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乌托邦》读后感

合集下载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乌托邦》读后感1大学时,比较崇敬企业家。

尤其国外那些带着传奇色彩的。

比如Facebook 的扎克伯格、iPhone的乔布斯等。

我的专业是英语。

所以,我对他们的崇敬就表现在学英语上——课余时间把他们的演讲都精读了一遍,后反复朗读,甚至背诵。

因此,至今我仍对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中的一句话印象深刻。

他刚说完,底下学生都笑了。

乍一听,确实有些好笑。

但人生的真谛也蕴藏在这诙谐的语言中。

乔布斯说,在17岁时,他在书上读到了一句话: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 r last, 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然后说,这句话给了他很深刻的印象。

在过去的33年里,他每天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便是看着镜子问自己:If today were the last day of my life, would I want to do what I am about to do today?在我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这本书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再阐释:我们这一生是要选择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呢?还是选择先付出代价做些其他事,然后再做喜欢的事?这是一本哲学书。

只是以蚱蜢为主角、用对话录的方式探讨了“工作与游戏的关系”。

有点像《苏菲的世界》,属于哲学思辨小说。

说来惭愧,我也并未完全读懂这本书。

因为是断断续续地读的,且有时只读二三十分钟。

理想状态是:每次至少阅读1小时以上。

因为哲学类的书籍,逻辑性非常强。

如果老是读一小部分就中断,那下次再读就有点难接上。

这样,就很难搞明白前后文的因果关系。

但我对书中探讨的一个人生问题很感兴趣——工作与游戏的关系。

或说工作与休闲娱乐的关系。

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工作占据生活70-80%的时间。

而我们工作是为了赚钱,赚钱则是为满足另一目的:生存。

达成生存目的后,再去达成“玩乐”的目的.。

【读后感】乌托邦读后感

【读后感】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在阅读《乌托邦》这部著作时,我被那充满智慧与激情的文字所深深吸引。

托马斯·莫尔笔下的理想国,宛如一个梦幻般的仙境,让我在现实与虚幻之间徘徊,难以自拔。

在这部作品中,莫尔描绘了一个完美的社会形态,其核心理念是“全民共同富裕”。

在这里,人们不再为生存而挣扎,而是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这种境界,让我不禁感叹:原来,人类社会可以有如此美好的未来。

书中,莫尔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乌托邦的风土人情。

在这里,人们彼此尊重,和谐共处。

他们以公共利益为重,摒弃了私有观念,共同创造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世界。

这种境界,让我心生向往,渴望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一个可以安放心灵的地方。

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是存在着差距。

在欣赏乌托邦的同时,我也深感现实的残酷。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追求的不再是精神富足,而是物质享受。

这让我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偏离了正确的道路?《乌托邦》一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在于追求心灵的升华。

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里,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信念,努力追求那个美好的未来。

书中,莫尔引用了诸多名言警句,如“人人生而平等,享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些语句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偏见和歧视所困扰,而《乌托邦》则告诉我们:只有消除这些偏见,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

阅读《乌托邦》的过程,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更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时刻铭记这部作品带给我的启示,努力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人。

总之,《乌托邦》这部著作让我在梦幻与现实之间找到了平衡。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哲学著作。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我相信,《乌托邦》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人类社会历经漫长的发展,一直不停地探索理想的社会模式。

在人们的想象中,乌托邦是一种理想中的社会制度,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憧憬。

最近,我读完了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在阅读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构想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感悟,对这本书进行一些个人的思考和评述。

《乌托邦》这本书讲述了一个被称为乌托邦的理想社会模式。

这个社会中,人们没有私有财产,统一劳动和生活的安排,取消了阶级制度等。

这个社会模式给人以很大的启示,让我重新思考了社会中各种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方式。

首先,乌托邦模式的存在表明作者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

在现实社会中,私有财产的存在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冲突。

人们争夺资源、争夺权力,使得社会充满了矛盾和拮据。

然而,在乌托邦社会中,这些问题似乎都迎刃而解。

所有的资源和权力都被合理地分配,每个人都享受着平等的待遇,社会和谐稳定。

这让我不禁反思,现实社会中的不公平是否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来解决?其次,乌托邦社会的统一劳动和生活安排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井然有序。

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职责和角色,无论是农民还是工匠,都在为社会的整体利益做出贡献。

相比之下,现实社会中个人的追求和自私自利使得社会失去了整体意义,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愈发明显。

乌托邦社会的存在,让我们反思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我们意识到我们应该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为整个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努力。

但是,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对乌托邦模式产生了一些疑惑。

首先,乌托邦社会的完美与否取决于每个人对于社会的理解和奉献。

如果有人破坏了社会的平衡和秩序,那么这个完美的社会就会瓦解。

与此同时,人的天性也难以被完全剥夺,是否能够真正达到乌托邦社会的理想状态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次,乌托邦社会模式中的统一劳动和生活安排是否会剥夺人的个性和个体的发展空间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兴趣和个性各异,正是这种差异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它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理
想化的世界,一个没有战争、贫穷和犯罪的乌托邦社会。

通过描述
这样一个理想社会,作者让人们思考现实世界的种种问题,以及人
类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

在《乌托邦》中,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私有财产、没有社会阶层、没有个人私欲的理想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共同劳动,共
同享有劳动成果,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的教育和医疗保障。

这样的
社会看起来是多么的美好,让人不禁想象如果现实世界也能实现这
样的理想该有多好。

然而,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对话,读者也能看到这个理想社会
的一些缺陷和问题。

在这个社会中,个人的自由和创造力受到了限制,人们的生活变得单调乏味,缺乏了对于美和艺术的追求。

而且,这个社会也并非没有矛盾和冲突,只是这些矛盾和冲突被隐藏了起来。

通过阅读《乌托邦》,我深深地反思了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

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战争、贫穷、犯罪等问题依然存在,人们之间
存在着种种不公平和矛盾。

但是,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否定现实社会,因为现实社会中也有着美好的一面,有着人类的创造力和进步。

因此,我认为《乌托邦》给我们的启示是,理想社会可能永远
无法实现,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追求和努力,让现实社会变得更
加美好。

我们可以借鉴乌托邦社会的一些优点,同时也要看到它的
缺陷,努力改善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和谐、公正和美好。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它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一个没有贫富差距、没有犯罪和战争的世界。

读完这部小说,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人类社会的思考和对于理想社会的渴望。

小说中的乌托邦社会给人一种美好而又虚幻的感觉。

在这个社
会里,人们不再为生计而奔波,不再为欲望而纷争。

每个人都有着
平等的地位和权利,社会资源也得到了公平的分配。

这种社会看起
来是那么的理想和美好,让人心生向往。

然而,随着故事的深入,我逐渐发现了乌托邦社会的种种问题。

在这个社会里,个人的自由和个性被压制,人们失去了追求梦想和
自由的权利。

而且,这种平等和公平也是建立在对于个体的严格管
控和限制之上的。

这让我开始思考,一个真正的乌托邦社会究竟应
该是怎样的?
通过阅读《乌托邦》,我开始思考人类社会的本质和我们对于
理想社会的向往。

或许,真正的乌托邦社会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社会,而是一个充满了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
都能够追求自己的梦想,享受自由和平等的权利,而不受到过多的
限制和约束。

总的来说,《乌托邦》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它让我对于人类社会和理想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或许,我们永远无法实现一个完美的乌托邦社会,但我们可以努力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更加包容,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它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但同时也暗示了这种理想社会的不可行性。

通过对乌托邦社会
的描绘,作者让人们思考人类社会的本质和现实。

在乌托邦社会中,人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矛盾和冲突的环境中,
所有的资源和权力都平等分配,每个人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逐渐发现这种理想社会的表面下隐藏着
许多问题。

人们失去了自由和个性,他们的生活被统一化和规范化,而且整个社会也缺乏创新和进步。

读完《乌托邦》,我深刻地意识到,理想社会是一个永远无法
实现的梦想。

人类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正是这些
矛盾和冲突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虽然我们可以向理想社会努力,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完美是不存在的,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
调整和改进。

同时,我也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而
努力。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人的
权利和个性,同时也要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
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乌托邦》是一部发人深思的小说,它让我对社会和人类的发展有了新的理解。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认识到理想社会的不可行性,同时也激励我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而努力。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小说,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

《乌托邦》英]托马斯莫尔著读后感

《乌托邦》英]托马斯莫尔著读后感
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莫尔通过描绘乌托邦岛上的公民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完美人性的追求。在乌托邦岛上,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他们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这种人物塑造不仅体现了莫尔对理想人性的设想,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人格范本。
再次,在主题表达方面,《乌托邦》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理想社会的形态。莫尔通过乌托邦这个虚构的社会,批判了现实社会的弊端,如贫富差距、教育不公和政治腐败等。同时,他还表达了对完美社会的向往,渴望人类能够摆脱现实困境,追求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个人感受与反应:梦想与现实的拔河
阅读《乌托邦》让我感受到了梦想与现实的拔河。一方面,我被乌托邦岛上的理想社会所吸引,渴望能有一个这样的地方可以生活。另一方面,我也意识到这样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莫尔的这部作品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在现实社会的框架内,去追求更加公正和美好的生活。
喜欢与不喜欢的部分:梦想的绚烂与现实的沉重
《乌托邦》是一部充满理想主义光辉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美社会的可能性。,我们很难找到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这使得《乌托邦》既是一部令人向往的作品,也是一部让人感到无奈的作品。我认为,莫尔通过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引发了我们对美好未来的思考,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去追求和创造美好社会的必要性。
人物塑造: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在《乌托邦》中,莫尔通过对乌托邦公民的塑造,表达了对完美人性的追求。这些公民既理性又公正,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展现出了一种理想的人格特质。然而,这种理想主义与现实社会的巨大反差,使得人物塑造呈现出一种碰撞的效果。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很难找到这样完美无瑕的人物。这使得乌托邦成为了一个令人向往但又难以触及的理想。
第三篇范文:《乌托邦》英]托马斯·莫尔著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它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一个没有贫富差距、没有战争和犯罪的世界。

在这个乌托邦社会里,人们生活在和平与和谐中,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的机会和待遇。

读完《乌托邦》,我不禁思考起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充满了贫富差距、战争和犯罪,人们之间存在着种种不公平和不平等。

而在乌托邦里,这一切似乎都不存在,每个人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我开始意识到乌托邦并不是真正的理想社会。

在小说中,乌托邦的和平是建立在极端的控制和剥夺个人自由的基础上的。

人们失去了选择的权利,失去了对自己命运的掌控。

这让我开始反思,真正的理想社会应该是一个既能保障公平和和平,又能尊重个人自由和尊严的社会。

通过阅读《乌托邦》,我深刻地意识到了一个真正理想的社会应该是怎样的。

它不应该是简单地消灭了贫富差距和战争,而是要在保障公平和和平的同时,尊重个人的选择和自由。

这样的社会可
能并不容易实现,但它却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建立起一个真正的乌托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乌托邦》读后感下面是XXXX为大家整理的,更多请关注XX。

【一】《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政治家莫尔写的。

在书中,莫尔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来谈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设想。

莫尔在书中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尊重女权等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乌托邦新岛形象的全面描述,他系统地为我们描述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对15、16世纪的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作了辛辣的讽刺与批判,对封建的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他深刻地认识到君主制国家是压迫人民的工具,而法律只不过是“把他们的阴谋规定成大家必须遵守的东西”。

莫尔借一位外国旅游者希斯拉德之口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私有制造成了种种社会罪恶,这也是他对数千年私有制社会的历史总结。

第二部分《乌托邦》第二部分,莫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国画卷。

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不同的是,莫尔的“乌托邦”不是一个消费性的共产主义,而是一个人人劳动、按需分配,财产公有,消灭私有制,消除了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

在这部分里,莫尔用了八个不太引人注目的标题,系统地为我们规划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莫尔在乌托邦中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

超出了不同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例如莫尔主张普及教育,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用本族语教学,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男女教育平权等等。

他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合理、进步的成份,为以后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养料,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莫尔虽然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罪恶,但却未能找到理想社会取代现实社会的任何途径。

这也是以后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共同的无法克服的缺陷。

正如恩格斯所说:这种“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只可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而不可能付诸社会实践。

因此,“这种新的社会制度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愈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愈是要陷入纯粹的空想。

”以上可以看出,生活在四百多年前的莫尔,不仅深刻地洞察和揭露了那个时代的各种矛盾,对当时刚刚兴起的,将私有制历史地发展到了最高顶点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给予当头一棒;而且还富于天才性地为人们描绘了人类理想社会的美好图景。

莫尔也正是以这些天才性的设想而被世人公认为西欧第一位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他当年的很多设想已经变成了今天的现实,有些至今仍是我们不断努力追求的目标。

然而,作为一位生活在十六世纪的人文主义者,受其所处特定历史条件和他本人思维方式的影响,莫尔又有很大的局限性。

莫尔写作《乌托邦》的目的在于规劝当时的统治者进行社会改良,他的基本立场还是维护当时的社会统治秩序。

《乌托邦》原作采用的是拉丁文,这便是决定了它只能在上层社会传阅,而不会对下层社会造成什么影响。

这与当时自下而上兴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首先是由莫尔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莫尔在十几年的为官生涯中,屡任王室秘书,王室请愿裁判长、枢密院顾问官、副财政长官、下议院议长、兰开斯特王国首相、大法官等要职,他始终忠心耿耿地维护现实的社会法律宗教秩序。

其次,是由于莫尔的英雄史观。

人文主义时代的思想家们几乎普遍将他们的理想建立在一种天真的、超阶级的人类理性和信仰的基础之上,期待着贤明的国君来启迪人们的理性,唤起人们高尚的信仰。

作为一位人文主义者的莫尔,也没有能够摆脱这种局限性。

这点在《乌托邦》一书中,处处可以得到印证。

莫尔将乌托邦的开国者乌托普国王视为伟大君主的典范,几乎乌托邦的所有优良习俗都是由他倡导并由后人继承下来的。

总之,莫尔笔下的乌托邦是一个和平,美好的国家。

或许有些地方不太合理,但是,这是莫尔甚至于很多人心中所向往的桃花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很多在乌托邦中的美好制度都在现实中被实现了,这是一个很值得高兴的事情,希望这个世界有一天能在合理的发展下变成一个大乌托邦。

【三】“乌托邦”——子虚乌有的地方,包含了人类的多少美好向往。

从记事起我就听到过“乌托邦”一词,它是完美、空想、追求的代名词。

我就一直在想,乌托邦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度有人说它美,美到荒诞,那它究竟又是怎样地虚幻美好、不切实际如今,我有幸拜读了莫尔先生的这部作品。

《乌托邦》语言优美流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莫尔先生悲天悯人的情怀,读来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这本书叙述了一个航海家走进了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

《乌托邦》共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莫尔借航海家之口断言,私有制是万恶的根源。

如果私有制度仍然保留下来,那么大多数人类,并且是最优秀的人类会永远被压在痛苦难熬的悲惨负重下。

在书的第二部分,他描绘了乌托邦这个与世隔绝的幸福海岛,财产共有是乌托邦的最大特点,物资取之不尽,家家户户可以免费领取所需要的东西,不受数量限制,却也从来没人多领。

在乌托邦,所有的人都要参加劳动,并要学会至少一门手艺。

每个城里人都要先去农村住满至少两年,以种田为业。

人们每天吃食堂,每天工作六个小时就足够了。

小孩儿必须上学接受知识与品德教育。

乌托邦人没有贫富差距,鄙视金银,金银被用来做马桶和罪犯身上的枷锁。

岛上人人平等,住房每隔十年抽签调换一次,人人自由进出。

乌托邦人追求精神的富足与心灵的幸福。

大约在500年前,有一个水手扬帆出海,去寻找这座传说中的岛屿。

他听说,在那个两头窄中间宽的新月型海岛上,那里的全部财富为大家共有,没有私有财产,金钱在这里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了堕落和罪恶。

这位水手找了三天三夜,差点儿被巨浪吞没,最终也没能找到这座海岛。

我又听说大约在500年前,有一个水手扬帆出海,去寻找一座传说中的岛屿。

他听说,在那个两头窄中间宽的新月型海岛上,那里的全部财富为大家共有,没有私有财产,金钱在这里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了堕落和罪恶。

这位水手找了三天三夜,差点儿被巨浪吞没,最终也没能找到这座海岛。

在人类智慧和思想的海洋上,有许多哲人像这位水手一样扬帆起航。

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到中国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无不在苦苦找寻着人类的完美世界。

我不禁想起了电影《血滴子》里边的场景:所有的人穿着同一个颜色XX的衣服,人人劳作,人人有饭吃,病人能得到他们需要的药草,小孩子开心地在水车上玩耍……这安宁的美深深打动着我。

我不禁在想这位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生活的作家是如何跨越时代潮流,怀着对广大劳苦群众的深切同情写下这本书的。

于是我特意了解了一下作者莫尔。

1478年,莫尔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贵族家庭。

14岁时,莫尔来到牛津大学深造。

当时的牛津大学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传播中心。

那个时代,麦哲伦和他的船队刚刚用帆船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哥白尼正在书斋中论证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同时在世……人的肉体的热量和活力正从神祗的禁锢中释放出来。

莫尔如饥似渴地阅读人文主义著作和古典作家的作品。

他最喜爱的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

很快,年轻的莫尔成长为一位出色的律师和国会议员。

因为他刚直不阿、主持正义,无权无势的人民被欺负都爱找莫尔律师。

在为平民打官司的过程中,莫尔隐秘地觉察到一种前所未见的压迫,这种压迫来势汹汹,虽与温顺的绵羊有关,却格外暴虐、蛮横。

“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得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

”《乌托邦》中的这段描述就是注明的圈地运动。

马克思说:“圈地运动使用血与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莫尔从各种描写美洲新大陆的游记中发现,尚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美洲印第安人的那种共同拥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生活资料的情景正是他的向往。

他相信,自己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奥秘,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人类的私有制度。

他严厉批评国王贵族的贪婪残酷奢侈无度,深深同情劳苦大众陷于水深火热的疾苦,莫尔为拯救这些社会疾病开出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的药方。

工人农民提出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比如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实现社会公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多么高尚,站在自己的利益上且坚持这就是公正那是胜利者的专利;这一主张却是出自出身富裕而且是国家重臣的莫尔足见难能可贵。

《乌托邦》果然是美得荒诞。

组合家庭怎么能有血亲家庭来得亲切自然具有着占有基因的人类怎能抛弃这一本性男女相亲时怎能一丝不挂乌托邦有奴隶的存在是否说明莫尔还保有奴隶社会中奴隶主思想的残余也许乌托邦人从小就在接受这样一种文化,对这些习以为常,也就没有什么。

乌托邦虽也有它的非现实性,但跟当时的欧洲比起来制度似乎更加优越,人民生活更加和谐,乌托邦俨然已经美好了太多。

它在当时更多地充当了现实的麻醉剂和社会的反面映射。

然而跨时代的遐想自然是荒诞的。

莫尔看不到劳苦群众有改变社会制度的力量,更不能设想无产者有朝一日作为一个阶级将是革命的主力并是一切革命力量的领导阶级。

《乌托邦》作为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开山之作,虽然有些不切实际,却引起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正因为有了乌托邦,才有了后来活跃在美洲和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才有了马克思的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创造了更加成熟的社会主义,造就了社会主义体制的国家。

关于乌托邦,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有人对它的狂热崇拜,也有人对它的严重排斥。

总之,对于21 世纪的人类来说,正确认识乌托邦的空想主义,有效利用乌托邦意识和精神,必将对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巨大促进作用。

而我认为,乌托邦空想主义必须与现实理性相结合,既不能把它抬得太高、视作万能的所在,同时也不能忽视它对人类积极的一面。

唯有善用它,才可以促使人类和整个社会向更高、更广的方向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