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乌托邦》读书笔记

1《乌托邦》读书笔记

《乌托邦》读书笔记《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托马斯·莫尔的一部杰作,首次出版于1516年。

这部作品以独特的游记形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国家——乌托邦,同时也对当时英国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

在阅读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我被莫尔深邃的思想、犀利的笔触以及悲天悯人的情怀所深深打动。

一、独特的游记形式与丰富的想象力《乌托邦》采用游记的形式,通过一位旅人的视角,带领读者领略了乌托邦这个理想国家的风采。

这种形式使得作品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同时也为莫尔表达自己的思想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在描述乌托邦的过程中,莫尔充分发挥了他的想象力,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美好、和谐、公正的社会蓝图。

二、对当时英国社会的批判在《乌托邦》中,莫尔对当时英国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他指出,私有制是社会不公和罪恶的根源,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劳动人民的苦难。

此外,他还对国王和贵族的贪婪、残酷和奢侈无度表示了强烈的愤慨。

通过这些批判,我们可以看出莫尔对于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怀。

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现《乌托邦》作为欧洲第一本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对于后世的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部作品中,莫尔提出了以组织生产、普遍劳动为基础的公有制和平等的原则,奠定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根基。

他认为,只有通过消除私有制、实现公有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公正和人民的幸福。

这种思想在当时无疑是具有极大的前瞻性和进步意义的。

四、人性的思考与探索除了对社会制度的探讨外,《乌托邦》还深入到了人性的层面。

莫尔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和理性的,但在私有制和社会不公的影响下,人性被扭曲和异化。

在乌托邦这个理想的国度里,人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释放,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才能自由地发展,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这种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使得《乌托邦》不仅仅是一部政治著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经典之作。

五、结语读完《乌托邦》,我深感震撼和启示。

《乌托邦》读书笔记

《乌托邦》读书笔记

《乌托邦》读书笔记《<乌托邦>读书笔记》读了《乌托邦》这本书,真的让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思想之旅。

在书中,作者托马斯·莫尔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美好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世界。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就被这个新奇的构想给吸引住了。

书中提到的乌托邦社会,所有的财产都是公有的。

这和我们现实生活可太不一样啦!想想看,在我们的世界里,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财富和利益奔波忙碌,有时候甚至会不择手段。

可在乌托邦里,大家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不存在谁比谁富有,谁比谁贫穷。

这种平等的状态,让我忍不住去想,如果我们的社会也能这样,那该多好啊!还有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就是乌托邦的工作制度。

在那里,人们每天只需要工作六个小时。

这对于我们这些每天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天堂般的存在。

而且,工作并不是按照职业来划分的,而是大家轮流去做不同的工作。

这就意味着,一个人不会一辈子被困在一个单调的工作里,能够有机会去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情,从而发现自己真正喜欢和擅长的。

另外,乌托邦里的教育也很特别。

孩子们从小就接受全面的教育,不仅学习知识,还注重品德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他们不会被繁重的课业压得失去了童年的快乐,而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成长和学习。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现在的教育,孩子们背着沉重的书包,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和上不完的补习班。

真希望我们也能借鉴一下乌托邦的教育理念,让孩子们能够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我还记得书里描写的乌托邦的居住环境。

城市规划得井井有条,房屋整齐美观,街道干净整洁。

到处都是绿树和花草,空气清新,让人心情愉悦。

而反观我们生活的城市,高楼大厦虽然越来越多,但是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有时候走在大街上,都觉得心情压抑。

不过,在读的过程中,我也会忍不住想,这样的乌托邦社会真的能够实现吗?虽然它看起来很美好,但似乎也有点过于理想化了。

毕竟,人性是复杂的,人们都有自己的欲望和私心。

《乌托邦》读书笔记2000字

《乌托邦》读书笔记2000字

《乌托邦》读后感2000字:《乌托邦》(Utopia)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托马斯·莫尔创作的游记。

第一部借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谈他周游列国所见,由此而导入对英国当时情况的观察与批判;第二部是对以“乌托邦”命名的一个想象的国家的描述。

14、15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血腥的原始积累使广大劳动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穷苦老百姓终年劳作为社会创造财富,然而生活却牛马不如。

贵族、富人则不劳而获,挥金如土。

莫尔对这种现象极为愤慨,对现存社会制度深恶痛绝,对人民群众充满同情。

在这部书中,莫尔以他和一位名叫拉斐尔·希斯拉德的虚构人物对话的方式,借用后者之口,描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在一个名叫乌托邦的海岛上,城市均匀地分布于广阔的乡村之间。

所有城市都具有共同的风格、语言、习俗和法律。

每座城市分成四个相同的区,居住着6000户居民。

城市所有的适龄人口都要劳动,每天工作6小时,产品集中到位于各区中心的市场;由各户户主各取所需,而不必用货币或其他物品相交换。

居民们按每30户一厅的规模集中用膳,最美味的食品由老年人首先食用,然后大家再平均分配。

在乡村,每户不少于40人。

每家农户都自给自足,没有的物品则可以到城市领取。

乡村每户每年有20人返回城市,他们都是在乡村住满2年的。

乌托邦因为没有游手好闲的人,所以能够生产出用之不竭的产品。

城市之间可以互通有无,但是同样不需要用货币来交换。

他们把大量的剩余产品运到国外,换回自己缺少的铁和大量的金银。

金银的主要用途是雇用外国人为乌托邦作战。

除此之外,它们就只配用作制造便器和惩罚罪犯的锁链了。

犯人也都佩戴金子的耳环、戒指和项圈,作为耻辱的标志。

在外邦人看来无比珍贵的珍珠宝石,玩物。

所以当外邦的富人身着华装丽服,到乌托邦人的嘲笑,被当成傻瓜和小丑。

乌托邦每个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神是不一样的,但都是源于对至高无上的自然的崇拜。

与柏拉图《理想国》的区别: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故事为题材,叙述苏格拉底到贝尔斯祷神,归途被派拉麦克邀往家中,宾主滔滔谈论起来。

《乌托邦》读书笔记

《乌托邦》读书笔记

《乌托邦》读书笔记《<乌托邦>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特别有意思的书,叫《乌托邦》。

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仿佛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在《乌托邦》里,作者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国度,那里的一切都和我们现实生活有着天壤之别。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就被书中所描述的那个完美社会给吸引住了。

书里说,在乌托邦,人们没有私有财产的概念。

这可太神奇了!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大家都拼命地赚钱,买房子、买车子,总觉得拥有的东西越多就越幸福。

但在乌托邦,大家都按需分配,没有谁会为了多占一点东西而勾心斗角。

比如说,房子是统一分配的,而且都差不多,没有谁的房子特别豪华,谁的又特别简陋。

这就避免了因为贫富差距而产生的各种矛盾和不公。

还有啊,乌托邦的人们工作也不是为了钱,而是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自身的兴趣。

这和我们现在完全不一样!我们每天上班,累得要死要活,很多时候就是为了那点工资,为了能养家糊口。

但在那里,人们选择工作是因为他们真心喜欢,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有意义。

比如有人喜欢种地,那就去种地;有人喜欢做手工,那就去做手工。

而且,大家每天工作的时间也不长,剩下的时间就可以用来学习、娱乐或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乌托邦的教育也特别有意思。

孩子们从小就接受全面的教育,不仅学习知识,还注重培养品德和实践能力。

学校里没有繁重的作业和考试压力,老师更像是引导者,帮助孩子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现在的教育,孩子们被各种作业和考试压得喘不过气来,都快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

再说说乌托邦的社会关系吧。

那里的人都特别友善、互助,没有争吵和打架。

如果有人遇到了困难,大家都会主动帮忙,而且是真心实意的,不是为了作秀或者图什么回报。

有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书里说有一次一个人生病了,邻居们不仅轮流照顾他,还给他送来了自己做的好吃的,大家一起陪他聊天,让他感觉不到一点孤单和无助。

这种邻里之间的温暖和关爱,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真的很难得了。

乌托邦读书笔记

乌托邦读书笔记

乌托邦读书笔记乌托邦读书笔记(通用13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

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乌托邦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乌托邦读书笔记篇1如果说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以古希腊罗马作为原型的话,那么乌托邦的首都亚马乌勒特城就在很多方面与雅典全盛时期一样了。

莫尔的乌托邦是公有制社会,这一点与柏拉图的“理想国”相同。

可能犹太人的弥赛亚盼望也影响了莫尔对乌托邦的构想,这一点可从后文乌托邦国的人对基督教很快就能领会、接受就能看出来。

同样有意思的是,乌托邦人对古希腊的作品和思想感兴趣。

文中说,乌托邦语与古希腊语很相近,而且文中主人公就怀疑乌托邦人是古希腊人的众后裔之一。

显然,莫尔的乌托邦是两希文明下的乌托邦,和古代中国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理想人格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人生理想中的“学优则仕”很不相同。

乌托邦人爱好辩论,兴趣则在于文学、艺术和哲学。

这里可以看出古希腊文明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只是乌托邦人并不明白古希腊人探讨世界的本源——那些天上的哲学和被拉到人间的哲学,这一点和希伯来文明相似。

乌托邦人认为,信仰和理性一样,为幸福提供基础。

而且他们还认为,理想首先要唤醒沉睡在人们灵魂深处中对于上帝的信仰。

他们也争论善、灵魂、幸福等等,但认为至善就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

这一点和儒家、道家不同,却令人想起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对于自然法的研究。

乌托邦人擅长音乐、修辞学、数学以及几何,尤其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这一点跟古代埃及和巴比伦相似。

他们对哲学和逻辑学却没兴趣,或者准确点说,他们压根就没考察过这些问题。

乌托邦人衣着简朴,对珍珠、黄金、白银、绫罗没什么兴趣,因为它们都是给犯人准备的,在这里,犯人的镣铐就是用黄金做的。

写到这里,我们会疑惑,甚至会怀疑乌托邦社会还比较初级吧?他们这么好的审美修养和鉴赏力,竟没有发现金银玉器、绫罗绸缎的审美价值吗?!想一想,我们社会中有多少精美的艺术品是用它们做成的啊!菲迪亚斯的雅典娜像眼睛是用象牙做的,宙斯像全身是用精金包裹,古犹太人的金柜、金灯台也是用精金包裹。

《乌托邦》读书笔记

《乌托邦》读书笔记

《乌托邦》读书笔记《乌托邦》是托马斯·莫尔的不朽之作,这本书以其深刻的社会思考和对理想社会的描绘,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启发。

在书中,莫尔通过主人公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名为“乌托邦”的完美社会。

这个社会的基础是公有制,所有的财产都归全体公民共同所有,没有私人财产的概念。

这与我们现实世界中私有制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乌托邦里,人们不再为了财富的争夺而勾心斗角,也不会因为贫困而陷入绝境,因为财富的公平分配保障了每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乌托邦中的劳动制度也令人印象深刻。

所有的公民都必须参与劳动,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手工业制造,没有人可以游手好闲。

但这种劳动并非是沉重的负担,而是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和特长进行合理分配的。

而且,每天的劳动时间并不长,人们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去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进行学术研究。

这让我不禁思考,在我们如今的社会中,劳动是否也能变得更加合理和人性化,让人们既能通过劳动创造价值,又能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教育在乌托邦中也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事情。

从儿童时期开始,教育就贯穿了人们的一生。

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品德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

这种全面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出有智慧、有道德、有能力的公民,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反观我们的教育体系,虽然一直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但在某些方面是否还存在着过于注重应试而忽视了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呢?乌托邦的政治制度同样引人深思。

那里没有专制和压迫,官员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并且能够被随时罢免。

这种民主的政治模式,确保了权力真正掌握在人民手中,政府的决策能够充分反映民众的意愿。

对比现实中的政治体制,我们或许可以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经验,不断推进民主制度的发展,让民众的声音得到更充分的表达。

然而,乌托邦虽然美好,却也让我产生了一些疑问和思考。

首先,这样一个完全公有制的社会,在现实中是否真的能够实现?人类的本性中是否存在着对私有财产的渴望和追求,这会不会成为实现公有制的障碍?其次,乌托邦中的社会秩序和规范几乎是完美的,但在现实世界中,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往往会导致各种矛盾和冲突,这样的完美秩序是否过于理想化?尽管存在这些疑问,但不可否认的是,《乌托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现实社会的全新视角。

《乌托邦》读书笔记

《乌托邦》读书笔记

政治学原理作业《乌托邦》读书笔记王慧学号:JQ******一、《乌托邦》故事概述《乌托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国的蓝图,全书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对15、16世纪的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作了辛辣的讽刺与批判,对封建的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他以锐利的眼光,透视了英国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他深刻地认识到了君主国家的实质.认为君主制国家是压迫人民的工具,为贵族、富豪所操纵,国家实质上成为保护其私财和奴役劳动者的机构。

而法律只不过是“把他们的阴谋规定成大家必须遵守的东西”。

根本无正义可言。

贵族、富人穷奢极欲,挥金如土,挥霍无度。

而穷苦老百姓终年劳作,却不得温饱。

是他们的劳动为社会创造了财富,然而生活却不如牛马。

这种社会现实是极其丑恶的。

第二部分,莫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国画卷。

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不同的是,莫尔的“乌托邦”不是一个消费性的共产主义,而是一个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在乌托邦岛国内,财产公有,消灭了私有制,所有东西都尽归公有。

在平等基础上实行生产公有和消费公有。

乌托邦岛国的政权形式反映了莫尔的政治思想,乌托邦实行民主制度。

乌托邦岛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家族生活制度依族长制。

乌托邦岛的经济生活也有很详尽的介绍,其主要生产部门是手工业和农业、技术基础是手工劳动,生产的产品归全社会所有。

农业实行义务劳动,人们轮流下乡,从事二年的农业劳动。

乌托邦岛因没有商品贸易,所以鄙视金饯。

乌托邦岛也有对外贸易,但主要是为了得到岛上所缺的铁。

莫尔在《乌托邦》中还提到了男女平权的思想,主张妇女有受教育权、婚姻自主权。

可以和男子一样参加社会劳动:因为实行公共食堂制,从而把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

乌托邦岛国主张,人们可以“奉行各种各样的宗教”。

乌托邦中还保存有奴隶。

奴隶的来源有二:一是战俘和在国外判了死刑的人,二是本国犯了罪的公民。

奴隶从事又脏又累的“不愉快劳动”。

读书笔记(乌托邦)

读书笔记(乌托邦)

读书笔记(乌托邦)读书笔记(乌托邦)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书笔记(乌托邦),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书笔记(乌托邦)1“ 乌托邦” 一词是从希腊文ou(没有)和topos(地方)两字组合,构成一个新词,取其意为“ 乌有之乡” 。

《乌托邦》中描绘的那个完美的国度确实深深地震撼了我,在小说里,确实可以看到莫尔的内心对这样的社会的向往和憧憬,然而如果从构建未来社会的角度说,其制度是不可行的,许多问题莫尔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

事实也正是如此,乌托邦的图景虽然美好,却终究只是托马斯· 莫尔的愿望。

乌托邦终究是乌有之乡。

莫尔从乌托邦岛、城镇、文官制度、贸易和礼仪、交通、旅游、奴隶和婚俗、军纪、宗教九个方面描绘了一个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

乌托邦美丽得有些虚幻,虚幻得有些不真实。

它宛如茫茫大海中一沧月般神秘的岛屿。

那里的公民是那么纯朴,基于优越的天然环境,乌托邦坐拥着无数的财富,然而,他们钱财如粪土,金钱于他们不过是一种保卫国家的工具,对于那些追求金钱的人他们的态度是那么鄙夷。

虽然他们的社会相对封闭,但是,那里的人们却不愚昧,他们崇尚科学,对知识的追求远远地超出我们的想象。

对于外来的访客带来的技术,他们亦会虚心请教,不耻下问,对于知识的渴求永无止境。

一个丰衣足食,人人依靠劳动而获得快乐,所有财产完全公有的社会,其实有很多东西仔细想想莫尔先生并没有给我们交代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强的空想性。

乌托邦是一个极度集体主义的社会,个人几乎被消解于集体之中,而事实上,这样会打击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实现制度的最大合理化,阻断了真正的国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制度目标的达成。

而且因为只有在人性善的前提下,人们才可能完全为社会献身。

然而,人性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绝对的纯粹的人性善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是很难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托邦》读书笔记
作者托马斯·莫尔于1478年2月7日出在英国伦敦一个不太显赫的富有家庭。

莫尔幼年丧母,由父亲带大。

《乌托邦》一书共分两部。

在第一部里,莫尔借拉斐尔之口主要对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统治阶级的专权残暴、厚颜无耻,以及广大下层群众的悲惨处境予以辛辣的嘲讽和深刻的揭露。

那些统治者们所关心的只有两件事情:要么疯狂地掠夺人民的财产,为此他们可以耍尽各种手段,设下最阴险而卑鄙的圈套;要么挑起掠夺性战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可以寻找种种借口,不惜牺牲人民的性命或致他们于伤残。

平时还要豢养一批雇佣军,对社会治安造成严重危害。

统治者们以严苛的刑罚对付下层群众,根本没有什么公正可言,"盗窃犯被处死的比比皆是,有时一下子就有二十个人被送上同一台绞刑架。

"莫尔认为,这样一来,造成的后果只能是"本来只想去盗窃的人,便可能连人也杀掉。

除非能保证被抓到后不会有太大的危险,否则为了能够更安全就必须干掉知情者来掩盖罪行。

因此当我们用酷刑去恐吓盗贼时,却给无辜的平民带来了灭顶之灾。

"
莫尔的这些大胆揭露,为当时的英国社会勾勒出一幅立体画,也为第二部分描述乌托邦的社会制度作了陪衬。

正是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中,莫尔得出了若干空想社会主义的重要结论。

在《乌托邦》一书的第二部,莫尔将自己对人类美好国家制度的憧憬投射在他所假想的乌托邦岛上。

在这部分里,莫尔用了八个不太引人注目的标题,系统地为我们规划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在政治方面,莫尔主要涉及了乌托邦人民实现民主的最高形式、乌托邦的官员、乌托邦的社会分层,以及乌托邦的法律制度。

首先,乌托邦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即除奴隶之外的全体乌托邦人当家作主。

乌托邦人实现民主的最高形式是全岛大会和议事会。

议事会设在首都亚马乌罗提城,由岛上的五十四座城市分别派出三名年老而经验丰富的公民组成,其成员每年更换一次,他们商讨那些关系全岛公共利益的事务,他们规定,如果一部法令在距颁布之日三天前没有经过讨论,那么它就不能被批准实施;而且,议事会有惯例:不在一个议案提出的当天对它进行讨论,而要留待下一次会议;其次,乌托邦有一套完备的官员制度。

岛上设总督、特朗尼菩(或称首席飞拉哈)、摄护格朗特(或称飞拉哈)三级行政官员。

总督为最高行政长官,由岛上的二百名摄护格朗特主要从亚马乌罗提城下辖四个区的四位候选人中经秘密投票选出。

第三,从社会分层上看,乌托邦社会由自由公民和奴隶构成。

乌托邦的奴隶来源于两个方面:一部分是国内犯了重罪而被罚为奴隶的人;另一类是在国外犯罪而被判为死刑的犯人。

在这里,莫尔试图对第一部分中,人们提出的"该如何惩办盗贼"这一问题,做出详细的回答。

最后,乌托邦的法律制度也颇具特色。

乌托邦几乎没有法律,也不存在律师,由人们自理诉讼,法官也能够热练地权衡各种供词,出恰当的判决。

在经济方面。

首先,乌托邦人的一切经济活动是以人们的生产劳动为前提加以展开的。

在乌托邦,所有的城市及其附近的乡村,不分男女,只要年龄和体力适合,都要参加劳动。

那些摄护格朗特,虽然可依法免于劳动,但他们不会利用这个特权,而是通过以身作则来吸引其他人更好地去进行工作。

其次,乌托邦人讲求经济效益。

他们的劳动者所从事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自然需要和便利要求"所必需的职业。

其中,最主要的是农业,它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最受重视,不分男女,无一例外,乌托邦都要轮流从事农业劳动。

第三,在乌托邦没有
贷币,不存在商品流通,人们视金银如粪土。

乌托邦人的生产、分配和消费都是计划调节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乌托邦实行财产公有。

所有产品公共管理,按需分配。

因而没有流浪者和乞丐。

人们在这里可以享受着公共食堂可口的饭菜,可以享受到公共医院优质的服务。

在这里,"无论在哪儿都不会找到一样私有财产。

实际上,每隔十年的时间,他们便要通过抽签的方式来调换他们的房屋。

"财产公有是整个乌托邦社会得以存在的物质前提。

在科学文化方面。

首先,乌托邦人注重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他们要求,工作、睡眠和就餐之外的时间,要尽可能用于学术探讨。

他们甚至将人们心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乌托邦宪法开宗明主义阐述了他们所追求的唯一目标:"为了使所有的公民,在公共需要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从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并致力于寻求精神自由和心灵完美。

"其次,乌托邦人注重促进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

他们选拔那些个性良好、智力超常、学习兴趣浓厚的人,作为专职学术研究人员,并享有一些特殊的待遇。

因此,在音乐、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哲学等方面都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另外,他们还很注重学习外来文化,并有着惊人的消化、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

在社会生活的方面。

首先,乌托邦人采取的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在乌托邦根本找不到虚度光阴和借口旷工的机会。

这里没有酒馆、妓院、赌场、贼窝,人们在闲暇时间从事的是一些正常而健康的消遣娱乐。

其次,这里盛行的是一种平等,互助、融洽、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

家庭伦理对乌托邦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家中,妻子服侍丈夫、子女服侍父母、年轻人服待老年人,长者在乌托邦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受到了人们的尊重,拥有很高的权威。

最后,乌托邦具备新型的男女关系,女性可以与男性平等地参与社会各项活动,并对促进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宗教方面,乌托邦人采取了很明智的宽容态度。

在这里,有的人崇拜太阳,有的人崇拜月亮,有的人崇拜其他的某个星辰。

人们可以自由地宣扬自己的宗教,任何人都不会由于自己的信仰而受到惩罚,但任何人也不允许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人。

此外,莫尔在这部分还对乌托邦的人口、教育、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婚嫁习俗、语言文字、医药生,乃至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了描述。

以上简要叙述了莫尔《乌托邦》一书所反映的一些基本思想。

从中可以看出,生活在四百多年前的莫尔,不仅深刻地洞察和揭露了那个时代的各种矛盾,对当时刚刚兴起的,将私有制历史地发展到了最高顶点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给予当头一棒;而且还富于天才性地为人们描绘了人类理想社会的美好图景。

莫尔也正是以这些天才性的设想而被世人公认为西欧第一位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他当年的很多设想已经变成了今天的现实,有些至今仍是我们不断努力追求的目标。

然而,作为一位生活在十六世纪的人文主义者,受其所处特定历史条件和他本人思维方式的影响,莫尔又有很大的局限性。

莫尔写作《乌托邦》的目的在于规劝当时的统治者进行社会改良,他的基本立场还是维护当时的社会统治秩序。

《乌托邦》原作采用的是拉丁文,这便是决定了它只能在上层社会传阅,而不会对下层社会造成什么影响。

这与当时自下而上兴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首先是由莫尔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莫尔在十几年的为官生涯中,屡任王室秘书,王室请愿裁判长、枢密院顾问官、副财政长官、下议院议长、兰开斯特王国首相、大法官等要职,他始终忠心耿耿地维护现实的社会法律宗教秩序。

其次,是由于莫尔的英雄史观。

人文主义时代
的思想家们几乎普遍将他们的理想建立在一种天真的、超阶级的人类理性和信仰的基础之上,期待着贤明的国君来启迪人们的理性,唤起人们高尚的信仰。

作为一位人文主义者的莫尔,也没有能够摆脱这种局限性。

最后,莫尔所采取的这种态度也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所制约的。

在资本原始积累的资本主义阶段,无产者还没有作为一个阶级而存在,更不会展示出她所具有的先进性和革命性,莫尔还不可能将他们视为实现人类理想社会的主导力量。

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此书时应予注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