装仓、翻仓小麦经过踩曲做成像砖头一样的曲块,用谷草包起来,进行装仓。

大约10天后再进行翻仓,就是把曲块上下翻转,让每一面都能充分接触微生物。

前后一般要进行两次翻仓。

(3)出仓、切碎再过30-40天,曲块就做好可以出仓了,但是要使用的话还需要存储40天以上。

在使用之前,要将曲块“切碎”,越碎越好。

经过这样一番工序,生产一块合格的酒曲至少要3-5个月。

二、第一轮下沙茅台镇当地管红缨子高粱叫“沙”,下料也叫“下沙”。

在茅台的酿造过程中,因所下“沙”的完整程度不同,而产出不同的酒。

重阳下沙,是因为重阳节前后,赤水河水由浑浊变为清澈,满足酿酒对水质的要求,而且恰逢红缨子高粱成熟。

(1)润沙下沙的第一步是“润沙”,即用90℃以上的开水清洗几遍,泼水时边泼边拌,使原料吸水均匀。

茅台酒在润沙阶段会添足水,除了润沙之外,其它工序不再添加水。

(2)蒸煮、摊凉、加曲高粱经过润沙后,需要上甑蒸煮大约两个小时,然后散在地上摊凉,由工人用铲子不停地翻开,温度降至35℃左右开始加酒曲。

高粱与酒曲的总体比例为1∶1,酒曲用量特别大,但是要分9次加入,每次加的数量都不一样。

(3)堆积发酵第一次加曲搅拌后要将酒糟堆成一个两米多高的圆锥,进行堆积发酵。

茅台酒讲究高温发酵,一般外层温度达到50-60℃才结束这一环节,酿酒师把手插进堆子,依据烫手的程度进行判断。

茅台生产的五大流程

茅台生产的五大流程

茅台生产的五大流程
茅台酒,是中国传统酿酒文化的一绝,也是全球最负盛名的白酒之一。

茅台的历史悠久,其生产的工艺也十分复杂,要完成一瓶茅台,从原料到瓶装,总共要经历五大流程。

第一步是制备原料。

茅台的原料主要由糯米,小麦,玉米和淡水组成,这些原料在经过精心加工,干燥,碾磨等技术处理后,再根据酿造配方进行混合制备,形成茅台酒的原料。

第二步是发酵。

在原料经过发酵后,能够产生醇厚的酒香,而味美的酒汁。

第三步是提。

茅台提步骤是用蒸汽的方式,将原料的芳香油萃取出来,并加以分离,形成提液。

第四步是精。

这一步是将提出来的液体进行榨出,并用橡木桶进行熟成。

最后一步便是瓶装。

这一步要仔细筛查质量,确保瓶装的质量,才能把茅台酒瓶装完成,标志茅台酒正式登场。

茅台酒的酿造过程复杂,从制备原料到操作酿造,从陈酿到瓶装,都需要精益求精,才能保证茅台酒的品质和口感。

茅台酒诞生的过程,让人们分享了每一步的快乐和艰辛,也让世界饮用最好的中国酒。

茅台酒的传承因其完整的酿造流程而受到广泛赞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五大流程,即原料的制备,发酵,提,精和瓶装。

每一步都要求精雕细琢,以免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

原料要按照酿造配
方,精准混合;发酵要仔细控制,以保证最佳芳香;提要事先考虑每种流程,使提液体含有完全的口感;精要考虑桶的大小,以保持酒的原味;最后的瓶装,还要在酒液之前进行香味检查,确保瓶装质量。

茅台酒是中国传统酿酒文化的象征,其酿造和流程非常复杂,一瓶最终能够面世,全因五大流程的完美配合,让每一瓶茅台都伴随着一段历史,传递着一种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台酒生产制作工艺茅台酒生产制作工艺茅台酒生产工艺是我国白酒工艺的活化石。

在一年时间里,将粮食中的淀粉不断发酵,经过多次蒸煮,慢慢“逼出”其中的酒精和其他有机物,这是茅台型酱香酒与其他白酒最大的不同。

酿酒的技术本质上十分简单,两句话即可说清:第一步将粮食中的淀粉转化为葡萄糖;第二步将葡萄糖转化为乙醇(酒精)。

但事实上,酒之所以甘醇馥郁,并非乙醇的作用,而得益于发酵酿酒过程中的副产物--大量的酸酯类有机物。

这些复杂的有机物群构成了口感、味道、香味、回味等一系列感受。

目前已知浓香型酒中,香型成分有400多种物质,主要成分为己酸乙酯,而酱香酒中的香型物质高达1200多种,主体香型成分至今还不清楚。

茅台地区酿酒历史可追溯至东汉。

汉使唐蒙出使夜郎路过今天的二郎时,僚人便用自酿的“蒟酱酒”来招待他。

唐蒙把“蒟酱酒”带回长安,令汉武帝大加赞赏,从此钦定其为岁岁来朝的贡酒。

茅台当地人告诉我,蒟酱就是当地的拐枣,也叫鸡爪子,学名叫枳犋,果实外皮比较青涩,而果肉比较甜。

汉武帝喝的其实是低度果酒。

在蒸馏技术发明前,中国人饮用的基本是酿造工艺生产的米酒,酒精浓度不超过20度。

蒸馏技术的产生,推动了酿酒技艺革命,明朝时期已经出现了高度“烧酒”。

但是蒸馏酒的技术是如何发明的还是一个谜。

“茅台(酱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是我国白酒工艺的活化石。

”季克良对我说。

在一年时间里,将粮食中的淀粉不断发酵,经过多次蒸煮,慢慢“逼出”其中的酒精和其他有机物,这是茅台型酱香酒与其他白酒最大的不同。

酿酒的第一步是制曲。

每年端午后,酒师们开始制造曲药。

曲药以小麦为原料,先将小麦粉碎,加入水和“母曲”搅拌,放在木盒子里,工人站在盒子里用脚不停地踩。

“刚来的工人都受不了这个活,踩两天腿就会疼得下不了楼。

”茅台制曲车间的一名工人对我说。

制曲时间在夏天,制曲车间里的温度经常高达40摄氏度。

高温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这些微生物混入曲块中分泌出大量的酶,可以加速淀粉、蛋白质等转化为糖分。

每到夏天,制曲车间的门上爬满了一层名为“曲蚊”的小虫,人一张口甚至能吸进几只。

制曲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微生物环境。

小麦经过“踩曲”做成“曲块”,用谷草包起来,进行“装仓”。

大约10天后再进行“翻仓”,就是把曲块进行上下翻转,让每一面都能充分接触微生物。

前后一般要进行两次翻仓。

再过30~40天,曲块就做好可以出仓了,但是要使用的话还需要存储40天以上。

在使用之前,要将曲块“切碎”,越碎越好。

经过这样一番工序,生产一块合格的酒曲至少要3~5个月。

制好酒曲,时间已从初夏转入仲秋重阳节,在此时开始第二个关键步骤--“重阳下沙”。

我们在茅台厂寻访酿酒技艺时,发现“沙”是茅台型酒的核心概念,但很多误解与传讹都来自于对“沙”的不理解,甚至包括美食家唐鲁孙。

“沙”的意思就是指红粱即高粱。

因为本地产高粱细小而色红,所以称为“沙”。

“下沙”就是指投放制酒的主料--高粱。

在制酒中,因所下“沙”的完整程度不同,而产出不同的酒。

投入的是比较完整的高粱,产的酒为“坤(当地方言音)沙酒”;用磨碎的高粱产出的酒名为“碎沙酒”;用最后9次蒸煮后丢弃的酒糟再加入一些新高粱和新曲药后产出的酒为“翻沙酒”。

而茅台最著名的“回沙”工艺,即是指将高粱多次蒸煮出酒,而不是一次榨光酒分。

而不能望文生义地解释为,茅台酒要在沙里过滤。

茅台型酒的用料极为讲究,一定要用本地产的高粱。

这种高粱被称为糯高粱,粒小、皮薄、淀粉含量高,禁得起多次蒸煮。

外地高粱一般取到第五次酒后就被榨干了,只有本地高粱能完成七次取酒。

茅台型酒的关键是选择比较完整的高粱,只有如此才经得起多次蒸煮。

我在寻访中了解到,早期酿酒也需要一定的粉碎率,大约为20%~30%,现在基本不超过10%。

下沙的第一步是“润沙”,即用100摄氏度左右的开水清洗几遍,一方面可以洗去渣滓,另一方面可以让高粱吸水。

然后,将高粱上甑蒸煮,大约两个小时。

然后散在地上“摊凉”,由酒工用铲子不停地翻开,温度降至35摄氏度左右开始加曲。

上满一甑需要高粱1500斤,第一次加入约220斤左右的酒曲。

高粱与酒曲的总体比例为1∶1,但是酒曲要分9次加入,每次加的数量都不一样,平均为高粱的10%上下。

第一次加曲搅拌后要进行“收堆”发酵,即将酒糟堆成一个两米多高的圆锥。

发酵时间需要酿酒师依据温度灵活掌握,堆子的内部先开始发热,然后传递到外面。

这期间酒糟充分吸纳外围空气中的微生物。

茅台型酒讲究高温发酵,一般外层温度达到五六十摄氏度才结束这一环节,酿酒师把手插进堆子,依据烫手的程度进行判断。

第一次发酵完成后,把酒曲铲入窖坑进行封存--进入“窖期”。

窖坑有3~4米深,能装15~20甑的酒糟。

与浓香型酒不同,酱香酒的窖坑是用石块砌成墙壁而不是用泥土,否则酱味就不浓了。

窖坑要用本地黄泥封住,不能透气,在窖期中要经常检查,时常撒点水,防止干裂进气。

大概一个月后,窖坑打开,开始“二次投料”,即按照1∶1的比例,加入新的高粱,继续上甑蒸煮。

摊凉后加入曲药,收堆发酵,然后重新下窖。

前两次蒸煮原料都不取酒,只为增加发酵时间,裹挟更多微生物。

再度过一个月左右的窖期,开始第三次蒸煮。

时间到了12月~1月,这才开始进行第一次取酒。

之后再对酒糟进行摊凉、加曲、收堆、下窖等流程。

如此周而复始,每月一次,直至第七次酒取完后,时间已经到了第二年的8月,酒厂才开始“丢糟”。

第三至五次出的酒最好,称为“大回酒”,第六次得到的酒为“小回酒”,第七次的酒为“追糟酒”。

其中三、四、五次出的酒最好喝,一、二次酸涩辛辣,最后一次发焦发苦。

但是每一次的都有用处,出厂的就必须经过不同批次酒之间的勾兑。

茅台调酒大师以“酱味”、“醇甜”和“窖底”三种酒体来归纳和区分不同批次的酒。

三种酒体理论的提出,对于保障茅台酒质量稳定性具有革命性的价值,使勾兑有了可以依据的基础。

新酒产生后要装入陶土酒坛中封存,形成“基酒”。

第一年进行“盘勾”,就是按照酱味、醇甜、窖底三种味道进行合并同类项,然后再存放3年。

3年后,按照酒体要求进行“勾兑”,即用几种基酒甚至几十种基酒,按照不同的比例勾兑出一种酒,形成一定的口味、口感和香气效果。

勾兑一直是酿酒过程中比较神秘的工序,勾酒师凭借自己的味觉进行搭配,如同五行相克一般,把不同轮次的酒调在一起,寻找味道之间的平衡与层次感。

“从原理上说,勾兑就是调节酒中的酸酯平衡,但是没有仪器可以代替人的舌头去寻找答案,最终的口感,全靠评审会的几张嘴。

”勾兑师李远程对我说。

勾兑完成后,最后一项工作是“调味”,调味的时候要加“调味酒”。

调味酒的生产是酒厂用特殊工艺生产出来的,这是各家酒厂的核心机密。

调味酒味道特殊,每次只添加少量。

勾兑、调味完成后,还要继续存放半年到一年,等待醇化和老熟后才进行灌装进入市场。

一瓶地道的茅台型酱香酒的生产至少5年。

发布日期:2009-11-16 16:27:41茅台酒是我国大曲酱香型酒的鼻祖,深受世人的喜爱,被誉为国酒、礼品酒、外交酒。

它具有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丰满、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的特点。

其优秀品质和独特风格是其他白酒无法比拟的。

【第一:独特的地域环境】茅台酒因产于黔北赤水河畔的茅台镇而得名。

由于茅台镇地处河谷,风速小,十分有利于酿造茅台酒微生物的栖息和繁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有关专家曾用茅台酒工艺及原料、窖泥,乃至工人、技术人员进行异地生产,所出产品均不能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也充分证明了茅台酒是与产地密不可分的关系和茅台酒不可复制,为此茅台酒2001年成为我国白酒首个被国家纳入原产地域保护产品。

【第二:特有的红缨子高粱】茅台酒生产所用高粱为糯高粱,当地俗称红缨子高粱。

此高粱与东北及其他地区高粱不同的是,颗粒坚实、饱满、均匀,粒小皮厚,支链淀粉含量达88%以上,其截面呈玻璃质地状,十分有利于茅台酒工艺的多轮次翻烤,使茅台酒每一轮的营养消耗有一合理范围。

茅台酒用高粱皮厚,并富含2%-2.5%的单宁,通过茅台工艺发酵使其在发酵过程中形成儿茶酸、香草醛、阿魏酸等茅台酒香味的前体物质,最后形成茅台酒特殊的芳香化合物和多酚类物质等。

这些有机物的形成与茅台酒高粱及地域微生物群系密切相关,也是茅台酒幽雅细腻、酒体丰满醇厚、回味悠长的重要因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茅台酒富含一定的多酚类物质,适量饮用,不伤肝,能治糖尿病、感冒等疾病。

【第三:复杂的酿造工艺】如果说茅台酒具有独特的地域和特殊的原料是自然天成之作,那么茅台酒独特的酿造工艺就是能工巧匠之妙。

概括茅台工艺的特点为三高三长。

茅台酒工艺中的三高是指茅台酒生产工艺的高温制曲、高温堆积发酵、高温馏酒。

茅台酒大曲在发酵过程中温度高达63℃,比其他任何名白酒的制曲发酵温度都高10-15℃;在整个大曲发酵过程中可优选环境微生物种类,最后形成以耐高温产香的微生物体系,在制曲过程中首先做到了趋利避害之功效。

高温堆积发酵是中国白酒生产敞开式发酵最为经典和独创之作,也是其他名白酒工艺所不具有的。

高温馏酒:蒸馏工艺本身是固液分离的技术,但茅台酒生产工艺的蒸馏与其他白酒完全不同。

茅台酒工艺中的三长主要指茅台酒基酒生产周期长;大曲贮存时间长;茅台酒基酒酒龄长。

茅台酒基酒生产周期长达一年,须二次投料、九次蒸馏、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历经春、夏、秋、冬一年时间。

而其他名白酒只需几个月或十多天即可。

茅台酒大曲贮存时间长达6个月才能流入制曲生产使用,比其他白酒多存3-4个月,这对提高茅台酒基酒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大曲用量大,是其他白酒的4-5倍。

茅台酒一般需要长达三年以上贮存才能勾兑,通过贮存可趋利避害,使酒体更醇香味美,加上茅台酒高沸点物质丰富,更能体现茅台酒的价值,这是其他香型白酒不具有的特点。

茅台酒工艺的季节性生产指茅台酒生产工艺季节性很强。

茅台酒生产投料要求按照农历九月重阳节期进行,这完全不同于其他白酒随时投料随时生产的特点。

采用九月重阳投料一是按照高粱的收割季节;二是顺应茅台当地气候特点;三是避开高营养高温生产时节,便于人工控制发酵过程,培养有利微生物体系,选择性利用自然微生物;四是九月重阳是中国的老人节,象征天长地久,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