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第3章(7节)非线性回归实例

计量第3章(7节)非线性回归实例
计量第3章(7节)非线性回归实例

非线性回归实例

例1:此模型用来评价台湾农业生产效率。用台湾1958-1972年农业生产总值(Y t ),劳动力(X 1t ),资本投入(X 2t )数据为样本得到估计模型:

= -3.4 + 1.50 LnX 1t + 0.49 LnX 2t

(2.78) (4.80) R 2 = 0.89, F = 48.45

还原后得,

= 0.713X 1t 1.50 X 2t 0.49

因为1.50 + 0.49 = 1.99,所以,此生产函数属规模报酬递增函数。当劳动力和资本投入都增加1%时,产出增加近2%。

例2:用天津市工业生产总值(Y t ),职工人数(L t ),固定资产净值与流动资产平均余额(K t )数据 (1949-1997年) 为样本得估计模型如下:

Ln Y t = 0.7272 + 0.2587 Ln L t + 0.6986 LnK t

(3.12) (3.08) (18.75)

R 2 = 0.98, s.e. = 0.17, DW = 0.42, F = 1381.4

因为0.2587 + 0.6986 = 0.9573,所以此生产函数基本属于规模报酬不变函数。

例3: 中国铅笔需求预测模型

中国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生产铅笔。1985年全国有22个厂家生产铅笔。产量居世界首位(33.9亿支),占世界总产量的1/3。改革开放以后,铅笔生产增长极为迅速。1979-1983年平均年增长率为8.5%。铅笔销售量时间序列见图1。1961-1964年的销售量平稳状态是受到了经济收缩的影响。文革期间销售量出现两次下降,是受到了当时政治因素的影响。1969-1972年的增长是由于一度中断了的中小学教育逐步恢复的结果。1977-1978年的增长是由于高考正式恢复的结果。1981年中国开始生产自动铅笔,对传统铅笔市场冲击很大。1979-1985年的缓慢增长是受到了自动铅笔上市的影响。

初始确定的影响铅笔销量的因素有全国人口、各类在校人数、设计

人员数、居民消费水平、社会总产值、自动铅笔产量、价格因素、原材料供给量、政策因素等。经过多次筛选、组合和逐步回归分析,最后确定的被解释变量是Y t(铅笔年销售量,千万支);解释变量分别

是X t1(自动铅笔年产量,百万支);X t2(全国人口数,百万

人);X t3(居民年均消费水平,元);X t4(政策变量)。因政策因素影响铅笔销量出现大幅下降时,政策变量取负值。例如1967、1968年的X t4值取-2,1966、1969-1971、1974-1977年的X t4值取-1)。

由图2知中国自生产自动铅笔起,自动铅笔产量与铅笔销量存在线性关系。由图3知全国人口与铅笔销量存在线性关系。说明人口越多,对铅笔的需求就越大。由图4知居民年均消费水平与铅笔销量存在近似对数的关系。散点图说明居民年均消费水平越高,则铅笔销量就越大。但这种增加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增加变得越来越缓慢。图5显示政策变量与铅笔销量也呈线性关系。

图1 铅笔销售量时间序列(1961-1985)

图2 Y, X1散点图图3 Y, X2散点图

图4 Y, X3散点图图5 Y, X4散点图

基于上述分析建立的模型形式是

Y t = 0 + 1 X t 1 + 2X t 2 + 3Ln (X t 3) + 4 X t 4 + u t (1)

Y t与X t 3呈非线性关系。估计结果如下。

= -907.94 - 2.95 X t 1 + 0.31 X t 2 + 170.19 Ln X t 3 + 45.51 X t 4 (2) (-6.4) (-3.7) (4.8) (4.4) (12.6)

R 2 = 0.9885, DW = 2.09, F = 429, s.e. = 10.34

上式说明,在上述期间自动铅笔年产量每增加1百万支,平均使铅笔的年销售量减少2950万支。全国人口数每增加1百万人,平均使铅笔的年销售量增加310万支。对数的居民年均消费水平每增加1个单位,平均使铅笔的年销售量增加17亿支。一般性政策负面变动使铅笔的年销售量减少4.551亿支。

当Y t对所有变量都进行线性回归时(见下式),显然估计结果不如(2)式好。

= -254.26 - 3.29 X t 1 + 0.42 X t 2 + 0.66 X t 3 + 40.74 X t 4 (3)

(-12.0) (-3.0) (8.6) (3.5) (11.7)

R 2 = 0.9857, DW = 1.77, F = 346, s.e. = 11.5

例4:厦门市贷款总额与GDP的关系分析(1990~2003年)

数据和散点图如下。从散点图看,用多项式方程拟合比较合理。

Loan t = 0 +1 GDP t + 2 GDP t 2 + 3 GDP t3 + u t

= -24.5932 +1.6354GDP t - 0.0026GDP t 2 + 0.0000027GDP t 3

t

(-2.0) (11.3) (-6.3) (7.9)

R2=0.9986, DW=2.6,F = 2463.275, s.e. =9.9883

非线性回归分析

SPSS—非线性回归(模型表达式)案例解析 2011-11-16 10:56 由简单到复杂,人生有下坡就必有上坡,有低潮就必有高潮的迭起,随着SPSS 的深入学习,已经逐渐开始走向复杂,今天跟大家交流一下,SPSS非线性回归,希望大家能够指点一二! 非线性回归过程是用来建立因变量与一组自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它不像线性模型那样有众多的假设条件,可以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建立任何形式的模型非线性,能够通过变量转换成为线性模型——称之为本质线性模型,转换后的模型,用线性回归的方式处理转换后的模型,有的非线性模型并不能够通过变量转换为线性模型,我们称之为:本质非线性模型 还是以“销售量”和“广告费用”这个样本为例,进行研究,前面已经研究得出:“二次曲线模型”比“线性模型”能够更好的拟合“销售量随着广告费用的增加而呈现的趋势变化”,那么“二次曲线”会不会是最佳模型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非线性模型”能够更好的拟合“销售量随着广告费用的增加而呈现的变化趋势” 下面我们开始研究: 第一步:非线性模型那么多,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模型呢?” 1:绘制图形,根据图形的变化趋势结合自己的经验判断,选择合适的模型 点击“图形”—图表构建程序—进入如下所示界面:

点击确定按钮,得到如下结果:

放眼望去, 图形的变化趋势,其实是一条曲线,这条曲线更倾向于"S" 型曲线,我们来验证一下,看“二次曲线”和“S曲线”相比,两者哪一个的拟合度更高! 点击“分析—回归—曲线估计——进入如下界面

在“模型”选项中,勾选”二次项“和”S" 两个模型,点击确定,得到如下结果: 通过“二次”和“S “ 两个模型的对比,可以看出S 模型的拟合度明显高于

庞皓计量经济学课后答案第三章

统计学2班 第二次作业 1、?i =-151.0263 + 0.1179X 1i + 1.5452X 2i T= (-3.066806) (6.652983) (3.378064) R 2=0.934331 R 2=0.92964 F=191.1894 n=31 ⑴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各省市旅游外汇收入Y 受旅行社职工人数X 1,国际旅游人数X 2的影响。由所估计出的参数可知,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旅行社职工人数每增加1人,各省市旅游外汇收入增加0.1179百万美元。在嘉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国际旅游人数每增加1万人,各省市旅游外汇收入增加1.5452百万美元。 ⑵由题已知,估计的回归系数β1的T 值为:t (β1)=6.652983。 β2的T 值分为: t (β2)=3.378064。 α=0.05.查得自由度为n-2=22-2=29的临界值t 0.025(29)=2.045229 因为t (β1)=6.652983≥t 0.025(29)=2.045229.所以拒绝原假设H 0:β1=0。 表明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当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旅行社职工人数X 1对各省市旅游外汇收入Y 有显著性影响。 因为 t (β2)=3.378064≥t 0.025(29)=2.045229,所以拒绝原假设H 0:β2=0 表明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当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和国际旅游人数X 2对各省市旅游外汇收入Y 有显著性影响。 ⑶正对H O :β1=β2=0,给定显著水性水平α=0.05,自由度为k-1=2,n-k=28的临界值 F 0.05(2,28)=3.34038。由题已知F=191.1894>F 0.05(2,28)=3.34038,应拒绝原假设 H O :β1=β2=0,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旅行社职工人数和旅游人数变量联合起来对各省市旅游外汇收入有显著影响。 2、⑴样本容量n=15 残差平方和RSS=66042-65965=77 回归平方和ESS 的自由度为K-1=2 残差平方和RSS 的自由度为n-k=13 ⑵可决系数R 2=TSS ESS =6604265965 =0.99883 调整的可决系数R 2=1-(1-R 2)k n n --1=1-(1-0.99883)1214=0.99863 ⑶利用可决系数R 2=0.99883,调整的可决系数R 2=0.99863,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不能确定两个解释变量X 2和X 3个字对Y 都有显著影响。

计量经济学习题及答案汇总

《 期中练习题 1、回归分析中使用的距离是点到直线的垂直坐标距离。最小二乘准则是指( ) A .使 ∑=-n t t t Y Y 1)?(达到最小值 B.使∑=-n t t t Y Y 1达到最小值 C. 使 ∑=-n t t t Y Y 1 2 )(达到最小值 D.使∑=-n t t t Y Y 1 2)?(达到最小值 2、根据样本资料估计得出人均消费支出 Y 对人均收入 X 的回归模型为 ?ln 2.00.75ln i i Y X =+,这表明人均收入每增加 1%,人均消费支出将增加 ( ) A. B. % C. 2 D. % 3、设k 为回归模型中的参数个数,n 为样本容量。则对总体回归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的F 统计量与可决系数2 R 之间的关系为( ) ~ A.)1/()1()/(R 2 2---=k R k n F B. )/(1)-(k )R 1/(R 22k n F --= C. )/()1(22k n R R F --= D. ) 1()1/(2 2R k R F --= 6、二元线性回归分析中 TSS=RSS+ESS 。则 RSS 的自由度为( ) 9、已知五个解释变量线形回归模型估计的残差平方和为 8002=∑t e ,样本容量为46,则随机误 差项μ的方差估计量2 ?σ 为( ) D. 20 1、经典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时,下列哪些假定是正确的( ) A.0)E(u i = B. 2 i )V ar(u i σ= C. 0)u E(u j i ≠ ) D.随机解释变量X 与随机误差i u 不相关 E. i u ~),0(2 i N σ 2、对于二元样本回归模型i i i i e X X Y +++=2211???ββα,下列各式成立的有( ) A.0 =∑i e B. 0 1=∑i i X e C. 0 2=∑i i X e D. =∑i i Y e E. 21=∑i i X X 4、能够检验多重共线性的方法有( )

计量基础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计量基础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单位: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请您在认为正确的句子前划“√”)(每题1分,共25分) 1. 以下那一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A.秤是强检计量器具 B.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是强检计量器具 C.用于贸易结算的电能表是强检计量器具 2.给出测量误差时,一般取有效数字。 A.1位 B.2位√ C.1至2位 3.下面几个测量误差的定义,其中JJF 1001-2011的定义是。 A. 含有误差的量值与真值之差 √B. 测得的量值减去参考量值 C. 计量器具的示值与实际值之差 4.以下哪一种计量单位符号使用不正确。 A.升L √ B.千克Kg C.牛(顿)N 5.若电阻的参考值是1000Ω,测量得值是1002Ω,则正确的结论是。 √A.测量误差是2Ω B.该电阻的误差是2Ω C.计量器具的准确度是0.2%。 6.计量检定是查明和确认测量仪器是否符合要求的活动,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 A.允许误差范围 B.准确度等级√C.法定

7. 测量仪器的稳定性是测量仪器保持其随时间恒定的能力。 √A.计量特性 B.示值 C.复现值 8.国际单位制中,下列计量单位名称属于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是 。 A.摩(尔)√B.焦(耳) C.开(尔文) 9.在规定条件下,由具有一定的仪器不确定度的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能够测量出的一组同类量的量值。称为。 A.标称范围√ B.测量区间 C.示值范围 10.随机测量误差是。 A.测量结果与在重复性条件下,对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之差; B.对不同量进行测量,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的误差分量; √C.在重复测量中按不可预见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 11. 我国《计量法》规定,处理计量器具准确度所引起的纠纷,以仲裁检定的数据为准。 A.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B. 本地区准确度最高的计量标准 √C.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或国家基准 12. 质量单位“吨”(单位符号是“t”)是。

线性回归推导及实例

数据点基本落在一条直线附近。这告诉我们,变量X与Y的关系大致可看作是线性关系,即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线性关系来描述。但是由于并非所有的数据点完全落在一条直线上,因此X与Y的关系并没有确切到可以唯一地由一个X值确定一个Y值的程度。其它因素,诸如其它微量元素的含量以及测试误差等都会影响Y的测试结果。如果我们要研究X与Y的关系,可以作线性拟合 (2-1-1) 我们称(2-1-1)式为回归方程,a与b是待定常数,称为回归系数。从理论上讲,(2-1-1)式有无穷多组解,回归分析的任务是求出其最佳的线性拟合。 二、最小二乘法原理 如果把用回归方程计算得到的i值(i=1,2,…n)称为回归值,那么实际测量值y i与回归值i之间存在着偏差,我们把这种偏差称为残差,记为e i(i=1,2,3,…,n)。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残差平方和来度量测量值与回归直线的接近或偏差程度。残差平方和定义为: (2-1-2) 所谓最小二乘法,就是选择a和b使Q(a,b)最小,即用最小二乘法得到的回归直线是在所 有直线中与测量值残差平方和Q最小的一条。由(2-1-2)式可知Q是关于a,b的二次函数,所以它的最小值总是存在的。下面讨论的a和b的求法。 三、正规方程组 根据微分中求极值的方法可知,Q(a,b)取得最小值应满足 (2-1-3) 由(2-1-2)式,并考虑上述条件,则 (2-1-4) (2-1-4)式称为正规方程组。解这一方程组可得 (2-1-5) 其中 (2-1-6)

(2-1-7) 式中,L xy称为xy的协方差之和,L xx称为x的平方差之和。 如果改写(2-1-1)式,可得 (2-1-8) 或 (2-1-9) 由此可见,回归直线是通过点的,即通过由所有实验测量值的平均值组成的点。从力学观点看, 即是N个散点的重心位置。 现在我们来建立关于例1的回归关系式。将表2-1-1的结果代入(2-1-5)式至(2-1-7)式,得出 a=1231.65 b=-2236.63 因此,在例1中灰铸铁初生奥氏体析出温度(y)与氮含量(x)的回归关系式为 y=1231.65-2236.63x 四、一元线性回归的统计学原理 如果X和Y都是相关的随机变量,在确定x的条件下,对应的y值并不确定,而是形成一个分布。当X 取确定的值时,Y的数学期望值也就确定了,因此Y的数学期望是x的函数,即 E(Y|X=x)=f(x) (2-1-10) 这里方程f(x)称为Y对X的回归方程。如果回归方程是线性的,则 E(Y|X=x)=α+βx (2-1-11) 或 Y=α+βx+ε(2-1-12) 其中 ε―随机误差 从样本中我们只能得到关于特征数的估计,并不能精确地求出特征数。因此只能用f(x)的估计 式来取代(2-1-11)式,用参数a和b分别作为α和β的估计量。那么,这两个估计量是否能够满足要求呢? 1. 无偏性 把(x,y)的n组观测值作为一个样本,由样本只能得到总体参数α和β的估计值。可以证明,当满足下列条件: (1)(x i,y i)是n个相互独立的观测值 (2)εi是服从分布的随机变量 则由最小二乘法得到的a与b分别是总体参数α和β的无偏估计,即 E(a)= α E(b)=β 由此可推知 E()=E(y)

计量经济学(第四版)习题及参考答案详细版

计量经济学(第四版)习题参考答案 潘省初

第一章 绪论 1.1 试列出计量经济分析的主要步骤。 一般说来,计量经济分析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陈述理论(或假说) (2)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3)收集数据 (4)估计参数 (5)假设检验 (6)预测和政策分析 1.2 计量经济模型中为何要包括扰动项? 为了使模型更现实,我们有必要在模型中引进扰动项u 来代表所有影响因变量的其它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相对而言不重要因而未被引入模型的变量,以及纯粹的随机因素。 1.3什么是时间序列和横截面数据? 试举例说明二者的区别。 时间序列数据是按时间周期(即按固定的时间间隔)收集的数据,如年度或季度的国民生产总值、就业、货币供给、财政赤字或某人一生中每年的收入都是时间序列的例子。 横截面数据是在同一时点收集的不同个体(如个人、公司、国家等)的数据。如人口普查数据、世界各国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全班学生计量经济学成绩等都是横截面数据的例子。 1.4估计量和估计值有何区别? 估计量是指一个公式或方法,它告诉人们怎样用手中样本所提供的信息去估计总体参数。在一项应用中,依据估计量算出的一个具体的数值,称为估计值。如Y 就是一个估计量,1 n i i Y Y n == ∑。现有一样本,共4个数,100,104,96,130,则 根据这个样本的数据运用均值估计量得出的均值估计值为 5.1074 130 96104100=+++。 第二章 计量经济分析的统计学基础 2.1 略,参考教材。

2.2请用例2.2中的数据求北京男生平均身高的99%置信区间 N S S x = =45 =1.25 用α=0.05,N-1=15个自由度查表得005.0t =2.947,故99%置信限为 x S t X 005.0± =174±2.947×1.25=174±3.684 也就是说,根据样本,我们有99%的把握说,北京男高中生的平均身高在170.316至177.684厘米之间。 2.3 25个雇员的随机样本的平均周薪为130元,试问此样本是否取自一个均值为120元、标准差为10元的正态总体? 原假设 120:0=μH 备择假设 120:1≠μH 检验统计量 () 10/25X X μσ-Z == == 查表96.1025.0=Z 因为Z= 5 >96.1025.0=Z ,故拒绝原假设, 即 此样本不是取自一个均值为120元、标准差为10元的正态总体。 2.4 某月对零售商店的调查结果表明,市郊食品店的月平均销售额为2500元,在下一个月份中,取出16个这种食品店的一个样本,其月平均销售额为2600元,销售额的标准差为480元。试问能否得出结论,从上次调查以来,平均月销售额已经发生了变化? 原假设 : 2500:0=μH 备择假设 : 2500:1≠μH ()100/1200.83?X X t μσ-= === 查表得 131.2)116(025.0=-t 因为t = 0.83 < 131.2=c t , 故接受原假 设,即从上次调查以来,平均月销售额没有发生变化。

计量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计量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A )(课程代码:070403014) 1.计量经济模型的计量经济检验通常包括随机误差项的序列相关检验、异方差性检验、解释变量的多重共线性检验。 2. 普通最小二乘法得到的参数估计量具有线性,无偏性,有效性统计性质。 3.对计量经济学模型作统计检验包括_拟合优度检验、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变量的显著性检验。 4.在计量经济建模时,对非线性模型的处理方法之一是线性化,模型β α+= X X Y 线性 化的变量变换形式为Y *=1/Y X *=1/X ,变换后的模型形式为Y *=α+βX *。 5.联立方程计量模型在完成估计后,还需要进行检验,包括单方程检验和方程系统检验。 1.计量经济模型分为单方程模型和(C )。 A.随机方程模型 B.行为方程模型 C.联立方程模型 D.非随机方程模型 2.经济计量分析的工作程序(B ) A.设定模型,检验模型,估计模型,改进模型 B.设定模型,估计参数,检验模型,应用模型 C.估计模型,应用模型,检验模型,改进模型 D.搜集资料,设定模型,估计参数,应用模型 3.对下列模型进行经济意义检验,哪一个模型通常被认为没有实际价值的(B )。

A.i C (消费)i I 8.0500+=(收入) B.di Q (商品需求)i I 8.010+=(收入)i P 9.0+(价格) C.si Q (商品供给)i P 75.020+=(价格) D.i Y (产出量)6.065.0i K =(资本)4 .0i L (劳动) 4.回归分析中定义的(B ) A.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都是随机变量 B.解释变量为非随机变量,被解释变量为随机变量 C.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都为非随机变量 D.解释变量为随机变量,被解释变量为非随机变量 5.最常用的统计检验准则包括拟合优度检验、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和(A )。 A.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B.多重共线性检验 C.异方差性检验 D.预测检验 6.总体平方和TSS 、残差平方和RSS 与回归平方和ESS 三者的关系是(B )。 A.RSS=TSS+ESS B.TSS=RSS+ESS C.ESS=RSS-TSS D.ESS=TSS+RSS 7.下面哪一个必定是错误的(C )。 A. i i X Y 2.030?+= 8.0=XY r B. i i X Y 5.175? +-= 91.0=XY r

计量基础知识

(可测量的)量:可以定性区别和定量确定的现象、物体和物质的属性。 (量的)数值:在量值表示中用以与单位相乘的数字。量值:一般由一个数乘测量单位所表示的特定量的大小。 (测量)单位:用于表示与其相比较的同种量大小的约定定义和采用的特定量。 (测量)单位符号:表示测量单位的约定符号。法定测量单位:国家法律、法规所规定使用的测量单位。 测量: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计量: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测量结果:由测量所得的赋予被测量的值。 (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在相同测量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连续进行多次测量所得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测量结果的)复现性:在变化的测量条件下,同一被测量的测量结果之间一致性。 (测量)误差: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值。偏差:某值与其参照值之差值。 直接测量法:不必测量与被测量有函数关系的其他量,而能直接得到被测量值的测量方法。 间接测量法:通过测量与被测量有函数关系的其他量得到被测量值的测量方法。 静态测量:被测量的值在测量期间被认为是恒定的测量。 动态测量:为确定被测量的瞬时值和(或)被测量的值在测量期间随时间(或其他影响量)变化所进行的测量。 (测量的)算术平均值:同一被测量的多次测量结果的估计值,用x 表示,并按下式计算: ∑==n i i x n x 1 1 式中:xi —第i 次测量值;n —测量次数。 实验标准偏差:表征同一被测量的多次测量结果分散性的参数,用s 表示,可按下式计算: ()2111∑=--=n i i x x n s 式中:x —n 个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xi —第i 次测量值;n —测量次数。 测量不确定度: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标准不确定度:以标准偏差表示的测量不确定度。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含义:是一个分散性参数;一般由若干分量组成,统称它们为不确定度分量;是用于完整表征测量结果的。 不确定度的A 类估算:通过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对标准不确定度进行估算的一种方法。 不确定度的B 类估算:通过对观测列进行非统计分析,对标准不确定度进行估算的一种方法。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当测量结果是由若干个其他量的值求得时,按其他各量的方差或(和)协方差算得的标准不确定度。 扩展不确定度:确定测量结果区间的量,合理赋予被测量之值分布的大部分可望含于此区间。 包含因子:为求得扩展不确定度,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所乘之数字因子。 准确度: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精密度:在规定条件下获得的测量值之间的一致程度。 绝对误差:又称测量误差,等于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的真值。相对误差:是绝对误差除以被测量的真值。 引用误差:测量仪器的误差除以仪器的特定值。 修正值:用代数方法与未修正测量结果相加,以补偿其系统误差的值。 系统误差: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 随机误差:测量结果与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之差。 计量检定的法定技术文件:按照计量法规的规定,主要是计量检定规程和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 计量检定人员的业务条件:具有中专以上的文化程度,熟悉计量法律法规,具有计量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具有实际操作的知识。 计量检定人员的职责:计量器具的维护保养,保证数据正确、公正,依法工作,保存资料、保守秘密。 《建标报告》的编写人的基本要求:应该是申请“标准考核”时,从事该计量标准研制和使用该计量标准进行校准/检定工作的计量人员。一般应取得相应计量专业项目的计量检定员证书。 测量设备:进行测量所需的测量器具、测量标准、标准物质、辅助设备及其技术资料的总称。 测量仪器:单独地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进行测量的器具。 (测量)标准又称(计量)基准、标准:为了定义、实现、保存或复现量的单位或一个或多个量值,用作参考的实物量具、测量仪器、参考物质或测量系统。 实物量具:在使用时具有固定形态,用来复现或提供给定量的一个或多个已知值的测量器具。 国际(测量)标准又称国际(测量)基准:国际协议承认的,作为国际上对有关量的其他测量标准定值依据的测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案例分析

1. 表1列出了某地区家庭人均鸡肉年消费量Y 与家庭月平均收入X ,鸡肉价格P 1,猪肉价格P 2与牛肉价格P 3的相关数据。 年份 Y/千 克 X/ 元 P 1/(元/千克) P 2/(元/千克) P 3/(元/千克) 年份 Y/千克 X/元 P 1/(元/ 千克) P 2/(元/ 千克) P 3/(元/千克) 1980 2.78 397 4.22 5.07 7.83 1992 4.18 911 3.97 7.91 11.40 1981 2.99 413 3.81 5.20 7.92 1993 4.04 931 5.21 9.54 12.41 1982 2.98 439 4.03 5.40 7.92 1994 4.07 1021 4.89 9.42 12.76 1983 3.08 459 3.95 5.53 7.92 1995 4.01 1165 5.83 12.35 14.29 1984 3.12 492 3.73 5.47 7.74 1996 4.27 1349 5.79 12.99 14.36 1985 3.33 528 3.81 6.37 8.02 1997 4.41 1449 5.67 11.76 13.92 1986 3.56 560 3.93 6.98 8.04 1998 4.67 1575 6.37 13.09 16.55 1987 3.64 624 3.78 6.59 8.39 1999 5.06 1759 6.16 12.98 20.33 1988 3.67 666 3.84 6.45 8.55 2000 5.01 1994 5.89 12.80 21.96 1989 3.84 717 4.01 7.00 9.37 2001 5.17 2258 6.64 14.10 22.16 1990 4.04 768 3.86 7.32 10.61 2002 5.29 2478 7.04 16.82 23.26 1991 4.03 843 3.98 6.78 10.48 (1) 求出该地区关于家庭鸡肉消费需求的如下模型: 01213243ln ln ln ln ln Y X P P P u βββββ=+++++ (2) 请分析,鸡肉的家庭消费需求是否受猪肉及牛肉价格的影响。 先做回归分析,过程如下: 输出结果如下:

计量经济学题库及答案

2.已知一模型的最小二乘的回归结果如下: i i ?Y =101.4-4.78X 标准差 () () n=30 R 2 = 其中,Y :政府债券价格(百美元),X :利率(%)。 回答以下问题:(1)系数的符号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2)为什么左边是i ?Y 而不是i Y ; (3)在此模型中是否漏了误差项i u ;(4)该模型参数的经济意义是什么。 13.假设某国的货币供给量Y 与国民收入X 的历史如系下表。 某国的货币供给量X 与国民收入Y 的历史数据 根据以上数据估计货币供给量Y 对国民收入X 的回归方程,利用Eivews 软件输出结果为: Dependent Variable: Y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X C R-squared Mean dependent var Adjusted R-squared . dependent var . of regression F-statistic Sum squared resid Prob(F-statistic) 问:(1)写出回归模型的方程形式,并说明回归系数的显著性() 。 (2)解释回归系数的含义。 (2)如果希望1997年国民收入达到15,那么应该把货币供给量定在什么水平 14.假定有如下的回归结果 t t X Y 4795.06911.2?-= 其中,Y 表示美国的咖啡消费量(每天每人消费的杯数),X 表示咖啡的零售价格(单位:美元/杯),t 表示时间。问: (1)这是一个时间序列回归还是横截面回归做出回归线。 (2)如何解释截距的意义它有经济含义吗如何解释斜率(3)能否救出真实的总体回归函数 (4)根据需求的价格弹性定义: Y X ?弹性=斜率,依据上述回归结果,你能救出对咖啡需求的价格弹性吗如果不能,计算此弹性还需要其他什么信息 15.下面数据是依据10组X 和Y 的观察值得到的: 1110=∑i Y ,1680 =∑i X ,204200=∑i i Y X ,315400 2=∑ i X ,133300 2 =∑i Y 假定满足所有经典线性回归模型的假设,求0β,1β的估计值; 16.根据某地1961—1999年共39年的总产出Y 、劳动投入L 和资本投入K 的年度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得出了下列回归方程: ,DW= 式下括号中的数字为相应估计量的标准误。 (1)解释回归系数的经济含义; (2)系数的符号符合你的预期吗为什么 17.某计量经济学家曾用1921~1941年与1945~1950年(1942~1944年战争期间略去)美国国内消费C和工资收入W、非工资-非农业收入

非线性回归分析(教案)

1.3非线性回归问题, 知识目标:通过典型案例的探究,进一步学习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回归分析。 能力目标:会将非线性回归模型通过降次和换元的方法转化成线性化回归模型。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知识变化无穷的魅力。 教学要求:通过典型案例的探究,进一步了解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有些非线性模型通过变换可以转化为线性回归模型,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的 过程中寻找更好的模型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常用函数的图象特点,选择不同的模型建模,并通过比较相关指数对不同的模型进行比较. 教学方式: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对于非线性回归问题,并且没有给出经验公式,这时我们可以画出已知数据的散点图,把它与必修模块《数学1》中学过的各种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的图象作比较,挑选一种跟这些散点拟合得最好的函数,然后采用适当的变量代换,把问题转化为线性回归问题,使其得到解决. 二、讲授新课: 1. 探究非线性回归方程的确定: 1. 给出例1:一只红铃虫的产卵数y 和温度x 有关,现收集了7组观测数据列于下表中,试建立y 与x 之间的/y 个 2. 讨论:观察右图中的散点图,发现样本点并没有分布在某个带状区域内,即两个变量不呈线性相关关系,所以不能直接用线性回归方程来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① 如果散点图中的点分布在一个直线状带形区域,可以选线性回归模型来建模;如果散点图中的点分布在一个曲线状带形区域,就需选择非线性回归模型来建模. ② 根据已有的函数知识,可以发现样本点分布在某一条指数函数曲线y =2C 1e x C 的周围(其中12,c c 是待定的参数),故可用指数函数模型来拟合这两个变量. ③ 在上式两边取对数,得21ln ln y c x c =+,再令ln z y =,则21ln z c x c =+,可以用线性回归方程来拟合. ④ 利用计算器算得 3.843,0.272a b =-=,z 与x 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0.272 3.843z x =-,因此红铃虫的产卵数对温度的非线性回归方程为0.272 3.843x y e -=. ⑤ 利用回归方程探究非线性回归问题,可按“作散点图→建模→确定方程”这三个步骤进行. 其关键在于如何通过适当的变换,将非线性回归问题转化成线性回归问题. 三、合作探究 例 2.:炼钢厂出钢时所用的盛钢水的钢包,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钢液及炉渣对包衬耐火材料的侵蚀,使其容积不断增大,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找出使用次数 x 与增大的容积y 之间的关系.

(完整word版)计量经济学习题与答案

期中练习题 1、回归分析中使用的距离是点到直线的垂直坐标距离。最小二乘准则是指( ) A .使∑=-n t t t Y Y 1 )?(达到最小值 B.使∑=-n t t t Y Y 1 达到最小值 C. 使 ∑=-n t t t Y Y 1 2 )(达到最小值 D.使∑=-n t t t Y Y 1 2)?(达到最小值 2、根据样本资料估计得出人均消费支出 Y 对人均收入 X 的回归模型为 ?ln 2.00.75ln i i Y X =+,这表明人均收入每增加 1%,人均消费支出将增加 ( ) A. 0.75 B. 0.75% C. 2 D. 7.5% 3、设k 为回归模型中的参数个数,n 为样本容量。则对总体回归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的F 统计量与可决系数2 R 之间的关系为( ) A.)1/()1()/(R 2 2---=k R k n F B. )/(1)-(k ) R 1/(R 22k n F --= C. )/()1(22k n R R F --= D. ) 1()1/(22R k R F --= 6、二元线性回归分析中 TSS=RSS+ESS 。则 RSS 的自由度为( ) A.1 B.n-2 C.2 D.n-3 9、已知五个解释变量线形回归模型估计的残差平方和为 8002=∑t e ,样本容量为46,则随机 误差项μ的方差估计量2 ?σ 为( ) A.33.33 B.40 C.38.09 D. 20 1、经典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时,下列哪些假定是正确的( ) A.0)E(u i = B. 2 i )V ar(u i σ= C. 0)u E(u j i ≠ D.随机解释变量X 与随机误差i u 不相关 E. i u ~),0(2 i N σ 2、对于二元样本回归模型i i i i e X X Y +++=2211???ββα,下列各式成立的有( ) A.0 =∑i e B. 0 1=∑i i X e C. 0 2=∑i i X e D. =∑i i Y e E. 21=∑i i X X 4、能够检验多重共线性的方法有( ) A.简单相关系数矩阵法 B. t 检验与F 检验综合判断法 C. DW 检验法 D.ARCH 检验法 E.辅助回归法

非线性回归分析

非线性回归问题, 知识目标:通过典型案例的探究,进一步学习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回归分析。 能力目标:会将非线性回归模型通过降次和换元的方法转化成线性化回归模型。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知识变化无穷的魅力。 教学要求:通过典型案例的探究,进一步了解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有些非线性模型通过变换可以转化为线性回归模型,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的 过程中寻找更好的模型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常用函数的图象特点,选择不同的模型建模,并通过比较相关指数对不同的模型进行比较. 教学方式: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对于非线性回归问题,并且没有给出经验公式,这时我们可以画出已知数据的散点图,把它与必修模块《数学1》中学过的各种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的图象作比较,挑选一种跟这些散点拟合得最好的函数,然后采用适当的变量代换,把问题转化为线性回归问题,使其得到解决. 二、讲授新课: 1. 探究非线性回归方程的确定: 1. 给出例1:一只红铃虫的产卵数y 和温度x 有关,现收集了7组观测数据列于下表中,试建立y 与x 之间 2. 讨论:观察右图中的散点图,发现样本点并没有分布在某个带状区域内,即两个变量不呈线性相关关系,所以不能直接用线性回归方程来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① 如果散点图中的点分布在一个直线状带形区域,可以选线性回归模型来建模;如果散点图中的点分布在一个曲线状带形区域,就需选择非线性回归模型来建模. ② 根据已有的函数知识,可以发现样本点分布在某一条指数函数曲线y =2C 1e x C 的周围(其中12,c c 是待定的参数),故可用指数函数模型来拟合这两个变量. ③ 在上式两边取对数,得21ln ln y c x c =+ ,再令ln z y =,则21ln z c x c =+, 可以用线性回归方程来拟合. ④ 利用计算器算得 3.843,0.272a b =-=,z 与x 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0.272 3.843z x =-$,因此红铃虫的产卵数对温度的非线性回归方程为$0.272 3.843x y e -=. ⑤ 利用回归方程探究非线性回归问题,可按“作散点图→建模→确定方程”这三个步骤进行. 其关键在于如何通过适当的变换,将非线性回归问题转化成线性回归问题. 三、合作探究 例 2.:炼钢厂出钢时所用的盛钢水的钢包,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钢液及炉渣对包衬耐火材料的侵蚀,使其容积不断增大,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找出使用次数x 与增大的容积y 之间的关系.

计量经济学题库(超完整版)及答案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 1.简述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学、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学科间的关系。2.计量经济模型有哪些应用? 3.简述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模型的主要步骤。 4.对计量经济模型的检验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5.计量经济学应用的数据是怎样进行分类的? 6.在计量经济模型中,为什么会存在随机误差项? 7.古典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定是什么? 8.总体回归模型与样本回归模型的区别与联系。 9.试述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10.在满足古典假定条件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普通最小二乘估计量有哪些统计性质? 11.简述BLUE 的含义。 12.对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什么在进行了总体显著性F 检验之后,还要对每个回归系数进行是否为0的t 检验? 13.给定二元回归模型: 01122t t t t y b b x b x u =+++,请叙述模型的古典假定。 14.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为什么用修正的决定系数衡量估计模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优度? 15.修正的决定系数2R 及其作用。 16.常见的非线性回归模型有几种情况? 17.观察下列方程并判断其变量是否呈线性,系数是否呈线性,或都是或都不是。 ①t t t u x b b y ++=310 ②t t t u x b b y ++=log 10 ③ t t t u x b b y ++=log log 10 ④t t t u x b b y +=)/(10 18. 观察下列方程并判断其变量是否呈线性,系数是否呈线性,或都是或都不是。 ①t t t u x b b y ++=log 10 ②t t t u x b b b y ++=)(210 ③ t t t u x b b y +=)/(10 ④t b t t u x b y +-+=)1(110 19.什么是异方差性?试举例说明经济现象中的异方差性。

实验六-用SPSS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

实验六用SPSS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 例:通过对比12个同类企业的月产量(万台)与单位成本(元)的资料(如图1),试配合适当的回归模型分析月产量与单位成本之间的关系

图1原始数据和散点图分析 一、散点图分析和初始模型选择 在SPSS数据窗口中输入数据,然后插入散点图(选择Graphs→Scatter命令),由散点图可以看出,该数据配合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对数模型和幂函数模型都比较合适。进一步进行曲线估计:从Statistic下选Regression菜单中的Curve Estimation命令;选因变量单位成本到Dependent框中,自变量月产量到Independent框中,在Models框中选择Linear、Logarithmic、Power和Exponential四个复选框,确定后输出分析结果,见表1。 分析各模型的R平方,选择指数模型较好,其初始模型为 但考虑到在线性变换过程可能会使原模型失去残差平方和最小的意义,因此进一步对原模型进行优化。 模型汇总和参数估计值 因变量: 单位成本 方程模型汇总参数估计值 R 方 F df1 df2 Sig. 常数b1 线性.912 104.179 1 10 .000 158.497 -1.727 对数.943 166.595 1 10 .000 282.350 -54.059 幂.931 134.617 1 10 .000 619.149 -.556 指数.955 212.313 1 10 .000 176.571 -.018 自变量为月产量。 表1曲线估计输出结果

二、非线性模型的优化 SPSS提供了非线性回归分析工具,可以对非线性模型进行优化,使其残差平方和达到最小。从Statistic下选Regression菜单中的Nonlinear命令;按Paramaters按钮,输入参数A:176.57和B:-.0183;选单位成本到Dependent框中,在模型表达式框中输入“A*EXP(B*月产量)”,确定。SPSS输出结果见表2。 由输出结果可以看出,经过6次模型迭代过程,残差平方和已有了较大改善,缩小为568.97,误差率小于0.00000001, 优化后的模型为: 迭代历史记录b 迭代数a残差平方和参数 A B 1.0 104710.523 176.570 -.183 1.1 5.346E+133 -3455.813 2.243 1.2 30684076640.87 3 476.032 .087 1.3 9731 2.724 215.183 -.160 2.0 97312.724 215.183 -.160 2.1 83887.036 268.159 -.133 3.0 83887.036 268.159 -.133 3.1 59358.745 340.412 -.102 4.0 59358.745 340.412 -.102 4.1 26232.008 38 5.967 -.065 5.0 26232.008 385.967 -.065 5.1 7977.231 261.978 -.038 6.0 797 7.231 261.978 -.038 6.1 1388.850 153.617 -.015 7.0 1388.850 153.617 -.015 7.1 581.073 180.889 -.019 8.0 581.073 180.889 -.019 8.1 568.969 182.341 -.019 9.0 568.969 182.341 -.019 9.1 568.969 182.334 -.019 10.0 568.969 182.334 -.019 10.1 568.969 182.334 -.019 导数是通过数字计算的。 a. 主迭代数在小数左侧显示,次迭代数在小数右侧显示。 b. 由于连续残差平方和之间的相对减少量最多为SSCON = 1.000E-008,因此在 22 模型评估和 10 导数评估之后,系统停止运行。

第三章计量经济学练习题参考解答教学资料

第三章计量经济学练习题参考解答

第三章练习题参考解答 练习题 3.1为研究中国各地区入境旅游状况,建立了各省市旅游外汇收入(Y ,百万美元)、旅行社职工人数(X1,人)、国际旅游人数(X2,万人次)的模型,用某年31个省市的截面数据估计结果如下: i i i X X Y 215452.11179.00263.151?++-= t=(-3.066806) (6.652983) (3.378064) R 2=0.934331 92964.02=R F=191.1894 n=31 (1)从经济意义上考察估计模型的合理性。 (2)在5%显著性水平上,分别检验参数21,ββ的显著性。 (3)在5%显著性水平上,检验模型的整体显著性。 3.2根据下列数据试估计偏回归系数、标准误差,以及可决系数与修正的可决系数: 367.693Y =, 1402.760X =, 28.0X =, 15n =, 2()66042.269i Y Y -=∑, 211()84855.096i X X -=∑, 222()280.000i X X -=∑, 11()()74778.346i i Y Y X X --=∑, 22()()4250.900i i Y Y X X --=∑, 1122()()4796.000i i X X X X --=∑ 3.3 经研究发现,家庭书刊消费受家庭收入几户主受教育年数的影响,表中为对某地区部分家庭抽样调查得到样本数据:

(1) 建立家庭书刊消费的计量经济模型; (2)利用样本数据估计模型的参数; (3)检验户主受教育年数对家庭书刊消费是否有显著影响; (4)分析所估计模型的经济意义和作用 3.4 考虑以下“期望扩充菲利普斯曲线(Expectations-augmented Phillips curve )”模型: t t t t u X X Y +++=33221βββ 其中:t Y =实际通货膨胀率(%);t X 2=失业率(%);t X 3=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下表为某国的有关数据, 表1. 1970-1982年某国实际通货膨胀率Y (%),

计量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集含答案

财大计量经济学期末考试标准试题 计量经济学试题一 (1) 计量经济学试题一答案 (4) 计量经济学试题二 (9) 计量经济学试题二答案 (11) 计量经济学试题三 (15) 计量经济学试题三答案 (18) 计量经济学试题四 (22) 计量经济学试题四答案 (25) 计量经济学试题一 课程号:课序号:开课系:数量经济系 一、判断题(20分) 1.线性回归模型中,解释变量是原因,被解释变量是结果。() 2.多元回归模型统计显着是指模型中每个变量都是统计显着的。() 3.在存在异方差情况下,常用的OLS法总是高估了估计量的标准差。() 4.总体回归线是当解释变量取给定值时因变量的条件均值的轨迹。()5.线性回归是指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呈现线性关系。() R的大小不受到回归模型中所包含的解释变量个数的影响。()6.判定系数2 7.多重共线性是一种随机误差现象。()

8.当存在自相关时,OLS估计量是有偏的并且也是无效的。() 9.在异方差的情况下,OLS估计量误差放大的原因是从属回归的2R变大。()10.任何两个计量经济模型的2R都是可以比较的。() 二.简答题(10) 1.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步骤。(4分) 2.举例说明如何引进加法模式和乘法模式建立虚拟变量模型。(6分) 三.下面是我国1990-2003年GDP对M1之间回归的结果。(5分) 1.求出空白处的数值,填在括号内。(2分) 2.系数是否显着,给出理由。(3分) 四.试述异方差的后果及其补救措施。(10分) 五.多重共线性的后果及修正措施。(10分) 六.试述D-W检验的适用条件及其检验步骤?(10分) 七.(15分)下面是宏观经济模型 变量分别为货币供给M、投资I、价格指数P和产出Y。 1.指出模型中哪些是内是变量,哪些是外生变量。(5分) 2.对模型进行识别。(4分) 3.指出恰好识别方程和过度识别方程的估计方法。(6分) 八、(20分)应用题 为了研究我国经济增长和国债之间的关系,建立回归模型。得到的结果如下:Dependent Variable: LOG(GDP)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6/04/05 Time: 18:58 Sample: 1985 2003 Included observations: 19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